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五 生命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第3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件
展开聚焦新课标:1.1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1.2内环境的变化会引发机体的自动调节,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1.5免疫系统能够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识别并清除机体内衰老、死亡或异常的细胞,实现机体稳态。
纵 引 横 连————建网络提醒:特设长句作答题,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6.K+仅在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上起决定性作用。(选择性必修1 P62小字)( )7.大多数抗原是糖类,它既可以游离,也可以存在于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胞上。(选择性必修1 P68“相关信息”)( )8.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选择性必修1 P69正文)( )9.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的抗体。(选择性必修1 P73“相关信息”)( )10.HIV侵染人体细胞时,进入细胞的只有其RNA。(选择性必修1 P79“思考·讨论”)( )11.一般情况下,引起免疫反应的并不是整个病原体,而是病原体所含有的抗原。(选择性必修1 P83“旁栏思考”)( )12.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在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选择性必修1 P79“思考·讨论”)( )
整合考点16 “保护自我”的免疫调节考点整合 固考基1.关注免疫中的3个“三”
2.牢记常见“8”种免疫细胞及“3”种免疫活性物质的来源和功能(1)免疫细胞
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
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
3.掌握特异性免疫的两个过程( 初次免疫; 二次免疫)
特别提醒(1)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抗原引起的是体液免疫,如细胞外毒素。(2)进入细胞内的抗原引起的是细胞免疫,如胞内寄生菌、病毒,自身肿瘤、移植器官引发的也主要是细胞免疫。(3)病毒感染先引发体液免疫,阻止病毒的散播感染,当病毒进入细胞后,再引发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4)体液免疫中,B细胞活化一般需要两个条件:抗原的直接刺激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与B细胞结合,且二者缺一不可。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4.理清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的“2-1-2”
5.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判定(1)“三看法”辨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2)依据图像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6.妙用“三看法”判断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
7.理解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8.区分三类免疫失调症
9.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的判断
特别提醒免疫应用中的“免疫预防”≠“免疫治疗”(1)免疫预防——重在“预防”,注射物为“经处理的”丧失致病性却具有“抗原性”的抗原即疫苗,目的是刺激机体主动产生抗体,尤其是产生“记忆细胞”,以备真正病原体感染(防患于未然)。(2)免疫治疗——重在“治疗”,注射物是“抗体”或免疫增强剂等,目的是“立竿见影”地直接消灭病原体。
10.信号分子相关知识归纳
类研真题 明考向类型1 等级考真题体验寻趋势1.[2022·浙江1月]免疫应答的特殊性与记忆包括三个事件:①对“非己”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②淋巴细胞反复分裂产生数量巨大的淋巴细胞群;③淋巴细胞分化成特化的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针对胞外毒素,事件①中一个未活化的B细胞可能被任何一种胞外毒素致敏B.针对异体移植细胞,事件①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需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信息C.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大量增殖,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多种蛋白因子D.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协同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
解析:B淋巴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一个B淋巴细胞只能识别一种抗原,A错误;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但不是在胸腺中大量增殖,C错误;记忆细胞不会杀灭、清除病原体,而是形成免疫记忆,当同种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出效应细胞,D错误。
2.[2022·浙江6月]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某种传染病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多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促进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属于被动免疫B.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属于被动免疫C.促进致敏B细胞克隆分化出更多数量的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D.促进浆细胞分泌出更多抗体以识别并结合抗原MHC复合体,属于主动免疫
解析:多次注射是为了促进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A错误;多次注射可以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的淋巴细胞、促进致敏B细胞克隆分化出更多数量的记忆细胞,属于主动免疫,B错误、C正确;抗体不会结合抗原MHC复合体,D错误。
3.[2022·湖南卷]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B.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C.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D.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A正确;由图可知,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可知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正确;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而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C正确;图中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下丘脑分泌CRH,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具有抑制作用,故两者对下丘脑分泌CRH有抗衡作用,D错误。
4.[2022·广东卷]迄今新型冠状病毒仍在肆虐全球,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和动态清零的防疫总方针。图中a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
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_____免疫尚未被激活,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曲线①、②上升部分)。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此外,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_________过程。
