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舟山舟山中学高三下学期3月质量抽查试题生物含解析
展开浙江省舟山市舟山中学2021-2022学年度3月高三生物质量抽查卷
一、选择题
1. 改造后的腺病毒是一种对人体基本无害的病毒,研究人员将新冠病毒的相关基因重组导入改造后的腺病毒中,成功研发出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并已被批准上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属于灭活疫苗
B. 接种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免疫方式是特异性人工免疫
C. 给患者注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D. 可以通过检测接种者血清腺病毒含量来判断该疫苗有效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制剂。疫苗失去了致病性,但保留了病原菌的抗原性,人体注射疫苗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使人体获得相应的免疫力。
【详解】A、灭活的疫苗是把病毒直接杀死做成疫苗,而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是改造后的疫苗,该疫苗是改造后的腺病毒,对人体基本无害的活病毒,A错误;
B、接种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能在人体内表达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新冠病毒表面的蛋白质),从而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故免疫方式是特异性人工免疫,B正确;
C、给患者注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能引起人体体内产生相关的记忆细胞和抗体,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手段,C错误;
D、接种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能引起人体体内产生相关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因此疫苗的有效性应检测抗体含量,D错误。
故选B。
2. 生物学实验中常以颜色变化来表示实验现象。下列实验中颜色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马铃薯匀浆中加入5滴碘-碘化钾溶液,混匀后的溶液变成蓝色
B. 将花生子叶薄片用苏丹Ⅲ染色,肉眼直接观察到橙黄色颗粒
C. 在梨汁上清液中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后摇匀,出现红黄色沉淀
D. 用洋葱内表皮做质壁分离实验,观察到质壁分离使紫色液泡颜色变深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马铃薯匀浆中含有大量淀粉,所以在马铃薯匀浆中加入5 滴碘-碘化钾溶液,混匀后的溶液变成蓝色,A正确;
B、花生子叶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需用显微镜观察到橙黄色颗粒,B错误;
C、向梨汁中加入本尼迪特试剂,需加热后出现红黄色沉淀,C错误;
D、质壁分离过程中紫色液泡颜色变深的实验材料为紫色洋葱外表皮,洋葱内表皮细胞中没有紫色大液泡,D错误。
故选A。
3. 下图是真核细胞的细胞质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①~④表示物质。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是磷脂分子,构成细胞质膜的基本支架,具有屏障作用
B. ②是蛋白质分子,在物质运输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C. ③是糖蛋白,在膜两侧均匀分布
D. ④是胆固醇,构成动物细胞质膜的成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其中③为糖蛋白,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②为蛋白质;①为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A、①是磷脂分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质膜的基本支架,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具有屏障作用,A正确;
B、②是蛋白质分子,膜上的转运蛋白具有物质运输功能,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B正确;
C、③是糖蛋白,分布在膜的外侧,C错误;
D、④是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质膜的成分之一,D正确。
故选C。
4. 某生物部分染色体发生的变异如下图所示。它属于染色体畸变的( )
A. 易位 B. 倒位 C. 整倍体变异 D. 非整倍体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示为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互换,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详解】根据图示中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序,可知两对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片段的互换,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即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 甲硫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变成7-G,后者不与胞嘧啶配对而与胸腺嘧啶配对。育种专家用适宜浓度的EMS溶液浸泡种子后再进行大田种植,从而获得更多的变异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EMS浸泡种子只能使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细胞发生基因突变
B. EMS可导致种子基因突变,属于生物诱变因子
C. EMS的处理可使发生变异的后代DNA序列中的氢键数目减少
D. EMS处理是水稻发生适应性进化的唯一因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物进化的知识,考查理解与表达能力,考查科学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A、EMS诱发基因突变主要在有丝分裂间期,但不全在间期,A错误;
B、EMS属于化学诱变因子,B错误;
C、由于鸟嘌呤变成7-G,后者不与胞嘧啶配对而与胸腺嘧啶配对,复制产生子代DNA中含C—G碱基对减少,而A—T碱基对增加,氢键数目减少,C正确;
D、自然选择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EMS不是自然选择的手段而是引发突变,即产生进化原料,D错误。
故选C。
6. 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A→B→C过程是不消耗ATP的
B. 神经纤维所处的氯化钠溶液的浓度会影响C点电位的高低
C. 图中C→D→E的变化主要是由钾离子外流引起的
D. C点和F点的膜电位特点分别是外正内负和外负内正
【答案】D
【解析】
【分析】1、根据题意: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E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内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流动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属于被动运输;而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需要离子泵,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图中A→B→C的变化主要是动作电位形成过程,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的,钠离子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ATP,A正确;
