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高考专用B卷)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17718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新高考专用B卷)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17718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新高考专用B卷)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17718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新高考专用B卷)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177189/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新高考专用B卷)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177189/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新高考专用B卷)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177189/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新高考专用B卷)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177189/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新高考专用B卷)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
展开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
语文·全解全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2023春·江苏镇江·高一江苏省镇江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竞速时代,速度漫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不断重塑现代人的感知经验。个体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自由,但越来越难以跟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焦虑感也愈发强烈。与此同时,速度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甚至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速度美学关注审美艺术中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强调审美感知的瞬间性、快节奏。捕捉新奇、紧跟时尚,成为竞速时代审美艺术的共同追求。
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慢速生活”观念,具有某种反拨意味。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慢速生活”理念通过减速来与加速的外在生活保持距离,强调关注内心体验,表现了对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当下性的关注。现代人对慢食、慢走、慢旅行和休闲阅读等生活模式的倡导,也是希望通过慢生活实现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平衡。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
在“慢速生活”中应运而生的“慢速美学”,是对竞速时代的反思。慢速审美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挖掘“当下性”,进而建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时间经验关系。关注“当下性”,意味着将当下的瞬间固化,将当下视为过去和未来的连接,这实际上是以一种减速的时间模式对抗加速的时间模式。慢速艺术尝试延长的时间结构,使用了犹豫、延迟和减速的策略,试图让我们暂停下来,体验“当下”短暂的存在。
在中国,对慢速审美的提倡古已有之。在日常生活美学中,太极、书法、棋艺、茶道、园林等传统文化的审美形式,都提倡在快与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和张力。无论是对文化记忆的留存和保护,还是对绿色城市的提倡,也都体现了身处竞速时代的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态度、情感关系、文化精神的追忆和传承。
昆德拉反思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令人出神的速度”,发出“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的追问。朱光潜在论及人生艺术化时也感叹道:“慢慢走,欣赏啊!”可以说,慢速生活是对个体生命审美意义的重新审视和发现,是个体在竞速时代面对生存困境的审美救赎策略。在这个意义上,“慢记忆”和“慢生活”的审美隐喻意义应当被重读和重视。我们应当反思当下竞速时代的个体生存情境,寻求和建构走向慢速美学或慢速审美现代性的诗意生存路径。
(摘编自杨向荣、雷云茜《走向慢速审美现代性——竞速时代的文化镜像及其审美反思》
材料二:
在古典时期,人类通过观察星象运行、季节变化、身体运动等自然现象感受“速度”,“速度”中科技的含量微乎其微。与此相适应的,古典时期的审美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体现为一种“静观”美学。通过“静观”,艺术家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是一种与自由玄想结合的审美方式。
工业革命使运输工具速度不断提升,把人类带入竞速时代。这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从前“凝神观照”的审美方式已无法对快速变化的美学现象进行解释。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速度带来的脱离束缚的自由感,一种速度和力量的“速力”之美。在运输工具的躯壳之内,人们错误地以为自己的身体忽然变得强大,快速的移动使得“出发”的下一刻就是“到达”。未来主义者称:“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速度之美,从而变得丰富多姿。”他们“创作的灵感在于机械的轰鸣、电气的沸腾、现代都市的喧嚣,主张以机械美代替艺术美、自然美”。信息技术革命再一次刷新竞速时代的“速度”。借用电子媒介,信息和影像在顷刻间被传送
到千里之外,其快速较之机械速度不可同日而语。人们还来不及感受“速度”就已经获得信息,对“速度”的知觉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不再执着于由机械运动创造的“速力”之美,转而欣赏由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美学。后者是以“诸如电子人、电子人空间等虚拟现实和现象”为对象的美学。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在传统美学中,虽然塑造的形象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审美主体却置身于现实之外;而在虚拟美学中,虽然虚拟世界中的形象置身现实生活之外,审美主体却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之内的。
