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测试题--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24901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测试题--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24901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测试题--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24901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测试题--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展开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一、单选题
1.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措施是
A.军事 B.理财 C.改革科举 D.限制贵族地主利益
2.五代十国时期,947年,后晋被契丹灭亡,禁军统领刘知远建立后汉。952年,后汉灭,禁军统领郭威经澶州兵变而黄袍加身,建立后周。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为防止禁军统帅夺权,宋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有( )
①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②以南、北面官因俗而治
③枢密院与“三衙”分权 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权力
A.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
3.北宋宰相欧阳修曾说:“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这表明北宋当时的情况是
A.武将地位较高
B.武将掌握了国家机密。
C.注意防范武将
D.武将不得在朝廷任职。
4.时人描述宋初:“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召而归之京师。”材料认为宋初的政治制度( )
A.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B.强化了各级机构的权力
C.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D.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5.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人类历史的发展不具有客观性
B.变法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首选方式
C.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可信度
D.阶级立场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6.历史上澶渊之盟签订的双方是
A.北宋与辽 B.北宋与金
C.北宋与西夏 D.南宋与金
7.元代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根据图示,以下判断准确的是
A.中央集权体制确立 B.解决封国间的矛盾
C.协调中央地方关系 D.奠定多元一体格局
8.宋与金政权之间民间往来十分密切,官方在边界“皆设场官,严历禁,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材料中“场官”的主要职责是
A.领兵作战 B.维护贸易 C.批复奏章 D.强买强卖
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据此可知“行中书省”是
A.中央的派出机构 B.皇帝的顾问机构 C.地方的自治机构 D.中央的并列机构
10.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
A.疆域拓展 B.粮食增产 C.文化认同 D.政权并立
11.宋代著作《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其中记录的宋代科技发明成果是
A.司南 B.造纸术 C.火药 D.活字印刷术
12.关于宋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起源于民间,适合于配乐演唱
B.其描述的内容自始至终都体现了太平气象下的歌舞升平
C.宋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生活的繁荣发展
D.南宋时期的诗词大都反映了严峻的社会现实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13.“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买卖昼夜不绝,夜市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这种情形最早在哪个朝代普遍出现?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14.陈寅恪认为宋朝“尚气节而羞势利”。他得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理学的兴起与影响 D.儒释道融合的开始
15.“他们无意于追求典雅的意境,无心于细细品味那种空灵、含蓄、主观性强烈的美形态与艺术形式。他们所醉心的,是具有容量、具有情节的绵密的故事,是能直接地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受的紧锣密鼓。”文中的“他们”最欣赏的应该是
A.楚辞
B.汉赋
C.唐诗
D.宋词
16.现在我国在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同时,加强对进出口贸易的管理,严格海关报关制度。早在宋朝时期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所设立的机构是
A.安抚司 B.市舶司 C.转运司 D.理藩院
17.圩田是一种在沼泽或淤滩上造田的方法,宋代人均耕地4.4亩,南方却不足这个平均数,伴随着南方人口的增加,圩田技术在南方有较大发展,这反映了( )
A.南方经济日益发展 B.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C.南方的生产力先进 D.农耕技术不断成熟
18.《干戈春秋》一书指出,火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下图是该书中记载的两种不同朝代的火箭武器。对这两种火药武器的表述正确的是( )
北宋火药箭 南宋霹雳炮
A.两者发射的主要动力不同
B.它们最早出现于东汉末年
C.它们成为宋代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D.其制作原理成为当今核技术的基础
19.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A.主张理是世界的本原 B.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
C.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 D.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
20.宋以前,蹴鞠、相扑等运动主要是在宫廷中开展。两宋时期,民间才开始出现威鞠项目.相扑运动也正是此时在瓦肆表演中深受市民喜爱。以上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的进- 步加强 B.政府提高了军事战斗力
C.商业发展冲击社会等级秩序 D.贵族政治开始走向瓦解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小腿)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
