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课时训练
展开必备知识基础练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金、木”为喻,引出“ , ”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2)荀子《劝学》中,以行路为喻,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3)《劝学》中,荀子用登高望远、顺风疾呼、骑马行千里、划桨渡江河四个类比,推出了“ , ”的结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与数学都算得上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在理科出身的我看来,数学是理科的哲学,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是一种思想 甚至精神涅槃的过程;而语文算得上是人生哲学,语文学习的至高境界是“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是一种 、伴随一生的领悟。简单地说,语文可定义为语言和文字。语言的学习注重外在的技能养成,听说读写四门功课不可偏废;文学的学习注重内在的气质修养, 、辨析、批判充实其中。不管是从语言还是文学角度,语文的重要性都 ,( )。在这个因为日益强调合作共赢的社会,沟通、交流不仅是个体发展进步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更是个人生存于世的本能。如华罗庚所言,“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升腾 如影随形 涵泳 不言而喻
B.蒸腾 如影随形 包涵 不可理喻
C.升腾 亦步亦趋 包涵 不言而喻
D.蒸腾 亦步亦趋 涵泳 不可理喻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可以甚至毫不夸张地说,语文学不好,话语力量小
B.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学不好,话语力量小
C.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话语力量小,语文学不好
D.可以甚至毫不夸张地说,话语力量小,语文学不好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在这个日益强调合作共赢的社会,沟通、交流不仅是个人生存于世的本能,更是个体发展进步的最基本要素之一。
B.因为在这个日益强调合作共赢的社会,沟通、交流不仅是个体发展进步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更是个人生存于世的本能。
C.在这个因为日益强调合作共赢的社会,沟通、交流不仅是个人生存于世的本能,更是个体发展进步的最基本要素之一。
D.在这个因为日益强调合作共赢的社会,交流、沟通不仅是个体发展进步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更是个人生存于世的本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的第一个高峰。但大家只注重了“争”的一面,① 。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战国简帛印证了“诸家杂糅”的事实。郭店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混同;上博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以看到道家与法家混同。“德”不为孔孟独享,“道”不为老庄专有,“法”不由商韩把持。在秦征服六国之前,诸子百家的思想互“融”已经开始。
诸子百家虽然哲学体系差异极大,② ,即建立“统一秩序”。儒家强调“定于一”的礼乐道德秩序,法家强调“车同轨、书同文”的权力法律秩序,墨家强调“尚同”与“执一”的社会行动秩序。即便强调极端自由的道家,③ 。老子的“小国寡民”经常被说成主张分治,但实际上“小国”只是政治过渡的单元,“邦国”之后还有“天下”这一最终秩序——“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
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托于物也。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万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此则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尔。
夫是故道之于心也,犹火之于人目也。中阱深室,幽黑无见,及设盛烛,则百物彰矣。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己明矣。天地之道,神明之为,不可见也。学问圣典,心思道术,则皆来睹矣。此则道之材也,非心之明也,而人假之,则为己知矣。
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譬犹巧倕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
先圣之智,心达神明,性直道德,又造经典以遗后人。试使贤人君子,释于学问,抱质而行,必弗具也;及使从师就学,按经而行,聪达之明,德义之理,亦庶矣。是故圣人以其心来造经典,后人以经典往合圣心也,故修经之贤,德近于圣矣。
(节选自王符《潜夫论·赞学》,有删改)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及设盛烛,则百物彰矣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尔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万也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
B.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
C.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
D.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赞”都有劝勉、勉励的意思,两篇文章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B.《劝学》《赞学》节选部分论证结构相同,都是先行论证,再归纳论点。
