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培优专题53压轴题之实验操作类 (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培优专题53压轴题之实验操作类 (含答案)第1页
    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培优专题53压轴题之实验操作类 (含答案)第2页
    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培优专题53压轴题之实验操作类 (含答案)第3页
    还剩3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培优专题53压轴题之实验操作类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培优专题53压轴题之实验操作类 (含答案),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53第12章压轴题之实验操作类

    一、选择题
    1.在数学课上,老师让每个同学拿一张三角形纸片,,设,要求同学们利用所学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剪下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下面是四位同学的裁剪方法,如图,剪刀沿着箭头方向剪开,能得到两个全等三角形小纸片的有( )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答案】C
    【分析】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一一排查即可.
    【解答】如图1中,
    ∵AB=AC,
    ∴∠B=∠C,
    ,BE=FC=2,
    ∠B=∠C,
    BF=CG=3,
    △EBF≌△FCG(SAS),
    剪刀沿着箭头方向剪开,能得到两个全等三角形小纸片的有,

    如图2,
    ∵AB=AC,
    ∴∠B=∠C,
    BE=CG=3,
    ∠B=∠C,
    BF=CF=2.5,
    △BEF≌△CGF(SAS),
    剪刀沿着箭头方向剪开,能得到两个全等三角形小纸片,

    如图 3,
    ∵AB=AC,
    ∴∠B=∠C,
    ∵∠EFG=,
    ∴∠BEF+∠EFB=180º-xº=∠EFB+∠GFC,
    ∴∠BEF=∠GFC,
    BE的对应边是FC,相等情况不确定,
    △BEF与△CGF全等不确定,

    如图4,
    ∵AB=AC,
    ∴∠B=∠C,
    ∵∠EFG=,
    ∴∠BEF+∠EFB=180º-xº=∠EFB+∠GFC,
    ∴∠BEF=∠GFC,
    EB=FC=2,
    ∠B=∠C,
    △BEF≌△CFG(ASA),
    剪刀沿着箭头方向剪开,能得到两个全等三角形小纸片.

    故选择:C.
    【点评】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从图形中找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否充足,够条件可以断定,条件不够或不确定就不断定.
    2.勾股定理是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在我国古算书《周髀算经》中早有记载,如图①,以直角三角形的各边为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再把较小的两个等边三角形按如图②的方式放置在最大等边三角形内.若知道图②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则一定能求出图②中( )

    A.最大等边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面积的和 B.最大等边三角形的面积
    C.较小两个等边三角形重叠部分的面积 D.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答案】C
    【分析】设三个等边三角形的面积分别为S1、S2、S3,则有S1+S2=S3,利用三角形面积的和与差可得结论.
    【解答】解:如图,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设它们的面积分别为S1、S2、S3,则有S1+S2=S3,
    ∴S1+S2+S阴影=S3+S△EFG,
    ∴S阴影=S△EFG,
    即知道图②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则一定能求出图②中较小两个等边三角形重叠部分的面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证明和三角形的面积,直观识图是关键.
    3.折叠矩形纸片:
    第一步,如图1,在纸片一端折出一个正方形,再把纸片展开;
    第二步,如图2,把这个正方形对折,再把纸片展开,得矩形和;
    第三步,如图3,折出矩形的对角线,并把折到图中所示的处;
    第四步,如图4,展平纸片,按所得点折出,得矩形.则的值为( )

    A. B. C. D.
    【答案】C
    【分析】根据图象折叠的性质,得,在中有,即,即可求得的值,且MN=BC,
    进而求得的值.
    【解答】∵,
    在中有,即
    解得,即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矩形折叠和正方形折叠的性质,利用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
    4.将矩形纸片 ABCD 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得到菱形 AECF.若 AB=3,则 BC 的长为( )

    A. B.2 C.1.5 D.
    【答案】D
    【分析】设,先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再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从而可得,又根据菱形的性质可得,然后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可得,从而可得点共线,由此可得,最后在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得.
    【解答】设,
    四边形ABCD是矩形,

    由折叠的性质得:,

    四边形AECF是菱形,

    在和中,,

    ,即,
    点共线,

    在中,,即,
    解得或(不符题意,舍去),
    即,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矩形与菱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点,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证出,从而得出点共线是解题关键.

