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项脊轩志》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9134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9.2《项脊轩志》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9134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9.2《项脊轩志》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9134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9.2《项脊轩志》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91344/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9.2《项脊轩志》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91344/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9.2《项脊轩志》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91344/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9.2《项脊轩志》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91344/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9.2《项脊轩志》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91344/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课堂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课堂教学ppt课件,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言落实,走近作者,文本研读,拓展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梳理文意,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作者从日常琐碎事件中选取典型细节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技巧。
感受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和三世变迁的感慨。
选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古:一丈见方今:寺院的住持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是一间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灰尘与泥土(常从屋顶上)渗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倾注;每次移动桌子,环视没有可以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了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它不再从上面漏雨。在屋前新开四扇窗户,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阳光(使其反照室内),经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我又在庭院混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安居休息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着,自然界的各种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庭中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母亲后世专指去世的母亲
古:到处。今:常常、指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把一根根柴火推进灶内,火在下面熊熊燃烧着
古代炊具,底部有许多小孔,如同现代的蒸锅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
古代男子十五岁时,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表示成童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没有效果→科举上无所成就
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所拿的手板,可用以记事或指画,多以象牙、玉制成。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有很多值得喜悦的事,也有很多值得悲伤的事。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贯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在室内外设置了很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院中开始修筑了篱笆,不久后就又修筑了围墙,总共变动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这位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哺养了两代人,(去世的)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过一次,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的母亲(曾经)在这儿站着。”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了么?’我从门板外一一回答她。”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我感动得哭了,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来看望我,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影子。