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6题: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备战1月浙江选考地理真题面对面押题精讲练
展开题组八 第15-16题: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真题回顾〗
(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示①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16.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其影响因素是( )
A.纬度洋流 B.地形洋流 C.纬度大气环流 D.地形大气环流
【答案】15.C 16.D
【解析】15.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②③④自然带是由于纬度差异导致的热量条件差异主导的地域分域规律,体现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C选项正确,没有体现垂直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ABD选项错误。所以选C。
16.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为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相对平坦。根据图示纬度位置可知,该地受西风带控制,由于该地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西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可以深入内陆,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所以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和大气环流,D选项正确;深入内陆的分布区距离海洋较远,受洋流影响较小,AB选项错误;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植被的类型,不会导致同一植被如落叶阔叶林深入内陆,C选项错误,所以选D。
【点睛】纬度地带性是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沿纬度方向变化和更替,具有沿纬线呈带状分布的特征。它主要表现为气候、土壤、生物及其环境从赤道向极地的有规律变化。
〖基础知识〗
知识点1.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知识2.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知识点3. 垂直分异规律
知识4. 地方性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
(2)主导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和水分;
(3)分布规律: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
(4)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有序性:有序性指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沿着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
(5)地方性分异规律的重复性:重复性则表现为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
(6)地方性分异规律的主要表现:
因素 | 地区 |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 成因 | |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 地方性分布(现实状况) | |||
海陆分布 | 南半球中高 纬度地区 | 苔原带、针叶林带 | 无 |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
北极地区 | 冰原带 | 无 |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 | |
地形起伏 |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温带荒漠带 |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 |
东非高原 | 热带雨林带 | 热带草原带 |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 |
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 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 高山植物区 | 地势高,水热条件差 | |
洋流 |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 |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 森林带或草原带 | 热带荒漠带 |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 |
欧洲西岸 | 针阔混交林带 |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 |
水分 | 昆仑山山麓 | 温带荒漠带 | 绿洲 |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
尼罗河谷地 | 热带荒漠带 | 绿洲 | 尼罗河河水灌溉 |
知识5. 世界气候类型与陆地自然带
(1)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名称基本一致的是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草原带。
(2)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荒漠带的对应中,气候类型使用的是“沙漠”,自然带使用的是“荒漠”。
(3)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4)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5)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在各地的降水特征不同,对应的植被可能是森林、草原和荒漠三种类型(一般来说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上为森林,200~400 mm为草原,在200 mm以下为荒漠)。
