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3年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1.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下列做法与此理念不相符的是( )
A. 使用一次性碗筷,树立健康意识
B. 积极植树造林,改善空气质量
C. 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防止水体污染
D. 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2. 中华文学源远流长。下列词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清风徐来 B. 水落石出 C. 伐薪烧炭 D. 愚公移山
3. 分类法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下列对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 纯碱、烧碱都属于碱 B. 黄铜、氧化铜都属于金属材料
C. 一氧化碳、酒精都属于有机物 D. 硝酸钾、磷酸二氢铵都属于复合肥料
4. 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加热液体 B. 熄灭酒精灯
C. 测定pH D. 称量NaOH固体
5. 研究人员利用锌原子加速轰击铋原子合成放射性元素-鉨。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属于非金属元素 B. 相对原子质量为284g
C. 质子数为113 D. 图中x可能大于8
6. 东东同学用pH试纸测定家中几种物质的pH,数据如下表。其中呈碱性,不宜用手直接接触的是( )
物质
白醋
橘汁
纯净水
炉具清洁剂
pH
2
3
7
13
A. 白醋 B. 橘汁 C. 纯净水 D. 炉具清洁剂
7. 建立“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该方法应用正确的是( )
A. 用明矾净水——降低了水中Ca2+、Mg2+的浓度
B. 液氧和氧气的颜色不同——构成它们的分子种类不同
C. 用过氧乙酸消毒时闻到刺激性气味——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用熟石灰处理硫酸废液至中性——钙离子与硫酸根结合生成微溶性的CaSO4
8. 连花清瘟胶囊可用于治疗流感。测得其成分之一是没食子酸(化学式为C7H6O5),下列有关没食子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没食子酸溶液pH>7 B. 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6:5
C. 一个没食子酸分子中含有3个氢分子 D.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9. 中学生应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
A. 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B. 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 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D. 遭遇火灾险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方式跑离着火区域
10. 化学中也有“加法”,下列“加法”正确的是( )
A. 10g硫酸溶液与10g氢氧化钡溶液完全反应得到20g溶液
B. 30g硫粉和30g氧气充分反应刚好得到60g二氧化硫
C. pH=3的稀盐酸与pH=4的稀盐酸等体积混合得到pH=7的溶液
D. 20℃时,20g的氯化钠固体加入2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得到40g溶液
11.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我是氢氧化钠溶液,我的家人和谐共处,相互间不发生反应。以下溶液中能进我家门的一组是( )
A. KNO3、Na2SO4、HCl、KCl
B. KOH、BaCl2、KCl、NaNO3
C. KNO3、NaCl、FeCl3、Na2SO4
D. K2CO3、K2SO4、CaCl2、NaNO3
12. 下列分离提纯物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杂质)
具体操作
A
NaHCO3固体(Na2CO3)
加热
B
NaCl溶液(Na2SO4)
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过滤
C
CO2(水蒸气)
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NaOH固体的干燥管
D
MgCl2溶液(NaCl)
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洗涤,向滤渣中加适量稀盐酸
A. A B. B C. C D. D
13. 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
B. 检验碳酸盐
C. 配制100g10%的氯化钠溶液
D.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14. 向一定质量的Na2CO3和Na2SO4混合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沉淀不再生成时,改为滴加稀盐酸,沉淀的质量与加入试剂总质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a点只发生反应Na2SO4+BaCl2=BaSO4↓+2NaCl
B. b→c过程中加入了稀盐酸,沉淀中BaSO4的质量减小
C. d点时溶液一定显酸性
D. 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的质量一直是增加的
15.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1)消除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CH2O)可利用如下反应,图示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①在框内补充D的微观模型图。
②画出氧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______ 。
③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2)化学用语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写出下列符号中数字“2”的含义:
Fe2+______ ;H2O______ 。
16. 魅力化学,多彩世界。
【资料】溶洞中形态各异的石笋和钟乳石是通过两个化学反应形成的:①石灰岩中难溶的CaCO3遇到溶有CO2的水生成可溶的Ca(HCO3)2②溶有Ca(HCO3)2的水遇热或压强变小时会分解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有的沉积在洞顶,有的沉积在洞底。日久天长洞顶的形成钟乳石,洞底的形成石笋。
(1)请写出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2)溶有较多碳酸氢钙的水属于 ______(填“硬水”或“软水”),生活中常用 ______来鉴别硬水和软水。
(3)要去溶洞探险,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照明方式最好选用 ______(填“手电筒”或“火把”),原因是 ______。
17.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______ (填最简整数比)。
(2)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升高温度转化为饱和溶液,则该物质是 ______ (填“甲”、“乙”或“丙”)。
(3)甲中混有少量乙,提纯甲的方法是 ______ 。
