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课后练习题
展开第一单元 第2课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练案2]
一、素养达标
1.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进行改革,让各行省的总督、将军、司税收的大员三权分立,各自对国王负责。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B )
A.官员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
B.便于国王加强对官员控制
C.适应不同地区风俗的需要
D.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解析:由题干“让各行省的总督、将军、司税收的大员三权分立,各自对国王负责”可知,这一做法是通过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来达到便于国王加强对官员控制的目的,故B项正确。
2.“在希腊人的国民生活中,海洋所起的作用,有了确定的形式,并且升到了最重要的地位。殖民地靠近海洋,而且只有靠近海洋才能和它们的母邦往来。它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独立,以及它们本身的存在,都需要有强大的船队。”这一情况导致( C )
A.海外贸易成为古希腊唯一的经济形式
B.海洋阻碍了希腊文明的发展
C.古希腊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文明
D.殖民地与母邦形成了不同的文明类型
解析:从材料“在希腊人的国民生活中,海洋所起的作用,有了确定的形式,并且升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可知是典型的海洋文明的形成,故选C项;海外贸易不是古希腊唯一的经济形式,海洋在古希腊文明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故A、B两项表述错误;而在材料中未体现“殖民地与母邦形成了不同的文明类型”这一说法,排除D项。
3.亚历山大东征时,沿途兴建了许多希腊式的新城。为了扩大帝国统治的社会基础,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积极倡导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通婚。东征建立帝国后,埃及人的宗教崇拜和巴比伦人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了希腊。上述材料说明( C )
A.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掠夺性战争
B.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欧洲经济发展
C.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正义性的战争
解析:根据材料中“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积极倡导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通婚。东征建立帝国后,埃及的宗教崇拜和巴比伦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了希腊”反映了亚历山大提倡与东方交往融合,促进北非埃及和西亚巴比伦文字传入了欧洲的希腊,说明亚历山大东征沟通了东西方文化。结合课本所学,亚历山大东征,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材料中不能体现,不合题意,故排除。
4.她在经历从共和国到帝国演变的过程中不断大肆扩张领土,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奴隶制大帝国。“她”是( B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波斯帝国 D.孔雀帝国
解析:经历从共和国到帝国演变,并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是罗马帝国,故B项正确。
5.使罗马共和国进一步衰落的事件是( C )
A.罗马战胜迦太基
B.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C.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
D.《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在罗马扩张过程中,大量被征服地区的战俘和人口被掠为奴隶,奴隶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主要生产者。奴隶起义不断发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使罗马共和国进一步衰落,C项符合题意;罗马战胜了北非强国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区,A项不符合题意;公元前2世纪,罗马又征服东地中海地区,成为整个地中海的霸主,B项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D项不符合题意。
6.公元前340年,加普亚并入罗马版图,贵族获得公民权;公元前338年,坎帕尼亚的其余地区都被罗马占领,新增领土上的居民获得罗马公民权,但是没有选举权,而且他们还必须纳税和服兵役。这反映出在罗马的扩张中( D )
A.公民权服务于罗马的暴政
B.外邦新公民均有义务无权利
C.奴隶制度逐渐被瓦解取缔
D.公民权授予成为扩张的手段
解析:根据材料“贵族获得公民权;公元前338年,坎帕尼亚的其余地区都被罗马占领,新增领土上的居民获得罗马公民权,但是没有选举权,而且他们还必须纳税和服兵役”,可以看出公民权的授予是服务于扩张需要,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罗马的暴政”,排除A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外邦新公民获得公民权,能够享受到除了选举权外的其他公民权,B项中“无权利”错误,排除;公民权的规定是民主制完善的结果,无法体现奴隶制度逐渐被瓦解,排除C项。
7.古代世界各地区的思想、文化的传播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现。比如早期希腊雕刻,在发式、表情、站立姿势等多方面都与某一文明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此文明是( A )
A.埃及文明 B.罗马文明
C.印度文明 D.波斯文明
解析: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故A项正确。
8.东汉班超于公元97年率领士兵到达里海,并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大秦国一名广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称之大秦。”由此可见,甘英出使的“大秦”是指当时的( D )
A.雅典城邦 B.斯巴达城邦
C.拿破仑帝国 D.罗马帝国
解析:根据材料“公元97年”“到达里海”“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英出使的“大秦”是指罗马帝国,故D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排除;拿破仑帝国是1804—1814年,时间上不符合,排除C项。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10年至公元前27年是罗马奴隶制发展和繁荣阶段,废除了国王,建立了共和国,称为“共和时代”。
