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教材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二 大气运动课件
展开易混概念1 气候和天气 (1)气候——是指整个地球或其中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气象状况的多年特点。它反映平均状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例如,昆明四季如春;华北地区,春、秋温和,盛夏炎热,冬季寒冷,我们就称这里是“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 (2)天气——是指某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的冷暖、干湿、晴阴、风雨等及其变化的总称。它是指影响人类活动瞬间气象特点的综合状况,例如,我们可以说:“今天天气很好,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昨天天气很差,风雨交加”等。(3)区别——从时间尺度看,气候是时间尺度很长的大气过程,天气则是瞬时或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天气瞬息多变,具有不稳定性,而气候在一定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易混概念2 温和、寒冷、低温、凉爽(1)温和——是指0 ℃以上的温度,一般在0 ℃~15 ℃,很少结冰,给人的感觉很温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的特征、地中海气候冬季的特征我们一般用“温和”来描述,不能说“低温”或“寒冷”。 (2)寒冷——是指气温在0 ℃以下的温度,给人感觉很冷,有结冰期,例如极地气候全年的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冬季时的特征可以用“寒冷”来描述,不能说“低温”或“温和”。 (3)低温——是指较低的温度,包括0 ℃以上或0 ℃以下数值不大的温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时的特征可以用“温和”或“低温”来描述,不能说“寒冷”。(4)凉爽——是指给人感觉很温凉,如十几摄氏度到二十多摄氏度;我们只能说“气候凉爽”,不能说“气温凉爽”。
易混概念3 降水、降雨(1)降水——包括雨、雪、淞、雾、露、霜、霰、雹等多种形式。(2)降雨——是降水中的主要类型。因为各地降雨量一般总是远大于降雪(南北两极和一些高山地区除外)、雾量,所以经常用降雨量来代替降水量。 (3)降水根据其不同的物理特征可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液态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阵雨、冻雨、阵雨等,固态降水有雪、雹、霰等。在气象上常用降水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我们把降水常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 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等。
易混概念4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1)两者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但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强弱程度不同。季风性湿润气候没有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所以夏季气温没有季风气候高,降水也没有季风气候集中,冬季气温稍高,降水也稍多。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另一个区别是他们的分布位置不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亚欧大陆东岸,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同纬度北美、南美、大洋洲的大陆东岸。
(2)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菲律宾北部以及中国南部,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每年6~9月为雨季,夏季吹西南风,冬季吹东北风;年降水总量大于等于1 500毫米;降水最多的月份降水量一般大于400毫米。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至回归线附近,由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且纬度越低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间越长,降水越多。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为湿季;受信风控制时为干季。年降水量在750毫米~1 000毫米左右。
易混概念5 台风与飓风两者均是热带气旋中最强的一级,风力在12级以上。台风和飓风都属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只不过是因为它们产生在不同的海域,被不同国家的人用了不同的称谓而已。一般我们把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上的称为台风,分布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称为飓风。
易混概念6 寒潮与冷锋(1)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人们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它属于冷锋天气系统。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 ℃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 5 ℃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2)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在冷暖气团交界处形成大风、降雨、降雪、沙尘暴等天气现象。(3)区别——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冷锋都称为寒潮。
[2022·全国乙卷,9~11]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 )A.1时 B.7时C.13时 D.19时
解析:氦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故释放气球后气球在垂直方向上会向上漂,在水平方向上会受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影响,先向北漂,故当时风向为偏南风,受偏南风的影响飘向北,随着海拔的上升,再转向西南,故随后应受东北风的影响飘向西南,由图可知,13时该地近地面吹偏南风,随着海拔的上升吹东北风,C正确;1时、7时、19时和该风向不对应,A、B、D错误。故选C。
