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展开11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感受人物形象,体会结构之美。
3、领会小说中描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受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感受人物形象,体会结构之美。
教学难点:
领会小说中描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受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结构之美。
3、 领会小说中描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受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前我们学过“每逢佳节倍思亲”,也学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等。这些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思念亲人的感情。中国传统文化中,亲情是绝对的重头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亲情也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看看在莫泊桑的笔下,亲情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两件事:
1、读准下列词语的音。
拮据jiéjū 栈桥zhàn 褴褛lánlǚ
煞白shà 栖身qī 糟蹋zāotà
2、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尤以闻名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与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品:《羊脂球》、《漂亮朋友》、《菲菲小姐》、《项链》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小说思路。
1、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讨论后板书:全家唯一的希望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2、请同学们把这些评价分分类,分类的标准是哪些话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说的。并说说是什么情况,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请按时间顺序说。
“分文不值的于勒”,“全家的恐怖”是在同一种情况下说的,因为于勒把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追问:对占了钱的于勒。他们采取什么态度?你怎么知道是赶走的?把他赶走了。课文用“打发”一词,可知是把于勒赶走的。
“全家唯一的希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是在他们接到于勒两封信以后说的。追问:信中哪些话导致他们这么说?“赔偿我父亲的损失”,“发了财……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这一家人每到星期日干什么?到海边的栈桥上盼于勒回来。
3、很好,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盼”字,文章哪些细节体现了“盼”字?
“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竟”表示意外,父亲希望于勒能出乎意料地来到身边,表现了他急切盼望的心情。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这句话主要体现这家人高兴、得意,还有几分骄傲的心情,把信给别人看,为了炫耀。
“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10年时间丝毫没有减少他们的希望,反而增加了。
“对于勒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这笔毫无着落的钱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可以看出他们急切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追问:他们真的看到了吗?没看到,是他们脑海中出现的幻觉,人到了急切的程度才会出现幻觉。
4、最后几句话是在见到于勒时说的,当他们发现于勒是一个穷水手时,菲利浦夫妇就大骂于勒是贼是流氓。追问:是当面骂的吗?不是,是背着于勒骂的。追问:为什么要背着?
生怕于勒重新拖累他们,同时也生怕好不容易找到的女婿知道这件事,因为这位女婿是冲着于勒那封发财的信才下决心求婚的。
5、后来这一家人又怎样了?
为了避开于勒,他们改乘另外一条船。
我们把情节理一下,请看板书:
开端:赔钱──盼于勒
发展:占钱──赶于勒 有钱──(赞于勒)
高潮:没钱──遇于勒 骂于勒
结局:没钱──躲于勒
“赶于勒”应该发生在“盼于勒”之前,可文中却写在“盼于勒”之后,这没按时间先后来安排顺序,但文章读来却并不感到混乱。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叙述的一种顺序:插叙。
6、从以上板书可以看出,小说情节不长却也曲折起伏,特别是后面情节的安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果我们把课文分成两大部分的话,应该分在哪里?
从开头到旅行之前为第一部分,从动身旅行到最后为第二部分。
7、我用一幅对联概括两大部分的内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在脑海中出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订了上千种计划。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这幅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来拟。并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拟?
人不如钱。于勒这个人还不如钱重要,盼于勒是假,盼于勒的钱是真。
金钱至上。盼是因为有钱,避是因为没钱,在人们的眼中金钱是至高无上的。
世态炎凉。开始他们热切盼望于勒,后来发现于勒没钱,就避之唯恐不及,根本没有兄弟亲情。
四、结束语: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要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发光的奴隶!”这是莎士比亚对金钱的评价。金钱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反射出大千世界里的芸芸众生相。在对待于勒的态度变化中,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菲利普夫妇的生活是贫困的,可怜的,同时也应该是有缺点的。在菲利普夫妇性格展示中,有没有人对他们的性格提出批评的呢?这个内容,我们下节课分析。
板书设计:
非利普夫妇 { 赶 盼 骂 躲 } 我的叔叔于勒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领会小说中描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受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住在法国西北部哈佛尔的菲利普一家。哥哥叫菲利普,是个小职员,弟弟叫于勒。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作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二、赏析课文。
1、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这个细胞看出社会整个肌体的情况,以小见大,可见其主题是深刻的。现在我们再来课文中的人物评价于勒的语言作第二次分类,看看我们前面找出的评价分别是谁说的。
“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分文不值的于勒”,“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这些都是大家的看法。“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这个流氓”,“这个贼”是母亲克拉丽丝说的。“这个家伙”是父亲菲利浦说的。“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是若瑟夫说的。
2、同一个人前后态度截然不同,母亲克拉丽丝开始极力夸赞于勒,后面又恶意咒骂于勒。由此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请谈谈你对克拉丽丝的看法。
这个人太无情义,满脑子只有金钱,非常自私、势利,只管自己的得失利害。
3、菲利浦夫妇都是小人物,不是十恶不赦的恶棍、坏蛋,但由于他们对待亲兄弟的态度,我们从心底鄙视他俩的人格。还有什么发现?
