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语文名著阅读专项训练
展开名著阅读
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道: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1)“沁芳闸”中的“沁芳”二字,是谁命名的?
(2)画线部分体现了贾宝玉“痴”的形象特点。请简述原著中另外两个相关情节,并简要谈谈你对宝玉“痴”的理解。
2.《论语》善用对比来强调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懂公心者为君子,求私利者为小人,这是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之一。
B.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与人和谐而不人云亦云,小人勾结附和而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C.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有德行的人本来就容易陷于困窘之境,小人身处逆境会难以坚守而胡作非为。
D.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孔子倡导人们要积极向上,达于仁义,而不要流于卑下,只考虑个人的利益。
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一回中癞头僧对甄士隐念了四句言词: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以上四句诗是谶语,暗藏“盛衰”的意图。
(1)结合小说第一回内容,简要说明“烟消火灭时”所指的情节。
(2)结合小说后面情节,请分别写出表现贾府“佳节元宵”之“盛”、“烟消火灭”之“衰”的一个情节。
(3)小说将甄士隐家的盛衰安排在贾家盛衰故事的前面,你认为有什么作用?
4.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论语·子路》)
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心目中“士”必备的品格。
5.下列选项中,对《论语》章则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要在生活中行“仁”,就要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而要想达到“仁”的境界,就需要从自我入手,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一味要求别人。
B.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子贡认为应文质兼备,表里一致,并用比喻的方法,将质比作虎豹之鞟和犬羊之鞟,来反驳棘子成。
C.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在为政理念上,孔子主张回归礼、义、信的安民定邦传统,反对樊迟学稼、圃的做法,也体现出了其对劳动生产者的轻视。
D.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孔子认为,学习知识和技能,需要运用到实践中去才是有效的,主张学以致用。
6.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
(1)下列对语段中的词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朋自远方来
这里的“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B.回也不改其乐
这里的“其乐”是指颜回的“安贫乐道”
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做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我看来好像浮云
D.小人常戚戚
小人常常表现出可怜的样子
(2)结合以上语段,简要分析孔子追求“道”的态度。
7.阅读《论语》三则,回答问题。
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②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③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闻义不能徙
(2)解释画线句子的意思。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3)结合这三则《论语》,简要概括孔子认为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达到“仁”的境界。
8.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向贾雨村演说宁荣两府,说道:
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1)下列有关“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借冷子兴之口介绍了贾府五代的人物关系及特点,为读者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B.冷子兴既是古董商人,见多识广,又是贾府管家的女婿,熟悉贾府内情,适合做演说人。
C.冷子兴得知才干优长的贾雨村竟被诬贪酷、惨遭免职后,欲通过演说帮助贾雨村谋求起复。
D.对于贾宝玉的奇异言行,冷子兴感到好笑,贾雨村却认为这恰是正邪两赋之人的不凡之处。
(2)选文中说贾府“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红楼梦》前八十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情节都预示了贾府盛极而衰的命运。
(3)冷子兴认为贾府“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读完全书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结合这句话的意思和原著相关内容简述你的看法。
9.根据《红楼梦》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1)下列情节中,不是发生在贾宝玉身上的一项是( )
A.撮土为香祭金钏儿 B.栊翠庵乞红梅
C.兴利除宿弊 D.路谒北静王
(2)《红楼梦》中通俗而生动的用语有三百多条。下列对这类用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贾府这样的贵族之家,虽已走向衰败,但在一段时间内还能维持某种兴旺繁荣的假象,也象征了整个封建末世的衰败之势。
B.“一代不如一代”,指宁、荣二公以显赫功勋创下家业,而后辈中贾敬好色、贾珍荒淫、贾赦好道、贾环卑劣。它既写出了贾府子孙的不肖,也预示了贾府最终被抄的命运。
C.史湘云在芦雪庵中大嚼鹿肉时,同黛玉开玩笑说道“是真名士自风流”。湘云以超凡脱俗、风流倜傥的名士自许,显示她率真爽朗、自然洒脱的性格特点。
D.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苦心学诗,众人在她写出咏月好诗后赞叹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一俗语突出了她不畏难不气馁的执着精神,也揭示了她写诗成功的原因。
(3)有学者评价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亦石亦玉”,“说他只是石头吧,他又有玉的灵性之美;说他纯是美玉吧,他有时又像石头一样顽劣粗蠢”。请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贾宝玉形象中“玉性”与“石性”的理解。
10.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红楼梦》中,环境、灯谜、物品等往往起着揭示人物特点、预示人物命运的作用。“潇湘馆”中翠竹林立,象征林黛玉_________的性格;“稻香村”中泥墙茅舍,恰合李纨_________的特点;灯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隐喻了贾惜春_________的宿命;蒋玉菡和花袭人经贾宝玉交换的“汗巾”,预示着日后蒋花二人_________的命运。
(2)刘姥姥的故事主要见于第六回、第三十九至四十二回、第一百一十三回,她三进贾府,受到了不同的待遇,也见证了贾府不同阶段的特点,请根据原著内容简述。
1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下列事件或物品均与《红楼梦》中林黛玉密切相关的一项是( )
A.木石前盟、潇湘馆、魁夺菊花诗、戏谑刘姥姥
B.兴利除宿弊、《葬花吟》、潇湘妃子、误剪香囊袋
C.葬花、共读《西厢记》、教香菱学诗、戏扑蝴蝶
D.新编怀古诗、绛珠仙草、朝阳五凤挂珠钗、冷香丸
(2)如果你穿越到《红楼梦》中,最想结交谁,或者最不想结交谁?请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书中相关情节,简要说明理由。
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学而》)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颜渊》)
请分别从以上三则材料中,概括孔子的交友之道。并就其中一点联系实际,谈谈给你的启示。
13.阅读《论语·颜渊》中的两则,回答: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
①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②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4.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学校组织“《红楼梦》演出季”活动,某学生小组改编“宝玉挨打”的情节参加演出,他们力求台词符合原著中人物的身份与性格。以下台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黛玉对宝玉说:早就对你说过,你真是执迷不悟!
B.宝钗对宝玉说:这次活该你挨打,就是自食其果!
C.贾母对贾政说:你想想,你父亲是怎么管教你的?
D.王夫人对贾政说:我现在就死给你看,一了百了!
(2)《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众人联句,起句为王熙凤所作,她说,“你们别笑话我,我只有一句粗话”,“就是‘一夜北风紧’”。结合全书,说明这句诗体现出王熙凤哪些性格特征?
15.阅读下面的《论语》文段,完成小题。
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②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
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④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雍也》
⑤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行”,与“先行其言”的“行”意思相同的是( )
A.言寡尤,行寡悔 B.父没,观其行
C.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D.多见阙殆,慎行其余
(2)“君子”是儒家的人格理想。根据选文简要概括孔子对“君子”提出了哪些要求。
16.结合本学期阅读《红楼梦》的学习收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号,是古人在名和字之外的称谓,所以也叫“别号”。号的来源非常广泛,有的和旨趣抱负有关,有的和居处环境有关。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中,众人就曾各取别号。宝玉请大家帮他想一个,宝钗先是笑称他为“无事忙”,后又送他别号“富贵闲人”。宝玉听后笑道:“当不起,当不起!倒是随你们混叫去罢。”
(1)请结合相关情节,解说宝玉“富贵闲人”这一别号的含义。
(2)在宝钗眼中宝玉既“忙”又“闲”,这样说矛盾吗?请结合阅读体会谈谈你的理解。
除“富贵闲人”外,宝玉又号“怡红公子”,这是因为他在大观园中的居所名称为“怡红院”,而《红楼梦》中描写的居所,往往和主人的性格、气质相契合。在第四十回中曾描写过以下两处居所:
①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上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
②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3)以上描写中,居所①的名称是 _____,居所②的主人是 _____。
17.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②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③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④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⑤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1)对于第②则中的“数”,有人认为读shuò,意思是超过常度;有人认为读shǔ,意思是数说。请结合第②、④两则《论语》简要阐述你对“数”的理解。
(2)请写出你对“无友不如己者”的理解,并结合第①、③、⑤则材料简要分析。
(3)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交友之道。
18.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六回中,作者从“千里之外”拎出了一条写作“头绪”:
按荣府一宅中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事虽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没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
请结合《红楼梦》全书,概括跟作者拎出的这条“头绪”相关的情节,并简要写出其表现的主题。
19.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在《红楼梦》中,许多人物都有自己的特别称谓,比如:
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
②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③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
④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
⑤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1)①②③中画线的文字都是指宝玉。请结合原著内容,具体说说这些称谓与宝玉形象之间的联系。
(2)④⑤中画线的文字分别指贾探春和林黛玉。请结合原著内容,简要说说这些称谓所包含的内蕴。
20.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语。①躬____________ ②逮____________
(2)请概括选文中孔子关于“言”与“行”的主张,并且联系现实生活或阅读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21.作者认为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请根据选文概括这种社会的特征。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我以后还要详细分析这两种社会的不同。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的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2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1)请解释“愤”“悱”“隅”。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这句话,有的版本理解为“学生不能举一反三,那就不用再教他了”,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2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公冶长》)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
(1)孔子对“直”的阐释丰富。请结合上述语句中有关微生高、史鱼的内容,解释“直”的含义。
(2)上述叶公和孔子的对话与下面材料中的法律条文,有怎样的内在联系?请说说你的看法。
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三条)
24.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里仁》)
②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公冶长》)
③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公冶长》)
④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阳货》)
⑤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尧曰》)
以上5则材料均体现了孔子对于“言”的看法。请你从中任选三则,建构它们之间的关系, 写一段语意连贯的话,帮助同学整体理解孔子之“言”。
25.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1)请将下列英译《论语》相应的原文内容准确翻译默写出来。
Confucius said:“If I have coarse grain to eat,cold water to drink,and my bended arm for a pillow,there is joy to be found in these things。Riches and honors acquired by unrighteous means are like floating clouds to me。”(The Analects)
(2)《论语》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质比如“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的人性追寻(即追求人性的和谐完满)等,具有源头性的影响。请从下列《论语》中任选一则,结合其具体内容谈一谈上述相关的文化特质在其中的体现。
①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③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④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⑤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26.小说第一回中,作者借石头之口道出了《红楼梦》在艺术创作上的诸多特点:
石头果然答道:“……我想①历来野史的朝代,无非假借汉、唐的名色;莫如我这石头所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况且那野史中,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最易坏人子弟。②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不能不涉淫滥。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的小丑一般。更可厌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大不近情,自相矛盾。竟不如我这半世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观其事迹原委,亦可消愁破闷;③至于几首歪诗,也可以喷饭供酒。④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
请从四处划线的句子中选择自己最有感受的一处,概括该划线句描述或暗示的《红楼梦》的创作特色,并结合全书的相关内容加以解说。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27.对上面两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理解了《诗经》中诗句的道理:人有了好的品质,还要致力于更高的精神追求。
B.子夏探寻出《诗经》中诗句的言外之意:人要有美好的品质,礼是建立在美好品质之后的。
C.孔子认为子贡从“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联想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道理是举一反三。
D.孔子认为子夏从“绘事后素”联想到“礼后”是能由此及彼,是善于学习的表现。
28.从上面两则材料,我们能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教育观?
