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白鲟灭绝与动物地理环境-【直击热点】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
展开【直击热点】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
03 白鲟灭绝与动物地理环境
【热点背景解读】
有着“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的长江白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正式宣布灭绝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北京时间2022年7月21日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名录显示,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经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全球范围内,裸腹鲟多瑙河种群灭绝。红色名录同时提升了其他7种鲟鱼的保护等级。
IUCN全球鲟鱼再评估结果显示,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其中约2/3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河流和淡水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和自然至关重要,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却在持续丧失,河流生态不断退化。IUCN鲟鱼专家组主席艾纳·路维表示,“结果令人震惊和悲伤的,但却在意料之中。评估表明鲟鱼仍然无法摘掉‘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这一头衔。”
全球拯救淡水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力度。中国农业农村部陆续发布了《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 (2015- 2030)》《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 (2016-2025)》《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 (2018—2035)》。计划中对于中华鲟的现状描述是“产卵频率降低、洄游种群数量持续减少、自然种群急剧衰退”,对于长江鲟则是“自然繁殖终止、野生种群基本绝迹、人工群体亟需保护”。
危起伟表示,“长江鲟和中华鲟不应该只有灭绝一种未来。它们的人工繁殖已经突破,建立了一批人工群体,但自然种群的恢复任重道远。所幸‘长江大保护’已成中国共识,‘十年禁渔’、《长江保护法》等利好政策已陆续开始实施。”
世界自然基金组织北京代表处副总干事(项目)周非表示,“这次红色名录更新结果提醒我们需要通过抢救性保护来扭转淡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更需要规划和实施系统性保护措施解决长期威胁,我们需要更多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与支持,帮助长江鲟早日‘降级’,更好地守护江海洄游的中华鲟,共创江海生态系统的美好未来。”
【考点知识梳理】
★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①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或鱼类生存造成影响。
②以植被为例,考查植被的生存环境、植被的生存环境的变化等。
③考查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区域生物量少的原因等。
1.水生动物(鱼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生存空间:
①湖面(海域)广阔,生存空间大;
②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
③河湖(海)相连,有利于×××洄游产卵。
(2)气候:
①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
②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
③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
(3)水文:
①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
②纬度(海拔)高,盐度低、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
③结冰期长,存活率低;④水质好。
(4)食物:
①多条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②水草丰美/其他鱼类为×××提供充足饵料。
(5)天敌:
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大。
(6)人类活动:
①水质下降,污染加重;②过度捕捞。
2.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生存空间:
①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宜生存空间大;
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空间小;
③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
(2)气候:
①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
②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
③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环境:
①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小;
