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总复习 第1课时 数与代数(1)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432595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总复习 第1课时 数与代数(1)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432595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总复习 第1课时 数与代数(1)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432595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总复习 第1课时 数与代数(1)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4325954/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总复习 第1课时 数与代数(1)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4325954/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总复习 第1课时 数与代数(1)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4325954/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总复习 第1课时 数与代数(1)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4325954/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总复习 第1课时 数与代数(1)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4325954/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总复习 数与代数(1)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4325954/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总复习 数与代数(1)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4325954/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总复习 数与代数(1)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4325954/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总复习 第1课时 数与代数(1) 课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本册综合复习课件ppt,文件包含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总复习第1课时数与代数1pptx、总复习数与代数1doc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北四数上 总复习 第1课时 数与代数(1)课题总复习 数与代数(1)课型复习课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学习完本册书后安排的总复习课,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启发”活动,让学生自主回顾、梳理,整理本册书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是总复习的第一课时,主要是梳理《认识更大的数》和《乘法》两个单元的知识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归纳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认真归纳和整理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册《整理与复习》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梳理知识点的方法,积累整理复习的的经验,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认识更大的数》大部分学生都能把这单元的知识点罗列出来,但对知识点之间联系的理解还需进一步梳理。《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学生都能够掌握。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点梳理归纳。 小组合作整理。 培养自主整理和归纳的能力。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教科书第99页第一部分,101页1题、3题,102页4题。教学目标 通过对《认识更大的数》和《乘法》知识、方法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和梳理,掌握基础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学会自己总结归纳学过的知识点,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运用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四年级数学上册的基础知识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学会自己总结归纳学过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环节 导学案一、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状元成才路数学慕课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第一课时,对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和第三单元《乘法》进行整理与复习。师: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内容相信同学们都已经掌握,那么,谁来说一说在这两个单元,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呢?生1:在第一单元我学会了许多知识,比如:计数单位、亿以内数的读法、亿以内数的写法、大数的比较、大数的改写、求近似数的方法。生2:在第三单元我也学会了很多很多的知识,如: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认识了神奇的计算工具、还掌握了许多的有趣算式。二、探究体验 经历过程(一)小组合作,自主整理师:同学们,你是不是也有很多收获!请打开数学书,在练习本上试着按照自己的理解把第一单元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按下暂停键,开始吧。生:开始整理。师:好了,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同学们是怎样整理的呢?生1:(课件展示生1的整理)我是按照数学书上的顺序把学到的知识点都写了出来。 计数单位 亿以内数的读法认识更大的数 亿以内数的写法 大数的比较 大数的改写 求近似数师:这位学生以文字的形式罗列出来。又认真又仔细。生2:(课件展示生2的整理)我画了一个思维导图,把大第一单元的主题放在中心,知识点在四周。师:这位学生用画图的形式呈现,形象又具体。师:每个学生都很有自己的复习方法。其实,把学过的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有序的整理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二)引导强调,内化知识 师:这么多内容,你都掌握了吗?现在让老师一一考考大家吧!1、 计数单位师:计数单位这一块,都有哪些知识点?生1: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生2: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分别是个级、万级、亿级。师:大家说的真好!老师给你们点赞!2、 大数的读法:师:大数的读写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生1: 读数时,先分级,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读,读亿级或者万级的数时要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然后在后面加个“亿”字或者“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中间不管有几个连续的0都只读一个“零”。