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3月联考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农、牧、桑、渔互养,关中地区粮、草、畜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农、牧、鱼、副结合的桑基鱼塘,使动植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常处在一种良性循环之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说明明清时期( )
A.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 精耕细作技术向纵深发展
C. 生态农业模式得到普及 D. 区域间生产水平差异较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农、牧、桑、渔互养,关中地区粮、草、畜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农、牧、鱼、副结合的桑基鱼塘,使动植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常处在一种良性循环之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知,明清时期太湖、关中、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出现了集多种经营于一体的农业经营模式,这是对原先单一的农业种植模式的发展,推动了精耕细作技术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农业经营方式多种并存的现象,并未强调农产品流向消费市场的比重上升,排除A项;材料只列举了太湖、关中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情况,无法得出“得到普及”的结论,排除C项;太湖、关中、珠江三角洲等地都呈现出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农业形态,体现出农业发展方向上的共性,而非差异性,排除D项。故选B项。
2. 下表是中国不同史籍关于“番茄”的部分记载。据此可推知( )
记载
出处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西洋传教士把番茄和向日葵的种子带到中国
1617年明代赵函《植品》
“番柿,一名六月柿……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
1621年王象缙《群芳谱》
“合众人喜食西红柿,或生或煮,伴以油醋,或以白糖”
1867年张德彝《再述奇》
A. 新航路开辟之前中国早已经引种番茄
B. 番茄的引进解决了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
C. 外来物种引进拓展了土地的利用空间
D. 番茄引种经历了认知转变和发展的历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三则材料均涉及“番茄”,明代赵函《植品》的记载证明番茄为外来物种,王象缙《群芳谱》的记载也证明番茄为外来物种且最初仅用于观赏,后来中国人才逐渐食用番茄,这表明番茄的传播引种经历一个认知的发展转变的过程,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番茄被引入中国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项;“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三则不同材料记载了番茄被引入中国的情况,材料未涉及土地利用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3. 《国语·齐语》记载齐国管仲与齐桓公说:“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钼、夷、斤,试诸壤土。”《管子》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请以令断山木,鼓山铁,是可。”这可用来说明当时齐国( )
A. 生产方式转变成为可能 B. 政府是农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
C. 贵金属冶炼技术的落后 D. 农战思想深刻影响着国策制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齐国管仲重视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认为拥有铁制农具才能发展农业,主张国家主持铁的冶炼,对铁农具的重视可以推动铁制农具的推广和使用,使得铁农具能够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推动了铁农具与牛的结合,生产方式的转变成为可能,A项正确;农业发展是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果,且题干中是对政府的建议,并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排除B项;题意中“美金(青铜)以铸剑戟”意思是说用质量好的金属来制造兵器,可以看出能用青铜铸造兵器,说明贵金属冶炼技术比较成熟,而且结合所学知识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也说明贵金属冶炼技术比较成熟,排除C项;材料体现管仲齐桓公的建议主张冶铁,发展农业生产,并未反映出齐国将农业作为对外扩张的手段,排除D项。故选A项。
4. 有学者指出:18世纪中期,英国中等阶层的人数和财富日益壮大,个人乃至家庭的花销也相应增加,不同于贵族偏爱的昂贵紧俏的手工奢侈品,他们更愿选择物美价廉的大众消费品,于是大众消费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这迫使商品制造者扩大生产规模与提高效率。据此可知,英国( )
A. 工业革命源于阶级结构变动 B. 生产技术创新加快了利益追逐
