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练测课件专题04 文言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九年级课标篇目 (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练测课件专题04  文言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九年级课标篇目 (含答案)01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练测课件专题04  文言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九年级课标篇目 (含答案)02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练测课件专题04  文言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九年级课标篇目 (含答案)03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练测课件专题04  文言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九年级课标篇目 (含答案)04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练测课件专题04  文言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九年级课标篇目 (含答案)05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练测课件专题04  文言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九年级课标篇目 (含答案)06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练测课件专题04  文言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九年级课标篇目 (含答案)07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练测课件专题04  文言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九年级课标篇目 (含答案)08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练测课件专题04 文言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九年级课标篇目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练测课件专题04 文言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九年级课标篇目 (含答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原文复习,湖心亭看雪,公平清明的治理,这里指不同,缺失疏漏,忠良诚实的人,荐举推举,性情品行,自那时以来,奔走效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内文言文
    九年级课标篇目(含比较阅读)
    居高面下
    曲折、回环
    听到
    欧阳修
    环绕
    原文复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一、醉翁亭记
    寄托
    领会
    意趣,情趣

    取名,命名
    造,建
    内容详解
    (1)“环滁皆山也”领起全文,点出滁州地理环境的总特征:位于群山环抱中。(2)“其西南诸峰……酿泉也。”作者用“望”“行”二字把读者的视线由西南诸峰引向琅琊山、酿泉,引向山上的醉翁亭,镜头从全景移向局部,由远及近,写出琅琊山的全貌。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两处自问自答交代了醉翁亭的修建者和命名者。交代命名者只说太守而不具姓名,成为全篇的一个悬念,为文章结尾巧设伏笔。(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为下文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评析】以上是第一部分,写亭的环境与命名的缘由。表达醉翁寄情于山水的乐趣。
    穷尽
    茂盛
    开放

    昏暗
    聚拢
    散开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山间之朝暮也”写山间朝暮之景。朝“明”暮“晦”,一早一晚,各尽其妙又互为照应。(6)“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写山间四季之景。春之花、夏之木、秋之风霜、冬之石,寥寥数语,精练贴切。(7)“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由“景不同”过渡到“乐亦无穷”,为下文作者借景抒发自己“同其乐”的思想感情做铺垫。【评析】以上是第二部分,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的变化,紧扣“乐”字。
    倒下的样子
    下棋
    尽兴地喝酒
    陈列,摆开


    (8)“至于负者歌于途……滁人游也”写滁人之游,描绘了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从侧面反映了政治的清明,表现了作者的政绩。写众人的乐,也暗含了太守的乐(为下文写太守乐做铺垫,反映作者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9)“太守醉也”中的“醉”是太守为山水之乐、宴酣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民同乐而醉。本段描绘了四幅图画,一是“滁人游”;二是“太守宴”;三是“众宾欢”;四是“太守醉”。“太守醉”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一是“饮少辄醉”;二是为醉翁亭周围秀美的风光所陶醉;三是为自己治理下百姓和乐、安居乐业的政治局面所陶醉。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评析】以上是第三部分,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情形。
    为,是
    记述
    以……为乐
    离开
    遮盖
    (10)“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作者用衬托的手法,巧妙地运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11)点出太守姓名,解开全篇悬念,收束全文。【评析】以上是第四部分,写太守醉游归来,自得其乐。本段点出全文的主旨:“乐其乐”。

    2.文言词汇选择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A.情趣/意思;B.季节/时候;C.被任用/开放;D.离开
    D
    3.重点句子翻译题(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6)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树林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8)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4.填空题(1)第三段描绘了四幅图画,一是“滁人游”,二是“ ”;三是“ ”;四是“ ”。(用原文词句回答)(2) “ , ”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而贯穿全文的是一个“ ”字。(用原文词句回答)

    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太守醉
    众宾欢
    太守宴
    5.简答题(1)“太守醉”的原因很丰富,请简要分析原因,说说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是“饮少辄醉”,二是被醉翁亭周围秀美的风光陶醉,三是被自己统治下百姓和乐、安居乐业的政治局面陶醉。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2)文中写景、写滁人与写太守有什么关系?写滁州风景优美,是为写太守与百姓出游做铺垫,写滁州百姓出游是为写太守做铺垫,说明此地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和乐,这是太守励精图治、治理有方的结果,表达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
    (3)联系全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表现作者虽被贬,仍能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乐观旷达的胸襟,没有消极对待,依然积极从政,心系百姓的志趣。
    (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强烈的忧患意识,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忧”与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有什么联系?请谈谈你的看法。“忧”与“乐”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范仲淹无论位居高官或是退居民间,都挂念国家、百姓;欧阳修虽然遭到贬谪而失意,仍积极施政,与百姓同乐。他们都心忧天下、以天下苍生为念,始终关心百姓疾苦,关注百姓悲喜。
    (5)请简要分析“醉”与“乐”之间的关系。①“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②文中用“太守醉”结束欢乐的场面,说明“醉翁之意”不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乎一州之乐,在乎“与民同乐”。③文章结尾处,作者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与“乐”有机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勒出文章主旨。
    6.综合分析选择题
    A.本文先介绍醉翁亭之所在,引出人和事;接着由写景到写人,最后再到写“乐”。脉络清晰,层次分明。B.本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第三段的用意不在写宴会之盛,而在展现人民的安居乐业。C.文章结尾处写了“乐”的几种情境,依次是禽鸟之乐、太守之乐、游人之乐,并且层层递进,点明主旨。D.文章语言简洁流畅,委婉有致。开篇“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写尽滁州环山的特点,举重若轻,令人叹服。
    C
    解析:C有误,应依次是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比较阅读
    【甲】《醉翁亭记》【乙】黄鹤楼
    崔 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解析:A.表判断,是/这;B.消散/开阔;C.开放/出发;D.早晨
    D
    及与民同乐的情怀(2分)。
    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趣以
    写游人之乐(1分),表达了
    的环境、优美的景色,叙
    描写醉翁亭周边宜人
     思乡(1分) 
     愁(1分)  
    2.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5分)
    A.【甲】文写滁人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从侧面反映了太守的业绩。B.【甲】文采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C.【乙】诗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花草荒芜衰败。D.【乙】诗中的“芳草”不光是自然界中的芳草。它已经是经典的文化意象,古诗词中一提到“芳草”往往和离愁别恨有关。
    C
    解析:C.有误,应为∶鹦鹉洲上的草木非常茂盛。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裹、围
    撑(船)

