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试卷 0 次下载
-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试卷 0 次下载
-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试卷 0 次下载
-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试卷 0 次下载
-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试卷 0 次下载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展开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从公元前13世纪下半叶起,在南起埃及、北至希腊半岛、东抵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西达塞浦路斯和克里特岛的地中海东部广大地区内,出现了许多古代文化中心迅速衰落以至灭亡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海上民族的崛起 B.印欧人的大迁徙
C.赫梯王国的征讨 D.阿拉伯人的西征
2.印欧人入侵前,西亚、南亚、南欧出现了零星的文明区域;印欧人入侵后,印欧人建立了赫梯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等奴隶制大帝国。这说明民族迁徙( )
A.使世界进入了青铜时代
B.促进了奴隶制政权的产生
C.推动了古代文明的扩展
D.导致农业文明转向游牧文明
3.《赫梯法典》有关于马的规定:“第六十一条:假如任何人获得良种马而消除它的烙印,它的主人发现了它,则消除烙印的人应交付七匹马……同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这最能说明( )
A.赫梯人喜欢马
B.赫梯人保护马匹的方法特殊
C.马对游牧民族的迁徙极其重要
D.马的主人对马的管理方法失当
4.如图是赫梯人的铁制车轴战车,使用铁制车轴之后,车斗的负重能力上升,能乘三人。一人开车,一人射箭,一人拿长矛捅刺,换句话说,它赋予了战车近战的能力。由此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A.赫梯人扩大了铁的用途
B.赫梯人的战斗力提高
C.赫梯人的冶炼技术得以改进
D.赫梯人在作战时能轻松获胜
5.讲梵语的早期雅利安人东进至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的历史被称为吠陀时代,而吠陀是通过记忆和口耳相传的。这说明早期雅利安人( )
A.未形成自己的书写文字
B.征服印度的历史不可信
C.东进旨在掠夺农耕土地
D.进行的迁徙是无计划的
6.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习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这句话可用来佐证( )
A.北宋王安石变法 B.罗马帝国的建立
C.希腊城邦的扩张 D.贵霜帝国的统一
7.从公元前8世纪初开始的200多年间,由于人口增多,希腊众多城邦组织本邦部分居民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另立家园,建立起140多座新的城邦,奠定了古代希腊的广阔疆域。对希腊殖民解读准确的是( )
A.源于农耕文明的优势与扩张潜能
B.与近代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目的一致
C.是古代文明扩展主要途径之一
D.是亚历山大帝国推广希腊文化的延续
8.公元前1800年左右,第一个古印欧人部落来到了希腊爱琴海沿岸的亚该亚,希腊的青铜时代就此开启。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另一支古印欧人来到了希腊南部的迈锡尼,此后的500年里,这支古印欧人创造了光辉的迈锡尼文明。随着希腊人一起出现的有( )
A.法典和文学 B.神话和史诗
C.宗教和法典 D.历法和佛塔
9.有学者指出:“如果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于1000年、1500年或1800年在欧洲复活,他将会为居住在这一古老帝国许多地区的日耳曼民族,为崭新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惊。”这说明( )
A.民族大迁徙对古典文化造成严重破坏
B.日耳曼民族复兴了古罗马时期的文化
C.西欧封建社会的建立得益于罗马文明
D.罗马人惊叹于西欧中世纪繁荣的文明
10.公元前3世纪末,西方曾发生早期的“人才流失”现象,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医生、植物学家、语言学家、艺术家和诗人等,受到舒适且催人上进的气氛、极好的设备、免费的膳宿和令人羡慕的薪酬的吸引而纷纷来到埃及。这种现象( )
A.使埃及成为世界文化中心
B.为亚历山大东征做准备
C.导致了希腊文明的衰落
D.促进了埃及文明的发展
11.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 )
A.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创造的
B.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广泛交流
C.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国家富庶
D.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持续了上千年
12.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动,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 )
A.由北向南迁徙
B.迁徙涉及阶层广和规模大
C.加速南方开发
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
13.对如图所示的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农业生产恢复
C.社会分工扩大 D.民族交融加强
14.公元前130年,大月氏征服南方的大国大夏,并把大夏国土和人口分别给予五个部族,每个部族的首领被称为“翕侯”。公元前1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消灭其他翕侯,统一了大月氏和大夏故地,建立起贵霜国。贵霜帝国的建立( )
A.促进了中亚的民族交融
B.助推了人口迁徙的潮流
C.阻断了丝绸之路的商贸
D.造成了严重的难民问题
15.汪达尔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429年,汪达尔军政领袖盖萨里克审时度势,率8万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前往北非,于439年以迦太基为都建立了汪达尔王国。迦太基的陷落对西罗马帝国的打击最为严重,切断了它在非洲的财政来源。由此可以推知( )
A.汪达尔人的迁徙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B.汪达尔人的迁徙削弱了西罗马帝国的力量
C.汪达尔人的迁徙使罗马古文物遭到严重破坏
D.汪达尔人的迁徙体现出其对外扩张的本性
16.“古印欧人的大迁徙所带来的文明冲击,使整个欧亚大陆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为以后人类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演化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主要说明( )
A.古印欧人是世界文明的创立者
B.文明在不断交流与融合中进步
C.迁徙与征服是文明发展的根本
