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铺垫两个资料,学习活动之一,学习活动之二,学习活动之三,学习活动之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伟大的悲剧》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快速默读课文,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故事情节。2. 品味文中令人感动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认识生命的意义。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重点朗读,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教与学的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伟大的悲剧》这篇传记文学。大家都认真地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自由地交流一下,阅读课文后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斯科特带领的探险队有哪几个人?让学生在原始阅读、初步感受基础上,设计、板书课题,?并说说设计理由。二、铺垫两个资料为了深入理解课文,我们先来读下面两则材料(出示课件)此处插入有点不妥材料之一:茨威格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出身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魏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1928年应邀赴苏联,与高尔基结识。1938年流亡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1941年到达巴西。1942年2月23日与妻子一起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佩特罗波利斯自杀。茨威格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茨威格一身正气,怀着良知,为人世间的苦难,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一生追求的理想是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爱和宽恕,厌恶资产阶级的尔虞我诈、虚伪和冷酷。材料之二: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南极秘密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斯科特等五名挑战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总说本节课安排的四个学习活动:咱们来积累下面的词语!咱们来理清“悲剧”的情节!咱们来品读“悲剧”之“悲”! 咱们来领悟“悲剧”的“伟大”!三、学习活动之一:咱们来积累下面的词语!此处应提前无垠 癫狂 蹒跚 吞噬 羸弱 告罄 遗孀 步履 销蚀 精疲力竭 毛骨悚然 怏怏不乐 忧心忡忡 姗姗来迟 夺眶而出 疲惫不堪 畏缩不前 语无伦次 白雪皑皑 风餐露宿 踉踉跄跄指名学生认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默记词语的意思,有不理解的词语互相交流一下,达到理解词义。引导、鼓励学生紧密结合课文内容用造句的形式,说几句话学用上面的词语。对学生不会使用的词语,老师加以点拨。可简化,词语多,做不过来例句:斯科特一行在无垠的南极雪原风餐露宿,拖着疲惫不堪的羸弱的身躯,迈着艰难的步履,蹒跚行走在皑皑白雪上。当食物与燃料均已告罄时,凛冽而阴森森的狂风吞噬了他们,使自己的妻子成为遗孀……四、学习活动之二:咱们来理清“悲剧”的情节!注意:理清情节的意义是什么?做此类题的规律是什么?过渡:“积累词语”,准确地理解了词语,才能深入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下面咱们来进一步熟悉这个感人的探险故事。大家这样学习——1.出示学习方法:圈画出探险中表示时间及地点的词语,并思考这个时间发生的事件,设计绘制出探险线路图。2.教师巡视,察看学生圈画的词语,并指导学生在纸上设计绘制探险线路图。同时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绘图,可以2---4个学生合作完成。提醒:行程天数少的画得短一些,行程天数多的画得长一些;注意使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粉笔来画从阿蒙森营地到南极极点、从南极极点到斯科特牺牲的帐篷、从基地木板屋到斯科特牺牲的帐篷三段线路。