29.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吉谶,是希望将来能应验的吉祥语。《红楼梦》第八回有“通灵宝玉吉谶”:“通灵宝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请从后文举一个与此“吉谶”有关的情节,并解说是谶语中哪一个内容的应验。
30.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被评论家称为“青春王国”,请结合小说中的某一情节或场景,分析大观园里人物的青春之美。
3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五回中巧姐的判词为:“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脂砚斋评论其中“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为“非经历过者,此二句则云纸上谈兵,过来人那得不哭?”
(1)请结合脂砚斋的评论,简要说明判词暗指小说八十回后的什么情节?
(2)根据此判词,结合原著,举例赏析《红楼梦》情节安排上“伏线千里”的手法。
参考答案:
1.(1)贾宝玉
(2)再如林黛玉进贾府后,宝玉见林妹妹没有玉,就摔了自己的玉,这是因为他对林妹妹异于常人的情感,容不下自己与她有不同。这也是宝玉平等思想、率真任性性格的突出表现;
其他如:因为凝神于龄官画蔷被大雨淋透而不自知;会因为蕊官、藕官、菂官的情深义重而悲叹欢喜;会在独处时自哭自笑;会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对美好事物的痴情,不被俗世理解;真性情的流露,对本心的执着与坚持;凸显了他性格中特立独行的一面等)。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原著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可知“沁芳”二字是贾宝玉所命名的。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理解何为“痴”,即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此处指执着,执着于美,执着于爱。
选文中,他先是痴迷《会真记》,因此细细赏玩,以至于因为该书中“落红成阵”,使他怜惜落花,放下书,将落花收集好,放入水中。他还对其它事物“痴”,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林黛玉进贾府后,宝玉见林妹妹没有玉,就摔了自己的玉,这是因为他对林妹妹异于常人的情感,容不下自己与她有不同。这也是宝玉平等思想、率真任性性格的突出表现。
其他的事例:原著三十回“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话说不出来的大心事,才这样个形景。外面既是这个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熬煎。看他的模样儿这般单薄,心里那里还搁的住熬煎,可恨我不能替你分些过来”“才觉得浑身冰凉。低头一看,自己身上也都湿了”,因为凝神于龄官画蔷被大雨淋透而不自知。
原著第三十五回借助婆子说出“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疼不疼,这可不是个呆子?”“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且是连一点刚性也没有,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的。爱惜东西,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糟蹋起来,那怕值千值万的都不管了”,宝玉会在独处时自哭自笑;会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这些都是“痴”的表现。
宝玉的这种“痴”是“抱朴含真”的自然本原之“真”,是道家主张的保持并蕴含朴素纯真的自然天性,也是不要沾染虚伪狡诈而永葆赤子之心的本性。对美好事物的痴情,不被俗世理解;真性情的流露,对本心的执着与坚持;凸显了他性格中特立独行的一面等。所以他最喜欢《庄子》,因为那里面有他寻找的心灵慰藉,有他欣赏的人生追求。所以痴情于一切美好的事物,孜孜以求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准则去做事,不受外界的影响。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本来就容易陷于困窘之境”错。“君子固穷”,意思是君子即便身处逆境,也会固守内心的操守。
故选C。
3.(1)英莲被拐,遭火灾,导致甄士隐家逐渐破败。
(2)盛:元妃省亲。 “衰”:贾府入不敷出,王熙凤暗中偷贾母东西当银子,抄检大观园等情节。
(3)甄士隐家的盛衰是小盛衰,贾家的盛衰是大盛衰。前者是后者缩影。甄家亲人的聚散,成为了小说后面的预演。一“甄(真)”一“贾(假)”,遥相呼应。暗示了小说中大家族走向衰败的趋势。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把握名著相关情节、内容的能力。
好防佳节灯火后:香菱是在元宵佳节时被人拐走的。便是烟消火灭时:甄家整个败落于大火之中,被一把火烧得干净,最后甄老爷也出家了,自然是烟消云散了。这两句话暗示了元宵佳节英莲被拐以后,在三月十五隔壁葫芦庙炸供品起火殃及甄家,把一个小康家业烧得一干二净的故事情节。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相关情节、内容的能力。
红楼梦中详细描写了贾府过元宵节的情景有两次。第一次是元妃省亲时,当时贾府处于极盛时,整个荣国府装扮得花团锦簇,灯光灿烂,非寻常人家可比,所以“佳节元宵”之“盛”可以答:元妃省亲。
到了贾府第二年再过元宵节时,便开始显露出衰败的景象。贾母开夜宴时,虽然荣宁二府赏灯吃酒,笙歌聒耳,喜乐喧天。但是贾氏族人来者却寥寥无几。虽然此时的元宵佳节,还显得流光溢彩,浮华奢侈,但早已没有了过去那种雍容华贵的万千气象。
贾府是百年望族,看似家大业大,其实早已是入不敷出,外强中干。贾府上下,安尊享荣者多,筹划进益者少。作为打理荣国府执行者贾链来说,想钱都要想疯了。为了维持府中日常生活以及迎来送往的人事,需要花费大量金钱,贾链资金周转困难,不得已的情况下,就打上了拿假母的东西当上些银子先应急的主意。
抄检大观园的直接后果:逼死了晴雯、司棋,赶走了四儿、入画和所有唱戏的女孩子,促使惜春、芳官、蕊官、藕官等少女选择了葬送青春的出家之路,宝钗也避嫌搬出了大观园……大观园欢乐美好的生活从此结束了。遭此浩劫,人间仙境大观园由盛转衰,情节急转直下,悲剧气氛越来越浓,贾府及四大家族也日渐衰败,灾难一个个接踵而至。所以“抄检大观园”是牵动全书的一个大转折、大波澜,预示着封建家族及封建社会无可挽回的崩溃结局。考生可以从以上分析中选取一个情节说明“烟消火灭”之“衰”。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情节作用、明确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甄士隐谐音“真事隐”,“贾”谐音“假”,一“甄(真)”一“贾(假)”,用甄家的小盛衰呼应贾家的大盛衰,暗示了小说中大家族走向衰败的趋势。通过甄士隐家庭的荣枯浮沉的故事作为前奏,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甄士隐是一个由荣到枯的典型人物,《红楼梦》由盛而衰的主题可以从甄士隐的经历中预示出来,甄士隐的大彻大悟也预示着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结局。
4.①有羞耻心;
②有外交才能;
③以孝悌见称;
④讲诚信;
⑤朋友间能相互批评。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
在第一则材料中,孔子对“士”的要求依次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即有羞耻心;有外交才能;“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即“以孝悌见称”;“言必信,行必果”,即“讲诚信”;
在第二则材料中,孔子对“士”的要求是“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即“朋友间能相互批评”。
参考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士’?”孔子道:“自己行为保持羞耻之心,出使外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可以叫做‘士’了。” 子贡道:“请问次一等的。” 孔子道:“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乡里称赞他恭敬尊长。”子贡又道:“请问再次一等的。” 孔子道:“言语一定信实,行为一定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而只管自己贯彻言行的小人呀!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道:“现在的执政诸公怎么样?”孔子道:“咳!这班器识狭小的人算得什么!” (《子路》)
子路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士’?”孔子道:“互相批评,和睦共处,可以叫做‘士’了。朋友之间,互相批评;兄弟之间,和睦共处。” (《子路》)
5.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C.“也体现出了其对劳动生产者的轻视”说法错误,原文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在孔子看来,如果为政者把精力放在生活的具体事务上,就是舍本逐末了。儒家认为社会有分工,种庄稼蔬菜等耕作之事是小老百姓的分内之事,而居官为政者则需要学习如何修身立德,重视礼、义、信。只要做好这些,百姓就会主动来归附。并不是轻视劳动生产者。
故选C。
参考译文:
A.颜渊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能够克制和约束一己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一旦人这样做了,那么天下人间的人都会赞许他是仁人。做仁义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
B.棘子成说:“君子有好本质就行啦,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贡说:“可惜呀!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那这两样皮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C.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教如何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出去了。孔子说:“真是个小人啊!樊迟这个人!居于上位的人爱好礼仪,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恭敬的;居于上位的人爱好道义,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服从的;居于上位的人爱好诚信,老百姓就没有敢不诚实的。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四方的老百姓就会背负幼子前来归服,何必要自己来种庄稼呢?”