“速度”的参与带来审美的变化。古典时期,“速度”的参与很少,审美客体是实在之物,是遥远的,外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缓慢悠游、超然物外的主动行为。而在“速度”占主导的工业革命时期、信息技术时期,审美客体不再是客观存在的实物,在速度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突中,审美客体变成“被给予”的,审美主体往往因无法自主选择而变成“被迫”审美。
(摘编自汤丽琪《后现代“速度”的美学凝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速度美学和慢速美学都产生于竞速时代,前者重视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后者关注“当下性”,将当下的瞬间固化。
B.朱光潜说的“慢慢走,欣赏啊!”与慢速生活的理念相通,要求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
C.工业革命技术的进步促进“速力之美”的诞生,而信息技术革命又促使人们由追求“速力之美”转向欣赏虚拟美学。
D.相较“速力之美”,虚拟美学逐渐淡化速度的重要性,人们对速度不再那么敏感,而将关注重点转向虚拟现实和现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易失去平衡,适当减缓节奏、采取减速的时间模式有助于重建平衡。
B.“慢的乐趣”失传,不仅因为技术革命带来“令人出神的速度”,也与人们对竞速时代个体生存情境反思不足有关。
C.与“慢速生活”者远离加速生活、关注内心体验不同,未来主义者大力地称赞并主动地拥抱竞速时代的“速力之美”。
D.与虚拟美学相比,古典时期的审美并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但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而审美主体的主动性也更强。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 )
A.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宣言》中宣称,“我们已经生活在绝对之中,因为我们创造了永恒的、无所不在的速度”。
B.某地建成国际知名的“慢城市”,生活节奏舒缓,生态美景随处可见,传统文化气息浓厚,令游人身心愉悦。
C.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工程十分浩大,通过无数工匠的努力,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D.某人辞去城里的工作,卖掉城里的房子,在山里建房、种菜,远离城市喧嚣,过与世隔绝的山居生活。
4.两则材料对“竞速时代”的看法与态度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5.请根据材料一、二,从审美体验的角度简要分析《去你家吃饭好吗》走红的原因。
纪录片《去你家吃饭好吗》在视频网站一经上架便好评如潮。它以邀请好朋友去家里吃饭为框架,展现不同家庭正在发生的生活情景。寒江上鸟群飞过,夕阳下芦苇飘荡……一个个风格鲜明的画面,使打拼在都市的人们沉醉其中、心绪宁静。它又以慢条斯里的节奏,诗意呈现的细节,引导人们停下脚步,返观内心,审视现代生活对亲情的冲击。
【答案】1.D 2.D 3.B
4.①材料一,认为竞速时代的弊端需要用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来救赎,态度以批评为主。②材料二,认为竞速时代技术的发展催生“速力之美”与“虚拟之美”,态度客观中立。
5.①这部片子倡导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以慢条斯理的叙事节奏引导人们关注内心,关注当下;②这部片子又具有虚拟美学的特征,用风格鲜明的画面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虚拟美学逐渐淡化速度的重要性”错,材料二说“对‘速度’的知觉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不等于淡化速度的重要性。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于文无据,材料二“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说的是审美体验的方式不同,没有比较哪一个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是:提倡“慢速生活”“慢速美学”,认为竞速时代的弊端需要用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来救赎。
A.说的是竞速时代,提倡速度;
C.说的是工程浩大,历经时间长,与“慢速生活”“慢速美学”无关;
D.说的是远离城市生活,也不符合“慢速生活”的观点。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材料一,结合“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可知,认为竞速时代的弊端需要用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来救赎,态度以批评为主。
材料二,结合“工业革命使运输工具速度不断提升,把人类带入竞速时代……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速度带来的脱离束缚的自由感,一种速度和力量的‘速力’之美”“借用电子媒介,信息和影像在顷刻间被传送到千里之外,其快速较之机械速度不可同日而语……欣赏由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美学”认为竞速时代技术的发展催生“速力之美”与“虚拟之美”,态度客观中立。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可知,这部片子倡导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它又以慢条斯里的节奏,诗意呈现的细节,引导人们停下脚步,返观内心,审视现代生活对亲情的击”,以慢条斯理的叙事节奏引导人们关注内心,关注当下;
结合材料二“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可知,这部片子“寒江上鸟群飞过,夕阳下芦苇飘荡……一个个风格鲜明的画面,使打拼在都市的人们沉醉其中、心绪宁静”,又具有虚拟美学的特征,用风格鲜明的画面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2023春·广东惠州·高一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同此心
老舍
在驴儿胡同的口上,无论冬夏老坐着一个老婆婆。灰尘仿佛没有扑落过来的胆气,她老是那么干净。穷困没有能征服了她,她那随着年纪而下陷的眼中,永远深藏着一些和悦亲善的光,无选择的露给一切的人。她的职业是给穷人们缝补缝补破鞋烂袜子;眼还没有花,可是手总发颤,作不来细活计了。她的副业是给一切过路人一点笑意,和替男女小学生们,洋车夫们,记着谁谁刚才往南去了,或谁谁今天并没有从这里经过,而是昨天太阳偏西的时候向北去了。这个副业是纯粹义务的,唯一的报酬是老少男女都呼她“好妈妈”。有人说,她本是姓“郝”的。
城陷后,胡同口上好几天没有好妈妈的影儿。大家似乎没理到这件事,因为大家也都没敢出来呀;即使大着胆出来,谁还顾得注意她:国土已丢失,一位老妈妈的存亡有什么可惊异的呢?
