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讲 诸侯争霸与变法运动 教案--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第2讲 诸侯争霸与变法运动 教案--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华夏认同,经济发展,百家争鸣,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讲 诸侯争霸与变法运动 教案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考情分析:命题趋势: (1)通过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形式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变化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如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及影响、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和商业发展条件及状况、儒家思想的内涵及意义、政治、经济及文化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等。(2)注重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尤其渗透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如中央集权的上层建筑对兴修水利的积极影响、思想观念、文字变化和科技成果的现实基础等。备考策略:备考方向:(1)掌握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表现,认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掌握百家争鸣各家的主张及其意义;重点关注:分封宗法崩溃;华夏认同;变法运动;选官制度;德治与法治之争;户籍制度;货币演变;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学术下移;百家争鸣等。时空坐标:阶段特征:总体特征: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具体表现: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进行变法,贵族政治逐步走向官僚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雏形出现;奴隶主贵族没落,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强大;士阶层活跃。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得到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重农抑商政策兴起。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文化下移,科技文化也取得较快的发展,诗歌成为当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民族关系上:诸侯争霸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但客观上加强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渐趋统一,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知识点1: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春秋纷争1.“春秋五霸”①背景: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②概况: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春秋五霸 ”。2.“战国七雄”:区域性统一。①背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 ②概况:韩、赵、魏三家大夫分晋,齐国大夫田氏取代齐国姜姓国君。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③影响: 消极:社会长期动荡、社会秩序混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积极:有助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加速新旧制度的更替,同时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思考:比较春秋战国地图演所反映出的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提示:(1)变化:诸侯国数量减少,三家分晋,北部出现长城。(2)说明: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进一步瓦解,匈奴政权逐渐成为北方边境的主要威胁。二、华夏认同1.原因: 经济发达,奴隶制文明先进,分封制、宗法制等先进的制度形成①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相邻戎狄蛮夷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②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2.意义: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中华文明的内涵逐渐丰富,具有生命力。(多元一体、源远流长);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历史解释:1.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是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2.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3.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高考真题演练:1.(2020•全国卷)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正确选D。【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故选D知识点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经济发展1.农业:(1)生产工具:冶铁农具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农业技术:①耕作技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铁犁牛耕; ②黄河、长江流域已经普遍种植农作物;(3)水利工程的兴修:芍陂(quèbēi)、都江堰、郑国渠(4)农业经营:由集体耕作向小农经济转变。基础概念: 1.小农经济(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朽的(2)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特点: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4)地位: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5)评价:前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利于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利于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晚期:阻碍商品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精耕细作(1)概念: 通过投入更多生产资料和劳动,改进生产工具和技术,提高有限土地面积的农作物产量。(2)历程:春秋至秦汉,开始出现;魏晋至隋唐,逐步成熟;宋元,全面成熟; 明清,继续发展。(3)表现:①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铁器牛耕、唐代曲辕犁、明清引进高产作物);②水利工程的完善和灌溉工具的发明;③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劳作方式。2.手工业:春秋晚期:中国冶炼生铁和块炼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结合选择必修2(1)冶铁技术出现(2)分工更加细密。(3)出现了手工业家庭、民营和官营作坊,手工业家庭与作坊的手工业者世代传承,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能力提升: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3.商业: 结合选择性必修2(1)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2)交通发达:都城为交通枢纽。(3)各诸侯国有铸币权。战国时,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各国都城都设市,出现商业区。(4)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高考真题演练:2.(2019•全国卷)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正确选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3.(2020•全国•高考真题)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答案:正确选B。【解析】商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带的特征,这种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说明这些货币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B正确;商周货币是贝壳,春秋战国布币是青铜货币,不属于铸铁货币,排除A;题干设问中要求的是“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要求寻找同一性,C选项中的“审美观念不同”强调的是差异性,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二、变法运动1.必然性(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3)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了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权,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4)法家思想的推动。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2.目的:富国强兵。3.结果:建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4.代表:商鞅变法(1)内容:①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政治:推行县制,县的官员由君主任免;③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官员选拔:军功爵制)。④社会治理:制定严密户籍制度(目的:征发赋役);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实行什伍连坐制。⑤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烧毁儒家书籍,制《秦律》,轻罪重罚。(2)评价:进步性:①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②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③打击了贵族特权;④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局限性: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刑法严苛,激化社会矛盾。②赋役沉重,加重人民负担。(3)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顺应历史潮流和变革的需要;策略得当,取信于民; ②国君支持(政治保障); ③指导思想正确,态度坚决; ④改革全面彻底,措施行之有效。综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之变 结合选必1 1.政治制度: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2.选官制度:西周至春秋盛行世官制,贵族垄断高官。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3.户籍制度:战国时期,制定户籍。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4.法律与教化: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问题探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发展历程及评价材料一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史记》材料二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汉书》材料三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汉景帝重农抑商(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①内涵:政府抑制私商,发展官商,增加政府收益。