    二、填空题
    5.菱形ABCD中,AB=8,∠B=120°,沿过菱形不同的顶点裁剪两次,再将所裁下的图形拼接,若恰好能无缝,无重叠的拼接成一个矩形,则所得矩形的对角线长为_____.
    【答案】或者
    【分析】按两种情况讨论,根据题意可知两种情况可拼出的新矩形一样,再根据菱形的性质以及矩形的性质,由勾股定理求解即可得到新矩形的对角线的长度;
    【解答】解:分情况讨论,
    情况①,如图,分别沿菱形的对角线AC、BD裁剪,将剪下的四个三角形重新拼接得到矩形 或者矩形 ,如图,


    ∵AB=8,∠B=120°,
    ∴ , ,
    当拼成矩形时,有 , ,
    ∴矩形对角线长为: ,
    当拼成矩形时,有 , ,
    ∴矩形对角线长为:;
    情况②,过B作BE⊥AD,过D作DF⊥BC,分别沿BE、DF裁剪,将剪下的三角形和剩余的矩形重新拼接得到和①一样的新矩形 或者矩形,如图,


    因此新矩形的对角线长为或者,
    故答案为:或者;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菱形的性质以及矩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学会分情况讨论以及勾股定理求解对角线是解题的关键;
    6.如图是长方形纸带,,将纸带沿折叠成图,则的度数__度,再沿折叠成图.则图中的的度数是度______.

    【答案】140° 120°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EFB=∠DEF,从而求出∠GFC的度数,进而求解求解.
    【解答】∵AD∥BC,
    ∴∠EFG=∠DEF=20°,
    ∴在图b中,∠GFC=180°-2∠EFG=140°,=180°-2∠DEF=140°
    ∴∠GFE=∠GFC-∠EFB=140°-20°=120°.
    故答案是:140°;12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以及折叠的性质,掌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函数y=2x和y=﹣x的图象分别为直线l1,l2,过点(1,0)作x轴的垂线交l1于点A1,过点A1作y轴的垂线交l2于点A2,过点A2作x轴的垂线交l1于点A3,过点A3作y轴的垂线交l2于点A4,…依次进行下去,则点A2017的坐标为________.

    【答案】(21008,21009)
    【分析】根据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可得出点A1、A2、A3、A4、A5、A6、A7、A8等的坐标,根据坐标的变化即可找出变化规律“,,,(n为自然数)”,依此规律结合2017=1008×2+1即可找出点的坐标.
    【解答】由图可知:A1(1,2),A2(﹣2,2),A3(﹣2,﹣4),A4(4,﹣4),A5(4,8),…,
    ∵2017=504×4+1,
    ∴点A2017在第一象限,
    ∵2017=1008×2+1,
    ∴A2n+1((﹣2)n,2(﹣2)n)(n为自然数).
    ∴A2017的坐标为((﹣2)1008,2(﹣2)1008)=(21008,21009).
    故答案是:(21008,21009)
    【点评】本题考查了两条直线相交或平行问题、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以及规律型中点的坐标,根据坐标的变化找出变化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8.如图,在三角形纸片中,,,,将纸片沿过点的直线折叠,使点落在斜边上的点处,折痕记为,剪去△后得到双层△,再沿着过△某顶点的直线将双层三角形剪开,使得展开后的平面图形中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则所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_____.

    【答案】
    【分析】利用三角函数先求解得到是的中垂线,由对折的性质求解分情况讨论, ①如图中,当时,沿着直线EF将双层三角形剪开,展开后的平面图形中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②如图中,当FD=FB时,沿着直线DF将双层三角形剪开,展开后的平面图形中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倍,从而可得答案.
    【解答】解:如图,





    由对折设


    是的中垂线,

    在Rt中,
    ∴,
    ∴,

    ①如图中,当时,沿着直线EF将双层三角形剪开,展开后的平面图形中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




    为等边三角形,
    过作于,




    ②如图中,当FD=FB时,沿着直线DF将双层三角形剪开,展开后的平面图形中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
    过作于,









    综上:所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翻折变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含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

    三、解答题
    9.操作与推理: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一个点来表示,根据下列题意解决问题:
    (1)已知x=2,请画出数轴表示出x的点:
    (2)在数轴上,我们把表示数2的点定为基准点,记作点O,对于两个不同的点A和B,若点A、 B到点O的距离相等,则称点A与点B互为基准等距变换点.例如图2,点A表示数-1,点B表示数5,它们与基准点O的距离都是3个单位长度,我们称点A与点B互为基准等距变换点.
    ①记已知点M表示数m,点N表示数n,点M与点N互为基准等距变换点.I.若m=3,则n= ;II.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n= ;
    ②对点M进行如下操作:先把点M表示的数乘以23,再把所得数表示的点沿着数轴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N,若点M与点N互为基准等距变换点,求点M表示的数;
    ③点P在点Q的左边,点P与点Q之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对Q点做如下操作: Q1为Q的基准等距变换点,将数轴沿原点对折后Q1的落点为Q2这样为一次变换: Q3为Q2的基准等距变换点,将数轴沿原点对折后Q3的落点为Q4这样为二次变换: Q5为Q4的基准等距变换点......,依此顺序不断地重复变换,得到Q5,Q6,Q7....Qn,若P与Qn.两点间的距离是4,直接写出n的值.