D.孔子说:“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他却搞不懂;派他出使到四方各国,又不能独立应对外交。虽然读书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6.(1)D
(2)①“乐”字最能体现出孔子追求“道”的态度,表现在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上。
②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谈论道,孔子就非常高兴。
③孔子赞美颜回“安贫乐道”,也是表明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
④孔子自谦自己对大道的追求,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体现出他积极、乐观的态度。
⑤强调在追求“道”的过程中,要心地坦荡。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句子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
B.正确。句意:颜回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C.正确。
D.“可怜的样子”错。应为忧愁的样子。句意:小人常常表现出忧愁的样子。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孔子追求“道”的态度:
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
据此看出,“乐”字最能体现出孔子追求“道”的态度,表现在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上。
第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
据此看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谈论道,孔子就非常高兴。
第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据此看出,孔子赞美颜回“安贫乐道”,也是表明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
第四,“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意思是,叶公向子路了解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而忘记了吃饭,乐于追求道义而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等。”
据此看出,孔子自谦自己对大道的追求,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体现出他积极、乐观的态度。
第五,“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思是君子心胸宽广坦荡,而小人则时常陷入忧思之中。
据此看出,孔子强调在追求“道”的过程中,要心地坦荡。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学而》)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雍也》)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述而》)
叶公向子路了解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而忘记了吃饭,乐于追求道义而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等。” (《述而》)
子曰:“君子心胸宽广坦荡,而小人则时常陷入忧思之中。”(《述而》)
7.(1)迁移,意译为“实践”。
(2)爱好聪明才智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放荡不羁。
(3)①看见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要改正。
②进德(修养道德),修业(勤奋为学),践道(闻义能徙),改过(及时改错)。
③树立仁、智、信、直、勇、刚六种美德,远离愚昧无知、放荡不羁、被人利用、言行急切、招惹祸乱、胆大狂妄等六种行为。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闻义不能徙”的意思是“听到了义却不去做”,“徙”的本意是“迁移”,这里是指徙而从之,“实践”的意思。所以,应填写“迁移,意译为‘实践’”。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知”,通“智”,智慧;“好”,爱好;“蔽”,弊病;“荡”,放荡不羁。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从材料一看,“见贤思齐焉”是说见到贤者和他人身上的优点时,我们要向他看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说看到别人不足的地方,我们要自我反省,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同样的问题,如果有,我们要懂得加以修正。据此可以看出,达到仁的境界的途径:看见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要改正。
从材料二看,孔子有四忧:道德不修,学问不讲,知善不从,有过不改。我们从反向思考,就可以概括出达到仁的境界的途径:进德(修养道德),修业(勤奋为学),践道(闻义能徙),改过(及时改错)。
从材料三看,孔子教育他的学生子路,关于好学的六大原则和六大毛病的,亦即我们常听人说的:六言六蔽。六言:六个字。这就是文中说的仁、智、信、直、勇、刚六种品德。仁德、聪明、诚实、率直、勇敢、刚强,原本是六种值得赞扬的美德。若是具有这样的美德,便自以为是,而不再好学,不重视学问思辨,那就容易造成愚昧无知、放荡不羁、被人利用、言行急切、招惹祸乱、胆大狂妄的恶果,那就是可怕的六种弊病了。就可以概括出达到仁的境界的途径:树立仁、智、信、直、勇、刚六种美德,远离愚昧无知、放荡不羁、被人利用、言行急切、招惹祸乱、胆大狂妄等六种行为。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里仁》
②孔子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了义却不去做,对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述而》
③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蔽病吗?”子路回答说:“没有。”
孔子说:“坐下来!我告诉你。爱好仁德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会变得愚蠢;爱好聪明才智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放荡不羁;爱好讲诚信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害己害人;爱好直率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爱好勇敢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胆大妄为。” 《阳货》
8.(1)C
(2)元春的封妃将贾府带到了巅峰 秦可卿的葬礼办的风风光光
(3)示例一:认同。贾府中能够继承父辈家业的子弟没有懂得经营持家的人,都难当大任。比如贾宝玉,不关心仕途,不关心贾府的事务,每天只是沉浸在温柔乡里,只有儿女情长,却不通持家理财。
示例二:不认同。贾府中还有后辈为家族未来发展进行筹划。例如贾探春在协理荣国府时就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她把大观园里面闲置的花草树木都做了安排,不仅节省了开支,还有了结余。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C.“欲通过演说帮助贾雨村谋求起复”错。贾雨村遇到冷子兴之后,冷子兴冷眼旁观,察觉到贾雨村想做官,于是献计,让贾雨村借与林如海的关系攀附上了贾政。在贾政的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的。二者关于贾府的谈话是因为贾雨村身在村野心却不在,问及都中新闻,冷子兴开了宁荣二府也都萧索了的话头,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不似先前那样兴盛,但较之平常仕宦到底不同。在冷子兴眼里看来,衰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二是“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元春封妃和回家探望,无疑是皇恩浩荡,贾府之幸。可是祸福旦夕,元春的封妃将贾府带到了巅峰,不仅花大笔钱造大观园,又是风风光光地接待元妃。贾府的钱财怎么能不招官家惦记呢!这也给贾府最后被抄家做了铺垫。
秦可卿的死预示了贾府的衰亡,特别是秦可卿的棺材。秦可卿的葬礼办的风风光光,宁国府和王熙凤都沾沾自喜,却没想到秦可卿只是五品诰命,至于要这么隆重吗?用了给亲王才能用的上好棺材,花钱一大把,豪华葬礼逾矩是贾家大不敬。日后,终会被抄家。贾府恣意挥霍造成“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实质上豪奢已为日后经济上的破败埋下了潜在的祸根。
(3)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题干要求学生回答是否认同冷子兴说荣宁二府“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这句话,作答的关键是对这句话的意思进行理解。“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的大意是:贾府中的子孙安享祖上福荫,过着纸醉金迷生活的人多,但是有能力管理家庭和振兴整个家业的几乎没有。读懂意思之后,先表态,同不同意冷子兴的观点,然后结合作品的相关人物及情节,举例说明即可。
如同意冷子兴的观点,可举贾琏等人为例。贾琏,人称琏二爷,虽然在衙门谋了个差事,但是祖上的阴功世袭而得,他自己除了花天酒地、挥金如土之外,没有任何为家族的中兴发展的本事。也可举贾宝玉的例子,比如他不关心仕途,不关心贾府的事务,每天只是沉浸在温柔乡里,只有儿女情长,却不通持家理财等。
如不同意冷子兴的观点。可以举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探春为例。她的精明强干,在贾府中属于翘楚,其办事的利索、干练风格不逊色于外姓的王熙凤和薛宝钗。比如她合理安排大观园里闲置的花草树木,既省了开支,还有一定的盈利,足见其办事能力是很不错的,算是能“运筹谋画者”。
9.(1)C
(2)B
(3)①“玉性”指宝玉身上展现出的美好品质和可贵精神。例如,他见龄官在地上划“蔷”字时忽然下雨,就赶紧喊她避雨,一时竟忘了自己也在雨中。能对一个面生的女孩儿如此关怀爱护,于封建社会的贵族公子而言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宝玉身上偶尔也会流露出纨绔子弟的恶劣习气。比如他冒雨赶回怡红院后,只因丫鬟开门晚了便勃然大怒,一脚把袭人踹倒在地。此时便没有了先前对女孩儿的呵护体贴,表现出“石性”的一面。
②“玉性”指宝玉身上超越时代的可贵品质,但也正因超越了时代,不被当时的主流观念理解和认同,所以在一些人眼里便成了“石性”,即离经叛道、呆愣愚笨。比如宝玉挨打后,两位嬷嬷前来探望,正巧丫鬟玉钏儿不慎把汤洒到了宝玉手上,宝玉不顾自己,反问玉钏儿烫到没有。这样的体贴恰是宝玉不以尊卑为意、珍视怜惜女孩儿的体现,但在嬷嬷们看来却是“里头糊涂”“有些呆气”“一点儿刚性也没有”,不像个世家公子,因此嘲笑他。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能力。
C.“兴利除宿弊”的是探春。《红楼梦》第55回,刚过完年,因为忙碌、操心,凤姐小月,不能再料理家事。王夫人让李纨帮忙处理一些琐事,大事由自己做主。只是李纨脾气好,逞纵了小人。没办法,王夫人便让探春协助。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体现了探春出色的管理才能。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能力。