——《汉书·贾谊传》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朱熹《朱子语类》
(1)指出材料一,针对封建诸侯其后积弊日甚,秦朝在地方制度上是如何求“变”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地方制度的弊端。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3)根据材料三北宋初年“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
(4)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伊始,以宋太祖为核心的开国集团深入反思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获取治国长策。宋廷先后下诏编修《唐会要》及《五代史》等史书;宋太祖除了阅史,还注意从亲历者口中了解以往的教训。宋太祖君臣最重视五代时期的历史,集中在关注教训上;而对此前的大一统王朝,更多注意正面经验,如赵匡胤反复提及唐太宗善于纳谏的史事。宋初君臣间对历史的相互探讨成为常态,太祖令赵普等大臣“陈当今已施行、可利及后世者”。此外,臣僚常以五代教训提醒皇帝。在讨论唐后期记录君主言行的实录逐渐荒废.后,宋太祖意识到保存帝王言行的价值所在。宋太祖时期,编纂《宋刑统》等法典,改变了长期以来“有司不敢绳以法”的问题。太祖亲赴国子监并下令扩修孔庙,改变了其长期受到冷落的状况,同时提倡民间“崇孝弟(悌)”之风。宋太祖朝由此确立的统治路线,被后继者认为是成功的经验。
———摘编自陈峰《宋太祖时期以史经世的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宋太祖时期“以史经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史实说明宋太祖时期是如何“以史经世”的。
三、论述题
23.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中国古代中枢行政机构的演变示意图
根据两则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标题,写一篇小论文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史论结合,思维清晰,格式正确)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在北宋积贫积弱的形势下,最先且最应该解决的应该是财政问题,故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举措是B。
2.C
【详解】根据材料“952年,后汉灭,禁军统领郭威经澶州兵变而黄袍加身,建立后周。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可知,反映了五代时期禁军统帅兵变夺权的历史信息,削弱了武将的权力,崇文抑武,①符合题意;以南、北面官因俗而治属于辽代的政治制度,②不符合题意;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调兵权,分散削弱了武将的权力,③符合题意;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权力,属于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④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3.C
【详解】依据材料“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收五代时期武将专权的现象,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注意防范武将。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未反映武将地位高低,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武将掌国机密的弊端,不代表武将掌握了国家机密,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4.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宋初地方行政制度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说明宋初的政治制度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削弱了各级机构的权力,排除B项;材料与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引发严重的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D司马光、梁启超对王安石的评价各不相同,司马光否定王安石变法是因为他代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集团,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为推行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服务,说明对王安石的评价受到各自所处的时代和立场的影响,D项正确;历史发展具有客观性,历史解释的主观性不能影响历史发展的客观性,排除A项;解决社会问题有多种可选方式,变法不一定是首选,排除B项;由于观点、立场等不同,后人评价不一定就更具有可信度,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试题分析:澶渊之盟是北宋于1005年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故答案选择A项。
考点:本题考查北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
点评:关于北宋、辽、西夏的并立:916年,契丹族首领阿保机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契丹后改为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党项族的夏国王元昊于1038年在兴庆称帝建立西夏。辽与宋首先并存,为收复后晋皇帝石敬瑭割给契丹的幽云十六州,北宋曾两次对辽用兵,结果都失败,只好对辽采取守势。但辽却对宋的北伐耿耿于怀,1004年摆开进攻阵势与宋展开了澶渊大战,结果由于宰相寇准力排众议,皇帝真宗亲征,振奋了宋军士气打退辽军,1005年双方讲和,签订澶渊盟约,从此,双方由战转和,双方人民过上了长期安定幸福的生活,也促进了双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西夏与宋的关系也是有战有和,元昊称帝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宋夏双方损失都很大,元昊提出议和,1044年,双方达成和议,从此,双方在交界地区进行贸易,不仅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生活,而且大大促进了西夏的进步与发展。
纵观辽、西夏与宋的关系,战争是短暂的,各族人民的友好相处则是当时民族关系的主流。
7.C
【详解】根据材料“元代行省制”并结合所学可知,行省代表中央统治地方,具有二元制性质,即加强了中央集权,又给了地方一定自主性,较好的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C项正确;秦朝郡县制就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元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B项;秦朝的统一就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况且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项。
8.B
【详解】设在宋金边界的“场官”管理的是榷场事务,榷场是宋金之间进行经贸往来的场所,所以“场官”的主要职责是维护贸易,而非领兵作战和强买强卖,故选B,排除AD;批复奏章是皇帝和中央决策机构的权力,排除C。