2.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A.东北方 B.东南方C.西南方 D.西北方
解析:由热力环流的原理可知,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根据海陆风形成的原理,对图示进行分析,夜间到清晨陆地气温低,应该为高压,此时近地面风向整体自北向南,说明陆地偏北。下午气温较高时,近地面风从东南方向吹来,此时陆地升温快为低压,水体气温低为高压,近地面风从水体吹向陆地即从东南方向吹向陆地。综上所述,故推断陆地大致在海洋的西北方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 )A.北高南低,梯度大B.北高南低,梯度小C.南高北低,梯度大D.南高北低,梯度小
解析:材料中显示该地某日海陆风明显,说明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梯度较弱,如果气压梯度较强,则当地盛行风强于海陆风,则海陆风不明显,海拔越高受地面的海陆热力性质影响越小,受当地盛行风影响大,由图可知在高空1 000 m处偏北风实力强,故当地气压场为北高南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1·海南卷,19~20]研究表明,中纬西风厚度从近地面可达对流层的上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近地面西风带会被破坏。下图示意亚洲部分地区某季节高空(海拔约5 500米高度)西风的位置。据此完成4~5题。
4.此季节江西和湖北等地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其原因是( )A.中纬西风向南快速移动B.南海热带气旋活动频繁C.西太平洋副高西伸登陆D.北方冷空气快速向北退缩
解析:由材料“中纬西风厚度从近地面可达对流层的上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近地面西风带会被破坏”可知,夏季陆地温度高于海洋,陆地上形成强低压,高空形成强高压,海洋上近地面形成强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在高空形成西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西伸登陆,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伏旱持续高温天气,C正确;中纬西风受西太平洋副高影响,向北快速移动,我国北方形成强降水,A错误;南海热带气旋影响不到江西和湖北地区,并且热带气旋影响下降水多,B错误;北方冷暖空气相遇,形成强降水天气,D错误。故选C。
5.图示高空西风( )A.向南移动最远到30°N附近B.南北移动是地球自转引起的C.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D.南侧是副极地低压
解析:图示高空西风为中纬度地区上空的气流,向南移动最远到30°N附近,A正确;南北移动是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结果,B错误;高空的风要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C错误;南侧是副热带高气压带,D错误。故选A。
6.[2022·全国甲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2002年4月至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日至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
(1)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6分)
答案:表现:降水少,气候异常干旱。作用:干旱导致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易形成沙尘源,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使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解析:本题以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为背景,以澳大利亚历史上经历的一场严重沙尘暴事件为情境,涉及了沙尘暴形成条件、有关天气系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内容,强调了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与灵活运用,突出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考查。第(1)题,材料中提及2002年4月~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气候严重异常。由于该时段当地主要属于冬、春季节,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澳大利亚这段时间处于旱季,其主要表现可能为降水偏少,会导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的情况。作用:2002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现象,加剧了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为沙尘暴和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春季天气变暖,气温回升,为沙尘暴形成的特殊天气背景,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挟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2)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到甲地受高气压控制,乙地位于高压中心附近,两地均以晴朗天气为主,且等压线较为稀疏,风力较小;丁地距离沙漠较远,且丁地西侧有高大山脉阻挡,很难发生沙尘天气;丙地等压线较为密集,风力较大,同时丙地西部为沙漠,靠近沙源地,同时丙地为偏西风,便于把西部沙漠地区的沙尘带至此处,利于沙尘运动。
答案:丙。丙位于高压中心及沙漠东侧,为偏西风,且风力较大,沙尘主要吹向丙地。
(3)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日至23日风向、气温的变化。(6分)
解析:此次沙尘暴受锋面影响较为显著,受锋面西部高气压的影响,图中槽线不断由西向东移动。从图中可以看到丙地位于锋后,锋前为偏北风,来自低纬,属于暖性气流,锋后为西南风,来自高纬,属于冷性气流。故沙尘暴所经过的地区,其风向由偏北风转为西南风,同时也是冷气团取代暖气团的过程,伴随着气温下降;由于大气中尘埃较多,致使白天削弱作用增强,气温较低,夜间保温作用增强,使得全天温差变小。
答案:风向变化:从偏北风转为西南风。气温变化:气温降低,温差变小。