(4)t1℃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各25g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再升温至t2℃(不考虑水分蒸发),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______ (用“>”、“<”或“=”表示)。
18. 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水处理剂。一种以FeCO3为原料制备K2FeO4的流程如下:
已知:Na2FeO4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易分解。
(1)“酸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2)“氧化”时FeSO4与NaOH、NaClO反应转化为Na2FeO4
①Na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_。
②该过程中需加入过量NaOH,其目的是 ______。
(3)“转化”时发生的反应为Na2FeO4+2KOH=K2FeO4↓+2NaOH,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______反应。
(4)“操作”的名称是 ______。
(5)K2FeO4净水时生成的胶状物具有疏松多孔的网状结构,可悬浮于水中的杂质,使之从水中沉降出来。
19. 在牙膏中,常用轻质碳酸钙粉末等作摩擦剂。已知某品牌牙膏中的摩擦剂是CaCO3和SiO2(SiO2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化学兴趣小组用该牙膏的摩擦剂测定某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通过实验测得如图数据:(假设产生气体全部逸出)
(1)生成CO2的质量为 ______ g。
(2)求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20.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如图1所示。
①选用装置A制取气体时,对药品和反应条件的要求是 ______ 。
②仪器a的名称是 ______ ,实验时为防止气体从该仪器的上口逸出,应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 。
③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气体应从装置D的 ______ (填“b”或“c”)端进入。
(2)向试管中加入2mL蒸馏水,滴入1∼2滴石蕊溶液(Ⅰ),按Ⅱ、Ⅲ依次进行实验。
①Ⅲ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 。
②由于CO2的干扰,该实验不能直接证明使石蕊溶液变色的物质一定是H2CO3。设计实验方案排除CO2的干扰: ______ 。
21. 松花蛋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美食。某化学兴趣学习小组进行了“松花蛋制作”的项目研究,请结合任务回答问题。
【任务一】品松花蛋,初识松花蛋的酸碱性。
同学们品尝松花蛋时,发现松花蛋略有涩味,加入食醋涩味减轻,他联想到碱性物质通常有涩味,推测松花蛋中含有碱性物质。
【任务二】浸松花蛋粉,寻找涩味缘由。
取适量松花蛋粉(用于制作松花蛋泥的原料),加入足量水,搅拌、过滤、测得滤液pH=12,证明滤液中含有碱性物质。
【提出问题】滤液中的碱性物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松花蛋粉中主要含有生石灰、食盐、纯碱等。
【分析推理】松花蛋粉加水调和时发生如下反应:CaO+H2O=Ca(OH)2, ______ (写化学方程式)。
甲同学认为滤液中的碱性物质是氢氧化钠。乙同学对甲同学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滤液中的碱性物质除氢氧化钠外,还可能含有 ______ (填化学式)或氢氧化钙。
【实验探究】
操作
现象
结论
取滤液少许,向其中加入 ______
无明显现象
滤液中不含 ______
另取滤液少许,向其中加入碳酸钾溶液
______
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钙
通过以上探究,同学们找到了松花蛋粉加水后滤液显碱性的原因,寻到了涩味的缘由。
【任务三】腌松花蛋,制作传统美食。
同学们戴上手套。将松花蛋粉加入容器中,慢慢加水,并不断搅拌。充分反应后冷却,得到松花蛋泥,将松花蛋泥均匀裹到新鲜鸭蛋上密封。
从安全的角度说明“慢慢加水,并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多用一次性碗筷,增加了森林的砍伐,不利于环境保护,符合题意;
B、植树造林能净化空气,并减少空气中粉尘的产生,有利于环境保护,故不符合题意;
C.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不含有毒重金属离子、腐蚀性等,可防止水体污染,故不合题意;
D.塑料制品易造成白色污染,为减少“白色污染”,应回收废弃塑料、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解答本题就需要从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开发使用新能源,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等方面分析解答。
环境的污染与保护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与之相关的考题就成为中考的热点之一。解答本题关键是看是否减少了对空气中可吸收颗粒物的产生。
2.【答案】C
【解析】解:A、清风徐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水落石出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伐薪烧炭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愚公移山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3.【答案】D
【解析】解:A、纯碱属于盐,不是碱,故A错;
B、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和合金,黄铜属于金属材料,氧化铜不属于金属材料,故B错;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酒精中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C错;
D、硝酸钾、磷酸二氢铵都属于复合肥料,故D正确。
故选:D。
A、根据碱的判断方法进行分析;
B、根据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和合金进行分析;
C、根据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进行分析;
D、根据复合肥的判断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物质的分类,材料的分类,复合肥的判断方法。
4.【答案】C
【解析】解:A、加热液体时,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故错误;
B、不用吹灭酒精灯,以防火灾,故错误;
C、测定pH,将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沾到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数pH,故正确;
D、图中砝码和物品的位置放反了,氢氧化钠易潮解,有腐蚀性,不能在纸上称量,故错误。
故选:C。
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解:A.鉨字带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错误;
B.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鉨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4,单位为“1”,不是“g”,故错误;
C.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因此鉨元素的原子的质子数为113,故正确;