    张 岱
    消失
    原文复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二、湖心亭看雪
    内容详解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点明时间、地点。作者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2)“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雪。一个“绝”字,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景象。(3)“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蒙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4)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组合:①白描手法。②由大到小排列,几个数量词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③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了出来。【评析】第一段记述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用白描手法从全新的角度描绘出一幅瑰丽奇异的湖山雪景图。
    等到
    客居
    竭力,尽力

    哪能
    (5)“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也引起了读者的惊异。(6)“强饮三大白而别”一句中“强”表现出作者的喜悦和豪爽,“拉余同饮”一句中“拉”表现了客人的喜悦心情。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本文的主旨句。句中的“痴”字是指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性格。【评析】叙述作者在湖心亭的奇遇,表达了作者对不同凡俗的追求。
    2.文言词汇选择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A.动词,客居/名词,客人;B.消失/极;C.哪里/语气助词,啊;D.到,等到
    D
    3.重点句子翻译题(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4.填空题(1)由“ , ”,我们自然就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不过柳宗元只能“孤舟”“独钓”,难免寂寞;而张岱则在湖中与“知己”不期而遇,大家都很惊喜。两位知己很热情地“ ”,而作者则爽快地“ ”。一问之下,原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何况是在这样的雪天!(用原文句子填写)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拉余同饮
    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三日
    (2)作者借俗人之口,委婉地赞许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志趣高洁的语句是:“ , ”。作者“痴”的表现:他在“ , ”的情况下,在“ ”时分,划一条小船,“ ”。(用原文句子填写)
    独往湖心亭看雪
    更定
    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三日
    更有痴似相公者
    莫说相公痴
    5.简答题(1)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表达效果。①交代看雪的背景,写出雪大,下雪时间久,天气寒冷,环境寂静;②一个“绝”字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彻骨寒意;③用人鸟声俱绝、万籁俱寂的清冷氛围,烘托出作者孤标傲世、不同凡俗的雅兴。
    (2)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请举例说明。本文描写西湖雪景主要运用了白描的写法。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种写法,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3)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却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这是不是前后矛盾了?这并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因为在作者看来,同去的其他人不可与自己为伍,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4)“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强”表现了作者巧遇知音的欣喜愉快的心情;“拉”表现了金陵人的热情好客,表达了其喜悦的心情。
    (5)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6.综合分析选择题
    A.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B.作者在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C.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D.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重点在于写人物,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情致深长。
    解析:重点不在于人物,而在于景物;分析不正确。
    答案:D
    比较阅读
    【甲】《湖心亭看雪》
    【注释】①凉簟:凉席。②小傒:小男仆。
    1.【新题型】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不久
    心里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醉 梦 相 杂 声 声 渐 远 月 亦 渐 淡 嗒 然 睡 去
    醉 梦 相 杂/ 声 声 渐 远/ 月 亦 渐 淡/ 嗒 然 睡 去
    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分)(1)【新题型】【乙】文多用叠词和四字句,意蕴丰富,请参考示例,为文中相关语句作批注。(2分)
    示例:舟子回船到岸,篙啄丁丁,促起就寝。批注:“丁丁”指像鸟啄食般的敲击竹篙的声音,清亮短促,写舟子催促他们回去就寝的急切,极富画面感。
    原句:山后人家,闭门高卧,不见灯火,悄悄冥冥,意颇凄恻。批注: . .
    环境的静谧,极具想象空间。(1分)
    “悄悄冥冥”形容外面静悄悄的,昏暗暗的,(1分)写出
    (2)张岱在庞公池赏月,在湖心亭看雪,两次“夜游”的心境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的分析。(3分)张岱在湖心亭看雪时,既有赏雪景的欣喜,(1分)亦暗含对故国之忧,内心孤独寂寞;(1分)张岱在庞公池赏月时,乐而忘忧。(1分)
    【乙】【参考译文】庞公池一年都不让行船,更何况是在夜里航行,而且只为了看月亮。自从我在山艇子读书,就把小船留在池子里,夜晚有月亮的话,我都出来坐船,沿着城到北海坂,来回有五里地,盘桓周旋在其中。山的后面住有人家,紧紧关闭着门,高高地矗立在山上,看不见灯火,静寂悄悄,冥暗昏幽,心里觉得很是凄凉悱恻。我铺着凉垫,躺在船上赏月,小仆人在船头唱着小曲,酒醉之梦与音乐相错杂,声音渐渐远去,月光也渐渐暗淡下来,静静地睡着了。
    歌曲唱完了忽然惊醒了过来,含糊地说着赞美的话语,过了一会儿又打起呼噜来。小仆人也打着呵欠歪斜地倒在船上,相互枕着睡着了。船夫划着船回到岸边,把竹篙敲打得“丁丁”作响,催促我们起来回屋睡觉。这个时候胸中浩然磊落,并没有什么杂念,并不知世界上什么事叫做忧愁。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同时
    《孟 子》
    喜欢,想要
    原文复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三、鱼我所欲也
    丧失
    这种心
    不仅,不只是