体液免疫中,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暴露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激活B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
(2)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是实现动态清零的前提。目前除了核酸检测还可以使用抗原检测法,因其方便快捷可作为补充检测手段,但抗原检测的敏感性相对较低,据图a分析,抗原检测在__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判断的依据是此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能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图b显示一些志愿受试者完成接种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对各种新冠病毒毒株中和作用的情况。据图分析,当前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含有病毒抗原,且病毒抗原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解析:(1)分析图a曲线可知,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曲线①②上升,说明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但抗体还未产生,说明此时特异性免疫尚未被激活。体液免疫中,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暴露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激活B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故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的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相关性,即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此外,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细胞免疫过程。(2)分析图a可知,在甲、乙、丙时间段内,体内都有病毒核酸,故核酸检测可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乙时间段内含有病毒抗原,且病毒抗原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故抗原检测在乙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3)分析图b可知,完成全程接种+加强针的志愿受试者体内的抗体中和各种新冠病毒毒株的能力均明显高于全程接种的志愿受试者,故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全程接种+加强针。
类型2 全国卷真题体验寻共性5.[2022·全国甲卷]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T细胞成熟的场所是_____;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是________。(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病毒最终被清除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病毒再次感染使机体内抗体浓度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如图所示),此时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体和病毒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初次感染病毒时机体产生了记忆细胞,再次感染该病毒时,记忆细胞能快速识别病毒,并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间隔一定的时间,多次接种相同的疫苗
解析:(1)人体的T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2)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和病毒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3)病毒初次感染机体后,机体产生了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能保留对抗原的长期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4)根据题图中抗体浓度的变化规律可知,初次感染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慢且浓度低,而再次感染时产生抗体的速度快且浓度高,抗体浓度增至最高点后会逐渐下降,因此在注射疫苗时应当间隔一定的时间,多次接种相同的疫苗,以促使机体快速产生更多的抗体,增强免疫效果。
长句专练 强素养1.深挖教材类(1)(选择性必修1 P74“思考·讨论”节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别是如何体现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的?(2)(选择性必修1 P83“思考·讨论”节选)某同学接种了流感疫苗,大夫提醒他说:“这一两天要留意,可能会有轻微发热或其他症状。”为什么接种疫苗可能会有轻微的反应?
体液免疫是靠两个信号保证针对某种病原体特异性的,即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形成的第一信号及辅助性T细胞传递的第二信号。细胞免疫依靠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宿主细胞表面分子的特异性变化,保证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
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的疫苗作为外来抗原可激发机体发生免疫反应,有些疫苗尤其是减毒疫苗引发的免疫反应相对强烈,能引起可感知的反应
2.概念辨析类(1)[全国卷Ⅱ,改编]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2)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
机体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识别并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可使之裂解死亡
3.原因分析类(1)与未免疫的机体相比,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抗原入侵后,病情较轻或未发病,原因?(2)艾滋病患者常死于感冒等普通疾病引起的并发症,其原因?
已经免疫的机体,体内有识别抗原的记忆细胞,当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可以迅速与抗原结合,阻止病原体的繁殖,从而使病情减轻
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从而使患者几乎丧失所有的特异性免疫能力,因此患者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和免疫系统的监控、清除能力会减弱
4.(科学探究类)某同学为验证“体液免疫需要T细胞和B细胞的共同参与”,做了如下实验:第一步:取未受感染、状态相同的小白鼠3只,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摘除胸腺,并用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第二步:向第一组小白鼠体内注射T细胞;向第二组小白鼠体内注射B细胞;向第三组小白鼠体内注射T细胞和B细胞。第三步:分别在上述三只小白鼠体内接种霍乱弧菌疫苗。第四步:饲养15~20天后,分别测定3只小白鼠体内血清中抗体的数量。
上述实验步骤中存在不严谨之处,请指出并更正。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步中小白鼠数量太少,应该取未受感染、状态相同的小白鼠若干只,随机分为三组
第一步中处理小白鼠后,应分别接种疫苗,然后测定有无抗体产生
第二步中向小白鼠体内注射的淋巴细胞都应该等量
第三步中接种的疫苗都应该等量