D.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因此113=2+8+18+32+32+18+x,x=3,图中x不可能大于8,故错误;
故选:C。
元素周期表一格中信息:元素符号左侧表示原子序数,元素符号下方为元素名称,名称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粒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据以上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掌握周期表的结构特点及原子结构知识即可解答。
6.【答案】D
【解析】解:A、白醋的pH为2,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B、橘汁的pH为3,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C、纯净水的pH为7,显中性,故选项错误。
D、炉具清洁剂的pH为13,大于7,显碱性,故选项正确。
故选:D。
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答案】C
【解析】解:A、明矾能对悬浮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不能去除钙、镁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液氧和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用过氧乙酸消毒时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过氧乙酸分子不断运动进入鼻孔,被我们感受到,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用熟石灰处理硫酸废液至中性,因为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明矾在净水的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分子的基本性质、明矾在净水的作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D
【解析】解:A.没食子酸溶液pH<7,故选项说法错误;
B.没食子酸(化学式为C7H6O5)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7):(1×6):(16×5)=42:3:40,故选项说法错误;
C.没食子酸分子中不含有氢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没食子酸(化学式为C7H6O5)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7):(1×6):(16×5)=42:3:40,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溶液pH进行分析;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D.根据化学式的意义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解:A、室内起火,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火势更旺,故选项说法错误。
B、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这样可以减少图书的损坏,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故选项说法正确。
D、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A、根据室内起火时的操作分析;
B、根据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分析;
C、根据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分析;
D、根据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气体受热密度变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防止爆炸的措施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B
【解析】解:A、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10g硫酸溶液与10g氢氧化钡溶液完全反应得到溶液的质量为0,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O2−点燃SO2,反应中硫、氧气、二氧化硫质量比为32:(16×2):64=1:1:2,则30g硫粉和30g氧气充分反应刚好得到60g二氧化硫,故选项说法正确。
C、pH=3的稀盐酸与pH=4的稀盐酸等体积混合,得到的溶液的pH应在3−4之间,故选项说法错误。
D、20℃时,20g的氯化钠固体加入2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溶液的质量不变,仍为20g,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A、根据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pH=3的稀盐酸与pH=4的稀盐酸均显酸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饱和溶液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原理、饱和溶液的特征、质量守恒定律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B
【解析】解:A、HCl和NaOH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钠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物质溶液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C、FeCl3和NaOH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K2CO3、CaCl2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或气体或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考查物质的共存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
12.【答案】D
【解析】解:A、NaHCO3固体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Na2SO4能与过量的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钡(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但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过滤,洗涤,向滤渣中加适量稀盐酸,氢氧化镁能与适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D。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3.【答案】B
【解析】解: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慢慢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以防止酸液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项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