    假如,假使
    同“避”,躲避
    祸患,灾难
    讨厌,憎恨
    内容详解
    (1)作者开篇先以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在二者不可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形象地区别出“生”与“义”价值的高低。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是本文的主旨句。(2)“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从正面论述人们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愿苟且偷生,宁愿赴死也不愿行不义之事。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运用假设论证。从反面论述,说明只追求“生”而抛弃“义”的后果;运用反问句式,增强语言气势。(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其能保有“本心”而已。“是心”指的是“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甚于生”指“义”,“甚于死”指“不义”。此句体现了作者“性本善”的思想。
    【评析】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同“欤”,语气词
    同“德”,感恩,感激
    侍奉
    有什么益处

    同“辨”,辨别
    踩踏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停止
    同“向”,先前、从前
    (5)“一箪食,一豆羹……”运用举例论证。作者提“一箪食,一豆羹”的目的:以不食一箪食、一豆羹为事实从正面论述“义重于生”的观点,同时作为下文对比论证(“乡”与“今”的对比)的正例出现。(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运用对比论证,将“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作对比,论证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见利忘义的现象,赞扬了行道之人、乞人能够“舍生取义”,讽刺了那些贪图荣华富贵之人舍义贪生的行为。
    (7)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构成排比,从反面举例说明有的人“不辩礼义”,贪求“万钟”是丧失“本心”的表现。“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为宫室之美为之”“为妻妾之奉为之”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评析】以上为文章第二部分,从反面论证舍义取利是丧失人的本心的行为,从而说明“义”比生命更重要,人应该保持本心。最后一句是本段的结论。
    2.文言词汇选择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A.代词,这;B.祸患、灾难/担心、忧虑;C.给/和;D.同“德”,感激/领会
    A
    3.重点句子翻译题(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
    (5)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6)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4.填空题(1)“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此”指的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的是“ ”之心。(用原文语句回答)(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中的“是”指: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中的“是”指: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指: , 。(用原文语句填空。)
    所恶有甚于死者
    所欲有甚于生者
    凡可以辟患者
    凡可以得生者
    舍生取义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简答题(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要点:鱼和熊掌作对比;生与死作对比;从前与今天作对比等等。
    (3)列举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比喻论证。开头用比喻论证引出论点,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举例论证。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在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则说明了丧失本心的表现。对比论证。将行道的、乞丐的正面事例和一个人堕落的今昔对比,证明保持本心的不易,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4)通读选文,谈谈对“本心”的理解和如何守住“本心”。“本心”在本文是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因为人只有拥有“义”,才能分清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万钟”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也就是本心)。
    (5)请列举出历史上“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的事例(至少两位)。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泰然赴死;西汉时期,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其他事例符合“舍生取义”的也可)
    6.综合分析选择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B.选文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用当时难得的食物(鱼与熊掌)设喻和类比,举例浅近,说理深刻。
    C.文中第二段“行道之人”“乞人”不愿受侮辱去得到那点饮食来活命,这是从反面举例诠释了“舍生取义”的观点。D.文中第二段分析了“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三个原因,其中“宫室之美”指国家方面,“妻妾之奉”指自家方面。
    解析:A项有误,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C项有误,这是从正面举例诠释了“舍生取义”的观点;D项有误,都是指自家方面。
    答案:B
    比较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
    (节选自《新唐书·张巡传》,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解析:A.屈服/屈尊;B.死亡/为……而死;C.气节;D.呼叫/没礼貌地喊叫别人
    C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闻 公 督 战 大 呼 辄 眦 裂 血 面 齿 皆 碎 何 至 是
    闻 公 督 战 /大 呼 辄 眦 裂 血 面/ 齿 皆 碎/ 何 至 是
    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分)(1)结合【甲】【乙】两文, 请你评价【乙】文中张巡的表现。(3分)①【甲】文论点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即在“生”与“义”之间产生矛盾时,要舍生取义。(1分)②【乙】文中张巡被俘虏后,说出“我为君父死”,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1分)③从他面对敌人拿刀威胁自己时的话语“男儿死尔,不可为不义屈”可以看出张巡在生面前,选择了民族大义,他的这些做法诠释了【甲】文“舍生取义”的观点。(1分)
    (2)【新题型】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文的主要观点与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于谦《石灰吟》中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致。B.【乙】文中“子琦服其节,将释之”既表现了子琦对张巡气节的肯定,又从反面衬托了张巡的英雄形象。
    C.【甲】文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为例,从反面论述了孟子《富贵不能淫》中“威武不能屈”的观点;【乙】文中张巡的故事则可以论证“富贵不能淫”的观点。D.【甲】文“不可得兼”与“穷乏者得我”中的“得”意思不同;【乙】文“顾力屈耳”中的“耳”与“男儿死尔”中的“尔”意思不同。
    答案:A
    解析:B.“反面”有误,应是侧面衬托。C.【甲】文论述的是“富贵不能淫”的观点,【乙】文中张巡的故事则可以论证“威武不能屈”的观点。D.乙文“顾力屈耳”中的“耳”与“男儿死尔”中的“尔”意思相同,都是“罢了,而已”的意思。
    【乙】【参考译文】十月初九,贼攻城,将士伤病不能作战。城被攻陷,与许远一起被俘。张巡的将士见到了,起立而哭,张巡说:“大家镇静,不要怕,死是命中注定的。”大家都不能仰面正视。尹子琦对张巡说:“听说您督战时,大声呼喊,往往眼眶破裂血流满面,牙也咬碎,何至于这样呢?”张巡答说:“我要用正气消灭逆贼,只是力不从心而已。”尹子琦怒,用刀撬开他的口,发现只剩三、四颗牙齿。张巡骂着说:“我为君父而死,你投靠叛贼,乃是猪狗,怎能长久!”尹子琦佩服他的气节,想要释放他。
    有人说:“他是谨守节义的人,怎肯为我所用?而且他得军心,不可留。”于是以刀胁迫投降,张巡不屈服,呼叫:“男儿一死而已,不能向不义的人投降!”
    比得上
    谁,哪一个
    照,看
    穿戴
    早晨
    原文复习
    长,这里指身高
    《战国策》
    四、邹忌讽齐王纳谏
    偏爱
    认为……美
    同“熟”,仔细
    第二天
    第二天
    内容详解
    (1)开篇先介绍邹忌的身材、相貌,从客观上肯定了他的美,为下文邹忌与徐公比美做铺垫。(2)“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的回答是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现了她畏怯和顺从的心理;客的回答没用语气强烈的反问句,表现出应酬、逢迎的态度。
    (3)“明日徐公来……欲有求于我也”这里写邹忌的自视,说明了邹忌善于自省,不易被别人的美言蒙蔽,引出下文向齐威王进谏的内容。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己及君,现身说法,劝说齐王除蔽纳谏。(2014年考)【评析】第一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并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没有谁
    土地面积

