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科学(生物部分)模拟(二模)试题分类汇编-04选择题(中档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406806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中考科学(生物部分)模拟(二模)试题分类汇编-04选择题(中档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406806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中考科学(生物部分)模拟(二模)试题分类汇编-04选择题(中档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406806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中考科学(生物部分)模拟(二模)试题分类汇编-04选择题(中档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科学(生物部分)模拟(二模)试题分类汇编-04选择题(中档题),共19页。
C.保护易感人群D.控制病原体
2.(2022·浙江杭州·统考二模)近期,变异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的亚型BA.2在加速传播,为疫情防控带来新的挑战。接种过加强针疫苗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总体症状较轻。分析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属于传染病环节中的传染源B.成人接种加强针疫苗会获得更多抗体
C.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与艾滋病相同D.勤洗手对预防新冠肺炎无任何效果
3.(2022·浙江杭州·统考二模)2018年1月1日后,可在省内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疫苗接种门诊进行咨询、预约或接种宫颈癌疫苗了。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是由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如图(HP)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到达宿主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通过微小糜烂面的接触而进入细胞内,停留在感染部位的上皮细胞核内复制并转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给健康的人注射疫苗属于控制传染源
B.注射疫苗获得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C.引起宫颈癌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传染源
D.HPV形似球状,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
4.(2022·浙江宁波·统考二模)生物体的诸多生命活动因为具有方向性而显得有条不紊,下列归纳正确的是( )
A.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根→茎→叶
B.胎儿排放代谢废物:母体→胎盘和脐带→胎儿
C.氧气在人体内利用:外界→肺循环→体循环→组织细胞
D.血液在肺部的流向: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肺动脉
5.(2022·浙江宁波·统考二模)杨梅是宁波的特产水果,果实黑紫,汁液丰富,深受全国人民喜爱。下列关于杨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一颗颗杨梅是由花中的子房发育而来的
B.用杨梅煮酸梅汁时,水很快变红色,是因为高温破坏了杨梅细胞的细胞壁
C.杨梅树的茎能增粗是因为它的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有形成层
D.通过发酵技术酿造杨梅酒主要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
6.(2022·浙江杭州·统考二模)17世纪,植物学家格鲁通过解剖花,对花的结构作 了如下描述:“在花中有产生精子的部分,其中有相当于动物精子的小球,能使相当于卵巢的部分发育受孕。”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格鲁所观察的植物很可能是一种蕨类植物
B.格鲁所述“花中相当于卵巢的部分”是指花粉管
C.格鲁所述“相当于动物精子的小球”是指子房中的胚珠
D.所述“花中产生精子的部分”是指雄蕊(或花药)
7.(2022·浙江杭州·统考二模)下列关于遗传与进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凡是外界环境引起的变异都是可遗传
B.“杂交”的后代常常具有比亲代更优良的性状,这在科学上被称为“杂交优势”
C.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它由染色体和蛋白质组成
D.在有毒农药的长期使用下,农田害虫逐渐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8.(2022·统考二模)竹的繁殖主要依靠地下的竹鞭(地下茎)进行。竹鞭分节,节上的芽形成竹笋,竹笋长成新竹。竹的主要繁殖方式是( )
A.出芽生殖B.有性生殖C.营养繁殖D.分裂生殖
9.(2022·浙江杭州·统考二模)为有效预防新冠肺炎,2021年1月国务院发布,对九类重点人群开展紧急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细胞结构简单,没有细胞核
B.多国已发现变异的新冠病毒,病毒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C.通过接种疫苗,可以使人获得对新冠肺炎的非特异性免疫
D.新冠病毒的疫苗是抗体,按种疫苗的目的是保护易感人群
10.(2022·浙江宁波·统考二模)如图表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基本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种子的营养物质都储存在④中
B.两种种子结构的区别之一是④的数量不同
C.在玉米种子的纵切面上滴加碘液,变蓝的结构是③
D.两种种子中新植物的幼体都由①②③④⑤组成
11.(2022·浙江杭州·统考二模)小金酒后驾车,看到小徐后虽然踩刹车但还是发生车祸,小徐受重伤。下列有关酒驾分析正确的是( )
A.踩刹车这一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B.小金酒后驾车动作不协调,主要是他的大脑受到影响
C.A型血的小徐失血过多需要输血,最好给他输入O型血
D.看见小徐后踩刹车,这一过程中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 ①→②→⑤→⑥→⑧→⑦→⑤→③→④
12.(2022·浙江宁波·统考二模)学习科学时我们经常会用图像来建模。下列对如图图像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若图表示胃蛋白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则b点的pH=7
B.若图表示肺容积在呼吸过程中的变化,则bc段膈肌由收缩变为舒张
C.若图中ab段表示血液中尿素含量的变化,,则ab段含量增大是因为经过了肾脏
