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专项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1:文言文比较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专题11 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2022春·黑龙江齐齐哈尔·八年级克东县第三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渔人甚异之
(2)阡陌交通
(3)老人引杨氏入山
(3)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别人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5.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案】1.①差异,惊异,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惊异;②交错相通;③带领;④类。 2.(1)(村中人)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
(2)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 3.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4.D 5.社会安定、和平、人人平等、民风淳朴,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异:差异,惊异,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惊异。
(2)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
(3)句意为: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引:带领。
(4)句意为: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枲,麻)这类东西。属:类。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世,朝代;乃,竟然;无论,更不用。
(2)子,您;果,果真;物,物品。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根据句意断为: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杨谢而从之”,明确杨氏是愿意留下的,他“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可能是出穴收拾妥当后还回来,“不愿意留在洞中”表述错误。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从甲文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和乙文的“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可以看出,洞中人的生活和桃花源人的生活都安定和平;从甲文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乙文的“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可以看出,洞中人的生活和桃花源人的生活都是人人平等,和谐相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从甲文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和乙文的“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可以看出,洞中人的生活和桃花源人都民风淳朴。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乙】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牲畜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是居民的大聚落。到了一个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六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到了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二)(2022春·河南商丘·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
明日过桃源县,至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嗖削①。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②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③”,花蕊籍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④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节选自袁中道《再游桃花源》)
[注释]①嗖削:直立陡峭。②踞:蹲坐。③锦幄:锦绣织成的篷帐。④弥:更加。
6.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便舍船 舍:_______________
(2)溯源而上 源:_______________
7.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甲文内容作答。
9.甲乙两篇文章中的桃源都令人向往,但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舍弃 水流起始的地方 7.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8.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 9.甲文以冲淡凝练、虚实相间的笔墨,描绘出一幅自由安乐、恬静自然、美好幸福的人间生活美景图,寄托了作者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作者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乙文以写实的笔法为主,描摹眼前真实的美景,通过对山峰险峻、奇丽幽静景色的描绘,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解析】6.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便舍船:于是他下了船。 舍:舍弃。
(2)溯源而上: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源:水流起始的地方。
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8.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甲文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世外桃源”,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9.此题考查作者情感。
甲文,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带有虚幻的情景。
乙文,以写实的笔法为主,“诸峰累累,极为嗖削”“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等句子描摹眼前真实的美景,通过对山峰险峻、奇丽幽静景色的描绘,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游览时的喜悦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乙】文: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山峰极多,而且很陡峭。到了白马雪涛(景点名,桃源八景之一)前,(因为)上面有怪石,(所以)船上的人都蹲坐在船中(不敢起身)。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其他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大概有上千棵桃树,两边如设锦帐,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地流淌。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越走越高。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峭壁一样。
(三)(2022春·湖南永州·八年级统考期中)文言文阅读,回答以下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②;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③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④至寒至腴可拊⑤可餐。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释】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②岚:林中雾气。③箨(tuó):竹笋皮,笋壳。④纨:白色的丝绢。⑤拊(fǔ):抚摩。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水尤清洌(清凉) B.无以异于诸泉(惊异)
C.日光下彻(穿透) D.不甚了然(清楚)
11.下列句子中的“以”与“全石以为底”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 B.公亦以此自矜 C.无以异于诸泉 D.能以径寸之木
1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标三处)
温 于 玉 滑 于 纨 至 寒 至 腴 可 拊 可 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14.甲乙两文中写水的文字都很动人,令人过目不忘。请你结合原文,说说甲乙两文分别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写水的?
