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第5章 第4讲 课时37 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
展开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策略建议
高中地理与初中的内容相差很大,初中多为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是为什么,尤其高一的自然地理部分,学习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科思维。考生在高三复习中可以在以下方面进展尝试:
1、重书本抓主干
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千万不要混淆一些概念,根底知识,这点来说就是地理成功的一半掌握了,这些根底东西一定要掌握非常好,才能灵敏运用。
2、重原理抓过程
我们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
3、勤归纳会比较
要勤于考虑,注重平时的积累,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用联络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
4、多读图勤考虑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可以分开地图。
5、重标准有条理
答题标准、有条理是文科综合的得分重要法宝,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培养标准做题的才能,以进步得分率。
课时37 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
考点1 海岸地貌
1.概念: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
(1)海蚀地貌:常见的类型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2)海积地貌:常见的类型有海滩、沙坝等。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分为砾滩、沙滩和泥滩。有的海滩地势平坦,滩面广阔。
1.海岸地貌形成过程
(1)海蚀地貌:由岩石构成的海岸,由于不断受到海浪的击打和侵蚀,导致岩石破碎,岩壁崩落,最终使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
(2)海积地貌:海浪挟带的泥沙、贝类等物质堆积在近岸的浅水带里,形成海滩、沙坝、贝壳堤等。
2.海岸地貌特点
地貌类型 | 地貌特点 |
海蚀崖 | 高出海面的陡崖 |
海蚀平台 | 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台面上基岩裸露或覆盖有很薄的沙砾和淤泥层 |
海蚀穴 | 海浪冲蚀海滨陆地形成的槽形凹穴,断续沿海岸线分布 |
海蚀拱桥 | 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似拱桥 |
海滩 | 由松散泥沙或砾石堆积而成的平缓地面。海滩物质一般上部较粗,滩坡坡度较大;下部物质较细,滩坡平缓 |
沙坝 | 与海岸略成平行的长条状堆积体。未露出水面的称“水下沙坝”;出露水面的称“岸外沙坝”;完全露出水面的称“海岸沙堤” |
(新课标全国文综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当黄河改道、河口迁徙到别处,随着入海泥沙量的减少,海水变得清澈。海洋软体动物不断繁衍生息,为贝壳堤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贝壳物质源。随着海浪与潮汐运动,将死亡的贝类生物的贝壳搬移到海岸堆积,贝壳逐年累积,形成了贝壳堤海岸。一旦黄河改道回迁,海水较淡而浑浊,不利于贝壳生长。在贝壳堤外,泥沙淤积成陆,海岸线又向前伸,贝壳堤则远离海岸。由于黄河的来回迁徙,淤泥与贝壳堤交互更替,在渤海海滨形成多条平行于海岸线的贝壳堤。因此贝壳堤不仅代表了该处某一时期的海岸线位置,也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
地貌变化和泥沙运动。
本组试题通过对地理分布现象(我国渤海湾沿岸天津古贝壳堤分布)研究,确定地理事物(古贝壳堤、海积淤泥质平原)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古贝壳堤分布规律)及形成过程,并利用已知的地理分布规律(贝壳堤分布规律),有效推测相关地理现象与规律的结果(黄河入海口的摆荡规律),要求考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考查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第1题 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形成贝壳堤。 |
第2题 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
