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时作业---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时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时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课时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复习练习题
展开第3课 现代食物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有人评论当代中国的一位科学家说:一个土生土长的科技工作者,自命于时代,自立于浮风,矢志于令人类远离饥饿;他以一粒种子改革世界,为人类铺垫了安稳的基石。该评论
A.反映了杂交水稻在全球范围的推广 B.告诫了人们要像袁隆平一样地低调
C.阐明了中国在杂交水稻领域的地位 D.颂扬了杂交水稻技术对人类的贡献
2.有学者在谈到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时,指出中国绝大部分作物不像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依靠大农场,而是由小农来生产,如果小农对市场的连接不顺畅,那么他们的市场参与就是有限的,不仅会缺乏商业导向,而且还会对商业环境造成很大的风险,因此,小农面临不同的市场机遇是非常谨慎的。据此可知,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需要( )
A.依靠国际贸易建立稳定的粮食供给 B.解决社会粮食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C.政府进行政策规范服务和正确引导 D.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储备调节的制度
3.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平均亩产由过去的100千克增加到350千克。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推广之后使小麦亩产量从50千克提高到250千克。1960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成立。该所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一季稻的亩产可达600~650千克。2013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示范田实现平均亩产988.1千克,创世界纪录。这说明20世纪以来
A.发展中国家走在现代化农业的前列 B.现代化农业机器得以广泛使用
C.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不断突破 D.世界人民已逐渐消除饥饿问题
4.“在1850至1913年间,在美国,取代马匹的拖拉机一天能拉旋转式犁翻耕多达50英亩的土地。……联合收割机能自动地收割庄稼、打谷脱粒,甚至还能自动地将谷物塞进布袋以供应市场。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这些现象表明
A.美国工业革命领域的宽泛
B.美国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
C.农业成为面向市场生产的商业事业
D.它最终引发美国工业革命全面展开
5.据相关资料统计,2007年,美国拥有220万个大农场,平均每个农场土地面积为170公顷。2009年,美国拥有205.6万农业从业人口,平均一个农场里只有不到两个人在进行生产,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使用大型机械的平均耕地面积高达181.4公顷。这反映出美国( )
A.实行粗放型农业模式 B.政府重视粮食安全
C.资本主义仍具有优势 D.农业现代化程度高
6.日本等国研制的摘番茄机器人,能判断番茄是否成熟,只摘成熟果实。法、美等国研制的机器人,可使肥料分配完全自动化。这说明( )
A.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得到运用 B.农业开始大规模机械化
C.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D.在农业生产中机器完全代替人力
7.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下列关于设施农业说法正确的是( )
A.以高科技为基础 B.对环境依赖较大 C.发端于工业革命 D.已实现全国普及
8.考古表明,原始社会时,水稻亩产约50千克。清代时太湖流域水稻平均亩产约278千克。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至1998年,亩产达450千克。2017年,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达1149.02千克。袁隆平院士的研究
A.推动了中国人口的增长
B.使得我国农业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
C.解决了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D.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9.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主要是因为蒸汽机
A.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B.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C.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和改进 D.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10.下图农业设备变迁说明( )
A.农具的牵引动力革新 B.耕作方式逐步集体化
C.设施农业获得了大发展 D.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11.“在铁路和轮船时代到来之前——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的可能性非常有限,工业经济意味着主要由国内农业所提供的食物,必先大幅度地增产,此即农业革命”。材料强调的是
A.工业发展之后应首先注重粮食生产
B.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快速提升
C.农业进步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12.2000年5月,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中储粮总公司成立。200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向中储粮总公司移交了嫩江基地(当时全军最大的旱田农场)的管理权。这些做法
A.大大提高了我国粮食储备的规模
B.有助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水平
C.推动了东北地区食物生产现代化
D.促进了先进食物储备技术的引进推广
13.“四合一”储粮技术在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它是指综合运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电子测温、谷物冷却四项技术保管粮食的方法。这种储粮技术
A.得益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B.有效提升粮食安全储存和保鲜
C.体现了中国科技独立研发能力 D.说明粮食储备完全实现智能化
14.1860—1913年,美国农场总数由200万个增加到640万个,耕地面积由4亿英亩扩大到9亿英亩。小麦、玉米、棉花产量成倍增长并大量出口,使美国农产品大幅占领国际市场。这推动了美国
A.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最终形成 B.南北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
C.西部地区土地政策的重大调整 D.生产领域技术革新的资本积累
15.据统计,2019年我国各地调整和减少了低质、低效作物的种植。受市场价格和大豆补贴政策影响,东北地区扩大了大豆等作物的种植面积,豆类播种面积达到11.07万平方千米。这些政策( )
A.推动了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 B.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不利于我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D.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
16.1982—1984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发生严重旱灾,因旱灾死于饥饿的人口逾百万,直接受到饥饿威胁的人口达3000多万,为解决上述问题,国际社会成立了
A.非洲国家联盟 B.阿拉伯国家联盟
C.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D.中非合作论坛
二、材料分析题
17.利用土地生产的食物如果其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就可能出现自然资源枯竭。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农业部门在工业革命时期普遍采用机械,从而使农产品产量增加。三角贸易对英国食物供应贡献巨大,咖啡、茶、糖等外来物产成为英国人喜爱的食物,这些土地密集产品,缓解了人口对土地的压力。1801年,英国农业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为32.5%,到1861年则为17.8%。国与国之间由于储存资源的不同,从而在国际贸易中产生了比较优势。英国根据比较优势来获取粮食,以便工业品有可靠稳定的销售市场,但其粮食安全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
