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淄博重点中学高二(上)期末地理试卷-普通用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淄博重点中学高二(上)期末地理试卷-普通用卷,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淄博重点中学高二(上)期末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2小题,共24.0分)
如图示意地球上两个不同纬度地点在不同日期的日出时间变化。据此完成各小题。
1. 关于图中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位于南半球极圈以内 B. 乙地位于北半球西半球
C. 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南方向 D. 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北方向
2. 6月22日乙地日出时的地方时大约是( )
A. 0:00 B. 3:30 C. 6:00 D. 8:30
3. 9月23日甲乙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是( )
A. 甲地大于乙地 B. 甲地等于乙地 C. 甲地小于乙地 D. 无法确定
4.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是地质年龄超过10亿年的巨大变质岩山体,其最高峰海拔2572米,完整保存了亚热带山岳生态系统和显著的生物多样性。如图为梵净山标志景观“蘑菇石”。据此,回答第4~5题。
“蘑菇石”景观的形成过程可能为( )
A. 固结成岩一变质作用一地壳抬升一风化侵蚀
B. 地壳抬升一风化侵蚀一固结成岩一岩浆活动
C. 变质作用一岩浆活动一风化侵蚀一地壳抬升
D. 岩浆活动一地壳抬升一风化侵蚀一变质作用
堪察加半岛处于亚欧大陆东部边缘,岛上有一百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28座。位于堪察加半岛中部的克柳切夫火山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之一。如图示意堪察加半岛及其周边地区。据此完成各小题。
5. 堪察加半岛活火山发育的主要原因是( )
A. 受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挤压,地壳运动活跃 B. 海洋板块厚度较薄,岩浆易喷出
C. 受亚欧板块的拉伸,岩浆容易喷出地表 D. 大陆板块密度较小,上覆岩层压力较小
6. 组成克柳切夫火山的主要岩石( )
A. 岩石晶体颗粒粗大 B. 可能存在气孔构造 C. 可以找到化石 D. 一定具有片理结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河口和桃花峪分别是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据此完成各小题。
7. 图中( )
A. 甲地山高水深,受流水侵蚀形成“V”形峡谷
B. 乙地地势低平,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深厚土层
C. 丙地河水湍急,侧蚀作用使瀑布向下游移动
D. 丁地河网密布,流水沉积作用强形成冲积扇
8. 黄河( )
A. 源头的水量补给以季节性积雪融水为主 B. 上游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C. 中游在每年的冬春季节易发生凌汛现象 D. 下游水量稳定航运发达
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附近,主峰海拔1087米,山顶如削平的桌面,被称为“上帝的餐桌”。受海风的影响,山顶常有大片的云团环绕,被称为“上帝的桌布”。据此完成各小题。
9. “上帝的桌布”通常环绕在桌山顶部,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桌山( )
A. 迎风坡气流抬升形成云雾 B. 山麓地带多河流分布
C. 所处地区沿岸有暖流流经 D. 所处地区的降水稀少
10. 欣赏和拍摄“上帝桌布”的最佳季节是夏季,此时开普敦( )
A. 盛行上升气流,多云雾天气 B. 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
C. 受西南风影响,多阴雨天气 D. 受东南信风控制,多晴朗天气
11. 图为某中学学生制作的三圈环流模型实物照片,关于此模型说法正确的是( )
A. 极地东风带的箭头从极点画起 B. 风带的箭头应该统一偏向东侧
C. 中低纬环流的高度应相对更高 D. 可表示北半球全年的大气环流
如图示意北半球夏季4个气旋的移动路径。读图,完成各小题。
12. 气旋( )
A. ①给南亚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 B. ②自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
C. ③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D. ④生成于太平洋热带洋面
13. 影响气旋④移动路径的主要是( )
A. 东南信风 B. 副热带高压 C. 极地东风 D. 北赤道暖流
14.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变化主要表现北进南退和西伸东退,其位置和强度与我国江淮梅汛期入梅、出梅及梅雨强度关系密切。如图是某年6月7日~7月12日浙江省降雨量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纬度位置和西伸脊点经度位置的逐日变化图。完成9~10题。