②全球气候变化,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
③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
(4)天敌:
①缺少×××,天敌少;
②受到×××天敌威胁。
(5)人类活动:
①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
②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破坏。
3.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①水分和热量——高温多雨,水热条件优越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
②自然环境复杂——气候复杂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水域环境复杂,水生生物丰富;地形复杂、起伏大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
③环境变迁与突发事件——如地质时期的冰期导致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变化导致食物缺乏等。
④天敌与外来物种的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⑤人类活动的破坏与干扰——最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滥捕滥猎、污染物的排放破坏生态环境(如对食物链的破坏、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动物食用被污染的食物等),导致生物多样性减
【针对考点训练】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成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研究发现,云杉林耐阴、耐寒、喜欢凉爽湿润的气候,生长缓慢,季节变化尤其是云杉林的复苏对土壤水分的消耗较大。读我国某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左图)与该山地北坡海拔2500-3300米年降水量以及5月和7月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图(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该山地海拔2500-3000米南北坡植被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 B.土壤 C.光照 D.热量
2.该山地北坡海拔2500米与3300米处土壤含水量最高值出现时间存在差异,主要取决于( )
A.坡面径流积累 B.云杉复苏时间 C.潜在蒸发能力 D.降水垂直变化
3.该山地海拔4000米处附近降水与坡度差异较小,南北坡植被差异较小还取决于( )
A.人类干扰较少 B.海拔相近 C.生存环境恶劣 D.坡面积较小
【答案】1.A 2.B 3.D
【解析】1.海拔2500—3000米北坡云杉林与南坡山地草甸,同一海拔高度不同坡向植被类型出现差异主要是因为土壤水分差异所致(云杉林相对于草甸需要土壤有更多的水分),该山地北坡为阴坡,气温较低,蒸发较弱;且北坡为迎风坡,降水较丰富。A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山地海拔2500—3000米南北坡坡度都较大,土壤差异较小,B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研究发现,云杉林耐阴、耐寒、喜欢凉爽湿润的气候”可知,光照、热量条件不是影响南北坡云杉林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CD错误。所以选A。
2.从材料可知,云杉林复苏对土壤水分消耗较大。海拔较低的地区气温高,云杉复苏早,5月云杉复苏,耗水量大,土壤含水量较7月低;海拔较高的地区气温低,云杉复苏晚,耗水量较小,土壤含水量较高,7月云杉复苏时耗水量大,土壤含水量降低,B正确;坡面径流积累时间、潜在蒸发能力、降水垂直变化在北坡海拔2500米与3300米处差异不大,不是导致土壤含水量最高值出现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ACD错误。所以选B。
3.植被的生长与大气的热量、土壤中的水分、养分、种子等有关。题干指出4000米处降水与坡度差异较小,这样最终下渗进入土壤的水分差异小,要满足南北坡植被差异小就应该考虑到大气的热量差异小。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是近坡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而且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D正确;海拔4000米几乎没有人类互动,A错误;海拔、生存环境在4000米南北坡差异较小,BC错误。所以选D。
2021年4月1日,川藏铁路(下图)中的雅安至林芝段全面开工,全程约1000公里,其中有七八百公里在隧道里面,有一百多公里在桥上,真正在地面上的可能只有几十公里,桥隧比90%以上。林芝附近的山地有雪豹出没,它们通常在雪线之下、林线(森林分布的上限)之上的地带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造成该段铁路的桥隧比高达90%以上的主要因素是沿线地区( )
A.河湖众多,沼泽广布 B.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C.地形复杂,崎岖不平 D.冻土广布,地基不稳
5.林芝附近雪豹的主要生存环境是( )
A.森林、寒漠 B.雪原、草甸 C.雪原、森林 D.草甸寒漠
6.川藏铁路运输与川藏公路运输相比,其优势是( )
①适宜大宗货物运输②修建所需的成本较低③快捷、灵活、方便④受天气影响相对较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4.B 5.D 6.C