B.“贾敬好色”“贾赦好道”错误,应该是贾敬好道,贾赦好色。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玉性”与“石性”,即是贾宝玉性格中可贵美好与顽劣粗蠢的两面性。贾宝玉其人既有“玉性”也有“石性”,而且他的“石性”和“玉性”是“合而为一”的,是互为映照补充的,它们不是对立关系。
①“玉、石”二重性就是“既‘石’又‘玉’”或“既‘玉’又‘石’”的辩证统一性。也就是说,贾宝玉其人是既可以用“玉文化”来分析的形象,也是可以用“石文化”来分析的形象,两者并行不悖。具体来说,“玉性”就是以“玉文化”来隐喻贾宝玉形象的性格特征,即“玉德”品质,是值得我们肯定的性格特征。“玉”外表“温润”,但本质“坚硬”,正如黛玉第二十二回说的“至坚者是‘玉’”一样,是辩证统一的。“玉”用来隐喻贾宝玉形象应是“温润”与“坚硬”的统一,但表现形式主要是“温润”,如对女孩的体贴呵护、对爱情的追求等。例如,他见龄官在地上划“蔷”字时忽然下雨,就赶紧喊她避雨,一时竟忘了自己也在雨中。但是,宝玉身上偶尔也会流露出纨绔子弟的恶劣习气,也有耍公子哥儿脾气的时候,也有在世俗的淫威面前消极退缩的时候,这些可视为他性格中的瑕疵和缺点,这只是其整个性格系统中的极少的部分,而不是“玉性”或“石性”本身。
②贾宝玉身上的“玉性”还指宝玉身上超越时代的可贵品质,他曾说:“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沫而已”,他与女性交往的平等观,以及对女性的爱护,通过许多细节表现出来。第二十一回,宝玉用湘云洗过脸的水洗脸,这绝对是传统的“大男人”形象所不容的。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宝玉同样没有身为男性或“主子”便高人一等的概念,比如宝玉挨打后,两位嬷嬷前来探望,正巧丫鬟玉钏儿不慎把汤洒到了宝玉手上,宝玉不顾自己,反问玉钏儿烫到没有。这样的体贴恰是宝玉不以尊卑为意、珍视怜惜女孩儿的体现,但在嬷嬷们看来却是“里头糊涂”“有些呆气”“一点儿刚性也没有”,不像个世家公子,因此嘲笑他。但也正因超越了时代,不被当时的主流观念理解和认同,所以在一些人眼里便成了“石性”,即离经叛道、呆愣愚笨。
宝玉的“玉性”和“石性”中的主要方面都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品质。不过,不管是“玉性”也好,还是“石性”也罢,它们都有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在作品中似就被隐喻成了贾宝玉性格中的缺点。但这些不足和缺点仅仅只是贾宝玉性格中极少的、次要的因素,不能把它们视为贾宝玉性格中的所谓的或“玉性”或“石性”本身。
10.(1) 孤标傲世 淡泊寡欲 出家为尼 结为夫妻
(2)答案示例:第一次进贾府,受到刁难与鄙视,看到的是贾家大族高高在上的权势。第二次进贾府,受到“礼待”,看到的是贾家豪门大户的奢侈讲究。第三次进贾府,接受托付,看到了贾家遭逢变故、人心惶惶不安的衰败景象。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竹子春不争荣,冬不枯谢,不趋炎附势的高风亮节,与黛玉清高纯洁,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性格一致;竹抗风暴,傲霜雪,与松梅素有“岁寒三友”之称,这与黛玉孤高自傲的叛逆思想和反抗性格相投。
稻香村的外部格局,这里没有潇湘馆的粉墙黛瓦,没有蘅芜苑的绿窗油壁,有的只是泥墙茅屋,树条篱笆,土井菜地,完全跳脱出了贾府的富贵气象,倒像是刘姥姥等人乡野之人的住所。没有任何富丽装饰的稻香村,也恰如她的为人,恰如她的一生一般,有的只是“竹篱茅舍自甘心”。表现了李纨的淡泊寡欲。
贾惜春所制灯谜。其谜底是“佛前海灯”。“佛前海灯”,即长明灯,供于寺庙佛像之前,灯内大量贮油,中燃一焰,虽不甚明,但却长年不灭。惜春此谜,是写佛前海灯的,却又具有谶言的性质,是预示惜春日后出家为尼之最后归宿的。
贾宝玉和蒋玉菡一见如故,蒋玉菡要和袭人换汗巾,贾宝玉就解下自己的松花汗巾与蒋玉菡的大红汗巾交换了。这条松花汗巾就是袭人的。袭人换上了大红茜香罗汗巾,说明了袭人和蒋玉菡的姻缘。这段姻缘叫香罗之姻。后来袭人嫁给了蒋玉菡。贾宝玉对袭人有情,袭人也一门心思要嫁给贾宝玉。然而宝玉和袭人有缘无分。贾宝玉亲手把茜香罗汗巾系在袭人身上,就是亲手把袭人推给了蒋玉菡。当袭人嫁给蒋玉菡时,宝玉后悔莫及,他徒然叹息:“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名著情节及其作用的能力。
刘姥姥因生活艰难,求贾府救济,一进荣国府,最初连人都找不到,处处受到刁难与鄙视,后来通过周瑞家的,见到了平儿,最后才见到王熙凤,通过周瑞家的来陪衬王熙凤,通过周瑞家的那些言谈,显出荣国府的显赫和王熙凤的权势。通过王熙凤对待刘姥姥的态度,同样可以看到贾家大族高高在上的权势。
第二次,为答谢凤姐的资助,带些时鲜果蔬给大家尝鲜,刘姥姥二进大观园。通过贾母领着刘姥姥观赏大观园,从而给读者展示了大观园的详细状况。展现了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探春等各人的房间,以此来展示人物性格,比如薛宝钗的房间:“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而借刘姥姥醉酒走错房间,展现出了贾宝玉的房间似个小姐闺房。吃饭用的筷子,喝酒用的酒杯,吃的菜肴等,都让刘姥姥看到贾家豪门大户的奢侈讲究。
第三次进荣国府时,贾府被抄后,贾母已死,凤姐病得骨瘦如柴,神情恍惚,为报恩,刘姥姥接受凤姐托孤的请求。看到了贾家遭逢变故、人心惶惶不安的衰败景象。
11.(1)A
(2)最想结交林黛玉。
理由:林黛玉黛玉的才华,那更是独一无二。她博古通今又能出口成章。一曲《葬花吟》,是黛玉的自况之作,是她近乎完美的诗意灵魂向现实呐喊的集中迸发,是绛珠仙子流落人间,感叹身世飘零的全部哀音。菊花诗会,林黛玉的《咏菊》与《问菊》,再次力压群芳。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B.“兴利除宿弊”是和探春有关;
C.“戏扑蝴蝶”是和薛宝钗有关;
D.“新编怀古诗”是和薛宝琴有关,“朝阳五凤挂珠钗”是和王熙凤有关;“冷香丸”是和薛宝钗有关。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红楼梦》中的人物有很多,有让人喜欢的,也有让人厌弃的,所以你穿越到《红楼梦》中,肯定有最想结交,也有最不想结交的,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然后结合故事情节阐明理由。
如:最想结交的是林黛玉,我们可以说林黛玉非常有才情。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林黛玉的《咏菊》与《问菊》力压群芳。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一曲《葬花吟》更体现林黛玉的才情。
12.交友之道:以忠信为本,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以公正之心对待,不徇私护短;朋友有错应劝告、开导,朋友不听从不要勉强。
启示:
第一则:为了个人发展,要结交德操、学识超过自己的朋友,这样可以使自己日有所长,不断进步。也就是说,“交友需胜已,似我不如无”,俗话说,你是什么样的人,看你交的朋友就知道了,如果看到你周围都是一些德高识厚的朋友,那你,自然也非凡人了。
第二则:周和比,都是讲跟人交往的时候,心里的那个意念。与人交往,如果从表面行为看,可能君子和小人行为都是差不多。跟人亲厚、亲近的时候,也能厚待别人,可是存心就截然相反。君子是周,周是公心,公是平等的,他对任何人都是这样厚待、恭敬。小人,比,是私心,他是有分别的,不平等。你是一个权贵,他就对你厚待,对你恭敬。你要是个贫贱人,没地位的,他就看你都看不起,都不看你。所以君子和小人之所为,这所为是讲他的用心不一样,如阴阳昼夜之相反。这个相反不同的分水岭,就在于这一念公与私之不同,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君子与小人,唯在这一点存心处。
第三则:对朋友要忠诚,对了就是对了,错了就是错了,要告诉朋友,要劝告朋友的过失,过错。但是要讲方法。自取其辱这个词很有意思,其实我们很多人在人生中,做客户也好,交朋友也好,结婚找对象也好,自己是个好心人,但是与坏人接触,交往,与蠢人,脑子不清晰的人交往,去劝导这些坏人,蠢人,往往给自己的精神,物质财富都造成损失,这就是自取其辱。辱是自己去取的,跟别人没关系。这也是我们要反思的。(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一问:结合“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君子周而不比”“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可知孔子的交友之道是:以忠信为本,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以公正之心对待,不徇私护短;朋友有错应劝告、开导,朋友不听从不要勉强。
第二问:
第一则:人最重要的是忠诚,讲信用。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做,不然别答应。如果谎话连篇,欺上瞒下,这种人,我们真的不知道如何交往了,只能离开。跟一个人交朋友,要找一个人的长处,而不是找一个人的短处,我们肯定是和别人学长处对吧?有些人喜欢和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这样自己有自信心,但是,这样这个人就很难进步。
第二则: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他说一个君子的作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字,古写的篆文比字,是这样写的——,象形两个人相同,同向一个方向;而古文北字——就是相背,各走极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能够普遍。
第三则:孔子认为,朋友之间讲求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坦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如果别人不听,你一再劝告,就会自取其辱。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其实,孔子这里所讲的,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参考译文
孔子说:“一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
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低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子贡问与朋友的相处之道。孔子说:“忠心地劝告他并好好地开导他,如果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取侮辱。”
13.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个方面。强调自主真诚的独立人格。
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第一段文字中,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就是作为朋友,要尽到朋友的职责,应该要尽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同时,如果他不停劝告,那么就要适可而止,以免自讨无趣。这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体现,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
第二段中曾子的交友之道则更注重共同的兴趣爱好,即所谓“以文会友”,同时,交友还有利于自己道德的提高,所以曾子提出“以友辅仁”,即交友要以辅助自身仁德的培养为目的。
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和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