C. 市场需求助推了工业化进程 D. 社会观念变迁主导消费与生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8世纪中期,英国中等阶层的人数和财富日益壮大,个人乃至家庭的花销也相应增加,不同于贵族偏爱的昂贵紧俏的手工奢侈品,他们更愿选择物美价廉的大众消费品,于是大众消费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这迫使商品制造者扩大生产规模与提高效率”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中期,由于中等阶级的壮大,推动了社会消费的变革,大众消费品需求增大,国内市场扩大,这种市场需求变化迫使生产者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力,推动了工业革命的爆发,C项正确;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推动力是市场的需求,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非阶级结构的变动,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生产者为追逐利益而进行技术创新,而非“生产技术创新加快了利益追逐”,排除B项;社会观念变迁“主导”消费与生产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5. 《宋刑统》中明文规定:“有将物业重叠倚当典卖者(土地边界是否重叠买卖),本人、牙人、邻人并契上署名人,各计所欺入已钱数,并准盗论。不受钱减三等,仍征钱还被欺主人,如业主填纳罄尽不足者,勒同署契牙保、邻人等,共同填赔,其物业归初倚当之主。”这一规定( )
A. 旨在打击土地兼并行为 B. 有利于规范土地交易行为
C. 保证了农民土地所有权 D. 表明契约关系已具普遍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牙人作为土地田宅交易的中介,对交易中是否存在田地边界重叠买卖应负有询问和担保的责任,并在土地交易契约上署名以作担保,这种规定利于规范土地交易行为,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对待土地兼并的态度是“不抑兼并”,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在土地兼并下,农民土地所有权难以保证,排除C项;材料中有关于契约关系的规定,但是材料无法体现出契约关系的普遍性,排除D项。故选B项。
6. 下表展示了民国初期某地账局(以放贷为主要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借贷利率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该地
等级
人群
利率
上
从事稳当的商业且固定资本充足者
0.4%~0.5%、0.6%
中
固定资本不多但有官员或盐商资格且知根底者
0.7%、0.8%
下
诚实经营、生意兴旺但资本不多者
1%~1.2%
A. 传统等级观念左右金融发展 B. 官僚资本渗透信贷行业
C. 诚信意识决定商业发展前景 D. 资本流动运转水平有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期的该地账局的借贷利率按照借贷者的资产多寡进行划分等级,资本充足者利率低,资本不足者利率高,这种举措使得原先拥有较多资产者更易通过借贷扩大商业经营规模,而原先资本不足者囿于高额利率而无法或很难实现借贷,这促使商业资本愈发集中在固定资产拥有者手中,社会上整体的资本流动水平受到限制,D项正确;材料的利率等级是按照资产多寡划分,而非传统的社会等级观念,排除A项;材料显示了民国初期的信贷业情况,而官僚资本产生于1927年以后,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诚信意识对商业经营前景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7. 1698年,在英国议会的授意下,威廉三世颁布特许状,建立东印度之英吉利公司。该特许状规定:公司成员担任董事的资格是出生于英国本土或已经入籍英国,持有公司股票不低于2000英镑;公司成员必须持有500英镑以上的股票才有投票权。这一举措( )
A. 表明公司成为帝国主义扩张的工具 B. 利于英国资产阶级把控殖民贸易
C. 反映出管理体制决定了公司的性质 D. 旨在实现议会对国家政权的垄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公司成员担任董事的资格是出生于英国本土或已经入籍英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东印度公司规定了管理者所持有的资产和英国国籍,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强,这一规定实际上是保证了英国资产阶级对当时殖民贸易的控制,B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排除A项;东印度公司的性质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该举措的根本目的不是实现议会对国家政权的垄断,排除D项。故选B项。
8. 面对苏俄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中淡化国有计划问题的现象,托洛茨基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经济计划,有了长期准备的管理经验之后,才能确定。最近时期的任务,便只能是带有一般指示性并多半是准备性的。……能够经常敏锐地适应于市场情况与市场关系。只有发展到最后,计划方法才能够也必须使市场服从自己并从而取缔市场。”这说明托洛茨基( )
A. 意在加速苏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B. 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的合理性