梅雨期的雨区位置一般位于副热带高压脊线的( )
A. 南侧 B. 北侧 C. 东侧 D. 西侧
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厦门机场)位于厦门岛的东北端,三面临海。北京时间2016年4月16日21:03,厦门机场遭遇暴发性浓雾,导致该机场近百个航班被迫取消。该日15:00在机场东北面同安湾一带形成了一条东南一西北向的“冷舌”,“冷舌”逐渐加强;于该日17:00达到最强,为机场提供近地层冷平流。如图示意2016年4月16日17:00厦门及周边地区气温(单位:℃)分布,据此完成各小题。
15. 该日17:00,机场最可能盛行( )
A. 西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东北风
16. 机场东比面“冷舌”的形成有利于( )
A. 促进机场大气的垂直运动 B. 保持机场大气层的稳定
C. 加快机场浓雾的消散 D. 降低机场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如图是非洲乍得湖流域图。读图,完成各小题。
17. 乍得湖流域( )
A. 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小 B. 河水主要来源于冰雪融水
C. 地表径流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D. 水面蒸发参与陆地内水循环
18.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 )
A. 流域面积缩小 B. 湖泊水位总体下降
C. 流域主体位于热带荒漠 D. 1963年时湖底东南高,西北低
读“洋流模拟实验示意图”,据此完成各小题。
19. 该实验中,漂浮物的运动轨迹模拟的洋流分布规律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 若图中甲处所模拟的洋流增强,可能导致( )
A. 附近海面浮冰增多 B. 流经海域的水温升高
C. 沿岸气候变干变冷 D. 海洋污染物扩散减慢
如图为泰山主要植被类型和部分景点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各小题。
21. 图中山体的垂直自然带谱数量是( )
A. 2 B. 3 C. 4 D. 5
22. 长寿桥附近“潭瀑交替”景观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
①地形
②土壤
③水文
④植被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
2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2月20~22日青海地区经历来自新疆北部地区的一次强冷空气过程,对青海湖周围牧业产生影响。该冷空气受祁连山脉的影响分为东西两股,一股是经新疆南部盆地后,逐渐溢入青藏高原西侧阿尔金山山口进入青海西北部的西路冷空气;另一股是经河西走廊南下,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河谷地区向西回流倒灌的东路冷空气。这两股冷空气在青海湖附近迎面相遇,形成青海湖G锋。如图示意21日20时青海湖G锋位置。
(1)据图中锋线特征判断东西两股冷空气势力的强弱,并说明判断依据。
(2)沿PQ一线在右图中画出G锋剖面示意图。(要求画出锋面及气流运动方向)。
(3)说明青海湖G锋天气可能对当地牧业带来的危害。
24.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雕岩谷”是由壶穴(基岩河床中由急流夹带砾石冲磨而成的深穴)相互贯通、具有陡立曲壁的峡谷地貌。重庆市某中学研学小组对当地某河谷中分布的典型雕岩谷进行了深入探究发现:该雕岩谷河段处于低山丘陵区,用GPS工具测量该河段上下落差达上百米;通过观察、取样雕岩谷基岩,辨认其为砂岩,该砂岩能用指甲刻划出痕迹,且刻痕较深;雕岩谷所处河谷横剖面大致呈“U”形;用卷尺测量河谷,宽处不到4米、窄处仅约1米,高度可达4米。该研学小组考察后,推测并绘制了雕岩谷形成过程示意图(如图)。
(1)据图说明雕岩谷的形成过程。
(2)从自然地理整体性角度,分析当地形成典型雕岩谷的自然条件。
(3)该研学小组观察、测量雕岩谷地貌的典型季节应为 ______ (夏秋、冬春),原因是 ______ 。
25.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京杭运河南旺段(116°15′E,35°40′N)在运河流程内海拔最高,是大运河全线的“水脊”。明朝时,采纳了民工白英的建议,在大汶河上修建戴家坝,在戴家坝与南旺制高点之间开挖“S”形、多曲流的小汶河(直线距离约38km,河长70km),并依地势修建南旺湖、蜀山湖等“水柜”,配建水渠、水闸,实施南北分水。最终破解了南旺段经常断航这一难题,使大运河运输价值得以充分发挥。这一工程代表了当时世界领先的水利技术,2014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图为南旺分水枢纽示意图和大运河AB段地形剖面示意图。
(1)分析历史上大运河南旺段容易断航的自然原因。
(2)分析将小汶河修建成多个“S”形曲流和修建蜀山湖等“水柜”两项工程对南旺段京杭运河的含沙量和径流量的影响。
26.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高铁施工后,在祁连山区铁路沿线的施工营地、弃渣场等地,采取修建“鱼鳞坑”(如图)并种植灌草的措施进行生态修复。
