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备战高考语文名师押题预测冲刺模拟B卷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25329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届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备战高考语文名师押题预测冲刺模拟B卷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25329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届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备战高考语文名师押题预测冲刺模拟B卷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25329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届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备战高考语文名师押题预测冲刺模拟B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备战高考语文名师押题预测冲刺模拟B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备战高考语文名师押题预测冲刺模拟B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满分:150分)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____。(1分)(2)________________,恍惊起而长嗟。(李白《__________》)(2分)(3)曹操的《短歌行》引用《诗经》中诉相思之情的诗句来表达对贤才的思慕,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答案】 歌窈窕之章 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2、按要求作答(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2分)老字号具有很高的经济、文化价值,是弥足珍贵的自主品牌。前不久,商务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管理办法》,释放出推动老字号创新发展、促进品牌消费的积极信号。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①加快创新发展,不断提升老字号经营效率、管理水平②出路在于守正创新③老字号的优势在于“老”④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⑤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A.③②①⑤④ B.④③②①⑤ C.④①⑤③② D.③①④⑤②(2)借花卉意象隐喻人物形象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花与人物之间有着形象、气质或命运的关联。以下四处对花卉与人物的关联解说不合理的一项是_______,其对应的人物本应是_______。(3分)A.牡丹被称作“花中之王”,雍容华贵,花型宽厚,给人以性稳持重、典雅大方之感。薛宝钗容貌端丽,举止端庄,其出身富贵,为人稳重平和,与牡丹最是匹配。B.林黛玉抽的花签是芙蓉。黛玉有着不同凡俗的高洁风骨,自始至终,她珍视的都是自身的价值,也正因如此,“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林黛玉才显得尤为不凡。C.海棠自古有“睡美人”的赞誉。史湘云花名签题写的是“香梦沉酣”,这与史湘云“醉眠芍药茵”的意境也有几分相似。由此可见,史湘云对应海棠花最为合适。D.妙玉抽到了老梅的花名签。她远离了许多生活中的乐趣,像百花凋零的冬季里独自绽放的梅花。老梅的“老”字,更是饱经风霜之意,特别契合妙玉的命运。【答案】(1)B(2) D 李纨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小题。(16分)①文化挪用是指处于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将其他不属于自己文化中的元素进行符号特征挪用的行为。