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10 记叙文阅读之人物形象(原卷版+解析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 试卷 5 次下载
- 专题11 记叙文阅读之拓展探究(原卷版+解析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 试卷 2 次下载
- 专题01 文言文阅读之比较阅读(原卷版+解析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 试卷 3 次下载
- 专题02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与拓展探究(原卷版+解析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 试卷 2 次下载
-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原卷版+解析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 试卷 1 次下载
专题12 记叙文阅读之记叙人称(原卷版+解析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
展开考点12文学作品阅读之记叙人称
★[考点概述]
人称,在现代汉语中叫人称代词。在古代汉语中也有一些专门表示人称的词,它的作用也和现代汉语一样,用来代替人或事物。比方说用“吾”“余”表示第一人称,用“尔”“汝”表示第二人称等。不管古文还是现代文,不同人称的使用,在文章中有不同的作用。
★[考点阐释]
分析记叙人称类题目考查的设问方式通常有:
1、文章使用了什么人称?作用是什么?
2、文章多次使用第×人称,有何表达效果?
3、文章先用第三人称,最后改用第二人称,简要分析原因。
4、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文中能把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一人称)改成其他人称吗?为什么?
6、本文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但到XX处却换用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从某段起,对XX的指代由“它”变成了“她”(由“你”变成了“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技法点拨]
人称的分类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以亲身阅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的写法。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大多作者本人;小说中的“我”大多不是作者本人,只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
“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A、我是见证人。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一面》中,通过“我”的眼睛和感受来突一鲁讯先生精神的伟大和对作者的影响。
B、“我”是重要人物。如《故乡》中的“我”。
C、“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叙述。
D、“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如《最后一课》中的“我”——小弗郎斯,《故乡》中的“我”等等。分析时,要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早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背景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2、第二人称:用“你”“你们”来叙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
第二人称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
3、第三人称: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标志语是“他”、“她”、“它”、“他们”。
|
★[示例解读]
一、第一人称
全文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行文,使文章读起来真实、感人。小说,虽然不是真事,但是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人感觉更具有真实感。
第一人称的作用有:
a.便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b.使文章更具真实性;
C.叙述亲切自然;
d.直抒胸臆,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
e、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
举例:一篇选自《阿城精选集》的文章《溜索》中有一个题:“本文以第一人称叙事,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①“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②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
③以“我”的胆怯和领队及汉子进行对比,突出他们的勇敢无畏。
二、第二人称
以第二人称写的文章,读起来让人感觉作者在与读者诉说衷肠,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很多的作文题目都会要求我们以第二人称的方式写,比如《因为有你》《最懂我的你》等。
第二人称的作用是:
a.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增加亲切感;
b.便于抒情,便于对话,直接对“你”来抒发感情,有呼告效果;
c.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
d、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举例:在龙应台写给孩子的一封信中,就用了第二人称。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问题】文章采用第二人称“你”的叙述方式,在表达上有何好处,请简要说明。(4分)
答:采用第二人称就像作者在面对管利孩子说话现天,写出了一个母亲火心的感受,更易干作者打关感情,使文章量得自然感人
|
三、第三人称
使用第三人称行文,作者就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评论事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便于作者多角度描写。
使用第三人称的作用是:
- 直接客观展现生活;
b.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便于叙述和议论;
C.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d.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距离,更具客观性。
例如:在《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中,文中通过三个事例分别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三种品质,正是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作者才能全方位地表现文章主题。
★[答题要点]
一、答题思路
1、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感的变化。
2、理解人称千万不能够脱离文章,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准确扣住作者的议论抒情文段进行分析
二、重要题型
第一人称叙事中“我”的作用:①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②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的形象。
③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希望)。
叙事中人称发生变化的作用: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
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对话中考]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湖上黎明
徐鲁
①黎明时分的湖水真是安静。每天天还未亮,我就早早地起床,披着尚未隐退的晨星微光,坐在黑黢黢的湖边了。我想独自享受这短暂的安宁与寂静。听不见任何动静,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水边的一丝矮菖蒲底下,那一只在轻轻划动的水蜘蛛,就让我觉得一切都是寂静的。它的细腿仿佛是老唱片上的唱针,在寂静的水面上划出一圈圈若有若无的波纹。而黄昏时我曾聆听过的那些草丛间的鞘翅类虫子的欢快的吟唱,现在也都已停歇了。它们已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沉入梦乡。只有当它们睁开眼睛醒过来的时候,生命的新一轮欢舞才又开始。其实,在仁慈而宽厚的地母的心中,我们和这些小小的虫豸又有什么两样?