可是,她到底又坐在那里了。一切还是那样,但她不能再笑脸迎人。她看见了成群的坦克车在马路上跑,结阵的飞机在空中飞旋,整车的我们青年男女捆往敌营去吃枪弹,大批的我们三四十岁的壮汉被锁了去……像牛羊在走向屠场时会泪落那样,她直觉的感到不平与不安。
最使她不痛快的,是马路那边站岗的那个兵。她对谁都想和善,可是对这个兵不能笑着点点头。他的长刺刀老在枪上安着,在秋阳下闪着白亮亮的冷光,他的脚是那么宽,那么重,好象唯恐怕那块地会跑开似的死力的踩着。那是“咱们”的地;“好妈妈”不懂得别的,那块地是谁的她可知道的很清楚,像白布上一个红团不是中国旗那样清楚。她简直不敢再往马路那边看。可是不看还无济于事,那白亮亮的刺刀,宽重的脚,时时在她的心中发光。
她慢慢觉出点奇怪来:为什么咱们不去揍他呢?揍人,是她一向反对的事,可是现在她觉得揍那个兵,日本兵,是应当的。揍,大家不但不去揍他,反倒躲着他走呀!咱们的那些壮小伙子简直没有心胸,没有志气,没有人味儿!假若她有个儿子,要去揍对面的那个兵,她必定是乐意的,即使母子都为这个而砍了头,也是痛快的。
第二天,“好妈妈”来得特别的早,都快到收活的时候了,来了个面生的小伙子,大眼睛,宽脑门,高鼻子。他不像个穷人,可是手中拿着双破袜子。好妈妈刚要拿针,那个小伙子拦住了她。“明天我来取吧,不忙,天快黑了。回家吗?一块儿走?来,我给拿着小筐!”一同进了驴儿胡同,少年低声的问:“这条胡同里有穿堂门没有?”
“好妈妈”摇摇头,而后细细的端详着他。看了半天,她微微一笑:“我知道你!”
“怎么?”少年的眼亮得怪可怕。
“你是好人!”“好妈妈”点头赞叹。“我告诉你,这里路南的第十个门,有个后门,可是没法打穿堂儿,那是人家的住宅呀。”少年没有言语。“好妈妈”慢慢的想出来:“行!我要准知道你什么时候来,我可以托咐倒脏土的李五给你们开开门。”少年还是没有言语。
“你的心,我的心,都是一样!”老妈妈抬头望了望他。
“什么意思?”
“我说不明白!”“好妈妈”笑了。“你是念书的人吧?”青年点了点头。
“那你就该懂得我的话。”“好妈妈”的脸上忽然非常的严肃起来:“告诉我,你明天什么时候来?我不会卖了你!”
“我明天早晨八点来!”
“就是卖杏茶的周四过来的时候?”
“好!卖杏茶的过来,那个门得开开!”
“就是!”
“你知道我要干什么?”
“知道!”
“啊?”
“知道!你的心,我的心,都是一样!”
次日,“好妈妈”早早就到了。她坐了好像一年的样子,才听到周四尖锐的嗓音渐渐由远而近:“杏儿——茶哟。”“好妈妈”的手哆嗦起来,眼睛钉住那边的刺刀尖——一个小白星似的。“杏儿——茶哟。”周四就快到她面前了,她的眼几乎不能转动,像黏在了刺刀尖上。忽然,直像一条黑影儿,由便道上闪到马路边的一棵柳树后,紧跟着,枪响了,一声两声。那个兵倒在了地上。南边北边响了警笛。那条黑影闪进了驴儿胡同。倒在地上的兵立了起来,赶过马路这边。南边北边的“岗”,也都赶到,像作战的蚂蚁似的,匆忙的过了句话,都赶进胡同中去。好妈妈停止了呼吸。等了许久许久,那些兵全回来了,没有那个少年,她喘了口气,哆嗦着拿起那双袜子来,头也不愿再抬一抬。
也就是刚四点钟吧,她想收活回家,她的心里堵得慌,正在这么想,取袜子的来了!她几乎不肯相信自己的眼睛!愣了一会儿,她把袜子递给他。他蹲在一旁,看着袜子,低声的问:“早晨我打死他没有。”
“好妈妈”微微一摇头。“他装死儿呢,一会儿就爬起来了。”
“呕!下回得用炸弹!”他一边说着,一边掏出一块钱的票子来:“妈妈和李五分吧。”
“留着用吧,我不要!”“好妈妈”摆了摆手。“你要是有枪啊,给王二一支,他也愿意干。”
“有的是人,妈妈!”
“你姓什么呢?”