(4)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观点: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灾害,在一定范围内,可对沙尘暴进行干预,控制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减轻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物质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干预沙尘暴会引起自然系统的连锁反应,甚至引发其他生态灾难。(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观点:人类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灾害。沙尘暴使能见度下降,且大量的尘埃降落在农作物上,导致农业减产,影响农业生产,同时受沙尘暴影响,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沙尘增多导致环境污染加重,干扰正常人类生活。通过对沙源地地区的环境改良,可以有效地减少沙尘暴的发生。通过对沙化土地进行治理,可以大幅度降低沙尘暴发生的频度和强度,进而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灭绝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核心考点一 大气受热状况【技 法 突 破】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1)抓住下列因素,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分析气温的高低。①纬度: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气温高。②地势: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强,白天气温高。③天气状况:晴天白天气温高,光照强。④日照时间:夏季白昼长,气温高。(2)考虑下垫面情况,看地面的吸收效率,分析地面温度的高低。①反射率:反射率大,吸热少。(冰雪>裸地>草地>林地>湿地、水域)②比热容:比热容大,吸热慢,白天气温低。(水域>砂石)(3)考虑大气状况,看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分析气温的高低。①大气密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效果差),气温低。②大气成分:大气中水汽、二氧化碳多,气温高。
2.逆温及其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影响飞机起降;逆温如果出现在高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飞行。
【对 点 精 练】考法一 结合大气散射辐射日变化考查大气削弱作用[2022·1月浙江卷,24~25]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大气散射辐射日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有关该城市大气散射辐射强弱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夏季大于冬季 ②郊区大于城区 ③冬季大于夏季 ④城区大于郊区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由材料可知,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北京时间12~14时是该城市太阳高度较大的时段,由图可知,该时段其大气散射辐射较强,说明大气散射辐射与太阳高度呈正相关,故太阳高度较大的夏季大气散射辐射强度大于冬季,①正确、③错误;阴天云层厚,大气透明度低,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大气散射辐射较晴天强,说明大气散射辐射与大气透明度呈负相关,城区污染一般比郊区严重,大气透明度较低,大气散射辐射强度大于郊区,②错误、④正确。故选B。
2.下列现象与大气散射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①晴天天空多呈蔚蓝色 ②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 ③深秋晴天夜里多霜冻 ④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蓝光最容易被大气散射,因而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①正确;日出和日落时,太阳光要穿过较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大部分已被上层大气散射,到达近地面大气的主要是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故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②正确;深秋季节,晴朗的夜晚易出现霜冻,主要是由于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弱,这与大气逆辐射有关,与大气散射作用无关,③错误;雪后天晴,云量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吸收作用少,加上地面积雪的反射作用强,因而阳光特别耀眼,这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不只是散射作用的影响,④错误。故选A。
考法二 结合示意图考查逆温及其影响[2022·广东联考]如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据此完成3~5题。3.此时天气最可能为( )A.晴、无风 B.雨、大风 C.晴、大风 D.雨、无风
解析:由图中的烟雾可知,此时图示地区无风;远山清晰可见,不可能为雨天。故A选项正确。
4.下列四图最可能正确表示此时图示区域气温垂直变化状况的是( )
解析:由图可知,烟柱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而是转为水平方向向四周扩散,这是典型的逆温现象,A、B、C、D四图中只有C图能够正确表示逆温。故C选项正确。
5.图中所示大气现象( )A.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B.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引起C.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的消散D.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引起
解析:逆温阻碍了大气的垂直扩散,使污染物在近地面附近扩散,从而使大气污染加剧。故A选项正确。
核心考点二 热力环流与风【技 法 突 破】1.热力环流原理形成过程
(1)理清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产生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产生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2)抓住根本原因:近地面冷热不均。(3)明确垂直气压分布特点:垂直方向上,总是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
3.风向、风速的影响因素