对于文化挪用的批评者来说,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特别是文化挪用本身所具备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等特征让人将其视为是刻板印象的输出。但是,文化传播是从符号开始传播的,即文化传播的第一步永远都是符号化与片面化的。这在好莱坞电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符号化的目的是便于传播与记忆,只有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才能使得更多处于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地进行输出。②文化挪用是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文化的传播本质上是携带特定意义的符号的传播,即一种“________—________”形式的传播。从世界文化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来看,世界各文化是以彼此对立又彼此协商、彼此融合又各自独立的姿态进行交流与对话的。③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文化挪用是一个极具矛盾色彩的词汇。文化挪用的经典定义把文化挪用描述为“一个文本整体或部分元素从原语境中抽离、提取出来,并将其置入一个全新的语境中,利用截然不同的语境和理解结构造成源文本意义的改变或‘语义转换’”,这个定义可以拆分为两个层面,它一方面指将某物从一个语境中拿出来,然后放到另一个语境之中,这里涉及到(西方文化)对异文化的“借用”乃至是“窃取”与“销毁”,是一种“不平衡”的模仿性交会;而另一方面它是一种学习与改造,它不仅是对一种文化的简单模仿与复制,而是在原有意义之上赋予新的意义。长期以来,文化挪用作为一种批判性话语,负面意义的受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其积极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世界快速变革与文化急速演进使得文化焦虑遍地滋生,文化保守主义者错将保持文化特色与文化体系的开放对立起来,另一方面因为后殖民语境下对文化霸权主义、东方主义的批判使得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对立不可协调,而忽略了文化挪用具体而言是一种现代性占据话语中心时,以“自我文化”为视域,以“创造性改写”为中心,将异文化强行纳入自身文化语境与视域之中的一种转化行为,这是世界文化走向交流与碰撞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展开时的必然现象与走势。④在对文化挪用进行讨论时,要避免“绝对原创性”的误区,避免陷入保守主义与自闭主义。一种文化若想进入世界舞台,就必须以适合其传播的形式进行改造,以适应不同文化。马克思曾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即“用世界性文学来包容所有在其自身文化之外出现与发展的文学作品”,“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世界文学能够包含任何影响力超出本土文化的作品”。作为日益成为学术关注重点的“世界性文化”或“全球性文化”,实际上包含着一种内在的“地方性”,即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具体而为之的,而是各个文化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产物。简而言之,每一种文化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对立的产物,如果想要自身文化在世界体系中获得发展与尊重,就要让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其他文化中的特殊性相交流,使其特殊性发展为普遍性。⑤当下,中国文化实践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负面意义,也要看到其背后所承载的积极意义,善用文化挪用,在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姿态与“文化星丛”中的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西方社会对中国 “傅满洲”①式的想象,促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欣赏,以符号为载体,各文化共同参与编码与解码,实现“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摘编自徐冠群《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跨文化传播语境中文化挪用的积极意义》)【注】①傅满洲:1920年代西方文艺作品中的华人反派角色,细眉长眼、两撇胡须,被视为邪恶东方的化身。