知识6. 世界主要自然带的分布
1、森林自然带: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自赤道到两极可划分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苔原带等。
2、草原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内陆地区,随纬度增加和热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热带草原自然带和温带草原自然带。
3、荒漠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因纬度和热量条件不同,可分为热带荒漠自然带和温带荒漠自然带。
知识7.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认识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掌握地域分异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地方分异状况,因地制宜部署农业生产,明确土地利用方式,确定农作物种植种类,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以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避免土地退化和环境恶化。
〖知识网络〗
〖押题预测〗
下图是北美洲西部落基山脉中段38°N山体内外最热月10°C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最热月10℃等温线最可能是植被带( )。
A.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林的分界线 B.针叶林与高山荒漠的分界线
C.针叶林与高山草甸的分界线 D.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2.落基山山脉中段内部气温高于外部,会导致山脉内部( )。
A.森林带分布的高度高于外部 B.冰川发育多于外部
C.同海拔植物的枯黄早于外部 D.垂直带谱多于外部
【答案】1.C 2.A
【解析】1.根据山地垂直地带性更替规律可知,森林带之上依次是高山草原草甸带、高寒荒漠带和积雪冰川带。天然森林垂直分布的上限称为林线,林线一般与最热月10℃等温线相吻合,因林线附近气温低,只能生长耐寒能力强的针叶林。故林线下是针叶林,林线上的是高山草原草甸带,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
2.由材料和图示可知,气温越高,热量越充足,越利于森林的生长,内部气温高则森林生长的热量条件好,森林生长的高度高于外部,A正确;气温越低越有利于冰雪积累和冰川发育,内部气温较高,冰川更容易融化,不利于冰川发育,B错误;气温越低植物枯黄越快,洛基山内部气温高,植物的枯黄期较外部晚,C错误;垂直带谱的多少与相对高度、纬度、海拔等因素相关,气温的高低主要是影响同一自然带分布的高度,D错误。
【点睛】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热量、光照、降水、地形、土壤、水分、人类活动的影响。
2021年10月9日,位于北京延庆区的海坨山(素有“中国的富士山”之称)开始出现降雪天气,“海坨戴雪”的美景提前上演。“海坨戴雪”景象通常出现在11月~次年5月。海坨山山体岩石多为花岗岩,山中多峡谷,山沟、山脚下到处都有河流、泉水。读海坨山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3.2021年10月“海坨戴雪”景象提前出现的原因是( )
A.冷空气到来较早 B.山顶水汽蒸发量增大
C.降水量较往年偏少 D.山顶海拔高,气温较低
4.海坨山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地之一的有利条件最可能是( )
A.垂直自然带谱较完整,风光秀丽 B.山顶的积雪夏季才会融化
C.灌木带面积较大,便于规划路线 D.坡度适当且积雪厚度较大
【答案】3.A 4.D
【解析】3.秋季亚洲高压开始形成,冬季风开始南下,“海坨戴雪”提早出现主要是冬季风到来较早,形成冷锋天气造成的,A正确;气温降低,水汽蒸发量减小,B错误;海坨戴雪应是降水量较往年偏多,C错误;山顶海拔高是一直存在的现象,D错误。故选A。
4.作为冬奥会的举办地之一,主要目的是为了举办赛事活动,与其垂直自然带谱较完整关系不大,A错误;海坨山主峰海拔约为2241m,其与山麓地区的温差不到13.5 ℃(山麓海拔不可能为0m),所以山顶积雪不到夏季就会融化,B错误;与灌木带面积大小关系不大,C错误;坡度适当且积雪厚度大有利于冬奥会雪上运动的进行,D正确。故选D。
【点睛】一般情况下,在对流层,海拔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
泰加林(植被类型)广泛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其北界标志着森林生长的极限。读北美大陆泰加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泰加林对应的自然带是( )
A.亚寒带针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寒带苔原带 D.高山灌木林
6.甲、乙两处泰加林南界纬度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 B.水分 C.洋流 D.海陆分布
【答案】5.A 6.C
【解析】5.由题干可知,泰加林(植被类型)广泛分布在北美大陆的北部,属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自然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A正确。读北美大陆泰加林分布示意图可知,泰加林分布纬度很高,北界地处北极圈附近,寒带苔原带分布区不适合森林的生长,C错误。温度落叶阔叶林带与泰加林的分布范围不符,B错误。高山灌木林主要分布在海拔高的地方,D错误。故选A。
6.据上题分析,泰加林分布在较高纬度地区,热量条件较差;在北美大陆东岸,泰加林南界分布纬度相对较低,说明此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差,主要原因是东部受寒流降温影响,导致东岸同纬度地区热量条件较差,泰加林的分布范围向低纬度地区延伸,大陆西岸受阿拉斯加暖流影响,泰加林的分布纬度更高,C正确;甲乙两处地形条件相似,并且降水都较少,都靠近海洋,说明泰加林在两地的分布差异与地形、水分、海陆分布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点睛】泰加林带,是指从北极苔原南界树木线开始向南延伸1000多公里宽的北方塔形针叶林带,为水平地带性植被,是世界上最大的而且也是独具北极寒区生态环境的森林带类型。
