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1. 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石油分馏 B. 海水淡化 C. 消化食物 D. 干冰升华
2. 生活中我们要树立“低碳”理念,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 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B. 集中焚烧生活垃圾
C. 鼓励公交出行 D. 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3. 科学实验必须按规范进行操作,下列实验操作中规范的是( )
A. 读取液体体积 B. 倾倒液体
C. 点燃酒精灯 D. 稀释浓硫酸
4. “等一帘烟雨,候十里春风”,是对二十四节气中“雨水”的形象描述。随着“雨水”之后雨量的增多,空气湿度逐渐增大的原因是( )
A. 水分子体积变大 B. 水分子分解加快 C. 水分子间隔增大 D. 水分子数目增多
5. 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和胶头滴管
B. 量取水时,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量取42.5mL蒸馏水
C. 量取水时,若俯视读数,则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15%
D. 把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时有少许溅出,不影响所配溶液的浓度
6. 我们常见的一些食物的近似pH范围如下:
食物
橘子汁
泡菜
牛奶
鸡蛋清
近似pH范围
3.0∼4.0
3.2∼3.6
6.3∼6.6
7.6∼8.0
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鸡蛋清显碱性 B. 胃酸过多的人应少吃泡菜
C. 橘子汁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 牛奶比橘子汁的酸性强
7. 关于金属的性质描述正确的是( )
A. 铝制品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较弱
B.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C. 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但钢的含碳量比生铁的高
D. 工业上可以利用单质铁回收硫酸锌溶液中的金属锌
8. 在点燃条件下,甲和乙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反应前后氮元素化合价升高 B.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C. 该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D. 反应生成的丙与丁的质量比为14:18
9. 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约占78%,氧气的质量分数约占21%
B. 红热的细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
C. 利用红磷可以测量出空气中氧气含量,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D. 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气体有CO、CO2、SO2、NO2
10. 逻辑推理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酸在水溶液里一定电离出氢离子,则电离出氢离子的一定是酸
B. 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C. 碳酸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D. 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两种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11. 食醋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它的主要成分是乙酸,乙酸分子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代表一个碳原子,代表一个氢原子,代表一个氧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乙酸是一种有机物
B. 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
C. 乙酸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构成
D. 乙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12. 工业上常采用氨碱法生产纯碱。其工业流程如图:
上述过程的化学反应原理为: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2NaHCO3−△Na2CO3+H2O+C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比NH4Cl的溶解度大
B. 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H4Cl
C. 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为NaHCO3的不饱和溶液
D. 在加压的条件下向饱和氨盐水中通入CO2,能加速NaHCO3的生成
13. 如图,将注射器中的溶液缓缓推入V形管,并用80℃的热水加热盛有红磷和白磷的W形管时,发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接触
B.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 将注射器撤掉,向V形管中通入CO2,白磷很快停止燃烧,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D. 该微型实验的优点是装置简单、节约药品、减少污染
14. 以化合价为纵坐标,以物质的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图像叫价类图。如图为铜的价类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点对应的物质类别是单质
B. D点表示物质的化学式为CuO
C. 若E为CuCl2,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可生成C
D. 某物质的化学式为Cu2(OH)2CO3,它对应的点是E
15. 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选试剂和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选用试剂及操作方法
A
氮气
氧气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B
氢气
水蒸气
通过盛有足量浓硫酸的洗气瓶
C
CaCl2溶液
稀盐酸
加入过量的石灰石、过滤
D
硫酸铁溶液
硫酸铜
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A. A B. B C. C D. D
16. 下列图像表示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
A.甲烷和充足的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B.分别向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逐渐加入铁粉和锌粉
C.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D.镁条在氧气中燃烧
A. A B. B C. C D. D
17. 用适当的化学用语填空:
(1)2个硫酸根离子 ______ 。
(2)5个氮分子 ______ 。
(3)小苏打的化学式 ______ 。
(4)3个铁原子 ______ 。
18.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镓是一种奇妙的金属,放在手心马上熔化,犹如荷叶上的水珠流来流去。请阅读信息后回答:
(1)镓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变成 ______ (填“阳离子”或“阴离子”),镓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______ 。
(2)图中A、B、C所对应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周期的是 ______ (填字母)。
(3)第113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D所示,它与镓元素属同族元素,则第113号元素原子最外层有 ______ 个电子。
(4)根据D中提供的信息,可知鉨原子的中子数为 ______ 。
