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氓 离骚(节选))1.1 氓达标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氓 离骚(节选))1.1 氓达标测试,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类,情景默写,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氓》随堂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即我谋 即:马上B.将子无怒 将:愿,请C.无与士耽 耽:沉溺D.女也不爽 爽:过失,差错2.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愆:延误B.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遂:于是,就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差错D.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贸:买,交易,交换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亦已焉哉 子亦有不利焉B.怨灵修之浩荡兮 鸷鸟之不群兮C.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诟D.静言思之 今我来思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5.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匪:非,不是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爽快,干脆C.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愆:拖延D.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嫁妆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③虽九死其犹未悔 ④虽体解吾犹未变兮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二、非选择类(共0分)7.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含义。(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____________(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____________(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____________8.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名余曰正则兮____________字余曰灵均____________鸷鸟之不群兮____________(2)形容词作名词纷吾既有此内美兮____________不抚壮而弃秽兮____________(3)名词作状语朝搴之木兰兮___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____________(4)形容词作动词固前圣之所厚____________高余冠之岌岌兮____________长余佩之陆离____________(5)使动用法屈心而抑志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为动用法哀民生之多艰____________伏清白以死直兮_________________9.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恐年岁之不吾与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年纪;年代,年头儿;年成(2)春与秋其代序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代替序言的文章(多自有标题)(3)恐美人之迟暮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美貌的女子(4)哀民生之多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民的生计(5)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水势大,或广阔而壮大(6)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细致,精巧(多用于工艺品或诗文、书画)(7)偭规矩而改错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改正错误(8)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9)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10)长余佩之陆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10.特殊句式。(1)恐年岁之不吾与。特殊句式: 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2)謇朝谇而夕替。特殊句式: 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3)步余马于兰皋兮。特殊句式: 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4)不吾知其亦已兮。特殊句式: 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5)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特殊句式: 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6)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特殊句式: 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 三、情景默写(共0分)11.氓(1)《氓》中,描写女主人公静下心来反思这段无望的婚姻,发出无限感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2)《氓》一文中,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3)《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并体现出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4)《氓》中,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反衬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5)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氓》一文中,集中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6)《氓》中女主人公说明不立即答应婚事的原因的一句是“________”,叙述结婚以后生活贫困的一句是“________”。(7)《氓》中表现男女主人公少年时在一起愉快生活的情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8)《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达了女主人公向男子解释自己不能答应氓的婚事的具体原因。(9)《诗经·氓》的开篇刻画了女主人公对氓的喜爱,“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她“望复关”时看不到与看到后的神态和动作。(10)《诗经·氓》中,写氓用车来接女主人公前进行了占卜,“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氓占卜的过程和结果。(11)《诗经·卫风·氓》以“________,________”起兴,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12)《氓》中以桑叶比喻女子初婚时容颜亮丽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0分)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③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④。之子于归,宜其家人(选自《诗经•国风》)[注]:①夭夭:形容草木茂盛,②归:出嫁,③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④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12.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之蕡”以丰富缤纷的比喻手法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B.“有黄其实”本意是树上结的桃子又多又好,在这里它暗示了女子婚后生儿育女,让夫家人丁兴旺。C.本诗章法结构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每一章第二句的变化最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得以发展、加深,但难免有重复单调之感。D.全诗三章,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13.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即”解释为“是,就是”。故选A。2.B【详解】B项,“遂”是顺心、满足的意思。3.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焉”都是语气助词,不译。B.“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而”都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D.动词,思考/语气助词,无实义。故选D。4.D【详解】试题分析:《诗经》中不都是四言诗,也并不是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5.