参考译文:
①子贡问与朋友的相处之道。孔子说:“忠心地劝告他并好好地开导他,如果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取侮辱。”
②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聚合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14.(1)C
(2)诗句浅白,表明其学识浅薄;诗句能领起全篇,表明其聪明颖悟,有一定领导才能。(意思对即可)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A.“早就对你说过,你真是执迷不悟啊”语气直接指责,不符合黛玉委婉的性格。
B.宝钗是端庄的大家闺秀形象,“这次活该你挨打,就是自食其果”过于直接,不符合其形象。
D.王夫人是贾政正室,端庄有度,不会说出我现在就死给你看,一了百了”的话语,这更像是赵姨娘的话语。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从诗句本身而言:浅白通俗易懂,可见王熙凤文化素养知识水平浅陋;
诗句中夜”“北风”“紧”等词给人肃杀冷寂的压抑感觉,表明王熙凤心怀忧惧压力满满。
从猜灯谜活动而言,王熙凤作起句,有抛砖引玉的效果,能领起后面内容,总领下文和全篇。
从文如其人的角度而言,文字里传递了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表明其身份地位以及智慧超凡情商极高的性格特点,在个顶个不简单的姑娘们面前故作谦虚低调,具有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又彰显了领导能力。
15.(1)D
(2)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是:①要做到孝悌。②要先做后说。③做事要正当。④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再用礼来加以约束。⑤即使是在紧迫或者颠沛流离情况下也要保持“仁”。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文中“先行其言”的“行”,动词,实行。译文: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A.“言寡尤,行寡悔”的“行”,名词,行动,行为。句意:言语上减少过失,行为上减少悔恨;指说话做事慎重因而很少犯错误。
B.“父没,观其行”的“行”,名词,行动,行为。句意:在他父亲去世后,要考察他的行为。意思是看他无人管束时是否与以前一样。
C.“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行”,动词,推行。句意:如果主张的确无法推行了,我想乘着木排漂流海外。
D.“多见阙殆,慎行其余”的“行”,动词,实行。句意: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的去实行,这样就能减少后悔。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选文一,有子说:“做人孝敬父母,尊爱兄长,而喜欢冒犯上级官长的,少有。不喜欢冒犯上级而喜欢造反作乱的,从来没有。君子在根本上下工夫,根本建立好了,人道也就生发出来。孝敬父母,尊爱兄长,就是人的根本吧!”可见,其对“君子”的要求是“孝悌”,即孝敬父母,尊爱兄长。
选文二,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然后说出来。可见,其对“君子”的要求是先做后说。
选文三,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可见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是做事要正当。
选文四,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再用礼来加以约束,这样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可见其对“君子”的要求是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再用礼来加以约束。
选文五,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可见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是即使是在紧迫或者颠沛流离情况下也要保持“仁”。
综合起来,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是:①要做到孝悌。②要先做后说。③做事要正当。④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再用礼来加以约束。⑤即使是在紧迫或者颠沛流离情况下也要保持“仁”。
参考译文:
①有子说:“做人孝敬父母,尊爱兄长,而喜欢冒犯上级官长的,少有。不喜欢冒犯上级而喜欢造反作乱的,从来没有。君子在根本上下工夫,根本建立好了,人道也就生发出来。孝敬父母,尊爱兄长,就是人的根本吧!
②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然后说出来。
③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
④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再用礼来加以约束,这样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⑤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
16.(1)他身份尊贵,但又没有正经做事,比较闲散。这也说明宝玉的所作所为是不为时人所理解的。
(2)不矛盾。宝钗视宝玉为“无事忙”的“富贵闲人”,体现出了她对宝玉生活状态与处世风格的不满,言语中也含有讽刺与规劝的意味。她希望宝玉可以埋头苦读,多谈些仕途经济,少一些风花雪月,成为一个“有事忙”的、有上进心的继承人。
(3) 潇湘馆 薛宝钗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及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贾宝玉是贾府二老爷贾政之子,贾母的心肝肉,他身份尊贵,又不喜欢读那些《四书》《五经》,喜欢跟姐妹们一起作诗玩耍,由于贾母庇护,父亲贾政也不敢深管,因此他没有正经读书,整天游手好闲。所以人们才给他起个别号叫“富贵闲人”。这也说明宝玉的所作所为是不为时人所理解的。
(2)本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的能力。
在宝钗看来,宝玉应该把心思都用在大事上,如多读读四书五经、多谈谈仕途经济、多结交官场权贵,做一个有着青云之志的好男儿。可宝玉却天天在忙着烧书毁典,痛斥“国贼禄蠹”;又忙着“杂学旁收”,醉心于风花雪月;还忙着在闺阁女儿中“厮混”,充当她们的“绛洞花王”和“护花使者”……所以,宝玉虽“忙”,在宝钗心目中,宝玉的忙碌不过是在做无用功,反而把该做的正经事都丢在了脑后,当一个“富贵闲人”。
(3)本题考查识记名著情节的能力。
第①段出自《红楼梦》第四十回,原文是:贾母少歇一回,自然领着刘姥姥都见识见识。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林黛玉听说,便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可见贾母带着刘姥姥参观大观园的第一个地方是潇湘馆,林黛玉居处。
第②段中,“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体现了薛宝钗贤淑端方的品性以及不喜花儿粉儿的喜好以及生活朴素,端庄素雅的性情,因此是薛宝钗的居所。
17.(1)答案示例一:
“数”, 读shuò,意思是超过常度。因为劝改过或求亲近的行为超过常度,会让君、友不耐烦,并因而使自己受辱。对待朋友要尽心竭力劝告并以友好的态度引导他,如果朋友还不改进,而超过常度再去劝导的话,难免会因其厌烦而让自己受辱。
答案示例二:
“数”,读shù,意思是数说。因为数说自己的功劳或君、友的过错,会因君、友难以承受而使自己受辱。对待朋友要尽心竭力劝告并以友好的态度引导他,如果朋友还不改进,再去数说,就会导致朋友厌烦并因而使自己受辱。
(2)答案示例一:
“无友不如己者”,即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孔子认为君子品格的养成需要学习,胜过自己的朋友值得学习。如果跟那些以说花言巧语、装出好脸色并扮出恭敬样子来取悦他人者交朋友,对修养君子应有的忠信品格没有帮助。跟胜过自己的朋友结交并相互学习,有助于修养仁德。
答案示例二:
“无友不如己者”,即不要跟与自己的追求不相似的人交朋友。孔子认为君子崇尚忠信,如果跟不崇尚忠信的人交友,对自己的品格修养无益。如果跟那些以说花言巧语、装出好脸色并扮出恭敬样子来取悦他人者交朋友,因其与自己的追求不相似,故不能助己修养君子品格。跟与自己的追求相似的人交朋友并相互学习,有助于修养仁德。
(3)①要学习朋友的长处。
②要结交正直的朋友(不结交虚伪的人)。
③劝导朋友要适可而止。
④要与朋友在相互学习中修养仁德。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根据原文“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可知,在子游看来,人与人之间太过亲密或是太过疏远都不是最好的。每个人都应有着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若是双方太过亲密,没有一点秘密的话,时间久了肯定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对双方的发展都不利。若是双方过于疏远的话,就会产生冷淡,也不利于双方的交往。也就是说,双方只有在适当的距离内,才能奏响最和谐的音符。所以,可以读shuò,意思是超过常度。
根据原文“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可知,对朋友要忠诚,对了就是对了,错了就是错了,要告诉朋友,要数说朋友的过失,过错。但是要讲方法,儒家思想很注重方法,讲究的是好谋而成,而不是蛮干,只凭自己的意愿情绪去做事是错误的。如果朋友不听,就算了。如果继续数说,可能就要自取其辱了。所以,可以读shù,意思是数说。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根据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可知,一个人内心端正庄严,会反映到气质容颜上来,神态庄重威严、大方得体,就会使人感到稳重可靠,人们自然会加以敬重、信赖。反之,一个人倘若容仪不修,散漫随意,举止轻浮,人们也就会随意待他。故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所以,要重视学习,善于结交朋友,着眼于朋友比自己好的方面加以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根据原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知,孔子表达了他鲜明的是非好恶态度。左丘明为鲁国太史,相传是《左传》的作者,以秉笔直书、褒贬善恶著称。孔子把他引为自己的同道中人,对巧言令色、过分恭顺的行为,以及内心对别人有怨恨,表面却显得要好的行为深感憎恶,认为这些行为是可耻的。所以,要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
根据原文“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可知,以文会友被认为是君子所为。朋友之间相互勉励扶持,在一起切磋琢磨,有助于修养仁德,共同走上人生的正途。
(3)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根据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可知,要学习朋友的长处。
根据原文“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可知,劝导朋友要适可而止。
根据原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知,要结交正直的朋友(不结交虚伪的人)。
