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中考化学三模试卷-普通用卷
展开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1. 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汽油挥发 B. 葡萄酿酒 C. 光合作用 D. 篝火燃烧
2. “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下列做法与这种愿望不符的是( )
A. 将垃圾分类投放,资源回收利用 B. 把废旧电池利用,减少土壤影响
C. 加高工厂的烟囱,消除空气污染 D. 多推广清洁能源,少用化石燃料
3. 青少年要增强安全意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雷雨天在大树下避雨 B. 将霉变食物高温蒸熟后食用
C. 用木炭烤火取暖时紧闭门窗 D. 进入地窖前做灯火实验
4. 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障。如图所示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
B. 测稀硫酸的pH
C. 倾倒稀硫酸
D. 滴加稀硫酸
5. 如图是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铝原子的质子数为13
B. 铝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C. 铝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得电子
D. 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
6. 化学观念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 B.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C.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伴随能量的变化 D. 纯碱和烧碱都属于碱
7. 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 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B. 熟石灰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 火碱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 硫酸铜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8. 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除去CO2中的HCl
B.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C.比较纯金属和合金的硬度
D.比较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A. A B. B C. C D. D
9. 如图为课本上“烧不坏的手绢”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手绢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 手绢接触不到氧气,不能燃烧
C. 被酒精溶液漫湿后,手绢的着火点升高
D. 酒精溶液中的水蒸发使手绢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10. 物质世界的变化都遵循一定的规律。下列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
A. 控制反应条件可达到促进燃烧的目的 B. 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不变
C. 使石蕊变红的溶液一定显酸性 D. 气体受热膨胀过程中分子的间隔增大
11. 我国科学家合成的新型催化剂能将CO2高效转化为具有可燃性的甲醇(丙)。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 x的数值为3
C. 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之比为22:1
D.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有三种氧化物
12. 实验室中有甲、乙、丙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只知道分别是Ca(NO3)2溶液、Na2CO3溶液、稀盐酸中的各一种。为了鉴别三种溶液,各取适量两两混合,产生的现象如表所述。下列依据实验现象做出的推断中,合理的是 ( )
甲+乙
乙+丙
甲+丙
实验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有气泡冒出
无明显现象
A. 甲是Na2CO3溶液 B. 甲和乙生成的沉淀能与硝酸反应
C. 丙是稀盐酸 D. 乙和丙生成的气体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13. 为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采用的相应除杂质方案中,不合理的是 (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质方案
A
铁粉
Fe2O3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
B
NaCl固体
泥沙
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
NaCl溶液
MgCl2
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
D
氮气
氧气
将气体慢慢通过盛有足量灼热炭粉的玻璃管
A. A B. B C. C D. D
14. 为了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规律,将ag锌粉和银粉加入Cu(NO3)2溶液中,充分反应,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 滤液中一定只含有Zn2+ B. 滤渣中一定只含有单质铜和单质银
C. 滤渣的质量一定大于ag D. 现象X为无明显现象
15. 已知:Ca(HCO3)2=40℃CaCO3+CO2↑+H2O,CaCO3=900℃CaO+CO2↑,现有18.1gCaCO3和Ca(HCO3)2的混合物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10.6g,并将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得到15.0g白色沉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剩余固体为纯净物
B. 加热生成水的质量为0.9g
C. 原固体中Ca(HCO3)2和CaCO3的质量比为81:50
D. 将剩余固体溶于足量稀盐酸所得溶液中CaCl2的质量为16.65g
16. (1)按要求从氢气、碳酸钙、氧化镁、氧气、氢氧化镁、氯化铜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①一种供给呼吸的气体 ______ 。
②一种金属氧化物 ______ 。
③一种难溶性碱 ______ 。
④一种易溶性盐 ______ 。
(2)春晚节目《满庭芳⋅国色》唱出中国传统的42种颜色,浪漫的中国人又赋予它们雅致动听的名字。桃红、凝脂、缃叶、群青、沉香………..这满庭芳的国色中也蕴藏着独特的化学内涵。
①桃红: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古代的桃红胭脂可由红花汁制成,红花的染色成分为红花素(C15H12O6)。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红花素(C15H12O6)属于 ______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红花素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______ (填最简整数比)。
②凝脂:凝脂似玉、洁白高雅。宋代德化窑的白瓷,是一种纯粹的凝脂白。白瓷属于 ______ (填“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或“复合材料”)。陶瓷烧制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其中包括CaCO3+X=高温CaSiO3+CO2↑,该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 ______ ,CaSiO3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_ 。
