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画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画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古诗寻宝,多法识字,反复诵读,赏画吟诗,延伸阅读,感受趣味,书写指导,汉字之美,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画》是一首经典的五言谜语诗,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通过方位或动作的变化描绘了山、水、花、鸟等景物构成谜面,诗句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
这首古诗,既充满诗词的韵律感,又展现着谜语的神秘和趣味性;读起来有韵味,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多种形式朗读,感悟古诗的韵味,引导学生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其趣味。
课文的插图是一幅装裱过的水墨画,与谜语诗相配,景色秀美,意境悠远,图文对照的形式,给了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同时,插图中涉及了诗句中提到的景物,在暗示谜语诗的谜底,有助于学生理解诗句和猜出谜底。
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10个生字,认识新偏旁“走之、斜刀头”。会写“水、去”等4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谜语诗的趣味。
教学重点
识记10个生字,认识“走之、斜刀头”两个偏旁,会写4个生字。多形式读诗,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结合插图,在识字、读诗过程中,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谜语诗的趣味。
教学过程
一、国画导入,营造情境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最早学习的两篇识字课吗?
出示《天地人》《金木水火土》插图:
2.这两课的插图全都是中国画,咱们的中国画用简单的笔墨就勾勒出想要表达的内容,还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
3.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幅中国画,想不想看?可是,它不见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下面我们就进行一段寻宝之旅,共有四关,每完成一关就会出现这幅画的一部分。
二、古诗寻宝,多法识字
1.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里就藏着很多寻宝密码,快速打开语文书第六十七页。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手指指字)。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②展示朗读:孩子们,你们读得真认真!你们都能读对吗?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
(指名朗读,正音。)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读诗除了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好节奏。看看这首诗的节奏是怎样的?(教师带读。)
①齐读。
②拍手读。
(3)小朋友们读着读着,我们的宝物快要出现了。现在,我要请一个刚刚读得最认真的小朋友来帮我们寻宝。
宝物出现了,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中国画——山。
- 这是一座怎样的山呢? 预设:高大、美丽、翠绿等。
(1)可以说是景色迷人的一座山!出示生字:色
①认识“斜刀头”
②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生字呢?(数笔画、依据拼音)
(2)在古诗中,是从哪里看到山的呢? (远看山有色)
(3)认识“远”“近”“还”和新偏旁“走之”。
①是呀,远远望去,这座山的景色太美啦!我们来看“远”这个字,它有一个新偏旁——“走之”。出示“走之”的演变过程,解说偏旁的含义。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古时候的“走之”写得像一个在奔跑中的人,他迈着两条腿,奋力向前。可见,带“走之”的字往往都是跟走路有关。
②快点找一找,这首古诗中还有偏旁是“走之”的字吗?(认识近、还)
你们看,远、近、还正是三个有相同偏旁——走之的字呢!这就是我们认识生字的一种好方法——偏旁归类法。
(4)小朋友们太厉害了,又学会了一种新的识字方法。现在让我们一起揭晓第二份宝物吧!出示图片:中国画——瀑布。
3.原来,走近山中一看,是瀑布呀!我们的古诗中是怎样说的?(近听水无声)
(1)出示“近、听”,刚才我们学习了“近”,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听”吗?
预设1:把“近”的偏旁从“走之”换成“口字旁”。——换偏旁识字
预设2:别人从“口”中说的话被我“听”到了。——联系生活经验
同学们真有办法!老师为你们点赞!
(2)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瀑布的声音应该很大,怎么都走近了还听不到声音呢?
谁能帮他来解答?
预设:因为不是真的瀑布,是画中的。
(3)你真会观察和思考,还很有生活经验!老师再奖励你一样宝物——出示中国画——花。
4.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的前两句,还认识了很多生字。咱们再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句诗中有没有一些字和字之间有特别的关系呢?
预设:“远”“近”、“有”“无”是两对反义词。
(1)是的,汉字里有一类字很有趣,意思相反,却能组成一个词语,这就是反义词。我们刚刚学完的语文园地四,在“识字加油站”的版块里就是一组这样的词语。
(2)在这首诗里,谁还发现了其他的意思相反,又能组合到一起的汉字?
①预设:“来”“去”
②读一读它们所在的诗句?(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③师生活动:[动作+句式]
师:我说“来”。(招手)
生:我对“去”。(挥手)
师:请你“来”我这儿。(招手)
生:我就“去”您那儿。(挥手)
……
(3)学习生字真有趣!我们又收获了一种非常棒的识字方法——借助反义词。老师发现努力学习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了。我们的第四份宝物也马上就要出现了。它说只要大家能把这节课学习的这些生字都读准确,它就出来啦!