B、滴加稀盐酸,不能检验是否为碳酸盐,活泼金属、碳酸氢盐等也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故选项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100g10%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100g×10%=10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100g−10g=90g(合90mL);图中实验,可配制100g10%的氯化钠溶液,故选项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图中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长进短出”,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项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A、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D、图中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长进短出”。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4.【答案】C
【解析】解:A、a点除了发生反应Na2SO4+BaCl2=BaSO4↓+2NaCl,还发生Na2CO3+BaCl2=BaCO3↓+2NaCl,故选项说法错误。
B、b→c过程中加入了稀盐酸,硫酸钡不溶于酸,不与稀盐酸反应,沉淀中BaSO4的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沉淀不再生成时,改为滴加稀盐酸,是碳酸钡与稀盐酸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稀盐酸,稀盐酸过量,d点时溶液一定显酸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向一定质量的Na2CO3和Na2SO4混合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发生反应:Na2SO4+BaCl2=BaSO4↓+2NaCl,每208份质量的氯化钡能生成233份质量的硫酸钡沉淀,溶液的质量减少,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的质量不一定是一直是增加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根据向一定质量的Na2CO3和Na2SO4混合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碳酸钠、硫酸钠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分别生成碳酸钡沉淀、硫酸钡沉淀,碳酸钡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硫酸钡不溶于酸,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有一定难度,熟练掌握盐的化学性质、明确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答案】 CH2O+O2CO2+H2O一个亚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解析】解:(1)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反应前C、H、O原子的个数分别为:1、2、3,反应后C、H、O原子的个数分别为:1、0、2,则D中含有1个O、2H,化学式为H2O,所以框内补充D的微观模型图是:;
②8号元素是氧元素,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阴离子,则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③根据微观示意图,甲醛和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2O+O2CO2+H2O;
(2)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故Fe2+中“2”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该原子的个数,则H2O中“2”含义为: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故答案为:(1)①;
②;
③CH2O+O2CO2+H2O;
(2)一个亚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1)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离子结构、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来分析;
(2)根据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来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6.【答案】(1)CaCO3+CO2+H2O=Ca(HCO3)2;
(2)硬水;肥皂水;
(3)火把;能检验溶洞中二氧化碳含量是否过高。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盐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硬水和软水的特征与检验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①中石灰岩中难溶的CaCO3遇到溶有CO2的水生成可溶的Ca(HCO3)2,进行分析解答。
(2)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而软水是指不含或少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3)根据溶有Ca(HCO3)2的水遇热或压强变小时会分解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1)①中石灰岩中难溶的CaCO3遇到溶有CO2的水生成可溶的Ca(HCO3)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CO2+H2O=Ca(HCO3)2;
(2)溶有较多碳酸氢钙的水,属于硬水;生活中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较少的硬水;
(3)溶有Ca(HCO3)2的水遇热或压强变小时会分解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为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造成生命危险,要去溶洞探险,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照明方式最好选用火把,原因是能检验溶洞中二氧化碳含量是否过高。
17.【答案】1:2 丙 降温结晶 甲=乙>丙
【解析】解:(1)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50g:100g=1:2;
(2)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升高温度转化为饱和溶液,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该物质是丙;
(3)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甲中混有少量乙,提纯甲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4)t1℃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各25g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再升温至t2℃,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25g,固体全部溶解,丙物质的溶解度小于25g,所以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甲=乙>丙。
故答案为:(1)1:2;
(2)丙;
(3)降温结晶;
(4)甲=乙>丙。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1)H2SO4+FeCO3=FeSO4+CO2↑+H2O
(2)+6;中和过量的硫酸
(3)复分解
(4)过滤
【解析】
【分析】