第3题 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且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变迁,同时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泥沙沉积量大,导致海岸线位置多次变动。 |
答案 1.C 2.B 3.D
(2022·河北张家口月考)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塞浦路斯格雷科国家公园,拥有壮观的石灰岩海岸地貌,崖壁陡峭,且发育有天然拱桥。下图为“格雷科国家公园石灰岩海岸典型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格雷科国家公园海岸地貌的形成依次经历了( )
A.浅海沉积—流水侵蚀—地壳下沉—海水侵蚀
B.浅海沉积—地壳抬升—海水侵蚀—重力崩塌
C.流水侵蚀—地壳抬升—重力崩塌—海水侵蚀
D.流水侵蚀—重力崩塌—海水侵蚀—地壳抬升
2.图示崖壁上部未来可能( )
A.坡度平缓,向海延伸
B.坡度平缓,间歇性后退
C.坡度陡峭,向海延伸
D.坡度陡峭,间歇性后退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石灰岩为浅海化学沉积形成的沉积岩,然后经过地壳抬升,海底石灰岩被抬升成陆地,再经过海水侵蚀,形成天然拱桥,桥顶经过重力崩塌,变成陡峭的崖壁。B正确。第2题,由图示可知,崖壁下部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形成天然拱桥,拱桥顶部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形成陡峭的崖壁,因此图示崖壁上部未来可能坡度陡峭,间歇性后退。D正确。
据研究,山东乳山市白沙口湾水深约2米,因第四纪冰期后期气候转暖,被黄海海水浸没而成,并在基岩海岸发育了古海蚀崖。距今约5~1万年前,该海湾形成了东西延伸的白沙滩沙坝,潟湖也随之形成。在潟湖北部,白沙滩河每年携带泥沙输入,但其输沙量季节差异大。1984年,为阻挡东来的沿岸泥沙淤积堵塞潮流通道,于是顺着潟湖出口修建了350米长的丁坝。下图为“白沙口海岸地貌简图”。据此完成3~5题。
3.推测第四纪冰期后期至今海岸线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
A.海平面上升—海浪侵蚀—海岸线后退—泥沙淤积
B.海浪侵蚀—泥沙淤积—湖岸线后退—海平面上升
C.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泥沙淤积—海浪侵蚀
D.海浪侵蚀—海岸线后退—海平面下降—泥沙淤积
4.判断白沙滩河输入潟湖泥沙量最多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修建丁坝后对潟湖面积带来的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
A.面积变小 B.面积变大
C.不确定 D.无明显变化
答案 3.A 4.B 5.A
解析 第3题,第四纪冰期后期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到古海蚀崖附近,然后,东南向的盛行海浪不断侵蚀基岩海岸,海岸线后退,泥沙淤积而形成。故选A。第4题,该区域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白沙滩河流量大,流速较快,从丘陵地区携带大量泥沙输入潟湖。故选B。第5题,修建丁坝后延长了潮流通道,降低了潮流通道的进出潮流量和流速,有利于潟湖的淤积,随着白沙滩河携带泥沙不断输入,三角洲将不断扩大和淤高,潟湖平原进一步发育扩大,潟湖面积逐渐变小,并最终走向消亡。故选A。
考点2 冰川地貌
类型 | 形成过程 | 典型景观 | 地貌特点 |
冰蚀 地貌 | 冰川自身重量和冰体运动使底床基岩破碎。冰雪融水渗入节理裂隙,时冻时融,使得底床岩块不断破碎,冰川像推土机铲土一样,把松动石块挖起,与冰川冻结一起带走,因挖蚀作用产生的碎屑,冻结于冰川的底部,成为冰川对底床进行刮削、锉磨的工具 | 冰斗 | 典型的冰斗由岩盆、岩壁和岩槛3部分组成。底部为岩盆,平面上呈半圆形;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出口处为一高起的岩槛,常有羊背岩位于其上。岩盆是一个封闭的洼地,冰川消退后积水成湖,叫冰斗湖 |
角峰 | 角峰为尖状金字塔形的山峰,由数个冰斗包围形成,其发育程度是冰川地形发育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 | ||
刃脊 | 刃脊为刃状山脊,由冰斗的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岭脊变成 | ||
冰川谷 | 冰蚀作用形成两岸直立、底部平坦的槽谷 | ||
峡湾 | 冰期接受冰蚀作用,冰期后受海侵影响,形成两侧平直、崖壁峭拔、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即峡湾 | ||
冰碛 地貌 | 冰碛物随冰川衰退而堆积下来 | 冰碛丘陵 | 冰川消融后,原来随冰川运动的物质形成高低起伏的形态 |
终碛垄 | 分布于冰川前缘地带,由终碛组成的弧形垄状地形。内侧缓,外侧陡,相对高度因地而异 | ||
冰水堆积地貌 | 冰融水将原来冰川搬运堆积的物质经过再搬运堆积而成 | 冰水扇 | 融水河流带泥沙堆积,多个冰水扇连成一片形成外冲平原 |
蛇形丘 | 狭长、弯如蛇的高地。主要是由略具分选的冰水砾堆积而成,有一定的磨圆度,发育冲刷、填充物构造,呈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两坡对称 | ||