【解析】4.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林芝到雅安段,主要穿过横断山区,该地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山高谷深,地形复杂,为了缩短路程,保证行车安全,所以修建许多桥梁和隧道,桥隧比高,B正确;河湖众多会导致桥梁比高,不会导致隧道比例高,A错误;地形崎岖不平,可以通过平整地形来建设铁路,C错误;该区域冻土分布较少,D错误。所以选B。
5.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雪豹主要分布在林线以上,雪线以下,对应的自然带应该是高寒荒漠带和高寒草甸带,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6.铁路运输的优点是运输量大,适宜长途距离大宗货物的运输;铁路运输受气象灾害的影响相对较小,①④正确;铁路修建铺设铁轨的成本高,②错误;铁路运输受铁路线路的限制,灵活性差,③错误。所以选C。
2021年5月7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举办,展会上亮相的吉祥物的原型来自海南特有物种海南长臂猿。该物种在海南曾广泛分布,后濒于灭绝,1980年建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后,其数量已有较大增长。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在野外追踪海南长臂猿的活动轨迹,以下方案最合理的是( )
A.1月,海拔1000米以下 B.4月,海拔1000米以上
C.7月,海拔1000米以下 D.10月,海拔1000米以上
8.当前,影响海南长臂猿生存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
A.天敌多,食物少 B.热带季雨林面积不断减少
C.全球变暖,病虫害增多 D.栖息地破碎,彼此分割
9.基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有效保护海南长臂猿的措施是( )
A.发展基因技术,优化海南长臂猿种群结构
B.加快道路建设,完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
C.加强巡山和人工驯化,保护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环境
D.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扩大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空间
【答案】7.C 8.D 9.D
【解析】7.根据材料可知,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海南为热带季风气候,10月-次年3月为旱季,4-11月为雨季;1月降水少,海南长臂猿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7月为雨季,海南长臂猿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区域,故A错误,C正确;4月和10月为旱季和雨季的交换的季节,其活动轨迹不易追踪,故BD错误。故选C。
8.根据材料1980年建立了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所以当前食物增多,故A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热带季雨林面积增大,故B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对中高纬度影响较大,对低纬度影响小,故C错误;读图可知,自然保护区中猿群分布比较分散,且有山脊、道路等将其栖息地分割,影响其生存,故D正确。故选D。
9.基因技术应主要针对濒临灭绝的生物种类,根据材料,近些年海南长臂猿数量有所增加,不需要采用基因技术,故A错误;道路建设,使栖息地更加破碎,不利于保护海南长臂猿,故B错误;加强巡山会打扰其生存环境,人工驯化不利于野生习性的保护,故C错误;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扩大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进而扩大其生存空间,有效保护海南长臂猿,故D正确。故选D。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江豚是我国特有的小型淡水鲸类动物,栖息于流速缓慢、水深较浅、水质好的浅滩和沙洲附近,以小型鱼类为食。近年来,受长江航运、工程建设、水质污染、过度及非法捕捞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快速衰减,长江江豚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目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和湖泊中。长江天鹅洲原为长江主河道,由于自然裁弯取直形成了天鹅洲故道(天鹅洲牛轭湖),仅在汛期与长江相通。20世纪90年代早期,天鹅洲故道开始引进长江江豚进行迁地保护,经过30年的迁地保护,该种群从最初引进的5头江豚,发展到目前约80头,是小型濒危鲸类自然迁地保护的首个成功范例。下图为天鹅洲故道简图,下表示意天鹅洲故道湖底沉积物特征随深度变化情况。
沉积年代
沉积物深度
沉积物颗粒
沉积速率
阶段四(1972~2012年)
0~26cm
粗
0.63cm/a
阶段三(1959~1971年)
26~52cm
极细
2.17cm/a
阶段二(1936~1958年)
53~70cm
自下而上由粗到细
0.77cm/a
阶段一(1916~1935年)
71~85cm
粗
0.74cm/a
(1)根据沉积物特点推断天鹅洲故道完成裁弯取直的大致年份,并说明判断理由。
(2)简析选择天鹅洲故道作为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的有利条件。
【答案】(1)年份∶1972年(前后)。理由∶阶段一,沉积物颗粒粗,水流速度快,沉积速率慢,河流弯曲度不高;阶段二,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流速下降,沉积速率较快,河流弯曲程度增大;阶段三,沉积物粒度极细,河道弯曲程度已经达到最大值,河道淤积严重迫使河流裁弯取直;阶段四,天鹅洲故道成为牛轭湖,只有在汛期与长江相通,水流速度较快,粗颗粒较多,沉积速度较慢。
