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一中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福建省龙岩市一中2022级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
生物学科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与实验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还原糖鉴定:向豆浆中先加入NaOH溶液,再滴入CuSO4溶液,并水浴加热
B. 蛋白质鉴定:将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混合→滴加到豆浆样液中→观察
C. 脂肪鉴定: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
D. 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蔗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答案】C
【解析】
【分析】还原糖鉴定:还原糖加斐林试剂,水浴加热会出现砖红色沉淀。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苏丹Ⅲ可将脂肪染橘黄色。
【详解】A、还原糖鉴定:向待测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豆浆中还原糖含量很好,斐林试剂是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A错误;
B、蛋白质鉴定:在豆浆样液中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观察,B错误;
C、脂肪鉴定:切取花生子叶薄片→用苏丹Ⅲ染色→用50%体积分数酒精去浮色→制片→观察,C正确;
D、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蔗糖与斐林试剂不能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蔗糖是非还原性糖,D错误。
故选C。
2. 豌豆的种子有圆粒的和皱粒的。圆粒和皱粒种子相比,圆粒种子含淀粉多,成熟时能有效地保留水分。而皱粒种子含蔗糖多,在成熟时由于失水而皱缩。上述圆粒种子保留的水分和皱粒种子失去的水分( )
A. 前者主要是结合水,后者是自由水 B. 前者主要是自由水,后者是结合水
C. 两者都主要是结合水 D. 两者都是自由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1、自由水:细胞中绝大部分以自由水形式存在的,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其主要功能:(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2)细胞内的生化反应需要水的参与(3)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部分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4)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
2、结合水:细胞内的一部分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它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详解】因为结合水是水在生物体和细胞内的存在状态之一,是吸附和结合在有机固体物质上的水,也就是说结合水主要是和种子中的淀粉结合在一起,因此圆粒中的水是结合水;自由水不被植物细胞内胶体颗粒或大分子所吸附,能自由移动,并起溶剂作用。皱粒种子中淀粉含量少,蔗糖含量高,也就是说自由水不能与淀粉(蛋白质)结合,它主要与蔗糖溶解在一起,因此皱粒种子失去的水分为自由水,综上可知,圆粒种子保留的水分主要是结合水,皱粒种子失去的水分主要是自由水,A正确。
故选A。
3.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搭载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飞往太空。在中国空间站的三个月里,天宫二号货运飞船曾为天和核心舱送去一份“鱼香肉丝外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鱼香肉丝中含有的糖类均可直接被航天员体内的肌肉细胞吸收合成肌糖原
B. 鱼香肉丝中的肉类和蔬菜类食物可为航天员提供糖类等各种营养物质
C. 航天员从鱼香肉丝中摄入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均可作为细胞的能源物质
D. 因“鱼香肉丝外卖”已经煮熟,所以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其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1、蛋白质的每种特定的功能都取决于其特定的结构;
2、蛋白质变性破坏的是空间结构,是不可逆的;
3、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详解】A、鱼香肉丝中的糖原要先被水解成葡糖才能被人体吸收,A错误;
B、肉类和蔬菜中含有糖类等各种营养物质,因而鱼香肉丝可以为航天员提供糖类和各种营养物质,B正确;
C、脂肪是小分子物质,C错误;
D、高温导致的蛋白质变性改变的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变性后的蛋白质肽键并没有断裂,因而还可以通过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D错误。
故选B。
4. 下列关于无机盐的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参与生物体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构成
B. 对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C. 维持生物体内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使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与功能
D. 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A、无机盐参与生物体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构成,如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A正确;
B、许多无机盐对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
C、有的无机盐参与维持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形态具有重要作用,C正确;
D、无机盐不能为细胞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D。
5. 下图所示是生物体内某种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的模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人体中共有8种图示分子
B. 在HIV中,c共有5种
C. 若b为脱氧核糖,则c有4种,分别是A、T、C、G
D. 若c为T,则该物质的名称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组成DNA的是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是4种核糖核苷酸。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或单体)是核苷酸。核苷酸可水解成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含氮碱基和一分子磷酸。核糖核酸的单体是核糖核苷酸,其五碳糖为核糖。依据碱基不同,核糖核苷酸可分四种,分别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碱基A)、鸟嘌呤核糖核苷酸(碱基G)、胞嘧啶核糖核苷酸(碱基C)和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碱基U)。脱氧核糖核酸的单体是脱氧核苷酸,其五碳糖为脱氧核糖。依据碱基不同,脱氧核苷酸可分四种,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碱基A)、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碱基G)、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碱基C)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碱基T)。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核苷酸链。