根据原文“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可知,要与朋友在相互学习中修养仁德。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做人的道理,也不能固守。行事做人当以忠信为主要的原则。你能不友爱身边不如你的人吗?即使他们有了过错,也不要害怕改正。”(《论语·学而》)
②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论语·里仁》)
③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论语·公冶长》)
④子贡问与朋友的相处之道。孔子说:“忠心地劝告他并好好地开导他,如果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取侮辱。”(《论语·颜渊》)
⑤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论语·颜渊》)
18.情节:①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攀亲戚以求助;
②刘姥姥二进荣国府送土产以报恩;
③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救巧姐以施恩。
主题:①从刘姥姥的视角展现当时底层百姓的生活状况,揭示当时贫富悬殊的现实;
②刘姥姥纯朴、乐观、善良等性格体现了人性的淳厚与美好;
③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家由盛转衰的过程,表现了封建家族的没落。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题目选文出自《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原书下一段便是对刘姥姥来历的介绍,指明她与王家的亲戚关系。题中作者拎出的这条“头绪”,指《红楼梦》中以刘姥姥为主体的副线。
情节方面,书中写刘姥姥前后三进荣国府。前八十回,一进为求帮助,她小心谨慎,奉承周瑞家的,又奉承王熙凤,希望能够得到救济;二进是报恩,她带着劳动人民的质朴作为,被林黛玉戏称是母蝗虫;续书后四十回的三进,则映照了金陵十二钗之一巧姐的判词“留馀庆”,是为了还王熙凤的恩情,救助她的女儿巧姐儿。
主题方面,从人物身份角度,刘姥姥是社会底层一村妇,其贫困生活与荣国府的富贵奢侈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封建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的现实;
从人物性格角度,刘姥姥身上有劳动人民的朴实、善良、乐观精神,她给贾府贵族带去欢笑,知恩图报,在危难关头救助贾家后嗣,是具有喜剧色彩的正面人物形象,象征着人性美好的一面;
从线索角度,通过刘姥姥的视角可以见证贾府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展现封建社会后期大家族的没落与溃败。
19.(1)①木石前盟的叙述明确了宝玉的神瑛侍者这一前世身份,为后文宝黛感情的发展作铺垫。
②王夫人的话反映出宝玉在家族中备受宠溺、贾府上下对其不理解却又无可奈何的现实。
③宝钗的打趣揭示出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侧面反映了宝玉不为时人所理解的社会影响。
(2)④下人的转述反映出探春的品貌让人既爱又恨的事实,突出了其形象的精明坚毅和刚强。
⑤探春的调侃呼应了林黛玉多愁善感、敏感爱哭的性情,也预示了宝黛爱情的悲惨结局。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①“神瑛侍者”,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描写看来,神瑛侍者为贾宝玉的前身,他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曾有灌溉之恩。贾宝玉身上的通灵宝玉是由顽石变化而成的。后在绛珠“泪尽夭折”后,经历了与宝钗“恩爱夫妻不到冬”、贾府的“忽喇喇似大厦倾”、女儿们的“三春去后诸芳尽”等等人间不适后,心灰意冷地“悬崖散手”,与绛珠“证了前缘”。
②“混世魔王”,从《红楼梦》第三回王夫人说的“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可以看出宝玉在家族中备受宠溺,也可以看出贾宝玉有背叛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
③“富贵闲人”语出《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本是宝钗的打趣之言,但贾宝玉“富贵闲人”形象背后,潜藏着宝玉对“美”的不懈追求,宝玉的故步自封,完全割裂人生境界与现实的关系,因此宝玉就不可能为时人所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④小厮兴儿说贾探春是玫瑰花,美丽也扎手,有刺。贾探春是有刺,不过,她的刺,主要是捍卫主子的尊严,她特别的敏感,因为有一个经常提醒她是庶出的生母,她怕人小看了,有些自卑。她的刺,很多次,都扎向了生母赵姨娘。最典型的一次,是赵姨娘大闹议事厅,替赵家多争取二十两补助银子,参照物是袭人。二十两对于赵姨娘不是小数,对于赵家,也是笔钱。她当然要争。她看见了银子,她看懂了,当家的现在是自己的亲闺女,有什么可怕的,反正成了沾光,不成也没人打击报复。这样的闹腾,自然是有益无害。也就是贾探春当家,若非如此,她不敢,哪怕是素有贤名的李纨独自办事,她也不会闹场。明明是仗着女儿出息了,才去闹腾,还张口闭口,你欺负了我,你踩了我,你现在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多给你舅舅家点钱,怎么了,太太能给袭人,你为什么不能给我。她讲的是情,情直气壮。所以,称探春为“玫瑰花”可以反映出探春的品貌让人既爱又恨的事实,突出了其形象的精明坚毅和刚强。
⑤林黛玉的别号潇湘妃子是贾探春给起的诗名,为了响应她们的诗社,这也与她最后的命运相呼应。林黛玉是贾家第四代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宝玉的姑表妹,老太君贾母的外孙女,从小就患有不足之症,身体较弱,需要经常的吃药,因为父亲病重,林黛玉被送到贾母身边。林黛玉的母亲是贾母唯一的女儿,而且是最小的女儿,贾母从小就非常的宠爱她,可惜的是女儿红颜薄命早早的去世了,所以贾母将对女儿的爱全部给了林黛玉,黛玉与贾母初次见面,贾母就一口一个心肝宝贝的叫。贾府中的女孩们,每天大门不出,当门不迈,娱乐的时间都在园子中,为了打发时间解闷,几个好姐妹们在园中建立海棠诗社,诗社里每个人都要起一个诗名,贾探春就给林黛玉起了一个诗名叫“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是古代传说中舜妃娥皇、女英哭夫而自投湘水,死后成湘水女神之称,也叫湘妃,林黛玉因为爱哭,又住在潇湘馆中,于是就有了这个别称。
20.(1) 亲自 及,赶上
(2)君子应先做后说;要言行合宜,不能言过其行;强调少说话多做事。
学习生活中,对于自己的目标要努力用行动去实现,而不是先说出来,否则日常徒增压力,日后达不成目标又陷入尴尬和被动。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句意:(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躬:亲自。逮:及,赶上。
(2)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理解文章思想观点的能力。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然后说出来,这样说出的话才不会是空话。据此概括出“君子应先做后说”;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即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发言表态,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据此可概括出,要言行合宜,不能言过其行;
结合“讷于言而敏于行”可概括出,强调要少说话多做事。对孔子关于“言”与“行”主张的理解,可赞同可反对或者中和提出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作为学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学习目标,然后按照目标努力用行动去实现,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而不是先说出来,否则日常徒增压力,日后达不成目标又陷入尴尬和被动,要避免“耻躬之不逮”。
参考译文: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然后说出来。”(《论语•为政》)
孔子说:“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发言表态,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
孔子说:“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里仁》)
21.①周围人是生而与俱,终老于此;
②彼此亲密,相互信任;
③靠礼俗(或规矩)行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分析材料前两段内容,结合“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分析,乡土社会平素接触的都是些生而与俱的人物,常态生活是终老是乡。
抓住“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等分析,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非常熟悉,关系亲密,互相信任。
抓住“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等分析,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讲规矩的,很多事情是约定俗成的,人们都会自觉遵守这些礼俗规则等。
22.(1)“愤”,想弄明白而不得;“悱”,想说却说不出来;“隅”,方面。
(2)不同意: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要再教他更多的东西了。就是不再给他讲新的内容,而是给他时间,给他机会,容他再思考。如果学生一旦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教他”了,孔子就算不上负责任的老师。这样理解更符合孔子的教育观。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愤”,想弄明白而不得;“悱”,想说却说不出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句意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隅”,方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句意是: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以此来说明另外三个方面。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正确理解为: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要再教他更多的东西了。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强调对学生采取因人而异的教法。孔子教学讲究“有教无类”,不会因为学生理解速度慢而放弃教育。每个人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人接受能力强,很容易启发,举一反三。但有些人就需要有耐心,一种教学方法不合适他,就要想另外的方法,要留给他思考的时间,让他相通想透,不要急于传授新的知识。
如果将其理解为“学生不能举一反三,那就不用再教他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老师教学生需要有耐心。若这样理解,明显不符合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宗旨,孔子就算不上负责任的老师。