人多地少的中国,如何解决食物问题,需要借鉴国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英国等西方国家创造的现代工业技术体系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开发自然资源的队伍中,结果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中国不能照搬照套,只有在思想上进行一次大洗礼,形成国际共识,和世界一道来共同解决全人类的食物问题。
——摘编自舒小昀《谁在养活英国: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食物研究》
(1)据材料,概括“英国方案”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方案”对中国食物问题的启示。
18.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有着悠久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十分重视粮食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未,“率土之众,百不存一。干戈未静,桑农成废,凋敝之后,饥寒重切”。在这种情况下,唐太宗实行了均田制,并在均田制基础上制定了租庸调的赋役制度,农民负担不是很重。官府还办起义仓、常平库,其目的是“岁不登,则以赈民;或贷为种子,则至秋而偿”,到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已是“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以后,宋、明、清各代经济发展都曾出现高潮。
——摘编自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
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粮食亩产量走势图。
——摘编自李进霞《近代中国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
材料三 197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095亿斤,1984年达到了8146亿斤,增长了33.65%;人均粮食占有量由1978年的633斤,增加到1984年的781斤,增加了23.4%。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长到了1984年的355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新突破,种植、畜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21。
——摘编自夏青《农村改革四十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解决粮食问题的主要手段及产生的经济效果。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我国古代、近代、现代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并分析1978年后粮食生产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他以一粒种子改革世界,为人类铺垫了安稳的基石”可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杂交水稻在全球范围的推广,A选项排除。告诫人们要像袁隆平一样地低调不符合材料主旨,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袁隆平对世界的贡献,C选项排除。
2.C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绝大部分作物不像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依靠大农场,而是由小农来生产,如果小农对市场的连接并不顺畅,那么他们的市场参与就是有限的,不仅会缺乏商业导向,而且还会对商业环境造成很大的风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不是大农场,而是由小农来生产,因此,小农面临不同的市场机遇是非常谨慎的,说明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需要政府进行政策规范服务和正确引导,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依靠国际贸易建立稳定的粮食供给,排除A项;解决社会粮食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储备调节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材料反映了20世纪以来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C项正确;材料既提到了墨西哥、菲律宾、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杂交育种技术上的突破,也提到了美国在该领域的成就,美国属于发达国家,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现代化农业机器的使用,排除B项;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的突破有利于解决人类的饥饿问题,但不能说20世纪以来世界人民已逐渐消除饥饿问题,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4.C
【详解】从材料“在1850至1913年间”“联合收割机能自动地收割庄稼、打谷脱粒,甚至还能自动地将谷物塞进布袋以供应市场”中可以看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农业成为面向市场生产的事业,故C项正确,AD项错误;B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展的是重工业。所以答案选C。
5.D
【详解】根据材料“2007年,美国拥有220万个大农场,平均每个农场土地面积为170公顷。2009年,美国拥有205.6万农业从业人口,平均一个农场里只有不到两个人在进行生产,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使用大型机械的平均耕地面积高达181.4公顷。”可知,美国大农场多,且每个农场从事工作的人口非常少,使用大型机械的程度高,说明美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较高,D项正确;使用机械程度高,不一定是粗放型农业模式,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重视粮食安全,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资本主义仍具有优势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日本等国研制的摘番茄机器人,能判断番茄是否成熟,只摘成熟果实。法、美等国研制的机器人,可使肥料分配完全自动化”可得出材料反映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在现代化农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A项正确;大规模机械化在工业革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B项;材料与集约化无关,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大幅度增长,保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A项正确;设施农业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排除B项;设施农业利用人工技术手段和辅助措施,以高科技为基础,并非发端于工业革命,排除C项;“已实现全国普及”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依据材料“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达1149.02千克”的信息和所学可知,超级水稻为世界粮食产量的提高、解决了人类生存问题作出重大贡献,D正确;杂交水稻主要是解决人类生存的问题,不是推动人口增长的因素,A错误;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超级水稻并不是能完全解决了世界性的饥饿问题,C错误。
9.B
【详解】蒸汽机大量应用以后,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工业城市,即蒸汽机推动了城市化,B项正确;材料是在说改良蒸汽机和工业城市间的关系,没有涉及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和改进,C项错误;材料是在说改良蒸汽机和工业城市间的关系,即蒸汽机是工业生产逐渐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而不是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D项错误。
10.A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传统农业中以人力或畜力牵引的曲辕犁,到需要机械牵引的铧式犁,图中农业设备的变迁说明农具的牵引动力出现了革新,A项正确;铧式犁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不是生产关系的变化,不能说明农业耕作方式朝集体化方向发展,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出现了利用工程手段发展的设施农业,C项错误;仅有农具的改进,不能说明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D项错误。
11.C