C. 主张利用市场因素调节并推进计划 D. 揭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弊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托洛茨基认为要实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未能适应实行全盘计划经济的条件,不能以行政命令完全取代市场调节,因此应该利用市场因素校正和调节计划,并最终使经济达到能以行政计划取代市场的发展水平,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托洛茨基张利用市场因素调节并推进计划,A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托洛茨基阐述了市场对实行计划的作用,而非战时共产主义具有合理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利用市场因素调节并推进计划,材料没有揭示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C项。
9. 下面为1981~2017年世界货物贸易和全球GDP增长率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世界经济开始趋向制度化和体系化 B. 国际关系直接决定贸易发展水平
C. 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D. 经济全球化趋势呈现出逆转倾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世界贸易增长率总体上略高于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出口贸易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长率高于GDP表明国际贸易对推动经济增长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C项正确;世界经济开始趋向制度化体系化的标志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成立和关贸总协定的签署,排除A项;“直接决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世界贸易的发展,无法反映出逆全球化的倾向,排除D项。故选C项。
10. 有学者引用《新唐书·兵志》对“镇”的记载:“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并指出镇的分布极不平衡,“两京与太湖流域几乎无镇”。而到了宋朝,太湖流域等地区的草市发展成镇,镇官也逐渐由镇将转为“兼烟火公事”的官员。据此可知,宋朝( )
A.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镇发展 B. 经济功能成为市镇的唯一功能
C. 政府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 D. 行政建制发展源于区域间差异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并指出镇的分布极不平衡,‘两京与太湖流域几乎无镇’。而到了宋朝,太湖流域等地区的草市发展成镇,镇官也逐渐由镇将转为‘兼烟火公事’的官员”可知,镇由唐朝时期的最小军事据点转变为宋朝时期商品经济下的拥有正式建制的行政单位,这种转变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的拓展,A项正确;据材料“到了宋朝,太湖流域等地区的草市发展成镇,镇官也逐渐由镇将转为‘兼烟火公事’的官员”可知,宋朝时期的“镇”经济功能并非市镇的唯一功能,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守内虚外”,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区域差异,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希波战争后雅典城进行了重修,增加了大量政治性建筑,广场、剧场、法庭等公共建筑占据了这座城市大部分空间,中心舞台面积也增加了。下图是公元前400年雅典城的布局(局部)。这种布局( )
A. 蕴含了公民的城邦观念 B. 增强了城市的宗教功能
C. 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复兴 D. 旨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当时雅典城市布局凸显了广场、剧场、法庭等公共建筑的地位,这些公共空间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环境,有利于促进公民的城邦观念,A项正确;这种布局突出公民的地位,并未增强宗教地位,排除B项;文艺复兴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复兴,排除C项;体现民主政治是这种布局设计目的,并非适应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2. 美国部分学者认为,美国大都市往往也是产业聚焦地点,考虑到运输、劳动力成本,相关制造者往往集中经营,且生产分工。因此,大都市专业化程度高,功能较单一,但区域间城市密度大,城市间关联性高,区域效应明显,蔓延带状发展。这一观点强调了( )
A. 大都市成为制造工业发展的基础 B. 城市化水平受到产业结构的制约
C. 市场集聚效应加强都市辐射作用 D. 社会分工推动着城市规模扩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大都市是产业的集聚地,吸引着资本的集聚,促进了生产的分工,这种分工导致了城市之间关联的加深,围绕着大都市形成相关产业的城市带,这体现出大都市的辐射作用,C项正确;材料凸显了都市带形成中市场的集聚效应的作用,而非大都市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都市产业聚集,未反映出产业结构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论述了大都市带的形成而非城市规模的扩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3. 有人称,1866年清政府在天津“专设局厂”,逐步形成大规模军工企业,使天津“如在传统城市之外,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城市”。孙中山认为广州如果“使用机器,则不久必复其昔日为大制造中心之繁盛都会矣”。材料可用于说明( )