“暂时没有姓名,”少年立起来,把袜子和钱票都塞在衣袋里,想了想:“啊,也许永久没有姓名!再见,妈妈!”
“哎,下回来,打准一点!”“好妈妈”的心里又不堵得慌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妈妈”本是姓“郝”的,又因为总是坐在胡同口给一切过路人一点笑意,作为报酬大家都称她为“好妈妈”。
B.“好妈妈”无论冬夏都坐在驴儿胡同的口上,所以她了解附近胡同院落的情况,能为少年的刺杀活动提供撤退的建议。
C.日本哨兵被枪击倒地后,“南边北边响了警笛”,并且其他哨兵马上赶到了事发地点,说明日本侵略者遍布我们的城市。
D.小伙子在刺杀日本哨兵前观察地形,事后拿出一块钱要送给帮忙的“好妈妈”和李五,暗含他是个心思缜密,心地善良的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述了北平沦陷后人们不敢出门的情形,营造了日本侵华带来的恐怖氛围,为后文情节的展开提供了背景。
B.小说中两次写到“好妈妈”的话“你的心,我的心,都是一样”,表明了人物内心淳朴的抗日决心,照应了标题,推进了情节。
C.小说用了很多笔墨来进行对话描写,在“好妈妈”与小伙子的对话中,我们能辨识人物的身份,了解人物的内心想法。
D.“南边北边的‘岗’也都赶到,像作战的蚂蚁似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当时日本官兵多且忙碌的特点。
8.这篇小说借助“好妈妈”的视角讲述一个惊心动魄的抗日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2023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8周年,某论坛发起以“同仇敌忾,全民抗战”为话题的征文活动。如果你推荐这篇小说,请你简要说明推荐的理由。
【答案】6.A 7.D
8.①以事件见证人的身份讲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②以“好妈妈”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不是刺杀的直接参与者,不知道行动的具体内容,使故事增添了悬念。③以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市民心中所想、眼前所见的抗日活动,深化全民抗战的主旨。④作为故事线索人物出现,使情节更集中,便于情节展开。
9.此次征文活动的话题是“同仇敌忾,全民抗战”:①人物虽少但各阶层都有,有很强的代表性,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底层劳动人民,也有年轻人这样的学生,有力地突出了“同仇敌忾”。②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连姓名都没有,这恰恰暗示了类似的事情在各敌占区都广泛存在,具有普遍性。③小说写的不是政府和军队的有组织抗战,而是手无寸铁的普通百姓的抗日故事,说明反抗侵略已经成为全民共识。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
A.“又因为总是坐在胡同口给一切过路人一点笑意,作为报酬大家都称她为‘好妈妈’”说法片面。不仅“因为总是坐在胡同口给一切过路人一点笑意”,还因为“替男女小学生们、洋车夫们,记着谁谁刚才往南去了,或谁谁今天并没有从这里经过,而是昨天太阳偏西的时候向北去了”;再有,文中说“有人说,她本是姓‘郝’的”,并不确定“好妈妈”就是姓“郝”。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D.“生动地写出当时日本官兵多且忙碌的特点”错误。将日本兵比喻为“蚂蚁”,明显含有讽刺日本兵茫然、惊慌失措的意思。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首先,“好妈妈”是故事的线索人物,“少年”向“好妈妈”询问周边环境,设计逃跑路线;“好妈妈”为少年提供帮助;“好妈妈”见证了刺杀过程;“好妈妈”等待少年来取袜子。 借助“好妈妈”的视角讲述故事,使情节更集中,便于情节展开。
此外,“好妈妈”是这个射杀日本兵故事的见证者,以事件见证人的身份讲故事,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第三,“好妈妈”是事件的旁观者,不是刺杀的直接参与者,不知道行动的具体内容,读者会和“好妈妈”一样,产生猜疑、期待、紧张、担忧等情感的变化,使故事增添了悬念,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四,“好妈妈”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市民,“知道!你的心,我的心,都是一样!”“哎,下回来,打准一点!”,以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市民心中所想、眼前所见的抗日活动,深化全民抗战的主旨。
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及写推荐词的能力。
征文活动的主题是“同仇敌忾,全民抗战”,所以推荐的理由应该分析“同仇敌忾,全民抗战”这一主题在文章中的体现。
比如本文中的主要人物是“好妈妈”“少年”,但还有“倒脏土的李五”“卖杏茶的周四”,从“好妈妈”的言谈当中可知他们均会同意为“少年”刺杀日本兵提供方便。可见这篇小说人物虽少,但各阶层都有,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底层劳动人民,也有年轻人这样的学生,有力地突出了“同仇敌忾”;此外,这些人并非出自政府和军队,而是手无寸铁的普通百姓,所以他们的抗战能更好地说明反抗侵略已经成为全民共识。