19. 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饺子是中国的传统美食之一,制作饺子的原料有小麦粉,小麦粉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______ ,馅料中常添加铁强化酱油,铁元素属于人体所需的 ______ (填“常量”或“微量”)元素。
(2)久置的铁锅出现锈蚀是铁与空气中的 ______ 发生化学反应所致。
(3)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生活中常用 ______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4)“垃圾分类,人人有责”。下列可回收垃圾的主要成分是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______ (填字母)。
A.玻璃瓶
B.塑料瓶
C.铝质易拉罐
D.旧报纸
(5)在农业生产中,往往需要给农作物施用氮肥、磷肥和钾肥。下列能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的化肥是 ______ (填字母)。
A.NH4Cl
B.KCl
C.磷矿粉
D.CO(NH2)2
20.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请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回答相关问题:
(1)图A实验中,注入相同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水,一段时间后,若观察到U形管左端液面 ______ (填“升高”或“降低”),则证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2)图B的实验是分别向盛有等质量的细铁丝和锌粒的试管中倒入等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均为10%的稀盐酸,以“金属表面产生气泡的快慢”为标准来判断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小红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不够合理,她的理由是 ______ ,其中稀盐酸与细铁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3)采用图C方法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观察到蜡烛熄灭。该现象除了能说明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外,还能说明二氧化碳具有 ______ 的性质。
(4)图D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实验时若取用的红磷量不足,对实验结果 ______ (选填“有”或“没有”)影响。
21. 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 ______ 。
(2)若A中混有少量B,可用 ______ 的方法提纯A。
(3)t1℃,将B溶液的状态由M点变为N点,方法是 ______ 。
(4)将t3℃时等质量的A的饱和溶液和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比较t2℃时这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m(A)______ m(B)。
22. 如图中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分类,A、B、C、D、E是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其中B是一种常见的碱,C常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其中“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着相应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物质F的化学式: ______ 。
(2)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3)反应E→A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23.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并收集CO2应选用的装置是 ______ (填字母序号)。
(2)实验室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备氧气,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用E装置收集氧气时,当观察到 ______ 时,再开始收集。
(3)若用F装置收集氢气,气体应从 ______ (填“m”或“n”)导管口进入。
24. 根据如图1所示实验,探究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一】通过溶液酸碱性变化的角度,证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
(1)图①中证明碱与酸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______ 。
(2)图②中d点溶液中的溶质为 ______ 。(填化学式)
【实验二】通过证明反应物消失的角度,证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
(3)当观察到图⑤中的现象为 ______ 时,证明图④中的酸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4)要证明图④中的酸碱发生了中和反应,还可以选用的物质是 ______ (填序号)。
A.AgNO3溶液
B.紫色石蕊试液
C.Fe粉
【实验三】通过导电率变化的角度,证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
按如图2所示装连接好仪器,在烧杯中加入浓度为c的Ba(OH)2溶液。开启磁力搅拌器,逐滴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硫酸,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曲线如图3。
【查阅资料】
Ⅰ、室温下,各物质的电导率数值如表(稀硫酸、Ba(OH)2溶液的浓度相同,设为c)。
物质
蒸馏水
稀硫酸
Ba(OH)2溶液
BaSO4悬浊液
电导率(μS/cm)
3
3921
3273
3
Ⅱ、离子浓度越大,溶液的导电性越强,电导率越大。
Ⅲ、Ba(OH)2与NaOH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5)实验开始前,测得Ba(OH)2溶液的电导率低于3273μS/cm的原因是 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6)反应过程中,电导率最小值可能是 ______ μS/cm。
25. 某化学兴趣小组测定黄铜(铜锌合金)的组成,称取30g黄铜置于烧杯中,用100g稀硫酸分5次加入,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稀硫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残留金属的质量/g
26.75
m
20.25
17
17
试分析并计算:
(1)实验数据表中m的值为 ______ 。
(2)计算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精确到0.1%)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石油分馏是利用石油中各物质沸点的不同,将其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合题意;
B、海水淡化过程中只是发生了水的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合题意;
C、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生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等,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干冰升华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合题意。
故选:C。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2.【答案】B
【解析】解:A、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能节约资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这一理念,故选项错误。
B、焚烧生活垃圾,会产生大量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不符合这一理念,故选项正确。
C、鼓励公交出行,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这一理念,故选项错误。
D、大力提倡植树造林,能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符合这一理念,故选项错误。