②不知不觉地,湖面上有了一点点亮色。那是薄薄的曙色,暗金的色调里隐藏着一抹淡淡的玫瑰红色。我知道,新一天的太阳,我们共同的华灯,正在群山之后冉冉升起。这时候,我睁大眼睛望向大约一百米远的一处凹陷的湖岸。那里有我昨天黄昏时的一个发现:一只漂亮的、孤单的小野凫,栖息在那片茂密的草丛里。我本来可以悄悄走近那里,以便观察得更仔细些,但我又实在怕惊扰了这个与世无争的小生命,所以只好远远地坐在这里观察着--其实我是在等待着它醒来。
③果然,不一会儿,那里有了一丝响动,好像是小小的翅膀扑打着草丛的声音。毫无疑问,小野凫睡醒了。它低低地飞出了草丛,贴着湖面,仿佛小孩子贴着水面扔出的一块小石片,溅起一串串美丽的水花。然后它栖落在湖水中央,机警地向四周观望着。它好像是已经看到了我这个突然出现的不速之客,所以显得有点惊奇。但它并不慌张,大约认定我是一株没有什么攻击性的老树桩吧。所以它旋即自由自在地在那里转动着身子,仿佛一个陀螺,在那里摆动着,一边整理着它的羽毛,一边跳着它的姿态优美的水上芭蕾。
④这时候,我觉得整个湖只是属于我们这两个生命---不,再加上那只小小的水蜘蛛,三个生命的。哦,我可爱的小精灵们,我和你们和平共处,互不打扰,也许,应该说是在彼此欣赏呢!当小野凫在寂静的水中央做完了早操,天已大亮了。湖面上已经铺上了一层暗金色和完全的玫瑰红色。紧接着,湖的四周开始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传过来。晨星隐退了,太阳正在升起,新的一天来临了。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问题】作者在第①——③段中使用“它”来称呼“水蜘蛛”“小野凫”,但在第④段中却称“你们”如何理解这种变化?(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一个牧羊人的奇迹
(1)在新疆博格达山峰之麓,有一个小村,村里有一个叫吴庭德的老人,他以牧羊为生,和村里所有的老人一样,平平淡淡地步入人生的暮年,如果说他会创造奇迹,村里人肯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就他?不可能。”
(2)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一天,吴庭德老人放羊时发现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八个大字。他陷入了沉思。他想,既然是中心,那一定不简单啊,那一刻他作出了一个不简单的决定:每天守护这个中心牌。
(3)每天放羊的时候,吴庭德就守在“亚心”木牌的周围,看着它不受牲畜破坏。下雨怕它淋着,天冷怕它冻着。家里人笑他太傻,国家又不给一分钱,凭什么像看宝贝一样看着它。村里人笑他太痴,一块木牌值得这么神经兮兮吗?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著地守护“亚心”。
(4)亚洲中心设立之后,许多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尽管只是一块孤零零的木牌,他们也看得十分高兴:毕竟与亚洲大陆的中心零距离的接触了一番。游客参观“亚心”,免不了和吴庭德老人聊上几句。茫茫戈壁,在这亚洲中心的位置,吴庭德成了唯一的活风景。为了让游客沾上中心的气息,吴庭德想了一个办法:每天砸一块小石头,把小石头砸成动物的模样,然后再砸出“亚洲中心”四个字,再把这些亚心石低价出售给来参观的游客。老人砸出的亚心石简单地近乎石器时代的遗物,然而照样卖得火。
(5)四年过去了,吴庭德老人靠亚心石赚了一笔钱,就在这一年,国家投资150万元,建了一座高大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塔,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骤然增多,家人期待吴庭德多砸出一些亚心石来卖,肯定能赚大钱。
(6)然而,老人不但没有把钱交给家里,反而将家里的四十只羊全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两块石料。此后,老人每天在亚心塔旁边,一斧一凿雕刻石狮。两年过去了,他雕刻出了一雄一雌两座栩栩如生的石狮。他说:“我怕亚心塔太孤单了,就刻了这两个石狮子陪伴它······” (7)值得一提的是,吴庭德老人压根儿就没学过雕刻!