B、动作电位的形成是钠离子内流引起的,神经纤维所处的氯化钠溶液的浓度会影响C点电位的高低,B正确;
C、图中C→D→E的变化过程是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主要是由钾离子外流引起的,C正确;
D、C点和F点的膜电位特点分别是外负内正和外正内负,D错误。
故选D。
7. 科学研究表明在草莓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果实细胞中pH值呈先降低后升高的特点。有同学每隔一天用0.5%醋酸溶液处理草莓的绿色果实,17天后测量草莓果实中几种植物激素的含量,结果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本实验是探究pH下降对草莓果实中激素含量的影响
B. 实验结果表明果实发育过程中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
C. 处理组脱落酸的积累为后期草莓果实的成熟提供营养
D. 施用醋酸可促进某些植物激素的积累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用0.5%醋酸溶液或者用清水处理草莓的绿色果实,因变量是几种植物激素的含量,从实验结果来看,用0.5%醋酸溶液处理组生长素和脱落酸显著增多。
【详解】A、根据试题分析,本实验是探究pH下降对草莓果实中激素含量的影响,A正确;
B、从实验结果来看:草莓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受多种激素的调节,B正确;
C、植物激素只起调节作用,不能为植物细胞提供营养,C错误;
D、从实验结果来看:施用醋酸可促进细胞分裂素的积累,延缓果实的成熟,D正确。
故选C。
8. 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分析,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定量研究的开创性工作。图是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a-1)。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能量利用和传递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太阳能被生态系统固定的效率小于0.1%
B.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464.6J·cm-2·a-1
C. 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降低
D. 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范围是13%~20%
【答案】C
【解析】
【分析】1、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传递,太阳能是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它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然后从绿色植物转移到各种消费者。
2、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放散到环境中的能量,再不能为其他生物所利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各部分所固定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一般情况下,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目愈少,这样便形成一种金字塔形的营养级关系。
【详解】A、被生态系统固定的能量为464.6J·cm-2·a-1,太阳辐射总量为497693.2464.6J·cm-2·a-1,太阳能被生态系统固定的效率为464.6/497693.2464.6约等于0.09%,小于0.1%,A正确;
B、生产者所固定下来的太阳能,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因此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464.6J·cm-2·a-1,B正确;
C、第一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96.3/464.6约等于20.7%,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为18.8/62.8=29.9%,第三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为7.5/12.6=59.5%,则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随营养级的提高而提高,C错误;
D、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剂同化量之比,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3.5%,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0%,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范围是13%~20%,D正确。
故选C。
9. 在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提出了植物向光性原理的相关模型,如图所示四组处理及结果(图中弯曲度大小代表IAA含量多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B组实验可以得出:单侧光不能破坏向光一侧的生长素
B. A、B、C三组都可以是对照组
C. 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单侧光和有无云母片
D. 由实验结果可知,生长素在玉米胚芽鞘尖端横向运输到向光一侧
【答案】B
【解析】
【分析】胚芽鞘向光生长的原因是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多,长得快,云母片可阻断这种横向运输。自变量是实验中可以改变的量(我们可以控制的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量。
【详解】A、由A组和B组对比得出单侧光不能破坏向光一侧的生长素,仅由B组实验结果无法得出这一结论,A错误;
B、A组是空白对照组,B组是C组的对照组,C组是D组的对照组,A、B、C三组都可以是对照组,B正确;
C、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单侧光、有无云母片和云母片的位置,C错误;
D、生长素在玉米胚芽鞘尖端横向运输到背光一侧,不是向光一侧,D错误。
故选B。
10. 如图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据图可判断谷氨酸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B. 若谷氨酸长时间作用,可能会造成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C. NMDA与谷氨酸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并且NMDA这种受体本身也是一种通道蛋白,使谷氨酸和Na+进入突触后膜内
D. 图中③过程的运输方式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兴奋传递到突触小体后,导致钙离子内流,使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谷氨酸,谷氨酸与突触后膜受体NMDA结合,使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其中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电信号、钙离子内流、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谷氨酸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钠离子内流。
【详解】A、根据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内流,可判断谷氨酸是兴奋性神经递质,A正确;
B、若谷氨酸长时间作用,则可使突触后神经元钠离子持续内流,会造成细胞内液渗透压增大,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B正确;
C、由图示可知,NMDA是识别谷氨酸的特异性受体,NMDA这种受体本身也是一种通道蛋白,可运输钠离子,但谷氨酸不进入突触后膜,C错误;
