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01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02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03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展开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共12页。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一、单选题

    1.从19世纪以来,中国很多城市逐渐形成给排水管网,使得城内原有河道与水环境迅速退化及至消失。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代中国城市的变化反映了

    A.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B.城市的人口压力日益增大

    C.工业文明影响了城市发展 D.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2.垃圾治理似乎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发展过程中绕不过去的话题。面对这一问题,20世纪初的美国开展了城市政治改革运动,如减少州政府的干预,健全民主制约机制和追求效率和节约。这种变化反映出(   

    A.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 B.城市服务属性的增强

    C.城市管理专业化趋势 D.反对政府过度的干预

    3.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4.下图是元代画家吴镇的《芦滩渔父图》,画上所题为∶“红叶村西夕照余,黄芦滩畔月痕初。轻拨棹,且归欤,挂起渔竿不钓鱼。落款是梅老戏墨。据此可知,该画

    A.宏阔深邃的创作意象 B.具有借景抒怀的情趣

    C.细致逼真的写实风格 D.开启了文人画的先河

    5.下图是河姆渡遗址的住屋复原图,据图可知该住屋(   

     1题图

    为定居生活提供场所                        由原始巢居演变而来

    建筑形制是砖木结构                        由多层楼板叠加而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从19世纪以来,中国很多城市逐渐形成给排水管网,使得城内原有河道与水环境迅速退化及至消失。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代中国城市的变化反映了(   

    A城市病的急剧恶化 B.城市发展受近代工业化影响

    C.列强侵略推动城市化发展 D.近代城市化进程迅速的发展

    7.据研究,辽河流域距今8000年前的华夏第一村兴隆洼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原始龙纹中蕴含了冬至日北斗天象和赤道星宿,红山文化时代的易学体系、数理逻辑也是基于辽河流域史前发达的赤道坐标天文观测体系。这说明(   

    A.天文学的进步使人类走向定居 B.聚居生活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C.中国原始村落孕育了国家雏形 D.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8.西周时期,城邑内的功能区是围绕宫庙为中心来布置的。手工业作坊和市较少,居民数量和城的规模也受到种种限制,居民区比较分散。由此可见,当时(    

    A.城邑经济比较发达 B.城市设施十分落后

    C.商人遭到社会鄙视 D.城市政治功能突出

    9.有学者引用《新唐书·兵志》对的记载: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并指出镇的分布极不平衡,两京与太湖流域几乎无镇。而到了宋朝,太湖流域等地区的草市发展成镇,镇官也逐渐由镇将转为兼烟火公事的官员。据此可知,宋朝(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镇发展 B.经济功能成为市镇的唯一功能

    C.政府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 D.行政建制发展源于区域间差异

    101949—1957年,随着战后经济恢复以及一五计划顺利推进,我国城市化率由 10.6%升至 15.4%;1961—1965 年,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出现了中国式的逆城市化现象;1978 年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这一切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A.深受国家政策和制度的影响 B.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

    C.逐步形成了合理的城市体系 D.走协调发展的多样化道路

    11.福建传统民居土楼,其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

    A.不利于邻里关系 B.偏离了皇权色彩 C.加强了宗教色彩 D.体现宗法观念

    12一池三山作为中国仙苑式皇家园林的经典山水格局,首创于汉武帝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开挖太液池,在池中堆筑三座岛屿,并取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此后这种布局成为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布局方式。其格局与求仙活动密切相关,又承载着帝王向往仙境的情感诉求,是中国理性思想中天、地、人和谐的真实呈现,具有珍贵的文化与艺术价值。这说明一池三山园林模式(   

    A.形成的文化根源是佛教思想 B.体现出道家遵循自然的思想

    C.凸显了古代科技实用性功能 D.反映了小农经济封闭性特征

    13.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据此可知,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   

    A.中心突出且自由活泼 B.讲究对称和主次分明

    C.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 D.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

    14.方圆百里,城内石桥有一万二千座,大船可在桥下自由行走。城内有湖,方圆三十里。周围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城内有大街一百六十条。《马可·波罗行记》中所描述的当时世界上最富丽名贵的城市位于(

    A B C D

    15.南北朝民歌《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此描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市场交易发展频繁 B.人们日常用品商品化

    C.农村草市开始形成 D.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16.宋代的大型煤矿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其产品被大量运往都城供居民采暖;文献记载,当时的煤炭开采不再局限于地表,而逐渐深入地下,形成了一套复杂的设备和工作流程,这在当时的世界上绝无仅有。据此可推知,宋代采煤业的发展(   

    A.助推了城市生活发展 B.催生了新型雇佣关系

    C.带来了工业能源革命 D.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1871~1910年在德国各级城镇人口增长中,1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最快。以1890年为界,除了柏林、科隆、莱比锡、慕尼黑等几座城市外,其他各大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均是第二阶段超过第一阶段。1840年普鲁士东部各省的城市化率为22.9%,1871年为24.2%,1910年为33.7%。而同期普鲁士西部各省的城市化率分别是25.2%、34.2%和50.7%。这一时期,德国那些与最新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专业性城市,如生产煤炭、钢铁的重工业城市和随着高速工业化而于19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些多功能、商业性和服务性城市,发展非常迅速。就整个德国而言,50%以上的人口在这数十年中进行过迁徙,促使德国城市人口数量在短时期内超过农村人口,到1910年时,德国的城市化程度(60%)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已经仅次于英国,处于第二位。