湖 | 冰积物堵塞,局部冰融水生成 |
(2020·7月浙江选考)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 500~3 600米。图1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2为“图1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完成1~2题。
1.图2谷地景观可见于图1中的(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图2谷地的成因是( )
A.构造断裂下陷 B.流水侵蚀作用
C.岩层挤压弯曲 D.冰川侵蚀作用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由图1中的等高线分布状况和等高线数值可以看出,乙地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甲地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丙地为鞍部;丁地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选B。第2题,图2谷地底部较为平坦, 形似“U” 形。结合材料信息,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 500~3 600米,说明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遭受冰川侵蚀作用,D正确。
巴姆七湖是我国有名的串珠湖(多个盆地积水成湖,形似串珠),地处横断山区山谷地带,多断裂发育。一年中,一湖和三湖只有最冷月才会有一半湖面结冰,其他湖泊均有近五个月封冻期。图1示意巴姆七湖景观,图2为“巴姆七湖纵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巴姆七湖最可能形成于( )
A.高山冰川作用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残留
D.风蚀洼地集水
2.一湖和三湖结冰时间短且仅有一半湖面结冰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湖泊水位变化小
B.湖泊水域较为封闭
C.湖泊宽阔且水深
D.地下热水补给量大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该湖泊群海拔高(4 000米以上),因而受冰川作用影响时间长,由于岩性差异,山谷出现起伏不平的冰川侵蚀地貌,冰川携带冰碛物堆积,集水成湖。故选A。第2题,地处横断山区的七湖,拥有大量岩层裂隙,一湖和三湖因接受大量地下水补给,地下水水温季节差异小,冬季两湖水温稍高于其他湖泊,加之地下水入湖的空间差异,最可能导致湖泊仅有一半结冰。故选D。
(2022·河北保定模拟)在冰川的末端,由冰川运动携带的砂石因冰川融化会在冰舌侧面与前缘不断堆积、增高,逐渐形成一条弧形垄岗状地貌冰碛垄。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区不同年代冰碛垄的分布位置(范围)。据此完成3~5题。
3.该区域地势总体( )
A.北高南低 B.四周高中间低
C.西北高、东南低 D.东南高、西北低
4.冰碛垄的形成( )
A.与侵蚀无关 B.位于地势平缓处
C.沉积物大小均匀 D.与山谷平行
5.在任一高大冰碛垄的形成过程中( )
A.气候逐渐变暖 B.气候逐渐变冷
C.气温反复升降 D.气候持续稳定
答案 3.C 4.B 5.D
解析 第3题,冰碛垄在冰舌侧面和前缘生成,因此地势应该较低。弧形指向东南一侧,地势应该是西北高、东南低,故选C。第4题,冰碛垄是由冰川侵蚀砂石,而后携带砂石,最后沉积形成,A错误。地势平坦有利于堆积,B正确。冰川作用分选性差,沉积物大小不均匀,C错误。不一定与山谷平行,D错误。第5题,一个高大冰碛垄的形成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该时期内冰川在同一区域融化后冰碛物大致在同一位置堆积而成,因此形成过程中气候持续稳定,故选D。
答题指导 地貌形成过程
1.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成因类问题
一是判断影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主要因素(流水、风、冰川、海浪);
二是分析形成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原因,强调外力是怎样影响该地貌的;
三是描述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侧重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在高考中多以判断地貌类型、描述地貌成因等设问形式呈现。
分析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的成因,其答题思路为:
2.侵蚀地貌成因解答思路
考向 | 关键词 | 答题思路 |
河谷、沟 谷、峡谷 | 河床、下蚀、侧蚀 |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下蚀、侧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