③群青: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群青颜料在古代是由贵重的青金石研磨制成的,是一种昂贵的高级颜料。青金石是指碱性铝硅酸盐矿物,其中含Na、Al、Si、S、Cl、O等元素,试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说明,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______ 。
17. “感恩祖国、致敬英雄,共同见证”。2023年5月17日10时4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五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化学材料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①铝合金和钛合金被广泛用于航天工业。一般情况下,铝合金的强度和硬度比纯铝的 ______ (填“高”或“低”)。
②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第三子级火箭采用液氢、液氧做推进剂。试写出氢气与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③室温下,钛与水、稀盐酸和稀硫酸均不反应,可判断钛的金属活动性比铝的 ______ (填“强”或“弱”)。
18. 1926年,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创立了以食盐为主要原料制取纯碱的“侯氏制碱法”,为食盐的工业化应用开辟了新天地。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试回答:
①t1℃将10gNa2CO3固体放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______ 。
②t2℃时当Na2CO3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NaCl时,可采用 ______ 方法提纯Na2CO3(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③将t2℃时NaCl和Na2CO3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此时所得Na2CO3溶液的质量分数 ______ (填“<”、“=”或“>”)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
④如图2所示,t2℃时,一小试管内盛有Na2CO3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还存有少许固体Na2CO3固体,将小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然后将大量的NH4NO3固体加入烧杯的水中,观察到小试管内的固体物质逐渐增多,原因是 ______ 。
19. 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气体的制备、净化、干燥、收集和进行实验探究的部分仪器。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欲利用其进行下列化学实验。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以石灰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在实验室中制备并收集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按照要求设计实验装置,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进行实验。(提示:盐酸中挥发出的少量HCl气体可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吸收)
①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 ______ (从左到右填写仪器序号字母)。
②上述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③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2)该小组的同学以过氧化氢为原料(MnO2为催化剂)制备氧气,并对某种塑料的组成元素进行分析探究(查阅资料知,该塑料只含C、H两种元素),所选仪器按照“A→B1→E→B2→D→B3”的顺序连接,经检查装置气性良好,然后使该塑料试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观察现象,收集有关实验数据(假设发生的所有化学反应都充分反应),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实验中,装置B1的作用是 ______ 。
②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③装置E中硬质玻璃管内塑料试样充分燃烧后,测得B2的质量增加了3.6g,装置D的质量增加了4.4g,则该塑料试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______ ,该塑料试样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 。
20. 实验室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已知分别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记作A、B),小明同学想用化学方法确定各是哪种溶液,并进行了实验探究:
①取适量的A、B两种溶液于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氯化钙溶液,观察到A中产生白色沉淀,则A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______ 。
②小明还想用别的试剂区别两种溶液,他不能选择下列物质中的 ______ (填选项序号之一)。
A.BaCl2溶液
B.Ca(OH)2溶液
C.酚酞试液
D.稀盐酸
21. 实验室有两瓶固体混合物,已知固体混合物A是由NaNO3、NaCl和BaCO3三种物质中的两种组成的;固体物质B是由CuSO4、CuO、(NH4)2SO4三种物质中的两种或三种组成的。按如图所示进行探究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图示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回答下列问题:
①气体C和G中水溶液pH>7的是 ______ (选填“C”或“G”),沉淀F的化学式为 ______ 。
②写出步骤Ⅲ中生成白色沉淀I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③滤液H中一定大量存在的阳离子为 ______ (填离子符号)。
④混合物A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______ (写化学式)。
⑤混合物B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 ______ (写化学式),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 。
22. 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开发前景十分远大。
(1)海水淡化。采用如图1所示的膜分离法淡化海水,水分子可以通过淡化膜进入左侧的淡水池,从而得到淡水。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______ (填序号之一)。
A.膜分离法的原理与滤纸过滤原理类似
B.加压后右侧海水中的溶质质量增多
C.加压后右侧海水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2)海水晒盐。如图2所示盐田通常分为蒸发池和结晶池两部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______ (填序号之一)。
A.在蒸发池中水蒸发所需能量主要为太阳能和风能
B.在结晶池中主要通过降温结晶使氯化钠析出
C.当氯化钠晶体析出时,结晶池中的溶液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3)海水提镁:海水中含有丰富的被誉为“国防元素”的镁元素。金属镁广泛应用于火箭、导弹和飞机制造业,从海水中提取镁的过程如图3所示:
在上述转化过程中发生中和反应的步骤是 ______ (填序号);海水中本身就含有氯化镁,请分析①、②两步再得到氯化镁的目的是 ______ 。