    【答案】(1)见解析;(2)①I,1;II 4-m ②;③2或6.
    【分析】(1)在数轴上描点;
    (2)由基准点的定义可知,;
    (3)(3)设P点表示的数是m,则Q点表示的数是m+8,由题可知Q1与Q是基准点,Q2与Q1关于原点对称,Q3与Q2是基准点,Q4与Q3关于原点对称,…
    由此规律可得到当n为偶数,Qn表示的数是m+8-2n,P与Qn两点间的距离是4,则有|m-m-8+2n|=4即可求n;
    【解答】解:(1)如图所示,

    (2)①Ⅰ.∵2是基准点,m=3,3到2的距离是1,所以到2的距离是1的另外一个点是1,
    ∴n=1;
    故答案为1;
    Ⅱ.有定义可知:m+n=4,
    ∴n=4-m;
    故答案为:4-m
    ②设点M表示的数是m,
    先乘以23,得到23m,
    再沿着数轴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N为23m+2,
    ∵点M与点N互为基准等距变换点,
    ∴23m+2+m=4,
    ∴m=;
    ③设P点表示的数是m,则Q点表示的数是m+8,如图,

    由题可知Q1表示的数是4-(m+8),Q2表示的数是-4+(m+8),Q3表示的数是8-(m+8),Q4表示的数是-8+(m+8),Q5表示的数是12-(m+8),Q6表示的数是-12+(m+8)…
    ∴当n为偶数,Qn表示的数是-2n+(m+8),
    ∵若P与Qn两点间的距离是4,
    ∴|m-[-2n+(m+8)]|=4,
    ∴n=2或n=6.
    【点评】本题考查新定义,数轴上数的特点;能够理解基准点的定义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从定义中探究出基准点的两个点是关于2对称的;(3)中找到Q的变换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10.如图,矩形ABCD中,∠ACB=30°,将一块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P放在两对角线AC,BD的交点处,以点P为旋转中心转动三角板,并保证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于边AB,BC所在的直线相交,交点分别为E,F.

    (1)当PE⊥AB,PF⊥BC时,如图1,则的值为   ;
    (2)现将三角板绕点P逆时针旋转α(0°<α<60°)角,如图2,求的值;
    (3)在(2)的基础上继续旋转,当60°<α<90°,且使AP:PC=1:2时,如图3,的值是否变化?证明你的结论.
    【答案】(1);(2);(3)变化.证明见解析.
    【分析】(1)证明△APE≌△PCF,得PE=CF;在Rt△PCF中,解直角三角形求得的值即可;
    (2)如答图1所示,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证明△PME∽△PNF,并利用(1)的结论,求得的值;
    (3)如答图2所示,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首先证明△APM∽△PCN,求得;然后证明△PME∽△PNF,从而由求得的值.与(1)(2)问相比较,的值发生了变化.
    【解答】(1)∵矩形ABCD,∴AB⊥BC,PA=PC.
    ∵PE⊥AB,BC⊥AB,∴PE∥BC.∴∠APE=∠PCF.
    ∵PF⊥BC,AB⊥BC,∴PF∥AB.∴∠PAE=∠CPF.
    ∵在△APE与△PCF中,∠PAE=∠CPF,PA=PC,∠APE=∠PCF,
    ∴△APE≌△PCF(ASA).∴PE=CF.
    在Rt△PCF中,,∴;
    (2)如答图1,过点P作PM⊥AB于点M,PN⊥BC于点N,则PM⊥PN.

    ∵PM⊥PN,PE⊥PF,∴∠EPM=∠FPN.
    又∵∠PME=∠PNF=90°,∴△PME∽△PNF.
    ∴.
    由(1)知,,
    ∴.
    (3)变化.证明如下:
    如答图2,过点P作PM⊥AB于点M,PN⊥BC于点N,则PM⊥PN,PM∥BC,PN∥AB.

    ∵PM∥BC,PN∥AB,
    ∴∠APM=∠PCN,∠PAM=∠CPN.
    ∴△APM∽△PCN.
    ∴,得CN=2PM.
    在Rt△PCN中,,
    ∴.
    ∵PM⊥PN,PE⊥PF,∴∠EPM=∠FPN.
    又∵∠PME=∠PNF=90°,∴△PME∽△PNF.
    ∴.
    ∴的值发生变化.
    11.阅读材料
    如图1,三角形中,,三角形的面积为10,为底边上一点,,,垂足分别为,.易证.解题过程如下:
    如图,连接,
    ∵,,
    ∴,
    ∵.