C.《赞学》除强调学习的意义外,还强调了“道”对人的心灵的重要作用。
D.两篇选段都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托于物也。
11.《师说》中韩愈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何为“道”?学“道”的意义何在?请结合材料说明。
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
10 劝 学
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A 解析 第一处,“升腾”,超脱尘世;上升,向高处迁移。“蒸腾”,(气体)上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态形式通过叶子等器官散布到空气中去。此处形容思想超脱尘世,应用“升腾”。第二处,“如影随形”,好像影子老是跟着身体一样,比喻两个人常在一起,关系十分亲密。“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此处与“伴随一生”连用,应用“如影随形”。第三处,“涵泳”,意思是深入领会;浸润,沉浸。“包涵”,客套话,请人原谅。此处形容“文学的学习”,应用“涵泳”。第四处,“不言而喻”,用不着解释就可以明白。“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此处形容语文的重要性用不着解释就可以明白,应用“不言而喻”。
3.B 解析 结合语境,此处是在讲述“语文的重要性”,“甚至”修饰“可以……地说”,排除A、D两项;根据逻辑关系,应是“语文学不好”,导致“话语力量小”,排除C项。
4.A 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语位置不当,本句是在解释原因,“因为”应放在句前,排除C、D两项;二是不合逻辑,根据逻辑关系,应先有“个人生存”,再有“个体发展”,排除B项。
5.①却忽视了“融”的一面 ②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③对统一秩序也是认同的
6.①连续运用了两组排比句式,形式整齐,富有节奏感。②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气势和力度,突出了诸子百家思想融合的观点。
7.D 解析 A项,两个“彰”,都是“明显,显著”的意思。B项,两个“假”,都是“借助,凭借”的意思。C项,两个“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却、但”的意思。D项,第一个“绝”是“横渡”的意思,第二个“绝”是“超过”的意思。
8.A 解析 “是故”用于句首,引出“结果”,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道”作“索”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9.B 解析 B项,“都是先行论证,再归纳论点”错误。《劝学》的选段是先论证后得出论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而《赞学》是先给出论点“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托于物也”,再进行论证。
10.(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2)所以君子这种人,他们的天性并非超过世人,只是善于依靠外物罢了。
11.“道”在文中指圣人的经典、学问(“儒家之道”“儒家学说”“正确的思想原则”“修身齐家治国安民之术”亦可)。学习“道”,于己,可以开阔心智(照亮心灵),变得聪明,具备德才,使人成为圣人君子;于国,可以明察帝王功过,安定天下,成就功业。
参考译文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节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
所以君子这种人,他们的天性并非超过世人,只是善于依靠外物罢了。人们的天性,没有相差上百倍的,但他们的聪明智慧,却有相差上万倍的。这其实并不是他们天生的才能,定是有所凭借才达到的。君子的天性,未必能洞察一切,但经过学习,就能耳聪目明没有蔽塞了,心智开阔没有凝滞了,往前能够明察帝王的功过,往后能够奠定百代的基业。这其实是正确的思想学说的明察啊,而君子只是能够凭借它来使自己变得聪明罢了。
道对于心灵的意义,就如同火光对于人的眼睛一样。在深深的洞穴或者深宅幽室里,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等到点燃了明亮的蜡烛,那么所有的东西都看得清楚了。这是因为火的照耀,而不是因为眼睛的明亮,眼睛是依靠火光而变得明亮。自然的法则,神明的作为,是无法看得见的;而学习圣人的经典,思考了学问知识,就什么都可以了解了。这是道的作用,并不是脑子本身聪明,而是人依靠道使自己聪明起来。
所以,在深夜的房间里找东西,没有什么比灯火更好的了;在当代寻求正确的思想原则没有什么比典籍更好的了。所谓典籍,就是指经书,它是从前的圣人制作的。从前的圣人发现了思想原则中的精华,将它用来立身处世;同时也希望贤能的人能够勉励自己,把自己纳入这种思想原则的指导之中。所以圣人制作经典传给后世的贤人,打个比方,就像技术高超的锤制作圆规、曲尺、水准仪、墨线来留给后代的工匠一样。
前代圣人是这样聪眀,心灵能和天神地祇相通,天性能与道德相合,又制作了经典来留给后人。如果让贤人君子舍弃了学问,守着自己的本性去行事,就一定不会具备德才了。等到让他们跟从老师前去学习,按照经典来行动,那么聪颖通达的明智、仁德道义的言行也就差不多和从前的圣人一样了。所以圣人凭他的主观意念来制作经典,而后代的贤人君子通过经典去迎合圣人的主观意念,所以,学习研究经典的贤人,德行也就接近圣人了。
(节选自王符《潜夫论·赞学》,有删改)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7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10.1 劝学同步达标检测题</a>,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指出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外阅读Ⅰ,课外阅读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1 劝学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1 劝学同步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文言文阅读,情景默写,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