喀斯特 地貌 | 可溶性岩石、暖湿的气候、溶蚀 | 可溶性石灰岩在暖湿气候条件下,与含有CO2的流水相遇,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蚀而形成的地貌 |
风力侵 蚀地貌 | 携带、破坏 |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 |
3.堆积地貌成因解答思路
考向 | 关键词 | 答题思路 |
河流洪 (冲)积扇 | 山口、平缓、减慢、堆积 |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 |
三角洲 | 地势低平、大量泥沙、海水的顶托、入海口 |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
风力堆 积地貌 | 碎屑物质、阻挡、风速降低、堆积 | 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堆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
冰川堆 积地貌 | 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冰碛地貌 | 在气温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 |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盐溶喀斯特”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类型,在我国,盐溶喀斯特地貌主要发育在盐岩地层中。盐岩是由蒸发海水或湖泊作用沉淀而成的一种沉积岩,主要成分是石盐,通常也混有其他类型的沉积岩。2019年5月,地质学家在距离拜城县城西北23千米处的山区,发现了一处全国罕见的盐溶喀斯特地貌,形态为盐岩天坑和盐溶溶洞,盐岩天坑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60米,深约50米,内部分布着近一百座尖锐挺拔的盐石林、石柱。距离天坑约1千米的一处峭壁上有一个盐溶溶洞,溶洞面积大约500平方米,分布有盐钟乳、盐柱、盐峰林等形态。新疆拜城县地处天山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部,科学家曾经在塔里木盆地发现古海洋生物化石。
(1)说出新疆拜城县“盐溶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过程。(8分)
(2)分析盐溶溶洞内盐钟乳形成的自然条件。(4分)
(3)分析该处“盐溶喀斯特”地貌长期以来没有被人们发现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 (1)古老的塔里木盆地在地壳的抬升作用下,由海洋逐渐演变为陆地湖泊;再后来的地质年代,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地区气候趋于干旱,强烈的蒸发作用导致湖泊急剧萎缩,湖泊盐度不断增大至大量盐分析出;与此同时,周围山地岩石风化产物被外力作用搬运到湖中沉积,最终形成了以石盐为主,夹杂有其他类型沉积岩的盐岩地层;最后,随着地壳的抬升,该地区盐岩地层出露地表,经过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了盐岩天坑和盐溶溶洞。
(2)物质条件:长期从溶洞壁或顶部渗出的高浓度卤水(矿化度大的水或含有大量盐分的水);溶洞内气候条件:空气干热。
(3)该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位置偏僻;该处盐溶喀斯特地貌规模较小,隐蔽性强;石盐易溶于水,盐溶喀斯特地貌一般发育、形成较快,受外界自然条件变化影响大,存留时间相对较短(减少了被人们发现的几率)。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22分)
巴塔哥尼亚冰原之上的雪山大都由花岗岩组成,山体垂直方向的节理(岩石裂隙)发育。雪山多呈塔状,山峰的崖壁近乎垂直,如一根根针锥插在山上,尖峭挺立。其中位于人迹罕至的菲茨罗伊峰,因其常年笼罩在“云雾”之中,是世界上最难攀登的山峰(海拔3 359米,相对高度1 951米),成为无数登山爱好者、攀岩者的圣地。近年来,巴塔哥尼亚地区因其独特的塔状尖峰和冰原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图甲示意巴塔哥尼亚冰原和菲茨罗伊峰位置,图乙示意菲茨罗伊峰景观和岩石节理结构。
(1)运用内、外力作用的原理,说明巴塔哥尼亚雪山塔状尖峰形成的过程。(6分)
(2)分析菲茨罗伊峰常年“云雾”缭绕的原因。(4分)
(3)简析菲茨罗伊峰难以攀登的缘由。(6分)
(4)分析巴塔哥尼亚冰原地区游客的增加对当地的影响。(6分)
答案 (1)地壳运动,板块挤压,山脉隆起;山体岩石破裂,产生节理(裂隙);山峰经风化、冰川侵蚀,山体逐渐形成角峰;该区域的山体垂直节理(裂隙)发育明显,节理两侧岩石易被侵蚀而剥落,逐渐形成塔状尖峰。
(2)西风带来的水汽受安第斯山脉的抬升作用,在山峰附近容易凝结成“云雾”;山峰附近风力大,吹起地表积雪。
