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 上册2.2 红烛第一课时导学案
展开课题 | 红烛(第1课时) | |
课标要求 | 根据学习任务群5,阅读古今中外诗歌,小说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 |
学习目标 | 1、通过诵读诗歌能够读出节奏、轻重、情感。 2、通过诵读诗歌,了解其写作特点。 3、通过赏析诗歌,理清诗歌结构层次,把握诗歌整体内容。 | |
学情分析 |
| |
学习内容与问题设计 | 学习过程设计 | |
【知识梳理】: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生平: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 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下巴河镇的陈家岭。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1946年7月15日遭暗杀。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倡导“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 作品:新诗作品有《红烛》《死水》《七子之歌》。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力。 评价:闻一多用生命实现了他的言和行,用言和行诠释了他的生命。他是《红烛》的接班人,他是《死水》的唤醒者,一把胡须,遮住的是下巴,流出的是精神;一头乱发,表现的是凌乱,暗含的是激情。 2、背景解读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这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3、常识梳理 (1)新月派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他们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为新月派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 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2)诗歌的“三美”主张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作者在继承我国古典诗词中的“顿”、借鉴西方十四行诗的“音步”的基础上,提出了“音尺”。新格律诗的音乐美,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节奏感强。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辞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 (二)自主预习
脂膏( ) 慰藉( ) 答案:zhīgāo wèijiè 2.辨析语境,给划线字注音。 (1)初来大西北,因为水土不服出现了上吐( )下泻的状况,生活上的苦楚向谁倾吐( )呢? (2)开考了,我看着( )试卷,心里异常着( )急,不知从何着( )手,更谈不上有什么高着( )。 (3)初冬黎明时的灯光,总给声名狼藉( )的人一种温暖,一种慰藉( ),一种希望,因为从家家窗户射出来的光明,是这片大地上人们醒起的信号,是灿烂阳光的前奏! 答案:(1)tù tǔ (2)zhe zháo zhuó zhāo (3)jí jiè 3.辨析语境,选用词语。 (1)我考试没考好,于是妈妈关心我、( )我,希望我学习更加努力,使我感到( )。(慰藉 抚慰) (2)身陷困境不可( ),生活中不刻意伪装,倾听时不( )辩解,说话时不有意冒犯。(着急 焦急) 答案:(1)抚慰 慰藉 (2)焦急 着急 解析 解析:(1)“抚慰”指抚恤、安慰,经常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安慰、抚恤。“慰藉”指安慰、抚慰,作名词时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且无明显等级之分。在实际使用中,“抚慰”一般用于主动的动作,抚慰别人;而“慰藉”多用于被动的感受,感到慰藉。(2)“着急”指的是急躁、心中不安。“焦急”指的是心里非常着急,注重心理活动。“焦急”比“着急”的程度更深。 3、熟读诗歌,有感情的朗读。 (三)我的疑问
【合作探究】: 【活动1】 听录音朗读后,自读诗歌。吟咏诵读,寻找准确表达作品情感和自己阅读感受的声音形式,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尝试以适当的语气和节奏朗读全诗。 【活动2】 赏析诗歌, 全诗9节分5层,请概括各层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1):赞美烛之红,提出自我要求。 第二层(2—3):对红烛的误解与醒悟。 第三层(4):红烛燃烧的作用。 第四层(5—7):对红烛泪流的深刻思考。 第五层(8—9):总结红烛的奉献精神。 【课堂检测】: 1、闻一多的《红烛》中的红烛指的是()
答案:D 2、闻一多先生在《红烛》一诗中写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 向人间,培出感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
答案:C 【课后提升】: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在闻一多看来,不是唐朝成就了诗歌,而是诗歌成就了唐朝,故而诗歌成了唐朝的( )。第一个从唐诗中选出( )之作的当数严羽,他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在严羽打开潘多拉盒子之后,七律桂冠便( ),莫衷一是。 A.标志 独树一帜 言人人殊 B.标志 独占鳌头 言人人殊 C.标示 独占鳌头 众说纷纭 D.标示 独树一帜 众说纷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标志”,表明特征的记号;“标示”,标明,显示。第一处,从语法角度来看,此处应使用名词,而“标示”是动词,故应使用“标志”。②“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独占鳌头”,原指科举时代考试中了状元,现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第二处,从后面“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可知,句中应是说占首位的作品,应使用“独占鳌头”。③“言人人殊”,各人有各人的意见,同一消息或事情,各人却说成各不相同的情形;“众说纷纭”,人多嘴杂,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第三处,句中是说对“七律桂冠”的评说,这是针对同一事情,应使用“言人人殊”。故选B项。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五四以来,诗体大解放、自由诗盛行使新诗出现欧化和散文化的倾向,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诗派”,以唯美的倾向和浓丽的风格,扯起新诗格律化的大旗。 B.闻一多是很重视诗的音乐美的,他认为,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造成的。 C.闻一多先生,是英勇的革命烈士,是激情的诗人,是优秀的学者。 D.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的《死水》以想象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饬著称,因而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答案:A 解析:B.