D.没有古印欧人就没有现代文明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3分,第18题1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发生于公元前后的,于3~6世纪形成高潮的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可接近性”的机会。他们的行动不仅为农耕世界的社会经济注入了新鲜活力,也使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大多融入农耕世界,从而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材料二 不久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西迁,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加之以日耳曼人为主体的游牧民族对罗马帝国旧秩序的破坏程度是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所不能比的,其结果是昔日的罗马“公民文化”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上述材料摘编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3~6世纪的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在中国的表现,并分析说明其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帝国的时代背景,并分析说明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对欧洲文化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
阶段 | 历史现象 |
第一寒冷期 (公元前1000~前850年) | 北方的少数民族向南迁徙到达关中地区,出现了“南夷与北狄交”的局面。西周末年,戎狄攻破镐京,周朝迁都洛邑 |
第二寒冷期 (公元初年到600年) | “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出现五族内迁局面,继而有孝文帝改革 |
第三寒冷期 (1000~1200年) | 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挥戈南下,建立政权与两宋长期对峙 |
第四寒冷期 (1400~1900年) | 1636年,皇太极继皇帝位,国号“大清”。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清帝国 |
——摘编自张利《气候变迁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1.解析: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埃及文献称这些移民为“海上国家的人”,现代学者称他们为“海上民族”,其移民导致了以赫梯帝国为代表的很多文化中心的瓦解,故选A项。
答案:A
2.解析:根据材料“零星的文明区域”“奴隶制大帝国”可得出,文明由零星走向扩展,故选C;赫梯人是最早使用铁器的民族,故应该是推动世界进入铁器时代,排除A;早于印欧人迁徙前的埃及就是奴隶制政权,故排除B;虽然早期印欧人属于游牧文明,但他们迁徙后,转入农耕生活,故排除D。
答案:C
3.解析:据题干《赫梯法典》的内容可知,法典最大限度保护马匹主人的利益,说明了马匹对赫梯人的重要性,故C正确,排除A、B、D。
答案:C
4.解析:因为冶炼技术的进步,赫梯人扩大了铁的用途,制造出了铁制战车,使赫梯人的战斗力得以提高,但不一定在作战时能轻松获胜。故选D。
答案:D
5.解析:题干强调的是早期雅利安人的吠陀时代,吠陀是通过记忆和口耳相传的,这说明当时雅利安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书写文字,故A项正确;口耳相传的历史也是历史,不能说其一定不可信,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不是雅利安人东进的目的,故C项错误;从题干中无法看出雅利安人进行的迁徙是否是有计划的,故D项错误。
答案:A
6.解析:中国历史上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为解决三冗两积问题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不属于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故A错误;罗马帝国的建立、希腊城邦的扩张均不是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故B、C排除;贵霜帝国是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的大月氏人建立的,其一度统一了印度北部的农耕地区,因此其统一过程是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冲击的过程,也体现了两种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故D正确。
答案:D
7.解析:希腊城邦用200多年,组织居民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另建城邦,奠定了古代希腊的广阔疆域,推动了希腊文明的发展繁荣,反映出希腊殖民是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途径之一,C项正确;希腊属于海洋文明,而非农耕文明,A项错误;古代希腊殖民的目的是解决地狭人多问题,与近代欧洲列强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进行殖民扩张不同,B项错误;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帝国建立时,希腊的海外殖民早已停止,D项错误。
答案:C
8.解析:随着希腊人一起出现的是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B正确;法典是在古罗马,排除A、C;佛塔是在古印度出现的,排除D。
答案:B
9.解析:由罗马人“为崭新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惊”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日耳曼文化与罗马文化的巨大差异性,故可知民族大迁徙对古典文化造成严重破坏,使罗马帝国时期的罗马人已经无法认知,故选A;根据材料“为崭新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惊”可知,日耳曼民族摧毁了罗马文明,排除B;西欧封建社会是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而不是得益于其文明,故排除C;公元1800年显然不属于西欧中世纪时期,故排除D。
答案:A
10.解析:材料中的“人才流失”现象实际是地中海文明与埃及文明的交流,大量学者来到埃及,带来了西方的文明,为埃及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D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埃及成为世界文化中心,A项错误;亚历山大东征是在公元前4世纪,B项错误;“人才流失”并非希腊文明衰落的原因,C项错误。
答案:D
11.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广泛交流,取得了杰出的成就,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2.解析:材料中的人口流动,无论是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的流动,还是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外迁(即中原人口南迁),其方向基本上都是由北向南,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迁徙所涉及的阶层,B项错误;材料只强调人口的流动,没有体现出人口流动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政府组织的人口迁徙方式,D项错误。