3.联系上下文,第②段空格处最适合填写的一组词语是( )(2分)A.借用—归还 B.编码—解码 C.输入—输出 D.窃取—改装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A.文化挪用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使其不断输出刻板印象,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因此,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B.好莱坞电影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说明文化传播始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符号化、片面化的问题。C.只要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就能引发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的兴趣,从而实现文化的持续输出。D.打破西方社会对中国“傅满洲”式的想象,中华文化必须经过适合其传播的形式改造,以适应不同文化,在欣赏、学习、沟通中获得发展与尊重。5.根据上述材料,以下行为中不属于“文化挪用”的一项是( )(3分)A.伏尔泰将元代戏剧家纪君祥所创作的《赵氏孤儿》改编成为欧洲经典剧目《中国孤儿》,借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符号来宣扬启蒙精神。B.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向全世界展示疫情之后武汉人真实的生活现状。C.国际时尚品牌在服装设计中运用中国元素,如团云、龙凤图样或旗袍、汉服样式,再加以现代改良。D.美国网飞公司翻拍刘慈欣的科幻巨作《三体》,起用欧美当地演员饰演原著中以中国人为主的主角群体,讲述超越时间、文化和种族边界的故事。6.第①段划线句已经明确了“文化挪用”的定义,你认为第③段还有必要再次下定义吗?(5分)7.小明在观看了美国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之后,发现其对原著有较大改动,发短信向本文作者徐冠群先生请教:“徐老师,中国人是否应该抵制好莱坞挪用我们自己的文化形象?”请依据本文观点和影片介绍,假设你是本文作者徐冠群,写一段150字左右的短信回复小明。(4分)附影片介绍:花木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巾帼英雄的代表人物,其忠孝勇烈的精神始终鼓舞着中华儿女保家卫国。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的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不同于故事原型,着重讲述了木兰是如何在保持勇敢、忠诚与尽责的情况下依然坚守真我,凸显的是她对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答案】3.C 4.D 5.B 6.有必要。①第一段的定义,是为了让读者明确“文化挪用”到底是一种什么行为,揭示了概念的基本内涵,给读者一个明确的印象;②第三段在引用“文化挪用”的定义时,着重于“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这一背景,目的在于阐述“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文化挪用是一个极具矛盾色彩的词汇”。③作者旨在阐明在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中,跨文化传播语境中文化挪用的积极意义。 7.小明同学,你好。 我个人认为就本剧来说不必抵制好莱坞挪用我们自己的文化形象。原因如下: 第一,当下,中国文化实践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负面意义,也要看到其背后所承载的积极意义,善用文化挪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指的是既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也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各个文化应该相互欣赏,用“世界性文化”的眼光来包容其他民族文化。 