【详解】材料中“铁路和轮船时代”指的是工业革命时代,“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的可能性非常有限,工业经济意味着主要由国内农业所提供的食物,必先大幅度地增产,此即农业革命”表明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是不现实的;要先进行农业革命,使之大幅度增产,为工业经济提供食物,才能进行工业革命,即农业进步要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故答案为C项。A项,首先注重粮食的生产才有工业的发展,该项说法前后颠倒,排除;B项,在英国农业生产率快速提升促使工业革命发生,排除;D项,农业进步才是工业革命的前提,不是交通运输业,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2.B
【详解】根据材料“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中储粮总公司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向中储粮总公司移交了嫩江基地的管理权”可得,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水平,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粮食规模的大和小,没有比较,排除A项;材料不仅提到“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还提到“移交了嫩江基地的管理权”,说法不够全面,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食物储备技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3.B
【详解】“四合一”储粮技术有利于提升我国粮食的安全储存和长期保鲜,故B项正确;“四合一”储粮技术中的机械通风技术和谷物冷却技术均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故A项错误;机械通风技术是美国人发明的,谷物冷却技术是德国人发明的,故C项错误;“四合一”储粮技术体现出储粮技术发展的方向是自动化和智能化,但未完全实现智能化,故D项错误。
14.D
【详解】从材料“1860—1913年,美国农场总数由200万个增加到640万个,耕地面积由4亿英亩扩大到9亿英亩”数据可知,受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美国的农场及耕地面积显著增加,说明的是生产领域技术革新的资本积累,D项正确;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排除B项;材料与西部地区的土地政策调整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5.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政策有利于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优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这是建立在我国粮食生产逐年增收、粮食供应相对充足的基础上的,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B项;这些政策有利于我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并保证人类免于饥饿的国际组织,故选C项;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
17.(1)方案:农业机械化;对外贸易;殖民掠夺。
影响:增加粮食供应量;节约土地资源;改变食物消费结构;改变经济结构;对外贸易依赖性大。
(2)启示:发展科技;立足自给;优化食物消费结构;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详解】(1)方案:根据材料“英国农业部门在工业革命时期普遍采用机械,从而使农产品产量增加。”,可概括为农业机械化;根据材料“三角贸易对英国食物供应贡献巨大,”、“从而在国际贸易中产生了比较优势。英国根据比较优势来获取粮食,以便工业品有可靠稳定的销售市场,但其粮食安全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可以概括为对外贸易和殖民掠夺。影响:根据材料“英国农业部门在工业革命时期普遍采用机械,从而使农产品产量增加。三角贸易对英国食物供应贡献巨大,咖啡、茶、糖等外来物产成为英国人喜爱的食物,这些土地密集产品,缓解了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可以概括为增加粮食供应量、节约土地资源、改变食物消费结构;根据材料“1801年,英国农业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为32.5%,到1861年则为17.8%。”,可以概括为改变经济结构;根据材料“但其粮食安全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可以概括为对外贸易依赖性大。
(2)启示: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提高了农业产量,但是造成环境破坏;通过发展国际贸易缓解粮食压力,但是导致过于依赖国际贸易,因而,我们要借鉴经验,吸取教训,中国要发展科技;立足自给;优化食物消费结构;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18.(1)手段: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沿用前代土地制度;轻徭薄赋;设立粮仓;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o
效果: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以至唐代成为封建经济繁荣的标志性时期;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o
(2)趋势:古代粮食亩产量持续增长;近代单产水平员有所波动,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现代粮食生产虽出现曲折,但总体上发展较为迅速。
原因:废除了人民公社旧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发挥了市场的调节作用;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思考:粮食安全必须要有稳定的政局作为保障;农村经营体制须适时调整;要重视对耕地的保护;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要采取惠农富农政策以促进粮食增产;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等。(答出其中三点或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
【详解】(1)手段:依据材料一“唐太宗实行了均田制,并在均田制基础上制定了租庸调的赋役制度”可知沿用前代土地制度并实行轻徭薄赋;依据材料一“官府还办起义仓、常平库”的信息可知设立粮仓;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以及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等其他答案。效果:依据材料一“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以及材料二中国粮食亩产量走势图可知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以至唐代成为封建经济繁荣的标志性时期以及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趋势:依据材料二图片信息和材料三“197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095亿斤,1984年达到了8146亿斤,增长了33.65%;”从古代粮食亩产量、近代单产水平以及现代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概括回答。原因:依据材料三和所学从废除了人民公社旧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等回答。
(3)思考: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可知粮食安全必须要有稳定的政局作为保障、农村经营体制须适时调整、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以及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回答。
【点睛】纵向比较型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在解读史料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2)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
(3)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课后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农业设备变迁说明,1929年,苏联创建了拖拉机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暑假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这是一份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暑假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周礼·地官·遗人》中说,1929年,苏联创建了拖拉机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综合训练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中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