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学期写景游记类文言文练习——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学期写景游记类文言文练习——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 练习题 一、选择题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雨中上韬光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注释)①韬光:指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时踞石而坐 学而不思则罔B.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D.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真不知马也【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熟记课文注释。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A表承接/表转折。故A不合题意。B连词,因为/连词,因为。故B符合题意。C助词,的/代词,它。故C不合题意。D代词,它的/表推测,相当于“恐怕”。故D不合题意。故选B。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 妍:
②恨僧少可语耳 恨: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之骨格,得石而苍”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
B.宋何罪之有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水陆草木之花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2分)
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
(4)请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主旨,并说说其写法上的突出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①美丽
②遗憾(2分,每个1分)
(2)D(2分)
(3)稍微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2分,大意对即可)
(4)内容主旨:写作者雨中登韬光庵的情景,描绘了林、水、石等景物,突出了环境的幽静、冷清,流露出作者对美景的赞许之情和默然独守的性情。(3分)
写法特点:以作者主观感受为线索,把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自然地交融在一起。(1分)
二、对比阅读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小题[甲]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乙]醉翁亭记(节选)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以上选文的作者是唐代的___和宋代的____ 3.下面对文中画线句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快乐的(鱼儿),忽然向着远处游过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B.(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慢慢消失。C.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有诸峰山,树林和山谷特别优美。D.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4.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描写潭水的清澈,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和鱼互相取乐的情景。B.[乙]文开篇用“环滁皆山也”暗示了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人迹罕至。C.[甲][乙]两文在写景时都有动有静,修辞方面也都运用了比喻。D.[甲][乙]两文都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记叙了各自游览的过程。5.下列语句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1)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答案】2. 柳宗元 欧阳修 3.D4.C5.(1)表现了作者无法排遣的抑郁苦闷(忧伤凄苦)之情。(2)表现了作者借山水之乐米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心情。(或“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之情”)【分析】2.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小石潭记》作者是唐代的柳宗元,这篇散文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醉翁亭记》作者是宋代的欧阳修,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翻译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A.句中重点字词:佁然:静止的样子;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相乐:互相取乐。选项解释错误;B.句中重点字词: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选项解释错误;C.句中重点字词:环:环绕;皆:副词,都;滁:滁州;其:代词,它,指滁州城;诸:众,许多;壑:山谷。选项解释错误;D.句中重点字词: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于:在。选项解释正确;故选D。4.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由[甲]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似与游者相乐” ,可知运用侧面描写,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也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心情。选项表述错误;B.[乙]文全篇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作者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怀抱之景。选项表述错误;C.由[甲]文中“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可见鱼儿忽静忽动,这动静交错的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由[乙]文中“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可知蔚然深秀的琅琊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悦目泉声动听,相映成趣。由[甲]文中“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可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小石潭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由[乙]文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可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亭子比喻成了鸟的翅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醉翁亭外形的美丽。选项表述正确;D. [乙]文先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引出醉翁亭,再写山林的人事,按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甲]文选段中没有用到移步换景的手法。选项表述错误;故选C。5.本题考查对思想情感的概括理解和对比分析的能力。(1)句意是: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作者是因为小石潭的鱼水之趣暂时乐而忘忧,但是孤凄悲凉的忧思却又因其境过清,而生出悄怆幽邃、凄神寒骨的悲凉之意,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无法排遣的孤凄之情。(2)句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结合语境可以看出作者通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和游人的山水之乐、游宴之乐,抒发了他贬谪后的苦闷心情,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点睛】参考译文:[乙]醉翁亭记(节选)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乙)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足,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走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圩,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注释)。(注释)。①渴(hé)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庥(xiū),竹荫.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如鸣佩环,心乐之(_________) (2)卷石底以出(_________)(3)民桥其上(_______) (4)逾石而往有石泓(_________)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8.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答案】6. 以……为乐;对……感到高兴 弯曲,翻卷 搭桥,架桥 越过,经过 7.(1)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我心里很是高兴。(2)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8.甲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乙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分析】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卷”,动词,翻卷;“桥”,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搭桥;“逾石”,越过石头。7.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闻,听到;如,像;鸣佩环,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乐,以……为乐;对……感到高兴。(2)摇;这里指吹动;巅,山巅,这里指树梢;韵,指风动草木的声音。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语句,分析概括。甲文中“闻水声,如鸣佩环”表现出小潭水声悦耳;而“水尤清冽”表现出潭水清凉。乙文中“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表现出泉水鸣声多变;而“清深多倏鱼”表现出泉水清澈幽深,水清得可以看到潭中的小鱼。作答时,需围绕“水声悦耳”“清澈”等关键词阐述。综合上述分析,概括答案。【点睛】参考译文:乙: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箭头草,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 民桥其上 ( ) ② 其长可十许步 ( ) 2.与“视之既静”中的“之”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B.久之 (《狼》)C.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 D.送杜之府之任蜀川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其流抵大石4.翻译下列句子。(4分)(1)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小石潭记》)5.说说石渠的水有什么特点。 (2分) 答案1.(1) (2分) ①架桥、建桥、造桥 ②大约 2.A3.其流/抵大石(1分)4.(4分)(1) 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 (2)院子里像积了一潭水清澈透明,水中纵横交错的,大概是竹与柏枝的影子吧。5.(2分) 清澈幽深,鸣声多变。(或“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本册综合当堂检测题,文件包含写景游记类文言文练习教师版docx、写景游记类文言文练习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三中考语文文言文-山水游记类专项练习试题含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游记类文言文学生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