怎么一整天默默地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呢?”等到离去时,(她)用手(轻轻地)关闭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读书长期以来没有效果,这孩子取得成功,就可以期待/等待了呀!”不一会儿,又拿了一个象笏到轩里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它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到它!”瞻视回顾先人留下的旧物,好像在昨天刚发生,真令人长声悲号不能控制自己啊!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上窗户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凭着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保护的缘故吧。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我写了这篇志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或者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这以后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那以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闲极无聊之际,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它的形制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到轩中居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庭院前有一棵枇杷树,它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种下的,如今已经高高地耸立着,(枝叶繁盛)像一把撑开着的伞盖一样了。
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苏州府昆山县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归有光(1507—1571)
据说出生时,庭院中升起一道彩虹,绚烂夺目,光彩照人,因此父亲给他起名为“有光”。有此祥瑞之兆,家人对他的期望也就更高。
写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xī,醋)论》
考中院试第一名,之后参加乡试五次落第
写成《项脊轩志》前四段
娶了母亲生前为他定亲的名门淑女魏氏(16岁)
发妻魏氏(21岁)去世,遗有一女4岁,一子尚在襁褓之中
续娶18岁的安亭望族之女王氏为妻
重新拿出《项脊轩志》,补写最后两段
四方学士纷纷慕名而来,少时十几人,多时百余人。归有光纵论文史,谈经说道,一时间弟子满门,海内学者文士皆称归有光为“震川先生”。
最心爱的长子去世(16岁),作了《思子亭记》以表哀思。
任劳任怨、与夫分忧继室王氏病逝(34岁),育有三子一女
考中举人第二名,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徙居嘉定,读书讲学
归有光的家境一直困贫,全靠妻子王氏料理家事维持生计。居安亭期间,王氏治田四十余亩,督僮奴垦荒,用牛车灌水,以所收米粮供全家及弟子之食,让归有光专心讲学。
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备守御,作《备倭事略》等,分析敌情,条陈方略,向当局献计献策。
第九次参加会试中三甲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兴办学校,培养后进;整治恶吏,平反冤狱;不是唯上司之命是办。廉洁刚正,颇著政绩,深受百姓拥戴。
因得罪豪强和上官,明升实降调任顺德府通判,管理马政。广阅史籍,采访掌故,修成一部完备的《马政志》。
升为南京太仆寺寺丞,故被称为“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
因劳累过度而抱恨病逝。
世代书香,累世不第家道中落,亲朋离析少年好学,仕途坎坷幼年丧母,中年丧妻
湖水旱灾情越来越严重,到了明朝,每三到七年就要发生一次水灾。归有光居住在安亭时,对太湖地区的水利情况进行了研究,认为吴淞江是太湖入海的道路,只要拓宽吴淞江,解决吴淞江的淤塞问题,其他的水道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反对排泄太湖水,因为“夫水为民之害,亦为民之利,就使太湖干枯,于民岂为利哉!”他上书给当时的兵道、知府、知县,阐述自己的治水主张。他还搜集当时相关的水利文献,著《水利论前》《水利论后》等,撰成《三吴水利录》四卷,是古代太湖水利研究的重要资料。
归有光的父亲归正在成化初年,已筑书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名为“世美堂”。至归有光时又多方寻购。继妻王氏,亦极喜藏书,听说有零册散编,则令女仆访求,置书达数千卷。声称平生无它嗜,独好书籍,以冶性情。藏书印有“世美堂印”、“世美堂琅玡王氏珍玩”、“一往情深”、“魏国文正公二十二代女”等。编辑有《诸子汇函》,上自周代的鬻yù熊《鬻子》,下自当代的宋濂《龙门子》,共94家著作,是明末以前收录子部书最多的一部丛书。
博采唐宋诸家之长,继承了唐宋古文运动的传统,同时又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进一步扩大了散文的题材,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引进了严肃的“载道”之古文中来,使之更密切地和生活联系起来。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其散文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有窗的廊子或小屋,旧时多用于书斋茶室饭馆名
即“记”,是古代融叙事抒情为一体的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贯穿本文的情感线索是什么?(用原句回答)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阅读第一段,一间破旧狭小的书斋,对归有光而言,有哪些可喜之处?
可喜之处一:旧屋修缮之后面貌一新
杂植兰桂竹木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志趣高雅怡然自得自由充实
可喜之处二:主人精神愉悦
阅读第二段,概括归有光的“悲”从何而来?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可悲之处一:大家庭的衰败离析
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顾各,甚至反目成仇的程度