(3)垂直高差大,地势陡峭;山顶附近气流紊乱,天气变化复杂;山地降水丰富,雪崩多发;位置偏僻,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4)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有利于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对外交流;对当地生态造成破坏,影响对当地文化的保护,污染水源,加速冰川融化。
解析 (1)运用内、外力作用,主要从板块位置及岩性特征分析。 (2)常年“云雾”缭绕的原因,主要和湿度大、温度低、风力大有关。(3)菲茨罗伊峰难以攀登的缘由,可以从高差、坡度、气候、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4)巴塔哥尼亚冰原地区游客的增加对当地的影响,应从有利与不利两个方面分析。有利方面主要从经济、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对外交流等方面分析,不利方面主要从环境、生态等方面分析。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硅谷城市群是美国最年轻、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硅谷位于旧金山湾地区南面,是电子工业和计算机行业的王国,目前硅谷的计算机公司已经发展了大约1 500家。
材料二 纳帕谷号称美国酒谷,以生产葡萄酒著称。山谷早期是加州海岸边缘的一部分,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纳帕谷南北长约50千米,东西宽约8~16千米,属于丘陵地带,既有起伏较大的山丘,也有平缓的谷地。这里早春温暖,夏日和煦,适宜多种葡萄生长。
材料三 美国局部地区示意图。
(1)描述纳帕谷的形成过程。(6分)
(2)从地形影响气候的角度,分析纳帕谷葡萄品种多、品质优的原因。(4分)
(3)简述硅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利条件。简析硅谷城市群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8分)
答案 (1)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互相碰撞挤压处;海底地壳抬升形成陆地;两侧岩层受挤压隆起抬升形成山地;中间岩层凹陷形成谷地,即海拔较低的纳帕谷。
(2)纳帕谷南北狭长,南北气温差异较大;谷地内部地势高低起伏,形成多种微气候,葡萄品种多样;周边山脉阻挡作用,早春受冷空气影响小;夏季受内陆热气团影响小,生长周期长;夏季谷地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品质好。
(3)有利条件:科技先进;气候宜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政策支持;集聚效应(或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可以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社会经济条件: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或制造业发达);第三产业发达,产业发展活力强,经济发达;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发达,城市间联系密切;城市数量多,分布密集;人口迁入,促进城市发展,规模扩大;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强;美国的经济重心向中西部转移。
课时精练
潟湖指的是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帕图斯湖(下图)为南美洲第二大湖,是个潟湖,与大西洋隔一北宽南窄的沙坝,北端有雅库伊河等注入,南端有宽约1.6千米的水道连通大西洋,湖水不深。据此完成1~3题。
1.形成沙坝的直接原因是( )
A.流水堆积 B.风化作用 C.风力堆积 D.海水堆积
2.导致沙坝海岸线平直的原因主要是( )
A.地处断层面 B.洋流的作用
C.人工修整 D.东北信风的影响
3.沙坝未来( )
A.向潟湖方向扩展 B.向海洋方向扩展
C.面积在不断萎缩 D.高度在不断增加
答案 1.D 2.B 3.A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图中的帕图斯湖为潟湖,原为大西洋的一部分,由于海潮上涨时速度慢,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形成高出海水面的离岸坝,坝体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半封闭或封闭式的潟湖,所以沙坝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海水堆积,D正确。流水堆积一般在山前形成冲积平原,河口形成三角洲,而该沙坝是在远离河口的地方形成的,A错。风化作用是在外力作用下,将物质破碎为碎屑物的过程,不会形成沙坝,B错。风力堆积地貌一般为沙垄、沙丘等,C错。第2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沙坝外侧有自东北向西南流动的巴西暖流流经,在洋流作用下,使得沙坝海岸线平直,B正确。沙坝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断层是内力作用形成的,A错。沙坝海岸线形态是自然形成的,C错。该地位于南半球,东北信风位于北半球,D错。第3题,由于沙坝的阻隔,当海水涨潮时,海水超过坝顶,对沙坝产生侵蚀作用,沙坝高度不会增加,D错误。当海水涨潮时,海水进入潟湖,退潮时部分海水留在湖内,由于湖内的海水基本为静水,随着泥沙沉积,沙坝向潟湖方向扩展,沙坝内侧有新的堆积体生成,面积不断增加,A正确,B、C错。
