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训练---计算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28871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训练---计算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28871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训练---计算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28871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训练---计算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训练---计算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小苏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训练-计算题 1.为测定某氯化镁和氯化钠样品(杂质不含镁元素,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中氯化镁的纯度,实验过程及数据记录如下:(1)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2)列出求解 B→C 样品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x)的比例式为 _______;(3)配制实验中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 ,水的体积为_______;(4)该样品中氯化镁的纯度为_______;(5)F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6),经过此流程最多可得到金属镁的质量为 _______kg。2.现有一瓶标签已破损的过氧化氢溶液,为测定瓶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取该溶液34g于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完全反应后,称得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是34.4g,将烧杯内剩余物质过滤、洗涤、干燥后得滤渣2g。则瓶内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3.为测定某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向40g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5%的稀硫酸,测得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请计算:(1)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硫酸的质量为_______g。(2)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4.合金是重要的金属材料,常用来制造机械零件、仪表和日用品。某化学研究小组把黄铜(铜、锌合金)10g放入烧杯中(烧杯的质量为50g),然后加入93.7g稀硫酸,充分反应等烧杯中不在产生气泡时称量烧杯和杯内物质的质量为153.5g。请计算:(1)生成氢气的质量为______g,(2)黄铜中锌的质量为多少g(3)过滤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5.某化学兴趣小组完成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后对反应后混合溶液成分(含HCl和CaCl2)进行探究。取混合溶液40g于烧杯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5.3%的Na2CO3溶液。产生沉淀质量与加入Na2CO3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1)实验过程中生成CO2的质量为______g(不用写出计算过程)。(2)计算原40g混合溶液中CaCl2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6.取小苏打样品,来测定其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假设该样品中只含有氯化钠一种杂质)。取样品10 g逐滴加入稀盐酸,生成CO2气体的质量与滴加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求:(1)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_____。(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7.为测定某种铁合金中铁的含量,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碳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发生反应);(1)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_g。(2)求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8.某纯碱样品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为了测定样品的纯度,小明做了如下实验:准确称取样品12.0g,向其中加入57.9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共产生气体4.4g,请回答下列问题:(1)小明要从反应后的溶液中提取NaCl应采用的方法是 ;(2)纯碱样品中的Na2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要求写出计算过程)(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要求写出计算过程)9.将氯化钠和氯化铁的固体混合物40g完全溶于101.4g水中形成溶液,再将10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分5次加入到该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次数12345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g2020202020共生成沉淀的质量/g5.3510.7m21.421.4求:(1)表中m的值为________。(2)原混合物中氯化铁的质量。(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10.小苏打(主要成分为 NaHCO3)中常含有少量氯化钠。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品牌小苏打中 NaHCO3的质量分数。取该固体样品20g,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当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50g、75g、100g、125g时,生成气体的质量见下表(气体的溶解度忽略不计)。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稀盐酸的质量g5075100125生成气体的质量g4.4m8.88.8试分析计算:(1)第二组数据m为 g。(2)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3)恰好完全反应时得到不饱和氯化钠溶液,求不饱和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至0.1%)11.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分别用一定量的金属镁与盐酸反应,所做的四次实验结果如下表,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编号Mg(g)盐酸(g)生成氢气(g)12.41000.224.81000.437.21000.448.4200?(1)第____次实验中金属镁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2)第4次实验中氢气的质量为____g。(3)计算盐酸的质量分数。12.兴趣小组同学为测定某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计算。(1)b的数值为多少。(2)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至0.1%)。13.向100g硫酸铜与硫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溶液质量与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像可知,c点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2)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80g时,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结果精确到0.1%)14.洁厕灵的有效成分是HCl,为测定某洁厕灵的有效成分含量,向一锥形瓶中加入100g洁厕灵,再加入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NaHCO3溶液120g,反应结束后溶液的总质量是215.6g。计算: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洁厕灵中其它成分均不与NaHCO3反应)。15.为测定某生石灰和石灰石(杂质不参加反应且不溶于水)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探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1)实验中A→B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2)求解实验中恰好完全反应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x)的比例式为___;(3)用36.5%的浓盐酸配制实验中所用的稀盐酸需加水的体积为___;(4)若通过改变溶剂的方式得到E中一定质量的25%的某溶液,则D→E的操作及改变溶剂的质量为___;(5)样品中碳酸钙的纯度为___;(6)制取(成分及含量相同的)该样品64g,需要含杂质的石灰石的质量为___.
参考答案:1. 24g 216mL 75% 12.5% 14.4kg2.10%3.(1)98(2)解:设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xx=10%答: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 4.(1)0.2(2)设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是x,则解得x=6.5g答:黄铜中锌的质量为6.5g。(3)生成ZnSO4的质量为y,则解得y=15.2g则过滤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1%。 5.(1)0.88(2)解:设原40g混合溶液中含CaCl2的质量为zz=2.22g原混合溶液中CaCl2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答:原混合溶液中CaCl2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55%。 6.(1)84%(2)24.3%7.(1)0.2(2)解:设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xx=5.6g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为:答: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为96.6%。 8.(1)蒸发结晶;(2)设12.0g纯碱样品中含Na2CO3的质量为x,生成NaCl 的质量为y该纯碱样品中含Na2CO3的质量分数为:(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 的质量为:12.0g-10.6g+11.7g═13.1g,反应后溶液质量为57.9g+12.0g-4.4g=65.5g,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9.(1)16.05;(2)32.5g;(3)21.3%10.(1)6.6(2)84%(3)13.4%11.(1)2(2)0.7(3)14.6%解:第2或第3次的实验中盐酸反应完全,设参加反应的HCl的质量为y,盐酸的质量分数为×100%=14.6%;答:盐酸的质量分数为14.6%。 12.(1)70.6(2)14.6%13.(1)氢氧化钠、硫酸钠;(2)8.1%14.3.65%15.(1)CaCO3CaO+CO2↑(2)(3)60mL(4)22.4g(5)62.5%(6)81.6g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计算题,共10页。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练习----计算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训练:计算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承德有丰富的铁矿石资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