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石钟山记》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35333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石钟山记》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35333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石钟山记》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35333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石钟山记》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353331/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石钟山记》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353331/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石钟山记》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353331/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石钟山记》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353331/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石钟山记》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353331/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授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授课课件ppt,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石钟山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幸而未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元丰七年(1084)被调赴汝州,这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
石钟山 ,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城区,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 石钟山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石钟山,实际上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 石钟山在历史上是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题诗、撰文,以记胜抒怀。
一、内容:山川胜景、自然风物二、目的:抒发情感、揭示哲理。三、游记的分类:1.按表达方式:记事描景《登泰山记》、抒情类《小石潭记》、言志类《醉翁亭记》、说理类《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等。(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2.按内容: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如《五人墓碑记》。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石钟山记》等。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如《核舟记》《病梅馆记》。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如《记王忠肃公翱三事》(王翱(á)谥号忠肃)。
四、特征1.以游踪为线索,抓住自然景物特征。2.多角度写景层次(远-近,低-高等);多感官;色彩多样化;动静;修辞;正侧;虚(想象、联想)实等。3.语言曼妙多姿:用词优美;多用手法;句式灵活多样,如长短整散句结合等。4.景中有情、情中有理。五、掌握四步阅读法1.略读全文,了解文段所叙述的事情:何人何地何故、何景何特点、何情何理(“七 何”), 标明游踪;2.在阅读过程中,找到文段所描写的景物:看景物的特点、景物的变化;3.画出注意文段所表现的人物:性格、思想、行为、态度、品德、命运、影响;4.领悟文段所蕴含的情理:对人、事、景的态度、情感;作者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趣; 人生哲理。
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点明文章主旨。
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叙述对石钟山命名的两种说法,然后提出质疑;
这是一篇游记,请用“游”字概括每段内容。
彭蠡( lǐ ) 郦( lì )元 钟磬(qìng) 桴( fú )止铿(kēnɡ)然 硿硿(kōng) 栖鹘 ( hú ) 穴罅 (xià) 磔磔( zhé ) 鹳(guàn)鹤 噌吰(chēnɡ hónɡ) 涵澹( dàn ) 无射( yì ) 窾(kuǎn)坎 镗鞳(tānɡ tà)
第一段思考:1、《水经注》是谁的作品?他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2、首段对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有几种说法?3、作者对他们的说法持何种态度?
《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 的专著。著者和成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争议颇多。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 《水经注》则是 在《水经》基础上扩充撰成,记载的河流水道1252条,达三十万余字,共40卷。全文超过《水经》20余倍。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1.彭蠡:鄱阳湖的别称。焉:语气助词。 临:靠近。2.鼓:激荡,掀动。 搏:撞击。 洪:大。 3.是:这。 以:把。 置:放。4.虽:即使。 鸣:使……发出声音。 5.始:才。 访:寻访。6.遗踪:旧址,陈迹。 这里指所在地。 得:找到。
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掀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如果把钟馨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之所在,在深潭边发现两块山石,
﹝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5.扣:敲打。 而:连词表承接。 聆:仔细听。 徐:慢。6. 得……潭上:介后句。 函胡,同“含糊”。7.清越,清脆悠扬。 桴:鼓槌。 腾,传播。8.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 韵,声音。 之: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的原因。 9.然:但是。 尤:更加,尤其。 ﹝铿然〕形容敲击金石发出的响亮的声音。(定后句)名:命名。
译文:敲击聆听它们(发出)的声音,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重浊模糊,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清脆悠扬,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李渤)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叫定语后置。一般有五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有时还呈现为“(名)+有……者”的结构。例: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②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计划还没定下来,寻求可以通报秦国的人。③客有吹洞箫者2)中心词+之+定语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范仲淹《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庙堂(朝廷)上,就忧虑那老百姓。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3)中心词+之+定语+者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②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日行千里的马。③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洪亮吉《治平篇》)新开辟出来的疆土上,迁移农民让他们住在那里。4)中心语+而+定语+者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张溥 阉党盛行,为祸国家的时候,能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四海之内,能有几人?5)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练习:1.甫抵里閈(hàn里巷,乡里),亲故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2014年重庆)译文:刚到达乡里,来嘘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亲戚朋友(问寒温表庆贺者亲故),肩挨肩,脚跟脚 。 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2010上海) 桂阳有个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乡民(桂阳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民),案子拖了很久没有结案。 3.里人疾周(沈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2009上海)译文:乡里一个嫉恨沈周的人(疾周者里人),把沈周的名字报了上去,于是被拘捕。
