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35246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35246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35246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352462/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352462/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352462/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352462/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352462/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 * 答司马谏议书)15.2* 答司马谏议书背景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 * 答司马谏议书)15.2* 答司马谏议书背景图ppt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保守派司马光,《答司马谏议书》,整体感知,第三段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掌握这篇驳论文章的反驳方法及语言特色。3.结合时代背景,学习作者不畏责难、矢志变法的精神。4.理解文章阐述的“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道理。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人(江西省),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政治上,主张改革除弊,强调“权时之变”,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文学上,主张“以适用为本”“有补于世”。其散文逻辑谨严,析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后世尊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善于说理,精于修辞,俊健峭拔,偶有情韵深婉、清新明丽之作。其词不多,但风格高俊, “一洗五代旧习”。 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等。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元祐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司马光当时任谏议大夫。“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御史:监督各级官吏,弹劾大臣谏官:提醒皇帝不要犯错,并且督促其犯错之后要勇于改正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作书信、文件讲,说明写给谁。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作书写、记载讲,如“明初四杰”之一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赌输赢的人的故事;作奏章、奏议讲,如秦李斯《谏逐客书》。
强聒(guō) 卤莽(lǔ mǎng) 见恕(shù) 拒谏(jiàn) 怨谤(bàng) 难壬人(nàn rén) 不恤(xù) 盘庚(gēng) 胥怨(xū) 度义而后动(dú) 会晤(wù)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 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失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窃:表示个人意见或行为的谦辞,私下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日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是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部编版高一必修下第八单元《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40张PPT)
1.王安石在书信第一句表达了几层意思?
王安石在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使司马光听了心里感到舒服;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三层意思集中在一句话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见察:被理解,“见”表被动
卤莽:粗疏草率;卤:同“鲁”
见恕:原谅我;“见”:第一人称,“我”。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给您写了回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辩。又考虑到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看后或许能原谅我。
2.文章第一段重要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粗疏草率,现在则要“具道所以”——详细说明原因,由此转入正文。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在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来信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意见,拒不接受,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议。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权;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怨恨和诽谤如此众多,那是我本来就预先料到它会这样的。
1、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
2、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 )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难壬人辟邪说为天下理财以兴利除弊举先王之政授之于有司修之于朝廷受命于人主
面对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是如何应对的?王安石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①、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的前提。②、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不为”进行反驳,指出司马光的指责都是荒谬的。③、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顾念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皇上想要改变这种状况,那么我不去考虑反对的人有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么这些反对者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商王盘庚迁都时,怨恨他的是百姓啊,还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而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认为自己做的正确(就)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反悔的地方的缘故啊。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膏泽:油膏和雨露,名作动,施恩惠
知: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
如果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占据高位很久,没有能协助皇上大有作为,来施恩惠给百姓,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您说现在应当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百姓②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官员③上乃欲变此——君王
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这几句说明了自己要变法的原因,在针砭时弊的同时,委婉指出司马光的指责欠缺了对社会实际的考量。
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 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1)天下——“怨谤”; 众——“汹汹然”。
(2)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3)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文中使用“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别人的毁谤而放弃新法的推行;同时也表明自己会力排众议,坚持变法,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以史为证,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绝不动摇。
揭露了士大夫不恤国事、专以向众人献媚取宠为能事的丑恶嘴脸。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表明坚持改革的决心。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结尾:书信常规的结束语,语气由强硬转为缓和,不失赠答之礼。
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全文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1.行文简洁,结构严谨。 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2.论证方法多样。①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③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迁都”。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
3.气势磅礴,寓刚于柔。①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②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③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宜,铿锵有力,虽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 , 不为征利。
辟邪说, 难壬人 , 不为拒谏。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 , ”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6.《答司马谏议书》中“ , , ”,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而议事每不合 ,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
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 。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面对群起而怨恨的老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 , , 。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 ,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1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最后作者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 , , ”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要害,使其无言以对。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 * 答司马谏议书)15.2* 答司马谏议书示范课ppt课件,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司马谏议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示范课ppt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富国强兵育才,根本目的,核心内容,富国强兵,主要措施,王安石变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课文配套课件ppt,共1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