题组集训 提考能题组预测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1.[2022·三湘名校质检]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叙述错误的是( )A.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B.抗体、溶菌酶、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都是免疫活性物质C.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能被清除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D.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解析: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和免疫器官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A错误。抗体、溶菌酶、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都是免疫活性物质,B正确。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能被清除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C正确。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和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D正确。
2.[2022·第二次联考]自然杀伤细胞是一类天然免疫细胞,其不需要抗原的预先刺激,直接通过细胞毒性和释放细胞因子等方式来抵抗病原体或裂解肿瘤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自然杀伤细胞具有免疫监视功能B.自然杀伤细胞在第二道防线起作用C.自然杀伤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D.自然杀伤细胞是一种细胞毒性T细胞
解析:自然杀伤细胞可直接通过细胞毒性和释放细胞因子等方式来抵抗病原体或裂解肿瘤细胞,预防肿瘤发生,因此具有免疫监视功能,A正确;自然杀伤细胞是一类天然免疫细胞,其不需要抗原的预先刺激,为非特异性免疫,归于免疫系统第二道防线,B正确;自然杀伤细胞属于免疫细胞,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C正确;根据B项分析可知,自然杀伤细胞参与的是非特异性免疫,而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的是特异性免疫,且需要抗原刺激,因此自然杀伤细胞不是细胞毒性T细胞,D错误。
题组预测二 二次免疫及其应用3.[2022·芜湖检测]如图所示为在疫苗注射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甲、乙两种抗体水平(向下的箭头表示疫苗注射时间)。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与d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B.每个抗体分子可多次与同种抗原结合C.不同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不同D.c时间段甲抗体水平升高,可能受相同抗原刺激
解析:通过分析题意可知,a与d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A正确;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后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故每个抗体分子不能多次与抗原结合发挥作用,B错误;由甲、乙两曲线可以看出,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有较大的差异,C正确;c时间段甲抗体水平升高,可能受相同抗原刺激,发生了二次免疫,D正确。
4.[2022·广东七校联考]抗体按照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的不同分为IgM、IgG、IgA、IgE、IgD五种。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病原体数量、种类繁多,人体内至少可以产生109种独特的抗体。给小鼠注射某种抗原,一段时间后再次用该抗原刺激,若只考虑IgM、IgG两种抗体,小鼠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的抗体产生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抗体由浆细胞分泌,初次免疫的浆细胞来自B细胞和记忆细胞B.初次抗原刺激均会形成记忆细胞,使二次免疫产生的抗体增多C.两种抗体产生的时间不同,再次抗原刺激时产生抗体所需的时间均缩短D.初次抗原刺激和再次抗原刺激使用的抗原不同,因此出现两种抗体
解析:初次免疫的浆细胞来自B细胞,A错误;据图可知,初次免疫和再次免疫相比,IgM的浓度基本不变,推测初次抗原刺激时,B细胞分化为能产生IgM的浆细胞的同时没有分化为记忆细胞,B错误;由图可知,初次抗原刺激时,IgM产生的时间早于IgG,再次抗原刺激时,两种抗体产生的时间均缩短,C正确;初次抗原刺激和再次抗原刺激使用的抗原相同,D错误。
题组预测三 免疫应答机制及免疫异常分析5.[2022·天津实验中学期中]屠呦呦团队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有效率超80%。下列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说法正确的是( )A.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通过某些医疗手段治疗而痊愈B.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艾滋病都属于免疫缺陷病C.为降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感染率,应该远离该病患者D.系统性红斑狼疮会导致自身某些器官功能受到影响
解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人体免疫机能过强造成的自身免疫病,目前还不能通过治疗使患者痊愈,艾滋病是由HIV侵染机体导致免疫系统受损造成的,属于免疫缺陷病,A、B错误;系统性红斑狼疮不具有传染性,所以不需要远离该病患者,C错误;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将自身物质当成外来异物进行攻击造成的,所以自身某些器官功能会受到影响,D正确。
6.[2022·龙岩一中模拟]如图是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并分泌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种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胺、白三烯等过敏介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浆细胞识别过敏原后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B.过敏介质需要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C.临床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D.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非正常生理现象
解析: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但浆细胞不能识别过敏原,A错误。由题图可知,肥大细胞释放的过敏介质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引起哮喘,B正确。哮喘是由过敏介质释放后与受体结合引起的,故临床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C正确。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过强引起的,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非正常生理现象,D正确。
题组预测四 免疫的实验分析与探究7.[2022·江苏省常州市高三学业水平监测]肿瘤细胞表达的PDL1可结合到T细胞表面的PD1,使T细胞失去识别和打击肿瘤细胞的能力。为研究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性,研究人员采用CT26细胞(结直肠癌细胞株)、小鼠等实验材料进行相关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的活化B.可用基因敲除技术敲除小鼠T细胞中PD1基因,建立小鼠结肠癌模型C.进行CT26细胞传代培养时,需在培养液中加入胰蛋白酶D.PDL1高水平表达,一般不利于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
解析:由题干信息,即肿瘤细胞表达的PDL1可结合到T细胞表面的PD1,使T细胞失去识别和打击肿瘤细胞的能力可知,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的活化,A正确;基因敲除技术敲除小鼠T细胞中PD1基因,抑制PD1的合成,阻止PDL1分子与PD1结合,从而使T细胞能行使正常的免疫功能,从而利于建立小鼠结肠癌模型,B正确;CT26细胞进行传代培养时,一般用胰蛋白酶处理,形成单个细胞,说明细胞间物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C正确;肿瘤细胞可通过大量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有利于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D错误。
