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考地理主干知识及答题思路模板
展开高中地理主干知识及答题思路模板(修订版)
-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 ☆人文地理环境要素
- ☆地球和经纬网
- ☆经纬网的应用
- ☆地理位置分析
- ☆地图三要素
- ☆等值线地图的基本特征
- ☆等值线地图的判读
- ☆等高线地形图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 ☆基本地形类型及特征
- ☆地形、地势特征的描述
- ☆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口小肚大处)
- ☆港口码头的区位条件
- ☆地理信息技术(“3S”技术)应用
- ☆地球是一颗普通的星行
- ☆地球是一颗特殊的星行
- ☆月相位置及形状
-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 ☆航天返回基地选择的条件
-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 ☆太阳能的优缺点
- ☆我国太阳能发电的基本思路
- ☆太阳能发电重大意义
- ☆太阳大气层结构及各层代表太阳活动
-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描述方法
- ☆地层和化石的关系
- ☆地球的演化
-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 ☆地球自转的意义
- ☆地球公转的意义
- ☆地球运动常考考点
-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
- ☆大气的垂直分层
- ☆大气的受热过程
- ☆大气的两个作用
-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 ☆影响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小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 ☆等温线分布特殊性及影响因素
- ☆造成两地气温差异因素的分析方法
- ☆等温线的疏密及其影响因素
- ☆我国夏季避暑旅游途径(北上、下海、上山)
- ☆大气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大气逆温现象产生的机理
-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形成
-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 ☆风向的判断
- ☆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
- ☆“狭管效应”与“焚风效应”
-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类型
- ☆气压带、风带对气温的影响
- ☆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 ☆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
-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 ☆信风带移动与季风
-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A→N名称、成因、分布及特征
- ☆根据气候特征(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 ☆气候特征的描述
- ☆常见天气系统与天气
- ☆天气特征描述
- ☆冷锋与暖锋对比
-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 ☆影响我国天气的准静止锋
- ☆气旋与反气旋对比
- ☆锋面气旋
- ☆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 ☆影响降水的因素
- ☆影响地表水下渗的因素
- ☆影响蒸发量的因素
-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 ☆利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 ☆水循环的意义
-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 ☆河流的补给类型
- ☆河流的水文特征
- ☆影响河流水量(地表径流)的因素
- ☆河流含沙量大的原因
- ☆河流航运价值高的条件
- ☆河流的水系特征---河流的样子
- ☆影响内流区形成的因素
- ☆湖泊水文特征
- ☆咸水湖的成因
-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 ☆海水温度对地理环境的的影响
- ☆影响海水盐度分布的因素
- ☆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滨海盐场区位条件
- ☆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
- ☆海浪(波浪)的类型
- ☆潮汐
- ☆潮汐对地理环境影响
- ☆关于洋流的几点说明
-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 ☆根据等温线分布判定洋流特性
-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海洋渔场条件分析
-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 ☆沃克环流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 ☆岩石圈物质按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石
- ☆地质作用分析:内力+外力(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 ☆板块运动与地貌(六大板块图)
- ☆火山地貌
-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 ☆矿物富集的原因
- ☆外力作用
- ☆常见的风化作用
- ☆常见的风化地貌
- ☆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 ☆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 ☆影响流水侵蚀的因素
- ☆河流侵蚀地貌
- ☆河流堆积地貌(分选性: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
- ☆河流流向判定方法
- ☆喀斯特地貌
- ☆风沙(风成)地貌
- ☆影响风沙活动的形成因素
- ☆风沙活动的危害
- ☆风沙活动的防治措施
- ☆地貌与方向
- ☆冰川地貌
- ☆海岸地貌
- ☆海岸线后退原因
- ☆地表形态对交通的影响
- ☆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 ☆河流堆积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 ☆湖泊按成因分类
- ☆岛屿按成因分类
-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 ☆植被特征描述
-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 ☆土壤及土壤剖面
- ☆影响土壤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 ☆土壤肥力分析
-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治理措施
- ☆土壤的保护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陆地自然带概念
-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 ☆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 ☆地方性分异规律
- ☆气象灾害
- ☆洪涝灾害类型
- ☆地质灾害类型
- ☆海洋灾害类型
- ☆台风
- ☆寒潮
- ☆干旱灾害
- ☆森林山火发生的自然原因
-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 ☆地震
- ☆滑坡、泥石流的定义、成因和防避
- ☆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原因和特点
- ☆防灾减灾
-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 ☆人文地理环境要素
- ☆人口分析要素
-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 ☆人口自然增长模式及影响因素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 ☆应对人口老龄化应该采取的有效对策
- ☆聚落合理选址的判断技巧
-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 ☆新农村的建设方向
- ☆城镇内部功能区的分布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 ☆中心商务区特征