【答案】10.B 11.D 12.温 于 玉 /滑 于 纨 /至 寒 至 腴 /可 拊 可 餐。 13.①(鱼儿)静止不动,突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取乐。②现在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 14.甲文:主要通过写鱼儿在水里轻快活泼的游动,侧面描写衬托潭水的清澈; 乙文:主要通过比喻和对比来写泉水的颜色碧绿。
【解析】10.考查词语解释。
B.句意: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异,不同。故选B。
11.考查“以”字的用法。
例句中的“以”是用。
A.因为;
B.凭借;
C.用来,拿来;
D.用;
故选D。
12.考查断句。句意: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绢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饮用。可断句为:温于玉/滑于纨 /至寒至腴 /可拊可餐。
1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2)此:这。乃:才。悟:明白。
14.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分析。甲文第①段中“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直接写出了水清的特点,第②段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从鱼的数量、清晰可见的潭中石以及映在石上的鱼的影子、一直照到潭底的阳光等景物侧面烘托了小石潭水的清澈透明。乙文中写“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先写此水为“碧色”,然后运用如“如秋天”“如晓岚”两个比喻句,把清溪的水比作秋季的天空,早晨林间的雾气;接着运用对比写法,将清溪的水和新发的柳枝、刚脱皮的竹笋、新竹、玉、白色的丝绢进行对比,突出清溪水的清澈、碧绿。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那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绢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饮用。
(四)(2021春·陕西渭南·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①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②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不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节选自朱熹《百丈山记》)
【注】①瀵(fèn)涌:喷涌。②薄:迫近。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如鸣佩环,心乐之( )
(2)斗折蛇行( )
(3)十许步( )
(4)亦皆历历在眼( )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日光烛之 能以径寸之木
B.全石以为底 不足为外人道也
C.其沫乃如散珠喷雾 其船背稍夷
D.而作神祠于其东 相与步于中庭
17.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18.【甲】【乙】两文中所描写的水各有怎样的特点?结合原文分析。
【答案】15.以……为乐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表示约数,大约 分明的样子 16.D 17.(1)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2)远远近近从云中露出来的山峰,都像来来往往飘飞浮动一样。 18.【甲】文水清澈透明,如“水尤清冽”一句直接描写水的清澈,另外还通过描写水中之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来侧面描写水的清澈透明。【乙】文水湍急壮美,通过“瀵涌而出”写之湍急,另外又用比喻把瀑布之飞“沫”比作“散珠喷雾”,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瀑布凌空而下湍急壮美、绚丽的特点。(意近即可)
【解析】15.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需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1)句意: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乐:以……为乐;
(2)句意: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3)句意:十来步。许:大约,表示约数。
(4)句意:也都一座座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历历:分明的样子。
16.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辨析。
A.之:代词,代指飞溅的水沫/助词,的;
B.为:动词,作为/介词,向,对;
C.其:代词,代指瀑布/代词,代指核舟;
D.于:均为介词,在;
故选D。
17.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以,因为;其,那;清,凄清;居,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去,离开。
(2)句重点词语:远,远处;近,近处;皆若,都像;飞浮来往,来来往往飘飞浮动。
1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甲文中“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意思是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意思是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水尤清冽”一句直接描写水的清澈,“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描写水的清澈透明。由此可知,甲文中水的特点是清澈透明;
乙文中“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意思是见一瀑布从前面的岩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通过“瀵涌而出”写其湍急的气势;
乙文中“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意思是溅起的水沫像散落的珍珠,又像喷射的雾气,被阳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瀑布之飞“沫”比作“散珠喷雾”,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瀑布凌空而下湍急壮美、绚丽的特点。由此可概括出乙文的水湍急壮美;