题组预测五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长句应答类专训8.[2022·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三质量监测]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式,但免疫排斥仍是术后亟待解决的问题。(1)图1供体肝细胞被患者体内的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后,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____结合,在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下,T细胞__________出不同类型的细胞毒性T细胞,引发免疫排斥。
(2)肝移植排斥反应大鼠的吞噬细胞表面高表达S蛋白。为探讨S蛋白与免疫排斥的关系,研究者将阻断S蛋白功能的抗体注射给大鼠,对照组注射无关抗体,检测两组大鼠肝移植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与肝损伤程度呈正相关),结果如图2。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蛋白促进大鼠的肝移植免疫排斥
(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将特异性载体包裹siRNA注射给大鼠,siRNA进入吞噬细胞干扰S基因的表达。实验如下:
0注:排斥反应程度相对值大于3.0可判定为发生排斥反应。
①②③的处理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于反映吞噬细胞具有抗原呈递能力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说明干扰S蛋白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研究者提取了上述四组小鼠的吞噬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共培养,检测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若实验结果为与4组相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3组相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进一步支持(3)的实验结论。(5)基于上述研究,S蛋白有望成为克服肝移植免疫排斥的新靶点,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哪些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IL6等细胞因子
降低吞噬细胞的抗原呈递能力,进而减弱大鼠对移植肝脏的免疫排斥
3组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
1组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但略多于2组)
蛋白参与吞噬细胞抗原呈递的分子机制等
解析:(1)对于机体的免疫系统来说移植的肝细胞属于异物,会发生细胞免疫,吞噬细胞将肝细胞吞噬处理后形成抗原肽MHC复合物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在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下,辅助性T细胞增殖分化出不同类型的细胞毒性T细胞,引发免疫排斥。(2)由于肝移植排斥反应大鼠的吞噬细胞表面高表达S蛋白,将阻断S蛋白功能的抗体注射给大鼠,对照组注射无关抗体,检测两组大鼠肝移植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与肝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根据图2中的数据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在血清中实验组比对照组的AST的含量要少,即S蛋白含量减少,则AST的含量减少,肝损伤程度降低,说明S蛋白促进大鼠的肝移植免疫排斥。
(3)实验应该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性原则,所以①和②都是进行肝移植,③应该与实验组1和2的操作起对照作用,即③进行静脉注射包裹无关siRNA的载体的操作,排除空载体的作用;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IL6等细胞因子可以反映吞噬细胞具有抗原呈递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通过siRNA进入吞噬细胞干扰S基因的表达,可以降低吞噬细胞的抗原呈递能力,进而减弱大鼠对移植肝脏的免疫排斥。(4)将以上四组小鼠的吞噬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共培养,检测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如果3组与4组相比,3组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1组与3组相比,1组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但略多于2组,则可以说明,通过siRNA进入吞噬细胞干扰S基因的表达,可以降低吞噬细胞的抗原呈递能力,进而减弱大鼠对移植肝脏的免疫排斥。(5)基于上述研究,通过进一步研究S蛋白参与吞噬细胞抗原呈递的分子机制等,可将S蛋白作为克服肝移植免疫排斥的新靶点进行研究。
整合考点17 “轻波微澜”的稳态及其调节实例考点整合 固考基1.明确内环境中的“存在与不存在”“发生与不发生”(1)物质是否存在于内环境中
(2)生理过程是否发生在内环境中
特别提醒(1)与物质交换相关的器官有皮肤,系统有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四大系统。(2)内环境的“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的角度看就是细胞外液,从人体角度看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3)健康人的内环境中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并不只是温度、pH、渗透压和血糖。(4)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都具有信息分子。基因表达、器官、种群和生物圈都存在稳态现象。
2.图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特别提醒注意区分细胞液、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1)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大液泡中存在的物质。(2)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为针对多细胞动物的两个概念,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是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之为内环境。
3.辨析Na+、K+在内环境中的作用
4.理清内环境及稳态调节机制
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把握下丘脑参与的血糖、体温、水盐平衡的调节机制
(1)下丘脑的四个功能和三个中枢:a.四个功能:_____、传导、_____和调节;b.三个中枢:____调节中枢、_____调节中枢和_____调节中枢。(2)水盐调节的中枢在________,但产生渴感的中枢在________。(3)在升高血糖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和________;在调节体温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图解血糖、体温平衡、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1)血糖平衡调节过程
(2)体温平衡调节过程
特别提醒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中的四大误区(1)误以为寒冷环境中产热大于散热,或炎热环境中散热大于产热。其实,无论是在寒冷环境还是在炎热环境中,机体产热与散热都保持平衡,如果两者没有保持平衡,体温就会升高或降低。(2)误以为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但温度感受器在皮肤、黏膜和内脏中。(3)误以为抗利尿激素的来源是垂体。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由垂体释放的。(4)误以为渴感在下丘脑的水盐调节中枢中产生。渴感和其他感觉一样,都在大脑皮层中产生。
7.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三种方式
类研真题 明考向类型1 等级考真题体验寻趋势1.[2022·广东卷]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血糖 C.肾上腺素 D.睾酮