重农思想比较稳定,变化不大,但抑商政策在不断变化,如汉武帝时期推行过“惠商”②原因:农业生产为百姓提供生活资料,为政府提供赋税;巩固统治的需要;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商人流动性大,危害统治。③历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明确规定的原则,并为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西汉武帝抑制富商,工商专营,明清强化。④评价: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了封建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或轻商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高考真题演练:4.(2021·江苏高考)有学者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使用的识字课本。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由此 A.魏律成为秦吏准绳 B.强制耕战成效显著C.秦国实行以吏为师 D.抑商思想影响渐广答案:正确选D。【解析】材料反映了秦简中收录了魏律中抑制商人的两条法律条文,这说明战国时期抑商思想影响渐广,D项正确;秦简收录两则魏律条文,不代表秦吏以魏律为准绳,排除A项;材料强调抑商思想,没有涉及耕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秦国对商人的抑制,没有体现以吏为师,排除C项。5.(2015·重庆高考)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此主张旨在 ( )A.废除世卿世禄制 B.整顿官场风气C.削弱王室的特权 D.废除分封制度答案:正确选B。【解析】 明确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是在商鞅变法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强调不要因私利而损害公家利益,统治者不要因馋言而使得忠心的人受到伤害,官员在言语与行为上不应苟同他人,故B项正确;削弱王室的特权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吴起强调官员的言行要符合社会道德准则,而非地方政治制度的变革,故D项错误。知识点3: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一、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思想内容:①核心观念“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②“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③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④文献整理: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对文化传承作出重要贡献。⑤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的《论语》当中。⑥其他:①中庸思想:强调凡事掌握好分寸、恰倒好处。②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③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二、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①朴素的唯物论: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②方法论:朴素的辩证法: 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③政治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④观点见于《老子》一书,分为《德经》和《道经》,又称《道德经》。基础概念: 无为而治 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这一思想对约束统治者暴政、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拓展: 道家与道教 作为思想学说,道家以“道”为中心论述哲理,分析宇宙、社会和人的存在;作为宗教派别,道教是以神的崇拜、沟通天人神鬼的仪式、宗教团体组织和思想信仰构成的。高考真题演练: (2021·全国甲卷)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 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答案:正确选A。【解析】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道是万物的本源,因此其认为道是礼的本源。孔子强调礼的作用。二人的思想体现出对西周礼乐文化的思考,故A项正确;孔子主张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排除B项;孔子主张重建西周时期的礼乐社会,而不是维护夏商制度,排除C项;在春秋大变革时期倡导礼并不符合时代的需求,排除D项。7.(2021·海南卷)《论语·子罕》有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反映了孔子 A.具有尊卑等级的观念B.拥有博爱节俭的美德C.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D.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答案:正确选C。【解析】材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大意是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这体现了孔子不偏不倚的中庸态度,故C项正确;材料和尊卑观念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博爱节俭,排除B项;D项是道家的思想主张,排除。老子强调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孔子强调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8.(2019·海南卷)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答案:正确选B。【解析】 材料“君子喻于义”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孔子重视道德,鄙视无道德的富贵,故选B项;材料主要论述道德而不是社会等级,排除A项;孔子否定的是无道德的富贵,不是认同贫富分化,排除C项;材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孔子否定无道德的富贵,而不是反对追求富裕,排除D项。拓展:从家国情怀视角认识孔子的“经世济民”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三、百家争鸣1.内涵: 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2.背景(1)经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2)阶级关系: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3)社会风气: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4)政治:诸侯争霸,礼坏乐溃,社会经历大变革,环境相对宽松。(5)教育:私学的兴起,学术下移。3.诸子代表的思想4.百家争鸣的影响(1)性质: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2)影响:当时:①为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奠定思想理论基础;②利于教育普及;③削弱血缘贵族地位,促进社会转型。后世: 各家学派为后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奠基,提供封建社会治国理论;精神: 彰显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对世界文化发展也起巨大推动作用。链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选择性必修3)1.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敬天保民。孔子:仁者爱人。管子: 顺应民意。孟子:仁政、民贵君轻。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3.提出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4.提出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西周:明德、敬德。 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尊贤使能。《礼记》 :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5.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战国时期的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6.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太史伯:“和则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和为贵。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四、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1)文学、艺术①《诗经》:春秋时期孔子编订。汇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其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②楚辞: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创造。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③书法(以青铜铭文及石鼓文为代表);绘画(留传至今的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造型准确,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④音乐(战国编钟——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舞蹈(以宫廷乐舞为主)(2)科学技术①指南针:发明司南。②天文历法: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星表。③数学:春秋时期出现的九九乘法口诀、度量衡,春秋战国时期发明用竹棍做算筹的筹算法。④医学:编纂于战国的《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综合归纳:1.先秦儒学的特征(1)政治: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2)经济: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3)教育: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4)伦理: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注重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齐之以礼。2.诸子百家人生与社会(1)治国主张: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2)伦理观: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4)人生态度: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高考真题演练:9.(2022·湖北高考)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答案:正确选C。【解析】考点:史学研究方法。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漆箱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载相同,说明出土文物与文献可以相互印证,C项正确;不能从图像或文献记载来评判史料的可靠性,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对天文观测的重视,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楚国制漆工艺精湛,排除项。故选C项。10.(2022•湖南高考)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答案:正确选C。【解析】材料反映了思想的传播,思想的传播伴随着人才的流动,依据所学可知,诸侯国君出于争霸需要,大量吸收人才,“士”阶层随之崛起,从而冲击了当地旧有贵族(依靠血缘获得官位)对政治的垄断,C项正确;百家的思想各异,并不能促进国家政治统一,排除A;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排除B项;D项颠倒因果,诸侯国的矛盾导致各家的盛行。故选C项。思维导图: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经济发展,政治大变革,春秋时期的思想,百家争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新课讲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优质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诸子百家学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