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第6章 溶解现象 ——初中化学九年级单元知识点梳理(沪教版)
展开1.概念: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悬浊液和乳浊液属于混合物,但不均一、不稳定)。
【注意】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乙醇等。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氯化铁溶液为黄色。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但溶液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3.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若固体、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若两种液体混合,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若溶液中有水,水为溶剂。
【注意】水能溶解很多种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溶剂,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等等。
4.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1)温度:温度越高,溶解速率越快。
(2)溶质颗粒的大小:溶质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
(3)搅拌:搅拌能加快溶解速率。
5.溶解放热与吸热现象:浓硫酸、氢氧化钠加入水中时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使溶液温度降低;硝酸钾、氯化钠等大多数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不变。
6.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纯净的水导电性非常微弱,而某些溶液可以导电(如:酸碱盐溶液)。金属能导电的原因是金属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电子。
某些物质溶液导电原因:物质在水中溶解时能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使得溶液能够导电。如食盐水溶液、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均可导电。
①食盐溶于水生成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稀硫酸中含有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所以食盐水和稀硫酸都能够导电。
②蔗糖、酒精溶于水后,蔗糖、酒精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于水中,因此蔗糖、酒精的水溶液不能导电。
电解水实验中,要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增强水的导电性。
考点2 乳浊液和乳化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其特征是:不均一、不稳定、长期放置易分层。
2.乳化现象:洗涤剂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的过程,形成的乳浊液能够稳定存在。
3.溶液和乳浊液
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例如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都是悬浊液。
考点3 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公式:
饱和溶液:=
3.溶液稀释: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
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
仪器: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烧杯、药匙、胶头滴管。
注意:若所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则可能原因是称量时左右盘放颠倒、药品倒入烧杯中洒落、药品不纯、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配制溶液烧杯中有水等;若所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可能的原因是量取的水倒入烧杯时外溅、量筒读数时俯视等;而装瓶时洒落不影响(影响或不影响)溶质质量分数。
5.用液体配制溶液:
(1)实验用品: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2)实验步骤:①计算:计算液体或浓溶液的体积和所需溶剂水的体积。
②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液体或浓溶液体积,用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③配制(稀释):
④装瓶贴标签:
考点4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2.判断方法
(1)当溶液中有固态溶质时,若固体不再减少,那么该溶液是饱和的;若固体不断减少,那么该溶液是不饱和的。
(2)当溶液中没有固态溶质时,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相应的溶质,若固体不溶解,则原溶液是饱和的;若固体继续溶解,则原溶液是不饱和的。
(3)当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3.转化 :
对大多数固体溶质而言:
加溶质、蒸发水、 降温 蒸发水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结晶
加水、升温 冷却(即降温)
对氢氧化钙或气体溶质而言:
加溶质、蒸发水、 升温 蒸发水、升温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结晶
加水、降温
4.溶液的稀、浓与溶液是否饱和的关系如图所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但同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其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浓。
考点5 溶解度
1.物质的溶解性
①碘几乎不溶于水,却能溶解在汽油中,说明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②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碘却能溶解在汽油,说明不同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③物质的溶解性受温度影响。
2.固体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四要素:①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③达到饱和状态;④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单位为g。
(3)影响因素
①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②外因:温度。
a.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如NaCl;
c.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4)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
3.气体溶解度
(1)定义:通常是指该气体的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内因:气体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②外因:温度、压强。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4.固体溶解度曲线
(1)意义
图1 图2
(2)应用
①判断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③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④判断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
⑤判断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⑥确定混合物的分离、提纯方法。
考点6 结晶
1.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固体
2.结晶:形成晶体的过程
蒸发结晶(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
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固体
3.如何从某溶液中提取固体溶质?
(1)对于所有固体溶质的溶液,都可用“蒸发溶剂法”;
t/℃
溶解度/g
(2)对于形如的溶质的溶液,还可用“降温结晶法”;
(3)对于形如的溶质的溶液,一般只采用“蒸发溶剂法”;
(4)对于形如的溶质的溶液,还可用“升温结晶法”。
4.
(a)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
(b)P点的的含义 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c)N点为 t3℃时A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 加入A物质 、 降温、 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d)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e)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f)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g)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
乳浊液
分散物质的溶解性
溶
不溶
分散物质原来的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
液态
分散粒子
分子或离子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
特征
均一、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
相同点
都是混合物
溶解度/g
<0.01
0.01~1
1~10
>10
一般称为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内容
意义
曲线(如图1曲线甲)
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
曲线上方的点(如图1点C)
表示溶液饱和且有未溶解的固体
曲线下方的点(如图1点A)
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曲线上的点(如图1点B)
表示物质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
曲线交点(如图2点d)
表示几种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相等
【期末复习】第7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初中化学九年级单元知识点梳理(沪教版):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第7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初中化学九年级单元知识点梳理(沪教版),文件包含第7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初中化学九年级单元知识点梳理沪教版学生版docx、第7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初中化学九年级单元知识点梳理沪教版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复习】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 ——初中化学九年级单元知识点梳理(沪教版):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 ——初中化学九年级单元知识点梳理(沪教版),文件包含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初中化学九年级单元知识点梳理沪教版学生版docx、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初中化学九年级单元知识点梳理沪教版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复习】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初中化学九年级单元知识点梳理(沪教版):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初中化学九年级单元知识点梳理(沪教版),文件包含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初中化学九年级单元知识点梳理沪教版学生版docx、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初中化学九年级单元知识点梳理沪教版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