    ∴.
    结论:过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一点作两腰的高,两条高线之和等于等腰三角形面积的2倍再除以腰长.

    类比探究
    如图2,在边长为5的菱形中,对角线,点是直线上的动点,于,于.

    ①填空:
    对角线的长是_________;菱形的面积是_________.
    ②探究:
    如图2,当点在对角线上运动时,求的值;
    ③拓展:
    当点在对角线和的延长线上时,请直接写出,之间的数量关系.
    【答案】①6; 24;②;③当点P在对角线BD的延长线上时,;当点P在对角线DB的延长线上时,.
    【分析】(1)连接AC交BD于点O,根据菱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即可得出;
    (2)根据菱形的性质得出ΔABD的面积为12,再结合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3)分两种情况讨论:当点P在对角线BD的延长线上及当点P在对角线DB的延长线上时,根据菱形的性质及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1)连接AC交BD于点O
    四边形ABCD为菱形BD=8


    在中,



    (2)如图,

    在菱形ABCD中,
    由菱形性质得,ΔABD是等腰三角形,且
    ∵菱形ABCD的面积为24,
    ∴ΔABD的面积为12
    又∵PE⊥AB,PF⊥AD,
    根据阅读材料得,

    (3)当点P在对角线BD的延长线上时,如图①,延长CD交PE于点M


    在菱形ABCD中,



    即DP平分




    ∴;
    当点P在对角线D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②
    延长CB交PF于点N,同理可得:

    ∴.

    【点评】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灵活运用材料中的结论是解题的关键.
    12.综合与实践
    问题背景:
    综合与实践课上,同学们以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纸片为操作对象,进行相一次相关问题的研究. 下面是创新小组在操作过程中研究的问题, 如图一,△ABC≌△DEF, 其中∠ACB=90°,BC=2,∠A=30°.

    操作与发现:
    (1)如图二,创新小组将两张三角形纸片按如图示的方式放置,四边形ACBF的形状是 ,CF= ;
    (2)创新小组在图二的基础上,将△DEF纸片沿AB方向平移至图三的位置,其中点E与AB的中点重合.连接CE,BF.四边形BCEF的形状是 ,CF= .
    操作与探究 :
    (3)创新小组在图三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探究,将△DEF纸片绕点E逆时针旋转至DE与BC平行的位置,如图四所示,连接AF, BF. 经过观察和推理后发现四边形ACBF也是矩形,请你证明这个结论.
    【答案】(1)矩形,4 ;(2)菱形,;(3)详见解析.
    【分析】(1)由题意及图形可直接解答;
    (2)根据题意及图形,结合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可直接得到答案;
    (3)根据旋转的性质及题意易得,然后得到四边形ACBF为平行四边形,最后问题得证.
    【解答】(1)如图所示:

    △ABC≌△DEF, 其中∠ACB=90°,BC=2,∠A=30°,

    ,四边形ACBF是矩形,AB=4,
    AB=CF=4;
    故答案为:矩形,4 ;
    (2)如图所示:

    △ABC≌△DEF, 其中∠ACB=90°,BC=2,∠A=30°,

    ,四边形ECBF是平行四边形,
    点E与AB的中点重合,CE=BE,是等边三角形,
    EC=BC,四边形ECBF是菱形,CF与EB互相垂直且平分,
    ,,
    故答案为:菱形,;
    (3)证明:如图所示:







    ∴为等边三角形



    ∴四边形ACBF为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ACBF为矩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关键是由题意图形的变化及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得到线段的等量关系,然后结合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证明即可.
    13.下面是小明同学设计的“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尺规作图过程.

    已知:如图,直线和直线外一点.
    求作:直线,使直线直线.
    作法:如图,

    ①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射线;
    ②以为圆心,为半径作弧,交直线于点,连接;
    ③以为圆心,长为半径作弧,交射线于点;分别以为圆心,大于长为半径作弧,在的右侧两弧交于点;
    ④作直线;
    所以直线就是所求作的直线.
    根据上述作图过程,回答问题:
    (1)用直尺和圆规,补全图中的图形;
    (2)完成下面的证明:
    证明:由作图可知平分,

    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依据1).


    ,∴直线直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依据2).
    【答案】(1)作图见解析;(2)等边对等角;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分析】(1)依照画图做法作图即可;
    (2)根据等边对等角以及平行线的判定解答即可.
    【解答】解:(1)根据题中画图过程可得:
    如图,PQ即为所作图形;

    (2)由作图可知平分,

    又,
    .(等边对等角).