(8)有一个远方游客得知吴庭德老人创下如此人间奇迹,特意为他塑了一尊铜像,表达对他最崇高的敬意。
(9)如果你有机会参观亚心塔,你一定会被吴庭德老人的石像所吸引。这两尊石狮以无声的方式告诉你:执著痴情就是创造奇迹的一斧一凿。有这两样东西在,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也能创造出人间的奇迹。
【问题】第(9)段用第二人称叙述有什么作用?(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我心中最美丽的风景
①悬崖之间,峭壁之上,一棵老树,顽强地、挺拔地耸立在那里。这,就是我心中最美丽的风景。
②老树,筋骨虬突,痂痕累累。瘦削的枝干倔强地伸展着,疏朗的叶子坚忍地倒挂着。那一抹微小的绿色,坚强地呐喊着生命的炽望,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人为之动容。
③然而,我看到的远不止这些。
④这棵老树,也曾年轻过,也曾潇洒过,满树的嫩绿曾引来鸟儿的呼朋唤友,累累的硕果曾引来猿猴的嬉闹玩耍。而今,老树,青春不再;树边,一片死寂。
⑤可是,这棵老树仍然没有消沉。
⑥它让鸟儿衔走了自己的最后一粒种子,让风儿吹走了自己的最后一粒种子。它的种子,远远近近,播撒在原野,播撒在山坡,播撒在峰巅。它所诞生的生命,在延续,在扩展。
⑦风儿柔柔地吹过,老树叹了一口气。 ?不是的,不是的。这时候,老树心里,还是紧紧牵挂着自己的孩子们——那些播撒在大地上的种子。他们,她们,柔嫩的孩子们呀,经受得起狂风暴雨烈日的侵凌吗?
⑧老树想拼命挺直自己的身子,为的是好看见自己的孩子们。可是,老树毕竟太老了,那些远处的孩子们,它已经看不到了。它只是在心里,为自己的孩子们祝愿:你们可要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呀!
⑨这棵老树,就这样,在寂静的峭壁上,寂寞地挺立着,它——他,阐释着生命的顽强,阐释着生命的无私,阐释着生命的崇高。
⑩这棵老树,构成了我心中最美丽的风景——不,他构成的是整个生命界的最美丽的风景!
【问题】文章①~⑧段写老树用的是“它”,但第十段用的是“他”。这是为什么?(3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今夏的晚风
林语尘
①今年夏天我好喜欢“晚风”这个词。
②一天大太阳,空气都晒烫了。傍晚这一阵风也不凉,但迎面吹来,真是清清爽爽,连头发丝儿都放松下来。
③因为疫情,今年有许多时间都在家关着。便好好收拾了窗台,养起更多花草。藻百年开满小碎花,有一股悠悠的香味,并不浓烈,摆在窗口,晚风就会若有似无地带进来一缕。姬玉簪花荀也昂出紫色,快要开了,纤长的花枝在风里颤动,“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敲侧”,楚楚惹人爱怜。
④牵牛今年长得慢,大半个月过去了,藤葛还在逡巡盘桓,不肯绕上绳子去。晚风一来,手绒绒的藤尖就划着圈儿,与风彼此缠绕。你是要攀着风往上长吗,像盘旋的鹰那样?
⑤乘着晚风而来的,还有些可爱的访客。
⑥六月那会儿,是碧绿的草蛉。尤其晚间有雨时,往往一下子出现好几只,都安安静静、轻飘飘地栖在窗纱上,我夜间去给花浇水,便隔着纱网跟它们对上目光:真好,我的小客人又跟夏天一起来啦。
⑦草蛉偶尔也会从窗缝钻进屋,翩翩扑灯。放着不管的话,就会因为没有食物而饿死--每年真天过后,都能在屋鱼发现干痕的残骸,轻轻一碰,四扇绿纱般的胡膀就像落花散去,因此每见草蛉误入,我就用纸卷引它们爬上来,再小心地请出去,窗台水草丰茂,随你们玩耍,屋里却没什么能招待呀。
⑧还会有不知名的飘虫,橘黄色,像一枚浑圆光洁的小纽扣。这也是个容易遇到麻烦的客人,我不知多少次把它们从花盆下的和水里捞出来,看它们挥动小短腿刮除身上的水清,原地打转晾于自己,然后鞘翅一张,倏然展开折叠的内翅,起飞姿态充满机械感。
⑨七月里某个深夜,我被一阵刺啦刺啦的声音惊起,往窗前一看,来了个意外的客人。一只黑蚱蝉,大概是被我没关掉的植物补光灯引来的,翅膀在灯下宛如钻石,闪着辉煌的火彩。客人貌美,却是个傻大个儿。在窗沿爬了半天,不断打滑掉下去,又刺啦刺啦扑腾起来调整姿势。有一回抱住了缟葛穗,那细细的叶子也担不起它的重量,像跷跷板一样坠了下去。眼看着它背部着地,摔得动作凝固,一脸茫然,我也笑清醒了。
⑩过了好久,它终于在窗纱上找到了落脚点,趴着不动了,露给我一个不甚美观的肚子。我关灯躺回去,默默想着,这不请自来的闹钟,明天可别太早响起。没想到客人颇有礼貌,清晨去看时,它还在窗上趴着,八点再看便已无踪,走得悄无声息。
⑪七月底一个阵雨天,夜窗又有蝉来。这回是一只蒙古寒蝉,披着暗绿的纱衣,姿态轻盈,扑翅声比黑蚱蝉要温柔不少,这一回的客人也没有扰民,是何时离去,我依旧不知晓。
⑫有不少人看到虫子便要受些惊吓,我却将它们的到来视作褒奖--古人种梧桐引凤凰,我只种了寻常草花,难得也有不俗的客人愿来。正如“昨夜蟋蟀入我床下”,美丽的昆虫光临寒舍,我觉得蓬荜生辉。
⑬再之,轻柔的花香,蝉翼的声响,都是时节的吉光片羽。因为它们,我也能在今年居家隔离的压抑气氛里,保持一种心平气和。即使足不出户,晚风也会将夏天带到我窗前,让我觉得自己与世界,从未断开联结。 (初中语文工作室选自《这无畏的行旅》)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天的晚风迎面吹来,虽不凉,却真是清清爽爽。