D、图中③过程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C。
11. 骑行是一种流行的健身方式,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骑行时细胞产生大量的CO2将导致血浆的pH值显著下降
B. 骑行中氧气、甲状腺激素、乙酰胆碱、呼吸酶等都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
C. 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
D. 骑行中产生的热量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和呼气等方式散出
【答案】C
【解析】
【分析】1、体温的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通过促进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来增加产热。人体中的热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放能;散热的途径主要是汗腺分泌汗液和皮肤毛细血管的变化,此外含有传导散热等。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感知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
2、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血糖的去路有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详解】A、人体内环境能够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pH值不会显著下降,A错误;
B、呼吸酶不能出现在内环境中,B错误;
C、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其主要场所在线粒体,而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C正确;
D、骑行中产生的热量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呼气等方式散失,D错误。
故选 C。
12. 将ada(腺苷酸脱氨酶基因)通过质粒pET28b导入大肠杆菌并成功表达腺苷酸脱氨酶。下列错误的是
A. 每个大肠杆菌细胞至少含一个重组质粒
B. 每个重组质粒至少含一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位点
C. 每个插入的ada至少表达一个腺苷酸脱氨酶分子
D. 每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位点至少插入一个ada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至少需要三种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①要具有限制酶的切割位点; ②要有标记基因(如抗性基因),以便于重组后重组子的筛选;③能在宿主细胞中稳定存在并复制;④是安全的,对受体细胞无害,而且要易从供体细胞分离出来。
【详解】A、由“腺苷酸脱氨酶基因通过质粒pET28b导入大肠杆菌并成功表达腺苷酸脱氨酶”可推出每个大肠杆菌细胞至少含一个重组质粒,但不一定含有多个重组质粒,A正确;
B、基因工程中质粒作为运载体,条件之一是含有多个限制酶切点,B正确;
C、每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位点不一定能插入一个ada,还要看限制酶切割后的黏性末端是否与目的基因的黏性末端相同,C错误;
D、题中提出腺苷酸脱氨酶得到成功表达,因此每个大肠杆菌的ada至少表达一个腺苷酸脱氨酶分子,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概念和操作步骤,掌握基因工程所需的工具,再结合题干信息“腺苷酸脱氨酶基因通过质粒pET28b导入大肠杆菌并成功表达腺苷酸脱氨酶”,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13. 如图为某哺乳动物X、Y染色体的联会示意图,以下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时期细胞的染色体整体图像可用于制作染色体组型
B. 该时期细胞的X和Y染色体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C. 该时期细胞的X和Y染色体可能会发生DNA链的断裂和重新连接
D. 若该细胞X和Y相同基因座位上的基因不同,说明其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答案】C
【解析】
【分析】精子的形成过程:(1)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列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形成初级精母细胞。(2)初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①联会(交叉互换)②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③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两种次级精母细胞。(3)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四个精细胞。(4)精细胞经过变形形成精子。
【详解】A、用于制作染色体组型的图象一般是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而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错误;
B、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都含有染色单体,B错误;
C、X、Y染色体联会后,同源区段可能会发生DNA链断裂和重新连接现象,C正确;
D、若该细胞X和Y相同基因座位上的基因不同,说明其可能是杂合体,D错误。
故选C。
14. 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 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小
B. 把视野里的物像从图中的乙换为丙时,应选用③,同时提升镜筒,防止压坏装片
C. 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的调节顺序是:转动转换器→调节反光镜→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D. 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由图甲分析可知,目镜越长放大倍数月小,①的放大倍数小于②;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则③的放大倍数大于④;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越近,放大倍数越大,则⑤的放大倍数大于⑥。
2、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详解】A、由分析可知,①的放大倍数小于②;③的放大倍数大于④,A错误;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是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的操作不需要提升镜筒,直接转动转化器,B错误;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是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的操作,正确的调节顺序: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C错误;
D、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是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的操作,应选用放大倍数大的目镜和物镜,故应选②③⑤,D正确。
故选D。
【点睛】
15. 在培养微生物时必须进行无菌操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制备培养基时,先调节pH再灭菌
B. G6玻璃砂漏斗使用后需用盐酸浸泡处理
C. 使用超净台接种前30min需打开紫外灯和过滤风
D. 使用后的培养基需在500g/cm2压力下处理15min
【答案】D
【解析】