据此进行概括。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
从寺院的大门出来往东走十来步,遇到一座石台。石台下临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极其险峻。从草木丛生的地方向东南望去,见一瀑布从前面的岩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溅起的水沫像散落的珍珠,又像喷射的雾气,被阳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石台在山西南的缺口处,它的前面对着芦山,有一座特别秀丽的山峰出现在眼前,而远近几百里高低不同的峰峦也都一个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太阳迫近西山了,余光横射过来,紫色和翠绿色重重叠叠,数也数不完。早晨起来往山下望去,白云铺满平野,就像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涛一样。而远远近近从云中露出来的山峰,都像来来往往飘飞浮动一样,有的涌出,有的沉没,转眼之间千变万化。石台往东的小路断绝了,当地的人凿出些仅能容下脚的石磴来通过,并在东面建了一座神祠,遇到水涝或旱灾就到那里去祈祷。害怕危险的人有的就不敢过去。而山上可观赏的景致,到这里也就没有了。
(五)(2022春·广东揭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②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③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
①武风子者,滇南之武定州人也。性好闲,不谋荣利。嗜酒,日唯谋醉,箪瓢屡空,晏如①也。凡游艺杂技,过日即知之。
②滇多产细竹,坚实可为箸。武生以火绘其上,作禽鱼花鸟、山水人物、城门楼阁,精夺鬼工。人奇之,每得其双筹争购钱数百生顾未尝售也颇自矜重。好事者每瞯②其谋醉时,置酒招之,造必尽欢。酒酣,以火与箸杂陈于前而不言。生攘臂起,顷刻完数十筹,挥手不顾也。或于酒中以箸相属,则怒,拂衣出,终身不与之见。或遇贫士及释道者流,告以困穷,辄忻然为之,虽累百不倦。于是滇之士夫或相馈遗,皆以武生箸为重。王公大人游于滇者,不得武生箸即不光。
(节选自《虞初新志》,有删改)
【注】①晏如:安定的样子。②瞯(jiàn):窥视,窥探。
19.解释【甲】文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其两膝相比者( )
(2)矫首昂视( )
(3)诎右臂支船( )
2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性好闲/君子好逑 B.人奇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C.挥手不顾也/元方入门不顾 D.不得武生箸即不光/仿佛若有光
21.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2.请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每 得 其 双 筹 争 购 钱 数 百 生 顾 未 尝 售 也 颇 自 矜 重
23.阅读【乙】文,下列对武风子其后经历的推测不合理的一项是( )
A.流寇在滇地横行时,大家都慑于其淫威纷纷依附,武风子却匿而不出。
B.流寇以美酒钱财来诱惑武风子制作筷子,但武风子不肯答应。
C.后因战乱,武风子的筷子无人看重,所以他倍感不平,癫狂不已。
D.平定滇地后,太守将武风子打得皮开肉绽,他还是不愿替权贵制作筷子。
24.有人评价《虞初新志》的奇人奇技“人因技而出名,技因人而奇绝”。请联系【甲】【乙】两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9.靠近; 举; 同“屈”,弯曲。 20.C 21.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22.每得其双筹/争购钱数百/生顾未尝售也/颇自矜重 23.C 24.“人因技而出名,技因人而奇绝”指的是奇人多因奇技而扬名于世,奇技又因被奇人掌握而更加突出。奇人的性情节操为他们的技艺灌注了鲜活的生命力与深厚的艺术底蕴。正如读《核舟记》时,我们不仅惊叹于王叔远精湛的雕刻工艺,更为他读懂《赤壁赋》、读懂苏东坡,并以无穷的想象力,将苏东坡泛舟的情景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而赞不绝口。而【乙】文中的武风子不仅拥有特殊技能,还拥有安贫乐道、桀骜不驯的个性,使得他的技艺更显得弥足珍贵。(意思对即可)
【解析】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比:靠近;
(2)句意为:抬头仰望。矫:举;
(3)句意为: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诎:同“屈”,弯曲。
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好:喜欢/美好;
B.奇:意动用法,以……为奇/零数;
C.顾:都是回头看;
D.光:光彩/光芒;
故选C。
2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2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每得其双筹争购钱数百生顾未尝售也颇自矜重”意思是:每每为求得他的一双筷子,争相用数百钱购买。武生却不曾出售,颇为庄重自持。“每得其双筹”动宾结构,应在“筹”后停顿;“争购钱数百”状语后置,应在“百”后停顿;“生顾未尝售也”主谓结构,应在“也”后停顿;因此断句为:每得其双筹/争购钱数百/生顾未尝售也/颇自矜重。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推测不合理。文中没有“后因战乱,武风子的筷子无人看重,所以他倍感不平”这个内容。故选C。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人因技而出名,技因人而奇绝”意思是:(奇)人多因奇技而扬名于世,奇技又因被(奇)人掌握而更加突出。
根据【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结合“中轩敞者为舱,……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若听茶声然”可知,核舟小巧,但将苏东坡泛舟的情景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雕刻内容丰富、细腻、清楚,栩栩如生,彰显了王叔远精湛的雕刻工艺和无穷的想象力。