(4)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中用NaOH溶液代替石灰乳模拟图3生产过程中第①步。他取NaCl和MgCl2的固体混合物25g,加入100g水完全溶解,向其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生成的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质量关系如图4所示:
①当滴入上述NaOH溶液至图中B点时,烧杯中溶液里含有的溶质为 ______ (写化学式)。
②当滴入10%的NaOH溶液80g时(即图中A点),恰好完全反应,试通过计算,求此时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汽油挥发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故为物理变化,故A符合题意;
B、葡萄酿酒,由葡萄变为酒精,有新物质生成,故为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变为氧气和有机物,故为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篝火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故为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C
【解析】解:A、将垃圾分类投放,可以实现资源回收利用,又能减少环境污染,做法正确;
B、废旧金属中含有有毒的重金属,把废旧电池利用,减少土壤影响,做法正确;
C、加高工厂的烟囱,只能将有害物质排放到高空,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空气污染,做法错误;
D、多推广清洁能源,少用化石燃料既能节约化石能源,又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做法正确。
故选:C。
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减少污染、环境保护的措施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D
【解析】解:A、雷雨天在大树下避雨,容易发生雷击,故选项说法错误。
B、霉变食物中含有有毒的黄曲霉毒素,高温蒸熟后也不能食用,故选项说法错误。
C、木炭烤火容易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用木炭烤火取暖时紧闭门窗,容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故选项说法错误。
D、久未开启的地窖中可能含有大量的不能供给呼吸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进入前可以先做灯火实验以检验二氧化碳含量是否过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雷雨条要防止雷击,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霉变食物中含有黄曲霉毒素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木炭烤火容易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久未开启的地窖中可能含有大量的不能供给呼吸的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有毒物质、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D
【解析】解: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瓶口没有紧挨试管口、瓶塞没有倒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解:A.由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则铝原子的质子数为13,故A正确;
B.由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铝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故B正确;
C.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小于4,在化学变化中易失电子,故C错误;
D.由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故D正确。
故选:C。
粒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据以上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掌握周期表的结构特点及原子结构知识即可解答。
6.【答案】D
【解析】解:A、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说法正确,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说法正确,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伴随能量的变化,说法正确,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属于盐,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属于碱,说法错误,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此题利用元素的概念、原子的结构等知识进行的分析归类探讨,对所涉及的问题利用相关的识记知识进行判断选择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了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等知识点,通过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7.【答案】C
【解析】解:A、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的俗称,升华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人工降雨,A选项正确;
B、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氢氧化钙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B选项正确;
C、火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具有强腐蚀性,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C选项错误;
D、用石灰乳与硫酸铜混合配制农药波尔多液,D选项正确。
故选:C。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解题时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化学和生活,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要求学生熟记教材知识,灵活运用即可。
8.【答案】A
【解析】解:A、二氧化碳、氯化氢均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氢氧化钠溶液虽然能除去氯化氢气体,但也能将二氧化碳气体反应掉,最终得不到二氧化碳气体,此选项符合题意;
B、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前后指针不发生偏转,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将黄铜片和铜片相互刻画,铜片上留有痕迹,说明黄铜片的硬度比铜片的硬度大,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盐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铁片上附着一层红色固体,证明金属活动性为:铁>铜。银片上无现象,则银片没有与硝酸铜溶液反应,证明金属活动性为:铜>银,从而证明了铁>铜>银。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A、根据物质的性质与除杂方法来分析;
B、根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方法来分析;
C、根据比较物质硬度的方法来分析;
D、根据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的探究方法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9.【答案】D
【解析】解:A、手绢属于可燃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手绢与氧气接触,故选项说法错误。