【分析】常用的灭菌方法:干热灭菌法、灼烧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
【详解】A、制备培养基时,先调节pH再灭菌,A正确;
B、G6玻璃砂漏斗使用后需用1mol/L的HCl浸泡,并抽滤去酸,再用蒸馏水洗至洗出液呈中性,B正确;
C、使用超净台接种前30min需打开紫外灯和过滤风,C正确;
D、使用后的培养基需在1Kg/cm2压力下处理15min,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灭菌方法,考生需要掌握各种实验器材的灭菌方法。
16. 核移植技术除了研究生物学的基本问题外,在药物生产、优良种畜的培育和繁殖、拯救濒危动物、治疗性克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核移植技术可用于优良种畜的培育
B. 细胞核移植技术可用于人的生殖性克隆
C. 核移植技术与干细胞诱导技术结合,可用于修补人体损伤的器官
D. 核移植技术可用于转基因动物的克隆,以保持转基因动物的性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在畜牧业、医药卫生以及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畜牧生产中,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可以加速家畜遗传改良进程、促进优良畜群繁育。在医药卫生领域,通过建立转基因体细胞系,再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培育的转基因克隆动物可以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许多珍贵的医用蛋白:在治疗人类疾病时,转基因克隆动物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可以作为异种移植的供体;以患者作为供体培育的人核移植胚胎干细胞,经过诱导分化能形成相应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将它们移植给患者时可以避免免疫排斥反应。在保护濒危物种方面,该技术有望增加濒危物种的存活数量。
【详解】A、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将动物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使这个重新组合的细胞发育成新胚胎,继而发育成动物个体的技术,因此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可培育优良种畜,A正确;
B、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可用于人的治疗性克隆,禁止用于生殖性克隆,B错误;
C、核移植技术与干细胞诱导技术结合,可克隆出人体相应的器官,用于修补人体损伤的器官,C正确;
D、利用核移植技术克隆转基因动物,获得的克隆动物遗传物质主要来自细胞核供体,可以保持转基因动物的性状,D正确。
故选B。
17. 嵌合体在免疫学上的含义是指一个机体身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染色体组成不同的细胞系同时存在,彼此能够耐受,不产生排斥反应,相互间处于嵌合状态。如图表示构建嵌合体小鼠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中的培养液需要适时更换
B. 代孕母鼠对早期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C. 嵌合体幼鼠的一个细胞中同时有白鼠和黑鼠的基因
D. 囊胚中分离的胚胎干细胞经诱导可发育成多种组织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图示是利用二倍体小鼠所做的实验,首先将白鼠和黑鼠的受精卵分别培养形成8细胞胚,再合并为16细胞胚,进一步发育为囊胚,最后移植到代孕母体分娩形成嵌合体幼鼠。
【详解】A、过程①为早期胚胎培养,为防止培养过程中细胞代谢废物对细胞的毒害作用,需要对培养液适时更换,A正确;
B、代孕母鼠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的存活提供了可能,B正确;
C、嵌合体幼鼠是由两种受精卵合并(但没有融合)发育而来的,故一个细胞中只有白鼠或黑鼠的基因,不会两种基因同时存在,C错误;
D、囊胚中分离的胚胎干细胞是指囊胚中的内细胞团细胞,其经诱导能发育成各种组织,D正确。
故选C。
18. 下图为动物成纤维细胞的培养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步骤①的操作不需要在无菌环境中进行
B. 步骤②中用盐酸溶解细胞间物质使细胞分离
C. 步骤③到④的分瓶操作前常用胰蛋白酶处理
D. 步骤④培养过程中不会发生细胞转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取动物组织块→剪碎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中(原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用酶分散为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传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
【详解】A、动物细胞培养过程需要无菌操作,故步骤①的操作需要在无菌环境中进行,A错误;
B、动物细胞培养过程需要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B错误;
C、传代培养时需要用胰蛋白酶处理贴壁生长的细胞,使之分散成单个细胞,再分瓶培养,C正确;
D、步骤④为传代培养过程,该过程中部分细胞可能发生细胞转化,核型改变,D错误。
故选C。
19. 关于人体细胞利用葡萄糖进行细胞呼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有氧呼吸时,葡萄糖中能量的主要去向是ATP中的化学能
B. 百米赛跑时,人体产生的CO2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C. 若用18O标记葡萄糖,其彻底氧化时在生成的CO2中能检测到18O
D. 肌细胞内的乳酸是由丙酮酸在线粒体中转化形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1、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于细胞质基质,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两分子丙酮酸,产生少量[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发生于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发生于线粒体内膜,[H]与氧气结合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
2、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第二阶段发生于细胞质基质,丙酮酸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产生乳酸,不产生能量。
【详解】A、有氧呼吸时,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可以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储存在ATP中的大概977.28kJ,A错误;
B、人体细胞只能通过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而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没有二氧化碳,B错误;
C、人体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O进入二氧化碳,C正确;
D、肌细胞内的乳酸是由丙酮酸在无氧呼吸中转化形成,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C。
20. 在大气中CO2浓度的条件下,甲、乙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纵坐标可以表示释放氧气速率或吸收CO2的速率
B. 光照强度为a时,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速率与乙植物的相等
C. 光照强度为b时,甲植物有机物的积累速率大于乙植物的
D. 光照强度为c时,提高CO2浓度,乙植物叶肉细胞内C3的还原可能会加快
【答案】B
【解析】