【详解】A、图示表示核苷酸,在人体中共有8种图示分子,有4种脱氧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A正确;
B、在HIV中,只有核糖核苷酸,c表示碱基共有4种,B错误;
C、若b为脱氧核糖,则c碱基有4种,分别是A、T、C、G,C正确;
D、若c碱基为T,则该物质是脱氧核苷酸,其名称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正确。
故选B。
6. 如图表示有关生物大分子的简要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b为葡萄糖,则c在动物细胞中可能为糖原
B. 若c为RNA,则b为核糖核苷酸,a为C、H、O、N、P
C. 若c具有信息传递、运输、催化等功能,则b为氨基酸
D. 若b为脱氧核苷酸,则c只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蛋白质的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
(2)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3)传递信息:即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4)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5)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若b为葡萄糖,c是以b为基本单位形成的生物大分子c为多糖,包括纤维素、淀粉和糖原,若是在动物细胞中,c是糖原,A正确;
B、分析题意可知:c为RNA,b是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a代表化学元素,便是C、H、O、N、P,B正确;
C、分析题意可知:c具有信息传递、运输、催化等功能,c便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其基本单位为氨基酸,b则是氨基酸,C正确;
D、分析题意可知:若b为脱氧核苷酸,c则为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叶绿体及原核细胞的拟核和细胞质中也有,D错误。
故选D。
7. 下列不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实例的是( )
A. 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
B. 大熊猫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C. 细胞内通过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
D. 胰岛B细胞产生的胰岛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肝脏,与肝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
1.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
【详解】A、高等植物相邻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和物质运输,A错误;
B、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这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B错误;
C、细胞骨架位于细胞内,故细胞内通过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等过程不属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正确;
D、胰岛B细胞产生的胰岛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肝脏,与肝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调节肝细胞内的糖代谢,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错误。
故选C。
8. 下列关于细胞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够使衰老损伤的细胞“自溶”
B. 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可以选用黑藻叶
C. 所有酶、抗体、激素都在核糖体上合成
D. 植物细胞形成细胞壁时需要较多的高尔基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器的功能: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植物细胞与细胞壁的合成有关,动物细胞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核糖体:合成蛋白质;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液泡:调节细胞内环境,使细胞保持坚挺。
【详解】A、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够和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结合,并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使衰老损伤的细胞“自溶”,A正确;
B、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可以选用黑藻叶,黑藻的叶片是单层细胞,细胞中含有叶绿体,B正确;
C、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抗体是蛋白质、部分激素是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C错误;
D、植物细胞形成细胞壁时,需要高尔基体产生囊泡运输出来,需要较多的高尔基体,D正确。
故选C。
9. 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出某动物细胞的3种细胞器,经测定其中3种有机物的含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器甲是有氧呼吸的场所
B. 细胞器乙肯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
C. 细胞器丙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D. 硝化细菌与该动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有甲和丙
【答案】C
【解析】
【分析】1、分析题图可知:该细胞为动物细胞,甲有膜结构和核酸,可推断甲细胞器为线粒体;乙的脂质含量不为0,说明乙细胞器有膜结构,但无核酸,可推断乙细胞器为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丙的脂质含量为0,说明没有膜结构,但含有核酸,可推测丙细胞器为核糖体。
2、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细胞器甲是线粒体,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故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A错误;
B. 细胞器乙含有蛋白质和脂质,可能为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但溶酶体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无关,B错误;
C、细胞器丙中只包含蛋白质和核酸,符合条件的只有核糖体,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C正确;
D、硝化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故硝化细菌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只有丙,D错误。
故选C。
10. 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 生物膜均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结构支架
C. 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
D. 细胞膜上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细胞膜的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详解】A、胰岛B细胞以胞吐的方式分泌胰岛素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