4.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重庆卷)译文:(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人有一良之方一善之言),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5.缙绅(官员)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2014湖南)译文:跟孟祥交往的官员(于孟祥交之缙绅),作诗歌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1.完成下列表格
2.作者写郦元对石钟山的看法是“人常疑之”,而对李渤的看法是“余尤疑之”,“人常疑之”与“余尤疑之”可不可以互换?答:“人常疑之”与“余尤疑之”不可以互换。“人常疑之”,人疑我未必疑,或者是疑信参半,不是完全否定,但又难以肯定;“余尤疑之”,说明自己怀疑的程度胜过他人,有否定之意,而又拿不出实质性证据。——可见对郦、李二说的态度是不相同的。彰显不囿定论的质疑精神,谨慎表态的求实精神。3.第一段的作用。内容:作用:点明游览的地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为下文的记叙和议论做了铺垫。
第二段: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1.丁丑:干支纪日。 自:从。 舟:名为状,乘船。 适:到……去。2.赴:赴任,就职。 因:因而,于是。 得:能够。 3.使:让、派。 其:其中的。3.扣:敲打。 硿硿焉:硿硿地响。 焉:形容词尾,同“然”。固:本来。4.莫:通“暮”,晚上。例: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所谓的石钟山。寺庙里的僧人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块敲打,硿硿地发出声响。我本来就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夜晚,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到绝壁下面。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hú),闻人声亦惊起,磔磔(zhé)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chēnghóng)如钟鼓不绝。
5.侧:名词作状语,在旁边。 森然:阴森的样子。 搏:击。6.栖鹘:宿巢的隼sǔn。 磔磔:鸟鸣声。 7.且:相当于“一边……一边”。 或:有的人。 8.方:正要。 心动:内心惊恐。 噌吰:形容钟鼓的声音。 绝:止
译文: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隼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内心惊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
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1.舟人:船夫。 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的连词。 之:指发声处。 2.则:同“乃”,原来是。 罅(xià):裂缝。 3.浅深:偏义复词,义在“深”。 焉:代词,哪里。 4.涵澹澎湃:(波浪)激荡冲击。 涵澹,水波动荡。5.而:因而。 为此:为,形成;此,指噌吰之声。 6.港口:古今,古指支流入口处。 当:处在。 中流:江河水流中央。
译文: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调转到两山之间,将要进人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
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k uǎn kǎn)镗鞳(tān g tà)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5. 空中:中间是空的。 窍:窟窿。窾坎镗鞳:窾坎,击物声。 镗鞳,钟鼓声。 6.向:先前的,以前的。 作:这里译作“演奏”。 7.因:于是。 识:知道,记住。 之:代指下文典故。 8.无射:钟名。 不余欺,宾前,即“不欺余”。
译文: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隆,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这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时的人(称这座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练习:1.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2014重庆)译文: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难的?(有何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2.齐桓公与邦人饮,曰:“叟盍为寡人寿也?”对曰:“野人不知为君王之寿。”桓公曰:“盍以叟之寿祝寡人矣!”邦人奉筋(敬酒)再拜曰:“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2015年上海卷)译文:要使我们的国君长寿,视金玉为贱物,视人民为宝贝或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贱金玉,宝人民)3.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2015课程标准乙卷)译文:金人虽然没有索取我而去(不索吾),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我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4.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2015年湖南卷第9题)译文:假使为了子孙而去做这些事,那么子孙不能救我。
济①泛指河水。渡;渡水。《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②成功;成就。《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③救助;帮助。《赤壁之战》:“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④停止。《淮南子·览冥》:“于是风济而波罢。
5.有滏阳人焦通……(梁)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2015上海卷第18题)译文:有个滏阳人叫焦通…… 梁彦光没有治他的罪(弗罪之) ,而将他带到州学,强令他到孔子庙去观摩学习。6.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2015天津卷第13题)译文: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为曷:曷:什么) 7.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2015课程标准卷Ⅱ第7题)译文:(我)不能肃清凶残的逆贼,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我只能抱憾于九泉,知道这样又能说什么!(言何) 8.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2014江西卷第13题)译文:大家又为什么已经来了(为奚)却一起憎恶那只呼叫它们的鸡并且逼走它呢? 9.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3分)(2015湖北卷第12题)译文: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比我早的了,我怎么能不说说呢?(乌:怎么)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 )齐安舟( )行适( )临汝,而长子迈将赴( )饶之德兴尉,送之( )至湖口,因( )得( )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 )之,硿硿焉( )。余固( )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 )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 )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 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 )笑于山谷中者,(句式: )或( )曰此鹳鹤也。(句式: )余方( )心动( )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句式: )噌吰如钟鼓不绝( )。