    ∴直线直线.(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点评】本题考查了尺规作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作图,然后再进行推理论证.
    14.如图,在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的网格中,,,为格点,为小正方形边的中点.

    (1)的长等于_________;
    (2)点,分别为线段,上的动点,当取得最小值时,请在如图所示的网格中,用无刻度的直尺,画出线段,,并简要说明点和点的位置是如何找到的(不要求证明).
    【答案】(1)5;(2)见解析
    【分析】(1)直接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可得;
    (2)令BC与网格交于P,再分别取网格线中点G和H,连接,与AC交于Q,从而可得.
    【解答】解:(1)由图可得:
    AC=,
    故答案为:5;
    (2)如图,与网格线相交,得点;取格点,,连接,与网格线相交,得点,取格点,,连接,与网格线相交,得点,连接,与相交,得点.连接,.线段,即为所求.
    如图,延长DP,交网格线于点T,连接AB,GH与DP交于点S,
    由计算可得:AB=,BC=,AC=5,
    ∴△ABC为直角三角形,∠ABC=90°,
    ∴tan∠ACB=2,
    ∵tan∠BCT=PT:TC=2,
    ∴∠ACB=∠BCT,即BC平分∠ACT,
    根据画图可知:GH∥BC,
    ∴∠ACB=∠CQH,∠BCT=∠GHC,
    ∵∠BCT=∠BCA,
    ∴∠CQH=∠GHC,
    ∴CQ=CH,
    由题意可得:BS=CH,
    ∴BS=CQ,
    又∵BP=CP,∠PBS=∠PCQ,
    ∴△BPS≌△CPQ,
    ∴∠PSB=∠PHC=90°,即PQ⊥AC,
    ∴PD+PQ的最小值即为PD+PT,
    ∴所画图形符合要求.

    【点评】本题考查轴对称—最短问题,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函数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学会利用轴对称解决最短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15.实践操作:第一步:如图1,将矩形纸片沿过点D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上的点处,得到折痕,然后把纸片展平.第二步:如图2,将图1中的矩形纸片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点C恰好落在上的点处,点B落在点处,得到折痕,交于点M,交于点N,再把纸片展平.

    问题解决:
    (1)如图1,填空:四边形的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2,线段与是否相等?若相等,请给出证明;若不等,请说明理由;
    (3)如图2,若,求的值.
    【答案】(1)正方形;(2),见解析;(3)
    【分析】(1)有一组邻边相等且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2)连接,由(1)问的结论可知,,又因为矩形纸片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可知折叠前后对应角以及对应边相等,有,,,可以证明和全等,得到,从而有;
    (3)由,有;由折叠知,,可以计算出;用勾股定理计算出DF的长度,再证明得出等量关系,从而得到的值.
    【解答】(1)解:∵ABCD是平行四边形,
    ∴,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矩形纸片沿过点D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上的点处



    ∴四边形的形状是正方形
    故最后答案为:四边形的形状是正方形;
    (2)
    理由如下:如图,连接,由(1)知:
    ∵四边形是矩形,

    由折叠知:

    又,




    (3)∵,∴
    由折叠知:,∴


    设,则
    在中,由勾股定理得:
    解得:,即
    如图,延长交于点G,则



    ∵,∴

    【点评】(1)本问主要考查了正方形的定义,即有一组邻边相等且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其中明确折叠前后对应边、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2)本问利用了正方形的性质以及折叠前后对应边、对应角相等来证明三角形全等,再根据角相等则边相等即可做题,其中知道角相等则边相等的思想是解题的关键;
    (3)本问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角相等则正切值相等以及勾股定理的应用,其中知道三角形相似则对应边成比例是解题的关键.
    16.综合与实践
    在线上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学习到了新知识,掌握了许多新技能.例如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数学活动﹣﹣折纸,就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兴趣.在经历图形变换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同学们的空间观念,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实践发现:
    对折矩形纸片ABCD,使AD与BC重合,得到折痕EF,把纸片展平;再一次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EF上的点N处,并使折痕经过点B,得到折痕BM,把纸片展平,连接AN,如图①.