【分析】1、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水和矿质元素等。2、分析图形:净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图中净光合速率为0时,即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此时光照强度为甲、乙植物的光补偿点,由图可知,甲的光补偿点大于乙植物的光补偿点,且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甲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上升较快并高于乙植物,因此推测甲植物可能是阳生植物,乙可能是阴生植物。
【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纵坐标是净光合速率,故可以用放氧速率或吸收CO2的速率来表示,A正确;
B、光照强度为a时,甲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积累有机物的速率)与乙植物的相等,B错误;
C、据图可知,当光照强度大于b时,甲植物的净光合速率高于乙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故当光照强度大于b时,甲植物有机物的积累速率大于乙植物的,C正确;
D、光照强度为c时,乙植物出现光饱和现象,此时可能是二氧化碳浓度限制了光合作用,故若提高CO2浓度,乙植物叶肉细胞内C3的还原可能会加快,D正确。
故选B。
21. 下图为某山区推行的“猪一沼一果”生态农业模式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指各种含碳有机物
B. 该生态农业模式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的生态学原理
C. 沼气池中的生物成分主要是进行有氧呼吸的真菌
D. 该生态系统中的部分能量不是单向流动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态农业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A、图中的“营养物质”是供农作物利用,故主要指无机盐,A错误;
B、该生态农业模式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的生态学原理,B正确;
C、沼气池中的生物成分主要是进行无氧呼吸的细菌,C错误;
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D错误。
故选B。
22. 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表示的是共生关系,图乙和图丙表示的是竞争关系
B. 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C.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D. 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
【答案】D
【解析】
【分析】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详解】A、甲图两种生物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图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表示的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A错误;
B、猞猁和雪兔之间为捕食,二者的变化关系如乙图所示,B错误;
C、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而图乙所示捕食关系,C错误;
D、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可用图丙表示,D正确。
故选D。
23. DNA探针是人工合成的带有放射性或生物素标记的单链DNA片段,绿色荧光标记的X染色体DNA探针(X探针),仅能与细胞内的X染色体DNA的一段特定序列杂交(碱基互补配对),并使该处呈现绿色荧光亮点。同理,红色荧光标记的Y染色体DNA探针(Y探针)可使Y染色体呈现一个红色荧光亮点。同时用这两种探针检测体细胞,可诊断性染色体数目是否存在异常。医院对某夫妇及其流产胎儿的体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据图分析可知妻子患X染色体伴性遗传病
B. 流产胎儿的X染色体可能来自父亲
C. 妻子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患有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
D. 该夫妇选择生女儿可避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的发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以人体性染色体组成、XY型性别决定已经基因检测的理论为基础考查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异以及优生的相关知识,首先理解DNA探针是对待测基因制备的具有与目标基因相同或互补碱基序列的单链DNA。
【详解】A、据图分析,妻子具有3条X染色体(绿色荧光两点有3个),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A错误;
B、由图形显示分析,流产胎儿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流产胎儿的遗传配子既有可能来自母亲产生的XX卵细胞与父亲产生的含Y精子的结合的结果,也有可能来自母亲产生的含X的正常卵细胞与父亲产生的含XY异常精子的结合的结果,B正确;
C、妻子含有3条X染色体,可能是双亲的性染色体数目正常,但产生配子时染色体数目异常导致,C错误;
D、由于妻子的性染色体存在异常,所以再次产生卵细胞还是可能存在性染色体异常的可能,也就是说,不管再生儿子还是女儿都不可避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的发生,D错误。
故选B。
【点睛】
24. 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下,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若Ⅲ-3为乙病基因携带者,则Ⅳ-1为乙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3/5
C. 若乙病在人群中发病率为1%,则Ⅲ-2与Ⅲ-3生育一个患乙病的女儿的概率为1/66
D. 若Ⅱ-3与Ⅱ-4生1个患甲病的性染色体为XXY的孩子,其染色体异常是由Ⅱ-4造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Ⅱ-1×Ⅱ-2→Ⅲ-1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控制该病的基因为B/b;由Ⅱ-3×Ⅱ-4→ Ⅲ-8可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结合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可知,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设控制该病的基因为A/a。
【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A正确;
B、由于Ⅲ-1是bb,故Ⅱ-1和Ⅱ-2均为Bb,则Ⅲ-2的基因型为1/3BB、2/3Bb,若Ⅲ-3为乙病基因携带者即为Bb, Ⅲ-2和Ⅲ-3所生后代的基因型为BB∶Bb∶bb=(1/3×1/2+2/3×1/4)∶(1/3×1/2+2/3×1/2)∶(2/3×1/4)=2∶3∶1,Ⅳ-1表现型正常,为乙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3/5,B正确;
C、Ⅲ-2的基因型为1/3BB、2/3Bb,若乙病在人群中发病率为1%,即b%=0.1,B%=0.9,BB%=0.9×0.9=81%,Bb%=2×0.1×0.9=18%,正常人中Bb比例为18%÷(81%+18%)=2/11,Ⅲ-3的基因型为2/11Bb,则Ⅲ-2与 Ⅲ-3生一个患乙病的女儿即bbXX的概率为2/3×2/11×1/4×1/2=1/66,C正确;
D、根据Ⅲ-8患甲病可知,Ⅱ-3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XAXa,Ⅱ-4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XAY,若Ⅱ-3与 Ⅱ-4生1个患甲病的性染色体为XXY的孩子即XaXaY,该个体多了一条Xa,是Ⅱ-3产生配子时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异常分离所致,D错误。
故选D。