故选:B。
“低碳”的基本理念是节能减排,指的是生活、生产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生产细节,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低碳”理念的含义、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措施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A
【解析】解:A、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瓶口没有紧挨试管口、瓶塞没有倒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以防止酸液飞溅;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A、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D、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答案】D
【解析】解:随着“雨水”之后雨量的增多,空气湿度逐渐增大,是因为空气中水分子数目增多。
故选:D。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解:A、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在这些操作中需要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和玻璃棒,其中属于玻璃仪器的是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量筒,故选项说法正确。
B、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50g×15%=7.5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50g−7.5g=42.5g(合42.5mL)。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尽量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故量取水时应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量取,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D、溶液具有均一性,把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时有少许溅出,不影响所配溶液的浓度,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A、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主要实验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D
【解析】解:A.鸡蛋清pH范围为:7.6∼8.0,pH>7,鸡蛋清显碱性,故A正确;
B.泡菜pH范围为:3.2∼3.6,pH<7,显酸性,胃酸过多的人应少吃泡菜,故B正确;
C.橘子汁pH范围为:3.0∼4.0,pH<7,显酸性,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故橘子汁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C正确;
D.牛奶pH范围为:6.3∼6.6,橘子汁pH范围为:3.0∼4.0,pH越小,酸性越强,故牛奶比橘子汁的酸性弱,故D错误。
故选:D。
A、根据鸡蛋清pH范围为:7.6∼8.0,pH>7,进行分析;
B、根据泡菜pH范围为:3.2∼3.6,pH<7,显酸性进行分析;
C、根据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显酸性进行分析;
D、根据pH越小,酸性越强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7.【答案】B
【解析】解:A.铝制品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是因为铝在常温下可以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故A错误;
B.“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即使在高温条件下也不能和其它物质反应,故B正确;
C.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但钢的含碳量比生铁的低,故C错误;
D.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锌>铁,铁不能置换出硫酸锌中的锌,所以工业上不可以利用单质铁回收硫酸锌溶液中的金属锌,故D错误;
故选:B。
A、根据铝制品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是因为铝在常温下可以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进行分析;
B、根据黄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即使在高温条件下也不能和其它物质反应进行分析;
C、根据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但钢的含碳量比生铁的低进行分析;
D、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锌>铁,铁不能置换出硫酸锌中的锌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金属的化学性质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8.【答案】D
【解析】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氨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
A、反应前氨气中氮元素化合价为−3,反应后氮气中氮元素化合价为0,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是由一种化合物与一种单质反应生成另一种化合物和另一种单质,属于置换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的丙和丁质量比为(2×28):(6×18)=14:27,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观察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根据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式、方程式的意义计算、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解答本题比较简便的方法是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分析解答。
9.【答案】C
【解析】解:A、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不是质量分数,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烧至红热,红热的细铁丝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红磷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且生成物为固体,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且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能导致酸雨的发生,它们均属于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A、根据空气中各成分气体的含量来分析;
B、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来分析;
C、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来分析;
D、根据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空气的组成、氧气的化学性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和实验结论、空气的污染气体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B
【解析】解:A、酸在水溶液里一定电离出氢离子,但是电离出氢离子的不一定是酸,如硫酸氢钠能电离出氢离子,但是硫酸氢钠属于盐,故选项推理错误。
B、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C、H、O,反应物氧气中含氧元素,故该物质中一定含C、H元素,可能含氧元素,故选项推理正确。
C、碳酸盐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但是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如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故选项推理错误。