例:23840000 读作:二千三百八十四万师:说得很好!生2:写数时,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哪一位上是几就写几,如果那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都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 “0”占位。比如:三千零七十万 写作:30700000师:同学们强调的很到位!3、 大数的比较生1:老师,我来说说大数的比较吧(1)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比较大;(2)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上数字越大的数就越大;最高位上数字相同时,依次比较下一位上的数字,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如:123 0000>49 0000 132 0000>123 0000 4、大数的改写生1:老师,大数要改写成以“亿”或以“万”为单位时需要记准:(1)将整万数个级的4个0去掉,同时在后面加上“万”字,例:5890000=589万;(2)将整亿数个级、万级的8个0去掉,同时在后面加上“亿”字。例:290800000000 =2908亿5、求近似数的方法师:同学们归纳的很好!那么,在求近似数时要留心哪些方面呢?生1:求近似数时要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看千位或千万位上的数字,再按“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生2:用到“四舍五入”法,把要保留的数位后面的数字舍去,如果被舍去部分的首位数字“小于5”,则保留部分不变(即“四舍”),如果被舍去部分的首位数字 “大于或等于5”,就在被保留部分的末位上加1(即“五入”)。如:28938934≈2894万 896241489638≈8962亿师:对,在求近似数时,要保留以亿或以万为单位时,我们要看它的下一位。看来,大家第一单元学习的非常好!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单元---乘法。(三)自主整理,归纳学习同学们,在乘法这一单元你又学到了什么呢?它和 以前学过的乘法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小组讨论和交流一下。按下暂停键,开始吧。生:讨论交流师:现在,大家一起来说一说吧。生1:老师,我发现竖式乘法都要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生2: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去乘三位数,乘得的积的末尾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去乘三位数,乘得的积的末尾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例如: 2 5 3× 4 51 2 6 5 1 0 1 21 1 3 8 5生3:当三位数末尾是0时,我们可以将两位数的个位与三位数的十位数对齐,按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最后再在乘积的末尾加上0即可例如:370×25=92503 7 0×2 5 1 8 5 7 4 9 2 5 0师:大家对乘法的计算方法掌握的非常棒,在平时计算时,我们一定要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三、达标检测师:现在我们用以上的相关知识来解决下面问题。1.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数,平时你注意了吗?下面是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师:你会读、写文中的数吗?快来读一读吧(1) 读一读普查结果中的各项人口数据。生1:我们读数时要先找到亿级、万级、个级,从右边4个数为一级,划分好。然后再从高位读起,我是这样做的。13 7053 6875 读作:十三亿七千零五十三万六千八百七十五13 3972 4852读作:十三亿三千九百七十二万四千八百五十二709 7600读作:七百零九万七千六百55 2300读作:五十五万二千三百2316 2123读作:二千三百一十六万二千一百二十三6 8685 2572读作:六亿八千六百八十五万二千五百七十二6 5287 2280读作:六亿五千二百八十七万二千二百八十6 6557 5306读作:六亿六千五百五十七万五千三百零六6 7414 9546读作:六亿七千四百一十四万九千五百四十六师:你的方法很好,很仔细,我们应该向你学习。第二小题大家是如何解决的。(2)552300里有( )个十万,( )个万,( )个千和( )个百。生:第一步:先划分好个级和万级;第二步:在万级里,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万位,右起第二位是十万位,所以第一个空应该填写5个十万,第二个空应该填写5个万,在个级里千位上的数字是2,所以是2个千,百位上的数字是表示3个百。师:你说的很到位!下面这道题考查的是求近似数的方法,老师相信大家能独立完成。(按下暂停键,做一做吧)(2)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约为( )万人。师:这道题考查的是大数的比较,按下暂停键,在练习本上写一写。你做对了吗?(3) 比一比,填一填。性别构成:( )>( )师:这道题考查的也是求近似数的方法,老师相信大家能独立完成,快看你对了吗?下表为2006年至2010年全国新建的公路里程数,四舍五入到万千米。年份2006 2001 2008 2009 2010 里程数/千米 62267 89687 75416 107675 72392 里程数/千米 698117师:这道题考查的大家的计算能力,让我们一起做起来。4.先估计积,再计算。253×56=14168 503×32=16096 45×240=10800 四、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生1:我对大数又重新认识了,并能熟练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2:我巩固了大数的读写,大数的比较,大数的改写和求大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生3:大数的读写,大数的比较,大数的改写和求大数的近似数都离不开计数单位。可见数位顺序表很重要。生4:我巩固了乘法计算的要点……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通过复习和整理,我们可以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重新认识了它们,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只有不断的回顾与总结,在思考中才能产生新的认识。状元成才路,助你学习进步!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再见! 五、教学板书整理与复习(1) 计数单位 亿以内数的读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认识更大的数 亿以内数的写法 乘法 估算 大数的比较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大数的改写 求近似数 六、教学反思优点:本节课我倡导以自主合作回顾整理的方式来总结知识点。学生将知识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呈现出来,并通过举例子来说明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充分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去回顾总结,形成知识网络。缺点:学生虽然能列举出来所学的知识点,但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够,教师点拨有待提高,另外,学生在总结时对估算忽视,教师应该多强调其重要性。改进措施:在学生举例阐述对知识点的理解之后,引导学生知识的内在联系,可以以思维图的形式出现。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本册综合复习ppt课件,文件包含第1课时数与代数1pptx、第2课时数与代数2pptx、第1课时数与代数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本册综合复习课件ppt,文件包含第1课时数与代数pptx、第1课时数与代数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本册综合复习课件ppt,文件包含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总复习第2课时数与代数2pptx、总复习数与代数2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