D.若图表示正常人餐后一段时间内血糖含量的变化,则bc段下降的原因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物减少
13.(2022·浙江杭州·统考二模)如图为某人饭后四小时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点血糖含量高是糖尿病的表现
B.BC段血糖含量上升是因为呼吸作用减弱
C.CD段血糖含量下降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增加
D.人体的正常血糖含量为140毫克/100毫升
14.(2022·浙江温州·统考二模)如图是某绿色植物叶片的物质进出图,该示意图能表示下列的哪项生命活动( )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D.向性运动
15.(2022·浙江温州·统考二模)江心屿一棵树龄1300多年的樟树被评为温州市最长寿的树。它的“树心”已经腐烂,变成空心树,但仍然枝繁叶茂。下列对该树的推断正确的是( )
A.导管部分腐烂B.导管全部腐烂
C.筛管部分腐烂D.筛管全部腐烂
16.(2022·浙江宁波·统考二模)如图是小肠内壁和植物根尖的结构示意图,它们的共同点有( )
A.都增大了吸收面积B.都属于器官
C.构成的细胞都有细胞壁D.都能吸收大分子有机物
17.(2022·浙江衢州·统考二模)图中a、b、c、d表示人体心脏的四个腔,A、B表示两个器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表示肺
B.血管③中流动脉血,血管④中流静脉血
C.心脏四个腔中血液流向为b→d→c→a
D.若血管②中的血液营养物质比血管中①多,则A是小肠
18.(2022·浙江杭州·统考二模)肠道显微胶囊是一种用于诊断胃肠道疾病的可吞咽式小型设备(如图),患者将智能胶囊吞下后,它即随着胃肠肌肉的运动节奏依次通过消化道的各个结构,同时对经过的胃肠道进行连续摄像。结合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显微胶囊依次经过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B.显微胶囊进入结构④时,结构④的蠕动属于物理消化
C.显微胶囊可进入结构②,②分泌的消化液含消化脂肪的消化酶
D.显微胶囊进入到结构⑥处时,⑥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19.(2022·浙江杭州·统考二模)人体是统一的整体,下列为人体消化系统、肺泡、心脏和肾单位的结构图。则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在图甲中的④内彻底消化成氨基酸后被吸收进入血液
B.图乙肺泡慢慢鼓起时,肋间外肌和膈肌都处于收缩状态
C.从肺里出来的血液由图丙中的d血管流入心脏
D.若图丁③中液体成分含有红细胞和蛋白质,可能是肾小管病变
20.(2022·浙江杭州·统考二模)双子叶植物叶表皮上的气孔,结构如图所示,气孔是氧气、二氧化碳出入及水分散失的门户。当保卫细胞含水量多时气孔大,含水量少时气孔小甚至关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保卫细胞形状能改变是因为没有细胞壁
B.蒸腾作用时水汽化吸热,能带走叶片上的部分热量
C.保卫细胞的含水量的多少不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D.将叶片浸入浓盐水中,气孔将如左图所示
21.(2022·统考二模)如图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图像,要使视野A变成视野B,首先要进行的操作是( )
A.低倍镜换成高倍镜B.玻片向左上方移动
C.把大光圈换成小光圈D.转动细准焦螺旋
22.(2022·统考二模)“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古时人们常常会折一条柳枝(如图)送给远行的朋友。根据右图可以判断柳树属于( )
A.苔藓植物B.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D.被子植物
23.(2022·浙江宁波·统考二模)实验室制取CO2气体的有关操作如下图,正确的是( )
A.检查气密性B.制取气体
C.收集D.验满
24.(2022·浙江宁波·统考二模)下列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中,难以成功的是( )
A.AB.BC.CD.D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
除杂方法
A
N2
CO2
NaOH溶液
将混合气体通入除杂试剂并干燥
B
KCl
MnO2
水
溶解、过滤、蒸发
C
NaCl
Na2SO4
BaCl2溶液
沉淀、过滤、蒸发
D
NaOH
Na2CO3
Ca(NO3)2溶液
沉淀、过滤、蒸发
参考答案:
1.B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新型紫外线一LED 灯可以有效杀灭环境中的新冠病毒,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分析,这种做法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故选B。
2.B
【分析】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A.新冠病毒属于病原体,新冠肺炎患者属于传染病环节中的传染源,A错误。
B.成人接种加强针疫苗相对于再次免疫,可以增加机体记忆细胞的数量,能快速增殖分化出浆细胞产生更多抗体,B正确。
C.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空气飞沫,与艾滋病不同,C错误。
D.勤洗手可以预防新冠肺炎,由于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以及密切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染。因此,当与患有新冠肺炎的患者接触,或者是接触到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东西时,就会造成自身被传染的情况发生。为此,除了佩戴口罩以外,勤洗手可以有效地预防新冠肺炎,D错误。
故选B。
3.B
【分析】传染病是指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解答即可。
【详解】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所以给健康的人注射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A错误;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所以注射疫苗刺激免疫细胞产生抗体,从而对病原体具有清除作用,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故B正确;引起宫颈癌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是病原体,故C错误;HPV病毒是一类结构十分简单的微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主要有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了病毒的结构特点、病原体的概念、免疫的特点、人体的三道防线。明确病毒的结构特点、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人体的三道防线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4.C