A. 城乡差距的产生源于工业发展 B. 城市化的推进加速了工业文明进程
C. 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兴起的标志 D. 机器生产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近代军工企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城市的变化与发展;“使用机器,则不久必复其昔日为大制造中心之繁盛都会矣”反映出机械化生产才能促使广州成为制造业中心,成为国际大都会,这些观念表明机器生产推动了城市化,D项正确;材料强调近代中国城市发展,而选项强调城乡差距,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工业文明推进了城市化,选项倒置了因果关系,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未强调城市兴起的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
14. 在清代,“漕河全盛时,水手、纤夫……藉此为衣食者不啻数百万人”。政府对漕船携带商货的限制不断放宽,数额逐渐增加。水手携带的梨、枣、蔬菜之类“沿途不无包揽兜买,凡于城一市镇店货物辐辏之所,希图逗留,揽载买货”。这反映了清代漕运( )
A. 顺应了经济重心的转移 B. 有助于带动沿岸经济发展
C. 导致了抑商政策废弛 D. 缩小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沿途不无包揽兜买,凡于城一市镇店货物辐辏之所,希图逗留,揽载买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清代漕河的兴盛导致漕河沿岸商贸的发展,这种对商贸限制的放宽利于带动沿河地区经济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因商贸限制的放宽而废弛,排除C项;仅凭商贸限制的放宽不能断定地区间的经济差距缩小了,排除D项。故选B项。
15. 托勒密在《未来的冲击》中记述:“一般有汽车的美国人每年平均开车1万英里……总的里程数更是大得惊人。例如1967年10800万名美国人共进行过3.6亿次离家100英里并在外地过夜的旅行,单单这些旅行的总路程就有3120亿英里。”这种情况的出现( )
A. 得益于现代交通方式的发展 B. 说明城市交通呈现立体化发展
C. 表明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D. 重塑了美国人的社会等级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67年10800万名美国人共进行过3.6亿次离家100英里并在外地过夜的旅行,单单这些旅行的总路程就有3120亿英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汽车总里程增长迅速,汽车成为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这种现象的出现得益于汽车工业和道路建设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只列举了汽车一种出行方式,未反映出“立体化”,排除B项;汽车工业和道路建设的发展不能代表美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排除C项;材料与重塑美国人的社会等级观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 2008年,为吸引惠普等科技公司到重庆投资建厂,重庆机场一方面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延长跑道,规划物流园区,建立了IT专用货站、分拨中心以及保税港区等配套设施;另一方面,积极开通国际及地区货运航线。这可用来说明( )
A. 航空经济改变了重庆的经济结构 B. 经济体制改革加速与国际接轨
C. 航空发展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D. 空中通道开启了贸易的自由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为吸引惠普等科技公司到重庆投资建厂,重庆机场一方面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积极开通国际及地区货运航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庆升级改造机场和增设航线以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这些措施有利于科技公司的入驻,推动重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C项正确;“改变了重庆的经济结构”不符合史实,当前我国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排除A项;开通国际货运航线不等于加速与国际接轨,排除B项;贸易自由化并不是由空中通道开启的,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第18题1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年间政府组织规模空前的大移民,燃料消耗量必然猛增。金元以降历代政权定都处在华北范围之内的北京,这对华北地区所造成的燃料压力自然也更为巨大,北京城及其周围地区一直生活着大量的军人、官僚、皇族等,政府需要为他们提供柴薪。永乐时期华北等地每年都生产大量砖瓦供应官府,冶炼金属也需要大量柴薪。华北民居的炕是家庭吃饭、交流的地方,加热面积过大所消耗的柴薪也会很多,对于天然植被稀少燃料匮乏的华北地区无异于雪上加霜。
——摘编自赵九洲《古代华北燃料问题研究》