B.牵牛花“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敲侧”,楚楚动人。
C.文章中的第⑤自然段在文中起着引出下文的作用。
D.第⑫自然段中的破折号在文中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2、文章第③段写到了藻百年和姬玉簪,对这两种花,作者描写的角度有何不同?
3、对光临我家的小昆虫,我怀有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说。
4、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品析。
①第④段中加点的人称代词“你”改为“它”好吗?为什么?
②简要品析第⑨段中的画线句。
5、文章开头说:“今年夏天我好喜欢'晚风’这个词。”我为什么喜欢“晚风”这个词?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谈谈。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我心中最美丽的风景
①悬崖之间,峭壁之上,一棵老树,顽强地、挺拔地耸立在那里。这,就是我心中最美丽的风景。
②老树,筋骨虬突,痂痕累累。瘦削的枝干倔强地伸展着,疏朗的叶子坚忍地倒挂着。那一抹微小的绿色,坚强地呐喊着生命的炽望,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人为之动容。
③然而,我看到的远不止这些。
④这棵老树,也曾年轻过,也曾潇洒过,满树的嫩绿曾引来鸟儿的呼朋唤友,累累的硕果曾引来猿猴的嬉闹玩耍。而今,老树,青春不再;树边,一片死寂。
⑤可是,这棵老树仍然没有消沉。
⑥它让鸟儿衔走了自己的最后一粒种子,让风儿吹走了自己的最后一粒种子。它的种子,远远近近,播撒在原野,播撒在山坡,播撒在峰巅。它所诞生的生命,在延续,在扩展。
⑦风儿柔柔地吹过,老树叹了一口气。?不是的,不是的。这时候,老树心里,还是紧紧牵挂着自己的孩子们--那些播撒在大地上的种子。他们,她们,柔嫩的孩子们呀,经受得起犴风暴雨烈日的侵凌吗?
⑧老树想拼命挺直自己的身子,为的是好看见自己的孩子们。可是,老树毕意太老了,那些远外的孩子们,它已经看不到了。它只是在心里为自己的孩子们祝愿:你们可要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呀!
⑨这棵老树,就这样,在寂静的峭壁上,寂寞地挺立着,它--他,阐释着生命的顽强,阐释着生命的无私,阐释着生命的崇高。
⑩这棵老树,构成了我心中最美丽的风景--不,他构成的是整个生命界的最美丽的风景!
1、这是一篇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诗。你认为文中那棵老树象征什么?
2、第2段最后一句说“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人为之动容”那么你认为人们为什么动容?请从本段找出描写老树让人们动容的词语(至少二个)。
3、 第4段“而今”的前后形成了鲜明对比,请你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4、请为第⑦段的横线空格处填写一句能够承上启下的句子
5、文章前八段写老树用的是“它”,但第十段用的是“他”。这是为什么?
专题11 记叙文阅读之拓展探究(原卷版+解析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1 记叙文阅读之拓展探究(原卷版+解析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1记叙文阅读之拓展探究-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11记叙文阅读之拓展探究-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9 记叙文阅读之修辞手法(原卷版+解析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9 记叙文阅读之修辞手法(原卷版+解析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9记叙文阅读之修辞手法-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09记叙文阅读之修辞手法-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7 记叙文阅读之表现手法(原卷版+解析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7 记叙文阅读之表现手法(原卷版+解析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7记叙文阅读之表现手法-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07记叙文阅读之表现手法-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