    (1)折痕BM   (填“是”或“不是”)线段AN的垂直平分线;请判断图中△ABN是什么特殊三角形?答:   ;进一步计算出∠MNE=   °;
    (2)继续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H处,并使折痕经过点B,得到折痕BG,把纸片展平,如图②,则∠GBN=   °;
    拓展延伸:
    (3)如图③,折叠矩形纸片ABCD,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A'处,并且折痕交BC边于点T,交AD边于点S,把纸片展平,连接AA'交ST于点O,连接AT.
    求证:四边形SATA'是菱形.
    解决问题:
    (4)如图④,矩形纸片ABCD中,AB=10,AD=26,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A'处,并且折痕交AB边于点T,交AD边于点S,把纸片展平.同学们小组讨论后,得出线段AT的长度有4,5,7,9.请写出以上4个数值中你认为正确的数值   .
    【答案】(1)是;等边三角形;60°;(2)15°;(3)见解析;(4)7、9
    【分析】(1)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N=BN,AE=BE,∠NEA=90°,BM垂直平分AN,∠BAM=∠BNM=90°,可证△ABN是等边三角形,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求解;
    (2)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BG=∠HBG=45°,可求解;
    (3)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O=A'O,AA'⊥ST,由“AAS”可证△ASO≌△A'TO,可得SO=TO,由菱形的判定可证四边形SATA'是菱形;
    (4)先求出AT的范围,即可求解.
    【解答】解:(1)如图①∵对折矩形纸片ABCD,使AD与BC重合,
    ∴EF垂直平分AB,
    ∴AN=BN,AE=BE,∠NEA=90°,
    ∵再一次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EF上的点N处,
    ∴BM垂直平分AN,∠BAM=∠BNM=90°,
    ∴AB=BN,
    ∴AB=AN=BN,
    ∴△ABN是等边三角形,
    ∴∠EBN=60°,
    ∴∠ENB=30°,
    ∴∠MNE=60°,
    故答案为:是,等边三角形,60;
    (2)∵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H处,
    ∴∠ABG=∠HBG=45°,
    ∴∠GBN=∠ABN﹣∠ABG=15°,
    故答案为:15°;
    (3)∵折叠矩形纸片ABCD,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A'处,
    ∴ST垂直平分AA',
    ∴AO=A'O,AA'⊥ST,
    ∵AD∥BC,
    ∴∠SAO=∠TA'O,∠ASO=∠A'TO,
    ∴△ASO≌△A'TO(AAS)
    ∴SO=TO,
    ∴四边形ASA'T是平行四边形,
    又∵AA'⊥ST,
    ∴边形SATA'是菱形;
    (4)∵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A'处,
    ∴AT=A'T,
    在Rt△A'TB中,A'T>BT,
    ∴AT>10﹣AT,
    ∴AT>5,
    ∵点T在AB上,
    ∴当点T与点B重合时,AT有最大值为10,
    ∴5<AT≤10,
    ∴正确的数值为7,9,
    故答案为:7,9.
    【点评】本题考查矩形和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关键在于结合图形,牢记概念.
    17.将一个矩形纸片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点,点E,F分别在边,上.沿着折叠该纸片,使得点A落在边上,对应点为,如图①.再沿折叠,这时点E恰好与点C重合,如图②.

    (Ⅰ)求点C的坐标;
    (Ⅱ)将该矩形纸片展开,再折叠该矩形纸片,使点O与点F重合,折痕与相交于点P,展开矩形纸片,如图③.
    ①求的大小;
    ②点M,N分别为,上的动点,当取得最小值时,求点N的坐标(直接写出结果即可).
    【答案】(Ⅰ)(Ⅱ)①,②
    【分析】(Ⅰ)由翻折的性质可知,,,再由正方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可得OE,继而即可求解;
    (Ⅱ)①连接,由题意和(Ⅰ)可知,而,,由等角对等边可知,,设,则,然后根据翻折的性质可知即,把x代入列出方程,解方程求出,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可证, ,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和三角形内角和即可求解;
    ②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这一性质可判断M、N的位置,进而根据题意即可求解.
    【解答】解:(Ⅰ)∵点,∴.
    由两次折叠可知,,.
    ∴是正方形.∴.
    在中,.
    ∴点C的坐标为.
    (Ⅱ)①如图③,连接,由和(Ⅰ)可知,
    ,而,

    故,.
    设,则,
    由即,
    得,解得.
    所以.则有.
    得.又,则,
    即.