(1)祁连山地处干旱区、半干旱地区,解释其有森林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
(2)从气候角度,简述高铁张掖至嘉峪关段建设中施工人员面临的主要困难,并提出解决措施。(至少两条)
(3)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该措施对自然环境的有利影响。
答案和解析
1~3.【答案】C、B、C
【解析】解:读图可知3月21日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并于当地时间6时日出,甲地当地日出国际标准时间为5时,乙地日出国际标准时间为3时30分,根据区时的计算公式可算得,甲地位于15°E,乙地位于37.5°E,乙地位于东半球,故B错误。
12月22日冬至日甲地于国际标准时间0时日出、乙地于国际标准时间6时日出,根据区时公式计算,甲地1时日出,乙地8时30分日出,由此推断,甲地位于南半球,乙地位于北半球,且甲地、乙地位于回归线和极圈之间,故A错误。
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南方向,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位置靠东的时间早,靠西的时间晚,时间的计算是“东加西减”。
本题属于基础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区时的计算及日出日落方位等相关知识,解题关键在于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解:在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均在6点日出,二分日的乙地是在伦敦时间3:30分日出,比伦敦时间早2小时30分,因此乙地位于37.5°E。12月22日,乙地日出伦敦时间是6点,当地时间是8点30分,其昼长是7小时,夜长是17小时;12月22日的夜长等于6月22日的昼长;6月22日的昼长是17小时,日出时间是3点30分,B选项正确。
故选:B。
据图示信息可知,乙地春分日伦敦时间3:30日出,12月22日伦敦时间 6:00日出。据全球各地春秋分日昼夜等长,当地地方6:00点日出,可求出乙所在的经度位置;再求出12月22日乙地的日出时间。
该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同学们从图中乙地日出伦敦时间,判断乙地的大致经度位置和地方时,才能正确解答。
解:由于12月22日冬至日甲地于国际标准时间0时日出、乙地于国际标准时间6时日出,根据区时计算,甲地1时日出,乙地8时3(0分)日出,由此推断,甲地位于南半球,乙地位于北半球,且甲地、乙地位于回归线和极圈之间,并且甲地纬度大于乙地,由于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所以纬度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9月23日甲乙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是甲地小于乙地,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正午太阳高度=90°-直射点与当地纬度差;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由直射点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考查时间的计算和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在于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解:据材料可知,“蘑菇石”由层状变质岩堆叠而成,而层状堆积变质岩来源于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沉积岩石是堆积作用形成的,堆积处一般地势较低,经地壳抬升出落地表,后经风化侵蚀,形成“蘑菇石”,故“蘑菇石”景观的形成过程为固结成岩一变质作用一地壳抬升一风化侵蚀。
故选:A。
本题考查地质作用的知识,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文字材料背景和景观图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岩石的形成过程,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5~6.【答案】A、B
【解析】解:读堪察加半岛及其周边地区图,堪察加半岛处于亚欧大陆东部,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受到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挤压,多火山地震,A正确,C错误。
岩浆喷出与海洋板块的厚度关系不大,大陆板块厚,但陆地上依然也有很多火山,B错误。
大陆板块密度大,D错误。
故选:A。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六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和掌握板块构造学说和板块构造示意图。
解:岩石晶体颗粒粗大的是花岗岩,为侵入岩,多存在于地下,A错误。
火山附近多岩浆岩中的喷出岩,喷出岩多气孔构造,B对。
沉积岩中存在化石,C错。
组成的岩石不一定有片理构造,D错。
故选:B。
花岗岩色泽较浅,颗粒较粗,可用肉眼识别,而玄武岩色泽较深,颗粒较细,有明显的气孔构造;沉积岩层理构造显著,常含古代生物遗迹;变质岩有的具有片理构造。