D、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但是质子数相同的两种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水分子和氖原子,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B。
A、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可能是原子、分子或离子,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11.【答案】C
【解析】解: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每个乙酸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则其化学式为C2H4O2。
A、乙酸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因此乙酸属于有机物,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4+16×2=60,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乙酸的化学式可知,一个乙酸分子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构成,故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乙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16×2)=6:1:8,则乙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A、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是有机物,不含碳元素的是无机物。但是,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和碳酸盐等具有无机物的特点,因此把它们看做无机物;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构成情况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解:A、由NaCl+NH3+CO2+H2O=NaHCO3↓+NH4Cl,该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比NH4Cl的溶解度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B、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的溶质不是只有NH4Cl,还含有氯化钠、碳酸氢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C、析出晶体是碳酸氢钠,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为NaHCO3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在加压的条件下向饱和氨盐水中通入CO2,能加速NaHCO3的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由NaCl+NH3+CO2+H2O=NaHCO3↓+NH4Cl,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的成分,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析出晶体是碳酸氢钠,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氨碱法生产纯碱的流程、掌握饱和溶液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A
【解析】解:A.该实验中,将注射器中的溶液缓缓推入V形管,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白磷能够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符合题意,故A可选;
B.该实验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故B不选;
C.将注射器撤掉,向V形管中通入CO2,白磷很快停止燃烧,是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可覆盖在白磷的表面,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故C不选;
D.该微型实验装置简单,可以节约药品,且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比较环保,不符合题意,故D不选;
故选:A。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据此条件及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燃烧的条件等相关知识,掌握物质燃烧的条件是解答的关键。
14.【答案】B
【解析】解:A、A点对应物质中铜元素化合价为0,故对应的物质类别是单质,故A正确;
B、D点对应物质属于氧化物,且铜元素显+1价,氧元素通常显−2价,故化学式为:Cu2O,故B错误;
C、C点对应物质属于碱,且铜元素显+2价,故C点物质为氢氧化铜,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钠,故C正确;
D、Cu2(OH)2CO3是由铜离子、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且铜元素显+2价,故对应的点是E,故D正确。
故选:B。
A、根据A点对应物质中铜元素化合价为0进行分析;
B、根据D点对应物质属于氧化物进行分析;
C、根据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钠进行分析;
D、根据Cu2(OH)2CO3是由铜离子、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盐的化学性质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5.【答案】D
【解析】解:A、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石灰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硫酸铜和硫酸铁溶液均能与过量的铁粉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D。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6.【答案】AD
【解析】解:A、1个甲烷分子和2个氧原子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和2个水分子,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故A正确;
B、每56份质量的铁会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65份质量的锌会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所以等质量的金属与酸反应时,铁生成的氢气多,但是金属是足量的,所以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故B错误;
C、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一接触就会生成硫酸钡沉淀,沉淀质量应该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然后不变,故C错误;
D、每48份质量的镁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80份质量的氧化镁,所以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反应结束,氧气有剩余,故D正确。
故选:AD。
A、根据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B、根据每56份质量的铁会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65份质量的锌会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但是金属是足量的,所以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进行分析;
C、根据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一接触就会生成硫酸钡沉淀进行分析;
D、根据每48份质量的镁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80份质量的氧化镁进行分析。
本题是过程与图象结合题,是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的分析各个反应的过程并能结合图象分析问题.