25. 202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两位在基因组编辑技术(如CRISPR/Cas)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女科学家。这项技术的问世源自于人们在本世纪初对细菌抵御噬菌体的机理研究:不少的细菌第一次被特定的噬菌体感染后,由细菌Cas2基因表达的Cas2核酸内切酶(蛋白质)便会随机低效切断入侵的噬菌体DNA双链,并将切下的DNA片段插入CRISPR位点,形成“免疫记忆”。当细菌再次遭遇同种噬菌体时,由CRISPR位点转录产生的crRNA便会将另一种核酸内切酶(如Cas9)准确带到入侵者DNA处,并将之切断,即“免疫杀灭”。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菌体内发生图中的①过程,需要细菌提供场所、模板、原料、能量等
B. 图中②过程的机理类似于mRNA与DNA模板链的结合
C. 核酸内切酶Cas2通过识别特定序列的DNA,并在特定位点将DNA切断
D. 细菌利用CRISPR/Cas9分子装置剿灭入侵噬菌体的过程相当于高等动物的特异性免疫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形:左图是初次免疫形成免疫记忆,右图为再次感染后的免疫杀灭。左图中细菌当第一次被特定的噬菌体感染后,细菌cas2基因表达的Cas2核酸内切酶(蛋白质)会随机低效切断入侵的噬菌体DNA双链,并将切下的DNA片段插入CRISPR位点,形成“免疫记忆”。右图中当细菌再次遭遇同种噬菌体时,由CRISPR位点转录产生的crRNA便会将另一种核酸内切酶(如Cas9)准确带到入侵者DNA处,并将之切断,形成“免疫杀灭。
【详解】A、细菌体内发生图中的①过程为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需要提供核糖体(翻译场所)、细菌DNA(转录模板)、转移RNA(运输氨基酸)、核糖核苷酸(转录原料)、氨基酸(翻译原料)、ATP(供能),A正确;
B、由图可知:当细菌再次遭遇同种噬菌体时,由CRISPR位点转录产生的crRNA便会将另一种核酸内切酶准确带到入侵者DNA处,涉及RNA与DNA的结合,与mRNA与DNA模板链的结合的机理类似,利用的是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Cas2核酸内切酶能随机低效切断入侵的噬菌体DNA双链,并没有特异性的识别,C错误;
D、细菌利用如图所示的CRISPR/Cas分子装置剿灭入侵噬菌体的过程,是后天形成的,则相当于高等动物的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C。
【点睛】
二、非选择题
26. 闰绍细胞是脊髓前角内的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下图表示脊髓前角神经元、闰绍细胞共同支配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过度兴奋的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注:“+”表示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表示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1)图中的效应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刺激b处会产生兴奋,此时该处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且在图中____________(填字母)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____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
(2)用适宜电刺激a处后用图甲装置测量a点的膜电位,膜电位变化如图乙。
图乙曲线中Na+内流发生在____________段。a处受刺激后引起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并引起肌肉反应同时闰绍细胞接受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枝的支配,产生____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最终抑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3)已知破伤风毒素是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神经蛋白毒素,该物质可以抑制感染者的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据此推测,机体感染破伤风杆菌后,肌肉易会出现____________症状。
【答案】(1) ①. 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 ②. 外负内正 ③. c、d ④. 相反
(2) ①. GH ②. 抑制
(3)持续性收缩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 a处兴奋时,一方面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引起肌肉收缩;另一方面,兴奋传到闰绍细胞,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肌肉收缩。通过这两个途径实现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
图甲膜电位是外负内正,为动作电位;图乙是动作电位产生和静息电位恢复的过程中膜电位变化示意图。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小问1详解】
题图显示,效应器是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组成的;b处产生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在题图中兴奋传递是 a→b→c→d,,而d兴奋抑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刺激b处,兴奋可以传至c、d处,在c 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而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
【小问2详解】
图乙中去极化和反极化发生在GH段,该过程主要是由于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导致的;闰绍细胞接受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枝的支配,产生抑制,最终抑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小问3详解】
破伤风毒素可以抑制感染者的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则其解除了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抑制作用,故可以导致肌肉持续性收缩。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点,主要是对兴奋传导和传递机制的理解,明确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并能够分析闰绍细胞实现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的机理。
27. 在几十亿年的进化过程中,部分植物和微生物形成了可以固定太阳能、生成有机物和释放O2的机制,即光合作用。许多科学家致力于人工重建和控制光合作用过程,希望借此人工生产清洁能源,这一计划被称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阿波罗计划”。回答下列问题:
(1)光合作用是分阶段进行的,其化学反应包括①___________和②___________两个阶段。完成上述计划需要依次模拟这两个阶段的化学反应。
(2)为了模拟①阶段的反应,科学家分离出了菠菜叶肉细胞的类囊体薄膜,以单层磷脂分子为基础构建成人工合成的微滴,如图1中的TEM模块。该模块在光照条件下,可释放O2。TEM模块中吸收利用光能的物质是___________,除了O2外,TEM模块还产生了___________和NADPH。在光合作用过程中,①阶段产生的NADPH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为了模拟②阶段的反应,科学家选择了一些酶和底物加入微滴中,构建了一系列人造反应,如图1中的CETCH模块。在该模块中,CO2与底物结合后,经过一系列的反应生成有机物,该过程中发生的能量变化是___________。为了使反应能够持续进行,CETCH模块中与CO2结合的底物应与叶绿体内的___________(填化合物)相同。