- ☆城镇化标志
- ☆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及特点
- ☆逆城市化问题:
- ☆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解决城镇化问题的途径(生态城市建设)
-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 ☆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思路
- ☆农业生产特征的描述方法
- ☆农作物品质高的自然原因
-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 ☆工业区位因素的选择
- ☆工业分散的原因、优势、劣势
- ☆工业集聚的优势、劣势
- ☆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
- ☆服务业概念及分类
- ☆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 ☆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 ☆交通运输需求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交通运输布局影响聚落发展
- ☆交通布局特征描述
- ☆交通运输方式评价
- ☆交通线区位的评价
-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 ☆环境问题的表现
- ☆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 ☆区域的含义、类型和特性
- ☆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区域特征分析)
- ☆我国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荒漠化的概念、类型、表现
- ☆石漠化的概念、分布、成因
-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危害
-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 ☆湿地的成因及环境效益
- ☆如何分析湿地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 ☆水土流失的原因
- ☆水土流失的危害
-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 ☆资源枯竭型城市
- ☆资源开发的评价分析
- ☆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 ☆城市的辐射功能
- ☆上海的辐射功能及影响
- ☆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
- ☆产业结构的描述
- ☆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
- ☆流域水资源协作开发
- ☆流域综合开发思路
- ☆水利工程的可行性评价
- ☆水利工程的影响评价
-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 ☆流域开发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 ☆黄河沙患的解决,需要流域内综合协调
- ☆黄河断流原因、措施
- ☆湖泊面积缩小原因
- ☆缓解资源紧张的途径
-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 ☆跨区域资源配置的可行性
- ☆资源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资源调配线路的选择
-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 ☆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 ☆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 ☆西电东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 ☆南水北调工程及影响
-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
-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国际产业转移的典型表现
- ☆劳动密集型工业、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产业转移
-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 ☆工业综合整治措施
-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 ☆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 ☆自然资源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利用
- ☆资源安全问题
- ☆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 ☆保障资源安全的措施
- ☆中国能源供需特点
- ☆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特点
- ☆我国耕地资源短缺的原因
- ☆我国土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
- ☆保障粮食安全的途径
- ☆海洋空间资源的特点及开发意义
-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危害
- ☆环境安全问题
-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 ☆保障环境安全的措施
- ☆污染物跨国转移的方式
- ☆跨国污染物问题的应对措施
- ☆生态退化的原因、表现及措施
- ☆生态修复的概念与分类
-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保护对象
-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 ☆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90.☆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10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冷却凝固作用:只有岩浆才能形成岩浆岩。
2.外力作用:各种岩石经过外力作用都能形成沉积岩。
3.变质作用:各种岩石经过变质作用都能形成变质岩。
4.重熔再生作用:各种岩石经过重熔作用都能形成岩浆。
102--☆岩石圈物质按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火成岩)
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如花岗岩。
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例如玄武岩。
- 沉积岩(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而成。砂、砾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
温度、压力条件下经过变质作用而形成新岩石。
例如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花岗岩。
103--☆地质作用分析:内力+外力(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水平、垂直)、岩浆活动(火山)、
变质作用(高温、高压)等三个方面。
2.外力作用:风化(破碎)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物质条件、动力条件(风、流水、冰川)、沉积条件)
104--☆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按运动方向的差异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1.地壳水平运动按运动方向分为张裂和挤压两种形式。
形成断裂带(东非大裂谷)和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地壳垂直运动按运动方向分为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海陆变迁。
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105--☆板块运动与地貌(六大板块图)
1.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消亡边界)或张裂
(生长边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①地中海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面积不断缩小。
②红海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面积不断扩大。