子孙无所建树,加速家族的衰落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描写伯父、叔父分家,从“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可以看出分家之后家里一派凌乱之景
从“内外”“往往”强调出家里门墙林立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写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南北连通的大家族分崩离析
到处都是的门墙代表着兄弟之间的淡漠、隔阂与疏离
归氏一族到归有光之时家道日益衰落,面对诸父渐行渐远、家族分崩离析,他却无力挽回
在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了归有光的无奈和失望
可悲之处二:亲人阴阳两隔
一个人独坐书房,想起大家庭的衰败离析,想起阴阳两隔的亲人,又是何其悲痛啊!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三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当时归有光17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35岁的归有光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先妣/先大母/老妪/亡妻
修葺项脊轩/诸父异爨老妪忆母/追忆大母/回忆亡妻
“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大姐淑静还没满一周岁,母亲已经妊娠有光。从生理学的角度上说,怀孕妇女如果下一胎和上一胎的性别不同,那么下一胎就会早早剥夺上一胎的乳汁,将母亲的营养全部聚合来养育腹中的胎儿,俗语也叫做“夺怀”。姐姐这个时候已经习惯了母亲的乳汁,可是母亲偏偏无力喂养,姐姐被老妪抱走后自然啼哭不已。虽然母女连心,可为了让女儿尽早习惯非母乳喂养,闻声而至的母亲却不能露面,以免刺激女儿继续留恋母亲的怀抱。这样,一块木板虽然隔挡了母亲的容颜,却阻不断母亲对女儿的疼爱。
母亲翩若惊鸿的迹踪和温情脉脉的话语,对于一个八岁失慈恩的少年那真是刻骨铭心的痛。老妪语未竟,而作者早已潸然泪下,情何以堪。
母亲周孺人出身于吴家桥殷实人家,虽不用为柴米油盐犯愁,但也每日操劳。她在姑娘时就学会了纺纱,后来做了归家媳妇,又学会织麻,常常在荧荧灯光下忙到半夜。隆冬季节,生炉火时所用的煤炭留下许多碎屑,她也舍不得丢掉,让仆人做成煤团,放在台阶下晒干备用。即便是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她手里仍还在不停地缝缝补补……最让归有光难以忘怀的,是母亲的严格教育。7岁时,归有光开始与堂兄归有嘉一起进学堂念书。每逢刮风下雨的日子,堂兄往往赖在家中不肯去上学。受其影响,归有光也想逃学,和堂兄一块玩心。然而,周孺人却绝不允许他逃学,严格督促他认真读书。有时,半夜醒来再也睡不着,周孺人便把归有光从被窝里拖起来,让他背一遍《孝经》。听到儿子背书背得流畅,她脸上才流露出满意的笑容来。母亲一生为多子所苦,16岁出嫁,第二年便生下大女儿,此后的七八年时间内,竟连续生下了七个孩子,其中两个不幸夭折。后为节育,听信奴仆偏方,喝下了田螺水,竟自此失声。
据归有光在《先妣事考》中叙述:
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归有光《家谱记》
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归有光《先妣事略》
为何不直接写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
归有光8岁丧母,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没有什么印象。在读书方面,母亲对归有光要求特别严厉,所以小时候的归有光也许并不能体会到母亲对他的关怀。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如今只能靠老妪的话凭借想象,去填补作者干涸已久的对母爱的渴求。“泣”,并非令人绝望的、呼天抢地的悲痛,而是一种带有温情的伤感。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祖母对束发轩中的孙儿备至关怀,亲情的慰安与督责里,底蕴是真诚的赏识。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
轻轻地,小心地将门关上。不着痕迹,不露声色,弥漫着长辈对晚辈浓浓的关怀。喃喃自语,忧虑中充满殷切希望。
归有光的祖母是明宣德年间太常寺少卿夏昶(chǎng)的孙女。夏昶是永乐朝的进士,才气过人,深受永乐帝喜爱,尝侍从永乐皇帝出巡于南、北二京。
借先人遗物勉励他勤奋读书,期盼他科举高中,情意真诚,嘱咐庄重。
联系归家家族变迁及归有光自身的人生际遇,思考归有光“长号”的原因。
大家庭的颓败衰落、混乱离析,使他不无遗憾与惆怅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怀才不遇、功名未成的现实,使他愧对先人现实的种种不顺,使他对已故祖母以及母亲的怀念更加深切
归有光是归家的长子,身负母亲和祖母的期望,还肩负着重振家族荣光的使命,所以他不止想要修葺项脊轩,还要修复家族人伦关系,修复整个家族的命运。这也是中国的长子所特有的责任。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妻子魏氏是母亲生前为他择的娃娃亲,是归有光老师名儒魏校的侄女,夫妻志趣相投,琴瑟和谐,非常恩爱。
在妻子死后生活的百无聊赖、生活境遇的不佳和心情的惨淡,与前文夫妻生活的甜蜜形成鲜明对比,体会到作者对亡妻的真挚感情和深切的怀念。
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看到树,自然想到种树之人,想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明写树,实则借物抒情,寄托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琵琶树在民间常作为健康长寿、子嗣昌盛的象征,又名“无忧扇”。这树枇杷应是病中的魏氏对自己、对家庭、对未来的祷祝与期许。
作者以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内容上:这里是托物寓情,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物虽在而人已去,抒发对亡妻的思念,对往日时光的眷念。结构上:结尾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文题呼应,结构严整。效果上:看到树,作者就似乎看到了妻子的笑貌,就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以景语结束全篇,言已尽而意无穷。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归有光深知身上肩负起光宗耀祖、重振门楣的责任,他不敢有丝毫懈怠,读书十分刻苦,也说明他对亲人的重视。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明史·归有光传》