本题难度较小,通过三大类岩石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图分析能力。
7~8.【答案】A、B
【解析】解:读图分析,甲地位于黄河上游,山高水深,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强,河谷受流水侵蚀形成“V”形峡谷,A正确。
乙地位于河套平原,由黄河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B错误。
丙地为黄河中游的湖口瀑布,受溯源侵蚀影响瀑布向上游移动,C错误。
丁地位于黄河河口,属于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河口三角洲,D错误。
故选:A。
河流在不同的河段其特点不同,在上游山区由于落差大,水流急,河流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河道呈V字型;在河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被称为冲积扇;在河流中下游,以侧蚀为主,形成“U”形河谷,枯水期为河漫滩平原;在河流的入海口处,由于地形平坦,水流减慢,河流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三角洲。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区域差异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即可解决问题。
解:黄河源头的水量补给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上游参与海陆间水循环;中游是从河口到旧孟津,流向是从北向南流,不会出现凌汛现象;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水量不稳定,航运条件差。
故选:B。
黄河北源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支脉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发源于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黄河流域综合开发与整治,解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9~10.【答案】A、B
【解析】解:结合材料分析,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附近,靠近大西洋,海风携带着大量的水汽沿桌山爬升,在桌山顶部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形成云雾,A正确。
山麓地带河流分布与山顶云雾环绕关系不大,B错误。
沿岸有本格拉寒流经过,C错误。
开普敦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较多,D错误。
故选:A。
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本题考查“上帝的桌布”的成因,要求学生有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的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解:开普敦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B正确,AD错误。
冬季受西风带(西北风)控制,多阴雨天气,C错误。
故选:B。
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和洋流。
本题难度较小,通过上帝桌布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11.【答案】C
【解析】解:通过读图可以看出,极地东风带的箭头没有从极点画起,A错误。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风带的箭头应该统一偏向右侧,盛行西风带偏向东侧,极地东风和东北信风偏向西侧,B错误。
由于中低纬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所以中低纬环流的高度应相对更高,C正确。
由于太阳直射点全年的位置不同,所以全年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图是不一样的,D错误。
故选:C。
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获取图中信息即可。
12~13.【答案】D、B
【解析】解:据图可知:此图是北半球的俯视图,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结合经纬度位置可以判断夏季4个气旋的移动路劲、生成地区及对天气的影响。①位于大西洋,距离南亚很远,不会影响南亚地区,A错。
②从西南向东北移动,B错。
③是自西向东移动,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同,C错。
④发源于太平洋的低纬度地区,属于太平洋热带洋面,D正确。
故选:D。
气旋(低压中心),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反气旋(高压中心),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辐散;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本题难度适中,通过示意图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解:根据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气旋④位于西北太平洋海域,移动路径基本上沿副热带高压外缘,自东向西移动。