③安第斯山脉位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
④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106--☆火山地貌
地下岩浆在巨大压力作用下,沿地壳的薄弱处喷出而成。
1.火山口: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常形成湖泊。
火山锥: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2.常见火山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107--☆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内力作用形成褶皱(背斜、向斜)、断层、火山等。
构造地貌:指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例如:背斜成山
和向斜成谷;断层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
1.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中部岩层老,两翼岩层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部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2.断层:岩层发生断裂,岩块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沿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块称地垒。如:华山、庐山、泰山。
沿断层相对下降的岩块称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褶皱形成初期,背斜形成山地,向斜形成谷地(顺地形)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易受外力侵蚀,最终形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最终形成山地。
4.在背斜找油气,在向斜找地下水,大型工程避开断层。
108--☆矿物富集原因
1.地壳作用:①板块交界处碰撞抬升;
②岩浆喷出带出埋藏于地下的矿石
③变质作用成矿
2.风化侵蚀表层土壤,导致矿石裸露
3.流水搬运作用,堆积矿物于河漫滩或河湖水体中
4.大风,强日照,导致水体蒸发,水底矿物裸露
109--☆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2.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风化作用:岩石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作用: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破坏,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移动风化或侵蚀产物,为堆积地貌创造条件。
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堆积形成堆积地貌。
3.外力作用的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110--☆常见的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按其性质分: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1.热力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岩石反复膨胀和收缩。
2.冻融作用:土壤或岩层中的水反复冻融,也称冰劈作用。
3.根劈作用:植物根系不断对岩石裂隙产生挤压破坏。
4.球状风化:岩石棱角易受风化,棱角逐渐缩减趋向球形。
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气候、岩石性质、地形、生物。
111--☆常见的风化地貌
1.花岗岩出露地表受温差或寒冻影响,形成球状风化地貌。
2.高山雪线之下大块的岩石不断崩裂,形成扇形流石滩。
3.山坡上的岩体崩落,形成岩块碎屑上小下大的倒石堆。
112--☆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1.风力侵蚀:戈壁、洼地、蘑菇石、风蚀柱和风蚀城堡等。
2.流水侵蚀:使河流加深加宽加长,地表呈现沟壑纵横。
3.流水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和峰林等。
4.冰川侵蚀: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洼地和平原。
5.海浪侵蚀:海蚀平台、海蚀洞穴、海蚀柱、海蚀崖等。
113--☆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1.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冲积洪积平原、三角洲等。
2.风力堆积:沙丘、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3.海水堆积:受波浪和沿岸流作用,形成海滩、沙坝等。
4.冰川堆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
114--☆影响流水侵蚀的因素
1.河流径流量大小,水流速度(落差、坡度的大小)
2.植被覆盖度(减少径流,降低流速;提高地表的抗侵蚀能力)
3.地面组成物质抗侵蚀能力;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性质。
115--☆河流侵蚀地貌
1.河流的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2.在河岸弯曲处,无论南北半球,凹岸河床因冲刷较深,
而凸岸因堆积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
3.在河岸平直处,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因
侵蚀,河床较深,左岸因堆积则较浅,南半球正好相反。
4.河流侵蚀地貌:V形谷、U形谷、槽形谷。
116--☆河流堆积地貌(分选性: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
【冲积扇】: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降低→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季节性洪流引起的山前堆积为洪积扇,在湿润、半湿润地区有常年的水流引起山前堆积为冲积扇。
【河漫滩】:在河流中下游地区,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堆积,河水反复涨水泛滥,冲积层不断增厚→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原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在河流入海(湖)时,由于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湖)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三角洲。河流泥沙堆积形成的岛屿→冲积岛。
【江心洲】河床底部泥沙淤积形成浅滩,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心滩,心滩经历多次洪水期淤积超过水面成江心洲。
分布:①河流由窄展宽处②河曲截弯取直处③两江交汇处等
117--☆河流流向判定方法
1.河流流向总是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
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数字大,海拔高),判定河流流向。
3.湖泊或水库下游河流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水位变化小。
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北半球侵蚀右岸→深)
5.根据河流地貌类型判定河流流向(如:v形谷→上游)
6.根据河流沉积物颗粒大小判定河流流向。
7.根据时令河虚实线判定河流流向(河流由实线向虚线流)
8.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工业区→下游)
118--☆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被溶解或溶解后沉淀形成的地貌)
形成条件:可溶性岩石、气候温暖湿润、地下水循环通畅。
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1.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洼地(坝子)、峰林。
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石钟乳、石幔(帘)、石笋、石柱。