【分析】(1)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如图:
(2)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筛管位于韧皮部,运输有机物,方向从上往下;导管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方向自下而上。
(3)胎儿发育所需的营养和氧气的获得途径:母体→胎盘→脐带→胎儿,胎儿产生的废物的排出途径是:胎儿→脐带→胎盘→母体排出。
【详解】A.植物体在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筛管,通过叶→茎→根,自上而下进行运输的,A错误。
B.胚胎从母体获得各种养料和氧气,并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排入母体血液,由母体的肾脏和呼吸系统排出。各种养料和氧气:母体→胎盘→脐带→胎儿;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胎儿→脐带→胎盘→母体排出。因此胎儿排放代谢废物的途径是:胎儿→脐带→胎盘→母体排出,B错误。
C.氧气进入人体的过程为,外界→肺泡→肺循环(→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组织细胞,C正确。
D.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D错误。
故选C。
5.B
【分析】一朵花传粉、受精完成后子房的发育情况如下:
【详解】A.一颗颗杨梅属于果实,是由花中的子房发育而来的,故A正确。
B.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用杨梅煮酸梅汁时,水很快变红色,是因为高温破坏了杨梅细胞的细胞膜,故B错误。
C.形成层具有分裂作用,杨梅树的茎能增粗是因为它的木质部与韧皮郎之间有形成层,故C正确。
D.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酿造杨梅酒要用到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B。
6.D
【分析】(1)蕨类植物是无种子植物,不能开花结果。
(2)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传粉以后,花粉受到柱头分泌的黏液的刺激,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沿着花柱向子房生长。花粉管内有精子。子房内的胚珠中有卵细胞。当花粉管到达胚珠时,花粉管里的精子就会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后,子房逐渐发育成为果实,而花的其他结构先后枯萎或凋落。最终,子房的各部分也逐渐发育成了果实中相应的结构。果实发育过程如下:
【详解】A.由题目“解剖花,对花的结构”可知,该植物能够开花,是被子植物,故A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格鲁所述“花中相当于卵巢的部分”指的是能产生卵细胞的结构,应是雌蕊,故B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格鲁所述“相当于动物精子的小球”指的是花粉管中萌发出的精子,故C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花粉管沿着花柱向子房生长,花粉管内有精子,所以在花中有产生精子的部分是雄蕊,故D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7.B
【分析】(1)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
(2)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没有遗传物质的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详解】A.如果外界环境的变化使生物的基因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生物出现变异,如核辐射等,这种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也可能会遗传给后代,故A错误。
B.“杂交可能具有原来两个亲代的优良性状,这是因为杂交的新个体是来自两个不同的亲代,且杂交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发生了重新组合,使杂交的基因组成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原来表现在两个不同亲代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在杂交后代表现出来,这在科学上被称为“杂交优势”,故B正确。
C.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故C错误。
D.在有毒农药的长期作用下,抗药性强昆虫生存下来,昆虫本来就有抗药性,故D错误。
故选B。
8.C
【分析】植物的生殖方式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无性生殖,竹子的地下部分有很多竹鞭,竹鞭分节,节上的芽形成竹笋,进而长成新的竹子,竹鞭属于地下茎,竹子的这种生殖方式,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而利用营养器官:根、叶、茎等繁殖后代的属于营养生殖。
故选C。
【点睛】无性生殖是植物常见的生殖方式,可与有性生殖对比理解。
9.B
【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新冠病毒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A错误。
B.变异现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B正确。
C.通过接种疫苗消灭和清除病毒,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这种免疫是后天形成的,属于特异性免疫。因此通过接种疫苗,可以使人获得对新冠肺炎的特异性免疫,C错误。
D.疫苗是用毒性减弱或者已经死亡的病原体制成生物制品,疫苗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因此疫苗属于抗原,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保护易感人群,D错误。
故选B。
【点睛】掌握病毒的结构以及免疫和传染病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0.B
【分析】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点,如图所示:
【详解】A.菜豆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④子叶中,而玉米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⑥胚乳中,故A错误。
B.两种种子结构的区别之一是④子叶的数量不同,菜豆种子两片子叶,玉米种子一片子叶,故B正确。
C.在玉米种子的纵切面上滴加碘液,变蓝的结构是⑥胚乳,胚乳中含有淀粉,故C错误。
D.两种种子中新植物的幼体都由①胚轴、②胚根、③胚芽、④子叶组成,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了玉米和菜豆种子结构的异同。明确玉米和菜豆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1.D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
