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及反思
展开章节 名称 |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 编号 |
| |||||||||
课 型 | 新授 | 主备人 |
| 授课人 |
| 上课时间 |
| |||||
教 材 分 析 | 《不求甚解》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文章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使得内容丰富,论证严密。 | |||||||||||
学 情 分 析 | 在九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立论文和驳论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点的迁移。一般来说,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这给学习本课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从引导学生学生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入手,体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驳斥对方论点,同时阐明自己观点的,从而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生活经验来学,结合自己的读书实际深入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应该也是可以学好的。 | |||||||||||
课 时 目 标 | 1.积累词语,掌握词的读音、词义。 2.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 |||||||||||
教 学 重 点 | 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 |||||||||||
教 学 难 点 | 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 |||||||||||
教 法 或 学 法 | 教法:讲授法、点拨法、互动引导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互动参与法。 | |||||||||||
教 学 媒 体 选 择 分 析
| 媒体 类型 | 媒体内容要点 | 教学 作用 | 使用 方式 | 所 得 结 论 | 占用 时间 | 媒体 来源 | |||||
知识链接 | 复习议论文文体知识 | 文字 | J | I | 复习议论文文体知识 | 3 | ||||||
整体感知课文 | 论述思路 | 文字 | G | F |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 | 7 | ||||||
论证 方法 | 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 文字 | G | B | 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 5 | ||||||
填 表 说 明 |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其它. | |||||||||||
教学过程 | ||||||||||||
环节及 学习内 | 对应目标 |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 评价活动 | |||||||||
课 堂 导 入 |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谈读书》,谁能说说文中哪种读书方法你最喜欢?其实,我们读书没有固定的方法,不能一概来论哪种方法好哪种不好,有时得根据文章内容、个人习惯来论。就像我们平时说话,有时得留余地,否则,别人有会找出漏洞反驳我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当代作家马南村的《不求甚解》,看看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不当说法。 | 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 |||||||||
环节1 | 目标1
目标2 | 一、检查预习: 1.读清字音 不求甚解( ) 狂妄自大( ) 咬文嚼字( ) 王粲( ) 豁然贯通( ) 死抠( ) 2.解释词义: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咬文嚼字: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弄懂了某个道理。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 开卷有益:读书有好处。 狂妄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要诀:重要的诀窍。 3.走近作者:马南邨(cūn) ,原名邓拓。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选自邓拓《燕山夜话》,属于札(zhá)记。这类文章短小、内容集中一事一议,由于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所以往往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又由于作者知识丰富,旁征博引,所以文章往往引人入胜,特别是对青少年很有教益。 4.知识链接 (1)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一种以( 议论 )为表达方式 ,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 (2)议论文的要素:( 论点) 、( 论据 )、( 论证 )是议论文的三要素。 (3)议论文的分类 :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又分为( 立论 )和( 驳论 )两种。 (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5)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5.文体链接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 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二、朗读课文,先独立思考以下问题。 1.对方的观点是什么?(或者“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明确: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3. 《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又是如何驳或者立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论文。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论倒敌论。 |
学生回答中,师生订正
了解作者及作品,复习议论文知识。
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 |||||||||
环节2 | 目标2、3 |
(1)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讲透? (2)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3)《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2.小组汇报,集体交流,评价。 (1)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讲透? 明确:①正面阐释陶渊明的本义。②通过具体事例来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这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2)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明确: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从态度上说明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从方法上说明引陆家山的话 :进一步证明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3)《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 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
环节3 | 目标2 |
“作者为了有力反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的观点,并树立自己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用到了多种论证方法,并你找找文中用到的相关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运用道理论证。 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 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运用举例论证。 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 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 读书人。 (3)运用对比论证。 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读好书,好读书吧! |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 |||||||||
环节4 | 目标2、3 | 1.《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 两篇短文都是议论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是立论、随笔;一是驳论、杂文。《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真正目的,以及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的重要作用。论述全面,观点新颖,语言精辟,对我们的读书、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不求甚解》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从而在读书的方法上给读者一些深层次的启发。 2总结: 通过对两篇短文的学习,我们对读书有了一定的认识:读书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读书方法;要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热爱读书。 |
引导学生比较两篇短文写法的异同。 | |||||||||
当 堂 检 测 | 1.“不求甚解”一语,出自晋(朝代)陶渊明 的《五柳先生传》。原意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死抠字眼儿,属褒义 。 今多指学习或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本文通过“不求甚解”一词的论述,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 2.依照下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出你对书的认识。 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象是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撕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书是解药 ——我说:“ 书籍是一切痛苦的解药。” 3.结合语境仿写句子,使语意连贯。 勤学苦练是成功的 必要条件。不是这样吗?有勤,才有了孔子“韦编 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有勤,才有了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壮举,也才有了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红楼梦》;有勤,才有了祖逖“闻鸡起舞”的美谈,也才有了雄才大展、北伐报国的伟业。 |
|
| |||||||||
作 业 布 置 | 必做: 关于读书的名言有很多,例如: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请再举出2例,谈谈你的看法。 选做: 文章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 |||||||||||
板 书 设 计 |
马南邨
摆出对方论点,提出自己观点 树靶子 阐明“不求甚解”含义。 举例论证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 强调重要的忆要反复读 得结论
| |||||||||||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课文探究,拓展延伸,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朗读课文,探讨,探究课文内涵,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拓展训练,探讨比较 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