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第30周(热播剧《大考》+诗歌鉴赏技巧归纳+超棒且小众的名言金句)-2023年高考语文晨读记背积累
展开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晨读记背积累(统编版)
12月晨读精粹第一周(A)
热议时评素材+诗歌鉴赏技巧类归纳+超棒且小众的名言金句
【热议时评--热播剧《大考》】
精彩台词
1.卧薪尝胆,不畏艰险,全力以赴,无悔青春,攀蟾折桂,舍我其谁,超越自我,百日圆梦,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挑战极限,志在必得。
2.每个人抗压能力都是有限的,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的,有时候努努力克服克服,那就过去了,不能因为一点小困难就打退堂鼓。
3.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4.既然不能改变现状,那就试着去改变面对它的方式。
5.当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间不会为我赖着不走,但我面临人生中的大考,必须要家乡父老骄傲,与在座各位今日幸会,这次高考我们共同进退。
6.每个人换环境都有困难,为什么面对困难就要退缩呢?
7.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有局限的,我的经验,就是不要指望父母能理解自己,因为不被理解,是做子女的宿命,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
8高三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高考后,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的事情会越来越少。”
9.“高考就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比拼,要么出众,要么出局。有很多人说我考砸了,就怕成绩出来只有你一个人考砸了。大家是约好了一起向前跑,可发令枪响起的时候,每个人都冲破头,发了疯的往前冲。我天生就比别人慢了一个身位,所以我必须比别人更努力,更拼命,更快,更强,我才可以从村里冲到城市,从山上冲到海边,我柯以冲到所有人的前面,把那些看不起我的人,通通甩在我的身后,我要做一个人中龙凤。"
10.“他们的高考成绩,其实对你我来说,就是几位数字,可是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段人生的总结和另一段人生的开始。”
热议时评
01.《大考》聚焦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莘莘学子,从高考这一牵动全社会敏感神经的话题入手,以踔厉奋发、不负韶华的叙事基调,讲述在人生大考和社会大考中,每个人面临的挑战。
适用话题:人生挑战、奋发向上
02.面对生活赋予的鲜活素材,《大考》没有刻意渲染、过度铺陈,而是以一种“生活流”的方式,将日常化的生活、情感融入叙事,于细微处见不凡、从烟火气里见崇高。因而,该剧不仅较好地展示了中国式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又比较立体地刻画了医护工作者、警察、基层干部等面对突发事件时同舟共济的大爱与大义。这些情感脉络的交错与汇聚,让观众在静水流深处感受到了人性的美与善。
适用话题:人生考卷、美与善
03.《大考》受到观众青睐,首先得益于作品所呈现的生活色调的本色真实,给人一种朴实感和亲和力,使人不知不觉置身其中,看剧中人物言行,投射出自己的生活经验。这真实性来自哪里?来自人间烟火气息、家庭亲情、人性的尊严和温馨,当然还有家庭里的矛盾冲突。
适用话题:生活本真、人间烟火、家庭亲情
04.《大考》涵盖了高考、抗疫、抗洪等各方面社会图景,最大程度还原了2020年高考的那段日子,彰显了当代青年能够承担起为自己、为学校、为家庭、为社会、为中国将来而奋斗的责任。《大考》用镜头折射现实温暖,彰显了中国少年砥砺前行、不负韶华的青春气息,以及社会各界恪尽职守、勇于奉献的新时代精神。
适用话题:青年奋斗、砥砺前行、时代精神
05.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类电视剧,《大考》聚焦高考与考生、疫情与自然灾害,扎根现实生活,取材真实事件,以“高考”“疫情下的高考”“延期的高考”“洪水下的高考”四大场景还原了学生寒窗苦读、努力实现人生目标的奋斗历程,展现了家长、老师以及社会各界同舟共济、助力考生的团结精神。“大考”是学生、家长、老师的大考,也是教育系统的大考;“大考”是社会、国家的大考,更是一场“特殊的大考”。考生们迎难而上,家长们互相扶持,教育系统、医疗系统的从业者们勇挑重担、助力考生圆梦。
适用话题:团结精神、迎难而上、个人担当
06.许多观众被这群青年质朴的奋斗精神深深打动,总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可贵的是,《大考》并不满足于简单地反映生活,而是追求用艺术语言进行细致入微的摹写,使整部剧的立意实现了升华。平凡人的“大考”,总是藏着无尽的感动。正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角色,使《大考》展现出大环境中小人物百折不挠、努力奋斗的生活轨迹,带给观众许多惊喜。
适用话题:团结精神、迎难而上
【诗歌鉴赏技巧类归纳】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
(二)分析思路
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表达技巧(艺术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顶真、谐音、互文、反语、通感、排比、反复等。
(2)抒情手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3)描写方法:A.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B.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由实到虚、由虚到实;C.正侧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D.点面结合(以点写面、以面写点);E.远近结合;F.抑扬结合(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欲抑先杨);G.褒贬结合(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话反说、似褒实贬/寓贬于褒/反话正说);H.明暗结合;I.声色结合;J.细节描写;K.比兴;L.白描;M.工笔;N.象征;O.对比;P.衬托(正衬、反衬);Q.烘托;R.渲染;S.用典;T.铺陈;U.联想、想象;V.以小见大;W.侧面描写;X.主客移位(侧面虚写)。