材料二 美国早期能源结构以有机植物型能源为主,煤炭产量稀少,大部分需由正处于能源蓬勃转型中的英格兰进口。19世纪50年代起,随着铁路的建成和蒸汽机车的使用,内地煤炭得以用廉价、便捷的方式进行跨区域配给,使得东北部工业区的煤炭供给日渐充足。仅过了30余年,美国向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便已完成。1861年时,宾州帝井和菲利浦油井的日产量合计达到6500桶,当时“足以满足全世界的石油需求”;到1880年时,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国,远高于英国、法国等其他西方国家。在石油快速提升其在能源结构中地位的同时,美国也开启了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内天然气钻井开采活动广泛开展,美国城市家庭中开始集中使用燃气,工业亦在制造和加工环节中利用天然气。
——摘编自裴广强《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能源转型的历程考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明代北方出现能源危机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美国能源转型特点及其影响。
【答案】(1)主要因素:人口持续增长,柴薪燃料使用压力加大;北方手工业发展的需要;迁都北京后,北京成为政治中心,官府消费量增加;民众的生活习惯。(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开始较晚,但发展速度快;引领世界能源转型;能源转型中内部资源充足;多种资源转型交叉推进。(任答三点即可)
影响: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影响了世界能源供给。(任答一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一“ 洪武年间政府组织规模空前的大移民,燃料消耗量必然猛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持续增长,柴薪燃料使用压力加大。根据材料一“永乐时期华北等地每年都生产大量砖瓦供应官府,冶炼金属也需要大量柴薪。”可知北方手工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一“金元以降历代政权定都处在华北范围之内的北京,这对华北地区所造成的燃料压力自然也更为巨大,北京城及其周围地区一直生活着大量的军人、官僚、皇族等,政府需要为他们提供柴薪。”可知迁都北京后,北京成为政治中心,官府消费量增加。根据材料一“华北民居的炕是家庭吃饭、交流的地方,加热面积过大所消耗的柴薪也会很多。”可知民众的生活习惯。
【小问2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二“仅过了30余年,美国向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便已完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美国能源转型开始较晚,但发展速度快。根据材料二“到1880年时,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国,远高于英国、法国等其他西方国家。”可知引领世界能源转型。根据材料二“1861年时,宾州帝井和菲利浦油井的日产量合计达到6500桶,当时‘足以满足全世界的石油需求’”。可知能源转型中内部资源充足。根据材料二“美国也开启了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内天然气钻井开采活动广泛开展。”可知多种资源转型交叉推进。
影响:根据材料二“美国城市家庭中开始集中使用燃气,工业亦在制造和加工环节中利用天然气。”可知近代以来美国能源转型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根据材料二“19世纪50年代起,随着铁路的建成和蒸汽机车的使用,内地煤炭得以用廉价、便捷的方式进行跨区域配给,使得东北部工业区的煤炭供给日渐充足。”可知推动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根据材料二“到1880年时,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国,远高于英国、法国等其他西方国家。”可知提高综合国力,影响了世界能源供给。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契约订立时强调“依令合理”和“两和立契”,前者指契约的主体、形式等要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后者要求立约的当事人在订立时要合乎人情遵循公序良俗。唐代的民间买卖体现出高度的自愿原则,买卖双方大体上处于平等的地位,也要求双方恪守信用。政府从契约的订立、履行到违约救济都有所规定,甚至对交易的时间、方式等细节都有所限定。从吐鲁番出土的契约文书来看,常见“官有政法,民从私契”的惯语,多数契约内容由习惯来调整。“先问亲邻”是唐代交易规则,尤其是田宅等不动产存在着亲邻优先购买的习惯,在买卖出了问题也可以诉诸宗族长老来处理。
——摘编自李萌《唐代契约制度研究》
材料二 传统中国法律制度带有理想的色彩,从而导致与社会实践脱节,民国契约虽然体现近代色彩,但仍难摆脱传统的桎梏。民国虽然引进了西方法律的原则,但民事契约法中还保留一些积极的传统契约原则。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部分城市衰落,一些开埠通商的城市脱颖而出,尤其是民国时期上海出现了保险契约,各种贷款、透支等银行契约,但内陆的农村地区则更多的保留传统的民事习惯。民事契约实践受商品经济的影响在民国时期发生了近代化的改革,而民事契约实践变化不大,买卖田宅、借贷等传统契约类型仍然在依传统的民事习惯进行。
——摘编自李倩《民国时期契约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契约的原则及其契约文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契约制度呈现多元性的表现及其成因。
【答案】(1)原则:合法与合情;平等自愿;恪守诚信。特征:政府干预契约行为;渗透传统公序良俗理念;契约内容受不成文法的影响很大(民间习惯法影响深远);凸显了宗法血缘观念。(任答两点即可)