参考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以此来说明另外三个方面,就不要用同一种方法重复教他了。”
23.(1)答案示例:有人向微生高讨醋,他却向邻居讨醋给那个人。孔子指出微生高没有做到直来直往,有欺瞒,“直”,直爽,坦诚,诚实。
孔子赞扬史鱼坚守自己的价值理想,“直”,刚直不屈。
(2)答案示例:二者的内在联系:在客观事实面前,如何处理人情。
叶公与孔子对话,对父亲偷羊一事,叶公认可儿子依实告发,孔子认可儿子隐瞒,并扩展为在同样情景中父也为子隐瞒。孔子关注血缘情感,重视“齐家”,隐含着可以不为客观公正而放弃的意思。两人观点对立,可理解为法与情对立的一种表现。
人民法院不强制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出庭作证,这与孔子谈的“直”有一致性,允许一些人可以不“大义灭亲”,这是在法治中对人情的顺应与尊重,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法治与人情的关系。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有人向微生高借点醋,可能是他家没有了,他就到邻居家给别人借了点儿。在孔子看来,有就说有,没有就说没有,这才叫“直”,完全没有必要绕那么大的弯子。做人最重要的便是真实,只有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才不会让人觉得虚伪。此处的“直”应该是直爽、诚实等。
在政治清明时,史鱼像箭一样直;在政治黑暗时,史鱼也像箭一样直。史鱼在国家有道或无道时,都同样正直,所以说“直”是刚直不屈、正直。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叶公认为儿子指证了他的父亲,大义灭亲,这个人是正直的。孔子认为儿子犯罪,父亲替其隐瞒,父亲犯罪,儿子替其隐瞒,则正直就在其中啊。两人的观点对立,这则材料四围绕“法”“情”来表述的。
孔子认为孝道为德行的根本,儿子告发父亲,是为不孝,对父亲不孝者就难以对君主做到忠,所以孔子不赞成儿子去告发父亲偷羊。“慈孝”是天理人情,按孔子的观点,父子相隐是符合人性的、人类社会的常态,站在个人或家庭的角度来说,父子相隐,或亲亲相隐,显然有利于家庭和睦,人类最亲密的关系莫过于父母与子女,若子女不孝或父母不慈,都是缺乏人性的表现。
“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人民法院不强制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到庭作证,说明法律允许一些人不“大义灭亲”,法律之外还要考虑人情这个因素。即在执法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要平衡法治和人情的关系,要适度尊重人情。
两者有内在的联系,就是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人情问题,在事实面前,在法律面前,要适度考虑人情这个因素。
参考译文: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求点醋,他却向自己邻居那里讨点来给人家。”
孔子说:“史鱼正直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他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是君子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就把自己的才能收藏起来(不做官)。”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便出来告发。”孔子说:“我家乡正直的人与这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这里面了。”
24.答案示例一(选②③⑤):“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孔子认为,“言”是识人的重要方法。例如,通过一个人说话是否诚恳,可以了解其品性是否正直。对那些花言巧语而罔顾事实之辈,“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不过,仅察其“言”是不够的,更要观其“行”,比较言行是否相符。“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样对人的认识才能完整、充分。
答案示例二(选①③④):孔子认为,人应当慎言而笃行。“古者言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古人担心说出的话做不到,故不轻易夸口或许诺。孔子还用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地不自夸,却造福万物,居功至伟;君子讷于言,却用实际行动彰显仁义。可见,行动比言辞更能反映人的境界。所以要了解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首先注意对所选材料的内涵理解正确。
材料①:在孔子的眼中,做人应当谨言慎行,不要轻易地对他人作出许诺。若是做不到的话,很有可能会失信于人,影响到自己的威信,难以服众。
材料②:在这段话里,孔子表达了他鲜明的是非好恶态度。左丘明为鲁国太史,相传是《左传》的作者,以秉笔直书、褒贬善恶著称。孔子把他引为自己的同道中人,对巧言令色、过分恭顺的行为,以及内心对别人有怨恨,表面却显得要好的行为深感憎恶,认为这些行为是可耻的。
材料③:宰予是孔子的弟子,巧口善辩,说得好听,但不能落实到行动上,经常白天睡觉,不勤奋学习。孔子认为宰予太懒散,惰性强,很难回到学习的正途上来,批评他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wū)也。”并由此得出结论:看一个人不能只听他说得怎么样,还必须看他做得怎么样。这的确是正确认识一个人的经验总结。
材料④:这是孔子与弟子的一段有趣的对话,含有哲学思辨的意味。他用天不言,而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的现象来作比喻,向学生阐释一切规律、法则皆无言而自化,端赖自己观察发现的道理。实际上是用无言来启发弟子向更广阔、更深层的领域去思考。
材料⑤:这是《论语》最后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了立身处事的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表明孔子对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有高度期待,他希望有合格的君子来齐家治国平天下。
然后从中任选三则,围绕“言”来阐释看法,注意语意连贯,三则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要合理、清晰。
比如选择②③⑤,可以谈要了解一个人听他的言语,看他的行,观察他是否言语诚恳,是否言出必行。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发言表态,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
②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势,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③宰予白天在床上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 “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 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④孔子说:“我不想再说话了。”子贡问:“老师如果不再说话了,那我等学生凭借什么来继续得到教诲呢?”孔子回答说:“你可曾听见天对你说过什么话吗?四季不是照样地运行,万物不是照样地生长吗?天又说过什么话呢?”
⑤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没有可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没有办法立身处世,不知道分辨别人的言语,便不能了解别人。”
25.(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示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一句,突出的“悦”、“乐”二字,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心中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会,来相见面,来相饮酒,来相聊天,不也愉快?特别又从远方来,一定是很久没有见面了,在古代,这就更不容易,当然更加快乐。这“乐”完全是世间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与你”的快乐,而且此“乐”还在“悦”之上。体现了“乐感”的人性追寻。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英文中“coarse grain to eat”这句的意思是“吃粗糙的食物”;“my bended arm for a pillow”的意思是“枕着我的胳膊作为枕头”;“there is joy to be found in these things”的意思是“这里蕴含着快乐”。通过以上信息,可以想到这是《论语·述而》中关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所以完整的翻译就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对于本题,可以从六则语录中任选一则,解释其含义,再指出其表现“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的人性追寻中的哪一种,并结合其具体内容谈一谈上述相关的文化特质在其中的体现。
以第②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句中有“说”“乐”二字,“说”通“悦”,也就是说学习是快乐的,与朋友相会也是快乐的,即使人们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整段话都表现出对生活中快乐的追求,体现了“乐感”的人性追寻。
学生也可选择其他语录进行分析,如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如《子罕》篇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夫子告诫我们要耐得住困苦,要有自强不息、韧性奋斗的精神,无论遇到多么大的苦难都不要改变我们的初心。这是一种“乐生”的生命精神,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
通读《论语》可以发现,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总共一万余字的《论语》之中引《诗》、论《诗》之处竟多达十八处,这充分说明了“诗”“乐”教化在孔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正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此即孔子所理想的“成人之道”,并由之决定了中国“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是寻求“人道”的不断完成,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
参考译文:
(1)吃粗粮喝水,把手臂当作做枕头,乐意也在其中了,用不道义的手段弄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
(2)①季路问服侍鬼神的方法。孔子说:“人还不能服侍,怎么能去服侍鬼神呢?”季路又说:“敢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对生都知道得不清楚,哪里能知道死呢?”