解析: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符合题意;血糖属于营养物质,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不符合题意;肾上腺素属于激素,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不符合题意;睾酮属于雄激素,可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不符合题意。
2.[2022·浙江6月]大雪纷飞的冬天,室外人员的体温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其体温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舒张以增加产热B.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反射性地收缩以减少散热C.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物质分解产热D.寒冷环境中,体温受神经与体液的共同调节
解析:寒冷条件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收缩以增加产热,A错误;寒冷条件下,皮肤血管反射性地收缩以减少散热,B正确;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物质分解产热,C正确;体温受神经与体液的共同调节,D正确。
3.[2021·河北卷]高盐饮食后一段时间内,虽然通过调节饮水和泌尿可以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Na+摄入前的水平,但机体依旧处于正钠平衡(总Na+摄入多于排泄)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B.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与主动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有关C.细胞内液不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D.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但机体处于正钠平衡时,细胞外液总量和体液总量均增多
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A正确;高盐饮食一段时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机体可以通过主动饮水和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增加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Na+摄入前的水平,B正确;细胞内液可以与细胞外液相互交换成分,因此,细胞内液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C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但机体处于正钠平衡时,通过调节饮水和泌尿可以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Na+摄入前的水平,饮水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以增加细胞外液总量,体液由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组成,体液的总量也会增多,D正确。
4.[2021·山东卷]吞噬细胞内相应核酸受体能识别病毒的核酸组分,引起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B.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效应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C.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吞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速度明显加快D.上述过程中吞噬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解析: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过程不属于特异性免疫,A错误;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是利用多种水解酶的水解作用,而效应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是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毒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两者机制不同,B错误;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吞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速度不会明显加快,C错误;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干扰素是由吞噬细胞产生的,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故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
类型2 全国卷真题体验寻共性5.[2021·全国甲卷]人体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也是一些调节中枢的所在部位。下列有关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B.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C.下丘脑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下丘脑有水平衡调节中枢D.下丘脑能感受体温的变化;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解析:下丘脑上有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A正确;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错误;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下丘脑有水平衡调节中枢,能够调节体内水平衡,C正确;下丘脑能感受体温的变化;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能够调节体温平衡,D正确。
长句专练 强素养1.深挖教材类(1)(选择性必修1 P51“相关信息”改编)举例说明升高血糖浓度的激素除了胰高血糖素之外,还有哪些激素?(2)(选择性必修1 P58“旁栏思考”)带婴幼儿看病时,为什么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钟之后,再给他们量体温呢?
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它们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
婴幼儿在哭闹时,情绪激动、挣扎等活动,会使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增强,从而导致机体产热增加。如果此时测量体温,体温会偏高,因此需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钟后,再给他们量体温
(3)(选择性必修1 P61“旁栏思考”)有人说,不要等渴了再喝水。你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2.(事实概述类)持续发热会使体液减少,通常通过静脉注射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和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来矫正,这两种溶液的共同作用?
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从水盐平衡调节示意图可以看出,当人意识到渴了,说明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已经升高,机体已经在调动心脏、肾等器官以及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等调节渗透压,会引起一系列问题,如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压升高、酸中毒等。长期如此,会对机体健康造成影响
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平衡
3.原因分析类(1)寒冷环境中尿液增多的原因?(2)部分婴幼儿的营养主要依赖于奶粉,品质低劣的奶粉导致“大头娃娃”出现的原因?(3)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人体稳态失调的原因?