[思维拓展] 狭管效应与焚风效应(1)狭管效应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气流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被称之为“狭管效应”。
(2)焚风效应“焚风效应”是指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直减率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越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越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使该地气候变得十分干热。
【对 点 精 练】考法一 风向及受力情况分析[2022·1月浙江卷,15~16]下图为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箭头表示甲地风向及受力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表示摩擦力的箭头是( )A.a B.b C.c D.d
解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图中a垂直于等压线切线,应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之间存在夹角且由高压指向低压,所以b应为风向;地转偏向力始终垂直于风向,所以c为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所以d为摩擦力。故选D。
2.乙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①顺时针 ②逆时针 ③上升 ④下沉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为风向,c为地转偏向力,且地转偏向力位于风向的左侧,说明该地位于南半球;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所以乙为南半球的低压中心,水平方向上气流顺时针辐合,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选A。
考法二 热力环流的形成3.[2022·湖南卷,19(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要求。某研究小组调查发现,在金沙江部分干热河谷的缓坡上发育着一定厚度的黄土状物质,其下部及附近谷底广布古堰塞湖沉积物(如图)。在冬春季,常见谷风裹挟着尘土从谷底吹向谷坡。即将建成的白鹤滩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
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段冬春季谷风势力强的原因。(4分)
解析:本题审题时学生容易出错,错误认为这是一个比较问题,夏秋与冬春季相比,实际上这个试题并没有这个意思,仅仅需要分析此季节谷风为什么强。其中谷风势力强的基础条件有:一是该地处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谷地与山坡的差异大;二是该地具有重重山脉,河谷地区的谷风受冬、夏季风干扰小。谷风势力强的季节性条件是:当地冬春季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加之冬春季部分植被落叶,一年生的草本枯死,因此植被稀少,对谷风的阻挡作用较弱。
答案:该地河谷受季风干扰小;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冬春季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加之植被稀少,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
核心考点三 大气环流【技 法 突 破】1.把握大气环流的内在联系
2.气压带和风带及其位置偏移带来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
(2)对水文:影响河流的汛期,如热带草原气候区夏季多雨,易形成夏汛;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易形成冬汛。(3)对生物:影响植物的枯荣,如东非高原草类湿季丰茂、干季枯黄;影响动物的迁徙。(4)对降水: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3.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对 点 精 练】考法一 结合区域图判断大气环流[2022·广东卷,9]某研究统计了50°N以北地区1979~2016年发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下图示意该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据此完成第1题。
1.影响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生成的气压带、风带主要是( )①副极地低气压带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极地东风带 ④盛行西风带 ⑤东北信风带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解析:从图中超强气旋总频率空间分布可以看到,在北大西洋中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出现在60°N~70°N之间。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60°N到北极圈附近,与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接近,①正确。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回归线与30°附近,并不在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附近,②错误。极地东风带与盛行西风带分别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两侧,与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较为接近,③④正确。东北信风带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位置差异明显,⑤错误。①③④正确,故选A。
考法二 大气环流对降水的影响2.[2022·广东卷,17(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要求。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侧,湖泊面积2 015 km2,湖面海拔4 718 m。在其沿岸,曾发现高于现代湖面30 m的古湖岸线。仁错位于纳木错西侧,湖面海拔4 648 m,雄曲和那曲两河分别汇入纳木错和仁错。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在10~11月期间,湖泊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图(a)示意纳木错和仁错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图(b)示意两湖分水岭区域水系与地形特征。