(2)天鹅洲故道形状弯曲,水深较浅,多沙洲和浅滩分布;与长江基本隔绝,受外界污染源影响小,水质好,水流速度慢;生物丰富,有利于长江江豚栖息和捕食;环境与长江中下游河湖相似。
【解析】(1)结合材料分析,阶段四与阶段三相比沉积物深度变小、颗粒变粗、沉积速率降低,说明沉积减轻,可能是因流速加快,所以推断裁弯取直的年份是1972年。理由要根据不同阶段沉积物深度、沉积物颗粒变化和沉积速率变化等方面来分析。理由∶阶段一,沉积物颗粒粗,沉积速率较慢慢,说明水流速度快,河流比较平直,弯曲度不高;阶段二,沉积物颗粒自下而上由粗变细,说明流速下降,沉积速率加快,可知河流弯曲程度增大;阶段三,沉积物粒度极细,说明河道弯曲程度已经达到最大值,水流缓慢,河道淤积严重迫使河流裁弯取直;阶段四,天鹅洲故道成为牛轭湖,只有在汛期与长江相通,水流速度较快,粗颗粒较多,沉积速度较慢,沉积物深度小。
(2)可从长江江豚的生活习性并结合材料信息,从水深,浅滩、水质和水生生物等方面分析。天鹅洲故道形状弯曲,流速慢,沉积严重,所以水深较浅,多沙洲和浅滩分布;与长江基本隔绝,受外界污染源影响小,所以水质好;环境与长江中下游河湖相似;以上条件为长江江豚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生物丰富,给长江江豚提供充足的食物。
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琥珀是地质时期松脂类树木分泌的树脂由于地壳运动埋藏于地下,经矿化后形成的有机化石。缅甸北部的胡康谷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琥珀产地之一,以沼泽、洼地为主。该地区处于印度洋板块北部边缘。
白垩纪是地球历史上最温暖的时期之一,许多科学家认为当时的火山活动向大气层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现今发现蕴藏丰富煤炭资源的地层也大都形成在这个时期。白垩纪时期,当松脂类树木受到火山灰石块的砸击,动物撞击等损害时,在高温环境下会从伤口处流出树脂,有些树脂会浸没一些昆虫,形成虫珀。通体透明的虫珀被誉为“时间胶囊”,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下图为胡康谷地位置及矿区示意图。
(1)每年5-10月份胡康谷地无法开采琥珀,说明其原因。
(2)分析地质时期胡康谷地有利于虫珀形成的自然条件。
(3)说明白垩纪火山活动对白垩纪地层中形成丰富煤炭的促进作用。
【答案】(1)该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5-10月份为雨季;谷地地形,地势低洼,雨季矿区积水,淹没矿井,无法作业。
(2)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茂密,森林中松脂类树木和昆虫广泛分布;处于板块的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火山爆发时落下的火山灰石块容易砸伤树枝;该地区气温高,树脂分泌多,树脂浸没昆虫的机会大;地壳活动导致地层下沉,使浸没了昆虫的树脂掩埋在地层中被矿化形成虫珀。
(3)火山爆发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可以促进植物光合作用;温室效应使气温升高,植物生长速度加快并大量繁殖;后期森林植被等的残体在低洼处堆积,被掩埋在地层深处后演变成煤炭。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处于东南亚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5--10月份为雨季,降水量大;根据材料可知,缅甸北部的胡康谷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琥珀产地之一,以沼泽、洼地为主,图中矿坑较大容易积水,说明此时不适合开矿作业。
(2)根据材料可知,当松脂类树木受到火山灰石块的砸击,动物撞击等损害时,在高温环境下会从伤口处流出树脂,有些树脂会浸没一些昆虫,形成虫珀。由于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植被茂密,气候湿热,森林中松脂类树木和昆虫广泛分布;由材料“该地区处于印度洋板块北部边缘”可知,该地处于板块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火山活动形成的一些火山石,容易与松脂类树木发生碰撞;由于该地气温高,松脂类树木表面分泌物多,松脂浸没昆虫的概率大;由于地壳运动使得含有昆虫的松脂长埋地下被矿化,形成虫珀。
(3)煤炭是地质时期森林的残枝败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由材料信息可知,白垩纪时期火山活动活跃,喷发的物质向大气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又由于当时环境温暖,再加上二氧化碳量增多,使气温升高,植物生长速度加快,植物的凋落物增多,在地势低洼的地区堆积,后被碎屑物掩埋,长埋于地下经过地质演变形成煤炭。
12.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首个国家植物园于2022年4月18日在北京正式揭牌。设立国家植物园,强化植物迁地保护,标志着我国植物园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国家植物园分为南、北两个园区,南园为中科院植物所,北园为原北京市植物园。
材料二:国家植物园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综合发展水平的标志,同时国家植物园也是进行国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场所。国家植物园作为一个以开展植物资源迁地保护、植物科学研究为主,兼具科学传播、园林园艺展示等四大功能的综合性机构,自挂牌伊始,很快成为北京市民的热门打卡地(见下图)。
一般情况下,当物种的种群数量极低、或者物种原有生存环境被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破坏甚至不复存在时,迁地保护成为保护物种的重要手段。
(1)根据所学知识,推测部分珍稀植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甚至丧失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根据材料说明我国首个国家植物园设立在北京的原因?
