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三地理 一轮复习 同步课件 同步练习
第34讲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第34讲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基础落实,关键能力能力突破,知识体系导学,环境质量,掠夺式,生态破坏,生态失衡,固体废弃物,可吸入,重金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标内容要求]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核心素养解读 1.综合思维:以图文材料为载体,综合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途径。 2.人地协调观:通过环境污染企业治理前后的实景,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由之路。
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概念:一般指由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________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2.分类:根据环境问题的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1)环境________: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________、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2)________破坏: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3)________短缺: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二)主要环境问题1.资源短缺
3.环境污染(1)含义
(2)分类: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___________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特别提醒】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短缺等。(2)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二、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人地关系:人类与________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受一定的地理环境影响,这个地理环境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的地理环境。2.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
【特别提醒】 人地关系示意图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转变传统发展观念(1)观念的转变:由片面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单一目标模式,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持续承载相协调的多目标模式转变。要以________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___________。(2)可持续发展①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________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②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________原则。
【特别提醒】 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1)“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是一个整体。
2.转变传统发展模式(1)发展模式①传统发展模式:以扩大________、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②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力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________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
3.公众参与,从我做起(1)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2)从我做起: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使我们的________获得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生活在同一个________,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需要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关键能力一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典题精研】[典例1] [2020·浙江1月卷]阅读材料,回答下题。材料一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 甲地有全世界最大的露天铜矿,该矿易采易选,冶炼铜需要大量的水。甲地经百年开采,形成了长4 300 米、宽3 000米、深700米的巨型深坑,横亘在沙漠中,如同地球上一块巨型伤疤。现甲地所在国重视环境保护监管,建立了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简析甲地铜矿开采和冶炼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4分)
答案:用水量大,加剧了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排放废水,造成水环境污染;排放废气,严重污染空气;矿渣不合理处理,破坏地表生态环境。
【考点精析】一、环境问题的成因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依据环境问题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四类:1.环境污染问题
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三、我国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1.我国北方的沙尘暴越来越频繁。2.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水旱灾害问题。3.我国土地的荒漠化、土壤的盐碱化、水土流失问题。4.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日趋紧张。5.我国北方三河(海河、辽河、淮河)和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质恶化问题。