5.出示生字、词语,朗读。
6.注意啦,最后一份宝物也被同学们发现啦!它就是——出示:中国画——鸟。
三、反复诵读,赏画吟诗
1.相信大家一定发现了,这四幅图,就是今天我们学的四句诗。现在我想邀请一位小朋友把今天学到的四句诗配到四幅图上。
2.老师还想请两位小朋友来帮帮忙,一位小朋友帮我拼成一幅画,另一位小朋友帮我拼出一首诗。
3.同学们,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让我们看着诗、赏着画,再来读读这首诗吧!看看,这一次读得会不会更好听呢?
(1)集体展示读——觉得会读的同学站起来端着书读。
(2)小组接力读——一人一句。
(3)同桌互读——互相读给对方听。
(4)师生合作读——老师读前两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
(5)配乐读。
四、延伸阅读,感受趣味
1.同学们,在刚刚最后的配乐朗读中,你的脑海里有没有浮现出一幅画来呢?
(1)预设:我看到了一幅中国画,里面画着山和水,山上开着花,树上还停着小鸟。
(2)这是怎样的山、水、花、鸟?
预设:景色迷人的山,
走近了也听不到声音的水,
不管哪个季节都能盛开的花,
人走近了也不害怕的鸟。
(3)这些都是为什么呢?谁能告诉老师帮老师解答一下这个疑惑?
预设:因为这是一幅画
2.这就叫做谜语诗,是古人非常喜欢玩的文字游戏,他们把生活中的体会、感受巧妙地用文字呈现了出来。下面,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其他的谜语诗吧!
3.出示语文园地一: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水中都不见。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第一单元学过的这首小诗吗?说的是什么呢?(是雪花!)对了,诗句中没有出现“雪花”二字,但是我们读完,想一想就能猜到说的是冬天里漫天飞舞的雪花。
4.其实,在我国古代还有很多的谜语诗呢,请你开动脑筋,快来猜一猜吧!
出示谜语诗《风》《画鸡》,学生猜。
五、书写指导,汉字之美
1.同学们,现在你们是不是特别佩服中国古代的诗人,特别喜欢这些暗藏生活智慧的小诗呢!其实呀,每个孩子都是诗人。所以,你们也可以把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想法写下来变成小诗歌呢!不过,要写诗,得先学写字才行。
2.教授“水”“来”“不”,强调主体笔画竖钩、竖
(1)复习“竖钩”“竖”的书写——写在竖中线上,直且长。
(2)提示“水”字右部的书写——短撇,长捺相接。
(3)提示“来”字的撇捺要舒展(同“禾”“木”)。
(4)提示“不”字的最后一笔是大点。
3.讲授“去”字,强调结构特点——上面是土”,下面是“撇折”“点”(同“云”)。
4.生练习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作品,点评总结。
六、板书设计
画
山 有色
水 无声
花 还在
鸟 不惊
教学反思
《画》一课安排在教材中的第五单元,是一年级上册的第二个识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教材中,第一个识字单元中的生字主要以简单的“见面字”为主,多依据象形汉字进行呈现,旨在消除小一学生学习汉字的陌生感。
第二个识字单元的生字则在汉字学习的进阶,主要出现的汉字多为会意字。如何将识字和对古诗的理解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谜语诗的特点,让学生去是本节课考虑的重点。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识字1、识字2的背景图——国画《一望大江开》,让学生对中国画有大概的认识和印象——即意境深远。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同时,希望在学生心中埋下对中国传统文化好奇、喜爱、探究的萌芽。
接着,以一年级学生喜欢的寻宝游戏形式进行,在寻找四个宝物的游戏中完成本课10个生字的识记。这个过程中通过自然的整合、类比,调动学生主动的识字兴趣,进行识字方法的渗透,感受汉字的奇妙。
第三环节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自由读、分组读、合作读、想象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古诗的韵味,引导学生理解儿歌内容,体会“谜语诗”的趣味和精妙,进而产生对中国传统诗歌的喜爱之情。
最后一个环节是写字的指导,在学生识字的基础上进行,可以适当放手,只提示主笔画和关键笔画,让学生自己观察,把握好整个字的间架结构,通过练习加点评总结,完成对本课的写字指导。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6 画教学设计,共2页。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6 画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朗读教学,字词学习,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6 画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联系生活导入新课,创设情境,齐读诗句,板书课题,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齐读课文,试着背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