寒冷环境中汗腺分泌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通过下丘脑的调节,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品质低劣的奶粉中氨基酸含量低,婴儿血浆蛋白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偏低,更多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大头娃娃”)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题组预测二 下丘脑调节下的血糖、水盐、体温调节3.[2022·安徽淮北二模]2022年2月第24届冬季奥运会在北京盛大举行。下列有关运动员体内生理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运动员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运动员在比赛中,身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以维持体温恒定C.比赛时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但血浆pH无明显变化D.运动员注射新冠疫苗,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A正确;运动员在比赛中,身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以维持体温的恒定,B错误;比赛时肌肉细胞通过无氧呼吸补充能量,同时产生大量乳酸,但由于有缓冲物质存在,血浆pH无明显变化,C正确;运动员注射新冠疫苗,产生记忆细胞,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D正确。
4.[2022·湖北孝感期末](不定项选择)2019年初,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剑锋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发烧在机体清除病原体感染中的主要作用及其机制做出了全新阐述。研究发现当机体温度达到高热(38.5℃)及以上水平时,热刺激会促使免疫细胞中的热休克蛋白90合成并转移到细胞膜上,该蛋白质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后会加速免疫细胞“运动”到感染部位发挥作用。该发现让人们对发热的作用及退热药的使用有了新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退热药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发挥作用B.机体清除外来病原体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功能C.人生病高热发烧,发热过程是机体产热大于散热的结果D.人体体温升高时,散热途径有汗腺分泌增加,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解析: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退热药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发挥作用,A正确;机体清除外来病原体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功能指的是机体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损伤和癌变细胞的能力,B错误;发热过程是机体产热大于散热的结果,C正确;人体体温升高时,散热途径有汗腺分泌增加,皮肤毛细血管舒张,D正确。
题组预测三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长句应答类专训5.[2022·江苏省高三高考仿真模拟调研]人体内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即内环境。机体通过调节作用,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如人体血糖、血脂的相对稳定就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指标。(1)体检时测定血糖必须空腹8~10小时,一般不吃早餐且在上午8:30以前完成抽血。测定血糖不能选择饭后和更长时间饥饿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饭后、更长时间饥饿后都(会)使血糖偏离正常值(此时血糖浓度处于相对恒定)
(2)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是运输胆固醇的载体,在血液中LDL与胆固醇结合形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DLC结构如图。请推测:图中蛋白分子是________(填①②③④)。
(3)血浆中LDL的浓度与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正相关。所以,血浆中LDL的浓度是血脂检查的重要指标。血浆中的LDL可进入细胞被降解和转化,其过程如下图所示。目前,临床上首选他汀类药物降血脂。他汀类药物可同时促进LDLR和PCSK9蛋白的合成,而PCSK9蛋白升高则有阻碍他汀进一步降低患者体内LDL含量的作用。据题意及图分析,他汀类药物降血脂的作用机理是?
他汀能增加LDLR的合成,使细胞膜上LDLR数量增加,结合更多的LDL内吞进入细胞,LDL代谢而被降解,从而降低血液中LDL含量
他汀类药物降血脂作用有一定局限性的原因?(4)为更有效降低患者血浆中LDL浓度,研究者正在努力研发新一代降血脂药物。据图文信息推断,可尝试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来研发降血脂新药。
他汀也能增加PCSK9蛋白合成,LDLR和PCSK9蛋白结合后,LDLR被肝细胞内的溶酶体酶分解,细胞表面的LDLR减少,阻碍LDL的代谢,因而他汀降脂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减少LDLR与PCSK9蛋白结合
解析:(1)正常人体空腹8~10小时血糖也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饭后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多,降低血糖浓度,从而使之保持稳定),饭后较长一段时间后,血糖浓度降低。所以,饭后和饭后较长一段时间(特别是更长时间饥饿)后,血糖都(会)偏离正常值。所以,应在空腹8~10小时内完成抽血、采样,此时血糖浓度处于相对恒定。(2)如题图LDLC结构中,④是多肽链构成的蛋白部分。
统考版2024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五生命系统的稳态及调节第3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件: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五生命系统的稳态及调节第3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基础自查·明晰考位,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考版2024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五生命系统的稳态及调节第2讲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五生命系统的稳态及调节第2讲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基础自查·明晰考位,细胞体,非条件反射,靶器官,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考版2024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五生命系统的稳态及调节第1讲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五生命系统的稳态及调节第1讲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基础自查·明晰考位,赤霉素含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