根据【乙】“武生以火绘其上,作禽鱼花鸟、山水人物、城门楼阁,精夺鬼工”“箪瓢屡空,晏如也”“或遇贫士及释道者流,告以困穷,辄忻然为之,虽累百不倦”可知,武风子不仅拥有特殊技能,还拥有安贫乐道、桀骜不驯的个性,以及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操,使得他的技艺更显得弥足珍贵,以至于“王公大人游于滇者,不得武生箸即不光”。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可以看到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成了石青色。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左边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乙】
武风子,是滇南武定州人。生性喜好闲散,不求荣华名利。喜欢喝酒,每天只图一醉,箪瓢每每是空的,(却)也淡定。凡是游艺杂技之类,他过目就知道了(原理)。
滇多产细竹,坚硬扎实可作筷子。武生用火烫在上面绘画,作禽鱼花鸟、山水人物、城门楼阁,精妙绝伦、巧夺天工。人们对之感到惊奇,每每为求得他的一双筷子,争相用数百钱购买。武生却不曾出售,颇为庄重自持。有好事的人趁他买醉时,拿酒招待他,他一到必定喝得尽兴。酒喝得酣沉了,人们把火和筷子错杂地放在前面却不说话。他捋起袖子,露出胳膊站起,顷刻之间完成了几十双,挥挥手不顾(就走了)。有人在喝酒过程中以做筷子的事来嘱托他,他就发怒,拂袖而去,终身不再与他相见。有时遇到贫士以及佛门、道家之人,把困苦不得志的情况告诉他,他就欣悦地为他们做筷子,即使做上百双也不厌倦。于是滇地士大夫有时相互之间赠送礼品,都把武生做的筷子看得很珍重。王公大人到滇地游玩,没能得到武生的筷子就算是不光彩的事。
(六)(2022春·广东阳江·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欲穷其林(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及郡下,诣太守( )
26.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成现代汉语。
【乙】
元祐八年八月十一日将朝尚早,假寐,梦归縠行①宅,遍历蔬圃中。已而坐于南轩②,见庄客数人方运土塞小池土中得两芦菔根客喜食之。予取笔作一篇文,有数句云:“坐于南轩,对修竹数百,野鸟数千。”既觉,惘然思之。南轩,先君名之曰“来风”者也
注释:①縠行:苏轼眉山故居所在地。②南轩:苏轼兄弟苏辙的卧室兼书房。
2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将朝尚早/有时朝发白帝
B.有数句云/珠可历历数也
C.对修竹数百/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D.先君名之曰“来风”者也/有仙则名
2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见庄客数人方运土塞小池土中得两芦菔根客喜食之
29.“借”是古文常用的手法,两文各借什么来表达各自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5.尽 类 拜访 26.(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7.C 28.见庄客数人方运土塞小池 / 土中得两芦菔根 / 客喜食之 29.【甲】借一个虚构的理想境界“桃花源”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乙】文借一个梦——梦中游历南轩,深切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情。
【解析】25.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
(1)句意: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穷,尽;
(2)句意: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属,类;
(3)句意: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诣,拜访。
2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重点词:乃,竟然;无论,更不必说。
2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朝:上朝/早上;
B.数:几/计算;
C.对:面对着;
D.名:命名/出名;
故选C。
28.本题考查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语法结构并结合内容理解为划分依据。
句意是:看到几个庄客正在运土填塞小池,(他们)在土中找到两根芦菔根,庄客高兴地吃了。
据此可以断为:见庄客数人方运土塞小池/土中得两芦菔根/客喜食之。
29.本题考查对主旨的分析。
甲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所以,作者借“桃花源”这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来表现其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乙文,苏轼写了梦游南轩的经历,把家乡眉山纱穀行院子里的生活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那儿时玩乐的园圃、各种时令菜蔬、清水荷池、以及那运土修池捡起萝卜即吃的庄客,更有修竹临风、野鸟成群,而南轩依旧。苏轼于梦中一番游历,深切表达了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情。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乙】元祐八年(1093) 八月十一日,我将上朝,时间还早,靠在几上打瞌睡。梦中回到毂行宅,走遍菜园。一会儿又坐在南轩,看到几个庄客正在运土填塞小池,(他们)在土中找到两根芦菔根,庄客高兴地吃了。我取笔写一篇文章,其中有几句是:“坐于南轩,面对着数百枝修长的竹子,数千只野鸟。”醒后,怅惘地想念家乡许久。南轩,就是先父命名为“来风”的地方。
(七)(2022春·湖北孝感·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
唐有韩志和,善雕木,作鸟雀之状,饮啄悲鸣,与真无异。以关捩①置于腹内,发之则凌空奋翼可高百尺至一二百步外,方始却下。奏之,上睹而悦之。志和又于怀中将出一物,名蝇虎子,数不啻②一二百焉。其形皆赤,云以丹沙啗③之故也。乃分为五队,令舞《梁州》。上召国乐,以举其曲。而虎子盘回宛转,无不中节。及曲终,累累而退,若有尊卑等级。志和置虎子于指上,猎蝇于数步之内,如鹞④擒雀,罕有不获者。
【注释】①关捩:能转动的机械装置。②啻:仅仅,只有。③啗:同“啖”,吃,这里是“给……吃”的意思。④鹞:猛禽名,似鹰而小。
3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罔不因势象形( )
②其两膝相比者( )
③无不中节( )
④及曲终( )
31.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能以径寸之木
A.全石以为底 B.云以丹砂啗之故也
C.以刀劈狼首 D.以钱覆其口
