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及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及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第1页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及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第2页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及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及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及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三行对译,朗读节奏停顿,文言知识归纳,内容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一、文学常识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就属这一文体。
    二、三行对译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伯乐:本名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马      而:表转折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原文:有名马,(zhǐ)辱于奴隶人手,骈死槽枥间,不千里称也。故:所以   虽:即使   :同“衹(只)”,只、仅 奴隶人奴仆。   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槽枥:马槽  之:的   于:在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以:因为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祗于奴隶人之手辱翻译: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粟( sù)一石。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食sì也。一食:吃一次。食,吃   之:定后。     或:有时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尽:吃完       食:同“饲”,喂     而:表修饰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原文:马也,有千里能,shí不饱,力不足,美不外见,欲与常马不可得,能千里也 ?是:这      虽:虽然      之:的  食:吃    才:才能外见:表现在外面。外,名词作状语,在外面。          见,同“现”且:犹,尚且      等:等同       安:怎么       代词,它千里马。翻译:(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做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原文:策之其道,食不能,鸣不能通其意策之:用马鞭赶它。策: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之:代词,代指千里马不以其道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  其道:正确方法  代词,它的。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 食之之:代词,代指千里马        尽:使动用法。让……竭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鸣之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而:表转折翻译: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原文: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真无马邪?真不知马!策:马鞭 而:表修饰 临:面对 之:代词,代指千里马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其:语气助词,表推测,大概、恐怕  邪:通假字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翻译:(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它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三、朗读节奏停顿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的)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8.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9.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文言知识归纳(一)重点字词解释1.马千里者 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2.只于奴隶之手  辱:受屈辱。  3.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4.不千里称也  以:把,拿。   5.一粟一石  食:吃  尽:吃尽。   6.欲与常马不可得  等:等同,一样。  7.一食尽粟一石  或:有时。8.之不以其  策:驱使。  道:方法。   9.鸣之而不能其意  通:通晓,懂得。   10.执  策:名词,马鞭。临:面对。   (二)重要句子翻译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世上有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听它嘶鸣,(马夫)却不懂得它的意愿。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三)通假字1.辱于奴隶人之手(同“袛(只)”,只、仅)2.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3.美不外见(同“现”)(四)古今异义1.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这样;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2.一食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3.求其能千里也(古义: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今义:平安,安全)(五)一词多义1.食:或尽粟一石(吃)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2.能:虽有千里之(才能,本领)食之不尽其材(能够)3.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而临之(马鞭)4.常千里马有(常常,经常)且欲与马等不可得(普通的)5.尽一食或石(吃完)食之不能其材(使……尽竭尽)6.以千里称也(介词,凭借)策之不其道(介词,按照)7.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却”“但是”)执策临之(连词,表示修饰)8.之:祗辱于奴隶人手(助词,的)千里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9.其:安求能千里也(代词,指代千里马)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六)词语活用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2.才不外见 (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素质)    3.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4.食之不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其真不知马也 (“……也”,表判断)2.倒装句: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②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3.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省略了宾语“之”)五、内容理解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1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食不饱(终结原因),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罗列了“食马者”不知千里马的具体表现。将“食马者”的愚昧浅薄刻画得淋漓尽致,增强了文章气势。4.“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①“伯乐”指能发现并赏识任用人才的人②“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③“食马者”是指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托物寓意: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5.“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6.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观点的?开篇先从正面提出论点。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命运的必然性;紧接着进一步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最后对无知的“食马者”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并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7.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
    8.中心思想: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对“伯乐不常有”的慨叹和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马说》练习一、基础达标(12分)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辱于奴隶人之手[同“祇”(只),只、仅]B.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马)一同死]C.之不以其道(马鞭)D.执策而之(面对)2.下列句子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D.食之/不能尽其材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选贤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C.才美不外D.鸣之而不能其意4.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A.策不以其道B.食不能尽其材C.执策而临D.鸣而不能通其意5.下列句子中加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真无马邪     不知能千里 B.执策临之     鸣之不能通其意
    C.一食尽粟一石    师焉,或不焉 D.祗辱于奴隶人  虽有千里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二、文言文阅读(3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5)【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三。(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释】 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____(2)其真无马邪       其:______________(3)臣闻古之君人     闻:______________(4)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______________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A.潭西南而望B.中峨冠而多髯者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学而时习之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5)【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选自《唐太宗论举贤》)【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568-627):唐代官员。③致治:治理国家达到大治。④正:只。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虽有名马       故:___________(2)一食尽粟一石     或:___________(3)之不能尽其材     食:___________(4)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_(5)借才于异代乎?    岂:___________12.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用“_______________”比喻有才能的人;【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词语填空)。(2分)14.结合【甲】【乙】两个文段,你认为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说》练习答案一、基础达标(12分)1.C;【解析】策: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2.B;【解析】B.正确的停顿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D【解析】A.“与”同“举”,推举;B.“食”同“饲”,喂;C.“见”同“现”,表现。4.D;【解析】ABC中的“之”都是代词,指千里马;D项中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5.D;【解析】A.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代词,指千里马。B.表修饰/表转折,却。C.副词,有时/代词,有的。D.结构助词,的。
    6.D;【解析】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发现人才的人(伯乐)。二、文言文阅读(30)7.(1)用马鞭驱赶;(2)表示加强诘问语气;(3)听说;(4)用8.C;(解析:例句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A.连词,表修饰;B.连词,表并列;C.连词,表转折;D.连词,表并列。)9.(1)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2)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10.【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附【乙】文参考译文:我听说古时候的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一位近侍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马已经死了,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回去把此事禀报给国君。国君很生气,说:“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还花了五百金。”近侍答道:“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就会到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就来了好几匹千里马。11.(1)因此;  (2)有时;   (3)同“饲”,喂; (4)用马鞭驱赶; (5)怎么(难道)12.(1)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13. 千里马; 各取所长。14.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客观因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答出其中一点即可)【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因此即使有千里马。故:因此。②句意为: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或:有时。③句意为: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食:同“饲”,喂。④句意为: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策:用马鞭驱赶。⑤句意为: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岂:怎么(难道)。1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正确解释。(1)且,尚且。欲,想要。常马,普通的马。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安,怎么,哪里。千里,日行千里。(2)上:皇上(唐太宗)。贤:有才能的人。1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空一:甲文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空二:乙文“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意思是“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主张重视人才,而且用人要各取所长。14.本题考查拓展阅读能力。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回答。从主观因素讲,千里马即人才要学会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人充分地了解自己,必要时要毛遂自荐,不能像文中的千里马那样“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与常马等”,结果只能落得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结局。从客观因素讲,作为统治者,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做到“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这样大量人才才会被挖掘出来,才能做到利国利民。附【乙】文参考译文: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贤能的人,过了很久,封德彝也没有举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都要选用它的长处。自古治理国家达到大治的人,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忧虑自己不能辨识人才,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地走了。 

    相关试卷

    第21课《庄子》二则之《北冥有鱼》知识点梳理及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

    这是一份第21课《庄子》二则之《北冥有鱼》知识点梳理及练习-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三行对译,朗读节奏停顿,文言知识归纳,内容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3课《马说》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

    这是一份第23课《马说》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三行对译,朗读节奏停顿,文言知识归纳,内容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2课《虽有佳肴》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

    这是一份第22课《虽有佳肴》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三行对译,朗读节奏停顿,文言知识归纳,内容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