B、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就是磷脂双分子层,B正确;
C、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功能越复杂,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C正确;
D、细胞膜上的受体不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例如高等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不需要受体,D错误。
故选D。
11. 如图为典型的细胞核及其周围部分结构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①和⑤的连通,使细胞质和核内物质的联系更为紧密
B. 图中②为核孔,通过该结构不仅可以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还可以实现信息交流
C. 若该细胞核内的④被破坏,该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将不能正常进行
D. 细胞核内所需的大分子营养物质通过核膜进出细胞核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内质网,②是核孔,③是染色质,④是核仁,⑤是核膜。
【详解】A、图中①内质网内与⑤核膜相连,使细胞质和核内物质的联系更为紧密,A正确;
B、②是核孔,核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重要通道,B正确;
C、④是核仁,真核细胞的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及rRNA的形成有关,而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故破坏该结构会影响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
D、细胞核内所需的大分子营养物质主要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D错误。
故选D。
12. 为了研究细胞核的作用,一位生物学家研究了100个细胞,他把每个细胞都分成含细胞核和不含细胞核两个部分,然后把这些细胞放在同样的条件下培养,结果如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时间/天
1
2
3
4
5
6
细胞无核部分的存活个体数
81
62
20
0
0
0
细胞有核部分的存活个体数
79
78
77
74
67
65
A. 可以证明细胞核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B. 表中数据说明细胞核与细胞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C. 有核部分的细胞个别死亡最可能是由人为伤害或自然死亡等因素造成的
D. 本实验选用100个细胞使实验偶然性小,实验数据较可靠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表得,细胞有核部分存活时间和存活数量明显高于细胞无核部分,证明细胞核作为遗传物质的贮存场所和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详解】A、实验中,细胞无核部分存活时间短,存活数量少,可以证明细胞核作为遗传物质的贮存场所和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A正确;
B、该实验中变量仅为有无细胞核,没有验证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相互关系,B错误;
C、实验中会存在无可避免的系统误差造成小部分细胞死亡,有核部分的细胞个别死亡最可能是由人为伤害或自然死亡等因素造成的,C正确;
D、100个细胞实验材料数量多,实验偶然性小,数据可靠,D正确。
故选B。
13.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细胞系统的边界是细胞膜
B. 细胞内的核糖体的形成都与核仁有关
C. 拍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显微照片就是建构了细胞的物理模型
D. 生物膜上的磷脂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蛋白质分子不能运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模型建构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详解】A、细胞膜是细胞系统的边界,植物细胞系统的边界是细胞膜,A正确;
B、核糖体由蛋白质与RNA构成,在原核细胞内,核糖体的合成与核仁无关,B错误;
C、拍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显微照片为实物图片,不属于模型,C错误;
D、生物膜上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都是可以运动的,D错误。
故选A。
14. 下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结构模型的探索过程,反映了“提出假说”这一科学方法
B. 具有①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
C. 细胞骨架是由②构成的
D. 图中①可作为气味分子的受体并完成信息的传递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详解】A 、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预先在自己头脑中作出的假定性解释,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细胞膜具有运动的流动性,因此细胞膜结构模型的探索过程,反映了"提出假说"这一科学方法,A正确;
B、①为糖蛋白,糖蛋白由糖分子和膜上蛋白质组成,位于细胞膜外侧,B 正确;
C、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构成,图中②为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生物膜基本支架,C错误;
D、图中①为糖蛋白,可作为气味分子的受体并完成信息的传递,D正确。
故选C。
15. 在利用紫色洋葱鱗片叶外表皮细胞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时,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又进行了如下的探究,他们将紫色洋葱鱗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某溶液中测得细胞液浓度与该溶液浓度的比值(P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溶液可以是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
B. 在t1时刻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
C. t1一t2时间段内,细胞中紫色区域逐渐变大
D. 从t1时刻开始有溶质分子进入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液浓度与该溶液浓度的比值(P值)随时间上升,开始小于1,说明细胞在失水,说明起始条件下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随后比值大于1,说明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吸水,会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
【详解】由题意可知,比值小于1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随后比值大于1,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该溶液不可能是蔗糖溶液,A错误;t1时刻有水分子进出细胞,B错误;t1-t2时刻,细胞会发生吸水,紫色的液泡会变大,C正确;t1之前已经有溶质分子进入细胞,D错误。故选C。
16. 某植物细胞在一定浓度的KCl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a点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细胞吸水能力最大,且细胞始终保持有活性
B. 从0-b点,细胞膜对K+和Cl-的吸收速率有差异这与膜上的糖蛋白种类和数量有关
C. 由图可知,质壁分离一定发生在0点,在a点质壁分离达到最大程度