(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详解】A.踩刹车是出生后,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为学习行为,A错误。
B.小金酒后驾车动作不协调,主要是他的小脑受到影响,B错误。
C.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所以最好给小徐输A型血,C错误。
D.看见小徐后踩刹车,这一过程中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⑤神经中枢→⑥上行传导束→⑧大脑→⑦下行传导束→⑤神经中枢→③传出神经→④效应器,D正确。
故选D。
12.B
【分析】(1)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糖代谢。
(2)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
(3)胃蛋白酶活性受温度和pH的影响。
【详解】A.胃液呈酸性,若图表示胃蛋白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b点表示胃蛋白酶活性最强,则b点的pH<7,A错误。
B.曲线图中,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大变小,表示呼气,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回落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景和左右镜都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B正确。
C.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因此血液流经肾脏后尿素等含氮废物会明显减少,与图示不相符,C错误。
D.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糖代谢,如图表示正常人餐后一段时间内血糖含量的变化,则bc段下降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量增加,D错误。
故选B。
13.C
【分析】(1)正常人的血糖浓度总是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这是因为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调节体内糖的代谢。
(2)胰岛素的作用: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降低血糖的浓度。
【详解】A.C点血糖吸收量最多的点,并非糖尿病的表现,A错误;
B.BC段血糖含量上升是因为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的缘故,B错误;
C.CD段血糖含量下降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C正确;
D.人体的正常血糖含量为100毫克/100毫升,D错误。
故选C。
14.A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详解】图中叶片上二氧化碳和水进入叶片,即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放出氧气。所以图中生命活动为光合作用。
故选A。
15.A
【分析】植物是通过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导管和筛管分别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没有树心的树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质部。
【详解】植物是通过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导管和筛管分别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没有树心的树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质部,而剩余的木质部中的导管仍然可以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同时韧皮部中的筛管完好可以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所以没有树心的树,仍然可以获得养料,还能继续活下去。但是一旦树木没有了树皮(或韧皮部),也就割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时间长了树木的根系无法获取营养而死亡,进而树木也就会死亡。所以又有“树怕伤皮,不怕空心”的说法。因此,朽烂掉的“树心”主要是古树的部分木质部。
故选A。
16.A
【分析】成熟区的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
【详解】A.成熟区的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增加了根吸水的表面积,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很长,长约5~6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因此小肠绒毛和植物根毛的共同点有都增大了吸收面积,A正确。
B.小肠绒毛的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属于组织,根毛是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的,属于细胞的一部分,B错误。
C.小肠绒毛细胞没有细胞壁,根毛细胞有细胞壁,C错误。
D.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能吸收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根毛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都属于小分子物质,D错误。
故选A。
17.C
【分析】图示为人体新陈代谢的部分生理过程的示意图,其中a、b、c、d表示心脏的四个腔,分别是右心房、左心房、右心室、左心室;①②表示体循环中的血管,分别是主动脉、上下腔静脉;③是肺静脉,④是肺动脉。
【详解】AB.肺循环的路线是:血管③肺静脉将动脉血送回左心房,血管④肺动脉将静脉血从右心室送往肺,B表示肺,AB正确。
B.在心脏的四个腔中:由于在心房与心室之间有防止血液倒流的房室瓣,使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由心室流向动脉,由动脉流向静脉,由静脉流向心房,因此,心脏四个腔中血液流向为b→d→a→c或a→c→b→d,C错误。
D.若A是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当血液流经小肠时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血管②中的血液与血管①中相比营养物质较丰富,D正确。
故选C。
18.C
【分析】图中:①食管、②肝脏、③大肠、④胃、⑤胰腺、⑥小肠。
【详解】A.人体的消化道从上到下,依次是: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故A正确。
B.显微胶囊进入结构④胃内,结构④胃的蠕动促进食物与胃液混合属于物理消化,故B正确。