——于贵信编著《古代罗马史》
材料二 公元前27年,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当时罗马帝国地跨三洲,境内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起来。海路畅通无阻,陆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促进了贸易发展,也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军队调动,帝国同北欧、印度、中国都有贸易往来。中国的丝绸也传入帝国。
——张广智《古罗马兴衰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马由共和国阶段转变为帝国阶段,依靠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2)有人说“从共和国到帝国,是换汤不换药”,你是怎么认为的?谈谈你的看法。
(3)上述两个时代罗马国力强盛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答案:(1)主要手段:发动扩张战争。
(2)古代罗马无论是共和国还是帝国,都是奴隶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变了,但国家性质没有丝毫改变。
(3)共和国时代:征服了意大利,并向地中海周边地区扩张,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繁荣。帝国时代:到公元2世纪,罗马已将地中海变成了它的“内湖”,成为版图空前辽阔的强大帝国。
解析:第(1)问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罗马以武力扩张的方式由共和国转变为帝国阶段。第(2)问应注意从奴隶制及共和国和奴隶制帝国的性质方面分析。第(3)问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表现。
二、能力提升
10.颜海英在《世界文明史·古代埃及文明》一书中指出,古埃及人主要向南与努比亚,向东北通过西奈半岛与叙利亚、巴勒斯坦和两河流域发生联系。促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 )
A.地理位置的独立性 B.专制王朝的封闭性
C.西亚大国的侵略性 D.王权观念的宗教性
解析:材料信息主要体现了古代埃及文明传播的地域,虽然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连接点,但北边的地中海和东、西边的沙漠,构成了河谷流域的天然屏障,使得对外联系相对困难。这种地理上的相对独立性,对古代埃及文明的产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专制王朝具有开放性的一面;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王权观念具有宗教性,但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错误。
11.公元前8世纪起,希腊出现了持续两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殖民运动,建立了一系列独立于母邦的殖民城邦。这些新建立的殖民城邦其成员可以平均分配殖民地土地,共同参与新国家的管理。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C )
A.推动小农经济的复苏
B.导致城邦制度的建立
C.刺激希腊本土城邦的社会变革
D.确立希腊在地中海的海上霸权
解析:根据材料所述,在希腊的大规模海外殖民运动下,一系列独立于母邦的殖民城邦建立,这些新建立的殖民城邦其成员可以平均分配殖民地土地,共同参与新国家的管理,这对希腊本土城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刺激希腊本土城邦的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希腊工商业发达,A项错误;城邦制度建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是说希腊殖民建立的城邦对本土城邦的影响,与希腊在地中海的海上地位无关,D项错误。
12.波斯国王大流士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王国。”材料主要说明了( A )
A.国王是波斯帝国的核心和最高主宰
B.大流士以严酷法律治国
C.波斯帝国建立起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D.波斯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解析:由材料信息“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我统治了这个王国”可以看出,波斯国家具有明显的君主专制色彩,故选A项。
13.罗马在向海外扩张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当地人民。……元朝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行省逐步成为地方最高政府。材料说明行省制度的设置( B )
A.都促进了对外扩张征服 B.背景相似
C.都被后世沿用 D.元朝的设置早于罗马
解析:材料中罗马在对外扩张过程中实行行省制度,作为比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显然是二者背景相似,都是对外扩张,故B正确;元朝统一后不再对外扩张,故A项错误;罗马行省制没有被后世使用,故C项错误;罗马行省设置早于元朝,故D项错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遣掾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临大海,欲渡,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乃止。
——摘自《资治通鉴》第48卷
材料二 (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摘自《后汉书·西域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马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汉朝与西亚(安息)、欧洲(大秦)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
答案:(1)特点:从间接经贸和文化交流到直接交往;通过丝绸之路;以经济联系为主。
(2)状况:经济繁荣,物产丰饶(谷食常贱,国用富饶);使用金银货币,市场管理规范(市无二价),商品经济发达;交通发达(乘驿诣王都);对外贸易发达(安息、天竺交市)。
(3)主要条件:汉朝丝织业等的发展;秦汉、波斯、罗马对道路开通的贡献(重点是张骞通使西域);汉朝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大国间交往的愿望等。
解析:第(1)问,通过材料二与材料一的比较,材料一以使者往来的政治交往为主,而材料二则以经济联系为主,从交往的方式、内容和交通等方面归纳。第(2)问,结合材料二信息,从物产、货币与商业、交通、外贸等方面概括。第(3)问,从经济条件、交通条件、机构管理、政府支持等方面概括。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练习题,共5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复习练习题,共5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测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发明字母文字的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