C、着火点为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水蒸发吸热,从而手绢温度无法达到着火点以上,则手绢不会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燃烧的条件,掌握燃烧的条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B
【解析】解:A、控制反应条件可达到促进燃烧的目的,如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促进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B、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蓝,则使石蕊变红的溶液一定显酸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气体受热膨胀过程中分子的间隔增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促进燃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催化剂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C、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蓝。
D、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指示剂的性质、催化剂的特征、促进燃烧的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ACD
【解析】解:由微观图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催化剂CH3OH+H2O。
A、置换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因此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说法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x的数值为3,说法正确;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之比为44:(2×3)=22:3,说法错误;
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该反应中有二氧化碳和水两种氧化物,说法错误。
故选:ACD。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根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2.【答案】BCD
【解析】解:实验室中有甲、乙、丙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只知道分别是Ca(NO3)2溶液、Na2CO3溶液、稀盐酸中的各一种,各取适量两两混合,甲和乙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乙和丙反应有气泡冒出,甲和丙混合无明显现象,Na2CO3溶液、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则Na2CO3溶液、稀盐酸是乙、丙中的一种,甲是硝酸钙溶液,硝酸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硝酸钙和稀盐酸不反应,则乙是碳酸钠溶液,丙是稀盐酸。
A、甲是硝酸钙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甲和乙生成的沉淀是碳酸钙,能与硝酸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丙是稀盐酸,故选项说法正确。
D、乙和丙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CD。
实验室中有甲、乙、丙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只知道分别是Ca(NO3)2溶液、Na2CO3溶液、稀盐酸中的各一种,各取适量两两混合,甲和乙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乙和丙反应有气泡冒出,甲和丙混合无明显现象,据此结合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有一定难度,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等),获得结论,最后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
13.【答案】ACD
【解析】解:A、Fe2O3和铁粉均能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氯化钠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MgCl2能与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钠(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灼热炭粉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碳气体,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ACD。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本题有一定难度,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4.【答案】AD
【解析】解:A、由金属活动性Zn>Cu>Ag知,将ag锌粉和银粉加入Cu(NO3)2溶液中,锌能与Cu(NO3)2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银不与硝酸铜溶液反应。充分反应后得到无色溶液,说明硝酸铜已完全反应,滤液中一定只含有Zn2+,故选项说法正确。
B、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生成,说明锌是过量的,则滤渣中一定含有银、铜、锌,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Zn+Cu(NO3)2=Zn(NO3)2+Cu,每65份质量的锌可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则滤渣的质量一定小于ag,故选项说法错误。
D、滤液是硝酸锌溶液,与氯化钠溶液不反应,则现象X为无明显现象,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D。
由金属活动性Zn>Cu>Ag知,将ag锌粉和银粉加入Cu(NO3)2溶液中,锌能与Cu(NO3)2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银不与硝酸铜溶液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有一定难度,熟练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确定能发生的反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5.【答案】BD
【解析】解:设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O2+Ca(OH)2=CaCO3↓+H2O
44 100
x 15g
44100=x15g
x=6.6g,则共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6.6g,
产生的水的质量为:18.1g−10.6g−6.6g=0.9g,
设加热Ca(HCO3)2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为y,设消耗的Ca(HCO3)2的质量为z,设生成的CaCO3的质量为m。
Ca(HCO3)2=40℃CaCO3+H2O+CO2↑
162 100 18 44
z m 0.9g y
4418=y0.9g
y=2.2g
16218=z0.9g
z=8.1g
10018=m0.9g
m=5g,
则加热Ca(HCO3)2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为2.2g小于全部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说明Ca(HCO3)2全部反应,消耗的Ca(HCO3)2的质量为8.1g,则原混合物中的CaCO3的质量为:18.1g−8.1g=10g,产生的CaCO3的质量为5g,则全部可以加热分解的CaCO3的质量为10g+5g=15g;CaCO3加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6.6g−2.2g=4.4g,
设产生的氧化钙的质量为n,消耗的碳酸钙的质量为p。
CaCO3=900℃CaO+CO2↑