D. 若将该KCI溶液更换为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CuCl2溶液,b点不移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渗透作用是指水分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一侧向高浓度溶液一侧的扩散。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离,称为质壁分离。
【详解】A、图中a点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细胞液中浓度最高,细胞吸水能力最大,a点后细胞吸收,说明细胞始终保持有活性,A正确;
B、从0-b点,细胞膜对K+和Cl-两种不同离子的吸收速率有差异,这与膜上的载体蛋白种类和数量有关,B错误;
C、由图可知,0点开始失水,由于细胞壁也有一定的收缩性,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应发生在0点之后的某个点,在a点失水量最大,质壁分离达到最大程度,C错误;
D、若将该KCl溶液更换为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CuCl2溶液,由于Cl-浓度增大,会影响失水速率以及失水量,从而影响质壁分离的时间以及分离后复原的时间,故b点会移动,D错误。
故选A。
17. 如图所示,曲线b表示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升高温度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c表示
B. 酶量减少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
C. 酶量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D. 减小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进而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详解】A、升高温度后,酶的活性下降,酶促反应速率降低,达到最大酶促反应的速率应降低,不能用曲线c表示,A错误;
B、酶量减少后,酶促反应速率降低,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大,达到最大酶促反应速率较小,B正确;
C、AB段反应速率没有达到最大,影响其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应为底物浓度,C错误;
C、减小pH,酶的活性下降,A、B点为位置均会下降,D错误。
故选B。
18. 如图所示为ATP的分子结构图,a、b、c表示相应的结构,①、②表示化学键。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ATP水解和合成时所需要的酶不同
B. a表示腺嘌呤,是一种含氮碱基,P表示磷酸基团
C. b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
D. ATP中末端磷酸基团有一种离开ATP而与其他分子结合的趋势
【答案】B
【解析】
【分析】a表示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b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c表示腺苷三磷酸(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①②表示特殊化学键,其中②远离腺苷。
【详解】A、ATP水解时使用ATP水解酶,ATP合成时需要ATP合成酶,所以需要的酶不同,A正确;
B、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B错误;
C、b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C正确;
D、ATP中末端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所以有一种离开ATP而与其他分子结合的趋势,D正确。
故选B。
19. 水是生命之源,下面是有关水与细胞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同的代谢终产物
B. 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的过程要消耗H2O
C. 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中的氧进入到H2O和CO2中
D. 细胞内自由水向结合水转化时,细胞的抗寒性减弱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过程: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反应,与O2结合生成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无氧呼吸过程: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乳酸。
【详解】A、有氧呼吸的产物是CO2和H2O,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CO2或者是乳酸,A错误;
B、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要消耗H2O,B正确;
C、有氧呼吸消耗氧气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氧进入到H2O,C错误;
D、细胞内自由水向结合水转化时,细胞代谢降低,细胞质浓度上升,细胞的抗寒性增强,D错误。
故选B。
20. 如图为某次光合作用色素纸层析的实验结果,样品分别为新鲜菠菜叶和一种蓝藻经液氮冷冻研磨后的乙醇提取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研磨时加入CaCO3过量会破坏叶绿素
B. 层析液可采用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
C. 在敞开的烧杯中进行层析时,需通风操作
D. 实验验证了该种蓝藻没有叶绿素b
【答案】D
【解析】
【分析】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中含有四种色素,纸层析后,形成的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由图可知,菠菜含有四种色素,蓝藻(原核生物)只含有叶绿素a和胡萝卜素。
【详解】A、研磨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保护叶绿素,A错误;
B、层析液可以由石油醚、丙酮和苯混合而成,也可以用92号汽油代替,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起不到层析的效果,B错误;
C、层析时,为了防止层析液挥发,需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C错误;
D、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中含有四种色素,纸层析后,形成的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由图可知,菠菜含有四种色素,蓝藻只有两条色素带,不含有叶黄素和叶绿素b,D正确。
故选D。
21. 如图为测定细胞代谢相关速率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测定植株的净光合速率时,应在光下进行,且小烧杯的液体应为 NaOH 溶液
B. 测定植株的呼吸速率时,小烧杯的液体应为清水
C. 直接测定植株总光合速率时,小烧杯的液体应为NaHCO3 溶液
D. 测定植株的呼吸速率时,应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光合速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速率。即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的二氧化碳固定(或氧气释放)量。也称光合强度。由于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当净光合速率大于0时,表明此时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小于0时,则表明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影响光合速率的条件:光照强度、温度和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详解】A、如果要测定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则应在光下进行,且烧杯内的液体应为清水,A错误;
B、如果要测定植株的呼吸速率,则烧杯内的液体应为NaOH溶液,吸收二氧化碳,B错误;
