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23课《马说》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 试卷 5 次下载
- 第24课《唐诗三首 卖炭翁》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 试卷 3 次下载
- 第24课《唐诗三首 石壕吏》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 试卷 4 次下载
-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 试卷 5 次下载
-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学生版+教师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 试卷 3 次下载
第24课《唐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
展开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期末复习 古诗文专题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梳理+真题练习
(学生版)
一、文学常识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歌:一种诗歌体裁,即“歌行”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特点为句式长短不齐。韵脚多次转换。给人一种参差错落、曲折之感。
二、三行对译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高】秋深。【三重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翻译]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原文]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坳,水边低地。
[翻译]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原文]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狠心。能,如此、这样。
[翻译]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
[原文]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竹】竹林。【呼不得】喝止不住。
[翻译]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原文]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俄顷】一会儿。【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昏黑】渐渐黑下来了。向,接近。
[翻译]: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原文]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恶卧】睡相不好。
[翻译]: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原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屋漏,指房子的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坠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秘密连接像线一样的雨点。
[翻译]: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原文]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彻,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翻译]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原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宽敞的大屋。【庇】遮蔽、掩护。【寒士】贫寒的士人。
[翻译]: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原文]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突兀】高耸的样子。
[翻译]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三、朗读节奏停顿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四、重点字词解释
1.怒号(háo):大声吼叫。号:号叫。
2.挂罥:挂着,挂住。罥,挂。长:高。
3.忍能对面为盗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4.俄顷: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5.秋天漠漠向昏黑: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近。
6.布衾:布被子。衾:被子。
7.娇儿恶卧踏里裂: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8.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9.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10.安得:如何能得到。
11.广厦:宽敞的大屋。
12.大庇: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
13.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14.见:通“现”,出现。
15.足:值得。
五、内容理解
1.理解性默写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诗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诗人痛苦难眠的心情的诗句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被子又冰又破,表现作者艰难生活的句子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2.诗歌哪一句反映出了诗歌主题?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思想)
3.这首诗的前三段以叙事为主,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情,而是寓情与客观描写之中,说说前三段在叙事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痛惜焦急
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 无可奈何
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 悲凉凄苦
4.最后一段,诗人直抒胸臆,写诗人的理想和愿望。这一段与前三段的叙事有什么联系?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5.“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在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6. 结合文中内容,描绘出文中的诗人形象。
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或“床头屋漏无干处”)。
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 体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所抒发的情感。
人由己及人,由家到国,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关心民间疾苦的博大情怀和兼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8.体会“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所抒发的情感。
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9.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 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10.中心思想: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的过程,表达了自己生活的不幸,并推己及人地想到了饱经战乱、至今仍流离失所的士人,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现了他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练习
一、基础达标(16分)
1.文常填空:杜甫,字子美,尝自称___________。世称_________。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_________”,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被称为“_________”。有《杜工部集》。
2.按要求默写。(9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诗人痛苦难眠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被子又冰又破,表现作者艰难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赏析(14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5-7题。(9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B.“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C.选文中,诗人由自身处境联系到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诗人遭受夜雨的痛苦,期盼广厦与民,将苦难加以升华,情绪含蓄压抑。
4.一个“怒”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名句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
登 高①
[唐]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②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③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①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的夔州。②渚:水中的小洲。③百年:犹言一生。
7.阅读中间两联,完成题目。
(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二联所展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联从多个方面写出了诗人的悲苦,请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最后一联抒发的情感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似,但抒情方式不同,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期末复习 古诗文专题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梳理+真题练习
(教师版)
一、文学常识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歌:一种诗歌体裁,即“歌行”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特点为句式长短不齐。韵脚多次转换。给人一种参差错落、曲折之感。
二、三行对译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高】秋深。【三重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翻译]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原文]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坳,水边低地。
[翻译]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原文]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狠心。能,如此、这样。
[翻译]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