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爽:过错。翻译为:女子没有什么过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样。故选B。6.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②均为助词,无实义;③④均为连词,“即使”。故选A。7. 无,同“毋”,不要 说,同“脱”,摆脱、脱身 泮,同“畔”,边、岸【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的意思是“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无,同“毋”,不要。(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的意思是“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说,同“脱”,摆脱、脱身。(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的意思是“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泮,同“畔”,边、岸。8. 给……起名 给……表字 合群 美德 污秽的东西 在早晨 在黄昏 推崇 加高 加长 使……委屈 使……压抑 为……悲伤 为……而死【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1)整句可译为:父亲给我起名为正则。“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可译作“给……起名”。整句可译为:给我取字为灵均。“字”,名词活用作动词,可译作“给……表字”。整句可译为: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合群。“群”,名词活用作动词,可译作“合群”。(2)整句可译为:上天赋予我很多美德。“美”,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作“美德”。整句可译为: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作“污秽的东西”。(3)整句可译为:早晨我在大坡采集木兰。“朝”,名词作状语,可译作“在早晨”。整句可译为:黄昏我在小洲中摘取宿莽。“夕”,名词作状语,可译作“在黄昏”。(4)整句可译为:这本为古代圣贤所推崇。“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可译作“推崇”。整句可译为:加高我的帽子。“高”,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可译作“加高”。整句可译为:增长我的佩带。“长”,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可译作“加长”。(5)整句可译为:使心志委屈,使情感压抑。“屈”,使动用法,可译作“使……委屈”;“抑”,使动用法,可译作“使……压抑”。(6)整句可译为:我为人民艰难的生活而悲伤。“哀”,为动用法,可译作“为……悲伤”。整句可译为:为正直的信仰而死。“死”,为动用法,可译作“为……而死”。 9. 古义:时光,岁月。 古义:时序更替。 古义:代指有才德、有作为的人。一说是屈原自指,指楚怀王 古义:人生 古义:荒唐 古义:善于取巧 古义:改变措施 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 古义:随流水消逝。 古义:修长的样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1)年岁,时间术语。在现代“年”和“岁”是同义词,在古时是有严格区别的: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称为“一岁”;从农历中上一个正月初一到下一个正月初一,谓之“一年”。所以“年岁”的古义是“时光、岁月”。(2)“代”,更替。“序”,时序。因此,“代序”的古义是“时序更替”。(3)“美人”,在古代指亦指相貌俊逸,才德出众的男子;也喻君上、品德美好的人。一说是屈原自指,说指楚怀王。(4)“民”的本义指奴隶,后指平民,又泛指区别于官的普通人。因此“民生”的古义是“人生”。(5)“浩荡”在古代的意思有:无限(如“浩荡离愁白日斜”)、无常不定(如“年事以蹉跎,生平任浩荡”)、荒唐(如“怨灵修之浩荡兮”),这里应译作“荒唐”。(6)“工”的古义是“善于”。“巧”的古义是技巧;巧诈。因此“工巧”的古义是善于取巧。(7)“错”通“措”,措施。因此“改错”的古义是“改变措施”。(8)“穷”的古义是穷尽,“困”的古义是陷在艰难痛苦中或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无法摆脱。因此“穷困”的古义是“走投无路,处境窘迫”。(9)“流”的古义是江河的流水;像流水一样。“亡”的古义是失去。因此“流亡”的古义是“随流水消逝”。(10)《文选·屈原<九章·涉江>》:“带长鋏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吕向注:“陆离,剑低昂貌。”在这里,“长余佩之陆离”的意思是“使我的佩带修长而美好”,因此“陆离”的古义是修长的样子。10.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担心岁月不等待我。 特殊句式:被动句。 (可)早上进谏晚上即遭贬黜。 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 在长着兰草的水边让我的马缓缓走。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不了解我也就算了。 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特殊句式:被动句。 即使被肢解我仍然不会改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1)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正常语序应为“不与吾”。“恐”,动词,担心;“与”,动词,等待。全句可译作:担心岁月不等待我。(2)被动句,“替”本身表被动。“谇”,动词,进谏;“替”,遭贬黜。全句可译作:早上进谏晚上即遭贬黜。(3)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兰皋步余马”。“步”,动词,缓行;“皋”,名词,水边。全句可译作:在长着兰草的水边让我的马缓缓走。(4)宾语前置,“吾”是“知”的宾语,正常语序应为“不知吾其亦已兮”。“知”,动词,了解;“已”,算了。全句可译作:不了解我也就算了。(5)定语后置句,“岌岌”是“冠”的定语,“陆离”是“佩”的定语,正常语序应为“高余之岌岌冠兮,长余之陆离佩。”“高”,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高;“长”,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长。全句应译作: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加长我长长的佩带。(6)被动句,“体解”有被动的意思。“虽”,即使;“体解”,被肢解。全句应译作:即使被肢解我仍然不会改变。11. 静言思之 躬自悼矣 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 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 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子无良媒 三岁食贫 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 泣涕涟涟 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躬、悼、将、反、焉哉、淇、隰、泮、爽、贰、晏、涟、筮、咎、鸠、葚、沃若。12.C 13.比兴。以桃设比,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作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家族兴盛,联想巧妙,形象生动;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引出下文,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解析】1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有重复单调之感”错误,重章叠句是《诗经》的常用手法,有着韵律美和节奏感。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具体来说,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如本诗中,“逃之夭夭……”“逃之夭夭……”“逃之夭夭……”“之子于归……”“之子于归……”“之子于归……”,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1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问的是“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也是考查学生对《诗经》常用手法的了解。《诗经》常用的手法是“比兴”,如本诗中,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灼灼其华”,简直可以说桃花已经明艳到了极致,靓到能刺目的程度了。从比喻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上看,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桃树果实累累,桃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儿孙满堂。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考生可以从“比兴”的角度来分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1.1 氓复习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1 氓优秀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项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一单元1(氓 离骚(节选))1.1 氓测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默写题,诗歌鉴赏,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