【答案】(1)地震、山体滑坡后导致的堰塞湖会造成区域性的淹没,给这片地区的植物带来毁灭性打击;工程设施的修建会改变某些区域的生态环境,令习惯于这片生境的植物无法生存。大规模农田的开发,破坏区域生态环境。
(2)北京拥有顶尖科研人才和高端科研平台,可为植物迁地保护提供技术保障。北京人口数量大,中小学生数量多,游客众多,有庞大的科普教育需求。北京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适中,很多不同地区的植物都可在此生长。北京是国家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可以为众多国际交际活动提供场所。
【解析】(1)由材料“一般情况下,当物种的种群数量极低、或者物种原有生存环境被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破坏甚至不复存在时,迁地保护成为保护物种的重要手段。”可知,珍稀植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甚至丧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山体滑坡后导致的堰塞湖会造成区域性的淹没,会使区域生物原有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给这片地区的植物带来毁灭性打击;人为因素中主要有工程设施的修建会改变某些区域的生态环境,令习惯于这片生境的植物无法生存。人类长期的大规模农田的开发,破坏了原有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
(2)由材料“国家植物园作为一个以开展植物资源迁地保护、植物科学研究为主,”可知,北京拥有顶尖科研人才和高端科研平台,可为植物迁地保护提供技术保障。由材料“兼具科学传播、园林园艺展示等四大功能的综合性机构”可知,北京人口数量大,中小学生数量多,游客众多,有庞大的科普教育需求。北京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适中,很多不同地区的植物都可在此生长。由材料“国家植物园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综合发展水平的标志,同时国家植物园也是进行国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场所”可知,北京是国家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可以为众多国际交际活动提供场所。因此我国首个国家植物园设立在北京。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藤本植物是一种自身不能构成群落,必须依附它物而生的植物。植物体经常或林冠或林下或匍匐或攀援,长期生活于这种状态下的藤本植物必然形成一些特殊的行为和适应特征。一般来说,藤本植物指示着生存环境具有湿热特性。岳麓山风景区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图左),位于东亚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域,植被以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暖性针叶林为主。当地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对岳麓山风景区的藤本植物进行考察,对山地不同方位的藤本植物数量进行统计并绘制成图(图右)。
(1)比较东西坡面藤本植物株数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2)描述西坡面藤本植物在不同坡位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与下坡位相比,东坡面上坡位藤本植物株数较少,但盖度(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较大。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答案】(1)岳麓山东坡面藤本植物株数多。岳麓山东坡面是夏季风(温暖湿润)的迎风坡,水热条件组合较好,而藤本植物喜热喜湿的特性导致其主要分布在山脉东坡面。
或西坡面藤本植物株数少。西坡为冬季风(寒冷干燥)的迎风坡,其生境不利于藤本植物生长。
(2)西坡面藤本植物植株数量在不同坡位的空间分布表现为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由于夏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最先影响西坡面上坡位,其次中坡位,最后下坡位。而冬季风的寒冷气流最先影响的是西坡面下坡位,其次中坡位,最后上坡位,这会导致西坡面的上坡位水分条件更好,更适合藤本植物的生长。
(3)由于坡面下坡位植被群落高大茂盛,藤本植物难以竞争到群落顶端,获取更多光照等资源。但上坡位植被群落不高,藤本植物容易竞争到群落顶端,加之气流受地形抬升,易在上坡位形成多雾天气和降雨天气,这都导致藤本植物在上坡位植株发育地更加茂盛。
【解析】(1)从山地不同方位藤本植物数量统计图可以看到,无论是上坡位、中坡位,还是下坡位,其岳麓山东坡面藤本植物比西坡面藤本植物要多。从岳麓山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到,其山地的大致走向为南北走向。该地位于我国湘江流域西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东坡面是夏季风的迎风坡,暖湿气流在地形抬升的作用下,降水较多,水热条件更好。从材料可知藤本植物具有湿热的特性,而东坡面水热条件更好,使其分布数量较多。岳麓山西坡面藤本植物植株数量少。岳麓山西坡面为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风更加寒冷干燥,其温度与湿度较东坡更差一些。从材料可知,藤本植物具有湿热的特性,故西坡面水热条件较东坡面差,不利于藤本植物的生长,其分布数量较少。
(2)西坡面藤本植物在不同坡位上其分布数量不同,其中上坡位分布数量最多,下坡位分布数量最少,其数量关系为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原因是由于该地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从东侧来的暖湿气流,最先影响的是西坡面的上坡位,随着水气的减少,暖湿气流随后影响中坡位和下坡位,但其影响力逐渐减弱,增湿效果减少。同时当冬季风到来之时,其寒冷干燥的冷空气最先影响的是西坡面的下坡位,之后为中坡位和上坡位,这会导致下坡位受寒冷干燥影响更为显著。综合以上,西坡面的上坡位,其水分条件更好,更适合藤本植物的生长,故其分布数量较多。