比如“‘暂时没有姓名,’少年立起来,把袜子和钱票都塞在衣袋里,想了想:‘啊,也许永久没有姓名!再见,妈妈!’”,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连姓名都没有,这恰恰暗示了类似的事情在各敌占区都广泛存在,具有普遍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3春·湖南长沙·高一长郡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注】。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江南。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韩王昌不听,使韩信击破之。于是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缮治河上塞。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正月,虏雍王弟章平。大赦罪人。
汉王之出关至陕,抚关外父老,还,张耳来见,汉王厚遇之。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雒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节
【注】义帝:义帝熊心本是楚国贵族,项梁起事后,立熊心为楚怀王,以从民望。义帝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先入关中,项羽使人还报熊心。熊心答复,照原约办,项羽因此怨恨熊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B.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C.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D.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国,指受到君主分封而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B.“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和“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C.“关外置河南郡”和“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两句中的“置”字含义不同。
D.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因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所以自称为寡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善得民心。他不但下令修缮整治河上郡内的长城,还让百姓开垦耕种秦朝原来的苑囿园池,甚至亲自到陕县安抚关外父老。
B.汉王从善如流。他听取韩信“决策东乡,争权天下”的建议,领兵回军,直接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
C.汉王御人有道。先是用韩信之计,从故道回军,袭击了雍王章邯,后又派韩信攻打不愿归附自己的韩王郑昌。
D.汉王善抓时机。汉王为义帝发丧,举哀三天,并乘机派使者通告诸侯攻打杀义帝的罪人,抓住了讨伐项羽的绝佳机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2)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
14.在《鸿门宴》中,项羽没有杀刘邦,范增说他“为人不忍”;但在本文中他却杀掉了义帝。请概括这样的举动体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10.C 11.B 12.B
13.(1)军中官吏和士卒都是崤山以东的人,日夜踮起脚尖盼望着回到家乡,不如决策向东进军,争夺天下大权。
(2)于是(项羽)就派使者把义帝迁徙到长沙郴县,催促义帝早些动身,群臣渐渐背叛了义帝。
14.①《鸿门宴》中不杀刘邦,体现了项羽优柔寡断、有勇无谋的性格特点;②本文中杀死义帝,体现了项羽目光短浅、盲目自尊的性格特点。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天下共同拥立义帝,对他北面称臣。现在项羽把义帝放逐、击杀于江南,大逆无道。我亲自为他发丧,诸侯都要穿白色丧服。调发全部关内的兵力,征集三河的士卒,浮江汉南下,愿意跟随各诸侯王讨伐楚国杀害义帝的人。
“义帝”是“立”的宾语,“天下共立义帝”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于江南”是“放杀义帝”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含义相同”错误。跟随/使动用法,使……跟从。句意:项王派兵三万跟随。/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
C.设置/留下,丢下。句意:关外设置了河南郡。/刘邦就丢下车辆和随从人马。
D.正确。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能力。
B.“直接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错误,原文“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意思是“八月,汉王用韩信的计策,从故道回军,袭击雍王章邯。章邯在陈仓迎击汉军,雍王兵败退走;在好畤停下来接战,又失败了,逃到废丘。汉王随即平定了雍地。向东到达咸阳,率军围困雍王于废丘”,可见汉王听取韩信“及其锋而用之”“争权天下”,先是在陈仓与雍王大战,后是在好畤与雍王交战,最后才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因此“直接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错误。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山东”,崤山以东;“跂”,踮起脚尖;“归”,回到家乡;“乡”, 通“向”;“东乡”,向东进军。