下图中甲、乙表示不同的山脉,图中斜线之间的区域表示不同的自然带,b为积雪冰川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甲、乙两座山脉中的a自然带最可能是( )
A.山地草原带 B.针阔混交林带 C.针叶林带 D.苔原带
8.导致乙山脉自然带南侧高、北侧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山体高度 B.水分 C.海陆位置 D.土壤
【答案】7.C 8.B
【解析】7.据图所知,结合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规律,甲山脉自下而上依次是落叶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山地草原带、山地草甸带;乙山脉自下而上依次是山麓耕地牧场、常绿硬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故甲、乙两座山脉中的a自然带最可能是针叶林带,C对,ACD错误。
8.乙山脉海拔为4810m,且底部有常绿硬叶林分布,判断对应为地中海气候,应为西欧的阿尔卑斯山脉,北侧为山地迎风坡,降水天数多,而南侧降水天数较少,故导致乙山脉自然带南侧高、北侧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B正确;同一山体,山体高度、海陆位置相同,不是影响自然带高低不同因素,AC错,自然带南侧高、北侧低与土壤无关,D错误。故选B。
【点睛】同一山体两侧垂直地带的高度比较:(1)假设两侧水分相同,看热量差异:一般同一山体的阳坡拥有较多的热量,即阳坡的同一自然带的分布上限比阴坡高。(2)假设两侧热量相同,看水分差异:A、一般迎风坡降水较多,即迎风坡的同一自然带的的分布上限比背风坡高。如庐山。B、从降水与蒸发综合考虑,如黄土高原:阳坡降水大与阴坡,但阳坡蒸发也大于阴坡,综合起来是阳坡的土壤水分条件往往比阴坡干旱,因此阳坡森林分布上限比阴坡低。(3)具体山地要具体分析其水、热的综合状况,看是热量起了主导作用还是水分(不是降水)起了主导作用。
位于江西境内的武功山,最高海拔1918米,1600米以上的山顶附近罕见分布着起伏和缓、广袤连片的高山草甸(周边山地同海拔分布的是森林),草甸下方约10~30cm深度为形成于古生代志留纪的花岗岩。同为花岗岩山体的华山和黄山的岩石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武功山的高山草甸反映了( )
A.温度带分异规律 B.海陆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垂直分异规律
10.武功山山顶附近分布的不是森林而是草甸,下列因素对其影响最大的是( )
A.降水较少 B.气温较低 C.人为伐木 D.土层浅薄
11.黄山和华山地表多为裸露岩石,而武功山山顶却有大片草甸,其原因可能是武功山( )
A.形成年代较新,上覆岩土尚未完全剥离 B.形成年代久远,花岗岩体遭风化成土壤
C.山体坡度较陡,岩石被重力搬运至山麓 D.山体降水丰富,地表遭到流水侵蚀严重
【答案】9.C 10.D 11.B
【分析】本题以武功山的地理环境特征为背景,考查了非地带性分异现象及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考查的知识较为综合,难度一般。
9.根据材料信息得知,江西武功山1600米以上的山顶附近正常应该是森林,但其罕见分布大片草甸,属于特殊性,故反映的是地方性分异规律,C正确。温度带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海陆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垂直分异规律是以水热条件为基础,三种分异规律都有规律可循,而地方性分异规律则是不符合任何规律的特殊现象,ABD错误,故本题选C。
10.江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和降水较充足能够生长森林,周边同海拔山地都有森林分布,故气温与降水都不是该地的限制因素,故A、B错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森林若遭人类砍伐,在较短时间内就可恢复成次生林,故排除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草甸下方土壤浅薄,不利于根系较深的森林生长,但适宜根系较浅的草甸生长,因此在四个选项中,土壤浅薄对其影响最大,故D正确。故本题选D。
1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武功山的花岗岩形成于志留纪,远早于华山和黄山的白垩纪,风化作用更强,故A错误,B正确。武功山山顶附近地形起伏和缓,重力搬运和流失侵蚀作用较弱,花岗岩遭剥蚀出露后进一步风化形成土壤并保存,故形成了一定厚度,可以满足草甸生长的土壤,故CD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又可称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的主导因素是水分,又可称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是水热条件。
湿润地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在植被带及其排列顺序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但受局地因子支配,山地植被带也会存在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情况。下图示意我国东部热带某山地垂直带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山地垂直带谱是( )
A.Ⅰ—Ⅱ—Ⅲ B.Ⅱ—Ⅲ—Ⅳ C.Ⅲ—Ⅳ—Ⅴ D.Ⅳ-Ⅴ-Ⅵ
13.与纬度地带一致的该山地垂直带的形成主要由于( )
①风速大 ②坡度大 ③土层薄 ④蒸发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2.A 13.C
【解析】1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从低纬到高纬应是雨林、季雨林—阔叶林—落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与草甸,一般落叶林分布海拔应高于常绿阔叶林,但该山地常绿阔叶林带(Ⅲ)分布海拔高于季风常绿落叶林带(Ⅱ),A对,BCD错。故选A。