(3)由于东坡地处于迎风坡,下坡位其水热条件更好,植被复杂程度也更高,森林等高大植被群落分布数量较多,生长较为茂盛,使得藤本植物难以竞争到群落的顶端,能够获取的光照条件不足,使其在下坡位虽然数量较多,但盖率并不高。上坡位因其温度和水分条件减少,森林等高大植被群落分布数量相对较少,且植被的相对高度也较低,藤本植物更容易竞争到群落的顶端,使其能够获得更多的光照条件,种群数量扩大;同时坡地的上升气流显著,在地形抬升的作用下,易在上坡位的位置形成多雾天气和阴雨天气,使得上坡位虽藤本植物数量较下坡位数量少,但其盖度更高,发育得更为茂盛。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漫滩是指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出露的滩地。长江中下游干支流河道附近发育大面积河漫滩,是千百年来人们围垦的重要目标,圩垸就是自古以来围垦的产物。沿江、滨湖低地四周有圩堤围护、内有排灌系统的农业区,在长江下游叫“圩”,中游叫“垸”,一般统称“圩垸”。左图示意2015年洞庭湖流域圩垸分布。
长江中下游的圩田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成为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融合”的生态系统,它能提供服务功能。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撑服务等。其中,供给服务指为人类提供生存必需的食物及工农业生产原料等,调节服务指通过调节气候、水文等要素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文化服务指人类从生存环境中获得精神享受、娱乐和文化收益,支撑服务指通过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使生态系统自身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右图示意长江中下游圩田空间结构。1984年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再鼓励圩垸建设,把它作为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圩垸的变迁反映了该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
(1)分析长江中下游干支流河道附近发育大面积河漫滩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右图,说明长江中下游的圩田如何提供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3)1984年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再鼓励圩垸建设,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答案】(1)地势低平,流速减慢,河流携带泥沙沉积;河流水位季节变化较大,夏季洪水期滩地被洪水淹没,冬季枯水期滩地出露水面。
(2)围垦出现的土地和水域,作为农业生产空间,可以提供稻米、渔业、水资源等,属于供给服务;沟渠、内河、闸门等水利设施,调节河流径流量(或利于防洪),促进水体循环,净化水质(或圩田的水体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属于调节服务;营造滨水聚居地,提供生活空间,便于旅游休憩,获得精神享受,属于文化服务;营造陆生、水生等生态空间(或提供水生生物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属于支撑服务。
(3)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需要维护圩堤和排灌系统等设施,成本较高;水体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两侧或一侧,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出露。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干支流河道附近河流流速减缓,搬运能力减弱,河流中的泥沙逐渐沉积。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主要受雨水补给,水位的季节变化大,夏季洪水期滩地被洪水淹没,冬季枯水期滩地重新出露水面,所以长江中下游干支流河道附近发育大面积河漫滩。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生态服务功能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撑服务等,所以结合图文材料信息分析圩田是如何提供这些服务的即可。①供给服务:供给服务是指为人类提供生存必需的食物及工农业生产原料等。通过圩田的建设,围垦出大量的土地和水域,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生产空间,土地可以种植稻米等,水域可以发展渔业,也可以提供水资源。②调节服务:调节服务是通过调节气候、水文等要素,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易发生洪涝灾害,结合右图信息可知,通过建设沟渠、内河、闸门等水利设施,有利于调节河流径流量,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同时促进水体循环,净化水质。圩田内部的水域可以有效调节局地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温,从而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③文化服务:文化服务是指人类从生存环境中获得精神享受、娱乐和文化收益。圩田的建设有效营造了滨水环境,提供了生活旅游休憩空间,使人们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④支撑服务:支撑服务是指通过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使生态系统自身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圩田的建设有效提供了陆域和水域环境,为不同生物提供了生物栖息地,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3)圩田是人类不断向河道和湖泊索取耕地的结果,圩田的建设会导致湖泊面积萎缩,从而导致湖泊蓄洪能力减弱,加剧洪涝灾害。