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 唐诗三首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 唐诗三首 课件,文件包含2022-202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ppt、初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修订版2-36-方明-卖炭翁唐白居易1mp3、瞿弦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mp3、虹云-石壕吏唐杜甫mp3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4.唐诗三首石壕吏杜 甫情境导入 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世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他们就是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杜甫的诗大多真实表现了现实生活,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3.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理解诗人情感。文学常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文本解读文本解读“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的“三吏”“三别”“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百姓苦不堪言。诗人这时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杜甫将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背景链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听读诗歌,注意节奏逃跑多么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投宿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防守。捎信回来。最近。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还在吃奶的孙子。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妇。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1.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时间∶ 地点∶人物∶ 起因∶ 经过∶结果∶ 暮石壕村吏老妇 诗人(旁观者) 老翁(次要人物)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老妇前致词登前途,与翁别2.说一说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老妇的境遇?“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丧子之苦——困窘之苦——应征之苦3.难道“吏”呼一何怒,就洗耳恭听老妇的抒情独白了吗?(诗人这里采用了藏问于答的写法,省略了悍吏的逼问。发挥想象,还原他们之间的对话。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吏:【你们家还有别人吗?】 妪:室中更无人,吏:【撒谎!不是还有个孩子在哭吗?】 妪:惟有乳下孙。吏:【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吗?快叫她出来!】 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吏:【那也得跟我们走!国家正需要人呢!你们家至少得有一个人跟我们走!】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吏:【你这么大年纪了,去前线又能干什么?】妪: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4.为什么诗人直接点出吏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 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这一句话点名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时代气氛,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5.品析下列诗句。(1)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一个“独”字,意蕴丰富。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捉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突出了悍吏的暴戾凶悍和老妇的悲伤凄苦。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天明――告辞――结局:暮 ――投宿――开端:夜 ――住宿――发展:高潮:线索:诗人的行踪有吏夜捉人听妇前致辞请从吏夜归独与老翁别夜久 一夜之间,这个不幸的家庭又遭受到一次沉重的打击,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啊!诗人身处现场,他当时的内心是如何想的呢?请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提示:注意作者的身份、思想,可借助景物描写来烘托。课堂小结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同时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表示的深切同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 甫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是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好的作品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 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学习目标1.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文本解读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富于变化。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第二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隐居的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zhuǎnshàqǐngxiànsāngháojuànchángbìwùchóngqīnào飘 转俄 顷广 厦丧 乱见 此屋给红色字注音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听读诗歌,注意停顿。⑤坳:⑥忍能:秋深。狠心如此。忍,狠心。能,如此,这样。挂着,挂住。罥,挂结重点词语⑦呼不得:喝止不住。水势低的地方。 八月秋高①风怒号②,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③长④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⑤。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⑥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⑦,归来倚杖自叹息。 [译文]深秋八月,狂风怒吼,卷走了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茅草飘飞,飞过浣花溪,散落在江边,高的挂在高大树木的枝头,低的落在水塘和水边地里。 南村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狠心这样当面做盗贼,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燥再也喊不出声来了,只好回来靠着手杖自己叹气。①秋高:②号:③挂罥:④长:号叫。高。 俄顷①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②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③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④如麻未断绝。自经丧⑤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⑥! [译文]一会儿狂风停息,乌云像墨一样黑,秋日的天色灰蒙蒙地接近黄昏。被子用了多年冷得像铁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顶漏水,床上没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沾湿,如何挨到天亮呢?②向:接近。③恶卧:④雨脚:睡相不好。雨点。①俄顷:一会儿。⑤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重点词语⑥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安得①广厦②千万间,大庇③天下寒士④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⑤见⑥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哪里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彻底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高高兴兴的,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岳一样呢?唉!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种宽大的房子,即使我的茅屋被狂风吹破,我自己被冻死了也心甘情愿!①安得:宽敞的大屋。④寒士:贫寒的士人。⑥见:②广厦:③庇:哪里能得到。遮蔽,保护。高耸的样子。⑤突兀:同“现”,出现。重点词语1.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节内容。秋风卷茅 群童抱茅 破屋漏雨 祈求大厦2.请根据第一节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在“秋风”一词的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词语构成偏正短语并且阐述理由。示例:“无情” “猛烈”“凶猛”等词语。根据是此段中有“怒号”一词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等。 (2)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卷、飞、渡、洒、挂罥、飘转。(3)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 3.请根据第二节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群童为何抱茅?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2)“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4.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三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床头屋漏,雨脚如麻,渲染了暗淡愁惨的氛围,也烘托了诗人愁苦暗淡的心境。5.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有怎样的表现?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 ,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饱尝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胸怀博大宽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卷茅内心痛惜群童抱茅无奈痛心破屋漏雨痛苦难眠祈求广厦忧国忧民 读诗,就是读诗人的为人,读诗人的内心,读诗人的思想,读诗人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人说些什么?课堂小结 杜甫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历经战乱折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因此彻夜难眠。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自己痛苦生活体验中发出抑制不住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呼号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这样掷地有声的铿锵诗句,历史过去了已一千多年,但似乎仍在耳边回旋。卖炭翁 白居易情境导入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不仅诗歌的艺术风格、流派多样化,而且艺术形式也很完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乐府诗《卖炭翁》。乐府诗主张诗歌应“文章合时而著,歌诗合事而作”,那《卖炭翁》又是诗人为何事而作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诗句意思。 2.学习抓住对人物、事件的描写来突出中心的写作方法。 3.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文学常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文本解读文本解读 “新乐府”在古代文学史上,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卖炭翁》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 ,实为掠夺。诗人写这首诗,就是为了抨击这样的黑暗现实。薪 鬓 辗翩 叱 骑 xīnbìnniǎnpiānchìjì给红色字注音听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1.这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那本文的叙事要素是什么呢?时间——冬天。地点——市南门外。人物——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事件——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2.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辗”一字既写出了天寒冷,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艰辛。2.“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4.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和抨击。 6.赏析下列诗句。(1)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二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 “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2)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艰辛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又为下文做了铺垫。(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根据《卖炭翁》这首诗的故事,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提示:1.注意诗与故事不同的文体特点,在将诗歌“散文化”的同时,注意保留一些原诗的神韵,如精彩的描写、真切的抒情等。2.抓住原诗的主要叙事线索,展开合理想象,适当补充一些情节。课堂小结 《卖炭翁》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背诵诗歌。2.选择三首诗中的一首,改编成一则故事或课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