9.A
【详解】材料“行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说明行中书省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故A项正确;B项是指内阁,排除。行省体现出中央集权的特点,并不是地方的自治机构,C错误;材料说明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故D项错误。
10.C
【详解】据题意可知,种植桑、枣树是实行仁政的象征,因此宋、夏、金等政权都有要求民众种植桑、枣树的要求,说明这些政权都意图通过要求民众种植桑、枣以展现仁政,是文化认同的表现,C项正确;这些政权都采取的相类似的统治措施,体现了文化认同,不能体现疆域拓展、粮食增产和政权并立,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故选D;战国发现司南只是南北的特性,西汉发明造纸术,唐代发明火药,故排除ABC。
【点睛】
12.B
【详解】宋词起源于民间,适合于配乐演唱,城市手工业、商业繁荣,是宋词兴起的物质基础,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A、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选项“自始至终”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
13.C
【详解】试题分析:材料中“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体现了“坊”即住宅区的商业繁荣;“买卖昼夜不绝,夜市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体现了商业发展突破了空间限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坊市制度被打破是在宋代,故C项正确;AB项坊市制度比较严格,排除;D项晚于C项。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坊市制度的演变
【名师点睛】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宋代以前的市:
(1)在城中特定位置、市和坊严格分开
(2)受官府严格控制
(3)有时间控制
2、宋代的市:
(1)打破市和坊的限制
(2)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3)打破时间的限制(夜市、早市)
14.C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出现崇尚气节、重义轻利的历史现象,这是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形成所产生的影响,C项正确;商品经济繁荣不能体现宋朝“尚气节而羞势利”的原因,排除A项;宋朝加强了君主专制,但这与“尚气节而羞势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儒释道融合的开始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实际涉及市民文化,可以对“市民文化”、市民情趣进行归纳,宋代词、风俗画、勾栏、话本,元曲,明清小说等,文艺复兴等西方文化,都可联想。选项中符合“市民文化”的只有D项。
考点:中国古代文学
点评: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高考命题中不占重要地位,命题几率比较低。一般来讲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和书画艺术。命题角度一表现为科技内容及其影响,二表现为文学艺术的成就、风格、流派等。命题意图一表现为考查学生的识记再现能力,二表现为考查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1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海外贸易没有关系,故排除ACD项。
17.A
【详解】根据材料“圩田是一种在沼泽或淤滩上造田的方法,宋代人均耕地4.4亩,南方却不足这个平均数,伴随着南方人口的增加,圩田技术在南方有较大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南方人口的增加,将先进的劳作技术传入南方,圩田技术的改进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南方经济日益发展”的说法包含了“南方的生产力先进”这一说法,排除C项;“南方经济日益发展”的说法包含了“农耕技术不断成熟”这一说法,排除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两幅图,仔细观察发现第一幅图即北宋火药箭是靠人的臂力进行发射的,但是南宋露雳炮则是一种金属炸弹,是火药爆炸作为发射动力的。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发明了火药,南宋露雳炮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炸弹,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非常多,不是单纯武器就能决定战争胜负的,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当今核技术的基础是核能,不是火药,排除。
19.B
【详解】根据材料“朱子言格物”“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并结合所学可知,钱穆认为朱熹思想的“科学”之处在于格物致知,即主张通过实践接触事物以探求理,故选B;材料未提及“理是世界本源”,故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朱子思想的“科学”在于“言格物”,而不是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肯定人的正当私欲,故排除CD。
20.C
【详解】两宋时期,蹴鞠、相扑等宫廷运动在民间出现,尤其相扑运动在瓦肆表演中深受市民喜爱,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社会等级秩序,C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宋代军队的战斗力较弱,而且题干主旨与军事无关,排除B;D错在“开始”,秦朝郡县制设立意味着官僚制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D。
21.(1)变:郡县制。
(2)弊端:诸侯(封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措施:颁布“推恩令”。
(3)措施:①军事上: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②政治上: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4)发展趋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总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详解】(1)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变是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2)弊端:根据材料“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小腿)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可知,其弊端是诸侯(封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采取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