第二,在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姿态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西方社会对中国“傅满洲”式的想象,促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欣赏,以符号为载体,各文化共同参与编码与解码,实现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指的是不同文化都以其鲜明的特色丰富着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各个文化问要相互学习和沟通,将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相交流,使其特殊性发展为普遍性,促进世界性文化的发展。(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8-11小题。(16分)最后的荒木古童蔡维忠①在缅因州首府波特兰市西南边的乡村,住着一对音乐人夫妻,丈夫叫汉兹,妻子叫科琳,年纪都在五十左右。二O二一年七月,我和妻子兰从纽约长岛专程来听汉兹吹尺八,讲尺八身世。②汉兹是个混血儿,父亲是日本人,母亲是爱尔兰后裔。他的全名是荒木半三郎。③汉兹第一次接触乐器是在八岁时,在气走严厉的钢琴老师后,再一次接触乐器已经是在十七岁。那时,他随父母搬到东京,想跟父亲学尺八,父亲递给他一枝尺八,他拿过来就吹,并吹出声音来。尺八难吹,但汉兹吹起来毫无困难,而且进步神速。汉兹用了四年时间,把家族所传的几十首尺八曲全学会了。父亲授予他名号,叫做梅旭,相当于他达到了可以教学的水平。④不过,汉兹不习惯在日本生活。容貌上,他不像日本人。语言上,老有人当他不懂日语。整个社会都被卷入经济狂潮,人们把传统音乐撂在一边,任其逐渐老化。他在尺八界没有同龄朋友。汉兹于一九九二年只身回到他成长的西雅图。他在圣帕特里克节(爱尔兰族裔的重要节日)上演奏爱尔兰音乐,很成功,此后,汉兹继续吹奏爱尔兰乐曲,并以此谋生。⑤“你为什么不以尺八谋生?”⑥“我在美国每年有几次机会表演吹奏尺八,但无法以尺八谋生。那时有人来向我学尺八,他们主要是来寻求精神指导。偏偏那时我对于尺八的传统一无所知,父亲没有给我传授尺八的精神内涵。”⑦尺八在日本兴盛于江户时代,普化宗的虚无僧手持尺八行乞于市。他们不把尺八当成乐器,而是当成修行的法器。这种修行称为吹禅。汉兹带我们走进起居室,让我们看墙上挂着的先人照片。曾曾祖父荒木半三郎(与汉兹同名),二世古童,老当益壮;曾祖父荒木真之助,三世古童,英俊魁梧;祖父荒木聚,四世古童,年轻儒雅。汉兹父亲荒木达是五世古童,他还在世,照片不能挂在墙上。汉兹是六世古童。一个尺八世家,连续不断五代,浓缩在缅因州的一个乡村房子里。⑧汉兹父亲出生于一九三七年,十岁时学习尺八,他本人的天赋很高,学得很好,但母亲却非常严厉。他被作为家族继承人培养,从小重负在身,上学、做作业、练习尺八,不完成便送进庙里学佛。他没有玩耍过,没有朋友,没有快乐的童年。九六二年,汉兹父亲从东京庆应义塾大学音乐专科毕业的第二年,继承了古童的名号。一九六三年,他到美国留学,一去二十多年。据他自己说,是因为得了肺结核,不能吹奏了。⑨“你父亲离开日本真是因为得了肺结核吗?”我问汉兹。⑩“父亲确实是得过肺病,他以为他不能表演吹奏,只能教课。但是深层的原因是,他从小生活在极大的压力中,那是一段非常艰难而痛苦的回忆,他想逃离,想摆脱。”⑪汉兹父亲和母亲在华盛顿大学认识,结婚。父亲于一九七五年携全家回日本。年轻的五世古童游学归来,古童会非常欢迎,对他寄予厚望。只是,他的母亲和妻子之间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汉兹的父亲夹在中间,非常苦恼,最后带着全家回到西雅图。汉兹父亲回美国后,连尺八也一并放弃了。大概有十年的时间,也是汉兹从七岁到十五岁期间,家里听不到尺八声。所以,汉兹开始懂事后,在家中没有受到尺八熏陶。⑫到了一九八八年,汉兹父亲年过五十,又一次携全家回日本。他虽然离开二十多年,有负古童会,但他终究是荒木世家的继承人。他对于会长的名头和古童名号都不感兴趣,一心扑在尺八吹奏和教学上,仿佛要把失去的时光补回来。汉兹父亲不负古童的名号,终成顶级人、大师。⑬“你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如何?”我问汉兹。⑭“不是很亲密。”⑮他们父子之间有许多错过。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在纪念二世古童逝世一百周年的聚会上,父亲宣布要退休,把古童的名号传给儿子。汉兹被承袭了古童名号,因为他不知道有这个活动,没有在场。