要点参考:时间地点事件1912.1.16阿蒙森营地斯科特发现阿蒙森留下的残迹1912.1.18南极极点斯科特到达极点,发现挪威国旗,接受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1912.2.17屠宰场营地埃文斯不幸死去,斯科特一行第一次吃上比较丰盛的一餐1912.3.2一个贮藏点他们感到绝望,奥茨的处境最艰难,不久牺牲1912.3.21离下一个贮藏点20公里处口粮吃完,燃料告罄,希望破灭1912.3.29斯科特牺牲的帐篷骄傲的等待死神的来临,斯科特在生命最后一息用冻僵的手指给自己的祖国、妻子、亲朋写信1912.10.29基地木板屋出发寻找英雄的尸体1912.11.12斯科特牺牲的帐篷发现英雄的尸体和书信,并为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3.指名学生依照探险线路图讲述斯科特南极探险的悲壮故事。 要求:情节完整,注意感人的细节,语言流畅,声音洪亮。4.探究:你能从时间的漫长和路程的遥远中得出什么结论?点拨:时间和空间的“长度”,体现着探险者挑战极限的精神忍耐和身体忍耐的强度。五、学习活动之三:咱们来品读“悲剧”之“悲”!这个内容很好!过渡:这个探险的故事很凄美,很感人,很悲壮。下面我们再次触摸语言,来品读“悲剧”之“悲”!1.提示学法:圈画打动了你内心的细节描写,进行批注,有感情地朗读。 2.让学生静心阅读,时间上要充分,活动得要扎实。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亲切交流阅读体会。着重指导哪些语句使我们感到故事的悲壮,着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活动得充分,才能交流得流畅、深入。 3.学生充分交流,分享读书体会;并适时进行朗读指导。读与品相结合能够更好的解读文本。 以下内容值得关注、品读: ⑴“2月17日夜里1点钟”这个时间,还有“屠宰场营地”这个地点。特别是时间的精确,这是海军军士埃文斯死亡的时间。显然,这是从斯科特的日记中发现的,他这样庄重地记载下第一位伙伴死亡的时间和地点,可见他对伙伴的心重。痛苦和尊敬就在这精确的数字中。⑵第二位死亡者是奥茨,文中没有交待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只能大体推断是在3月2日至3月21日之间的某一天。是斯科特日记没有记还是茨威格没有写,不得而知。但是,文中详细交待了奥茨死前的情景: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奥茨理性地选择死亡,以免因自己的病体拖累伙伴行进的速度。这时“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既不能阻拦,又不能面对,这是矛盾的,无法选择。这就是悲剧。奥茨勇敢地走向“死神”,这是壮烈,是伟大;伙伴不敢阻拦,不能握别,这种矛盾则是悲哀。体味“悲剧”要体味这种两难的不可选择性。 ⑶在日记中,一个团队的领头人不断记录自己的伙伴如何离自己而去,还有最后写下自己的遗嘱。最后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这样的情节,相信会感动所有的人!演完悲剧的最后一幕。 ⑷“最后一篇日记是用他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斯科特将“我的妻子”改为“我的遗孀”这有什么意味?情感有什么不同?“遗”者,有“留下来”的意思。“孀”,名词之意为死了丈夫的女人;形容词之意就是寡居。斯科特将“我的妻子”改为“我的遗孀”表现了十分复杂的情感,这是一个让人心碎的细节。“我的遗孀”,严格说这是一个矛盾的说法,写下这句话的人在“此在”时,他的妻子还不是“遗孀”。但因为斯科特很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处境,当这本日记送到他的妻子手中时,她肯定是一个死了丈夫的女人。“我的遗孀”,里面蕴涵着“我”对“妻子”的深爱和歉疚。似乎在说是因为“我”参与南极探险罹难而使爱妻由“妻子”变成“遗孀”。这种修改就预示了“妻子”的变化。爱怜、关怀、无奈与理智都融注在这一词语的变换之中。⑸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在失败的面前,他坦然接受事实。并抛开个人偏见,努力去完成挪威探险家给与的任务。⑹文中有很多处环境描写的语句,如“荒无人烟的白色雪原上,……”“但是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天气变得愈来愈恶劣,冬季比平常来得更早。”“冰冷的黑夜,周围是呼啸不停的暴风雪,……”“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在暴风雪的大背景下,斯科特探险队的悲壮覆没更显得撼人心魄,豪气冲天,惊天动地。景物描写为刻画人物服务,起了烘托渲染的作用,要学会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⑺“奥茨已经在用冻掉了脚趾的脚板行走”,行路多么艰难啊!痛苦中可见探险家们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斗志、坚定的信念!以及对挑战南极崇高事业的执着追求!------心态让自己坚持走下去!⑻三个“疲惫、羸弱”之人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探险家如此镇定,如此坦然,直面死神,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承受多么大的痛苦啊!