    ②如图④所示,过点P作⊥OC于点,交OF于点M,作关于OF的对称点N,连接MN,此时取得最小值时,且,
    过点N作NG⊥x轴于点G,
    ∵由(Ⅱ)知,∠AOE=45°,
    ∴∠NOG=90°-45°=45°
    ∴OG=NG=.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几何变换的综合题,涉及到翻折的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其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点,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8.折纸是一种许多人熟悉的活动.近些年,经过许多人的努力,已经找到了多种将正方形折纸的一边三等分的精确折法,下面探讨其中的一种折法:
    (综合与实践)
    操作一:如图1,将正方形纸片ABCD对折,使点A与点D重合,点B与点C重合,再将正方形纸片ABCD展开,得到折痕MN;
    操作二:如图2,将正方形纸片ABCD的右上角沿MC折叠,得到点D的对应的点为D′;
    操作三:如图3,将正方形纸片ABCD的左上角沿MD′折叠再展开,折痕MD′与边AB交于点P;
    (问题解决)
    请在图3中解决下列问题:
    (1)求证:BP=D′P;
    (2)AP:BP=   ;

    (拓展探究)
    (3)在图3的基础上,将正方形纸片ABCD的左下角沿CD′折叠再展开,折痕CD′与边AB交于点Q.再将正方形纸片ABCD过点D′折叠,使点A落在AD边上,点B落在BC边上,然后再将正方形纸片ABCD展开,折痕EF与边AD交于点E,与边BC交于点F,如图4.试探究:点Q与点E分别是边AB,AD的几等分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1)见解析;(2)2:1;(3)点Q是AB边的四等分点,点E是AD边的五等分点,理由见解析
    【分析】(1)如图1,连接PC,根据正方形的性质、HL定理证明△CD′P≌△CBP,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结论;
    (2)设BP=x,根据翻转变换的性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
    (3)如图2,连接QM,证明Rt△AQM≌Rt△D′QM(HL),得到AQ=D′Q,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AQ=QD′=y,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
    【解答】(1)证明:如图1,连接PC.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C=∠D=90°,AB=BC=CD=AD,
    ∴∠MD′C=∠D=90°,
    ∴∠CD′P=∠B=90°,
    在Rt△CD′P和Rt△CBP中,

    ∴Rt△CD′P≌Rt△CBP(HL),
    ∴BP=D′P;
    (2)解:设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1.则AM=DM=D′M=.
    设BP=x,则MP=MD′+D′P=DM+BP=+x,AP=1﹣x,
    在Rt△AMP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M2+AP2=MP2.
    ∴()2+(1﹣x)2=(+x)2,
    解得x=,
    ∴BP=,AP=,
    ∴AP:BP=2:1,
    故答案为:2:1.
    (3)解:点Q是AB边的四等分点,点E是AD边的五等分点.
    理由:如图2,连接QM.

    ∴∠QD′M=180°﹣∠MD′C=90°,
    ∴∠QD′M=∠A=90°.
    在Rt△AQM和Rt△D′QM中,

    ∴Rt△AQM≌Rt△D′QM(HL),
    ∴AQ=D′Q,
    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AQ=QD′=y,
    则QP=AP﹣AQ=﹣y.
    在Rt△QPD′中,根据勾股定理得QD′2+D′P2=QP2.
    ∵D′P=BP=,
    ∴y2+()2=(﹣y)2,
    解得y=.
    ∴AQ:AB=1:4,即点Q是AB边的四等分点,
    ∵EF∥AB,
    ∴,即,
    解得AE=.
    ∴点E为AD的五等分点.
    【点评】本题是四边形综合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翻转变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及方程思想是解题的关键.
    19.问题情境
    在综合实践课上,同学们以“正方形和直线的旋转”为主题分组开展数学探究活动,已知正方形ABCD,直线PQ经过点A,并绕点A旋转,作点B关于直线PQ的对称点E,直线DE交直线PQ于点F,连结AE,BE.

    操作发现
    (1)如图1,设∠PAB=25°则∠ADF=   °.
    (2)“梦想小组”的同学们发现,∠BEF的度数是一个定值,这个值为   .
    (3)“创新小组”的同学们发现,线段AB、DF、EF之间存在特殊的数量关系,请写出这一关系式,并说明理由:
    拓展应用
    (4)如图2,当直线PQ在正方形ABCD的外部时,“进取小组”的同学们发现(3)的结论仍然成立,并提出新问题;若DF=3,EF=4,直接写出正方形ABCD的边长.
    【答案】(1)70°;(2)45°;(3)EF2+DF2=2AB2,详见解析;(4)5
    【分析】(1)利用折叠得出∠BAP=∠EAP=25°,进而求出∠BAE=50°,即可得出结论;
    (2)设∠BAP=α,先求出∠AED=45°+α,再求出∠AEB,即可得出结论;
    (3)利用(2)判断出∠BFE=90°,即△BDF是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结论;
    (4)先判断出∠AED=∠ABF,再判断出∠AED=∠ADE,即可得出∠BFD=90°,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1)∵∠PAB=25°,