    确实
    (4)“臣之妻私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以此作为劝谏的切入点和有力论据,有利于劝谏的顺利推进。(5)邹忌的讽谏艺术的特点: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评析】第二段,写邹忌入朝进谏。这一段写邹忌的真知灼见和深谋远虑。
    朝见
    满一年
    间或、偶然
    常常,不时
    使……听到
    指责讥刺
    过失
    当面指责
    (6)“善”字既写出了齐威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又表现出其虚心纳谏的态度和作为政治家的胸怀,同时衬托出邹忌讽谏的说服力。邹忌的进谏让齐威王称“善”的原因:①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④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
    (7)“群臣吏民……受下赏”,齐威王勇于听取不同意见,并且采取行动迅速,是一个开明的君主。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能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使齐国在内政治清明,在外“战胜于朝廷”。(2014年考)
    (8)“令初下……无可进者”写齐威王下令后的变化:经历了由开始“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的变化过程。启示:齐王纳谏后朝政弊端越来越少,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从侧面表现邹忌进谏的正确性。(9)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齐王纳谏并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评析】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后,齐国大治,在诸侯国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文言词汇选择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A.早晨/朝廷;B.谁/同“熟”,仔细;C.认为……美/漂亮,俊美;D.即使
    D
    3.重点句子翻译题(1)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2)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宫里的妃嫔和身边的亲信,没有谁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4)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深啦。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6)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
    (1)文中邹忌“暮寝而思”,由个人因为妻“ ”、妾“ ”、客“ ”而受蒙蔽的现象悟出了直言不讳的道理,因此设喻讽谏齐王,得出了“ ”的结论,推动了齐王纳谏除弊的改革。(用原文语句回答)(2)齐威王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广开言路,一开始就有“ , ”的好局面。(用原文句子回答)
    门庭若市
    群臣进谏
    王之蔽甚矣
    有求于我
    畏我
    私我
    4.填空题
    5.简答题(1)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邹忌的人物形象。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以小见大,洞察治国道理,可见他有自知之明又观察敏锐,善于思考;他现身说法,劝说齐王除弊纳谏,可见他聪明机智,具有高超的语言技巧。
    (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齐威王的人物形象。齐威王听完邹忌的建议后,只说了一个“善”,并马上下令施行,可见他是一个从善如流又雷厉风行的人;他给予当面指责他过失的人最上等的赏赐,可见他胸怀宽广又开明;从四国朝齐的结果侧面表现出他知错能改,治国有方。
    (3)邹忌成功劝谏齐王的事例,给我们日常交流提供了怎样的启示?劝谏别人态度要真诚谦虚,不能颐指气使;劝谏别人不应该笼统地讲大道理,要从生活中的小事着眼,便于他人接受;忠言也可以顺耳,要懂得委婉地劝说。
    (4)分析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的特点。①作者详写邹忌三问谁美和向王进谏这两件大事,略写齐威王的反应及效果,但略写中仍有详略。②作者写齐威王的态度很简括,只用了一个字;接着却详细地写出了齐威王发布的命令的内容,不厌其烦地列出了“上赏、中赏、下赏”三种奖的评选标准,并且写出了“群臣进谏”、修明政治带来的燕、赵、韩、魏“皆朝于齐”的结果。一详一略,实在是详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
    (5)文章写齐威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经历了由开始“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的变化过程。启示:齐王纳谏后朝政弊端越来越少,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6.综合分析选择题
    A.文章最后一段通过对进谏结果的叙写来说明邹忌讽谏、齐王纳谏所取得的巨大成效。B.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C.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君王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大治。D.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启示我们说话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就要注意对象,尊重对方,用语委婉,还要用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
    B
    解析:邹忌采用的是委婉劝说的方式,而不是直言进谏。另外,齐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敢于进谏的大臣和虚心纳谏、治国有方的君王。
    比较阅读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齐策》)
    1.【新题型】根据相应的方法,解释加点词(任选三题作答)。(3分)