错过了这么重要的场合,汉兹觉得在感情上受到伤害,至今不能释怀,不过,汉兹知道这就是父亲,只有他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对他来说,吹好尺八,成为尺八高手,至为重要;至于通过尺八取得个人荣耀,发扬光大先人的荣耀,不重要、所以,他只教汉兹吹尺八,并不跟他讲尺八传统、家族历史。⑯汉兹父亲不知道尺八传统、家族历史吗?他知道的,他把这些知识写进硕士论文。他在一次记者采访中讲述他的尺八理念:“我们吹尺八,有一个说法,叫做一音成佛,意思是,一个音便可以抵达觉悟的境地。专注于一个音,忘记一切,心无杂念地吹。不需要技术,专注地吹,发出一个声音,不管是模糊的声音、清晰的声音。如果你试着专注于呼吸,你不是会感到平静吗?这就是真正的禅生活。”可是他从没有想到把这样的感悟讲给汉兹听。⑰有些错过,来得及补救。父亲没有传给他的东西,他自己补上。他得知父亲写了一篇硕士论文,便请求卫斯理安大学给他寄来一份复印件。他从论文中得知,他的祖先二世荒木古童是尺八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得知尺八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传说。⑱“当你收到论文时,有什么感觉?”我问。⑲“这是父亲用文字化成声音向我讲述,父亲用特殊的方式对我讲述。”⑳汉兹也知道,父亲给他起名半三郎,那是二世古童的本名。父亲给了他一个尺八名号,叫做梅旭。梅旭是汉兹的祖父承袭古童名号前的名号。父亲没有对他讲家族的传承,但在他的名字里埋下线索。㉑汉兹拿出一枝尺八,这是一枝二世荒木古童八十二岁时制作的尺八。汉兹用这枝二世古童制作的尺八吹奏了二世古童谱写的尺八曲《月之曲》,脑海里浮现出一轮秋月冉冉升起的图像。曲子在缓缓声中展开,然后曲调转高,然后昂扬铿锵,犹如月亮从地面升上来,越来越高,直到中天,光芒洒向大地。他似乎回到一百多年前,看见曾曾祖父在喧哗的东京城自家的花园里,手里拿着尺八,抬头看着明月。世间万物的声音融入尺八声中。低回的倾诉,高亢的挥洒,那旋律穿越了一个多世纪,五代人。那是祖先的呼唤,是后人的回应。㉒汉兹将是最后的荒木古童。他没有子女,荒木家族将断了尺八世系。他希望有一天可以把古童的名号传给一个学生。他说:“我有个中国学生,年纪很轻,吹得很棒。我可以把这个称号传给他,不知道他愿不愿意。音乐人的生涯充满了压力,只愿我的学生能好好享受音乐,我会尽力帮助。”8.第⑦段画线句颇具表现力,请加以赏析。(3分)9.父亲的形象对塑造汉兹的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4分)10.本文多次运用问答形式讲述荒木古童的故事,请从构思角度加以赏析。(5分)11.本文以第㉑段还是以第㉒段为结尾段,颇有争议。你认为以哪一段作为结尾段更为合适?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4分) 【答案】8.将绵长的时间,跨越百年的尺八世家的传承放入一个狭小的空间中,而且这个空间还远在异乡,让人不禁为古老的尺八演奏艺术在现代社会的衰落而唏嘘,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回味。 9.①父亲与汉兹的形象有重叠部分,父亲和汉兹一样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在现代商业气息浓重的社会中,背负着古老音乐家族传承的重担,同样都受过东西方文化教育,最后同样理解尺八蕴含的修行人生的真谛。②理解父亲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汉兹。汉兹也在理解父亲的同时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使命。 10.①四个问答从内容上包括尺八传承、现代社会中荒木家族变迁、对尺八意义价值的理解。②四个问题串起尺八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尺八传承与文化精神内涵。③用问答串联起素材,体现出作者用客观的记录来真实再现尺八艺术的变迁。也体现出人物专访在形式上的特殊之处。④问答形式也表现出作者对最后的古童在特殊大背景下命运的冷峻审视与思考。 11.答案示例一以第㉑段为结尾段:本段描绘出五十岁的汉兹吹奏《月之曲》时的画面以刻画出乐曲意蕴,创造静谧至极的氛围,联通了荒木家五代尺八演奏者对尺八专注音乐,修行人生精神内涵的领悟。整段虽与人物专访纪实文风不同,但并不突兀,因为它也是对受访者汉兹精神世界的一次生动、深刻地描摹,而且还能达到戛然而止,比㉒段更加含蓄、内敛,有余韵徐歇的艺术效果。 答案示例二以第㉒段为结尾段:本段将第㉑段对《月之曲》的唯美想象重新拉入现实,既呼应了标题“最后的荒木古童”,也是汉兹对古童继承人的思考。在新的时代,古老艺术、古童传承将不再囿于一个家族,而是用它“音乐即修行”的精神内涵帮助人更好地生活。