[原文]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竹】竹林。【呼不得】喝止不住。
[翻译]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原文]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俄顷】一会儿。【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昏黑】渐渐黑下来了。向,接近。
[翻译]: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原文]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恶卧】睡相不好。
[翻译]: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原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屋漏,指房子的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坠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秘密连接像线一样的雨点。
[翻译]: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原文]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彻,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翻译]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原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宽敞的大屋。【庇】遮蔽、掩护。【寒士】贫寒的士人。
[翻译]: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原文]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突兀】高耸的样子。
[翻译]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三、朗读节奏停顿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四、重点字词解释
1.怒号(háo):大声吼叫。号:号叫。
2.挂罥:挂着,挂住。罥,挂。长:高。
3.忍能对面为盗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4.俄顷: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5.秋天漠漠向昏黑: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近。
6.布衾:布被子。衾:被子。
7.娇儿恶卧踏里裂: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8.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9.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10.安得:如何能得到。
11.广厦:宽敞的大屋。
12.大庇: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
13.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14.见:通“现”,出现。
15.足:值得。
五、内容理解
1.理解性默写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诗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诗人痛苦难眠的心情的诗句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被子又冰又破,表现作者艰难生活的句子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2.诗歌哪一句反映出了诗歌主题?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思想)
3.这首诗的前三段以叙事为主,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情,而是寓情与客观描写之中,说说前三段在叙事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痛惜焦急
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 无可奈何
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 悲凉凄苦
4.最后一段,诗人直抒胸臆,写诗人的理想和愿望。这一段与前三段的叙事有什么联系?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5.“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在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6. 结合文中内容,描绘出文中的诗人形象。
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或“床头屋漏无干处”)。
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 体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所抒发的情感。
人由己及人,由家到国,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关心民间疾苦的博大情怀和兼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8.体会“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所抒发的情感。
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9.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 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10.中心思想: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的过程,表达了自己生活的不幸,并推己及人地想到了饱经战乱、至今仍流离失所的士人,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现了他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练习
一、基础达标(16分)
1.文常填空:杜甫,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2.按要求默写。(9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诗人痛苦难眠的心情的诗句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被子又冰又破,表现作者艰难生活的句子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二、诗歌赏析(14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5-7题。(9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B.“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C.选文中,诗人由自身处境联系到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诗人遭受夜雨的痛苦,期盼广厦与民,将苦难加以升华,情绪含蓄压抑。
【答案】D;【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解答此题可以分两步:第一步,审清题目要求,快速确立筛选信息的范围;第二步,比较分析各种相关信息,并准确辨析信息的正误。D项“情绪含蓄压抑”错误,诗人遭受夜雨的痛苦,期盼广厦与民,这是诗人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4.一个“怒”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了,写出了秋风起势之猛,隐含着作者的愁苦之情。
5.“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凄凉的心境,暗示了一场秋雨即将来临。
6.名句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表达作者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夏”,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
登 高①
[唐]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②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③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①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的夔州。②渚:水中的小洲。③百年:犹言一生。
7.阅读中间两联,完成题目。
(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二联所展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联从多个方面写出了诗人的悲苦,请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最后一联抒发的情感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似,但抒情方式不同,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 (1)示例: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2)客居他乡;离家万里;多病缠身;孤独登高;漂泊无依。
8.都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前者间接抒情,委婉含蓄;后者则直抒胸臆,情感外露。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画面描绘与内容理解。
(1)第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思是:落叶一望无际萧萧坠下,长江不见尽头滚滚涌来。描写的内容,要抓住“落木”“奔流”两个景物点,想像其“萧萧”“滚滚”的姿态,多用形容词,运用修辞,描绘景象,突出其“无边”“不尽”的特点。
示例:仰望可见,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能观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2)第三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意思是:万里悲秋最恨常作过客,一生多病独自登上高台。“常作客”,指出了诗人客居他乡、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百年多病”,写出了自己年老多病的处境。“独”,指自己孤独无依。
【8题详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直接发出自己的感叹: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属直接抒情,情感外露。
《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写自己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霜鬓和浊酒杯上,是间接抒情,委婉含蓄。
第24课《唐诗三首 石壕吏》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 这是一份第24课《唐诗三首 石壕吏》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三行对译,朗读节奏停顿,重点字词解释,内容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4课《唐诗三首 卖炭翁》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 这是一份第24课《唐诗三首 卖炭翁》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读准字音,三行对译,朗读节奏停顿,重点字词解释,内容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3课《马说》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 这是一份第23课《马说》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三行对译,朗读节奏停顿,文言知识归纳,内容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