    独自拥有,据有(独自拥有/据有/②)
    困顿
    休整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韩 子 卢 逐 东 郭 逡/环 山 者 三 /腾 山 者 五/ 兔 极 于 前
    韩 子 卢 逐 东 郭 逡环 山 者 三 腾 山 者 五 兔 极 于 前
    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分)(1)【甲】【乙】两文都写劝谏,其劝谏的目的有什么不同?(2分)【甲】文邹忌劝谏的目的是让齐威王善于广泛听取他人意见,修明政治,以富国强民;(1分)【乙】文淳于髡劝谏的目的是让齐王放弃伐魏的计划,以避免两败俱伤,别国渔利。(1分)
    (2)同是劝谏,邹忌和淳于髡的劝谏方式和表达效果有何异同?(3分)二者使用劝谏方法的相同之处都使用了以事喻理(或借事说理)的方法。(1分)不同之处是邹忌以身边事说理,真实可信;淳于髡以故事喻理,生动形象。(1分)
    【乙】【参考译文】齐王想发兵攻打魏国。淳于髡对他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东郭逡则是世上数得着的狡兔。韩子卢追逐东郭逡,接连环山追了三圈,翻山跑了五趟,前面的兔子筋疲力尽,后面的狗也筋疲力尽,大家都跑不动了,各自倒在地上活活累死。有个老农夫看到了,不费吹灰之力捡走了它们。与此相同,要是齐、魏两国相持不下,双方士兵百姓都疲惫不堪,臣担忧秦、楚两个强敌会抄我们后路,以博取农夫之利。”齐王听后很是害怕,就下令休养将士,不再出兵。
    报答
    特殊的礼遇
    追念
    这里指疆场
    朝廷
    时候
    确实
    诸葛亮
    凋敝
    原文复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五、出师表
    堵塞
    不合道理
    称引、譬喻
    随意地看轻自己
    勇气
    发扬,扩展
    遗留
    发扬光大
    扩大
    应当
    内容详解
    (1)“先帝创业……欲报之于陛下也”分析国外客观形势的危急和国内忠臣志士的恪尽职守,意在让后主“思危”,并看到国内具备的有利条件。(2)“诚宜开张圣听……以塞忠谏之路也”作者提出第一条建议:广开言路,规劝后主不要妄自菲薄,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评析】第一段:论述当时的严峻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偏袒
    公平清明的治理
    显示

    触犯、违反
    这里指不同
    批评
    赞扬
    提拔、晋升
    这里指有启发和帮助
    缺失疏漏
    弥补
    询问
    给予
    选拔
    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
    忠良诚实的人
    荐举,推举
    公正、公平

    性情品行
    兴盛
    忠正贤明,为保全节操而死(指以死报国)
    痛心、遗憾
    衰败
    远离
    亲近
    自那时以来
    覆灭,颠覆。这里指兵败
    遇到
    奔走效劳
    答应
    感奋激发
    拜访
    屈尊就卑
    辱。谦辞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有名望,显贵
    苟且保全
    亲自
    益处
    损害
    职责本分
    排除,铲除
    竭尽
    鼓励
    英明
    效果
    早晨
    托付
    流泪,落泪