四、环境问题表现的地域差异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题组精练】2019年5月,福建宁德、福州和平潭等地海域发生赤潮,水体呈褐色,条块状分布,面积约25平方千米。赤潮是海水中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变色的富营养化现象。据此完成1~2题。1.根据环境问题的性质分类,赤潮属于( )A.环境污染问题 B.自然资源短缺问题C.生态破坏问题 D.其他类别2.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将( )①使影响区域更集中 ②加剧赤潮危害③使影响区域更分散 ④减轻赤潮危害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1题,材料信息表明,赤潮是海水中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变色的富营养化现象。富营养化现象是人们排放的废水导致的,因此根据环境问题的性质分类,赤潮属于环境污染问题,A符合题意。自然资源短缺问题主要是指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排除B。生态破坏问题主要是指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排除C。第2题,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洋流会把赤潮从当地带至其他地区,这样会使影响区域更分散,而不是更集中,①错误,③正确。洋流把部分富营养化的海水带走,使得富营养化海水中污染程度减轻,同时寒流会降低海水温度,从而减轻赤潮危害,而不是加剧赤潮危害,②错误,④正确。
3.[2021·北京卷,20]下图为洱海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洱海流域面积约2 565平方千米,2017年居住人口86万。该地农业生产涵盖种植、养殖和水产捕捞等,工业生产包括食品加工等,旅游业发展迅速。(1)说明洱海流域特征对水体污染的影响。(4分)
答案:流域较封闭,河流数量多,人口密度大、居民点多,生产部门多,生产和生活污水汇入河湖,易造成污染。
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结合流域形态特点及流域内生产生活活动进行分析。读图可知,图中有多条河流注入洱海,结合材料可知,流域内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活动频繁,产生的污染物较多,且洱海水体较封闭,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居民老何从小在洱海边长大,他的就业与生活经历见证了洱海环境的变化。起初,他以打鱼为生。1996年,洱海蓝藻暴发,当地渔政部门取缔了机动渔船,老何改行从事水产养殖。2003年,蓝藻再次暴发,按照退田、退塘等要求,老何再次改行,开起了客栈。近几年,他响应保护洱海生态环境的号召,拆掉了被划入“红线”范围内的客房。(2)概述老何经历的三次改变所对应的洱海污染治理成效。(3分)
答案:第一次:减少了汽柴油污染。第二次:减少了鱼塘养殖等农业生产污染。第三次:减少了旅游活动污染。
解析: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第一次洱海蓝藻暴发,当地渔政部门取缔了机动渔船,主要是减少机动渔船产生的汽柴油污染;第二次蓝藻暴发,政府部门退田、退塘,主要是减少水产养殖等农业活动产生的影响;第三次按照政府要求,拆掉洱海旁的客栈,主要是解决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
2018年,在洱海湖滨地带实施生态修复与湿地工程,建设“洱海生态廊道”,其中12千米供游客参观体验,当地村民受聘负责生态廊道的管理和维护。(3)阐述洱海生态廊道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6分)
答案:生态效益: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经济效益:发展旅游观光业,带动相关产业。社会效益: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环保意识,增加休闲空间。
解析:第(3)题,洱海作为重要的湿地资源,洱海生态廊道建成后,能够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和改善洱海水质,构建健康湖泊生态系统,提高洱海生物多样性和洱海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洱海及其周边地区,自然风光秀丽,生态廊道的建设,有利于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民众收入,在努力把生态廊道打造成为大理最靓丽名片的过程中,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为当地人民增加了更多休闲空间。
关键能力二 可持续发展及主要途径【典题精研】[典例2] [2018·江苏卷]如图为“我国某区域2002年~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2002年~2015年期间,该区域( )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B.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C.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D.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2)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 )A.经济增长放缓 B.人口规模减小C.环保政策变化 D.工业生产萎缩
【考点精析】1.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明辨传统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区别
4.循环经济发展模式(1)图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
5.掌握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2)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生态农业。(3)实现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体系。(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树立可持续的环境观和消费观。(5)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方法技巧】 分析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1)分析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特征、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2)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交通、科技、市场等方面来进行分析。(3)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从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分析。
(4)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②发展科技,促进产业升级。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④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⑤促进对外开放。⑥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规模。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⑧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题组精练】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如图所示复合型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d代表的工业,以下正确的一组是( )A.a—纺织工业 b—印染工业B.a—印染工业 c—食品加工C.c—饲料加工 d—食品加工D.b—纺织工业 c—饲料加工
解析:第1题,以棉花为原料的工业,应是纺织工业;与纺织工业有产品联系的是印染工业,因此a为纺织工业,b为印染工业。畜牧养殖业的产品可以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料,c为食品工业;而花卉加工和食品工业的下脚料可以进行饲料生产,因此d为饲料工业。
2.关于图示循环经济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所有的废弃物都进入了新的生产环节②生物质发电可满足生产生活用电需求③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保护土地资源④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