(2)表现:契约法的近代化与契约实践的迟滞;西方契约原则的引入与传统契约制度的保留;契约实践在城市的近代化与在农村的相对迟滞;商事契约实践的近代化与民事契约实践的相对迟滞。(任答两点即可)成因:民国时期民主政治有所发展,但未能真正摆脱专制统治的桎梏;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但总体而言水平低;西学东渐和思想解放逐步深入,但传统观念仍有较大影响力。(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则:根据材料中的“前者指契约的主体、形式等要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后者要求立约的当事人在订立时要合乎人情遵循公序良俗”可得出合法与合情;根据材料中的“唐代的民间买卖体现出高度的自愿原则,买卖双方大体上处于平等的地位”可得出平等自愿;根据材料中的“也要求双方恪守信用”可得出恪守诚信。
特征:根据材料中的“政府从契约的订立、履行到违约救济都有所规定,甚至对交易的时间、方式等细节都有所限定。”可得出政府干预契约行为;根据材料中的“唐朝契约订立时强调‘依令合理’和‘两和立契’”可得出渗透传统公序良俗理念;根据材料中的“多数契约内容由习惯来调整”可得出契约内容受不成文法的影响很大(民间习惯法影响深远);根据材料中的“‘先问亲邻’是唐代交易规则,尤其是田宅等不动产存在着亲邻优先购买的习惯,在买卖出了问题也可以诉诸宗族长老来处理。”可得出凸显了宗法血缘观念。
【小问2详解】
表现:根据材料中的“传统中国法律制度带有理想的色彩,从而导致与社会实践脱节”可得出契约法的近代化与契约实践的迟滞;根据材料中的“民国虽然引进了西方法律的原则,但民事契约法中还保留一些积极的传统契约原则”可得出西方契约原则的引入与传统契约制度的保留;根据材料中的“一些开埠通商的城市脱颖而出,尤其是民国时期上海出现了保险契约,各种贷款、透支等银行契约,但内陆的农村地区则更多的保留传统的民事习惯”可得出契约实践在城市的近代化与在农村的相对迟滞;根据材料中的“民事契约实践受商品经济的影响在民国时期发生了近代化的改革,而民事契约实践变化不大”可得出商事契约实践的近代化与民事契约实践的相对迟滞。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原因类的问题时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考虑。根据材料中的“民国契约虽然体现近代色彩,但仍难摆脱传统的桎梏。”结合所学知识,可考虑到政治方面民国时期民主政治有所发展,但未能真正摆脱专制统治的桎梏;结合所学知识,民国时期颁布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总体而言水平低;根据材料中的传统契约类型依然存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思想方面,西学东渐和思想解放逐步深入,但传统观念仍有较大影响力。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参与者众多,但影响城市规划实践的主要机制可概括为三:一为官方法令制度对地方城市规划的控制与引导,即“官方传统”;二为民间流行的规划理论、方法技艺对具体规划的支撑,即“民间传统”;三为士人群体对前述两种机制的协调、决策与补充,即“士人传统”。下图为三个传统之间的示意图。
——摘编自孙诗萌《浅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三个传统”》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三个传统”综合作用产物。
阐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官方”民间“士人”三个传统;它们各有所长,互补所短,共同支撑着数量庞大的地方城市规划实践,共同塑造着古代人居环境的多彩面貌。国家层面对地方城市规划的控制与引导长期且广泛存在,主要通过法令、规制等形式实现;城市的修建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也体现出统治者的意志。在官方法规的未涉及地带,民间传统也对城市规划产生重要影响。民间工匠在实践中的大量工作支撑着地方城市的规划建设,塑造着地方城市的环境特色,也印证着中国古代科技和民间手工业的发达。儒家教育传统中的士人群体,尤其是受理学影响后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道德追求,因此他们在地方事务中不仅仅满足于充当统治阶级的代表,还强调以社会公义为基础的独立价值判断。
总之,“三个传统”互为补充,共同影响古代城市规划。“官方传统”更强调城市结构的统一性、秩序性,而“民间传统”和“士人传统”更强调城市形态的多样性、创造性,它们共同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既协调又丰富的总体面貌。
【解析】
【详解】示例:
论题:据材料“《浅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三个传统”》”可拟论题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三个传统”综合作用的产物。
阐述:据材料“一为官方法令制度对地方城市规划的控制与引导,即‘官方传统’;二为民间流行的规划理论、方法技艺对具体规划的支撑,即‘民间传统’;三为士人群体对前述两种机制的协调、决策与补充,即‘士人传统’”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官方”民间“士人”三个传统;它们各有所长,互补所短,共同支撑着数量庞大的地方城市规划实践,共同塑造着古代人居环境的多彩面貌;据材料“一为官方法令制度对地方城市规划的控制与引导,即‘官方传统’”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层面对地方城市规划的控制与引导长期且广泛存在,主要通过法令、规制等形式实现;城市的修建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也体现出统治者的意志;据材料“民间流行的规划理论、方法技艺对具体规划的支撑,即‘民间传统’”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官方法规的未涉及地带,民间传统也对城市规划产生重要影响;民间工匠在实践中的大量工作支撑着地方城市的规划建设,塑造着地方城市的环境特色,也印证着中国古代科技和民间手工业的发达;据材料“士人群体对前述两种机制的协调、决策与补充,即‘士人传统’”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教育传统中的士人群体,尤其是受理学影响后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道德追求,因此他们在地方事务中不仅仅满足于充当统治阶级的代表,还强调以社会公义为基础的独立价值判断。