区域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水旱灾害频发,圩堤和排灌系统等设施需要时常维护,维护成本高。另外,圩田的建设过程中也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亚洲象是非常珍稀的物种,我国的亚洲象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下图)。亚洲象是食草动物,食量惊人,每天会长途跋涉寻找食物,不适应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亚洲象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是热带原始森林中的沟谷等地。近几十年来,亚洲象栖息地不断遭到破坏,变成生态孤岛,同时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亚洲象生活范围和人类活动范围的距离越来越近,甚至重叠,亚洲象伤人、偷食庄稼、踩踏房屋、攻击牲畜等现象时有发生,少数不堪其扰的村民在极端情况下会围猎亚洲象,造成亚洲象死亡,人象矛盾突出。
(1)描述云南亚洲象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说明云南亚洲象栖息地演变成生态孤岛的原因。
(3)请提出保护云南亚洲象的有效措施。
【答案】(1)栖息地面积缩小,碎片化严重。
(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森林面积锐减;毁林开荒,原生植被迅速减少,导致亚洲象栖息地面积缩小;水电站、高速公路等建设分割、破坏亚洲象栖息地,导致亚洲象栖息地碎片化,并阻隔种群交流。
(3)建设亚洲象自然保护区;加强亚洲象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建设,控制或减少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口数量;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和工程建设尽量避开亚洲象栖息地;建设生态廊道;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保护濒危动物、生态环境的意识;建立保护亚洲象基金组织,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解析】(1)根据图中2014年与1975年云南亚洲象分布范围的变化,从面积、分布等方面描述即可。由图片可知,栖息地面积缩小,分布由片状变为碎片化。
(2)亚洲象栖息地范围缩小,变成生态孤岛属于生态破坏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例如毁林开荒破坏原始森林,导致亚洲象栖息地面积缩小;水电站、高速公路等建设分割栖息地,使其碎片化;另外,毁林开荒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当地降水减少,蒸发旺盛,原始森林衰退,形成恶性循环。
(3)根据亚洲象栖息地范围缩小变成生态孤岛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结合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性措施分析。建设亚洲象自然保护区,保障栖息地不再遭受人类活动影响;加强亚洲象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建设,控制或减少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口数量;水电站、高速公路等建设分割、破坏亚洲象栖息地,导致亚洲象栖息地碎片化,因此,道路选线和工程建设尽量避开亚洲象栖息地;建设生态廊道,促进种群的交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保护濒危动物、生态环境的意识;建立保护亚洲象基金组织,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乌伦古湖位于新疆西北部,由布伦托海和吉力湖组成。天然状态下,乌伦古河河水流入吉力湖,再经库依尔尕河流入布伦托海,布伦托海没有出水口。为了缓解布伦托海萎缩,当地修建了引额济海工程,即引额尔齐斯河水补给布伦托海。下图为乌伦古湖位置示意图。
北极茴鱼(国家二级保护水生动物)是额尔齐斯河特有的一种冷水性洄游土著鱼类,主要栖息在水质清澈、中低层水域环境中,食用蚂蚱、蚂蚁及昆虫类。近年来,北极茴鱼野生种群分布区出现了片段化现象,生存环境急待改善。
(1)指出引额济海工程对布伦托海的影响。
(2)说明北极茴鱼野生种群分布区出现片段化现象的原因。
【答案】(1)盐度降低、水量增大(水位上升)、自净能力增强
(2)水坝建设阻断洄游路线;引额济海使河水位降低,适宜生长的水深环境不连续。
【解析】(1)引额尔齐斯河水补给布伦托海使得布伦托海来水量变大,水量增大(水位上升)、盐度相对降低、同时水量变大,河水的注入使得湖水流动起来,使其自净能力增强。
(2)北极茴鱼是一种冷水性洄游土著鱼类,修建引水工程阻断洄游路线;引额济海使得原先的河水位降低,适宜北极茴鱼生长的水深环境不连续,最终导致了北极茴鱼野生种群分布区片段化的现象。
03 全力保障春耕-【直击热点】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 这是一份03 全力保障春耕-【直击热点】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文件包含03全力保障春耕解析版docx、03全力保障春耕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01 数字中国-【直击热点】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 这是一份01 数字中国-【直击热点】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文件包含01数字中国解析版docx、01数字中国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03 水土保持工作-【直击热点】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 这是一份03 水土保持工作-【直击热点】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文件包含03水土保持工作-直击热点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解析版docx、03水土保持工作-直击热点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