故选:B。
主要考查了影响气旋移动路径的主要因素,移动路径基本上沿副热带高压外缘,自东向西移动。但受众多因素影响,移动路径又很复杂。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区台风移动路径为例,其路径分为三条:①西移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在我国海南岛或越南一带登陆。②西北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琉球群岛,在我国江浙或浙闽一带登陆。③转向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然后转向东北方向移去,路径呈抛物线状。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本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气旋移动路径的主要因素。
14.【答案】B
【解析】解:梅雨的形成主要受江淮准静止锋的影响,而副热带高压脊是形成江淮准静止锋的主要动力,锋面位置位于副热带高压脊的北侧,B正确。
故选:B。
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这些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影响,获取图文中信息即可。
15~16.【答案】D、B
【解析】解:该日15:00在机场东北面同安湾一带形成了一条西北一东南向的冷舌,即该冷舌位于厦门岛的东北部地区,17:00冷舌达到最强,此时陆地气温高于海湾,海面为冷高压中心,机场最可能盛行东北风。
故选:D。
由于在近地面,风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在高空,风向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
本题难度适中,通过大气运动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图分析能力。
解:分析可知,冷舌在机场东北部形成了一个冷空气源,海风将此处的冷空气不断输送至机场,使机场温快速下降,冷空气在下,暖空在上,形成逆温层和冷平流,有利于保持机场大气层的稳定,不利于大气垂直运动,A、D错误,B正确。
机场大气较稳定,不利于增加大气中水汽含量,C错误。
故选:B。
逆温层是指大气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的现象的层带。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由于气候和地形条件影响,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影响交通线路的因素,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
17~18.【答案】D、B
【解析】解:A、热带草原气候区的降水季节变化大,故不符合题意;
B、乍得湖流域主体位于热带草原,湖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故不符合题意;
C、从图中的流域边界可以看出该湖为内流湖,因此水面蒸发参与了陆地内水循环,故不符合题意;
D、从图中的流域边界可以看出该湖为内流湖,因此水面蒸发参与了陆地内水循环,故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类型,从图中可以看出乍得湖流域主体位于热带草原,湖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热带草原气候区的降水季节变化大.从图中的流域边界可以看出该湖为内流湖,因此水面蒸发参与了陆地内水循环.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和掌握水循环的类型.
解:由乍得湖不同时期的湖岸线变化可以判断出该湖水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故选:B。
湖泊水位按变化规律分为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两种,周期性的年变化主要取决于湖水的补给。降水补给的湖泊,雨季水位最高,旱季最低;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高原湖泊,最高水位在夏季,最低在冬季;地下水补给的湖泊,水位变动一般不大。
难度中等,以图文材料的形式,考查常规内容,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能灵活调动运用。
19~20.【答案】C、C
【解析】解:根据吹风机的朝向,图中30°纬线附近洋流呈顺时针流动,60°纬线附近洋流呈逆时针流动,符合题意的是③。
故选:C。
北半球中低纬洋流圈呈顺时针流动,大致以30°N为中心;北半球中高纬洋流圈呈逆时针流动,大致以60°N为中心;南半球中低纬洋流圈呈逆时针流动,大致以30°S为中心;由于缺少陆地,南半球没有形成中高纬洋流圈。
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解:图中甲处所模拟的洋流位于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是寒流,若洋流增强,降温减湿作用强,可能导致沿岸气候变干变冷,C正确。