    指正确合理的言论
    接纳
    明察
    好方法
    询问
    谋划
    过失
    揭示
    怠慢,疏忽
    功效
    2.文言词汇选择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A.遗留/给予;B.答应/表示约数;C.好处/更加;D.应当
    D
    3.重点句子翻译题(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能够兴盛的原因。(4)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绝不应该随意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
    (5)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1)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后主主要有三方面的担忧:一是不能“ ”,且轻视自己,言语不当,导致“ ”被堵塞;二是刑赏偏私,使“ ”;三是“ , ”。(用原文语句回答)(2)文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 ”;“使内外异法也”的“内”是指 ,“外”是指 。(用原文语句回答)
    府中
    宫中
    不宜异同
    陟罚臧否
    远贤臣
    亲小人
    内外异法
    忠谏之路
    开张圣听
    4.填空题
    5.简答题(1)诸葛亮写此表向刘禅上书,但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先帝”却有十三次,这表达了诸葛亮怎样的感情?十三次提到“先帝”,其所表达的不仅有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感激和追怀,更有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未竟的统一大业的意思。对刘禅除了尽忠,诸葛亮更想完成刘备的未竟事业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建议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借鉴意义?请选择其中一条来谈。示例: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我们平时的社会生活交往中,多亲近优秀的同学,我们会获得有益的帮助,如果不慎交上了损友,那对我们的成长可能会带来不利。所以,我们要慎重交友。
    (3)诸葛亮追述自己二十一年来的经历有什么用意?请简要概括两点。①抒发对先帝的感激之情。②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心,希望后主信任自己。③写出先帝的任人唯贤,为后主树立榜样。④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后主努力进取。
    (4)刘备将重任托付于诸葛亮,有哪三个方面的原因?诸葛亮才智过人,谨慎周全,勤勉忠贞。
    (5)先帝深知诸葛亮“谨慎”,请结合选文说说诸葛亮的“谨慎”体现在哪些方面?接受托孤以来,经常忧愁叹息,担心先帝刘备托付给自己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损伤先帝刘备的英明;出师北伐之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认为当时已经具备了出师北伐的先决条件;北伐之前明确各方面责任,首先严于律己,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最后向后主提出希望。
    6.综合分析选择题
    A.“先帝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等。B.《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他明确了各方面的责任,首先严于律己,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最后向后主提出希望。
    C.本文有些短语凝固为成语,沿用至今,如:危急存亡、不知所云、三顾茅庐、计日而待、妄自菲薄等。D.在谈及两汉的历史经验时,作者摆出先帝“叹息痛恨”,意在激发刘禅继承先帝的经验做到亲贤远佞。解析:大事是指辅佐刘禅,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答案:A
    比较阅读
    【甲】《出师表》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解析:A.增加/进谏;B.约束/规定;C.调度/越过;D.攻打
    D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臣 死 之 日 不 使 内 有 余 帛 外 有 盈 财 以 负 陛 下 也
    臣 死 之 日/ 不 使 内 有 余 帛 /外 有 盈 财 /以 负 陛 下 也
    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分)(1)【甲】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请在【乙】文中找出与之意思相近的语句,写在横线上。 .
    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1分)
    (2)【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4分)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忠心耿耿;③尽职尽责;④公正廉洁。(或一心为国家着想,为主分忧,对自己没有任何私心。)(答对3点得满分)
    【乙】【参考译文】俯伏思念您我禀赋不高,又遇上蜀国比较艰难的时候,出兵伐魏五次,都未能成功。哪里想到我却病入膏肓,生命将要在早晚间完结。俯念陛下能够静心克制自己的享乐欲望,约束自己爱护百姓,这就是尽了孝道继承先帝的遗志,施仁爱之心于天下百姓,提拔选用那隐居不仕的贤人,来扩大增加贤良的人材,罢免赶走那些邪恶的小人,使得风俗敦厚。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靠这些子孙们的衣食,自给是有富裕的。
    至于我在外边,不再有另外的调度,平时的吃穿用度,全部靠官府供给,不再去搞别的生计,来增加微小的收入。我死的时候,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的帛锦,不能让外边有剩余的财物,以免辜负陛下(的恩德)。
    因此

    约定期限

    懈怠
    抄写

    得到
    宋 濂
    爱好
    原文复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六、送东阳马生序
    超过
    最终
    等待
    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
    周到
    更加
    训斥,呵责
    询问
    引、提出
    言辞和脸色
    挤满
    请教
    快步走
    曾经
    学问渊博的老师
    忧虑
    仰慕
    内容详解
    (1)开篇点出“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2)“天大寒”说明学习条件艰苦,衬托出作者学习刻苦。“弗之怠”和“不敢稍逾约”是“余”“遍观群书”的原因。(2018年考)(3)“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2018年考)未尝“稍降辞色”,用反衬手法,写出了老师的严厉,突出了作者求师的诚恳。【评析】写作者幼时的求学得书之难,求师之艰。
    供养,给……吃
    每天
    寄居


    热水
    同“肢”
    这里指客舍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超过
    何况
    错误
    准备接受询问
    跟随
    恩宠光耀
    承蒙
    参与
    羡慕

    光彩鲜明的样子
    香气
    用作动词,在腰间
    同“披”
    佩戴
    (4)“当余之从师也……足肤皲裂而不知”运用环境描写,“深山巨谷”“穷冬”“大雪”从正面写环境的恶劣;“足肤皲裂”反衬天气寒冷,从侧面烘托了作者求学的艰苦。(5)“同舍生皆被绮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作者用富家子弟光鲜亮丽的穿着与自己的“缊袍敝衣”进行对比,衬托出自己生活的艰辛,又因自己有书作为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所以“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了作者求学的专心。(2018年考)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表明自己求学的艰难:①幼年读书的艰难;②成年从师的艰难;③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
    【评析】自述求学之“勤且艰”,强调只要有了主观的勤奋,艰难困苦就可以被克服。
    过错
    低下
    忧虑
    饥饿
    给予,赠送
    理解,了解
    骄傲