    由折叠知,∠PAB=∠EAP=25°,
    ∴∠BAE=50°,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BAD=90°,
    ∴∠DAE=40°,
    ∴∠ADF=(180°﹣40°)=70°
    (2)设∠BAP=α,
    由折叠知,AE=AD,∠EAF=∠BAF=α,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AD,∠BAD=90°,
    ∴AD=AE,∠DAE=90°﹣∠BAE=90°﹣2α,
    ∴∠AED=(180°﹣∠DAE)=90°﹣∠DAE=90°﹣(90°﹣2α)=45°+α,
    由折叠知,BE⊥AP,
    ∴∠AEB+∠EAF=90°,
    ∴∠AEB=90°﹣∠EAF=90°﹣α,
    ∴∠BEF=180°﹣∠AEB﹣∠AED=180°﹣(90°﹣α)﹣(45°+α)=45°,
    故答案为:45°;
    (3)EF2+DF2=2AB2;
    理由:如图1,连接BF,

    由折叠知,BF=EF,∠BEF=∠EBF,
    由(2)知,∠BEF=45°,
    ∴∠BFE=90°,
    连接BD,
    ∴△BDF是直角三角形,
    ∴BD2=BF2+DF2=EF2+DF2,
    ∵BD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
    ∴BD2=2AB2,
    ∴EF2+DF2=2AB2;
    (4)如图2,连接BD,BF,

    由折叠知,∠BEF=∠EBF,∠AEB=∠ABE,
    ∴∠AED=∠ABF,
    由折叠知,EF=BF,AE=AB,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BAD=90°,AB=AD,
    ∴AE=AD,
    ∴∠AED=∠ADE,
    ∴∠ABF=∠ADE,
    ∵∠AOB=∠FOD,
    ∴∠BFD=∠BAD=90°
    ∴△BDF是直角三角形,
    ∴BD2=BF2+DF2=EF2+DF2,
    ∵BD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
    ∴BD2=2AB2,
    ∴EF2+DF2=2AB2,
    ∵DF=,EF=,
    ∴2AB2=32+18=50,
    ∴AB=5
    即: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5.
    【点评】此题是四边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折叠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出∠BEF=45°.
    20.如图,将一条长为60cm的卷尺铺平后折叠,使得卷尺自身的一部分重合,然后在重合部分(阴影处)沿与卷尺边垂直的方向剪一刀,此时卷尺分为了三段,若这三段长度由短到长的比为1:2:3,则折痕对应的刻度有几种可能.

    【答案】折痕对应的刻度有4种:20cm、25cm、35cm和40cm.
    【分析】先确定这三段的长度分别为10厘米、20厘米、30厘米,再分以下6种情况:(1)剪切处右边部分长度为10cm,左边为20cm;(2)剪切处右边部分长度为10cm,左边为30cm;(3)剪切处右边部分长度为20cm,左边为10cm;(4)剪切处右边部分长度为20cm,左边为30cm;(5)剪切处右边部分长度为30cm,左边为10cm;(6)剪切处右边部分长度为30cm,左边为20cm;分别求出折痕刻度,问题即得解决.
    【解答】解:60÷(1+2+3)=60÷6=10(cm),
    10×1=10(cm),10×2=20(cm),10×3=30(cm),即三段长分别为10cm、20cm、30cm;
    (1)当剪切处右边部分长度为10cm,剪切处左边的卷尺为20cm时,折痕对应刻度为10+20÷2=20(cm);
    (2)当剪切处右边部分长度为10cm,剪切处左边的卷尺为30cm时,折痕对应刻度为10+30÷2=25(cm);
    (3)当剪切处右边部分长度为20cm,剪切处左边的卷尺为10cm时,折痕对应刻度为20+10÷2=25(cm);
    (4)当剪切处右边部分长度为20cm,剪切处左边的卷尺为30cm时,折痕对应刻度为20+30÷2=35(cm);
    (5)当剪切处右边部分长度为30cm,剪切处左边的卷尺为10cm时,折痕对应刻度为30+10÷2=35(cm);
    (6)当剪切处右边部分长度为30cm,剪切处左边的卷尺为20cm时,折痕对应刻度为30+20÷2=40(cm).
    综上所述:折痕对应的刻度有4种:20cm、25cm、35cm和40cm.
    【点评】本题考查了图形的剪拼和线段的和差计算,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全面讨论、正确列式求解.

    相关试卷

    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培优专题57 压轴题之开放探究类 (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培优专题57 压轴题之开放探究类 (含解析),共5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培优专题58压轴题之综合应用类 (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培优专题58压轴题之综合应用类 (含答案),共6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四象限,则t的取值范围是,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培优专题57压轴题之开放探究类 (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培优专题57压轴题之开放探究类 (含答案),共5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