100 56 44
p n 4.4g
10044=p4.4g
p=10g
5644=n5.6g
n=5.6g,则产生的氧化钙的质量为5.6g,消耗碳酸钙的质量为10g,则剩余固体中有5g的碳酸钙和5.6g的氧化钙;
A、综上分析,剩余固体为混合物,故A说法错误,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综上分析,产生水的质量为0.9g,故B正确,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C、综上分析,原固体中的Ca(HCO3)2和CaCO3的质量比为8.1g:10g=81:100,故C错误,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综上分析剩余固体中有5g的碳酸钙和5.6g的氧化钙,设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产生的氯化钙的质量为x,氧化钙和盐酸反应产生的氯化钙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111
5g x
100111=5gx
x=5.55g
CaO+2HCl=CaCl2+H2O
56 111
5.6g y
56111=5.6gy
y=11.1g,故全部的氯化钙的质量为5.55g+11.1g=16.65g,故D正确,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D。
A、根据碳酸氢钙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进行分析;
B、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的相关计算进行分析;
C、根据碳酸氢钙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进行分析;
D、根据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根据方程式的相关的计算,注意理清化学方程式的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16.【答案】O2 MgO Mg(OH)2 CuCl2 有机物 15:8 无机非金属材料 SiO2 +4 质子数不同
【解析】解:(1)①氧气是一种供给呼吸的气体,其化学式为O2;故答案为:O2。
②氧化镁是一种金属氧化物,其化学式为MgO;故答案为:MgO。
③氢氧化镁是一种难溶性碱,其化学式为Mg(OH)2,故答案为:Mg(OH)2。
④氯化铜是一种易溶性盐,其化学式为CuCl2,故答案为:CuCl2。
(2)①红花素(C15H12O6)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红花素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6×6)=15:8;故答案为:有机物;15:8。
②白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钙、碳、氧、硅原子个数分别为1、1、3、0,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钙、碳、氧、硅原子个数分别为1、1、5、1,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1个硅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SiO2。CaSiO3中钙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设其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2)+x+(−2)×3=0,x=+4;故答案为:无机非金属材料;SiO2;+4;
③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说明,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答案为:质子数不同。
(1)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2)①根据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②根据材料的分类、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③根据元素的概念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17.【答案】高 2H2+O2=点燃2H2O 弱
【解析】解:①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一般情况下,铝合金的强度和硬度比纯铝的高。
②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点燃2H2O。
③室温下,钛与水、稀盐酸和稀硫酸均不反应,铝能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则钛的金属活动性比铝的弱。
故答案为:
①高;
②2H2+O2=点燃2H2O;
③弱。
①根据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进行分析解答。
②根据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进行分析解答。
③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合金的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答案】59g 降温结晶 < 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解析】解:①t1℃时,碳酸钠的溶解度是18g,所以将10gNa2CO3固体放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只能溶解9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9g;
②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t2℃时,当Na2CO3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NaCl时,可采用降温结晶方法提纯Na2CO3;
③将t2℃时NaCl和Na2CO3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所以此时所得Na2CO3溶液的质量分数
故答案为:①59g;
②降温结晶;
③<;
④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提纯晶体的方法。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A−C−B−F CaCO3+2HCl=CaCl2+H2O+CO2↑ Ca(OH)2+CO2=CaCO3↓+H2O 吸收氧气中的水蒸气 2H2O2=MnO22H2O+O2↑ 1.2g 25%
【解析】解:(1)①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A(制取二氧化碳)−C(吸收氯化氢)−B(吸收水蒸气)−F(收集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A−C−B−F。
②上述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
③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故答案为:Ca(OH)2+CO2=CaCO3↓+H2O。
(2)①该实验中,装置B1的作用是吸收氧气中的水蒸气。
故答案为:吸收氧气中的水蒸气。
②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MnO22H2O+O2↑。
故答案为:2H2O2=MnO22H2O+O2↑。
③装置E中硬质玻璃管内塑料试样充分燃烧后,测得B2的质量增加了3.6g,说明反应生成水的质量是3.6g,装置D的质量增加了4.4g,说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是4.4g,则该塑料试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244=1.2g,氢元素质量是3.6g×218=0.4g,该塑料试样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4g0.4g+1.2g×100%=25%。
故答案为:25%。
(1)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浓硫酸能够吸收水蒸气。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2)通常情况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根据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和判断。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0.【答案】Na2CO3 C