    夸耀
    诋毁,毁谤
    志意,本意
    善于
    勤奋,刻苦
    述说
    平易
    谦和
    顺畅通达
    言辞
    拜见
    2.文言词汇选择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A.像/及,比得上;B.脸色;C.辩解/再;D.客舍/舍弃
    B
    3.重点句子翻译题(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微超过约定期限。
    (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6)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好(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是不理解我啊!
    (1)少年时的宋濂无书可读,便借书并“ ”,以良好的信用最终“ ”;身边没有名师,便“ ”向名师请教;入学后虽然物质条件远不如他人,却因“ ”而泰然处之,最终学有所成。(2)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揭示了宋濂求学不辍的原因的句子是“ ”。
    以中有足乐者
    家贫
    嗜学
    以中有足乐者
    趋百里外
    遍观群书
    手自笔录
    4.填空题
    5.简答题(1)在求学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①求书之难。作者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②求师之难。作者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来克服。③求学之难。作者以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克服这一个困难。
    (2)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①先达的严厉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谦虚求教的学习态度。②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③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艰辛对比,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
    (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宋濂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学业有成;粗食敝衣,乐在其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关心后学,谆谆教诲。(4)本文是写给马生的赠序,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5)针对部分同学在物质生活上攀比这种现象,请你结合文中观点加以劝说。劝说理由围绕“不要羡慕物质享受”“学习自有乐趣”“专注于学习(或:勤奋学习)自然没有心思关注其他”等要点作答即可。
    6.综合分析选择题
    A.选文通过作者与“同舍生”“太学生”学习条件的对比,阐述了“困境出人才”的道理。B.选文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和物质条件的匮乏,表现了作者求学的“勤且艰”。
    C.选文连用“被”“戴”“腰”“佩”“备”数个动词,写出了富家子弟金玉其外的形象。D.作者功成名就却说“未有所成”,表现出一代文宗大儒谦虚抑己、低调做人的品格。
    解析:本文不是阐述“困境出人才”的道理,而是通过自身艰难求学的经历,勉励后辈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答案:A
    比较阅读
    【甲】《送东阳马生序》
    【注释】①幽忧:过度的忧伤和劳累。②宫声数引:古代的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文中所说的宫声,泛指各种曲调。引:曲调的一种体制。③荫调:凭先辈或父兄官爵受封,而又改调另外的官职。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解析:A.向/比;B.曾经;C.确实/顽固;D.斟酒/舀取
    B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予 友 杨 君 好 学 有 文 累 以 进 士 举 不 得 志
    予 友 杨 君 /好 学 有 文 /累 以 进 士 举/ 不 得 志
    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分)(1)读完【甲】【乙】两文,你觉得两文的劝勉语气有何不同?为什么有这种差异?(2分)【甲】文是长辈送给晚辈的,所以循循善诱,寄予厚望;(1分)【乙】文是欧阳修送给他朋友的,所以娓娓道来,情真意切。(1分)
    (2)【甲】文和【乙】文都是赠序,都用了  . 的劝勉技巧,但两文的勉励内容有所不同。请结合语段内容具体分析。(3分) 【甲】文叙述自己求学时的艰难和勤奋的经历,劝勉马生要勤奋学习。(1分)【乙】文通过叙述自己学习乐曲,时间一长,不觉病还在身上,劝勉杨寘以弹琴寄托情怀,排遣忧愁,养神祛病。(1分)
     现身说法(1分)
    【乙】【参考译文】我曾经得了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医治好。后来在朋友孙道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呢。我的朋友杨君,喜欢研究学问,很会写文章,屡次参加进士考试,都不得意。等到依靠祖上的官勋,才调到剑浦去做了县尉。小小的剑浦在东南面几千里路以外,在这种情况下,他心里确实有不平的地方。并且从小又多疾病,可是南方缺少名医良药,风俗饮食与中原两样。
    以他多病的身体,抱着不平的心思,却生活在风俗不同的地方,哪里能够长久地沉闷下去呢?然而要平静他的心思,疗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够收到一点好处吧!因此我写了这篇谈琴的文章来给他送行,并且邀请孙道滋参加,喝一杯酒,弹一回琴,当做临别的纪念。
    同“嘱”,嘱托
    规模
    同“俱”,全、皆
    顺利

    贬官
    七、岳阳楼记
    不同
    贬谪,降职
    至、到达
    详尽
    景象
    美好
    国都
    离开

    指天气放晴
    持、执
    一起
    尽头

    或许(现版教参);有时(旧版教材)
    停息
    日光
    归依
    如果没有
    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因为
    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探求
    曾经
    2.文言词汇选择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A.迫近/轻视;B.探求/要求;C.完全,详尽/备齐;D.离开
    D
    3.重点句子翻译题(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偶尔或许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朝廷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被贬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5)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6)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7)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8)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端着酒,迎着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1)本文第④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 ,“退”指的是 ;“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 , ”。(2)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 , ”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
    处江湖之远
    居庙堂之高
    4.填空题
    5.简答题(1)课文首段交代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记录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代作记缘由,为后文写古仁人豁达胸襟做铺垫。(2)本文标题为《岳阳楼记》,内容上却大量描写洞庭湖的景色,试分析作者的用意。因为前人对岳阳楼的描绘已经很详尽了,作者另辟蹊径以湖的景色来衬托岳阳楼,用湖的浩浩汤汤、气象万千的景物特点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
    (3)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字,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字,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岳阳楼记》第三、四段写“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其用意是什么?传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衬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突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5)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的分析。范仲淹是个忧国忧民(有政治抱负、志向高远、有家国情怀)的人。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就是他的政治抱负,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6.综合分析选择题
    A.第①段交代作记的缘由,其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高度地概括了滕子京的政绩。B.“衔远山,吞长江”描写了洞庭湖的大观胜览,“衔”和“吞”极具表现力,写出了洞庭湖水气势磅礴的特点。C.第③段写作者在连绵阴雨中登上岳阳楼,看到满眼的萧条景象,触景伤情,感伤到极点。D.第③④两段运用对比的写法,一暗一明,一悲一喜,情景交融,写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
    C
    解析:C有误,作者写作此文时,并没有登上岳阳楼。
    比较阅读
    【注释】作于苏辙贬官期。张君:苏轼友人,与苏轼同谪居黄州。本文应张君邀请所写。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解析:A.表单位/舍弃;B.数数/屡次;C.往;D.忧虑/祸患
    C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士 生 于 世 使 其 中 不 自 得 将 何 往 而 非 病
    士 生 于 世 /使 其 中 不 自 得/ 将 何 往 而 非 病
    物以及“快哉”的含义(1分) 
     描写在快哉亭上所见景
    3.对比阅读《岳阳楼记》与《黄州快哉亭记》节选部分,完成下面的表格。(5分)
    性”(1分) 
     超然物外或“不以物而伤
    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等)。(1分)  
    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
    情、议论、说明(或者可以运用多种表达方式)(1分)通
     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
    抱负(1分) 
    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乙】【参考译文】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令人惊心骇目,不能长久地欣赏。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数清。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张梦得不把被贬官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
    想到