因此,第㉒段是在第㉑段内容的基础上的升华。(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4小题。(8分)江城子元•倪瓒满城风雨近重阳,湿秋光,暗横搪。萧瑟汀蒲,岸柳送凄凉。亲旧登高前日梦,松菊径, 也应荒。堪将何物比愁长?绿泱泱,绕秋江。流到天涯,盘屈九回肠。烟外青停飞白鸟,归路阻, 思微茫。12.出版社再版《历代词选》时拟为这首词添加题目,最合适的一项是( )(1分)A.野望 B.归隐 C.饯别 D.怀乡13.对本词所用手法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融情于景 B.用典化用 C.以动衬静 D.化抽象为具体14.古代文人的“时空意识”在深化情感表达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请从这一角度赏析这首词作的妙处。(5分) 【答案】12.D 13.C 14.(1)“满城风雨近重阳”从时间节令角度强化思乡之情。(2)“横搪”“汀蒲”“岸柳”,从空间角度展现了一副凄惨冷清的画面,强化了思乡之情和独处之悲;秋水绕江而流,从空间角度描写,表现出乡愁之深重。(3)全词时间空间浑然一体,强化了诗人的乡思与愁情。(四)、阅读下文,完成15-21小题。(19分)①王忠嗣,华州郑人。父战死,忠嗣时年九岁,入见帝,伏地号泣,帝更赐今名,养禁中。及长,雄毅寡言,有武略,帝器之。②信安王祎在河东,萧嵩出河西,数引为麾下。帝以其年少,有复仇志,诏不得特将。嵩入朝,忠嗣曰:“从公三年,无以归报天子。”乃请精锐数百袭虏。会赞普大酋阅武郁标川,其下欲还,忠嗣不从,提刀略阵,斩数千人,获羊马万计。嵩上其功,帝大悦。③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平世为将,抚众而已。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故训练士马,随缺缮补。五年正月,忠嗣佩四将印,控制万里,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④帝方事石堡城,诏问攻取计,忠嗣奏言:“吐蕃举国守之,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帝意不快。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入说曰:“大夫爱惜士卒,有拒延光心,虽名受诏,实夺其谋。然大夫已付万众,而不立重赏,何以贾士勇?且大夫惜数万段赐,以启谗口,有如不捷,归罪大夫,大夫先受祸矣。”忠嗣曰:“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延光过期不克,果诉忠嗣沮兵。⑤又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忠嗣数上言禄山且乱,李林甫益恶之,阴使人诬告“忠嗣尝养宫中,云吾欲奉太子”。帝怒,贬汉阳太守,卒,年四十五。(选自《新唐书》卷六十八,有删节)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数引为麾下( ) (2)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分)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 )A.规劝 B.建立 C.创立 D.提出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分)果诉忠嗣沮兵( )A.阻止 B.破坏 C.诋毁 D.畏惧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19.为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3分)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20.结合第④段,分析李光弼没能说动王忠嗣的原因。(5分)21.小王同学在《王氏族谱》中发现一首南宋诗人吕南公的诗,其中有几个字残缺,请你根据本文第③段的相关内容加以补足。(3分)我爱王忠嗣,兵威万里横。只知精士马,不忍______。____无矜色,三边有肃声。未知谁愿此,徒用送君行。 【答案】15. (1)招来,招致 (2)明白,知道,知悉 16.D 17.B 18.如果在坚固的敌城下聚集兵士,会耗费几万士兵,这样以后才能攻取,恐怕得到的不能抵偿失去的(不能与失去的相对等),请让我先厉兵秣马(磨好兵器,喂饱战马),等待机会再攻取(夺取)它。 19.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 20.李光弼从爱惜个人名声的角度劝说王忠嗣:不出兵会招致他人的谗言并需担负不能担胜战的责任。