分析10~11月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的原因。(6分)
解析: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而纳木错东侧区域位于西风的下风向,湖面没有结冰时,西风带来纳木错湖面的水汽,吹向纳木错东岸,再加上纳木错东侧区域的地势较高,从而容易形成地形雨,在10~11月期间,降水充足。
答案:此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位于西风下风向,西风影响加强;西风经过湖区时,湖泊为西风提供热量和水汽;湖泊东侧区域地势较高,易产生地形雨。
核心考点四 气候主题1 气候及其变化【技 法 突 破】1.透析气候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1)气温的主要影响因素
(2)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降水的条件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降水的影响因素:
2.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1)定位法: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依据海陆位置确定具体气候类型。(2)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如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3)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信息进行判断,以“温”定带(温度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如下:
温带大陆性气候总结如下:
3.气候类试题答题思路(1)描述气候特征①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②描述气温要指出冬夏气温的高低、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常用词有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③描述降水要指出冬夏降水量的多少、年降水量的多少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常用的词有多雨或少雨、湿润或干燥以及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小。
(2)描述气候分布①抓住两个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例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或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等。②抓住地形和地势:如青藏高原的高原山地气候。(3)分析气候成因主要从太阳辐射(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入手。(4)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常见表述昼夜温差大小、光照强弱、热量及降水的多少、水热组合、气象灾害等。
【对 点 精 练】考法一 气候类型及成因分析读世界某区域图(图1)及图中甲、乙两城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图2)。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两城气候类型不同,但夏季降水均少,共同的原因是( )A.受冷高压控制 B.盛行下沉气流C.受信风控制 D.地处背风坡
解析:甲、乙两城气候类型虽然不同,但地理位置接近,都位于30°N~40°N大陆西岸,因此大气环流形势相同,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故两城均少雨。副热带高压带为动力因素形成的高压带,为暖高压,故A错误。近地面高压为下沉气流形成,也因此导致干燥少雨,故选B。
2.造成甲、乙两城冬季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海陆位置 B.大气环流C.地形 D.洋流
解析:根据上题分析,甲、乙两城冬季均受西风带控制,但两城冬季降水量差异明显。据图1分析,甲、乙两城河流流向不同,甲城附近河流西流入海,乙城附近河流东流入湖,表明甲、乙两城之间有分水岭,可能有山脉分布。即甲城冬季位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而乙城位于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故选C。
考法二 气候特征描述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要求。材料 哥斯达黎加地形以山地为主,有“火山之国”之称。下面为哥斯达黎加区域图和首都圣何塞气候图。
描述圣何塞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原因。(8分)
解析:首先确定圣何塞的地理位置;位于北纬10°附近的中美洲,以山地为主,距海较近,然后确定当地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类型。结合气候图分析气候特征。
答案: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在20 ℃以上),气温年较差小;全年降水量大(年降水量约2 000 mm),降水季节变化大,5月~10月降水丰富(为湿季),11月~次年4月降水较少(为干季)。原因:纬度低,海拔较高;5月~10月赤道低压带北移,位于西南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11月~次年4月位于东北信风的背风坡。
主题2 气候的影响【技 法 突 破】1.气候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1)气候对地形的影响
(2)气候对水文的影响
(3)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气候特点→植被生长状况或枯枝落叶的多少→土壤①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侵蚀作用。②影响土壤有机质多少。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一年中土壤冻结达几个月之久,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而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③对冻土的分布及冻融的影响。(4)气候对生物的影响光照、温度和雨量等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2.气候对人文地理事物的影响
【对 点 精 练】考法三 气候对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4.[北京卷]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多米尼加等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交流合作不断深化。读图,回答问题。注:希马尼东北的恩里基约湖为咸水湖。