    这里指用音乐表现的意境
    《列子》
    善于,擅长
    原文复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八、伯牙善鼓琴(课标独有)
    领会
    逃避
    如同
    叙述,讲述
    丢开
    旨趣,意旨
    穷尽
    作,谈
    琴曲名
    拿,拿过来
    停留
    同“猝”,突然
    内容详解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指出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的特点,领起下文对二人善弹善听的具体描写。(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这两句话表达出对伯牙琴技的高度赞美。两句话说明伯牙弹琴的技艺很高超,能将对山水的感受表现得出神入化,将高山与流水的情怀,移入到琴声中,将天地自然的情怀转移到琴上。
    (3)“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这两句说明伯牙能通过音乐表达心情,传递心志,再次表现伯牙弹琴技艺之高超。(4)“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伯牙感叹钟子期善听,自己弹奏的乐曲都不能逃过他的耳朵。
    2.文言词汇选择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A.这里指用音乐表现的意境/记号;B.穷尽/穷困;C.于是,就;D.同“猝”,突然/最终
    C
    3.重点句子翻译题(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2)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弹琴时心中想到的,钟子期都能领会。(4)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在岩石下面停留。(5)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每奏一曲,钟子期就点明他的旨趣。
    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 , 。(用自己的话概括)
    知己难求
    知音难得
    4.填空题
    5.简答题(1)文章开篇即交代“伯牙善鼓琴”,文章是如何表现伯牙“善鼓琴”的?“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最初伯牙的琴声似连绵大雨,后来又似山崩地裂之声,可见他的琴声可以准确地表达内心所想,弹琴技艺高超。
    (2)本文是如何表现钟子期善听的?无论伯牙弹奏什么曲调,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说明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及艺术修养。(3)“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领全文,点明文章中心,表明伯牙琴技高超,子期善听。(4)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6.综合分析选择题
    A.伯牙可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可见其“善鼓琴”。B.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大概猜出伯牙的心意,可见其“善听”。C.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知音难得,知己难求”。D.从文中的“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解析:“大概猜出”有误,应是“准确道出”。
    B
    比较阅读
    【甲】《伯牙善鼓琴》
    (节选自《梦溪笔谈》)
    解析:A.看;B.比如/按照;C.相似、类似;D.格外
    B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近 视 无 功 远 观 村 落 杳 然 深 远 悉 是 晚 景 远 峰 之 顶 宛 有 反 照 之 色
    近 视 无 功 /远 观 村 落 杳 然 深 远 /悉 是 晚 景 /远 峰 之 顶 宛 有 反 照 之 色
    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1)【甲】【乙】两文都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关,但主题却有所不同,请归纳概括二者的主题。(2分)【甲】文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告诉我们知音难遇的道理。(1分)【乙】文记述了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画作工于雾霭远景,描绘真山真水的特点,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山水画技法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1分)
    (2)【甲】【乙】两文内容上均着眼于“善”,请结合原文分析。(3分)①【甲】文伯牙“善弹”,一把琴就可弹奏出高山流水的意境,造出崩山之音;(1分)②而子期“善听”,从伯牙的琴声中就可读出他的旨趣。(1分)③【乙】文董源“善画”,他的画作奇妙,宜“远观”不宜“近视”。(1分)
    【乙】【参考译文】董源擅长画画,尤其精工于秋天雾霭远景的画作,多描写江南的真山,而不用奇特峻峭的笔法。后来建业僧人巨然,效法董源的画法,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大体上董源及巨然的水墨画作都应该远观。他们的用笔甚为草率,近看画作几乎不像任何事物的形象;远看则景物鲜明呈现,寄托幽远的情思,使人如目睹胜境奇观。如董源所画的《落照图》,近看不见有什么功夫;远观则村落深邃悠远,全是一派(日落远山时的)晚景;远方的峰顶,宛然有落日返照的霞光。这正是他的画作的奇妙之处。
    相关课件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20 文言文阅读——比较探究阅读(复习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20 文言文阅读——比较探究阅读(复习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比较探究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练测课件专题03 文言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八年级课标篇目 (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练测课件专题03 文言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八年级课标篇目 (含答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完全没有,综合分析选择题,小石潭记,九万里风鹏正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练测课件专题02 文言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七年级课标篇目 (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练测课件专题02 文言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七年级课标篇目 (含答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陋室铭刘禹锡,出名有名,原文复习,使劳累,指官府文书,使乱扰乱,指管乐器,指弦乐器,不加装饰的琴,博学的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