而王忠嗣则认为(1))吐蕃倾全国之力守城,难以攻克;(2)这座城池的得失,无关大局。(3)不愿意牺牲士兵的生命。(4)不在乎个人名声与官职得失。李光弼所作的利弊分析不是王忠嗣所关注的,因而没能说动。 21. (1)幸功名。 (2)四印参考译文:王忠嗣,华州郑人。父亲战死沙场,忠嗣当时年仅九岁,拜见皇帝,就伏地大哭。唐玄宗就把他收为假子,赐名忠嗣,在禁宫中供养多年。等到长大,雄毅而少言,受人尊重,有武略,玄宗非常器重他。信安王祎在河东驻扎,萧崇在河西驻扎,多次招忠嗣到自己军中。皇帝认为他还年少,有复仇之志,下诏给众将,不得招他为将。萧崇入朝,忠嗣说:“让我跟你三年,实在没有用来报答天子的办法了。”于是请求带领精锐数百去袭击敌寇。恰逢吐蕃酋长阅武郁标川,正在他攻下要返回时,忠嗣誓不服从,提刀赴战,斩首数千人,缴获羊马数万计。萧崇上表为他邀功,皇帝非常高兴。忠嗣本来以勇敢自负,等做了将领,却能做事稳重,使边境安宁,不无事生非,曾说:“我只想一生为将,安抚众人。我不想倾尽中原的人力、物力来取得功名。”所以训练士兵,随时补缺修缮不足。五年正月,忠嗣已佩有四个将印,控制了万里,自开国以来到现在,从未有过。皇帝正谋划夺取石堡城,下诏询问攻取之计,忠嗣上奏说:“吐蕃倾全国之力守卫石堡城,如果屯兵于坚固的城池之下,耗费士卒数万人,然后才能夺取它,恐怕所得不能抵偿所失去的,请厉兵秣马,等时机成熟再夺取它。” 皇帝心里不高兴。正赶上董延光上书请求攻下石堡城,下诏忠嗣分兵接应,忠嗣不得已而出兵,但士卒并没有得到奖励,董延光不高兴。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前来游说:“大夫爱惜士卒,有抗拒延光之心,虽名义上接受诏书,实际想耽误他的计划。可是大夫已派出士卒万人,却不立重赏,凭什么鼓舞士气?况且大夫吝惜几万匹赏赐,而给奸人留下进谗言的把柄,如果不能取胜,归罪于大夫,大夫就先受祸害了。”忠嗣说:“我当然知道得一城不足以制敌,失一城对国家没有妨碍。我怎忍心拿几万人的性命换取一个官职呢!”延光过期没能攻克,果然向皇帝诉说忠嗣破坏进兵。后来,安禄山占据雄武,控制了飞狐塞。忠嗣多次上表说安禄山将要造反,李林甫特别忌妒忠嗣,暗中派人诬告说 “忠嗣曾被养在宫中,说‘我想奉太子为帝’”。唐玄宗大怒,把他贬为汉阳太守。王忠嗣暴死,终年四十五岁。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面22-25小题。(11分)友石山人遗稿序陈述①诗者,声之文也。本于内而发于外者也,仁义之发醇以正,忠愤之感激以烈,骄侈之言淫,放僻之辞诞,岂偶然之故而已哉。②粤自唐虞圣神,以敬畏一心,发而为赓歌,慎念之语成。周君臣以中正一理,敷而为皇极,敷言之教下逮□三百篇之制。或沨沨乎正音,或末响之流变,皆非有出于人心之外也。战国之间,屈平氏以其忠愤奋激之心,一寓于离骚之作。炎汉以降,苏武、诸葛亮以其忠直义勇之气,再变而为五言之体。昔渊明得其冲淡自然之趣,唐少陵寓其忠君忧国之诚,又岂有出于是心之外哉。③洪武庚午,余来闽郡,庠生王偁奉其父友石山人遗稿谒予,请序其首。予观其诗毋虑百余篇,而咏于感慨者,极忠爱之诚,得于冲澹者,适山林之趣,已心异之,而未知其详。及取其《自决》一首读之,凛然如秋霜烈日之严,毅然如泰山岩岩之象,出处之分明,死生之理得,然后知其尝任于胜朝,而秉义于今日。故凡其所作,皆心声之应,而非苟然炫葩组华者比。且征余向之所云者为益信也。④噫!观是篇者固可以求其心,尤当以景其行,则可以相忘于言语之外矣。于余言何有哉!因其请之勤,而感其辞之寓,遂书以归之。山人名翰,字用文,友石盖其自号也。时仲春初吉,前进士监察御史庐陵陈仲述序。22.最适合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词是( )(1分)A.乎 B.以 C.及 D.其23.结合第③段内容概括作者阅读诗稿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24.对第④段划线句的言外之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作者认为自己的诗文没有达到王翰的水平。B.作者认为诗文创作重要的是内涵而非语言。C.作者认为读诗应当透过语言了解其人其行。D.作者认为王翰的诗文不待推荐而自会流传。25.从读者角度分析本篇序言的功能。(4分) 【答案】22.A 23.粗观其诗,讶异其情感风格;精读其诗,深感其秉承道义,内涵深刻,击节赞叹;掩卷而思,认为诗稿能验证自己关于诗歌的理论,喜悦欣慰。 24.D 25.阐述了作序人关于诗歌的观点;交代了作序的原因;介绍了诗集的风格特点、思想内容;评价了书稿的艺术价值;清楚地记录了书稿和序言作者的身份信息。参考译文:友石山人遗稿序陈述①诗歌,是声音的文字版本。出于内在本心而表达在外,仁爱正义凭借正直本心而气息纯正,忠义愤激凭借刚强正直而令人感动,骄纵奢侈者言谈放纵,肆无忌惮的人言辞怪诞,哪里只是偶然的缘故罢了呢。②粤地自唐虞圣神时代以来,凭借着敬畏之心,阐发而酬唱和诗,以谨慎的言语写成诗篇。