句式杂糅,“完全在它的节奏造成的”应改为“完全在它的节奏”,或“是它的节奏造成的”。C.语序不当,正确的语序是:闻一多先生,是优秀的学者,是激情的诗人,是英勇的革命烈士。D.不合逻辑,“因而”强加因果。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韩寒是愤青,而鲁迅、闻一多、柏杨同样是愤青。一位位愤青,都是以骂而闻名于世。愤青不是因为年轻,而是他们爱愤怒,因为愤怒他们永葆年轻人的活力。愤青 , , , , , 。 ①或为惊醒,或为疗救,不平则鸣 ②看清了社会的种种无良 ③却能发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 ④手无实权而心有正义公理 ⑤很难居于高位,却能居于思想和灵魂的高地 ⑥虽不能与主流之音共鸣 A.⑤②⑥③①④ B.④①⑥③⑤② C.①④⑤②⑥③ D.⑤②④①⑥③ 答案:D 解析:先“居于高地”,才能“看清无良”“心有公理”,最后才能“不平则鸣”,排除B、C。⑥“共鸣”与“①不平则鸣”照应,顺序应为①⑥,排除A。因此选D项。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9分) 火,________;更重要是,它使人类逐步远离并最后抛弃了野蛮和愚昧,走进了文明与智慧的圣域。那一簇簇、一点点跳动着的小小的火苗,________:夜行的人看见前面闪烁的一点火光,会忘却漆黑和恐怖;茫茫大海中的船只看到导航灯那么一丁点儿火光,会风帆高举,快速行驶;在荒漠里,____________,会照亮多少双熠熠闪亮的瞳仁,飞扬起多少欢快的笑声! (1) (2) (3) 答案:(1)使人类挣脱了凄凄严寒(使人类走出了漫漫长夜) (2)竟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带来多少力量和快乐) (3)燃起一堆篝火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二轮复习中,要做好这种题型的训练,既要抓好答题步骤的规范训练,又要重点抓好三类语句(总起句、总结句、展开句)的补写训练。本段文字介绍的是汉字的来源发展。一句由问号的提示以及后文关于汉字起源的解说,可知这里是在询问汉字的起源的时间在哪里?二句由前后文提示可以判断出虽然一直在研究,但还是没有明确的关于汉字起源的结果。三句,总结句,由前文8000多年历史的提示,可以总结出汉字有悠久的历史。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9分) A.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 )。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________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不仅书法是写字,是一种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睿智的方式,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要想_________,就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________,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C.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_________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它不仅仅是艺术。 B.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 C.不仅仅它是艺术,首先因为书法是中国的文字。 D.它首先因为是中国的文字,而不仅仅是艺术。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独一无二 薪火相传 推陈出新 水乳交融 B.独树一帜 生生不息 推陈出新 合而为一 C.独一无二 薪火相传 坚持不懈 合而为一 D.独树一帜 生生不息 坚持不懈 水乳交融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仅书法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是一种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睿智的方式。 B.书法不仅是写字,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 C.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是一种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睿智的方式。 D.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 答案1).B 2).C 3).D 【分析】 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上句“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的陈述对象是“书法”,下句衔接的应是用代词“它”指代,所以排除A、C;下一句衔接的主语是“文字”,本句落脚到“文字”与下句衔接,所以排除D。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根据“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可知,应用“独一无二”。 薪火相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指群体变化或新生事物的发生没有终止。语境强调文化要代代传授下去,应用“薪火相传”。 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坚持不懈:形容做事持之以恒,比喻有恒心,有毅力。根据“孜孜不倦、点滴积累”可知,应用“坚持不懈”。 合而为一:指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那样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语境强调“识字、吟诵、书写”三者要结合在一起,应用“合而为一”。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三处语病,都是语序不当。第一处,“书法”应放在“不仅”前;第二处,“其深层所蕴含的”表递进,应放在“是中国古人”之前;第三处,“一种”修饰“睿智的方式”,应放在“睿智”之前。 |
| |
反思提升 |
| |
高中人教统编版2.2 红烛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a href="/yw/tb_c4001720_t4/?tag_id=42" target="_blank">2.2 红烛学案</a>,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写作背景,作者介绍,文体知识,导读理解,巩固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优秀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优秀导学案,共7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精品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2 红烛精品学案及答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诵读指导,小试牛刀,对点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