(4)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过渡、铺垫、伏笔、悬念等。
设题角度
1.“小角度”设题
此类设问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
此类题目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修辞方法”、“虚实”、“景”和“情”、“融情于景”等角度鉴赏,答题时我们只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即可。
2.“大角度”设题
此类设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
此类题目较之上一类鉴赏难度要大,因未规定表达技巧的具体类型,所以答案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大,答案有可能是表达技巧中的任何一种甚至几种类型。这些题型往往给考生答题带来很大盲目性。
(三)答题步骤
1.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析作用: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答题示例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超棒且小众的名言金句】
在最黑暗的那段人生,是我自己把自己拉出深渊。没有那个人,我就做那个人。
——中岛美嘉
【解读】如果不了解中岛美嘉的故事,很难解读这句话的真正内涵。中岛美嘉是日本著名的女歌手,然而在她事业正盛的时候她却失聪了。2010年,她患上了咽鼓管开放症,因此陷入了无声的世界。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音乐,2015年,中岛美嘉开巡演,一首《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震撼全场。失聪的她以地板为节拍,以鞋跟跺地为节奏,唱一次,跺一次脚,跺一次脚,再唱一句,就这样完成了全场演唱。在使用这一素材时,可以结合中岛美嘉的故事背景引用。
【适用主题】磨难;坚韧
风可以吹起一大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 冯骥才
【解读】蝴蝶虽小,却不能被风吹动,正是因为蝴蝶有思想,只要内心的力量足够强大,任何人都不能够撼动。
【适用主题】主见;坚定自我
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
——林清玄
【解读】《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的热播,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传统文化”一直是高考作文的热点话题,这句话可以用在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西方文化的冲击等作文主题。在引出此类话题的总论点时引用,言简意赅,立意深远。
【适用主题】传统文化;传承
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
——阿多尼斯
【解读】这句话出自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虽然1956年就离开了叙利亚,但阿多尼斯的诗与思始终关注着自己的祖国和阿拉伯世界,对祖国与流亡地、东方与西方、自我与他者、宗教与神灵等进行了富有启示意义的深度呈现,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这句话不仅可以用在如何面对困难的主题上,结合诗人背景,还可以用在战争与和平的作文主题上。
【适用主题】困难;逆境
生命可以随心所欲,但不能随波逐流。
——宫崎骏
【解析】这句话出自宫崎骏担任制片人的动画电影——《猫的报恩》。宫崎骏,世界著名动画大师,创作了《千与千寻》《天空之城》等多部精彩动画影片,曾获86届荣誉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这句话可以用在关于自由与从众、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青春感想、坚持与梦想、个性与追求等主题上。
【适用主题】个性与自我
白云中有我,天风的飘飘,深渊里有我,伏流的滔滔;只在青青的,青青的土泥上,不曾印着浅浅的,隐隐约约的,我的足迹!从此我不再仰眼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朱自清
【解读】1923年,朱自清写了抒情长诗《毁灭》,表明自己对自暴自弃的生活状态的摒弃,对踏实进取生活状态的追求,感情真挚,振聋发聩。
【适用主题】行动力
别在平原上停留,也别去爬得太高,打从半高处观看,世界显得最美好。
——尼采
【解读】看世界的角度不同,心态也会不同。尼采这首名为《处世之道》的诗,容易让人联想起林语堂在《谁最会享受人生》中一句话: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实行一种中庸式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哲学。
【适用主题】心态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莱昂纳德·科恩
【解读】莱昂纳德·科恩是加拿大传奇歌手、诗人,以诗出道,以歌扬名,被《纽约时报》赞誉为“摇滚乐界的拜伦”。本句来自它的歌曲《Anthem》: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世事总不完美,遗憾和缺陷存在于世间每一处角落。
【适用主题】接纳自我;完美与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