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同步练习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30225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9、《桃花源记》同步练习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30225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9、《桃花源记》同步练习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30225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8、《时间的脚印》同步练习 试卷 1 次下载
- 第二单元综合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10、《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11、《核舟记》同步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12、《诗经》二首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同步训练题
展开9、《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便舍船(shè) 屋舍俨然(shě) B. 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 捕鱼为业(wéi)
C. 男女衣着(zhuó) 便要还家(yào) D. 遂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
2. 下面加下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 悉如外人(都,全)
C. 才通人(刚刚) D.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是( )
A. 之:忘路 之远近/辍耕 之垄上 B. 绝: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奇山异水,天下独 绝
C. 津:后遂无问 津者/风烟望五 津 D. 乃: 乃不知有汉/当立者 乃公子扶苏
4. 下面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 阡陌交通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 下列语句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武陵人/捕鱼为业 B. 问/今是何世 C. 后遂无问/津者 D.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渔人甚异之 异:名词活用作动词,对……感到惊异。
B. 复前行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C.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贫穷。
D. 处处志之 志:名词,标记。
7.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记载事物,并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B. 陶渊明,东晋诗人、散文家,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子旁边种有五棵柳树,又自号“柳泉居士”。
C.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D.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8.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 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 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二、默写
9. 根据提示默写。
(1)《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 , ”。
(2)《桃花源记》中,表现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的句子是“ , ”。
(3)《礼记》中提出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社会理想,《桃花源记》中用“ ,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一社会理想。
(4)《桃花源记》中,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 , ”。
(5)表达世事沧桑,人却浑然不觉,常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句子“ , ”。
三、综合性学习
10. [赏桃源,悟情理]
(1)邀请你身边的3至4名同学和小智一起组成学习小组,围绕“‘桃源美’小组讨论计划”展开学习。将讨论结果填写在“讨论成果记录表”中。如果小组成员还有其他问题,请填写在“话题三”中并展开讨论。讨论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发表见解,也可以翻阅、参考相关材料展开学习。完成后,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一次全班性的交流。
表1 “桃源美”小组讨论计划
小组成员 |
| 发言人 |
|
讨论时间 |
| ||
话题一 | “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到底美在哪儿?请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后“积累拓展”中节引的《桃花源诗》做一番探讨。 | ||
话题二 | “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又自称“五柳先生”,那么陶渊明为什么不营造一个菊花源或是柳源?请从“桃”独特的寓意入手,结合课文内容研讨这个问题。 | ||
话题三 |
|
表2 讨论成果记录表
话题一 | 小智:桃花源美在清新恬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们在田野里耕作,在家里安适地生活,闲适愉悦。 我: |
话题二 | 小智:这让我想起《西游记》中的“蟠桃会”,想起神话故事《夸父逐日》里的夸父,他的手杖变成了“邓林”也就是桃林,还想起了《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想起了《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桃”寄寓了这么多美好的意思! 我: |
话题三 |
|
(2)读下面的材料,结合你对桃花源之美的理解,完成任务。
①“晋太元中”的“渔人”。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其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里就爆发了数十场大小战争。
假设你是生活于乱世的渔人,当你走进又走出桃花源,你会怎么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可再觅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写于公元421年。当时,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社会已经千疮百孔。归隐多年的陶渊明对此深感忧虑,又无力与现实相抗争,只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塑造一处“桃花源”寄托理想。
作为一篇虚构的作品,陶渊明为它设计了“高尚士”刘子骥再寻桃源“未果”,“后遂无问津者”的结局。你怎么理解这个结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下列对文中句子节奏的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______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复行数/十步
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D.寻/病终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渔人甚异之 ______
②黄发垂髫 ______
③便要还家 ______
④便扶向路 ______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根据课文内容,请概括桃花源的美好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甲】谢公①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乙】陆象山②少年时,常坐临安市肆观棋,如是者累日。棋工曰:“官人日日来看,必是高手,愿求教一局。”象山曰:“未也。”三日后却来,乃买棋局一副,归而悬之室中。卧而仰视之者两日,忽悟曰:“此《河图》③数也。”遂往与棋工对,棋工连负二局。乃起谢曰:“某是临安第一手棋,凡来着者,皆饶一先。今官人之棋,反饶得某一先,天下无敌手矣。”象山笑而去。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
【注释】①谢公:即东晋名相谢安,谢玄是他的侄子,当时在前线指挥著名的淝水之战(即文中的“淮上利害”)。②陆象山,南宋哲学家。③河图:介绍占卜等内容的书。
(1)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中加线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今官人之棋,反饶得某一先,天下无敌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上面两篇短文,从内容上看都写下棋,但它们借此表现了不同的人物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A.舍:shě/shè。C.要yāo。D.语yù。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解答】
ABD选项解释正确。
C项解释有误,“才”在这里的意思是“只,仅仅”。