(2022·北京海淀区模拟)冰碛丘陵是指冰川消融后,由冰碛碎屑物汇合形成的起伏不平的地表形态。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波堆藏布谷地分布有面积较大的冰碛丘陵(图1)。图2为“冰碛丘陵形成过程示意图”。死冰是指冰川前端断开并脱离冰川的部分。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排序正确反映冰碛丘陵形成过程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⑥⑤
C.①②④③⑤⑥ D.①②④③⑥⑤
5.图中( )
A.地貌景观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
B.碎屑物由粒径不同的碎石和岩屑组成
C.地势起伏大导致死冰消融量差异
D.冰碛丘陵物质由粗到细分异显著
答案 4.D 5.B
解析 第4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冰碛丘陵是发源于死冰之上的冰碛地貌,随着死冰的融化,集中在凹穴中的冰川或冰面湖相沉积,由原先的地势低处一跃而成为地势较高处,即冰碛丘陵,故选项D正确。第5题,冰碛丘陵是冰川堆积地貌,不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A错误。冰川的堆积作用分选性差,碎屑物由粒径不同的碎石和岩屑组成,因此B正确,D错误。图中冰碛丘陵地势起伏不大,对死冰消融量影响小,C错误。
瑞士日内瓦湖形成于第四纪冰期,被罗讷河自东向西穿过。有人说:“罗讷河促成了日内瓦湖,但却又在不断消灭它”。下图为“日内瓦湖及周边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日内瓦湖的形成过程是( )
A.地壳运动—断裂下陷—冰川消融—积水成湖
B.冰川运动—刨蚀地面—出现洼地—积水成湖
C.气候变暖—冰碛物堆积—阻塞河道—积水成湖
D.冰碛物堆积—流水侵蚀—形成洼地—积水成湖
7.“消灭日内瓦湖”的主要外力作用表现为( )
A.冰川侵蚀 B.冰川沉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答案 6.C 7.D
解析 第6题,注意材料信息“罗讷河促成了日内瓦湖,但却又在不断消灭它”。说明日内瓦湖的形成受罗讷河的影响,所以与地壳断裂下陷、冰川刨蚀等关系不大,A、B错;瑞士日内瓦湖形成于第四纪冰期,被罗讷河自东向西穿过,罗讷河促成了日内瓦湖,可推测在第四纪冰期时期,冰川运动携带大量冰碛物阻塞河道,随着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冰碛物堆积,从而使河道阻塞,逐渐积水成湖,并不是流水侵蚀形成洼地从而形成湖泊(河道受流水侵蚀形成的是各种形态的河谷,而不是湖泊),C正确,D错。第7题,日内瓦湖被罗讷河自东向西穿过,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湖泊沉积,使得湖泊面积减小,逐渐沼泽化,最终致使湖泊消失,所以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沉积,D正确,C错;注意材料信息“罗讷河促成了日内瓦湖,但却又在不断消灭它”,说明“消灭日内瓦湖”的主要外力作用应是流水作用而非冰川作用,A、B错。故选D。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38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新人教版: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38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新人教版,共3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22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湘教版: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22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湘教版,共3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5章 第4讲 课时37 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 (含详解):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5章 第4讲 课时37 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 (含详解),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概念,分类,日内瓦湖的形成过程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