(2)“使使”,派遣使者;“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省略句,正常语句是“(项羽)乃使使徙义帝(于)长沙郴县”;“趣”,同“促”,催促;“稍”,渐渐;“倍”,同“背”,背叛。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概括能力。
在《鸿门宴》中,亚父范增从刘邦过去和现在所为不同,以及刘邦有龙虎气方面,一再提醒项羽杀掉刘邦,不要失去时机。但是项羽不听劝告,优柔寡断,以至后来“乌江自刎”。由此可见其优柔寡断、有勇无谋的性格特点。
在本文中,结合“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江南”“南渡平阴津……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分析可知:项羽掌握大权,分封诸侯之后,派人杀掉义帝,从而失去民心,给刘邦反击的借口。从中可以看出项羽盲目自尊,看不上义帝;目光短浅,看不到义帝的价值。
参考译文:
四月,在项羽旌麾之下罢兵散归,诸侯各自回到封国。汉王回国,项王派兵三万跟随,他们离开后就烧断栈道,以防备诸侯军和匪徒的袭击,也向项羽表示没有东进的意图。到达南郑,那些将领和士卒很多在中途逃亡回去,士卒都唱着歌,想要回到东方。韩信劝汉王说:“项羽封有功的各个将领为王,大王您独自被封在南郑,这是流放。军中官吏和士卒都是崤山以东的人,日夜跂踵盼望回家乡,不如决策向东进军,争夺天下大权。”
项羽出了函谷关,派人迁徙义帝。说:“古代做帝王的统辖千里见方的土地,必须居住上游。”项羽就派使者把义帝迁徙到长沙郴县,催促义帝快走,群臣渐渐地背叛了义帝。项羽就暗地里让衡山王、临江王袭击他,把义帝杀死在江南。
八月,汉王用韩信的计策,从故道回军,袭击雍王章邯。章邯在陈仓迎击汉军,雍王兵败退走;在好畤停下来接战,又失败了,逃到废丘。汉王随即平定了雍地。向东到达咸阳,率军围困雍王于废丘。二年,汉王东出略取城邑,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阳都投降了。韩王郑昌不愿归附,汉王派韩信打败了他。于是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各郡,关外设置了河南郡。改立韩太尉信为韩王。将领中以一万人或一郡投降的,封给一万户,整修河上郡内的长城。各处原来的秦朝苑囿园池,都让百姓开垦耕种。正月,俘虏了雍王的弟弟章平。大赦有罪的人。
汉王出函谷关到达陕县,抚慰关外父老,回来后,张耳来见,汉王给了他优厚的待遇。二月,下令废掉秦社稷,改立汉社稷。三月,汉王从临晋关渡过黄河,魏王豹率兵随从,攻下河内,俘虏了殷王,设置河内郡。汉王向南渡过平阴津,到达洛阳。新城三老董公拦住汉王,用义帝死这件事游说汉王。汉王听了,袒臂大哭。于是为义帝发丧,哭吊三天。派遣使者通告诸侯说:“天下共同拥立义帝,对他北面称臣。现在项羽把义帝放逐、击杀于江南,大逆无道。我亲自为他发丧,诸侯都要穿白色丧服。调发全部关内的兵力,征集三河的士卒,浮江汉南下,愿意跟随各诸侯王讨伐楚国杀害义帝的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9分)
(2023春·湖北十堰·高一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各题。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苏轼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醉,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①。
【注释】①赋招魂:写一篇《招魂》诗。意指朋友设法将苏轼从黄州调回京城。招魂:屈原所作楚辞篇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风”指春风,城东门无东风吹入,意思是早春时节在城中还不曾察觉春意。
B.出郊寻春,友人为伴,江城酒味醇厚,野老笑意温和,可知作者在黄州生活之乐。
C.尾联用典意在告慰故人自己在黄州过得很好,让友人不必为朝廷召其还京操心。
D.诗人写自己在黄州寄情诗书山水,寄情新交故旧,冀此排解被贬黄州的失落伤怀。
16.前人论此诗,认为在记游中隐含着对友人关心的回应,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①早春时节,诗人主动“出郊寻春”,不为贬谪所苦,在春游时感受山水自然之乐,人情朴野之纯,可见其开阔旷达的襟怀,由此表现黄州生活之乐,暗示朋友不必为自己担心,为尾联对故人的劝慰做了铺垫。这是间接回应朋友的关心。
②尾联写作者与朋友约定每年作此寻春之游,告诉朋友不必为朝廷召其还京多操心,这是直接回应朋友的关心。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冀此排解被贬黄州的失落伤怀”理解有误,诗人虽被贬黄州,但在诗中作者写黄州之乐,并和这里的朋友们约定每年作此寻春之游,告慰友人不必为他的处境担忧,不必为朝廷召他还京多操心,体现的是诗人豁达的胸襟,并无“被贬黄州的失落伤怀”。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诗歌中找到回应友人关心的诗句,结合诗句的内容具体分析作答。
首联“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意思是“春天的东风还不肯吹进东面的城门,我和你们二人已经骑着马出城去寻找去年我们游玩过的村落了”,在这早春时节,渴望春意的诗人主动“出郊寻春”,可见诗人没有受到贬谪的影响。
颈联“江城白酒三杯配,野老苍颜一笑温”意思是“让我们去江城边上的酒馆,喝上三杯酒家自酿的好酒吧,这里的民风淳朴,乡间的老人会用饱经沧桑的脸孔上温暖的笑容来欢迎你的”,出郊寻春,有友人为伴,酒醺颜面,山水自然之乐,人情朴野之纯,这些展现了身在黄州的乐趣,诗人写这些其实是暗示友人,自己在黄州过得很好,不必为自己担心。