32.用“/”给句子断句,断两处。
发 之 则 凌 空 奋 翼 可 高 百 尺 至 一 二 百 步 外
3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②奏之,上睹而悦之。
34.【甲】【乙】选段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可谓各具特色。【甲】中王叔远的雕刻注重①____,例如,“佛印绝类弥勒,坦胸露乳,矫首昂视”;【乙】中韩志和的制作注重②____,例如,“饮啄悲鸣,与真无异”“及曲终,累累而退”。
【答案】30.按照 靠近 合乎 等到 31.C 32.发之则凌空奋翼/可高百尺/至一二百步外。 33.①中间戴着高高帽子又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
②上奏给皇上,皇上看到了,对这感到非常喜欢(高兴)。 34. 人物的姿态神情 器物机关的机巧(巧妙)
【解析】30.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因:按照、就着;
(2)句意为: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比:靠近;
(3)句意为:都符合节拍。中:合乎、符合;
(4)句意为:等到一曲奏完。及:等到。
31.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
“能以径寸之木”,意思是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以:介词,用。
A.句意为: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介词,把;
B.句意为:说是喂食朱砂的缘故。以: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C.句意为:用刀劈砍狼的头。以:介词,用;
D.句意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以: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故选C。
32.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为:启动开关后,能凌空振翼飞行,高达一百尺,飞到一二百步外。“发之则凌空奋翼”叙述开关启动后,凌空振翼飞行的状态,应断开;“可高百尺”“至一二百步外”分别介绍木鸟所能达到的高度和距离,应断开;故划分为:发之则凌空奋翼/可高百尺/至一二百步外。
33.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名词作动词用;而,连词,并且;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2)句重点词语:奏,上奏;上,皇上;睹,看到;悦,高兴。
3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第一空,结合“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佛印绝类弥勒,坦胸露乳,矫首昂视”等句,可概括为人物的姿态神情。
第二空,“饮啄悲鸣,与真无异”,意思是他雕刻制作鸟兽喝水、啄食、悲伤鸣叫,和真的没有什么不同。“及曲终,累累而退”,意思是等到一曲奏完,这些蝇虎子很有秩序地回到盒中。据此可概括为:器物机关的机巧(巧妙)。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坦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乙
唐朝有个人叫韩志和,擅长木雕。他雕刻制作鸟兽喝水、啄食、悲伤鸣叫,和真的没有什么不同。在这些鸟的肚腹中安置机关,启动开关后,能凌空振翼飞行,高达一百尺,飞到一二百步外才落下来。上报穆宗皇帝,皇上看了后很是喜欢。韩志和又从怀中取出一物,名叫蝇虎子,数量不少于一二百只,它的外形都是红色的,说是喂食朱砂的缘故。韩志和将它们分列成五队,让它们表演《梁州舞》。穆宗皇帝召令宫中国乐师前来伴奏。蝇虎子在音乐的伴奏下,盘回宛转地飞舞,都符合节拍。等到一曲奏完,这些蝇虎子很有秩序地回到盒中,好像它们中间也有等级似的。韩志和将蝇虎子放在手指上,在几步之内猎获苍蝇如同鹰捉鸟雀,很少有捕获不着的时候。
【期末精讲精练】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2:文言文比较阅读(知识精讲): 这是一份【期末精讲精练】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2:文言文比较阅读(知识精讲),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就命题材料而言,就题型设置而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精讲精练】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2: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题练习)(原卷+解析): 这是一份【期末精讲精练】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2: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题练习)(原卷+解析),文件包含期末考点专练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2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题练习解析版docx、期末考点专练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2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题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专项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4:说明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专项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4:说明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2-2023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专项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4说明文阅读解析版docx、2022-2023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专项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4说明文阅读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