归有光对家族曾经的荣耀很自信,对重振归氏家族很乐观,以及对以项脊轩为符号的归家很依恋。
幼年时缺失母爱、少年时有负众望、成年时痛失爱妻,这就是归有光内心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而始终蕴含其中、铭刻于心的是母子、祖孙、夫妻之间的深情。项脊轩则是所有这一切的见证。
从小轩窗向外望,是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提醒着作者时间流逝、岁月沧桑;是诸父分家后林立的小门墙,提醒着作者家道衰落的无奈、悲凉。从轩窗向内望,那里有先妣曾经驻足的痕迹,有祖母手持象笏时期待殷殷的眼神,有妻子凭几学书时的倩影。妻离、母去、大母逝,归有光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位女妇相继离世,物在人亡、三世变迁,从有言到无言,从缘事明情到因景寓情,作者的悲情愈发厚重。透过这一扇项脊轩窗,我们看到了归有光复杂的心灵世界。
明•王锡爵: 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外。
清•黄宗羲: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涕之精神,长留天壤。
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善于利用细节描写。 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感情抒发富有层次。
1.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喃喃自语,忧虑中充满殷切希望。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情意真诚,嘱咐庄重。三个细节,三个层次,依次如实道来,不饰雕琢,但感人至深,读之欲泪。
3.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屈原以兰桂喻美德,宋代人以竹喻志节,含蓄表明作者品格高洁,志趣高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4.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围绕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文的“意脉”,使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我认为:巴蜀寡妇名叫清的,守着丹砂矿井,得到的好处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为表彰她而筑了女怀清台。刘备和曹操争夺天下,诸葛孔明从隆中出山建功立业。当这两个人无声无息地住在偏僻的地方时,世人哪里能知道他们?我住在这小小的破屋中,当我扬眉眨眼时,认为这破屋中自有不平凡的事物。知道的人,是不是要说我跟浅薄的浅井之蛙没什么不同?
归有光以守丹穴的巴寡妇清和高卧隆中的诸葛亮,与处败屋寒窗之下的自身相比附,既自慨局促,又有自矜抱负之意。故语末虽以“坎井之蛙”自嘲,含有对凡夫俗子的反讽与孤芳自赏的意味。
归家家族曾经一时兴旺,但是归有光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母亲25岁时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他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他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过自己一人博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重振门庭。归有光久试不第,在家乡备受嘲讽与冷遇,使得他更加珍视家人的感情,但家族分崩离析。在这种隐痛之下,归有光创作了这篇散文。
古往今来,为亭台楼阁作记写志的名篇甚多,例如我们学过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唯独《项脊轩志》以“志”名之,这里除了借轩记叙与之有关的人事,抒念远怀旧之情外,更主要的是小小书斋里承载着归有光的大“志”——要成为振兴家族的颈项脊梁,可谓在文章篇名命制上寄寓深远。项脊轩有他的苦心,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对振兴家族、光耀门楣、实现抱负的热望,以及未能取得功名、理想落空的悲叹。
一篇文章,两度书写,三代亲人。十余年的时间距离却未能阻隔作者情感的贯通。时光流逝,岁月沧桑,叙述上作者撷取几许小事,抒情上自“泣”“长号”而始,到望枇杷“亭亭如盖”而终。从有言到无言,从直抒胸臆到托物寄情,作者的悲情愈发厚重。物在人亡、三世变迁,几多感慨尽在一轩之间。
婢,魏孺(rú)人媵(yìng)也。嘉靖丁酉(yǒu)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ruò)火煮荸荠(bí qí)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馀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扁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
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呰窳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 余于家事,未尝訾省。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说课课件ppt,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介紹,內容注釋,品評鑑賞,問題討論,結構圖表,字詞辨正,修辭小舖,國學常識,仿作練習,第五課項脊軒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图文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衣锦还乡,情感两种,项脊轩志,名家评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图片ppt课件,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补记怀念亡妻,写作特色,文言现象梳理,通假字,东犬西吠,垣墙周庭,指出词类活用情况,内外多置小门,乳二世,凡再变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