(4)在适宜条件下给予微滴光照,定期检测体系中制造的有机物的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据图可知,该半人工体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过程,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光反应 ②. 暗反应(或碳反应)
(2) ①. 光合色素(或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②. ATP(或腺苷三磷酸) ③. 还原C3和提供能量
(3) ①. 储存在ATP和NADPH中的活跃化学能转变为制造的有机物中的稳定化学能 ②. C5
(4)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体系中的有机物含量逐渐增加,而黑暗条件下有机物含量几乎不变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O2,以及ATP的形 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 CO2被C5固定形成C3, 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小问1详解】
根据是否需要光,光合作用可以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或碳反应),每一个阶段都存在一些化学反应,故要完成人工重建和控制光合作用过程计划需要依次模拟这两部分的化学反应。
【小问2详解】
光反应阶段的场所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为了模拟第①部分(光反应),需分离出菠菜的类囊体薄膜,光合色素(或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具有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作用。
由于光反应会产生ATP(或腺苷三磷酸)和NADPH,故能检测到该薄膜在光照条件下可以合成ATP和NADPH。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①阶段产生的NADPH的作用是还原C3和提供能量。
【小问3详解】
第②部分为暗反应阶段,其场所为叶绿体基质,物质变化为利用CO2合成为有机物,能量变化为将储存在ATP和NADPH中活跃化学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稳定化学能;该反应中与CO2结合的物质应和叶绿体中的C5化合物一样, 在被消耗的同时也能不停生成,反应才能持续发生。
【小问4详解】
光合作用需要光,在适应的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能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而在黑暗条件下,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合成有机物,根据图2可知,该半人工体系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体系中有机物逐渐增加,而黑暗条件下有机物含量几乎不变,所以该半人工体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过程。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过程的有关知识,从题中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8. 豆科马鞍树属植物高丽槐产生的高丽槐素是一种能抵抗真菌感染的天然化学物质。已知该物质的产生受三对基因D/d、E/e和F/f控制,其中基因D、E共同决定高丽槐素产生,基因F抑制基因D的表达。某研究小组用三种不产生高丽槐素的单基因突变纯合品系进行如下杂交实验(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组别
1
2
3
亲本
品系1×品系2
品系1×品系3
品系2×品系3
F1合成高丽槐素植株比例
100%
0
0
F2合成高丽槐素植株比例
9/16
3/16
3/16
(1)品系1和品系3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组F2中能产生高丽槐素的植株自由授粉,所产生的后代中能合成高丽槐素的植株占_____________。
(3)在密植高丽槐的地区,由于检疫不严格导致外界输入致死性较强的真菌类型,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后,推测D/d、E/e和F/f基因频率的最可能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上升。
(4)写出品系1×品系2杂交形成F2过程的遗传图解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ddEEff或DDeeff ②. DDEEFF
(2)64/81 (3)D、E、f上升
(4)
雄配子
雌配子
DEf
Def
dEf
def
DEf
DDEEff产高丽槐素
DDEeFF产高丽槐素
DdEEff产高丽槐素
DdEeff产高丽槐素
Def
DDEeff产高丽槐素
DDeeff不产高丽槐素
DdEeff产高丽槐素
Ddeeff不产高丽槐素
dEf
DdEEff产高丽槐素
DdEeff产高丽槐素
ddEEff不产高丽槐素
ddEeff不产高丽槐素
def
DdEeff产高丽槐素
Ddeeff不产高丽槐素
ddEeff不产高丽槐素
Ddeeff不产高丽槐素
F2 D E ff ddE ff D eeff ddeeff
表现型及比例:产高丽槐素 : 不产高丽槐素
9 : 7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 ,高丽槐素的产生受三对基因D/d、E/e和F/f控制,其中基因D、E共同决定高丽槐素产生,基因F抑制基因D的表达,若要产生高丽槐素,则不应有F基因,基因型应为D-E-ff,现有三种不产生高丽槐素的单基因突变纯合品系,则基因型可能为DDEEFF、DDeeFF、ddEEff或DDeeff、ddEEFF,据此分析作答。
【小问1详解】
据表可知,品系1×品系2子一代均能合成高丽槐素,则推测其应均含有ff,但一个有E,另一有F,故两者基因型可能为ddEEff或DDeeff,两者杂交,子一代基因型为DdEeff,子二代中D-E-ff的比例为9/16;品系1×品系3和品系2×品系3两者杂交结果相同,均为子一代中无高丽槐素植株,则推测品系3一定含有FF,又因为其在子二代中出现高丽槐素植株D-E-ff比例为3/16,可推测其基因型应为DDEEFF。
【小问2详解】
结合(1)可知,第1组F2中能产生高丽槐素的植株基因型为D-E-ff,因为ff纯合,仅考虑DE即可,包括1DDEE(配子为1/9DE)、2DDEe(配子为1/9DE、1/9De)、2DdEE(配子为1/9DE、1/9dE)、4DdEe(配子为1/9DE、1/9De、1/9dE、1/9de),令其自由授粉,则根据棋盘法可知,所产生的后代中能合成高丽槐素(D-E-)的植株占64/81。
【小问3详解】
)由题意知,高丽槐素是一种能抵抗真菌感染的天然化学物质,在真菌感染严重地区,含有高丽槐素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并繁殖后代,没有高丽槐素容易被真菌感染而淘汰,因此D、E上升,由于F抑制高丽槐素表达,含有F基因的个体不容易表达豌豆素而被真菌感染死亡,因此F基因频率会降低,f基因频率会升高,即D/d、E/e和F/f基因频率的最可能变化趋势是D、E、f上升。
【小问4详解】
结合(1)可知,品系1和品系2基因型可能为ddEEff或DDeeff,两者杂交的遗传图解可表示如下:
F2 D - E - ddE- ff D- eeff ddeeff
表现型及比例: 产高丽槐素 : 不产高丽槐素
9 : 7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并应用子代表现型比例推测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应用雌雄配子结合法计算某基因型的概率,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设计遗传实验判断相关个体的基因型。
29. 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回答与果酒、果醋制作有关的问题:
(1)在制作果酒时,在自制的酒曲中除了主要的微生物______外,往往还含有能够生产果胶酶的____________和细菌,为了能够从中淘汰细菌,需在中性偏酸,用蔗糖和____________配制的培养基上进行分离。
(2)若用紫色葡萄为原料,冲洗后的葡萄在____________溶液中浸泡5min,再用清水冲洗、沥水和打浆;在配制酵母液时,为尽快使酵母发挥作用,在糊状的酵母液加入少量的____________。