C、图示装置不能直接测定总光合速率,只能直接测定净光合速率,C错误;
D、由于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所以测定植株的呼吸速率时,应在黑暗条件下进行,D正确。
故选D。
22.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耐旱性、耐寒性、耐贫瘠性均较强,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如图是玉米不同部位的部分细胞呼吸流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玉米细胞中产生物质a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B. 试剂甲是重铬酸钾溶液,现象d是由黄变绿再变蓝
C. 物质b中的H全部来自葡萄糖
D. 物质c和酒精中都含有未释放出的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玉米根的无氧呼吸方式为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玉米胚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玉米的正常细胞有氧呼吸都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检测酒精的试剂是酸化的重铬酸钾。
【详解】A、物质a是CO2,物质b是H2O,物质c是乳酸。玉米的有氧呼吸和部分无氧呼吸均可产生CO2,有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无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试剂甲是检测酒精的重铬酸钾,但现象d应是灰绿色,B错误;
C、物质b是有氧呼吸产生的H2O,其中的H一部分来自葡萄糖,一部分来自H2O,C错误;
D、酒精和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无氧呼吸是一种不彻底的氧化分解,其中有一些能量在酒精和乳酸中没有释放出来,D正确。
故选D。
23. 在两个相同的密闭、透明玻璃室内各放置一盆长势相似的甲、乙两种植物幼苗,在充足的水分、光照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下,用红外线测量仪定时测量玻璃室内的CO2含量,结果如下表(假设实验期间光照、水分和温度等条件恒定不变)。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记录时间(min)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甲种植物(mg/L)
150
113
83
58
50
48
48
48
48
48
乙种植物(mg/L)
150
110
75
50
30
18
8
8
8
8
A. 在0 ~ 25min期间,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CO2浓度
B. 上表数据说明,甲植物比乙植物固定CO2的能力强
C. 在0 ~ 25min期间,甲和乙两种植物光合速率都逐渐减小
D. 在30 ~ 45min期间,甲、乙两种植物仍然在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净光合量=总光合量-呼吸量。因实验期间光照、水分和温度等条件恒定不变,所以在0 ~ 25min期间,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CO2浓度;从玻璃室内的CO2含量的减少量逐渐递减可以看出,甲和乙两种植物光合速率都逐渐减小;在30 ~ 45min期间,玻璃室内的CO2含量不再减少,说明此时间内,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所以甲、乙两种植物仍然在进行光合作用。故A、C、D正确。从表中可以看出,乙种植物的玻璃室内的CO2含量比甲种植物的玻璃室内的CO2含量低,说明乙植物比甲植物固定CO2的能力强,所以B不正确。
24. 下图中纵坐标表示植物某种气体吸收量或释放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注:不考虑横坐标和纵坐标单位的具体表示形式,单位的表示方法相同。)
A. 若A代表C02释放量,适当提高大气中的C02浓度,E点可能向右下移动
B. 若A代表O2吸收量,D点时,叶肉细胞既不吸收02也不释放02
C. C点时,叶肉细胞中能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D. 若F点以后进一步提高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强度会一直不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曲线图反映是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纵坐标表示气体的吸收量和释放量,可为净光合速率,可用O2吸收量或CO2释放量来表示。D点时的净光合速率为零,此时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C点时的光照强度为零,纵坐标对应的数值表示呼吸速率;E点时的光照强度已经达到光饱和点(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
【详解】A、若A代表CO2释放量,适当提高大气中的CO2浓度,暗反应速率增加,进而促进光反应,因此可利用的光照强度增加,故E点增大,有机物积累增加,故E点向右下移动,A正确;
B、若A代表O2吸收量,D点表示光补偿点,即此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与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相等,植物只有叶肉细胞等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植物的所有细胞都可以进行细胞呼吸,即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叶肉细胞的呼吸速率,因此D点叶肉细胞吸收的氧气少于释放的氧气,B错误;
C、C点时光照强度为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叶肉细胞中能产生[H]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C错误;
D、若F点以后进一步提高光照强度,会导致光照强度过大,灼伤叶绿体,导致光合作用强度下降,D错误。
故选A。
25. 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显微镜下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B. 解离和压片都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
C. 染色时,可使用 0.01g/mL 的甲紫溶液染色 3〜5min
D. 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分布特点可作为判断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依据
【答案】A
【解析】
【分析】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
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
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
5、观察:(1)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高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的细胞后,把低倍镜移走,直接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的既清晰又较亮,直到看清细胞物像为止。
【详解】A、由于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而染色体是分裂期出现的,因此显微镜下大多数细胞中不能观察到染色体,A错误;
B、解离和压片都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B正确;
C、染色时,可使用0.01g/mL的甲紫溶液(龙胆紫溶液)染色3〜5min,C正确;
D、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分布特点可作为判断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依据,D正确。
故选A。
26. 关于如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因为细胞中有中心体⑨,无细胞壁,所以可以断定该细胞为动物细胞
B. ④是一条染色体,包含2条染色单体,2条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粒②相连