菲利浦夫妇是无情的,是以金钱为重的。但菲利浦夫妇有些不同,克拉丽丝骂于勒是贼是流氓,菲利浦只说于勒是这个家伙,说明菲与克在对待于勒的态度上程度有点不同。克拉丽丝更泼辣,更冷酷,更有心计,因而她也更令人讨厌。
4、这一家人都是一个态度吗?你们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若瑟夫和他的父母不同。从“我看了看他的手”──“我的亲叔叔”。目光饱含了怜悯之意,对穷困潦倒的于勒充满同情。追问: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短语同指一个对象,何以要反复?“父亲的弟弟”是针对谁说的?“我的亲叔叔”强调什么?
“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母说的,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
5、我们来齐读文章写小若瑟夫的一段话:从“我看了看他的手”──“我的亲叔叔”。若瑟夫与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对比有何作用?
突出了双方的性格。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诚实的,大人是虚伪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
6、作者为何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可不可以换一个题目?
表明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他希望社会能更好一点。
三、探究质疑。
1、读了这篇小说,菲利普夫妇既让人可恨、可气,又让人可怜。作者通过这篇小说究竟要表达什么?
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货币既然能使互相对立的人亲密无间,同样也能使非常亲近的人分道扬镳。
小人物生活的辛酸。菲利普夫妇为什么不认亲弟弟?于勒的恶行,将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而不能自拔。按照人们当时的习惯,菲利普把弟弟送上去海外的轮船,不然怎样对付于勒这个游手好闲的败家子呢?养他一辈子吗?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因为贫困,菲利普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焦急。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惟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他们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2、法国文学家左拉曾这样评价莫泊桑的小说: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伤口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发人深思的。读了这篇小说后,这篇小说情节安排和人物刻画上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情节安排:设置悬念。作者先以洗练的笔墨叙述了非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以及他们对于勒衣锦荣归的重盼,悬念由此而起。巧用插叙。插叙于勒在非利普家中地位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于勒衣锦荣归的气氛。
情节意外。本文出其不意地安排于勒落魄归来,与兄嫂巧遇的场面,把故事一下子推向戏剧性的高潮。
人物刻画上:细腻的心理描写。课文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人物的性格特点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地发展,至此毕露无遗。
四、拓展延伸。
1、为小说另拟一个结局,作口头练习。
在父亲不经意间转头时,他的眼睛定住了,放着异样的光。原来他看见斜对面的几个打扮入时的男子中,众星捧月地簇拥着一位干瘦的小老头,只见这位老人精神矍铄、谈吐不凡、举止文雅、穿戴入时,正笑盈盈地对手下人讲着什么。父亲真想跑过去,攥住这个人的手,于勒,我可想死你了……
2、这篇小说在选做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现照录如下。和同学们讨论一下,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原文开头是: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原文结尾是: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保留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以故事叙述人的角度述说,故事套故事,增加可信度。可以使读者对人物心理有进一步的了解。
删去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情节线索清晰,不枝不蔓,主要人物关系表现得更清楚。
五、结束语:
这篇小说较多的话题是“钱”,古往今来有许多关于金钱的论述,其中流行面比较广的如:“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是啊!有钱的确是好。但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钞票,钞票,你这杀人不见血的刀。我们绝不能因为“钱”而迷失了方向。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是贫困的,对于再没有回来给他们添麻烦的于勒,用得着这么骂,用得着这么躲吗?浪子也有回头的时候,一个人过去是无赖,不一定现在还是无赖。好好交谈一下,不是更好吗?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除了好好挣钱外,多一点对人的关怀。
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与学习要素,文本解读,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共5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板书课题,第一次先学后教,第二次先学后教,第三次先学后教,总结收束本节课,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