相当于“然”,……的声音
舟人( )大( )恐。徐而察之,则( )山下皆石穴罅(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涵澹( )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 )中流( ),可坐百人,空中而( )多窍( ),与风水相( )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 )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 )焉( )。因( )笑谓迈曰:“汝识( )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句式: )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 )”
1.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2015课程标准乙卷)译文:金人虽然没有索取我而去(不索吾),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我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2.有滏阳人焦通……(梁)彦光弗之罪,令观于孔子庙。(2015上海卷第18题)译文:有个滏阳人叫焦通……梁彦光没有治他的罪(弗罪之) ,强令他到孔子庙去观摩学习。
本段从哪三层来记叙?第一层: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第二层:访问寺僧,“扣石发声”,“笑而不信”。第三层:月夜考察、游历石钟山的经过:大石侧立、 栖鹘惊飞 、鹳鹤怪叫 、水声轰鸣。
作者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暮夜月明"时分,同游者是长子苏迈,方式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2、作者为何记叙“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之事?是对“扣而聆”之的照应。说明李勃的“扣石发声说”深入人心,具备一定影响力;“余固笑而不信也”,进一步表明了作者不从俗轻信的质疑求实态度。苏轼深夜乘舟“至绝壁下”一段,将山水之间万籁俱作、鸟鸣浪涌、众声纷起之状,写得妙趣横生,兴会淋漓,堪称“绘声”文字中的上品。文章不只是记游,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中,始终萦绕着求真辨伪的旨趣。那文章中究竟写了什么呢?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石钟山记》。在绝壁下是一幅阴森恐怖、冷清凄厉的景象: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鹊鸟的"碟碟"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这部分描写堪称"绘声"文字中的上品,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对绝壁下环境的着力渲染,烘托出作者亲往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
第二、三段思考:1、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2、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绝壁之景?3、作者认为石钟山的名字到底是如何得来的呢? 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作者对前人不同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1.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 答:①比喻:明喻如“如猛兽奇鬼”“若老人咳且笑”②视听结合:人声、栖鹘磔磔声、鹳鹤怪叫,若老人咳且笑声、噌弘如钟鼓不绝声、款坎镗嗒之声等,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③动静结合、以动衬静④叠词、贴切的拟声词:“磔磔”⑤夸张
作者综合运用多种修辞,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状形、摹声、绘态,对所见所闻作了绘声绘形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把石钟山夜景的阴森恐怖、冷清凄厉、寂静幽深的意境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1.渲染阴森恐怖、冷清凄厉、寂静幽深的意境氛围。2.突出亲身探访的不易,表现了他既要克服外在困难,又要战胜内心恐惧的探索精神。3.从结构上看,正因为这样寂静的环境,为下文作者听清楚石钟山的“钟声”作了铺垫,才能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也为后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做铺垫。4.从读者感受上看,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引人入胜。
1.作者认为石钟山的名字到底是如何得来的呢?
水石相搏说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而得名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1.目,耳:名词作状语,亲眼,亲耳。2.臆断:凭主观推测而断定。 臆:名词作状语,凭主观。3.殆:大概。 终:终究。 泊:停船。 4. 言:用文字表述、记载。 所以:……的原因。
译文: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记载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肯在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啊。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5.陋者:知识浅薄的人。 乃:副词,竟然。 考:敲。6.其实:(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 实,事情真相,名词。 (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7.是以:因此。 盖:连词,表示下一句说的是上一句的原因
译文: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是要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讥笑李渤的浅陋啊。
1.试概括第三段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内容:交代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点明写作的目的和意图。作用: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卒章显志,揭示主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答:郦道元:言之不详。描述太简略。 李渤:主观臆测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没有实地考察 渔工水师:知而不能言。不能用文字记载 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2、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作者对前人不同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缺乏对表象的深入探究(主观臆测)
郦道元:言之不详,人常疑之
陋者(李渤):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缺乏对考察结论的具体阐发(描述太简略)
——缺乏阐明真相的文化素养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缺乏去实地考察的决心勇气
文中苏轼有“三笑”,意味悠长,结合文本具体内容,为苏轼的“三笑”选择正确的表情并说明原因
⑴“余固笑而不信也”
这是因李渤的“击石得声”之说本不可信,而一般人却盲目相信,“笑”寺僧和小童的行为,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