C. 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
D. 在后期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且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中①③表示两条姐妹染色单体,②表示着丝点,④表示染色体,⑧表示纺锤体(星射线), ⑨表示中心体。
【详解】A、据图分析,图中⑨表示中心体,且该细胞没有细胞壁,因此该细胞为动物细胞,A正确;
B、图中④是1条染色体,由①、③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组成,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共着一个②着丝点,B正确;
C、图示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C正确;
D、在有丝分裂后期,分开后的姐妹染色体平均移向两极,故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D。
27. 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未发生改变
B. 人体某细胞中存在纤维蛋白原基因说明已经发生细胞分化
C. 人体某细胞中存在血红蛋白说明已经发生细胞分化
D. 随细胞分化的进行,细胞的全能性降低并最终丧失
【答案】C
【解析】
【分析】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故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A错误;
B、同一个体的所有基因都是由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人体所有的细胞中都存在纤维蛋白原基因,B错误;
C、只有红细胞才能合成血红蛋白,存在血红蛋白说明细胞已经分化,C正确;
D、随细胞分化的进行,细胞的全能性降低,但没有丧失,D错误。
故选C。
28. 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细胞不断进行各种氧化反应,很容易产生异常活泼的带电分子或基团。自由基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致使细胞衰老。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攻击细胞膜上的受体分子,可能会影响细胞间信息交流
B. 自由基攻击DNA分子时,可能会引起基因突变
C. 若攻击磷脂分子,可能影响葡萄糖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
D. 人体细胞若能及时清除自由基,可能延缓细胞衰老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是美国科学家Harman 1955年提出的,核心内容有三条:
(1)衰老是由自由基对细胞成分的有害进攻造成的;
(2)这里所说的自由基,主要就是氧自由基,因此衰老的自由基理论,其实质就是衰老的氧自由基理论;
(3)维持体内适当水平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水平可以延长寿命和推迟衰老。
【详解】A、若攻击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分子,则神经递质不能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可能会影响细胞间信息交流,A正确;
B、自由基可攻击DNA分子导致基因突变,B正确;
C、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氧化分解形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C错误;
D、维持体内适当水平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水平可以延长寿命和推迟衰老,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有氧呼吸的过程,试题难度中等。
29. 科学家用专门的染料标记正在发生凋亡的细胞,下图表示处于胚胎发育阶段的小鼠脚趾。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发育过程中小鼠脚趾之间的细胞发生了凋亡
B.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C. 细胞凋亡是细胞正常代谢活动意外中断引起的细胞死亡
D. 小鼠整个生命历程中都会发生细胞凋亡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发育过程中小鼠脚趾之间的细胞发生了凋亡,A正确;
B、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B正确;
C、细胞坏死是细胞正常代谢活动意外中断引起的细胞死亡,C错误;
D、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中,D正确。
故选C。
30. 下图所示是人体内的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出现de段变化的原因是细胞质分裂
B. 处于cd段的时期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
C. 细胞板和纺锤体都出现在bc期
D. ef期的细胞都不含姐妹染色单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为1,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复制后变为2;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为1。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ab段表示G1期,bc段表示S期,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表示后期,ef段表示有丝分裂末期。
【详解】出现de段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A错误;处于cd段的时期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为2,包括前期、中期,B错误;人体细胞中不会出现细胞板,而纺锤体出现在cd期,C错误;ef期的细胞中着丝点已经分裂,所以都不含姐妹染色单体,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形成的原因及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
31. 下图分别为生物体内的生物大分子的部分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的三种物质都是由许多_____连接而成的,其中属于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的是_____。这三种物质中,在功能上与另外两种截然不同的是_____。
(2)乙图所示化合物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即图中字母_____所示的结构,各基本单位之间是通过_____(填“①”“②”或“③”)连接起来的。
(3)丙图所示多肽由_____个氨基酸形成,该化合物中有_____个羧基。多肽是由多个氨基酸经_____过程形成的,此过程中形成的化学键是_____(填名称)。
【答案】(1) ①. 单糖##葡萄糖 ②. 淀粉 ③. 纤维素
(2) ①. 核苷酸 ②. b ③. ②
(3) ①. 4 ②. 2 ③. 脱水缩合 ④. 肽键
【解析】
【分析】分析甲图:甲图为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结构模式图,它们都是以葡萄糖为基本单位聚合形成的生物大分子;
分析乙图:乙图是核酸的部分结构模式图,其中①是连接核苷酸中五碳糖和含氮碱基间的化学键,②是连接相邻核苷酸间的磷酸二酯键,③是连接核苷酸中五碳糖和磷酸间的化学键,a是一个核苷酸中的含氮碱基和五碳糖形成的部分,b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的核苷酸;
分析丙图:丙图中化合物是由4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四肽,其中①是氨基,②④⑥⑧都是R基团,③⑤⑦都是肽键;⑨是羧基。
【小问1详解】
甲图中的三种物质分别是淀粉、纤维素、糖原,都是由单体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是淀粉,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多糖,是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纤维素不是能源物质,是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所以纤维素在功能上和淀粉、糖原不同。