    ——摘编自邢来顺《德国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及其特点》

    材料二  1843~2017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表(单位:%)

    年份

    城市化水平

    年份

    城市化水平

    1843

    6.6

    1966

    17.9

    1893

    8.2

    1977

    17.6

    1901

    9.8

    1980

    19.3

    1920

    10.6

    1993

    28.1

    1931

    10.9

    2000

    36.2

    1936

    11.2

    2003

    40.5

    1949

    10.6

    2010

    47.5

    1957

    15.4

    2017

    58.5

    ——摘编自百度百科《中国城市化率统计数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城市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阶段,归纳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说明其原因。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西方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启示。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出现了一场住房危机。面对危机的加深,1928年苏联政府出台了《住房建设法案》,该法案明确提出“有必要鼓励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这激起了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的热情。在苏联前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私人投资的住房建设占总数的22.5%。国家除了为民众分配住房外,还提供了房屋租赁,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免费租赁房屋或者是低房租政策。此外,苏联政府还对原有房屋进行了维修或加固,费用由政府承担,并要求住户至少居住三年。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减少人员流动,缓解城市住房紧张局面。但是国家每年制定的住房建设计划,一直都无法按计划完成。

    ——沈晓龙《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苏联城市居民住房问题研究》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期推行的住房政策,是美国克服经济危机、解决社会贫困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对策,同时也是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住房政策(部分)

    时间

    住房政策

    1933年

    通过《房主贷款法》,授权建立房主贷款公司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授权使用联邦资金解决低费用住房问题、清理贫民窟住房和生存房基地

    1934年

    通过了《国民住宅法》,建立住房管理署。根据该法建立了联邦存款和贷款保险公司

    1935年

    根据《紧急救济拨款法》,为参与公共工程建设的工人提供价值4.5亿美元的住房建设费

    1937年

    通过第一个《合众国住房法》,建立了美国住房署,规定为低收入家庭修建公共住房制定长远计划,为地方住房机构的低房租工程和清理贫民窟工程提供贷款

    ——摘编自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从罗斯福新政到约翰逊“伟大社会”时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苏两国出现住房危机的背景。并概括美、苏两国解决住房问题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住房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C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19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出现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结合所学可知,其原因是受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城市的人口压力日益增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城市化进程发展,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掌握近代城市化变化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近代中国工业化影响分析即可。  

    2C

    【详解】题干的意思是为了解决垃圾问题效率低下而进行的尝试,核心是提高城市垃圾处理效率,有利于城市管理专业化,C项正确;分权制衡是国家政治体制和管理活动中的原则,即行政、司法、立法地位平等,互相制约,材料中只体现了政府这一个行政机构,排除A项;垃圾处理属于城市管理领域,与服务无关,排除B项;D项以偏概全,只涉及减少干预,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黎族先民建造房屋的物品多为树枝、泥巴、茅草,这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造成的,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审美观念,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黎族先民的集体劳作形式,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黎族先民的文化习俗,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轻拨构,且归欤,挂起渔竿不钓鱼可知,该画反映了作者随意不拘,任性自然,具有借景抒怀的情趣,B项正确;绘画无法体现宏阔深邃,排除A项;该画属于写意画,现实主义绘画的特点细致逼真,排除C项;王维开启了文人画的先河,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图片可以看出河姆渡居民建设的是干栏式房屋,这说明他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房屋由原始巢居演变而来,由多层楼板叠加而成,D项正确;单纯依据图中信息不能得出该住屋的材质,排除ACD项。故选B项。

    6B

    【详解】依据材料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城市的变化部分,受到西方近代工业化的影响很深,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并不是弊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工业化对中国城市的推动,并不是列强侵略,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近代工业化对中国城市的影响,并不能得出近代城市化进程迅速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约10000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不同规模的聚落逐步形成。距今8000年前的兴隆洼原始村落遗址和红山文化遗存都反映了古人的聚居生活,原始农业推动了生产力进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很早观测天文现象。因此,材料说明聚居生活推动了文明的发展,B项正确;原始农业的出现促进人类走向定居,排除A项;原始村落不属于国家雏形,排除C项;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城邑内的功能区是以宫庙为中心来布置的等信息可知,当时城市的规划强调政治功能,突出政治统治的需要,D项正确;A项表述与材料手工业作坊和市较少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城市设施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手工业作坊和市较少并不能说明当时商人遭到社会鄙视,只能说明城市功能更偏向政治,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据材料“‘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并指出镇的分布极不平衡,两京与太湖流域几乎无镇。而到了宋朝,太湖流域等地区的草市发展成镇,镇官也逐渐由镇将转为兼烟火公事的官员可知,镇由唐朝时期的最小军事据点转变为宋朝时期商品经济下的拥有正式建制的行政单位,这种转变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的拓展,A项正确;据材料到了宋朝,太湖流域等地区的草市发展成镇,镇官也逐渐由镇将转为兼烟火公事的官员可知,宋朝时期的经济功能并非市镇的唯一功能,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守内虚外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区域差异,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49—1957年中国城市化率提升主要和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推进有关;20世纪60年代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主要和国民经济调整有关;1978年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主要和改革开放的进行有关,因此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城市化进行深受国家政策和制度的影响,A正确;B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我国目前的城市体系发展并不合理,C排除。故选A