分析气候对该湖泊水位和盐度季节变化的影响。(10分)
解析:恩里基约湖位于希马尼附近,由希马尼的气候资料可知,该地全年高温,降水变化幅度较大,作为内陆湖的恩里基约湖的盐度深受降水和蒸发两大因素的影响。5月和10月降水多,湖泊水量大,水位高,湖水盐分稀释,盐度较低;1月和7月降水少,蒸发旺盛,水位降低,盐度较高。
答案:全年高温,蒸发强;湖泊补给主要源于大气降水;1月和7月降水少,湖泊水位降低,盐度较高;5月和10月降水多,水位升高,盐度较低。
考法四 气候对人文地理事物的影响5.[2021·河北卷,16(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要求。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以采集和狩猎(围猎)为主要谋生方式。20世纪70年代初,在我国北方某地发现一处旧石器中期古人类遗址(下图)。该遗址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遗址北面为岩石裸露的山地(北山)。研究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区生存阶段正值冰期。
指出冰期气候对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存的主要威胁。(4分)
解析:冰期气候寒冷,对人类生命造成威胁;气候寒冷,使大量动植物种类减少,食物短缺,威胁人类生存。
答案:冰期气候寒冷,人类生存面临低温的威胁;气候寒冷,动植物种类少,食物来源缺乏。
核心考点五 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技 法 突 破】1.等压线天气系统图的判读
2.常见天气系统及其影响(1)冷锋与暖锋的形成原理与天气特征
(2)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原理与天气特征(以北半球为例,单位:hPa)提示:低压控制下未必一定产生阴雨天气,气流上升动力大小、水汽供应是否充足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3)我国常见的气象现象与天气系统
3.锋面气旋图判读方法(1)定锋面位置:锋面多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槽线重合。(2)定南北半球:北半球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南半球锋面气旋顺时针旋转。(3)定气团性质:纬度相对较低的一侧为暖气团,纬度相对较高的一侧为冷气团。(4)定锋面性质:无论南北半球,气旋西侧为冷锋,东侧为暖锋。(5)定锋面雨带:无论冷锋还是暖锋,雨带出现在冷气团控制一侧及低压中心区域。(6)定风向:过要求的点作切线,再作切线的垂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根据地转偏向力,定风向。
【对 点 精 练】考法一 结合示意图考查天气系统的判读[2022·湖南卷,9~10]根据关键区域(虚线框内)风场辐合情况,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可分为三类。下图示意三类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及其850百帕等压面上≥4 m/s的风场。据此完成1~2题。
1.与北风辐合型相比,南风辐合型关键区域降水更多。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雨区范围更大 B.冷空气势力更强C.水汽量更充足 D.地形阻挡更明显
解析:读图可知,北风辐合型气流来自陆地,而南风辐合型气流主要来自海洋,因此影响关键区域的气流带来的水汽差异明显,后者带来的水汽更充足,因此关键区域降水更多,C符合题意;降雨量是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点或某一单位面积上的水层深度,与雨区范围大小无关,排除A;图中可以看出,与北风辐合型相比,南风辐合型在关键区域以偏南风为主,冷空气势力并不强,排除B;当地地形并不会有短时间的变化,因此排除D。故选C。
2.受南北风辐合型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的影响,广东省北部地区( )A.低温雨雪频发 B.土壤侵蚀加剧C.河流入汛提前 D.昼夜温差增大
解析:受南北风辐合型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的影响,广东省北部地区会出现降雨天气,雨水到达地表形成地表径流,地表径流对土壤具有明显侵蚀作用,因此土壤侵蚀加剧,B符合题意;图中显示,该类型锋面在广东省北部以偏南风为主,相对比较温暖,因此当地出现低温雨雪的频率并不高,排除A;当地河流一般在春末夏初入汛,而此类锋面出现在冬季,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有限,因此使河流入汛提前的可能性不大,排除C;受锋面影响,广东省北部地区会出现阴雨天气,云层加厚,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增强,因此昼夜温差会减小,排除D。故选B。
考法二 以统计图形式考查常见天气系统判读[2022·福建泉州质检]风、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外源污染物的输入和污染物的扩散。2013年3月10日,武汉在雨后出现了一次空气重污染过程。下图示意当时武汉空气质量指数(数值越小空气越洁净)及气象要素变化特征。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此次武汉空气重污染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 B.反气旋C.暖锋 D.冷锋
解析:考查天气系统的判读,根据图中天气系统过境前后气温和气压的变化进行判断即可,该天气系统过境过程中气温降低,气压升高,说明为冷锋天气系统,因此判断D正确,故选D。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课件,共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续上表,考点1大气热力作用,思维过程第1题,第2题,答案1A2D,答案1B2D,答案1B2A,答案1C2A,主要气象灾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课件,共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续上表,考点1大气热力作用,思维过程第1题,第2题,答案1A2D,答案1B2D,答案1B2A,答案1C2A,主要气象灾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二大气运动__风课件: 这是一份202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二大气运动__风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续上表,影响温差的因素,思维过程,答案1A2D,答案3C4A,答案5A6D,大气环流与降水,答案1D2C,答案3A4B,答案5A6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