17.【答案】2SO42− 5N2 NaHCO3 3Fe
【解析】解:(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或原子团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硫酸根离子表示为2SO42−。
(2)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5个氮分子可表示为5N2;
(3)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化学式为NaHCO3;
(4)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3个铁原子,可表示为 3Fe。
故答案为:(1)2SO42−;
(2)5N2;
(3)NaHCO3;
(4)3Fe。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8.【答案】阳离子 Ga2O3 BC 三 173
【解析】解:(1)由图可知,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从而带上3个单位的正电荷,形成阳离子;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镓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化学式为:Ga2O3;
(2)A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该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位于第二周期;B粒子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阳离子,是其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后形成的,故其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故其位于第三周期;C粒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故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周期的是:BC;
(3)第113号元素与镓元素属同族元素,即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故第113号元素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
(4)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113,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286−113=173。
故答案为:(1)阳离子;Ga2O3;
(2)BC;
(3)三;
(4)173。
(1)根据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进行分析;
(2)根据A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该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位于第二周期;B粒子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阳离子,是其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后形成的,C粒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进行分析;
(3)根据第113号元素与镓元素属同族元素,即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进行分析;
(4)根据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9.【答案】糖类 微量 氧气和水 加热煮沸 B B
【解析】解:(1)小麦粉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小麦粉中富含的营养素是糖类;馅料中常添加铁强化酱油,铁元素属于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2)久置的铁锅出现锈蚀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发生化学反应所致;
(3)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加热煮沸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从而降低水的硬度;
(4)A、玻璃瓶,是用玻璃制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A错误;
B、塑料瓶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B正确;
C、铝质易拉罐是用铝合金制成的,属于金属材料,故C错误;
D、旧报纸,是用纸制成的,不属于合成材料,故D错误;
故选B;
(5)钾肥具有增强农作物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的功能,所以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的化肥使钾肥;
A、NH4Cl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不符合题意;
B、KCl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符合题意;
C、磷矿粉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不符合题意;
D、尿素[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故答案为:(1)糖类;微量;
(2)氧气和水;
(3)加热煮沸;
(4)B;
(5)B。
(1)根据小麦粉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铁元素属于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进行分析;
(2)根据铁锅出现锈蚀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发生化学反应所致进行分析;
(3)根据加热煮沸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从而降低水的硬度进行分析;
(4)根据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
(5)根据钾肥具有增强农作物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的功能,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20.【答案】升高 锌粒和铁丝的形状不同,变量不唯一 Fe+2HCl=FeCl2+H2↑密度比空气大 没有
【解析】解:(1)图A实验中,注入相同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水,一段时间后,若观察到U形管左端液面升高,说明左边集气瓶中压强减小的多,即气体减少的多,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2)该实验中锌粒和细铁丝的形状不同,变量不唯一,无法探究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3)图C实验中,蜡烛由下到上依次熄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4)质量守恒定律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与红磷的量无关,故实验时若取用的红磷量不足,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故答案为:(1)升高;
(2)锌粒和铁丝的形状不同,变量不唯一;Fe+2HCl=FeCl2+H2↑;
(3)密度比空气大;
(4)没有。
(1)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导致装置内的气压减小进行分析;
(2)根据该实验中锌粒和细铁丝的形状不同,;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进行分析;
(3)根据蜡烛由下到上依次熄灭,蜡烛熄灭进行分析;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1.【答案】B>C>A降温结晶 加适量溶剂 小于
【解析】解:(1)由溶解度曲线得,t1℃时,A、B、C三种物质的纵坐标值是B>C>A,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B>C>A;
(2)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剧烈增加,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缓慢增大,所以A中混有少量B,可用冷却结晶的方法提纯A;
(3)t1℃,将B溶液的状态由M点变为N点,即温度不变,将此时B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所以可以加适量溶剂;
(4)将t3℃时等质量的A的饱和溶液和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A析出的溶质更多,故t2℃A溶液的质量更小,而此时A和B的溶解度相等,即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此时A溶液中溶质质量小于B溶液中溶质质量。
故答案为:(1)B>C>A;
(2)降温结晶;
(3)加适量溶剂;