尾联“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意思是“我们已经约定了,每年春季的时候都要出东门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们啊,你们就不必因为此事担心挂念了”,这是直接告诉友人,我在黄州过得很好,已和这里的朋友们约定每年作此寻春之游,你们不必为我的处境担忧,也不必为朝廷召我还京多操心。作者被贬黄州,在京城的朋友对他很是挂念,所以作者此处是对朋友挂念的回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2023春·山东菏泽·高一菏泽市定陶区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为打消弟子在谈论个人志向时的疑虑,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浩瀚壮阔,千古传诵。
【答案】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以为轮 ?使之然也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毋、?、坼、乾坤。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春·河北衡水·高一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乔羽先生是中国词坛 ① 的领头雁,其作品之多、质量之高、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当代中国无人能出其右。从宏观意义上讲,乔老渗透于一首首歌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传统文化元素、待人处事之道,以及对世事沧桑、人生况味的思索,已成为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伴随着优美的曲调不胫而走,传遍神州大地,深入千家万户,熏陶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能够造就如此独特而巨大的影响力,是乔老的无上光荣,也是对他杰出天赋和辛勤耕耘最为丰厚的回报。
乔老说:“歌词不要文绉绉的,要活泼泼的。我喜欢大白话,不喜欢矫情。”所谓“大白话”,那是乔老的自谦,他的“大白话”是来自生活,又被乔老提炼过的高级的大白话,平和中有大气,浅显中有深意,直白中有曲折,朴拙中有奇巧,通俗中有优雅,清淡中有妙味,率真中有沧桑,明朗中有隐约,可谓情思隽永,从容旷达,意味深长。出自乔老的一首首歌词,虽然平白简短,却是 ② ,百听不厌,犹如一座座山峰巍然屹立于浩瀚的词海之中。文化和旅游部老部长周巍峙评价说:“乔羽是一位没有离开过生活始终的作家,他有相当厚实的文化功底,有相当扎实的生活积累,他真正是厚积薄发的作家,永远回荡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灵气和大气”尽管八方好评如潮,但乔老 ③ ,没有一点点沾沾自喜,没有一点点自以为是。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①众望所归 ②举重若轻 ③心如止水
19.八组排比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有节奏感;内容上全面而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乔羽歌词的特点。用对举的方式列出其歌词特点,更鲜明的表明其歌词的情思隽永,从容旷达,意味深长。
20.乔羽是一位始终没有离开过生活的作家,他有相当厚实的文化功底,有相当扎实的生活积累,他真正是厚积薄发的作家,他的作品永远回荡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灵气和大气。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结合语境分析词坛“领头雁”的头衔是大家公认的,有优秀作品为证,可填“众望所归”。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
②此处和“平白简短”相对,再结合后文“犹如一座座山峰巍然屹立于浩瀚的词海之中”,指作品有内涵,有重量,可填“举重若轻”。举重若轻: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比喻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
③结合“没有一点点沾沾自喜,没有一点点自以为是”可知,面对荣誉乔羽内容的平静,可填“心如止水”。心如止水:指心里平静得像不动的水一样。形容坚持信念,不受外界影响。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赏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八组“……中有……”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排比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极富有节奏感;内容上“平和中有大气,浅显中有深意,直白中有曲折,朴拙中有奇巧,通俗中有优雅,清淡中有妙味,率真中有沧桑,明朗中有隐约”全面而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乔羽歌词的特点,来自生活,成于艺术。
“平和”“大气”“浅显“深意”“直白”“曲折”……,八组内容以对举的修辞呈现,让读者在两相比较中能更鲜明地领会其歌词的情思隽永、从容旷达、意味深长的特点。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一位没有离开过生活始终的作家”语序不当,“始终”是副词作状语,应放在“没有”的前面;
二是“永远回荡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灵气和大气”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前面加上“他的作品”。
(二)(2023春·河北衡水·高一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某个美好的一天,当你突然心血来潮想从口袋里掏出耳机听听音乐时,不出意外总是会发现,耳机线不知道什么时候又缠在一起了!