这是经过惊心动魄的夜探而弄清命名由来,释疑之后轻松愉快自得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
对李渤浅陋的说法和做法的嘲笑。笑李渤不实地考察。
文中苏轼有“三笑”,意味悠长,结合文本具体内容,为苏轼的“三笑”选择正确的表情并说明原因 ? ?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目,耳:名词作状语,亲眼,亲耳。2.臆断:凭主观推测而断定。 3.殆:大概。 泊:停船。 4. 言:用文字表述、记载。 所以:……的原因。5.陋者:知识浅薄的人。 乃:副词,竟然。 考:敲。6.其实:(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 实,事情真相,实际情 况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7.是以:因此。 盖:连词,表示下一句说的是上一句的原因
辨石钟山记 李渤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见双石,欹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声清越,桴止响腾,馀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 皆可以斯名冠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注释:①幽栖者、白鹿先生:李渤自称。 ②纶:钓鱼。 ③欹:横斜。 ④善长:郦道元,字善长。
苏轼感慨“郦元之简”“李渤之陋”,有人认为苏轼自己的观点也未必完全正确,请分析文中苏轼考察石钟山的时间和结论,说说你的看法。(1)苏轼选择“暮夜月明”时进行考察,这个时间段不适合全面观察,细致考察,结论未必可靠.(2)苏轼通过考察,探求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否定了李渤等人的说法,并据此提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一论断,认为凡事都必须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才能判断它的有和无,这否定了间接经验在人的认识中的重要性,也是不够准确的。后人考证石钟山的命名原因的三种观点:
第一派是主声派,认为此处水石相击,声似洪钟。郦道元认为:“水石相搏”。李渤在认为:“双石相击”。苏轼认为:山下石穴罅中微波出入发出的“涵澹澎湃”之声以及“空中而多窍”的水中巨石与风水吞吐发出的声音。
第二派是主形派,认为山形似钟,故以形命山名。这派的代表是清人曾国藩与俞樾,其观点是: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第三派是主张形声结合的,清人郭庆蕃即持此说,其《舟中望石钟山》诗云:“洪钟旧待洪钟铸,……声穿江上石玲珑。”指出山形如洪钟,波涛与玲珑的山石激荡又发出类似钟磬之声。
大胆质疑——善于思考,不轻信前人的说法的质疑批判精神小心求证——探索实践,不避艰险,知行合一的求实精神
作者在文中强调耳闻目见进行实地考察的重要,反对主观臆断,草率盲从,这是科学的、重调查研究的态度。但是也流露出封建士大夫沾沾自喜于一得之见(也表现在他对渔工水师的轻视上)的弊病。后人也有以山上有洞,形如覆钟非议他的。但苏轼在农历六月,江水上涨、山门被淹时探山,未能进山深入考察,结论难免片面。尽管如此,他的《石钟山记》仍不失为一篇景、情、理俱佳的杰作。苏轼写本文的意图是“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说明“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但后人考证认为,苏轼的说法也不正确。那么,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是什么呢?体现的精神: 苏轼的说法也许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是一致的。关于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虽然早有成说,但苏轼却不一味迷信和盲从古人,而是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人们对郦道元的说法的怀疑,以及自己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在“暮夜”“乘小舟”实地考察。虽然石钟山一带地处偏僻,地势险要、风险浪恶,但他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不避艰险,亲身探访,难能可贵。实践的精神: 事应目见耳闻,莫臆断其不轻信前人的说法。苏轼的说法也许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观点二: 实践出真知。作者在文中强调耳闻目见进行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反对主观臆断,草率盲从,这是科学的、重调查研究的态度。我们强调实践出真知,就应该像苏轼一样勇于实践。苏轼强调了反对主观臆断、倡导实地调查的求实精神。
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缘由的全过程,其叙事、议论皆由此而来。卒章显志,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 全文分三段。 第1段质疑,直接提出对石钟山命名缘由两种解释的怀疑。属议论部分。郦说——人常疑之;李说——余尤疑之 第2段解疑,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属记叙部分。看法——因声命名;方法——实地考察 第3段去疑,得出结论,没有亲见、亲听的事情,绝不能凭主观来臆断。属议论部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任务三: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①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尚书》)②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③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新时代领路人)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请就“知”“信”“行”三者的关系进行思考,写一个小语段。补充要求:以本文为论据
《石钟山记》理解性默写1.在《石钟山记》中,“声如洪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摹石钟山的声音,而“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摹石钟山大石“侧立千尺”的形状。2.“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两句表明苏轼写《石钟山记》的目的是传播自己的见解,并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3.在《石钟山记》中,作者听到水上巨响的句子是“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4.对于石钟山的得名缘由,有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而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而李渤则从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后聆听他们的声音,“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5.作者描写自己到了绝壁下见到了巨大的山石倾斜的树立,有千尺之高,好像是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的句子是: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6.作者描写自己在绝壁之下看见受惊飞起的老鹰的句子是: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7.作者描写自己在绝壁之下听见的鹳鹤的声音的句子是: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8.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9.苏轼认为因为郦道元导致石钟山得名由来没有在世上流传下来的原因的句子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Stne Bell Muntain Chrnicle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课ppt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近苏轼,历史上的全才,一贬再贬的人生,文题解读,写作背景,焉兼词于此,虽即使,概括这一段落的内容,郦道元,“水石相搏”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课内容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案配套ppt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文体知识,文本理解,所以不传,艺术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