【解析】解:①氯化钙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观察到A中产生白色沉淀,则A中溶质的化学式为Na2CO3;
②A、BaCl2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无明显现象,BaCl2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两者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不符合题意;
B、Ca(OH)2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无明显现象,Ca(OH)2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两者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碳酸钠溶液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两者现象同,不能鉴别,故C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稀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有气泡产生,两者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故答案为:①Na2CO3;
②C。
①根据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氯化钙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来分析解答;
②根据物质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才能鉴别。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1.【答案】G Cu(OH)2 Ba(NO3)2+Na2SO4=BaSO4↓+2NaNO3 Na+ NaNO3、BaCO3 CuO 氧化铜为黑色不溶于水的固体,且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混合物B中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产生蓝色沉淀F和无色溶液E,因此混合物B中一定不存在氧化铜
【解析】解:①气体C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显酸性,气体G为氨气,其水溶液显碱性,因此pH>7的是G;沉淀F为氢氧化铜,化学式为Cu(OH)2;
②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步骤Ⅲ中生成白色沉淀I的化学方程式Ba(NO3)2+Na2SO4=BaSO4↓+2NaNO3;
③滤液H中含有硝酸钠,因此一定大量存在的阳离子为Na+;
④混合物A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硝酸钠和碳酸钡,化学式为NaNO3、BaCO3;
⑤氧化铜为黑色不溶于水的固体,且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混合物B中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产生蓝色沉淀F和无色溶液E,因此混合物B中一定不存在氧化铜,化学式为CuO;故答案为:①G;Cu(OH)2;
②Ba(NO3)2+Na2SO4=BaSO4↓+2NaNO3;
③Na+;
④NaNO3、BaCO3;
⑤CuO;氧化铜为黑色不溶于水的固体,且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混合物B中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产生蓝色沉淀F和无色溶液E,因此混合物B中一定不存在氧化铜。
固体混合物A是由NaNO3、NaCl和BaCO3三种物质中的两种组成的,固体物质B是由CuSO4、CuO、(NH4)2SO4三种物质中的两种或三种组成的;根据实验过程分析,加入适量的稀硝酸充分反应后,能够产生气体C,所以混合物A中一定含有BaCO3,C为二氧化碳气体;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产生蓝色沉淀F,F为氢氧化铜,因此B中一定含有CuSO4,产生气体G,G为氨气,一定含有(NH4)2SO4;由于氧化铜为黑色不溶于水的固体,且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因此固体物质B中不含氧化铜;无色溶液D与无色溶液E混合后,加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充分反应,得到白色沉淀Ⅰ,应为硫酸钡沉淀,无色溶液H只含有一种阴离子,只能为硝酸根离子,因此混合物A中含有硝酸钠和碳酸钡,混合物B中含有硫酸铜和硫酸铵,无色溶液D中含有硝酸钠和硝酸钡,无色溶液E中含有硫酸钠;据以上分析解答。
在解答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带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2.【答案】B B ② 富集镁元素 NaCl、NaOH
【解析】解:(1)采用如图1所示的膜分离法淡化海水,水分子可以通过淡化膜进入左侧的淡水池,从而得到淡水,
A、膜分离法的原理与滤纸过滤原理类似,故A正确;
B、加压后右侧海水中的溶质质量不变,故B错误;
C、加压后右侧海水中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减小,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故C正确。
故选:B;
(2)A、在蒸发池中水蒸发所需能量主要为太阳能和风能,故A正确;
B、在结晶池中主要通过蒸发结晶使氯化钠析出,故B错误;
C、当氯化钠晶体析出时,结晶池中的溶液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C正确;
故选:B;
(3)由反应的流程可知,在②中氢氧化镁与盐酸的反应属于酸与碱发生的中和反应;海水或卤水均含有氯化镁,氯化镁溶解在海水中,不能直接提取出来,经过①、②两个步骤将海水中的镁离子提取出来,得到纯净的氯化镁,然后电解才能得到镁.
(4)①根据曲线可知,当滴入80gNaOH溶液时,MgCl2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镁沉淀,当滴入上述NaOH溶液至图中B点时,氢氧化钠是过量的,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NaOH;
②恰好反应时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80g×10%=8g
设混合物中MgCl2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NaCl的质量为y。
MgCl2+2NaOH=Mg(OH)2↓+2NaCl
80 58
8g x
8058=8gx
x=5.8g
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25g+100g+80g−5.8g=199.2g。
故答案为:(1)B;
(2)B;
(3)②;富集镁元素;
(4)①NaCl、NaOH;
②199.2g。
(1)根据海水淡化的原理进行分析;
(2)根据海水晒盐的原理进行分析;
(3)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分析属于中和反应的反应;经过①、②两个步骤是将海水中的镁离子提取出来,富集镁离子,据此分析回答再得到氯化镁的目的;
(4)①根据生成的沉淀与加入NaOH溶液质量关系图2分析当滴入上述NaOH溶液至图中B点时,烧杯中溶液里含有的溶质;
②根据氯化镁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由氢氧化钠的质量求出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再根据原来的氯化钠求出烧杯中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本题考查的是海洋资源的利用以及有关物质的制取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中考化学三模试卷-普通用卷: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中考化学三模试卷-普通用卷,共23页。
2023年济南市市中区初三化学三模: 这是一份2023年济南市市中区初三化学三模,共8页。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