他们没有哀叹,没有怨悔,有的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战胜自己才是当之无愧的强者,乃大英雄。⑼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这是一种真正的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艰难的情况下,方能显出英雄气概!4.下面我们从“对比”的角度方式来欣赏悲剧之“悲”。 示范:“海市蜃楼”与“行将死去”形成对比,增强了悲剧效果。 解读:“心中的海市蜃楼”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严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相信你还会发现相信你还会发现(1) 清晨启程热情高涨——发现残迹闷闷不乐(2) 欢呼着冲向那里——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3) 无比美丽的秘密——伤心的地方(4)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英国国旗姗姗来迟(5) 到贮藏点充满希望——现实让人绝望(6) 埃文斯不幸死去——斯科特一行第一次吃上比较丰盛的一餐(7) 我的妻子——我的遗孀…… ……课中小结:我们解读“悲剧”,不要停留在“死亡”这个结局上。而是要知道死的方式以及人们对死的方式的反应。悲剧性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而这恰恰是最令人感动的。生命消失了,而在生命消失过程中生命流淌出来的生命情韵由于文本的记载而成永远。我认为,这出“悲剧”的深刻内涵不是“悲伤”,不是“悲惨”,而是“悲壮”。要学会这样细致地分析和品味,要学会这样细致而具体地表达。注意: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来,教师加以总结、归纳、提升。 六、学习活动之四:咱们来说说“悲剧”的“伟大”!换成:为什么说这个悲剧是伟大的悲剧呢?伟大在哪里?过渡:刚才我们研读文本,深深地被探险家们悲壮故事所感动。茨威格是一位一身正气,心怀良知的伟大作家。他充满同情地为斯科特这位没有取得第一的探险家作传,绝不仅仅是为了感动读者,而是让我们去思考这个“悲剧”背后所蕴含着的“伟大”: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哪里?1.提示学法: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从“_____”中我读出了“伟大”。 2.学生再次静心读书,提炼信息,思考,批注,感悟文本的主旨。 3.同桌进行交流。 4.班内交流。要求:紧扣“伟大”,语言精炼流畅,声音洪亮,腰板挺直。给学生以积极的鼓励评价、引导点拨、深化提升。 预设:(1)从“斯科特坚持登上南极”中我读出了“伟大”。(2)从“登上南极之早”中我读出了“伟大”。(3)从“探险者崇高的品质”中我读出了“伟大”。(4)从“英国国王的跪拜”中我读出了“伟大”。(5)从“恶劣的环境”中我读出了“伟大”。(6)从“给人以生命的思考”中我读出了“伟大”。(7)从“最后一息留话”中我读出了“伟大”。(8)从“探险的连续行动”中我读出了“伟大”。课件插入资料: (1)1986年,世界上第一个漂流长江,探索长江的中国探险家尧茂书,在金沙江上游翻船身亡。但万里长江自古无人漂流的历史从此结束。 (2)1996年,徒步走中国的上海探险家余纯顺,在温度高达70度的戈壁沙漠中一去不返。但他400万字的日记和一万余张照片给后人留下珍贵的资料。 (3)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是1986年的“挑战者”号的悲剧再次上演。但依然激励着人类对太空进行探索。5.深化升华: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身体倒下了,但是他们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崇高,无比伟大。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时伟大的悲剧。所以文章充满了悲壮的情感,来颂扬这五位英国的英雄,这五位全人类敬仰的英雄,探险的悲剧展示了他们伟大的魅力。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文字: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指出:这里,作者强调“最伟大的悲剧”时,还特别强调在“一切时代”,将斯科特等为科学而献身的探险者们悲剧的价值提到了一个无以比拟的高度。(即:伟大的精神是可以跨越时空、超越时空的。)6.小结:作为伟大作家的茨威格在审视斯科特南极探险悲剧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事件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更多的思考事件所折射出的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可见本文立意的深远。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