【小问2详解】
乙图为核苷酸链,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b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的核苷酸,因此乙图所示化合物的基本组成单位是b,各基本单位之间是通过②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的。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丙图所示多肽是四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四肽,②④⑥⑧都是R基团;由图可知该化合物中有2个游离的羧基(②和⑨中),多肽是由多个氨基酸经脱水缩合过程形成的,此过程中形成的化学键是肽键。
32. 如图是四类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从结构上看,_________(填罗马序号)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且只有一种细胞器,就是_____。
(2)图中结构③是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因 为Ⅳ既含有③又含有叶绿体和细胞壁,所以确定Ⅳ是_____细胞。
(3)图中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细胞是_____(填罗马序号)。
(4)可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 _____(填数字序号),与能量转化有关的细胞器有_____(填数字序号)。
【答案】 ①. Ⅲ ②. 核糖体 ③. 中心体 ④. 与细胞分裂有关 ⑤. 低等植物 ⑥. Ⅱ、Ⅲ和Ⅳ ⑦. ④⑤ ⑧. ②④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结构①~⑦依次是:核糖体、线粒体、中心体、叶绿体、液泡、高尔基体、内质网。Ⅰ含有中心体,不含细胞壁,属于动物细胞;Ⅱ不含中心体、含有叶绿体、液泡和细胞壁,属于高等植物细胞;Ⅲ是蓝细菌细胞(原核细胞);Ⅳ含有中心体和细胞壁,属于低等植物细胞。
【详解】(1)从结构上看,Ⅲ是原核细胞与其他三者的差别最大,主要表现在该细胞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只有一种细胞器是核糖体。
(2)③表示中心体,其作用是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Ⅳ细胞含有中心体、叶绿体和细胞壁,属于低等植物细胞。
(3)Ⅱ表示植物的绿色植物细胞,Ⅲ表示蓝藻细胞,Ⅳ表示低等植物细胞,这三种细胞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4)可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④叶绿体,⑤液泡,与能量转化有关的细胞器有②线粒体,④叶绿体。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器的结构功能及分布,要求学生识记各种细胞器的基础知识。
33. 如图甲是人工膜的结构示意图,图乙表示人的红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及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情况,图丙中A 为1 mg/mL 的葡萄糖(C6H12O6)溶液,B为1 mg/mL的乳酸(C3H6O3)溶液,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扩散通过图甲所示的人工膜(写出两种物质);图丙 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____________。
(2)图乙中,葡萄糖和乳酸跨膜运输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二者的区别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作为图丙中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__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侧液面;如果将图丙右侧溶液换成0.01 mg/mL的葡萄糖溶液,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 溶液浓度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右侧溶液浓度。
(4)某些药物大分子不容易被细胞吸收,但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包裹后再注射则更容易进入细胞,此实例可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性。
【答案】(1) ①. 磷脂分子 ②. 氧气和甘油 ③. 原生质层
(2) ①. 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②. 是否耗能
(3) ①. 低于 ②. 大于 (4)流动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甲表示磷脂分子;乙图中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运输方向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乳酸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图丙代表渗透作用的装置,水分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
【小问1详解】
图甲是人工膜,主要成分是磷脂分子;CO2、O2、甘油、苯、酒精等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可以扩散通过图甲所示的人工膜;成熟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层类似于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小问2详解】
图乙中,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需要载体协助,其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乳酸是逆浓度梯度出细胞,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消耗能量。
【小问3详解】
已知图丙中A 为1 mg/mL 的葡萄糖(C6H12O6)溶液,B为1mg/mL的乳酸(C3H6O3)溶液,在单位体积的1mg/ mL 的葡萄糖溶液和1mg/ mL 的乳酸溶液中,由于乳酸的分子量小,所以溶质的物质的量比葡萄糖的物质的量的浓度大,葡萄糖溶液中水分子进入乳酸溶液中,且两侧的物质都不能穿过半透膜,因此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作为图丙中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低于右侧液面;如果将图丙右侧溶液换成0.01mg/ mL 的葡萄糖溶液,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溶液浓度大于右侧溶液浓度,因为葡萄糖不能透过人工半透膜,且存在液面差的压力,左侧液体浓度始终大于右侧浓度。
【小问4详解】
某些药物大分子不容易被细胞吸收,用图甲所示人工膜包裹后再注射则更容易进入细胞,类似于胞吞,胞吞的过程可以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34. 如图甲表示小麦体内的部分生理过程,图乙表示在适宜的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条件下,其在不同温度下的净光合速率和细胞呼吸速率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能够在小麦叶肉细胞的生物膜上进行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填序号),在人体细胞中能进行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填序号);过程________(填序号)能够为叶肉细胞吸收镁离子提供动力。
(2)由图乙可知,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有关的酶都受到温度的影响,其中与____________有关的酶的最适温度更高;温度主要通过影响____________来影响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
(3)由图乙可知,在40 ℃时,该小麦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细胞呼吸强度。