(4)小于。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提纯晶体的方法。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答案】CaCO3 Ca(OH)2+Na2CO3=CaCO3↓+2NaOHHCl+NaOH=NaCl+H2O
【解析】解:(1)根据分析可知,F为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
(2)B与C的反应为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该反应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3)反应E→A即为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故答案为:
(1)CaCO3;
(2)Ca(OH)2+Na2CO3=CaCO3↓+2NaOH;
(3)HCl+NaOH=NaCl+H2O(合理即可)。
根据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分类,A、B、C、D、E是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其中B是一种常见的碱,C常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所以C为碳酸钠(盐),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F是碳酸钙;根据酸、碱、盐的性质,能与碳酸钙反应的,只能为酸,故推测E可能为稀盐酸(酸);而E反应生成的D和A可以相互转化,所以D是氢气(单质),A是水(氧化物),水和B可以相互转化,根据B是一种常见的碱,所以B是氢氧化钙(碱),碳酸钠会与氢氧化钙、盐酸反应,会转化成碳酸钙,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推断,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出剩余物质,最后将推出的物质带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3.【答案】BC2H2O22H2O+O2↑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 m
【解析】解:(1)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B;二氧化碳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C,故选BC;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用E装置收集氧气时,当观察到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因为一开始排出的是空气,收集到的氧气不纯;
(3)若用F装置收集氢气,氢气的密度比水小,气体应从m端进入;
故答案为:
(1)BC;
(2)2H2O22H2O+O2↑;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
(3)m。
(1)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气体的收集装置,根据气体的性质确定收集方法;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据此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3)根据氢气的性质确定收集装置中导气管的进气口。
本题考查了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等相关知识,掌握常见气体的制备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是解答的关键。
24.【答案】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NaCl、HCl 无气泡产生 BCCO2+Ba(OH)2=BaCO3↓+H2O3
【解析】解:(1)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加入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显中性,稀盐酸显酸性,均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故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2)图②中d点pH<7,此时稀盐酸过量,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HCl;
(3)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当观察到图⑤中无气泡产生时,说明稀盐酸消失,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4)A、硝酸银和氯化钠、盐酸均能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无法检验酸碱发生了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B、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在中性溶液中不变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紫色或蓝色,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符合题意;
C、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加入铁粉,无明显现象,说明稀盐酸消失,说明酸碱发生了中和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BC;
(5)实验开始前,测得氢氧化钡溶液的电导率低于3273μS/cm的原因是氢氧化钡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水,碳酸钡难溶于水,导致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Ba(OH)2=BaCO3↓+H2O;
(6)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当恰好完全反应时,电导率最小,此时溶液中不含离子,蒸馏水的电导率为3μS/cm,故反应过程中,电导率最小值可能是2μS/cm。
故答案为:(1)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NaCl、HCl;
(3)无气泡产生;
(4)BC;
(5)CO2+Ba(OH)2=BaCO3↓+H2O;
(6)3。
(1)根据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加入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显中性,稀盐酸显酸性,均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分析;
(3)根据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分析;
(4)根据硝酸银和氯化钠、盐酸均能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在中性溶液中不变色,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进行分析;
(5)根据氢氧化钡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水,碳酸钡难溶于水,进行分析;
(6)根据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25.【答案】23.5
【解析】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第一次加入20g稀硫酸,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30g−26.75g=3.25g,第三次加入20g稀硫酸,参加反应的锌的总质量为30g−20.25g=9.75g=3.25g×3,说明每加入20g稀硫酸,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3.25g,故m=26.75−3.25=23.5;故答案为:23.5;
(2)设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为x,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
Zn+H2SO4=ZnSO4+H2↑
65 161 2
30g−17gxy
65161=30g−17gx x=32.2g
652=30g−17gy y=0.4g
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2.2g30g−17g+20g×4−0.4g×100%≈34.8%。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4.8%。
(1)根据每一次加热稀硫酸后固体质量的减少量进行分析;
(2)根据锌的质量计算硫酸锌的质量和生成氢气的质量进行分析。
本题是借助于数学模型,利用图表的方式来分析和解决化学计算中的有关问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识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施肥是使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经开区中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经开区中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经开区中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经开区中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