第41讲 产业转移(讲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新教材)
展开第十四单元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41讲 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概况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经济现象,通常是由相对发达的区域向欠发达区域转移。
(2)组成:包括产业转出区和产业承接区。
(3)产业转移:
①国内产业转移:发生在一国之内的产业转移。
②国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
(4)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获得更多的收益和利润。
2.影响因素
(1)主要因素:劳动力、市场、政策。
(2)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原生产区地价昂贵、原材料短缺及运输成本增加等。
3.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
(1)转移情况
时间 | 产业转移情况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日本大量引进美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轻纺工业 |
20世纪60年代 | 日本将纺织等工业逐渐转移到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 |
20世纪70年代 | 日本将钢铁、化工和造船等产业转移至东亚、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 |
20世纪80年代开始 | 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将家电、服装、汽车、电子等产业向中国香港地区以及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转移 |
21世纪以来 | 产业转移承接地有中国中西部地区以及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 |
【注意】1.产业转移并非只是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产业转移一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
2.产业转移的规律
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转移方向通常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
4.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①产业转出的国家或地区:原产业向外转移,可使区域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
②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①国际产业转移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选择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
②通过企业把转移国和承接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3)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①转出国或地区: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
②承接国或地区:缓解就业压力。
【注意】1.通过产业转移,可以把某产业从创新地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由日本向其他国家和地区逐级、分阶段的产业转移,推动了东亚地区半个世纪的经济快速增长。
2.经济全球化下的劳动地域分工
发达国家 | 金融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
小部分发展中国家 | 制造业大国(如中国) |
部分发展中国家 | 从事原材料生产和初级产品加工 |
【总结】一、产业转移的规律
1.转移主体
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
2.转移环节
3.转移方向
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如下图:
从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与分布来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一般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表现为第一产业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先增后减,第三产业稳步增加。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
2.市场因素
3.政策
三、产业转移的影响
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迁出区和产业迁入区在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