(4)若温度保持25℃,长时间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该植株________(填“能”或“不能”)正常生长,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①② ②. ②④ ③. ②④
(2) ①. 细胞呼吸 ②. 酶的活性
(3)等于 (4) ①. 能 ②. 12小时光照下光合作用净积累的有机物量大于12小时黑暗中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量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①表示光反应,②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③表示暗反应,④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a表示水,b表示二氧化碳;图乙中,上面的曲线代表净光合速率曲线,下面的曲线代表呼吸速率曲线,与光作用有关的酶的最适温度约为30 ℃,而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最适温度约为40℃。
【小问1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甲中①表示光反应,②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③表示暗反应,④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其中可以发生在生物膜上的是①光反应和 ②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人体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即可以发生图甲中的②④过程;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能量只能用于暗反应,因此叶肉细胞吸收镁离子需要的能量由有氧呼吸产生,即图甲中的②④过程。
【小问2详解】
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图乙显示与光作用有关的酶的最适温度约为30℃,而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最适温度约为40℃,说明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最适温度更高。
【小问3详解】
图乙显示,在40℃时,小麦的净光合速率为0,说明此时小麦所有细胞的呼吸作用之和与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相等,即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
【小问4详解】
根据图乙分析,25℃时,小麦的净光合速率为4,呼吸速率小于4,则12小时光照下光合作用净积累的有机物量大于12小时黑暗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所以若温度保持25℃,长时间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该植株能生长。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过程的物质变化,能够分析并判断图甲中各个数字代表的过程的名称以及各个字母代表的物质的名称。
35. 如图甲表示细胞周期中染色体(质)出现的螺旋化和解螺旋的周期性变化,图乙是某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细胞图,图丙为细胞周期中细胞内核DNA含量变化的曲线图,图丁为某生物细胞周期各时期图像(未排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这是因为细胞体积越大,_____________越小,细胞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
(2)请用图丁中的字母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__________________。
(3)图甲中d到e的过程发生在图丙的______________段。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数目比为________________。
(4)图丁中结构1的名称是________。若丙、丁两图表示同一种生物的细胞分裂,则图丙中的2N=________。
(5)图乙与图丁所示细胞有丝分裂在分裂期的区别表现在________期。
(6)完成一次分裂后,细胞的发育方向主要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继续完成如上图所示的过程,另一种是经过________形成某种组织。
【答案】(1)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
(2)C→E→D→A→B→F
(3) ①. bc#hi ②. 1∶2∶2
(4) ①. 细胞板 ②. 6 (5)前期和末(期)
(6)细胞分化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1、图甲中c表示间期、d表示前期、e表示中期、a表示后期、b表示末期(或间期);
2、图乙表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
3、丙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含量变化规律,
4、丁为有丝分裂各时期图象,其中A是后期;B和F都是末期,该时期染色体解螺旋成为染色质,染色体消失;C是细胞分裂间期;D是细胞分裂中期,此时期是研究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的最佳时期;E是细胞分裂前期,其中1是细胞板,2是细胞核,3是纺锤丝,4是染色体,5是细胞壁。
【小问1详解】
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因为细胞体积越大,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小,细胞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
【小问2详解】
分析图丁可知,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B、F表示有丝分裂末期,C表示有丝分裂间期,D表示有丝分裂中期,E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因此C→E→D→A→B→F可以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小问3详解】
图甲中d到e的过程发生在分裂前期,所以发生在图丙的bc段或hi段(分裂前期),此时每条染色体上都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所以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比为1∶2∶2。
【小问4详解】
图丁中结构1的名称是细胞板,从图丁可知该生物体细胞中含有6条染色体,丙、丁两图表示同一种生物的细胞分裂,所以图丙中的2N=6。
【小问5详解】
图乙是动物细胞,图丁是植物细胞,动物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前期: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末期: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质一分为二的方式不同。
【小问6详解】
完成一次分裂后,细胞的发育方向主要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继续完成如上图所示的过程,另一种是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细胞或组织。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要求考生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准确判断曲线图中各阶段代表的时期;熟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准确判断各细胞分裂图所处时期,再准确答题。
福建省龙岩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福建省宁德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福建省宁德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某种实验小鼠黄色体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