C.②肝脏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所以显微胶囊不可进入结构②,②肝脏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故C错误。
D.显微胶囊可依次经过口腔→咽→食道→胃→小肠,⑥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故D正确。
故选C。
19.D
【分析】图甲中的①是肝脏,②是胃,③是胰腺,④是小肠。
图乙中的A是肺动脉,B是肺静脉。
图丙中a是肺动脉、b是主动脉、c是上下腔静脉、d是肺静脉。
图丁中的①是肾小囊、②是肾小球、③是出球小动脉,④是肾小管,⑤是肾静脉,解答即可。
【详解】A.蛋白质的消化是从②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④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A正确。
B.当肺泡慢慢鼓起时,气体进入肺,此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气体进肺,B正确。
C.从肺里出来的气体首先进入d肺静脉,d肺静脉和左心房相连,进入心脏,C正确。
D.肾小球具有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之外,其余的物质流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肾小球发生病变,通透性增大时,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D错误。
故选D。
20.B
【分析】(1)植物细胞必定有的细胞结构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
(2)蒸腾作用的意义是:① 减低叶片的温度保护植物体 ;② 促进根对无机盐的运输 。
(3)保卫细胞含水多时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含水少时气孔关闭。
(4)当细胞液浓度小于环境浓度时细胞会失水,反之会吸水。
【详解】A.保卫细胞是植物细胞,细胞结构中含有细胞壁,保卫细胞形状能改变与细胞的含水量有关,A错误。
B.蒸腾作用的意义之一是降低叶片的温度保护植物体 ,B正确。
C.保卫细胞含水量的多少会影响气孔的开闭,当含水量少时气孔关闭,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无法进入,光合作用不能继续进行,C错误。
D.左图气孔张开,保卫细胞水分充足,而当叶片浸入浓盐水中时,叶片失水,保卫细胞的气孔是关闭的,应如右图所示,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知道气孔的特点。
21.B
【分析】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实物的倒像,在显微镜下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分析图示可知:A图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上方,只有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才能使得物像向右下方移动。B图细胞比A图体积大,故低倍镜换成了高倍镜,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光线会变暗,把小光圈换成大光圈,最后调节细准焦螺旋使图象变清晰。
【详解】从图中可看出,A物像原来在视野的左上方,而B物像在视野的右下方。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在A图中物像位于视野的偏左上方,应该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下方移动移到视野的右下方。A图中的细胞体积小,而B图中细胞的体积大,故而由A变成B是由低倍镜换成了高倍镜;当换上高倍镜后,由于视野变窄,透光量少,视野就会变得很暗,需要调节光圈,把小光圈换成了大光圈或用凹面的反光镜使视野变得亮一些。低倍镜换高倍镜是通过转动转换器来完成的。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只是有点模糊,一般转动细准焦螺旋就能使用物像更加清晰。
因此,仔细观察并分析:从像A变成像B是做的处理是:B玻片向左上方移动→A低倍镜换成高倍镜→C把小光圈换成了大光圈或用凹面的反光镜→D转动细准焦螺旋。
故选B。
22.D
【分析】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形成果实,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又叫绿色开花植物。
【详解】柳树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属于被子植物。
故选D。
23.A
【详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将长颈漏斗下端液封,通过推拉注射器活塞改变压强可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故A正确,符合题意;
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要将长颈漏斗下端浸入液面以下,以防止气体逸出,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验满需将燃着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处,若木条熄灭,则证明已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4.D
【详解】A.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氮气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将混合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干燥,可得到纯净的氮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将混合物溶解、过滤、蒸发,得到KCl固体,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Na2SO4与BaCl2溶液反应:Na2SO4+BaCl2=BaSO4↓+2NaCl,加入适量的BaCl2溶液,可除去Na2SO4,无杂质生成,然后沉淀、过滤、蒸发,可得到NaCl,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Na2CO3与Ca(NO3)2溶液反应:Na2CO3+Ca(NO3)2=CaCO3↓+2NaNO3,虽然将Na2CO3除去了,但引入了杂质NaNO3,不能得到纯净的NaOH,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科学(生物部分)模拟(二模)试题分类汇编-02选择题(基础题),共16页。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科学(生物部分)模拟(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7简答题中档题=,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12号通告中指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科学(生物部分)模拟(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3选择题(中档题),共28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