    11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等信息可知,土楼的结构特点与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邻里关系,排除A项;在家国一体的传统之下,家与国具有相通性,从高低尊卑、主次分明来看,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的是宗族,与宗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道家推崇神仙思想,即传说东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而道家的自然观影响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上,便有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追求自然仙境的理念,B项正确;一池三山中的三山以道教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而命名,并非受佛教思想影响,排除A项;一池三山的园林模式是一种设计理念,和古代科技实用性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园林建筑,与小农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福建土楼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微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都体现了宗法伦理观念对民居建筑的影响,C项正确;自由活泼”“讲究对称”“等级制度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城内石桥有一万二千座,大船可在桥下自由行走”“城内有湖”“周围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城内有大街一百六十条”“世界上最富丽名贵的城市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城市河流较多,商品经济繁荣,描述的应该是江南地区的城市,位于D项正确;①②③处于中国北方,地理环境不符合材料描述,也不符合世界上最富丽名贵的城市的要求,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由材料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说明在不同的集市处购买骑马所需要的用具,市场交易相对频繁,故A符合题意;材料中所购买的物品属于军用品,并非一般用品,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判定草市形成的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商品交易有固定的场所,说明政府对商业活动管理严格,不利于城市经济功能的发展,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A

    【详解】据材料宋代的大型煤矿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其产品被大量运往都城供居民采暖可知,宋代的大型煤矿其产品被大量运往都城供居民采暖,助推了城市生活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或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煤矿的规模及产品的用途,未涉及工业能源问题,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煤矿的规模及产品的用途,未涉及自然生态平衡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7(1)特点:不同规模的城市增长速度不一,大城市发展最快;大部分城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速度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受工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城市发展呈现地区性差异;城市发展速度与其经济类型紧密相联;城市化进程与国内人口流动有着密切联系。

    (2)示例一:

    趋势:鸦片战争后至194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城市化进程缓慢。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经济入侵;近代民族工业总体发展较为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约;城市化起步晚;工业化水平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示例二:

    趋势:1949年至2017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1980年后稳定快速发展。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实施;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户籍制度的改革;国家对城市化建设的重视。

    启示:生产力进步和经济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注重城市化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国家统一、独立和政权稳定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德国各级城镇人口增长中,1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可知,不同规模的城市增长速度不一,大城市发展最快;根据慕尼黑等几座城市外,其他各大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均是第二阶段超过第一阶段可知,大部分城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速度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根据与最新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专业性城市,如生产煤炭、钢铁的重工业城市和随着高速工业化而于19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些多功能、商业性和服务性城市可知,受工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城市发展呈现地区性差异,城市发展速度与其经济类型紧密相联;根据“50%以上的人口在这数十年中进行过迁徙,促使德国城市人口数量在短时期内超过农村人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国内人口流动有着密切联系。

    2)趋势与原因:首先,根据题意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阶段,并归纳出当时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如选择18431949年,梳理近代百年反映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数据,可得出趋势——鸦片战争后至194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城市化进程缓慢;确定阶段和发展趋势后,综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形成该趋势的主要原因,如明确鸦片战争以后,受西方列强侵略特别是经济入侵影响,近代民族工业总体上有所发展但较为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半殖民地半封建制约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低以及传统思想观念影响等,导致中国城市化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城市化进程缓慢。启示:综合以上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从中西方城市化的原因、特点和经验教训等方面分析可得出,生产力进步和经济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注重城市化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国家统一、独立和政权稳定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18.(1)背景:苏联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过快,城镇人口急剧增加;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采取的自由放任政策失灵,破产和失业问题严重。

    共同之处:国家高度重视;立法保障;主要面向普通民众。

    2)差异:苏联一直无法完成住房建设计划;美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原因苏联:原有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解决住房问题是为发展工业服务,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采用计划经济体制,重积累,轻消费,缺乏可持续性。美国:经济基础雄厚;将解决住房问题与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相结合;采用市场经济体制,运用信贷等手段,将短期救济与长期计划相结合,具有可持续性

    【详解】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时间信息,适当调用所学知识,根据中苏联实施五年计划、工业化取得一定成就和美国出现经济危机、实施罗斯福新政等内容进行辅助解题。

    1)背景,可从设问入手,分析城市人口增长与住房不能有效供给之间的矛盾及其出现的原因,苏联主要是工业化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美国则是经济危机造成工人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共同之处,需要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美国解决住房问题时采取的措施,然后比较得出二者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差异主要是苏联一直无法完成住房建设计划;美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原因需立足于美、苏两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家经济政策等方面分析美、苏两国住房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及原因。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