(3)在制作果醋时,取醋曲悬液和____________混匀,并将pH调至______后倒入发酵瓶,使锯末湿透。
(4)果醋和泡菜都会产生有机酸,与泡菜产生酸的主要微生物不同,产生果醋的微生物的异化作用类型是____________。
(二)回答与胚胎工程和动物克隆有关的问题:
(1)从动物机体取出组织或细胞后立即进行培养,当细胞从移植物中生长迁移出来,形成_________并增大以后,接着进行_________培养。
(2)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在一定浓度的_________(填物质名称)介导下可以相互融合,也可以通过电融合技术使胞质融通。利用杂交细胞检测特定染色体丢失与特定基因产物(蛋白质)减少的对应关系可以进行_________。
(3)胚胎移植时,一头母畜发情排卵并经配种后,在一定时间内从其输卵管取出早期胚胎,然后把它们分别移植到另外一头与供体_________、_________的母畜的_________,在子宫着床、并继续生长发育,最后产下供体的后代。
(4)在胚胎分割过程中,移植物的选择既可以是分割出的胚胎或细胞,也可以是_________,再移植到受体内,着床发育产仔。
【答案】 ①. 酵母菌 ②. 霉菌 ③. 豆芽汁 ④. 高锰酸钾 ⑤. 蔗糖 ⑥. 酒—水混合物 ⑦. 7 ⑧. 需氧型 ⑨. 生长晕 ⑩. 传代 ⑪. 聚乙二醇 ⑫. 基因定位 ⑬. 同时发情处理 ⑭. 未经配种 ⑮. 输卵管 ⑯. 在体外培养到早期囊胚阶段
【解析】
【分析】(一)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1)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2)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二)1、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
2、胚胎移植过程:
【详解】(一)(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除外酒曲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其中有能够生产果胶酶的霉菌、细菌等,蔗糖豆芽汁培养基可以用来培养酵母菌和霉菌,使它们与细菌分离开来。酵母菌多数为腐生,一般生长在含糖较高,偏酸的环境中,在通气条件下,液体培养比霉菌快。
(2)在果酒制作中,冲洗后的葡萄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的目的是消毒,杀死苹果汁中的杂菌,在配制酵母液时,为尽快使酵母发挥作用,在糊状的酵母液加入少量的蔗糖作为碳源。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因此在制作果醋时,取醋曲悬液和酒—水混合物混匀,由于酒曲中含有醋酸菌,因此将pH调至7后倒入发酵瓶,使锯末湿透。
(4)产生果醋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异化作用类型为需氧型。
(二)(1)根据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从动物机体取出组织或细胞后立即进行培养,当细胞从移植物中生长迁移出来,形成生长晕并增大以后,接着进行传代培养。
(2)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在一定浓度的聚乙二醇介导下可以相互融合,也可以通过电融合技术使胞质融通。利用杂交细胞检测特定染色体丢失与特定基因产物(蛋白质)减少的对应关系可以进行基因定位。
(3)根据胚胎移植的操作过程可知,将从输卵管取出的早期胚胎分别移植到另外一头与供体同时发情处理且未经配种的母畜的输卵管内,在子宫着床后继续发育。
(4)胚胎分割过程中,选择的时期可以是桑椹胚或囊胚。因此移植物的选择既可以是分割出的胚胎或细胞,也可以是在体外培养到早期囊胚阶段再移植到受体内,着床发育产仔。
【点睛】本题考查果酒果醋的制作和胚胎工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果酒。果醋的制作原理和实验流程,把握实验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掌握胚胎工程中胚胎移植的操作过程和胚胎分割的操作过程,识记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30. 被孵化出的蝌蚪在50天内会保持其形态。某科研小组以蝌蚪为材料开展了验证甲状 腺中的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的影响实验。
实验材料和用具:生长发育状况一致的同种蝌蚪、广口瓶、尺子、饲料、池塘水、牛甲状腺磨 碎物、甲状腺激素溶液(用碘液配制)、碘液等。
(1)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_。
④每隔 3 天对蝌蚪进行一次测量,实验共进行 21 天,在得到测量结果后_________。
(2)请设计一个表格记录实验结果(结果中直接使用平均值)。________
(3)分析与讨论:本实验中,牛甲状腺磨碎物可能是通过其中的甲状腺激素促进蝌蚪的_________,从而促进蝌蚪生长。
【答案】 ①. 取4个广口瓶,标号为甲、乙、丙、丁 ②. 甲广口瓶内加入一定量的池塘水和饲料;乙广口瓶内加入等量池塘水、含牛甲状腺磨碎物的饲料;丙广口瓶内加入等量池塘水+甲状腺激素溶液和饲料;丁广口瓶内加入等量池塘水+碘液和饲料 ③. 将生长发育状况一致的同种蝌蚪随机均分为4组,用尺子测量蝌蚪长度后,分别放入4个广口瓶中,将各广口瓶放置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④. 统计分析每组数据的平均值 ⑤.
第0天
第3天
第6天
第9天
第12天
第15天
第18天
第21天
甲
乙
丙
丁
⑥. 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解析】
【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甲状腺中的甲状腺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所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饲喂甲状腺和有无饲喂甲状腺素。在设计有无饲喂甲状腺的分组时,需考虑牛甲状腺细胞中其他物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设计一组蝌蚪饲喂牛肝磨碎物,排除细胞中其他物质的干扰;在设计有无饲喂甲状腺素的分组时,需考虑溶剂碘液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设计一组蝌蚪饲喂碘液,排除碘液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本实验的因变量是蝌蚪的体长。
表格绘制需注意书写表题,表格中需包含实验的分组和因变量,分组何用甲乙、丙、丁、戊表示,因变量用蝌蚪的测量长度表示,表格中还需有测量时间和多次测量的表示。
【详解】(1)①取4个广口瓶,标号为甲、乙、丙、丁。
②甲广口瓶内加入一定量的池塘水和饲料;乙广口瓶内加入等量池塘水、含牛甲状腺磨碎物的饲料;丙广口瓶内加入等量池塘水+甲状腺激素溶液和饲料;丁广口瓶内加入等量池塘水+碘液和饲料。
③将生长发育状况一致的同种蝌蚪随机均分为4组,用尺子测量蝌蚪长度后,分别放入4个广口瓶中,将各广口瓶放置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④每隔 3 天对蝌蚪进行一次测量,实验共进行 21 天,在得到测量结果后统计分析每组数据的平均值。
(2)表格设计如图:
第0天
第3天
第6天
第9天
第12天
第15天
第18天
第21天
甲
乙
丙
丁
(3)本实验中,牛甲状腺磨碎物可能是通过其中的甲状腺激素促进蝌蚪的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从而促进蝌蚪生长。
【点睛】本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以及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学会相关实验设计,理解清楚实验的各种变量是解决实验题的关键所在。
2024舟山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舟山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舟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舟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舟山舟山中学高三下学期3月质量抽查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舟山舟山中学高三下学期3月质量抽查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