答案:A
13.解析:图片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进行农耕,而北部边境汉人放牧,这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融合,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故排除。
答案:D
14.解析:“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消灭其他翕侯,统一了大月氏和大夏故地,建立起贵霜国”可见在这个国家里有不同的民族,在统一的国家里,他们之间可以相互交融,故选A项;“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消灭其他翕侯,统一了大月氏和大夏故地,建立起贵霜国”只能说明统一,没有民族迁徙的内容,排除B项;“大月氏征服南方的大国大夏”中并没有这个民族反对通商的信息,不能说明其对丝绸之路的阻碍,排除C项;“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消灭其他翕侯,统一了大月氏和大夏故地,建立起贵霜国”信息中没有涉及到建国而产生的难民,统一反而可以促进稳定,排除D项。
答案:A
15.解析:由“迦太基的陷落对西罗马帝国的打击最为严重,切断了它在非洲的财政来源”可知B正确;切断了西罗马帝国在非洲的财政来源不代表西罗马帝国灭亡,更不能说明使罗马古文物遭到严重破坏,而且也无法体现汪达尔人对外扩张的本性,排除A、C、D。
答案:B
16.解析:文明只有在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中,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不断地推进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故选B项;世界文明是由多个民族创立的,A项错误;文明发展的根本在于民族创造力,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
答案:B
17.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3~6世纪形成高潮的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中国表现为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第二问,可从灭亡中原王朝、建立政权、融入农耕文明、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等方面说明。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不久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西迁,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等,可得出亚欧游牧部落大迁徙的冲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日耳曼人以雇佣兵身份移居罗马帝国,罗马帝国自身日益衰弱。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对罗马帝国旧秩序的破坏程度是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所不能比的,其结果是昔日的罗马‘公民文化’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等可得出,严重破坏了古典文化;结合所学知识,从欧洲新文化的形成角度回答。
答案:(1)表现: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3分)
影响:灭亡中原王朝,如内迁匈奴贵族灭西晋;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如鲜卑族建立北魏等;少数民族融入农耕文明,如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等;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4分)
(2)时代背景:日耳曼人以雇佣兵身份移居罗马帝国;罗马帝国日益衰弱;亚欧游牧部落大迁徙的冲击。(3分)
影响:严重破坏了古典文化;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诞生了西欧封建社会,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互相结合,形成以神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表现的欧洲新文化。(3分)
18.解析:本题是一个自拟论题类的题型,其论题的来源以提供的表格为主,表格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阶段”(第一、二等寒冷期),第二部分是历史现象,如“北方的少数民族向南迁徙到达关中地区,出现了‘南夷与北狄交’的局面。西周末年,戎狄攻破镐京,周朝迁都洛邑”描述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政权的关系,后面的现象大抵如此。由此可以明确,此表格所体现的意思即每一次寒冷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大举南下,与中原政权发生冲突,而中原政权面对少数民族的侵扰继续往南迁徙,从而使南方也得到了开发,最终导致中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光热条件较好的南方。
由此可以得出论题:气候变迁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然后从每一次寒冷期国内政治变动的情况和对南方开发的情况进行说明即可。如第二寒冷期,北方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南下,中原大量人口向南迁移,为南方带去大量劳动力与先进生产技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在第三寒冷期,女真族南下,北民南迁,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最后得出结论,寒冷期推动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示例
论题:气候变迁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2分)
阐述:每当寒冷期到来,会造成北方少数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加速经济重心南移。如在第二寒冷期,北方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南下,中原大量人口向南迁移,为南方带去大量劳动力与先进生产技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在第三寒冷期,女真族南下,北民南迁,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8分)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重心南移阶段与寒冷期的时间段基本吻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