②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③孔子说:“寒冷的季节到了,才知道松柏的叶子是最后凋零的。”
④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⑤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从的人都饿病了,躺着不能起来。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窘没有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
⑥孔子说:“从学习《诗》开始,把礼作为立身的根基,掌握音乐使所学得以完成。”
26.(一)第一处,写作者所认为的创作形式应不泥于俗套,新颖别致。表明自己的创作主张,不蹈旧辙,用新颖别致的事体情理来布局谋篇。如用以假寓真为结构,以神话故事,“假语村言”掩去内容的实质,借用“真”“假”观念,托言“梦”“幻”世界,按着以假寓真的结构铺陈发展,记叙故事情节”。
(二)第二处,此处是从作品的内容方面来介绍。作者反对故事情节刻板俗套,人物语言自相矛盾,不近情理,反对淫词滥调。相形之下,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是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百态的史诗性著作。
(三)此处是从作品中诗词歌赋角度来介绍艺术效果。其中大量的诗词曲赋,体式上包括诗、词、曲、辞赋、歌谣、对联、匾额、偈、谚、诔文、骈文、赞文、书启、灯谜、酒令等等,形形色色,无所不包,是形成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容上涵盖了思想、文体、人物、历史、建筑、园林、礼仪、习俗、哲理、宗教、戏曲、游艺、音乐、美术……方方面面,令人叹为观止。
(四)此处表明了作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意在表明书中所述女子,事迹原委为半世亲睹亲闻;故事中描写的儿女真情、离合悲欢、兴衰际遇,源于真实生历,人物、情节都令人耳目一新,说明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是和作者的出身经历有关,其中人物也大都有实际生活中的真人做基础,因此它完全不同于历来公式化、概念化的才子佳人小说和一切脱离生活的作品。创作出典型、集中、完美的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表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的高度成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第一处,“历来野史的朝代,无非假借汉、唐的名色;莫如我这石头所记不借此套。”
此处写作者所认为的创作形式应不泥于俗套,新颖别致。
如文中所说“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表明了自己的创作主张,他不蹈历来野史的旧辙,用新颖别致的事体情理来布局谋篇。开辟了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新境界。》用以假寓真为结构,全书开篇就用了五个回目,以神话故事,“假语村言”掩去内容的实质,将作品置入扑朔迷离的雾色之中,而改借用“真”“假”观念,托言“梦”“幻”世界,使得整部小说按着这一以假寓真的结构铺陈发展,最后营造出一个 “生活世界”。
第二处,“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不能不涉淫滥。”
此处是从作品的内容方面来介绍。
一般的“风月故事”要么淫邀艳约、私订偷盟,笔墨淫秽,坏人子弟;要么才子佳人,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刻板俗套,人物语言自相矛盾,不近情理。而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百态的史诗性著作。
第三处,“至于几首歪诗,也可以喷饭供酒。”
此处是从作品中诗词歌赋角度来介绍艺术效果。
喷饭是说听到一个很好笑的事或笑话后,忍不住把嘴里的饭都喷出来了。供酒是朋友们喝酒时说出来,为酒桌添气氛。以此形容诗词独特的艺术效果。《红楼梦》中大量的诗词曲赋,体式上包括诗、词、曲、辞赋、歌谣、对联、匾额、偈、谚、诔文、骈文、赞文、书启、灯谜、酒令等等,形形色色,无所不包,是形成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容上涵盖了思想、文体、人物、历史、建筑、园林、礼仪、习俗、哲理、宗教、戏曲、游艺、音乐、美术……方方面面,令人叹为观止。
第四处,“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
此处表明了作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作者根据自己“半世亲见亲闻来创作”,“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意在表明书中所述女子,事迹原委为半世亲睹亲闻;故事中描写的儿女真情、离合悲欢、兴衰际遇,源于真实生历,人物、情节都令人耳目一新,并非为吸引眼球而胡编滥造。
说明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是和作者的出身经历有关,其中人物也大都有实际生活中的真人做基础,因此它完全不同于历来公式化、概念化的才子佳人小说和一切脱离生活的作品。四十二回中,作者借宝钗论画,进一步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观点:“你若照样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藏该减的要藏要减该露的要露。”这里证明作者所提倡的是在生活真实基础上提高了艺术真实,而非生活的照样记录。曹雪芹正是以十年辛勤的劳动,对生活素材进行了严格的挑选,把自己观察、体验到的丰富的社会生活作了高度的加工、提炼,才能创作出像《红楼梦》这样典型、这样集中、这样完美的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它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且天然浑成,表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的高度成就。
27.C
28.启发式教育,因人施教;举一反三,重视《诗经》学习,更重视对《诗经》活学活用。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推断材料内容的能力。
C.“子贡从‘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联想到‘贫而乐、富而好礼’”错。由原文“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可知“贫而乐、富而好礼”是孔子所说的,不是子贡的联想。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根据“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可知,对不同的学生,孔子的回答不同,这说明孔子采用启发式教育,因人施教;
根据“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可知,孔子在教育学生学习要举一反三,重视《诗经》学习,更重视对《诗经》活学活用。
参考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论语·学而》)
子夏问道:“‘轻盈的笑脸多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媚呀,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在上面画画。”子夏说:“这么说礼仪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产生的了?”孔子说:“能够发挥我的思想的是卜商啊!可以开始和你谈论《诗经》了。”
(《论语·八佾》)
29.答案示例:
第25回,宝玉、凤姐被人施邪术临危,经癞僧将灵玉持诵使之灵验,转危为安。此回应验了“除邪祟”、“疗冤疾”的谶语。
第94回,贾宝玉丢失了通灵宝玉,不久贾府被抄家,宝玉迷失了本性而疯癫。此回应验了“莫失莫忘”的谶语。
第115回,和尚送还灵玉,宝玉精神恢复。此回应验了 “知祸福”的谶语。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相关情节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简要解说情节,指明对应的谶语。举与“莫失莫忘”“除邪祟”“疗冤疾”“三知祸福”中任一条有关的情节,并简要解说即可。
如“除邪祟”、“疗冤疾”的谶语,对应情节在第25回:忽听见空中隐隐有木鱼声,念了一句“南无解冤解结菩萨!有那人口不利、家宅不安、中邪祟、逢凶险的,找我们医治。”……贾政因命人请进来……贾政道:“有两个人中了邪,不知有何仙方可治?”那道人笑道:“你家现有希世之宝,可治此病,何须问方!”贾政心中便动了,因道:“小儿生时虽带了一块玉来,上面刻着‘能除凶邪’,然亦未见灵效。”那僧道:“长官有所不知。那宝玉原是灵的,只因为声色货利所迷,故此不灵了。今将此宝取出来,待我持诵持诵,自然依旧灵了。”……凤姐宝玉果一日好似一日的,渐渐醒来。
如“莫失莫忘”的谶语,对应情节在第94回:忽然听说贾母要来,便去换了一件狐腋箭袖,罩一件玄狐腿外褂,出来迎接贾母。匆匆穿换,未将“通灵宝玉”挂上。及至后来贾母去了,仍旧换衣袭人见宝玉脖子上没有挂着,便问:“那块玉呢?”宝玉道:“刚才忙乱换衣,摘下来放在炕桌上,我没有带。”袭人回看桌上,并没有玉,便向各处找寻,踪影全无,吓得袭人满身冷汗……;第95回:不料他自失了玉后,终日懒怠走动,说话也糊涂了。并贾母等出门回来,有人叫他去请安,便去;没人叫他,他也不动。
如“知祸福”的谶语,对应情节在第115回:贾政叫人去请,那和尚已进来了,也不施礼,也不答话,便往里就跑……只见那和尚道:“施主们,我是送玉来的。”说着,把那块玉擎着道……和尚哈哈大笑,手拿着玉,在宝玉耳边叫道:“宝玉,宝玉!你的‘宝玉’回来了。”说了这一句,王夫人等见宝玉把眼一睁。袭人说道:“好了!”只见宝玉便问道:“在那里呢?”那和尚把玉递给他手里。宝玉先前紧紧的攥着,后来慢慢的回过手来,放在自己眼前,细细的一看,说:“嗳呀!久违了。”
30.示例:史湘云醉卧芍药丛就展现了青春之美。“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磴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一副美人酣睡图,将史湘云天真娇憨之态与超逸烂漫之姿,淋漓尽致呈现在大众眼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情节、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注意题干中提示的“结合小说中的某一情节或场景”来分析人物的“青春之美”。
如小说中的史湘云是一个乐观好强的女孩子。她爱穿男装,爱顽皮,很多时候,大家都把她看作假小子。其实,她内心里也住着小公主。看她醉卧在青石板凳上,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她的满头脸,满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那恣意与憨态不由让人心旌摇动。乱红中熟睡的她,任手中的扇子掉在地下,半被落花埋了,全然不怕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她。这份安然,这份纯真,美好得让人落泪。不管在人群里,你扮演着谁,取悦了谁,一个人独处时,你依然是个少年,未曾有一丝丝改变。
31.(1)贾府被抄,贾家权势富贵已去。王熙凤被抓,死后,巧姐被狠舅奸兄设计被卖,几乎沦落火坑的悲惨命运。多亏被刘姥姥仗义搭救,投往农家,做了夜灯纺织的村妇的结局。
(2)判间中“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是指刘姥姥带着外孙子板儿第一次进荣国府,被王熙凤救济,并为巧姐取名。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府与荣府的衰亡遥遥相关,刘姥姥与王熙凤会见,看似开卷闲文,却是后来巧姐命运的关键。作者在写刘氏进贾府后“有趣”“好玩”的情节中,伏下了后面贾府“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的家破人亡的惨痛结局。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把握名著情节的能力。
这里“刘氏”是指刘姥姥了,“巧”是相关语,指在贾府“势败”“家亡”后,巧姐最后无依无靠,“狠舅奸兄”企图把她卖入烟花巷,也就是“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狠舅奸兄”企图把她卖入烟花巷时,“碰巧”遇上了受凤姐救济过的刘姥姥把她救走的事,刘姥姥成了她的“恩人”,也就是“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后来,刘姥姥把巧姐招入家里,巧姐靠勤劳纺织在荒村里过着自食其力的安定生活,正应了“正册上画有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织”。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判词前面两句“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的意思是贾府失势以后,贾巧姐被“狠舅奸兄”所出卖。判词的后面两句“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的意思是刘姥姥带着外孙子板儿第一次进荣国府,因为贾巧姐的母亲王熙凤曾经接济过刘姥姥,刘姥姥知恩图报,搭救贾巧姐跳出火坑。正好巧姐生于七夕,又巧得刘姥姥起名。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府与荣府的衰亡遥遥相关,刘姥姥与王熙凤会见,看似开卷闲文,却是后来巧姐命运的关键。判词中的“巧”语意双关,既指贾巧姐的名字,也含有“凑巧”遇到恩人之意。作者在写刘氏进贾府后“有趣”“好玩”的情节中,已为日后巨变作映衬,伏下了后面贾府“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的家破人亡的惨痛结局,可谓“伏线千里”。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名著阅读专项训练,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名著阅读专项训练,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乡土中国》,完成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北京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共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