早在2007年,物理学家道格拉斯·史密斯与本科学生道林·雷默就已经研究了把纽结理论应用于绳子打结的可行性,他们还因此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奖。他们把不同长度、软硬的绳子装在透明的盒子里,并用各种速度旋转盒子,进行了3415次实验。实验发现, ① ——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中可以知道,软的绳子,像毛线、针线这些,随便捏一捏都能变成一团。实验还发现,一根不到46厘米长的绳子被密封在一个旋转的盒子里一段时间后,几乎不会打结。但从46厘米增加到150厘米之间, ② 。如果绳子的长度超过这个长度,打结的概率就基本稳定在了50%。不妨测量一下你的耳机线,你会发现它大概就是150厘米长,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它“最少”有差不多50%的概率打结。 ③ ?因为可以把耳机线当成是Y字形的绳子,其中有三条线,且两端的耳机重量比耳机线重,容易把耳机线带动起来,进一步增加了耳机线互相缠绕起来的几率。( )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电源线、数据线又粗又硬,相比之下,就很难形成像耳机线那样复杂的结。
B.相比之下,很难形成像耳机线那样复杂的结的电源线、数据线,是因为它们又粗又硬。
C.相比之下,电源线、数据线又粗又硬,就很难形成像耳机线那样复杂的结。
D.电源线、数据线就很难形成像耳机线那样复杂的结,相比之下,它们又粗又硬。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C
22.①软的绳子更容易打结 ②结形成的概率会急剧上升 ③为什么说是“最少”呢?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前文以耳机线为例说明软的绳子更容易打结,与上文衔接,应先说“相比之下”,与前面的耳机线形成比较,排除AD;
比较BC两个选项,应先提出比较的对象“电源线、数据线”,指出它们的特点,再说结论,排除B。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实验发现”说明后面要填实验的结果,而下文“软的绳子,像毛线、针线这些,随便捏一捏都能变成一团”指出软的绳子更容易打结,应填:软的绳子更容易打结。
②实验分三种情况,根据绳子的长短,分析打结的情况,前面是“几乎不会打结”,后面是“打结的概率就基本稳定在了50%”,说明中间的情况是打结的概率上升,应填:结形成的概率会急剧上升。
③问号说明先提出问题,下面再回答,而下文“因为”后面回答的是“‘最少’有差不多50%的概率打结”的原因,应填:为什么说是“最少”呢?
四、写作(60 分)
23.(2023春·福建莆田·高一校考阶段练习)根据要求作文。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道:“才欲其大,志欲其小。才大,则任事有余;志小,则愿无不足。”意为人的才能越大越好,而志向却不一定要立得高远。而后来的左宗棠则教育子女“读书做人,先要立志”“务期与古时贤豪杰少小时志气一般”。这是教导子女要立大志,以古代圣贤豪杰为榜样。两位名人所说各有道理。
人生在世,有人有志,有人无志,有人志大,有人志小。读了上述材料,你产生了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对“立志”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袁枚和左宗棠关于立志的话,袁枚认为人的才能越大越好,而志向却不一定要远大;而左宗棠却教导子女以古代圣贤豪杰为榜样,树立远大志向。材料最后一句话认可了两个人的说法,给了考生思索的空间和方向。
两位名人所说各有道理,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可见文章的主题是“志之小大之辨”,题目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袁枚的话是希望人们努力增加自己的才学,而理想愿望要小一些,才能大而愿望小,愿望就容易达到;左宗裳教育子女的话,是要求他们学习古代圣贤豪杰,立高远之志。两人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立的,但都各有道理。袁枚是从个人生活品质角度而言的,志小,易满足,人就更容易幸福快乐;左宗棠是从人生的意义角度而言的,志存高远,就有可能成为圣贤豪杰,使生命有更大的价值与意义。写作的时候,应对两人的主张进行辩证的分析,不宜偏执。其实,有时志不在大小,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即为树立的积极向上的志向。
考生可先谈立小志也可成大事;然后谈立小志与为国为民立志并不矛盾;最后联系现实,谈青年人应该立什么样的志向和如何实现自己的志向。行文中,开头段最好通过对材料中“小志”“大志”的权衡得出观点,运用辩证眼光看待立志,谈志无大小,适合自己的、能实现有意义的志向就是最好的。在具体写作的时候,兼顾“大志”“小志”,辩证思考,联系家国和青年自身,这样的文章最符合要求。
立意:
1.欲求人生幸福,志须小而能达。
2.鸿鹄之志诚可贵,燕雀之志焉可觑?
3.志存高远,人当为鸿鹄。
4.生活上的志宜小,事业上的志宜大。
语文(新高考专用A卷)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 这是一份语文(新高考专用A卷)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文件包含语文新高考专用A卷-全解全析docx、语文新高考专用A卷-考试版docx、语文新高考专用A卷-参考答案docx、语文新高考专用A卷-答题卡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必刷卷01-2022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乙卷地区专用): 这是一份必刷卷01-2022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乙卷地区专用),文件包含必刷卷01-2022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乙卷地区专用解析版docx、必刷卷01-2022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乙卷地区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必刷卷03-2022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新高考地区专用): 这是一份必刷卷03-2022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新高考地区专用),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8%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