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专题:《社戏》重要知识点总结
展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使用“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课文主题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故事背景《社戏》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鲁迅生活在军阀混战、封建割据下的黑暗、落后、冷酷、污浊的社会里。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的道路而始终不渝地战斗着。因其外祖母家在农村,所以他从小就与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他们被压迫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同情。他看到了农民身上的闪光点,受到启发和教育,并从中汲取力量,对农民进行热情的歌颂。字音宕dàng沁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dàn 踱duó 棹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辈撺掇cuān duō 凫fú水 撮cuō 桕jiù 楫jí 旺相xiàng理解词义1.大抵:大概,大都。2.消夏:过夏天。3.归省:回家探望父母。4.絮叨: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5.宽慰:宽解安慰。6.怠慢: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7.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8.凫水:游水。9.潺潺:拟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10.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11.自失:文中的意思是,完全为笛声所陶醉,仿佛自身都不存在了。12.弥散:扩散,布满。13.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14.踊跃: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15.纠葛:葛蔓纠结,难于分解,比喻纠缠不清的事情。16.棹:划船。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3):写“我”随母归省后,在平桥村的生活。第二部分(4—30):详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第三部分(31—40):写看社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问题归纳1.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土”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乐”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我”在这里是客,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乡间生活。2. 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这段文字表现了平桥村什么样的特点?表现了平桥村淳朴、善良和好客的民情风俗。特别是小朋友之间没有等级制度,是平等的,更是民风淳朴的表现。说明此地是一片净土。3.看戏之前遇到的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宕。4.“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迫切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5.“月还没有落……满被红霞罩着了。”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前文去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都是写夜航,而且是同一条航线。都是从色彩等方面进行描写,但由于时间不同,光线的明暗也就不同,所见的景物也就不同。此时是看戏回来 ,天黑了 ,人困了,所以使用概括叙述,避免了与前文重复。6.《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社戏》的题目放在戏上,按理说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以为是“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