最后总结“三个传统”互为补充,共同影响古代城市规划。“官方传统”更强调城市结构的统一性、秩序性,而“民间传统”和“士人传统”更强调城市形态的多样性、创造性,它们共同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既协调又丰富的总体面貌。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以前,汴州(今开封)地区并不发达,隋开通汴河后大大改善了交通环境,汴州才以此为契机迅速崛起,唐人王建曾赋诗曰赞汴州:“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宋州(今商丘)也一样,因为汴河便利的交通环境而地位陡增。汴宋二州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随着汴州城市的扩大,人口的激增,同时也给政府治理增加了难度。中唐以后,汴河成了唐朝的经济生命线,政府先后在汴州设河南、淮西等节度使,汴州成为中原的重要军镇。随着汴河水运交通的不断发达,沿线一些新兴城市开始崛起,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宿州与河阴。
——摘编自井红波《古代中国的运河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唐代汴河为中心》
材料二 在原料进口和商品出口的双重压力下,曼彻斯特的内陆城市区位与不断扩张的海外贸易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从1873年开始英国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萧条”,曼彻斯特的工厂主们不得不对进出口货物的运输成本精打细算。19世纪后期土木工程技术突飞猛进,沟通海洋的大型运河相继开凿。利物浦作为英格兰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资本家们出于竞争而极力阻止并在议会游说,直到1885年议会最终通过了曼彻斯特提交的方案。一直受制于资金影响,加之曼彻斯特城与海平面落差较大,且运河出海口存在争议,因而运河从1887年动工,至1893年才宣告竣工。
——摘编自王伟《曼彻斯特海船运河兴衰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汴河的开通对唐朝城市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曼彻斯特修建海船运河的背景及不利因素。
【答案】(1)影响:改善了汴宋二州的水运交通环境;促进了汴宋二州商业的繁荣;增强了汴宋二州的城市综合实力;提高了汴宋二州的政治地位;促进了沿线新城市的发展。(任答两点即可)
(2)背景:海运成本相对较低;美德崛起对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产生威胁;工程技术的成熟;曼彻斯特深处内陆的区位劣势。(任答两点即可)不利因素:地理环境影响;各方利益博弈;资金缺乏问题。(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汴州(今开封)地区并不发达,隋开通汴河后大大改善了交通环境”“宋州(今商丘)也一样,因为汴河便利的交通环境而地位陡增”可得出改善了汴宋二州的水运交通环境;根据材料“唐人王建曾赋诗曰赞汴州:‘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可得出促进了汴宋二州商业的繁荣;根据材料“汴宋二州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可得出增强了汴宋二州的城市综合实力;根据材料“政府先后在汴州设河南、淮西等节度使,汴州成为中原的重要军镇”可得出提高了汴宋二州的政治地位;根据材料“随着汴河水运交通的不断发达,沿线一些新兴城市开始崛起,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宿州与河阴”可得出促进了沿线新城市的发展。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曼彻斯特的工厂主们不得不对进出口货物的运输成本精打细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海运成本相对较低;根据材料“从1873年开始英国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萧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美德崛起对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产生威胁;根据材料“19世纪后期土木工程技术突飞猛进,沟通海洋的大型运河相继开凿”可得出工程技术的成熟;根据材料“曼彻斯特的内陆城市区位与不断扩张的海外贸易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可得出曼彻斯特深处内陆的区位劣势。
不利因素:根据材料“曼彻斯特的内陆城市区位与不断扩张的海外贸易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可得出地理环境影响;根据材料“利物浦作为英格兰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资本家们出于竞争而极力阻止并在议会游说”可得出各方利益博弈;根据材料“一直受制于资金影响”可得出资金缺乏问题。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