13. 由上题分析可知,带谱Ⅰ-Ⅱ-Ⅲ的分布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自然带的分布主要受水热状况的影响。由材料可知,该山地位于我国东部热带地区,夏季降水量大且降水集中,雨水冲刷能力强,土层薄,加上山地坡度大,土壤水分条件差,难以满足与纬度地带性一致的常绿阔叶林生长所需的水热条件,②③对;风速与蒸发对该自然带水热影响不明显,①④错。故选C。
【点睛】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又叫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原因是由于水热状况的变化,主要受到高度的影响,在海拔较高的低纬度山地比较典型。
图1为大兴安岭中段东西坡自然带分布图,图2为大兴安岭地区的水系及湿地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大兴安岭东坡基带的成因是( )
①受地形抬升作用不明显,降水少②有季节性冻土,乔木根系难以深扎③位于西北风的背风坡,降水少④有大面积沼泽分布,乔木难以生长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大兴安岭东坡基带为温带草原带体现了(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垂直分异规律
【答案】14.A 15.C
【解析】14.读图可知,大兴安岭东坡基带是温带草原,该自然带形成与纬度、坡向、海拔等因素有关。该坡所处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有季节性冻土发育,乔木根系难以深扎,②正确;有大面积沼泽分布,土壤湿度大,乔木难以生长,④正确;位于夏季东南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冬季西北风不能带来降水,③错误;海拔低,受地形抬升作用不明显,山麓地带降水少,①正确,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大兴安岭东坡基带所处的陆地自然带应该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这里却形成的是温带草原,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是受土壤温度、水分条件影响造成的,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包括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区域分异),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影响)。
下图为南美洲略图及图中某地的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巴西沿海地区多处存在图示的海滨沙漠,该现象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17.图中①地所属的自然带为(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稀树草原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答案】16.B 17.A
【解析】16.该沙漠没有体现出随海拔升高出现变化的状态,不符合垂直分异规律,A错;该现象为小尺度内重复出现的地方性分异现象,其形成与热量、水分等因素均无关,在水平方面没有明显的纬度变化规律或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故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B对,CD错。故选B。
17.①处位于巴西东南沿海,沿岸由巴西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从纬度位置看,该地位于东南信风带,常年受东南信风控制,携带大西洋水汽向东运动,受地形抬升形成丰沛的地形雨。洋流和东南信风的影响是该地降水明显增多,且季节分布差异减少,加之该地本身位于热带区域,全年高温,故该地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应为热带雨林气候,A对,BCD错。故答案选择A。
【点睛】千湖沙漠分布接近热带雨林湿润地带南部边缘的热带森林草原地带,气候上具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湿季时节,因为邻近地区的河流流域降水充分补给,引起“千湖沙漠”地下水位上升。当地下水位明显抬升并高于沙丘之间的低洼地表时,就在沙丘洼地之间形成了湖泊”。当旱季到来,随着蒸发量的增大以及流域来水的减少,河流水位明显降低,沙漠地区的地下水位也相应降低,低于沙丘间最低的洼地底部,湖泊也就消失了。
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有关丹霞山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山体为花岗岩 B.山体为沉积岩 C.风力侵蚀形成 D.内力作用形成
19.根据该地植被分布情况判断影响其植被垂直地域分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热量 C.光照 D.水分
20.判断图示丹霞地貌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应该是( )
A.湿地植被 B.沟谷季雨林 C.常绿阔叶林 D.常绿硬叶灌丛
【答案】18.B 19.D 20.C
【解析】18.丹霞地貌是由水平或变动很轻微的厚层红色砂岩、砾岩所构成,因岩层呈块状结构和富有易于透水的垂直节理,经流水向下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陡峭的峰林或方山地形。山体为沉积岩,A错误,B正确;是流水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CD错误。故B正确。
19.读图可知,丹霞山山麓地区是沟谷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山顶分布为常绿硬叶灌丛、常绿硬叶林。因山体海拔不高,地形、热量差异不大,A、B错误;山顶面积小,保存水分条件差,光照充足,蒸发量大,土层薄,保水性差,发育了耐旱的硬叶植物,C错误,D正确。故D正确。
20.图示丹霞地貌区位于我国东南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C正确;湿地植被分布在水份条件好的地方,A错误;沟谷地形封闭,地势低,热量充足,光照弱,地表径流汇集,水分充足,发育了非地带性的季雨林,B错误;常绿硬叶林一般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D错误。故C正确。
【点睛】红色陡崖坡是丹霞地貌最重要的识别要素,不同形态和体量的陡崖坡组合成堡状、墙状、柱状等各类丹霞地貌的基本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