3.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地表水沿石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地表水沿石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随地下溶洞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形成漏斗(天坑)→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天生桥和坡立谷→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形成干谷和石林。
119--☆风沙(风成)地貌
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风沙地貌。
1.风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雅丹地貌等。
2.风积地貌:风携带的沙粒遇到地形或植被阻挡,风速
降低,沙粒沉积形成新月形沙丘(固定、流动)或沙垄。
3.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每年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
120--☆影响风沙活动的形成因素
1.物质来源:
①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等,泥沙裸露。
②外地输沙:风带来的沙尘;河流带来的泥沙。
2.动力条件:
①大气环流(风带或季风)或距离冬季风源地远近。
②该区域的地形特征——常见会加强风力的地形
A.平坦的地形。如广阔的平原,没有阻挡。
B.山地中的峡谷或河谷(峡谷或河谷与风向一致)。
C.面积广大的湖泊或海域。
③特殊天气、气候背景:气候干旱少雨、地表干燥;
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
④植被稀少,地表缺乏植被保护。
121--☆风沙活动的危害
1.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2.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生产、生活设施。
3.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
4.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122--☆风沙活动的防治措施
1.工程措施:①阻沙-阻挡风沙;②固沙-固定沙面。
2.生物措施:①保护和恢复植被:②合理利用水资源。
3.组织管理措施:
①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
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③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机制;
④制定并严格实施防沙治沙的相关法律法规;
⑤对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123--☆地貌与方向
1.流动沙丘:单向斜层理结构,迎风坡平缓,背风坡陡峭。
2.颗粒大、比重大先沉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3.河谷宽窄判定流向:上游河谷深而窄,下游河谷浅而宽。
4.山口和河口的冲积扇和三角洲是向着下游方向展开的。
5.顺着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分选性。
6.河床沙波纹判定流向:缓坡指向上游,陡坡指向下游。
124--☆冰川地貌(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
1.冰川侵蚀地貌:
①冰斗: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
②角峰:金字塔形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孤立而尖锐。
③刃脊:冰斗扩大,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
④冰川槽谷(U形谷):冰川刨蚀形成开阔的U形谷地。
⑤冰蚀湖:冰川刨蚀作用形成洼地,积水而成的湖泊。
⑥峡湾:气候变暖,冰川消退,被海水淹没的冰川槽谷。
2.冰川堆积地貌:冰碛垄、冰碛丘陵等。
125--☆海岸地貌(海岸在海浪、潮流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海岸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海岸堆积地貌:海滩(砾滩、沙滩、泥滩)、沙坝等。
126--☆海岸线后退原因
1.上游修建水库大坝或植树造林,输沙量减少
2.海水风暴潮频发,海浪侵蚀严重
3.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壳运动。
127--☆地表形态对交通的影响(影响交通的方式、走向、密度)
1.影响交通的方式:山区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原因:①山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2.影响交通线的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②线路一般呈“之”字(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③避开陡坡、断层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
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
②降低技术难度;
③保证工程施工安全;
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
3.影响交通网的密度:山区线网密度小。
原因:山地地区人口密度小,修建道路成本高、难度大。
128--☆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影响聚落的分布、形态、密度)
高原: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呈狭长的带状,
聚落密度小,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
水资源丰富。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山区:洪(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呈条带状,聚落密度
较小,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土壤
肥沃。甘肃兰州市及人口的分布
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呈团状、带状,聚落密
度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业发
达;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或海上运输。
129--☆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影响聚落的形成(水源、水运、土壤、气温)
2.影响聚落的规模(山区规模小、平原地区规模大)
3.影响聚落的选点(河流冲积平原上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4.影响聚落的分布(沿河呈线状分布)
130--☆河流堆积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共同性: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活动。
(2)不同点:洪积一冲积平原不旱不涝,成为农业高产田;
河漫滩平原旱涝较为严重,粮食产量不稳定;
三角洲地区易出现土地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
131--☆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有利影响:①重大工程选址②旅游资源开发③开发地下水。
2.不利影响:①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②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③地表水缺乏
132--☆湖泊按成因分类
1.构造湖:地壳运动形成褶皱湖和断层湖(坡陡、水深、狭长)2.火山口湖:死火山口积水成湖(呈圆形,面积小而深度大)
3.堰塞湖:河流被外来物质堵塞而形成的湖泊。
4.海迹湖:原为海域的一部分,因泥沙淤积而与海洋分开。
5.牛轭湖:“S”形河道被自然截弯取直,废弃后成湖泊。
6.冰蚀湖: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湖泊(北美五大湖)
7.风蚀湖:经风长期吹蚀形成的风蚀洼地积水成湖。
8.冻融湖:地表冻胀和融化塌陷形成洼地,积水成湖。
133--☆岛屿按成因分类(冲积岛、大陆岛、珊瑚岛和火山岛)
1.大陆岛:地壳运动使部分陆地与大陆分离成的岛屿。
2.火山岛:海底火山喷发、岩浆堆积露出水面形成的。
3.珊瑚岛:热带浅海区的珊瑚遗体堆积成的岛屿。
4.冲积岛:河流入海(湖)口,河流泥沙堆积成的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