故选C。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实词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文言虚词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解答】
A“之”分别解释为:的;往,到。故A不符合题意。
B“绝”分别解释为:与世隔绝;独一无二。故B不符合题意。
C“津”解释为:渡口。两句中“津”的意思相同。故C符合题意。
D“乃”分别解释为:竟然;应该,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识记辨析能力。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把古文中的字词变成了现代的词语。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或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发生变化、词义强化或弱化等。本题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解答即可。
【解答】
A古今义都是:形容开阔。
B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C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D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故选A。
5.【答案】C
【解析】C项正确的划分应为:“后/遂无问津者”。
6.【答案】B
【解析】A.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C.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D.志: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7.【答案】B
【解析】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柳泉居士”是蒲松龄的别号。
8.【答案】B
【解析】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9.【答案】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解析】略
10.【答案】(1)[示例]话题一:桃花源美在生活富足、和谐安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在农业社会,有肥沃平整的田地耕种(就有丰富的农产品),有池水(就有丰富的水源和水产),有桑(可以养蚕、吐丝、织布),有竹(环境优美,可以制作许多农具和生活工具),意味着人们生活自给自足,安定祥和。 话题二:“桃”在传统文化中是长寿、正义、美好、富足的象征。陶渊明营造“桃花源”这个环境,正是想要表达对“桃”所象征的美好生活(生活富足、和平安定、和谐愉快)的向往。 话题三:略。(提示: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有密切联系的问题并做相应的阐释即可。)
( 2)①[示例]这里多么美好啊!没有战争,没有压迫,和谐快乐,我回去收拾收拾,一定要回来!(要求与情节相符) ②桃花源无可再寻使得《桃花源记》有了悲剧色彩,这也暗示着作者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想要寻找幸福生活是不可能的。《桃花源记》的结尾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结合《桃花源记》的内容,讨论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发表见解,也可以翻阅、参考相关材料展开学习。如:[示例]话题一:桃花源美在生活富足、和谐安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在农业社会,有肥沃平整的田地耕种(就有丰富的农产品),有池水(就有丰富的水源和水产),有桑(可以养蚕、吐丝、织布),有竹(环境优美,可以制作许多农具和生活工具),意味着人们生活自给自足,安定祥和。 话题二:“桃”在传统文化中是长寿、正义、美好、富足的象征。陶渊明营造“桃花源”这个环境,正是想要表达对“桃”所象征的美好生活(生活富足、和平安定、和谐愉快)的向往。 话题三:略。(提示: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有密切联系的问题并做相应的阐释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概括出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
①根据语境揣摩人物心里,注意[示例]这里多么美好啊!没有战争,没有压迫,和谐快乐,我回去收拾收拾,一定要回来!②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主题分析,如:桃花源无可再寻使得《桃花源记》有了悲剧色彩,这也暗示着作者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想要寻找幸福生活是不可能的。《桃花源记》的结尾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
11.【答案】【小题1】B
【小题2】①对……感到惊异
②小孩
③同“邀”,邀请
④原来
【小题3】①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竹之类。
②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小题4】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ACD正确;
B有误,句意为:又走了几十步。根据句意,句子划为:复行/数十步。
故选:B。
2.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异:对……感到惊异。
②句意为:老人和小孩。垂髫:小孩。
③句意为: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同“邀”,邀请。
④句意为: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向:原来。
3.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的词:平,平坦。旷,开阔,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句意为: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竹之类。
②句中重点词语: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句意为: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
3、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4、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即可。在第二三段中找到句子概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环境、生活和怡然自乐的精神面貌几方面。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地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去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12.【答案】【小题1】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小题2】(谢公)神色、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
【小题3】“矣”字表示感叹,文章通过棋工的惊叹写出陆象山棋艺的高超。
【小题4】前文中的谢安,知道了前方大捷而神色举止无异于常,表现他喜怒不形于色的冷静、沉着,借此让读者一睹一代名相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卓群风度及举重若轻的名士风采。后文着重写陆象山观摩他人下棋并从棋局中悟得棋理从而棋艺精进的过程,表现他聪颖过人,善于学习,善于领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根据句子的意思“一会儿谢玄从淮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信,默不作声,又慢慢地下起棋来”,结合语句结构及限断三处的要求,文中画线的句子正确断句是: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本题注意“意色”“异”“于”等词的正确翻译。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的品析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再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阅读文章内容,分析可知,“矣”字表示感叹,文章通过棋工的惊叹写出陆象山棋艺的高超。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这类题目要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人物形象分析题表述要点:性格、品质特征+身份 +形象的意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前文中的谢安,知道了前方大捷而神色举止无异于常,表现他喜怒不形于色的冷静、沉着,借此让读者一睹一代名相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卓群风度及举重若轻的名士风采。后文着重写陆象山观摩他人下棋并从棋局中悟得棋理从而棋艺精进的过程,表现他聪颖过人,善于学习,善于领悟。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性学习,课内阅读,对比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综合训练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按原文填空,文学文化常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练习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己亥北行日记,【甲文】,桃花源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