(3)措施:根据问题要求,可以从军事、经济和政治三个方面来回答其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中,军事上的措施是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政治上的措施是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经济上的措施是地方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4)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的发展趋势,即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总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2.(1)与治国理政相统一,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借鉴治世经验与乱世教训相结合;注重史料来源的多样性;重视法律和教化相结合;注重本朝历史经验教训对后世的作用。
(2)针对唐末五代分裂动荡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针对武将擅权的局面,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针对法制废弛的局面,加强法律的建设;针对文教废弛的局面,提高儒家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地位;借鉴唐太宗善于纳谏的经验,出现积极听取臣下意见的常态;针对君主言行实录荒废的现象,重视对君主实录的记载。
【详解】(1)根据材料“北宋伊始,以宋太祖为核心的开国集团深入反思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获取治国长策”,可以归纳为借鉴治世经验与乱世教训相结合;根据材料“宋廷先后下诏编修《唐会要》及《五代史》等史书;宋太祖除了阅史,还注意从亲历者口中了解以往的教训。宋太祖君臣最重视五代时期的历史,集中在关注教训上;而对此前的大一统王朝,更多注意正面经验,如赵匡胤反复提及唐太宗善于纳谏的史事。宋初君臣间对历史的相互探讨成为常态”,可以归纳为注重史料来源的多样性、与治国理政相统一,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根据材料“宋太祖时期,编纂《宋刑统》等法典,改变了长期以来有司不敢绳以法的问题。太祖亲赴国子监并下令扩修孔庙,改变了其长期受到冷落的状况,同时提倡民间崇孝弟(悌)之风”,可以归纳为重视法律和教化相结合;根据材料“宋太祖朝由此确立的统治路线,被后继者认为是成功的经验”,可以归纳为注重本朝历史经验教训对后世的作用。
(2)根据材料“宋太祖君臣最重视五代时期的历史,集中在关注教训上”,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针对唐末五代分裂动荡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知,针对武将擅权的局面,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根据材料“宋太祖时期,编纂《宋刑统》等法典,改变了长期以来有司不敢绳以法的问题”,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针对法制废弛的局面,加强法律的建设;根据材料“太祖亲赴国子监并下令扩修孔庙,改变了其长期受到冷落的状况,同时提倡民间“崇孝弟(悌)之风”,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针对文教废弛的局面,提高儒家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地位;根据材料“如赵匡胤反复提及唐太宗善于纳谏的史事。宋初君臣间对历史的相互探讨成为常态”,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借鉴唐太宗善于纳谏的经验,出现积极听取臣下意见的常态;根据材料“臣僚常以五代教训提醒皇帝。在讨论唐后期记录君主言行的实录逐渐荒废后,宋太祖意识到保存帝王言行的价值所在”,结合所学可知,针对君主言行实录荒废的现象,重视对君主实录的记载。
23.观点:政治制度应该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政治制度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古代政治制度演变但本原精神不变;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完善
阐述:秦朝开始开创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吸取秦灭亡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其本质也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随着时代发展,王国问题出现,汉武帝适时调整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宋代吸取唐末割据教训,在地方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分化事权,有效了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针对版图辽阔,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实行行省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综上所述,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这样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稳定了社会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材料一“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归纳出观点(例如:政治制度应该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然后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各朝代中枢行政机构的演变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最后从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影响角度进行简单总结。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观点:政治制度应该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
阐述:秦朝开始开创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吸取秦灭亡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其本质也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随着时代发展,王国问题出现,汉武帝适时调整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宋代吸取唐末割据教训,在地方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分化事权,有效了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针对版图辽阔,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实行行省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综上所述,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这样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稳定了社会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