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第1页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第2页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第3页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第4页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第5页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第6页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第7页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第8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完美版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完美版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科技名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艺术,明清小说,你知道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2.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提高比较分析能力;识读《明长城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等地图、图片,提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品读《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提升历史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愿望。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李时珍(1518—1593)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被后世尊为“药圣”。
    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
    全书约190万字,记载药物1800多种,比前人所记多37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比前人所收录药方多4倍。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
    根据材料归纳《本草纲目》的特点。
    材料一:《本草纲目》插图
    特点三:对所载药物重新进行分类;
    材料一: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材料二:《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2011年,《本草纲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记忆名录》。
    意义:《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传播:17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以后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请列举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医学家或药学家:战国时医学家 (四诊法)——东汉末医学家(麻沸散、五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伤寒杂病论》)——唐医学家(千金方)——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本草纲目》)——
    2、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宋应星(1587—1666)
    姓名:宋应星生活时代:明末清初籍贯:江西南昌府奉新县民族:汉族职业:科学家
    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五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1635年曾任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公务闲暇时专心研究科学技术,整理而成《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 这部书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材料研读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他在书里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 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编排呢?
    明朝时的中国处于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中国自古就有“士农工商,以农为本”的观念,这一编排体现了作者的重农的思想。
    影响: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传播: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3、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徐光启(1562-1633)
    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禄。较早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勤奋著述,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内容:《农政全书》也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
    地位: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长城的修建自春秋战国开始,延续了两千多年。秦、明所修长城均长逾万里。明朝长城修筑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先进,也最为坚固。明朝还在长城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形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内外,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演绎了持久的碰撞与交融。长城既是条军事防御线,又是一条地理上的重要界线,也是一条农牧分界线。
    观察下列长城图片,说说长城由哪些军事设施组成?
    明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戈壁滩上,是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是扼守河西走廊的第一要关隘,也是古代丝路必经之地。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自古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
    山海关坐落河北省秦皇岛东北,是华北与东北交通必经的关隘。关城北倚峰峦叠翠的燕山山脉,南临波涛汹涌的渤海湾,因此得名。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居庸关,在北京昌平境内,为明长城重要关口之一;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八达岭”。两旁高山屹立,翠嶂重迭,中间有长达18.5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居庸关为古代北京西北的屏嶂。
    北京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5代封建王朝辽金元明清的都城北京城,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
    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朱棣通过“ 靖难之役 ”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后,选定北京作为都城,从1406年至1420年基本建成,次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明朝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外城。宫城就是紫禁城,今称故宫。
    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它是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的,是北京城的核心。
    皇城在宫城外面,周长9000多米,设有6个门。
    内城又在皇城的外面,周长约23千米,设有9个城门。
    外城在内城南面,设有7个城门。
    建筑以宫殿为重点,并建有坛庙、宫苑、王府、城垣、城楼、官衙、仓库、寺观、桥梁、大街小巷、工商场所、以及各种民生设施
    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建筑总面积16万余平方米,有各类殿宇近9000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被誉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与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一起被誉为“世界五大宫”。
    中国古代主要文学形式发展线索
    明朝时期,书画艺术继续发展,出现了书法名家董其昌、 绘画名家徐渭等。
    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
    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人吃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明朝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有哪些呢?
    (1)经济基础: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社会经济的变化促进新的文化因素萌动。(2)广大市民阶层对大众化文学艺术的爱好和需要不断增长,使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3)明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采取高压政策,文人创作不敢触及政治现状,只能在小说中表达对现实和生活的不满。(4)明清时期激烈的民族冲突和社会矛盾为小说的兴起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和社会心理。(6)通俗文学的商业化,又进一步激发了文人对小说的创作热情。(7)明代印刷术和刻书业的发展,使小说的传播更快捷。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药物学著作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著作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农业科学著作
    目的: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起止点: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作用:明代军事防御体系
    特点:体现皇权至上原则
    1.唐朝政府编写颁布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朝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朝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主要表明,我国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得益于A.印刷技术的进步 B.国家力量的支持C.商品经济的繁荣 D.科举制度的完善2.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下列古代人物中,与屠呦呦同属医学领域的是①华佗 ②张仲景 ③祖冲之 ④李时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相关课件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背景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背景图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先导阅读整体感知,明长城北京城,书画戏剧,问题探究,核心素养,自主学习,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教师指导,内容丰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演示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演示ppt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科技名著,《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一科技名著,轻视忽略,明长城,北京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优质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优质课ppt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标导航,知识结构,明长城和北京城,科技名著,小说和艺术,《本草纲目》,1作者,2内容,3外传,4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