甲处所模拟的洋流位于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纬度位置较低,没有浮冰,A错误。
甲处所模拟的洋流增强,水温降低,B错误。
海洋污染物扩散加快,D错误。
故选:C。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洋流对气候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平衡;②对渔场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和有上升流的海区,营养物质丰富形成渔场;③洋流对航行的影响:顺洋流可加快航速;寒暖交汇处、冬季暖流上空、夏季寒流上空多大雾,不利于海运安全;洋流携带来自高纬度的冰山也影响海运安全;④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加快海水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本题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21~22.【答案】A、B
【解析】解:读图可知,图中显示泰山的垂直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和针阔混交林带,所以其垂直带谱数量为2。
故选:A。
影响垂直地带分异规律的主要因素为水热条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类似,山地的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本题难度适中,通过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解:瀑布的形成需要有陡崖与流水,“潭漫交替”的景观主要是因为地壳断裂抬升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瀑布与水潭相间分布的现象,主要受地形和水文条件影响,①③正确。
长寿桥附近“潭瀑交替”景观形成与土壤和植被关系不大,②④错误。
故选:B。
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本题难度适中,通过示意图设置题目,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23.【答案】解:(1)由图片可知,锋面的前进方向大致是由东到西,反映出东部的冷空气势力较强,推动系统前进。
(2)此系统为冷锋系统,并且Q侧为冷气团,P侧为暖气团,冷气团推动暖气团,暖气团被迫抬升,
(3)冷锋过境,天气往往比较剧烈,容易造成大风、剧烈降温,海拔高的地区温度较低,容易形成大雪天气,恶劣天气容易对农业、工业、电力等设施造成影响,剧烈降温容易对牲畜身体健康造成影响,积雪阻断交通,使得物质资源难以运输。
故答案为:
(1)西路弱,东路强
原因:青海湖G锋整体运动方向与东路冷空气运动方向一致,说明东路冷空气势力较强。
(2)
(3)出现剧烈降温、大风、暴雪等天气,破坏牧业设施;使牲畜患病或冻死;阻断交通,影响牧业饲料供应和畜产品外运。
【解析】(1)冷空气势力的强弱可以从空气性质和相对位置进行分析。
(2)G锋剖面示意图需要结合地理位置和冷暖气流性质进行分析。
(3)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靠近的锋,过境时伴随着大风、阴天、雨雪、降温、沙尘等天气现象。
本大题以青海地区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天气等相关内容(知识点),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提高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素养。
24.【答案】冬春 河流水位低,雕岩谷地貌出露于水面之上,易于观察测量。
【解析】解:(1)雕岩谷是由无数壶穴贯通而成的基岩河道,是湍急流水携带沉积物河道基岩长达万年冲刷溶蚀而成;读图可知,雕岩谷地处低山丘陵区,地势落差较大,达上百米,河道狭窄,河流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河谷中的急流携带砾石对基岩进行侵蚀(磨蚀)形成坑洼地貌,随着侵蚀的不断加大,坑洼处逐渐发育为壶穴;进一步的侵蚀形成密集分布于河床上深浅各异的壶穴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壶穴群发育到后期,在强烈的流水冲击和砾石磨蚀作用下,壶穴不断拓宽加深,侧壁断裂,垮塌贯通,最终形成河谷中的的雕岩谷。
(2)重庆地处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量丰富;重庆当地地形较复杂,地势落差较大,该河谷宽处不到4米、窄处仅约1米,高度可达4米。狭窄河道的比降(落差)大,汛期河流流速快;读题干可知,当地为砂岩,该砂岩能用指甲刻划出痕迹,基岩硬度较小岩性较软,节理发育,综上所述,该区域易发育雕岩谷地貌。
(3)重庆地处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春(冬半年)低温少雨,河流进入枯水期,河流水位低,雕岩谷地貌出露于水面之上,易于观察测量,安全性高。
故答案为:
(1)河谷中的急流携带砾石对基岩进行侵蚀(磨蚀),坑洼处逐渐发育为壶穴;进一步的侵蚀形成密集分布于河床上深浅各异的壶穴(群);大量的壶穴群发育到后期,在强烈的流水冲击和砾石磨蚀作用下,壶穴拓宽加深,侧壁断裂,垮塌贯通,形成河谷中的的雕岩谷。