解析:第2题,并非所有的废弃物都进入了新的生产环节,生物质发电也只是为生产生活提供部分用电需求,因此①②说法错误。
[天津卷]太湖流域Z镇植桑养蚕、丝绸纺织的历史悠久。近年来,Z镇积极发展桑蚕及相关产业,形成了特色小镇。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
3.据图中信息判断,对该镇特色产业发展方式最准确的概括是( )A.扩大丝绸服装制造业,形成规模优势B.新增蚕丝被制造业,培育新的产业链C.基于植桑养蚕,逐步形成多元化产业D.传播桑蚕文化,发展丝绸专题旅游业
解析:第3题,据Z镇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示意图分析可知:该特色小镇在纺织、服装产业的基础上拓展了蚕丝被产业、旅游业、服务和创意产业等,实现了基于植桑养蚕的产业多元化发展,C项正确;其他选项的描述都具有片面性,不能准确表达该地产业发展方式。
4.该特色小镇实现了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特色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并进B.利用地域文化吸引外来人口C.通过延长桑蚕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D.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了环境
解析:第4题,材料说明,该小镇特色产业(养蚕、丝绸纺织)历史悠久,产业发展形成了特色小镇,故该小镇实现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互动并进,A项正确;利用地域文化吸引外来人口,会促进经济发展,但外来人口进入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B项错误;通过延长桑蚕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不能体现社会发展,C项错误;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了环境,属于生态保护范畴,D项错误。
关键能力三 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18类基础图像专项突破18)循环经济关联图通常是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农业和工业等生产活动中相互联系的结构特征或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常见的主要有生态农业关联图、清洁生产关联图等。
【判读技巧】以下图为例,展示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方法:
1.把握主题,梳理过程该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图中展示了该生产模式的资源投入、生产过程、产品消费及废弃物处理的全部过程。2.分析演变,寻找突破图中①与水源、技术同属于作物种植的区位条件,②是种植业为畜禽养殖提供的饲料,③④分别是农业对沼气和沼渣的利用,⑤是沼气生产的原料来源。因此,此图的突破点是按照箭头顺序理清循环经济“投入—产出”的过程。
3.增添信息,验证关系把要添加的信息依次填入该循环经济模式图中,重新理顺一遍,按照“资源—产品—再生产”的流程验证物质和能量在循环经济中的合理性。4.联系理论,表述意义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因其以资源减量化、再生化为原则,以经济活动生态化为目的,所以对于此类循环经济模式图的意义分析,可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内涵进行:(1)生态上,节约资源,减轻生态环境问题。(2)经济上,减少成本,增加产出,提高收入。(3)社会上,安排就业,提高生活质量。
【典题精研】[典例3] [天津卷]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模式。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
[审题析题] (在“________”上填关键点)
【题组精练】[浙江4月卷]下图为我国某酒精企业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其中虚线部分为传统生产工艺。据此完成1~2题。
1.该清洁生产方式的益处是( )①提高土壤肥力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减少产品种类 ④缩短生产工艺流程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实施清洁生产后,利用沼气发酵后的沼渣作为农田的有机肥料,能够提高土壤肥力,①正确;生产流程延长,产品的种类增多,③④错误;该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②正确。故选A。
2.从接近原料产地考虑,该企业最可能布局在我国粮食生产区( )A.青海省 B.河南省C.湖南省 D.广东省
解析: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酒精生产需要大量的玉米作为原料。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主要的粮食作物为青稞;湖南和广东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为水稻;河南位于我国的华北平原,是主要的玉米产区。故选B。
静脉产业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最终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因其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故将其比喻为静脉产业。我国传统的静脉产业多是将垃圾在废品收购站和垃圾场分拣后,运至下游环节处理,垃圾处理厂分布较为分散。建设静脉产业园区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下图为我国某静脉产业园区内的产业链条。据此完成3~4题。
3.与传统静脉产业聚集区相比,静脉产业园区( )A.资金投入少 B.占地面积大C.技术要求高 D.污染物排放多
解析:第3题,与传统静脉产业聚集区相比,静脉产业园区要投入设备与技术等,资金投入多,A错误。静脉产业园区由于集中分布,相对传统静脉产业分散分布,占地面积小,B错误。由材料可知,静脉产业园区需要投入先进技术,C正确。静脉产业园区是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少,D错误。
4.符合图示产业链条流程的是( )A.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理中心→沼气发电厂B.餐厨垃圾处理中心→沼气发电厂→垃圾填埋场C.污泥处置中心→垃圾焚烧发电→渗滤液处理厂D.餐厨垃圾处理中心→渗滤液处理厂→垃圾填埋场
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知,垃圾焚烧发电产生的余热用来进行餐厨垃圾处理,餐厨垃圾处理产生的沼气用来发电,形成如下产业链: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理中心→沼气发电厂,A正确。餐厨垃圾处理中心的处理物部分进入沼气发电,部分进入垃圾填埋场,B错误。垃圾焚烧发电的余热用来处理污泥,C错误。渗滤液处理厂进入中水循环,D错误。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学考复习第10讲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主要环境问题,2主要类型,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课内容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地理环境,基础清单,强度与广度,人地矛盾,和谐论,知识经济,价值观念,循环化,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评课ppt课件,共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