周代君臣凭借着中正的道理,敷陈而为帝王统治天下的准则,铺叙言辞一直往下到《诗经》三百篇的体制。有的宏大的样子十分标准,有的则是残音回声的变迁,全都没有出乎人心之外的内容。战国时期,屈原凭借他的忠义激愤之心,全都寄寓于《离骚》一作中。汉代以来,苏武、诸葛亮等人凭借他们忠诚正直义勇之气,经历两次变化而形成五言的体例。从前陶渊明得到冲淡自然的趣味,唐代杜甫又寄寓了自己忠君忧国的诚心,又怎么有超出自己本心之外的内容呢?③洪武庚午年间,我来到福建省,秀才王偁带着他父亲友石山人遗留的手稿拜见我,请我为它作一篇序。我看他的诗大概一百多篇,而吟咏感慨的诗歌中,有极其诚挚的忠诚爱意;得冲淡风味的,有山林之趣味,已经在内心惊异不已了,但还未能了解它的详情。等到拿出其中《自决》一首来读,只觉这首诗凛然如同严酷的秋霜烈日,毅然如同泰山高大耸立的样子,出仕及退隐的区别明确了,死生的道理获得了,这样之后又知道他曾经在前朝任职,而在今天秉承道义。所以凡是他所作的诗,全都是他内心声音的应和,而不是与苟且地堆砌炫耀华美辞藻之人同等的。况且他的诗稿也证明我从前所说的那些关于诗歌的道理更加可信了。④唉!看到这篇诗歌的人本来就可以推求他的本心,而尤其应当因此佩服他的行为,那么就可以在言语之外相忘(而在神思上交流)了。我的序言对它又有什么用呢!!因为王偁请求得勤勉,而感动于他诗歌中寄寓的情感本心,于是写了这篇序使他回去。友石山人名翰,字用文,友石大概是他自己取的号。此时仲春,初时吉利,前进士监察御史庐陵陈仲述作序。 三、写作(70分)26.有人说,作为人应该去寻找生活的意义。也有人说,如果一个人一直在寻找生活的意义,他将不会生活。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生于黑夜,行至天明加缪曾说过,如果一个人永远在寻找生活的意义,那么他将不会生活。诚然,我们生于迷茫而不知意义在何处的黑夜,而唯有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不断前进,行至天明,赋予我们生活以意义。生活的意义唯有生活中才能彰明。囿于“寻找”,我们何时开始真正的生活?我们何处去创造我们的意义?因而,那些热衷于寻找意义的人,反而更已陷入虚无主义的宁兆。因为他们没有生活,何来意义?况且,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未必有他们所期盼找到的高尚而特殊的意义。例如西西弗斯推动巨石,推动一块永远到达不了山顶的巨石有何意义,或者推一块石头本身有何意义。然而,正是因为他推了这一行为才有了意义。因此,在生活之外寻找意义是没有结果的,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寻找意义,创造意义。况且更深一层,在好好生活之前,先念于寻找,亦为赋有悖于人性。人只能是目的而非手段,而寻找生活的意义这一行为却将本位的人抽离于生活之外。意义是为了让人更好的生活,实现自身价值,因而意义不应先于生活之前。所以,如果一个人一直在寻找生活的意义,它将不会生活。这并非是说生活的意义无关紧要。但是它并不是我们能够凭空寻找的,而是在生活中慢慢彰显的,托尔斯泰《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在一步一步的赎罪中找到了灵魂的复活。因而,我们不必急于一时感受不到意义而匆匆寻找,否则也易沦为功利。托斯妥夫斯基曾写道,“我唯一所担心的就是明天是否配得上今天所遭受的苦难”。诚然,只要我们不断前进,而非消极堕落,明天,我们自会在生活中发现意义,行至天明。正如约翰斯坦贝克所写,如果把那么多事情先想来想去,未免为费神,你这么年轻,应该努力向前去。凭空寻找生活的意义,劳心费神,况且我们的行为并不会产生即时的意义。要寻找生活的意义,还应是在生活之中,唯有向前奔的过程中,我们才能逐步发现意义。其次,那些易于寻找意义的人,或许是把生活中的意义看得太高尚,以至于脱离了生活,生活本身何尝不是一种意义?加缪也曾写道,“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的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唯有前进,我们才能发现意义。愿我们生于黑夜,行至天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高考考前押题密卷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关于访谈,一般的要求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备战高考语文名师押题预测冲刺模拟A卷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备战高考语文名师押题预测冲刺模拟A卷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