(2)当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降水量大;当地地形较复杂,狭窄河道的比降(落差)大,汛期河流流速快;基岩硬度较小(岩性较软),节理发育。综上所述,该区域易发育雕岩谷地貌。
(3)冬春;河流水位低,雕岩谷地貌出露于水面之上,易于观察测量。
(1)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2)雕岩谷的形成受当地气候、地形、水文、岩石(性质)等要素的影响深刻。
(3)雕岩谷地貌的典型季节及原因主要从气候、河流水位、河流补给等方面分析。
本大题以“雕岩谷”地貌为材料,涉及河流的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区域认知的地理素养。
25.【答案】解:(1)京杭运河南旺段的地理坐标是(116°15′E,35°40′N),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冬季少雨,河流径流量小;根据题干可知,南旺段在运河流程内海拔最高,是大运河全线的“水脊”,由于“水脊”河段海拔高,不易汇水,导致水量少、水浅;北方地区河流气温低,冬季结冰,不宜通航。
(2)“S”形曲流水流速度慢,水位高,相对降低河床坡度,减缓流速,使小汶河中泥沙沉积增加,减轻运河河道的泥沙淤积;南旺湖、蜀山湖等“水柜”面积大,在丰水期可分流小汶河来水,降低运河水位,减少运河水量,减轻运河的防洪压力;枯水期河流水位低,“水柜”在夏季储存的水量可以在枯水期补给运河水量,使运河水位高,保持河流通航;“水柜”在夏季储存的水量,可以接受泥沙淤积,经水柜调蓄后的运河河流含沙量降低,可减轻运河河床的淤积。
故答案为:
(1)位于季风气候区,冬季少雨,河流径流量小;河段海拔高,位于“水脊”,不易汇水,导致水量少、水浅;冬季结冰,不宜通航。
(2)“S”形曲流降低河床坡度,减缓流速,使小汶河中泥沙沉积增加,减轻运河河道的泥沙淤积;“水柜”丰水期可分流小汶河来水,降低运河水位、减少运河水量,减轻运河的防洪压力;枯水期可补给运河水量;经水柜调蓄后的运河河流含沙量降低,可减轻运河河床的淤积。
【解析】(1)大运河南旺段容易断航与气候、径流量、地形地势、冰期有关。
(2)一般而言河流曲度越大,水流速度越慢,水位越高,泥沙淤积越多;河流曲度越小,水流速度越快,水位越低,泥沙淤积越少。
本大题以京杭运河南旺段为背景材料,涉及历史上大运河南旺段容易断航、“S”形曲流和“水柜”两项工程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26.【答案】解:(1)读图,根据经纬度和图中的山体海拔数值可知,祁连山海拔超过5000米,山体海拔高,其东北侧位于来自海洋气流的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地形雨)较多,能够满足森林生长的水分条件,因此祁连山地处干旱区、半干旱地区,但有森林分布。
(2)读图,结合所学可知高铁张掖至嘉峪关段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征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少雨,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大。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可知该地施工面临的问题和对应的解决措施是:夏季高温炎热易中暑,应做好防暑工作;冬季寒冷,应做好冬季保暖防冻工作;该地属于干旱、半干旱区,干燥缺水,施工过程中要保障生产、生活用水供给;白天太阳辐射强光照强、紫外线强,应注意防晒;该地昼夜温差大,要做到夜间的保暖措施到位;该地风沙天气多,应该及时获取天气信息,调整铁路修建的工作时间,佩戴好风沙防护工具。
(3)修建鱼鳞坑可以增大地表粗糙程度,有利于减少山区地表径流,加之种植灌草的措施可以进一步增加水分下渗;种植灌草提高了植被覆盖率,缓解了水土流失的状况,同时植被对于生态修复起到了促进作用。
故答案为:
(1)祁连山海拔高,山地降水(地形雨)较多,利于植物生长。
(2)困难和对应措施: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防暑、防冻、夜间保暖;白天太阳辐射强(光照强、紫外线强)——防晒;风沙天气多(大风天气多)——及时获取天气信息,调整工时,佩戴防护工具;干燥缺水(干旱、干燥、降水少)——保障生产、生活用水供给。
(3)该措施有利于减少山区地表径流,增加水分下渗;提高植被覆盖率,缓解水土流失,促进生态修复。
【解析】(1)祁连山地处干旱区、半干旱地区,有森林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可以从地形、降水等角度分析。
(2)高铁张掖至嘉峪关段建设中施工人员面临的主要困难可以从气温、光照、风沙、降水等角度分析;措施可以针对问题进行分析。
(3)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该措施对自然环境的有利影响可以从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提高植被覆盖率等角度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植被的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基本知识,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5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地理试卷(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