本题通过物质的制备考查了化合价原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杂质的去除等,是通过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本题是通过实验现象和过程,从而得出物质;此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解答】
(1)“酸浸”时稀硫酸与碳酸亚铁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FeCO3=FeSO4+CO2↑+H2O
故答案为:H2SO4+FeCO3=FeSO4+CO2↑+H2O
(2)①Na2FeO4中钠的化合价为+1价,氧的化合价为−2价,由化合价原则可推出,铁元素的化合价为+6。
②由于“酸浸”时有剩余的酸,该过程中需加入过量NaOH,其目的是中和过量的硫酸。
故答案为:+6;中和过量的硫酸
(3)“转化”时发生的反应为Na2 FeO4+2KOH=K2FeO4↓+2NaOH,该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了两种新的化合物,基本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复分解
(4)“操作”能将固液分开,名称是过滤。
故答案为:过滤
19.【答案】4.4
【解析】解:(1)生成CO2的质量为15g+73g−83.6g=4.4g。
故答案为:4.4。
(2)设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73 44
x4.4g
7344=x4.4g x=7.3g
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g73g×100%=10%。
答: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混合物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而计算出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本题有一定难度,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二氧化碳的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和关键。
20.【答案】药品为固体,反应条件需要加热 长颈漏斗 使长颈漏斗伸入液面以下 Zn+H2SO4=ZnSO4+H2↑c溶液红色褪去 将用石蕊染成干燥的纸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纸花不变红
【解析】解:(1)①装置A为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要求反应物的状态为固体,反应条件需要加热;
②仪器a是长颈漏斗,实验时为防止气体从该仪器的上口逸出,应采取的措施使长颈漏斗伸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
③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因为氢气密度比空气小,气体应从装置D的c端进入;
(2)①Ⅰ蒸馏水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不变红,证明蒸馏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Ⅱ中通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Ⅲ加热,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溶液红色褪去;
②Ⅱ中通入二氧化碳,紫色石蕊变红,可能是二氧化碳的作用,要排除CO2的干扰,可以将用石蕊染成干燥的纸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纸花不变红,从而证明通入二氧化碳紫色石蕊变红,不是二氧化碳的作用,结合实验Ⅰ,可知二氧化碳变红是碳酸。
故答案为:(1)①药品为固体,反应条件需要加热;
②长颈漏斗;使长颈漏斗伸入液面以下;
③Zn+H2SO4=ZnSO4+H2↑;c;
(2)①溶液红色褪去;
②将用石蕊染成干燥的纸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纸花不变红。
(1)①根据装置的特点分析;
②根据仪器的名称和装置的结构分析;
③根据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以及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分析;
(2)①根据碳酸受热易分解分析;
②设计对照实验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答案】Ca(OH)2+Na2CO3=CaCO3↓+2NaOHNa2CO3 过量稀盐酸 碳酸钠 产生白色沉淀 可以避免生石灰与水剧烈反应,使得容器炸裂
【解析】解:【分析推理】松花蛋粉中含有纯碱,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碳酸钠的溶液也成碱性,则滤液中可能含有的碱性物质有Na2CO3、NaOH、Ca(OH)2;
【实验探究】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与二氧化碳,反应中有气体生成;NaOH与HCl反应生成NaCl、H2O,Ca(OH)2与HCl反应生成CaCl2、H2O,两个反应均没有明显现象;则可设计实验:取滤液少许,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若反应无明显现象,证明溶液中不含有Na2CO3;
K2CO3能与Ca(OH)2反应生成CaCO3沉淀与KOH,K2CO3与NaOH不反应,则可以设计实验:另取滤液少许,向其中加入碳酸钾溶液,若观察到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可以证明滤液中含有Ca(OH)2;
【任务三】松花蛋粉中含有生石灰,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CaO能与H2O反应生成Ca(OH)2,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且反应十分剧烈,则“慢慢加水,并不断搅拌”可以避免生石灰与水剧烈反应,使得容器炸裂。
故答案为:【分析推理】Ca(OH)2+Na2CO3=CaCO3↓+2NaOH;Na2CO3;
【实验探究】过量稀盐酸;碳酸钠;产生白色沉淀;
【任务三】可以避免生石灰与水剧烈反应,使得容器炸裂;
【分析推理】根据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与氢氧化钠,进行分析;
【实验探究】根据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与二氧化碳,反应中有气体生成;NaOH与HCl反应生成NaCl、H2O,Ca(OH)2与HCl反应生成CaCl2、H2O,进行分析;
【任务三】根据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CaO能与H2O反应生成Ca(OH)2,该反应为放热反应,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组成成分的探究等,注意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后,首先检查化学式,再检查是否配平、反应条件和沉淀、气体符号的标注。
2023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物质世界,千变万化, 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化学试卷及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化学试卷及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流程题,实验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四川省广安市中考化学阶段性适应模拟试题(二模)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四川省广安市中考化学阶段性适应模拟试题(二模)含解析,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